第一章-经济法基本原理_第1页
第一章-经济法基本原理_第2页
第一章-经济法基本原理_第3页
第一章-经济法基本原理_第4页
第一章-经济法基本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经济法基本原理主要内容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法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法学基础理论

法的词源与含义

法律的特征

法的分类

法律体系

一、法的词源与含义

法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对法的概念的认识不尽相同。

在古代文献中,称法为刑,法与刑通用。如夏朝之禹刑、商朝之汤刑、周朝之吕刑,春秋战国时期有刑书、刑鼎、竹刑。魏相李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改刑为法。“刑,常也,法也。”“法,刑也。”

一、法的词源与含义

同时,法又往往与律通用,在秦汉时期,改“法”为“律”,二字已同义。从此“律”字广泛使用,其频率高于法,我国古代法典大都称为律,如秦律、汉律、魏律、晋律、隋律、唐律、明律、清律,只有宋代称刑统,元朝称典章。《说文解字》解释,“律,均布也”。段玉裁注疏说:“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律原为音乐之音律,音乐只有遵守音律,才能和谐,否则杂乱无章。均布是古代调整音律的工具,以正六音,木制,长七尺。律后来引申为规则、有序,范天下之不一而一,成为规范所有人及其行为的准则,即规范天下千差万别的所有人所有事而趋于整齐划一。最早把“法”、“律”二字联在一起使用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他说:“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在现代汉语中,法与法律两词基本上可以当作同义词。但也有区别,简单地说,“法”指的是“权利赋予某个个体”,而“法律”指的是“一种规定了的形式”。

一、法的词源与含义

一般来说,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规范性文件等的总称。

法律一词可从狭义、广义两方面进行理解。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国家立法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广义的法律则指法的整体,即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一般情况下,“法”和广义的“法律”同义;但在某些场合,“法”又和狭义的法律同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

在法学上,法和法律有时有严加区分的必要,但本书对此并不加以严格的区分。一、法的词源与含义二、法律的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法的可诉性三、法的分类

法的分类是指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将法律规范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种类。通过对法的分类,从中探索法律发展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三、法的分类

(一)成文法和不成文法这是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所作的分类。

成文法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规范性文件。不成文法是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不成文法也称习惯法。有的观点认为判例法也是不成文法。三、法的分类

(二)根本法和普通法

这是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所作的分类。根本法就是宪法,它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普通法立法的依据。因此,它的制定和修改通常需要经过比普通法更为严格的程序。普通法泛指宪法以外的所有法律,它根据宪法确认的原则就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的问题作出具体规定,效力低于宪法。三、法的分类

(三)实体法和程序法

这是根据法的内容所作的分类。

实体法是指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如民法、刑法、劳动法、行政法等。程序法是指为了保障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三、法的分类

(四)一般法和特别法这是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所作的分类。一般法是指在一国领域内对一般公民、法人、组织和一般事项都普遍适用,而且在它被废除前始终有效的法律,如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特别法是指只在一国的特定地域内或只对特定主体或在特定时期内或对特定事项有效的法律。

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划分是相对的。如公司法相对于民法通则是特别法,相对于各具体企业法就是一般法。三、法的分类

(五)国际法和国内法这是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所作的分类。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各国公认的国际惯例,实施则以国家单独或集体的强制措施为保证。国内法的主体主要是该国的公民和社会组织,调整对象是一国内部的社会关系,渊源主要是制定国立法机关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实施则以该国的强制力加以保证。三、法的分类

(六)公法和私法

这种划分方法,始于古罗马法学家,在法学界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划分公法和私法的标准却众说纷纭。比较普遍的说法是以法律运用的目的为划分的依据,即凡是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为公法,如宪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凡是以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为私法,如民法、商法,也有按法律所调整的法律关系的状况予以划分的,即凡是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国家与公民、国家和法人之间的权力与服从关系的法律,就是公法。凡是调整国家与公民或法人之间民事、经济关系的法律,就是私法。四、法律体系

对于一个国家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可根据它们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划分为若干法律门类,这些门类称为法律部门。由这些法律门类及其所包括的不同法律规范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就是法律体系。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刑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

应当注意的是,本书的名称为《经济法》,但这并不是法律部门意义上“经济法”的概念,而是“与市场经济活动相关的法律制度”的意思,其内容主要涉及民商法和经济法两个法律部门中相关的法律制度。四、法律体系

(一)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有关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制度的法律;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法律;有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法律;有关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法律。四、法律体系

(二)刑法

刑法是规范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刑法是一个传统的法律门类,与其他法律门类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极其广泛。不论哪一方面的社会关系,只要发生了构成犯罪的行为,都受刑法调整;二是强制性最突出。所有法律都有强制性,但刑法的强制性最为突出。刑法是保证其他法律有效实施的后盾。四、法律体系

(三)行政法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有关行政管理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监督以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行政法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而发生的法律关系(称为纵向关系)。在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纵向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行政行为由行政机关单方面依法作出,不需要双方平等协商。四、法律体系

(四)民商法民法、商法是规范民事、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所调整的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以平等地位发生的各种法律关系(称为横向关系)。民法调整的是公民与公民之间、法人与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以及人身关系。民法作为一个传统的法律门类,主要包括物权、债权、婚姻、家庭、收养、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商法是在适应现代商事活动需要的基础上,从民法中分离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法律部门,主要包括公司、破产、证券、保险、票据、海商等方面的法律规范。民法和商法是分立还是合一,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从我国的立法模式来看,采取的是民商合一制度。四、法律体系

(五)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市场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经济法是在国家干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法律门类,一方面与行政法的联系很密切,另一方面又与民法、商法的联系很密切。往往在同一个经济法中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既有调整纵向法律关系的,也有调整横向法律关系的,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四、法律体系

(六)社会法社会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方面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社会法是在政府干预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法律门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劳动关系、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如劳动法、工会法等;二是有关特殊社会群体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四、法律体系

(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我国的诉讼制度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种。解决经济纠纷,除通过诉讼“打官司”外,还可以通过仲裁这种非诉讼的途径。第二节经济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经济法的渊源一、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部门法,是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其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经济法的产生

经济法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Morelly)在其1755年所著《自然法典》一书中提出来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德萨米(Dezamy)在1842年出版的《公有法典》一书中也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两位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述的经济法更多的是指在未来的理想社会公平分配财富的分配法。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概念则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德国学者莱特(Ritter)在1906年创刊的《世界经济年鉴》中也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用来说明与世界经济有关的各种法规,这些法规有—个共同特征,即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而后,经济法的概念逐渐在德国流行开来,并传播到欧亚其他国家。

经济法这一概念在我国的流行则始于1979年。当时国家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时,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颁布的文件频繁使用经济法这一词汇,而后经济法在包括法学研究和教学在内的社会各界均被广泛使用至今。二、经济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一)经济法的概念

目前,经济法的概念、范畴等在学术界尚存在分歧。本书所称的经济法,指的是直接调整各种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与市场经济直接相关的各个法律部门的集合体。二、经济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如同经济法的概念一样,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学术界也存在不同认识。本书按照经济关系以及经济法所调整的基本内容,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具体如下:企业组织管理关系市场管理

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社会经济保障关系三、经济法的渊源

经济法的渊源是指经济法律规范借以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即法是由何种国家机关,依照什么方式或程序创制出来的,并表现为何种形式、具有何种效力等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经济法的渊源有:(一)宪法(二)法律(三)法规(四)规章(五)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六)司法解释(七)国际条约、协定第三节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经济法律事实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是指由法律规范调整而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由于理论界对经济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人们对经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认识也存在着分歧。根据本书对经济法概念的认识,所谓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由经济法调整的经济法主体在国家调控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二、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法律关系的构成是指形成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必要条件。通常认为,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经济法律关系同其他法律关系一样,也是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构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就不能构成经济法律关系。其中,主体是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承受者,这是构成经济法律关系的先决条件。客体是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指向的目标,没有客体,主体的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内容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桥梁,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实质。二、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亦称经济法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并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在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中,享有经济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主体,承担经济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主体。不过,在多数情况下,双方当事人既享有经济权利,同时又承担经济义务。

经济法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主体资格。这种主体资格一般通过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明确规定而取得。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自然人等。二、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二)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它是经济法律关系的核心。1.经济权利2.经济义务3.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的关系二、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1.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2.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可以确定为以下3类:物。

经济行为。

智力成果。三、经济法律事实

经济法律事实是指依照经济法的规定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客观情况。根据是否以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经济法律事实可以分为行为和事件两大类。

(一)行为

行为是指当事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二)事件

事件是指不依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事件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引起的事实。自然现象引起的事实又称绝对事件,如自然灾害等。社会现象引起的事实又称相对事件。

四、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

对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主要体现在让侵犯其他主体经济权利的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上,即所谓违法者对自己的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不利法律后果。侵犯其他主体经济权利的行为人依其行为的性质、侵权情节及后果的不同,要依法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具体包括:(一)民事责任(二)行政责任(三)刑事责任第四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经济纠纷的概念与解决途径仲裁民事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一、经济纠纷的概念与解决途径(一)经济纠纷的概念

经济纠纷是指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因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矛盾而引起的权益争议,包括平等主体之间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因行政管理所发生的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二)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仲裁与民事诉讼都是适用于横向关系经济纠纷的解决方式。作为平等民事主体的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经济纠纷,只能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解决争议。

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可采取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方式解决。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方式都是针对纵向关系经济纠纷的解决方式,都由行政管理相对人一方提出申请,选择哪种方式则与纠纷的性质有关。二、仲裁(一)仲裁的概念和特征

1.仲裁的概念

仲裁是指由经济纠纷的各方当事人共同选定仲裁机构,对纠纷依法定程序作出具有约束力的裁决的活动。

2.仲裁的特征

从仲裁的概念可以看出,仲裁具有三个要素或者特征:(1)仲裁以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为基础。(2)仲裁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的中立第三者(仲裁机构)进行裁判。仲裁机构是民间组织,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对经济纠纷案件没有强制管辖权。(3)仲裁裁决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二、仲裁(二)仲裁的适用范围1.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2.下列纠纷不能提请仲裁:(1)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2)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3.下列仲裁不适用《仲裁法》,不属于《仲裁法》所规定的仲裁范围,而由别的法律予以调整:(1)劳动争议的仲裁;(2)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二、仲裁(三)仲裁的基本原则自愿原则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的原则独立仲裁原则一裁终局原则二、仲裁(四)仲裁机构

仲裁机构主要是指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是有权对当事人提交的经济纠纷进行审理和裁决的机构。仲裁委员会可以在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设立,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其他设区的市设立,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仲裁委员会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

仲裁委员会由主任1人、副主任2-4人和委员7-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