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10/31/wKhkGWblwqeAMiIcAAFZkV0Sx8w643.jpg)
![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10/31/wKhkGWblwqeAMiIcAAFZkV0Sx8w6432.jpg)
![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10/31/wKhkGWblwqeAMiIcAAFZkV0Sx8w6433.jpg)
![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10/31/wKhkGWblwqeAMiIcAAFZkV0Sx8w6434.jpg)
![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10/31/wKhkGWblwqeAMiIcAAFZkV0Sx8w64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
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建筑工程冬期施
工规程
广东省标准
DBJX-20_备案号JX—20_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Specificationfor
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ofReinforcedConcrete
BuildingStructure
(征求意见稿)
2021.08.1920_发布
20——-——实施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广东省标准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Specificationfor
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ofReinforcedConcrete
BuildingStructure
DBJ-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备案号:批准部
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施行日期:
出版社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钢
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的公告
粤住建公告[2021]x号
现批准《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为广
东省地方标准编号为DBJ_-_-20一。本标准自20—年_月_日起
实施。
本标准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土
木与交通学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年月日前
言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广东省标准
〈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评估与加固技术规程〉编制任务的通
知》(粤建科函(20_)238号)的要求以及《关于同意变更广东
省标准〈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评估与加固技术规程〉名称和
编制单位的函》(粤建科函(2021)1528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
经过广泛的资料收集深入的关键技术专项研究认真的工程实践经
验总结参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k国家行业
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3、美国标准
ASCE41以及欧洲标准EC8等有关国内外资料并在充分征求意见
的基础上编制了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规程》。
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与国
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国家行业标准《高层建
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3在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思路上
保持一致进一步细化中、大震作用下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试验建
立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一构件变形一构件损坏程度的对应关系
提出:对于延性破坏构件采用中、大震作用下弹塑性计算的构件
变形判断构件损坏程度;对于脆性破坏构件采用中、大震作用下
弹性(弹塑性)计算的构件内力复核构件承载力。从构件层次证
明结构的安全性与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
设计理念保持一致是对国家标准、国家行业标准的补充及完善。
本规程提供一个可选择的、多目标的、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
抗震分析和设计方法除国家和广东省现行规范、规程的强制性条
文外本规程的所有条文均为非强制性条文。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抗震
设计基本要求;4.建筑场地与地震动参数;5.结构设计方法;6.
结构计算方法;7.变形指标限值。
本规程的主要特点是:1.提出一套精细化的基于性能的钢
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方法针对不同性能水准、不同重要性提出
构件正截面、斜截面设计和复核方法。
2.补充完善了规范加速度反应谱6s〜10s长周期段。
3.建立了一套与规范反应谱相匹配的、对应不同场地类别的
强震记录地震波库用于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4.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构件(梁、柱和剪力墙)变形大小一承
载能力一损坏程度的对应关系。
5.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构件(梁、柱和剪力墙)破坏形态(弯
曲破坏、弯剪破坏和剪切破坏)划分方法。
6.提出了构件(梁、柱和剪力墙)变形指标限值建立了构件
性能水准与构件变形指标限值的对应关系。
本规程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华南理工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
见或建议请寄送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地址:广州市天
河区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邮编:510641联
系人:韩小雷E-mail:xlhan@scut.edu)。
主编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参编单位:广东省建筑设
计研究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力鹏工程技术有限公
司广州市设计院广东睿博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广州大学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广州容柏生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广州
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韩小雷魏琏陈星
戚永乐季静王松帆彭雪平罗赤宇贺锐波周云
徐其功李盛勇郑建东江毅刘付钧主要审查人:
XXXXXXXXXXXXXXX责任编辑:吴梓
楠黄建良
目次1总
则12术语和符号22.1术
号33抗震设计基本要求53.1抗震性能目标、抗震
性能水准和构件变形限值53.2同行评审要求63.3场地
影响和地基基础73.4结构体系73.5非结构构件83.6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94建筑场地与地震动参数104.1
场地类别104.2地震影响系数104.3地震动参数与地震
波选取115结构设计方法135.1一般规定135.2计
算简图145.3设计方法156结构计算方法176.1一
般规定176.2弹性静力分析186.3弹性动力分析19
6.4弹塑性静力分析196.5弹塑性动力分析207变形指
标限值217.1一般规定217.2构件破坏形态判定准则21
7.3构件变形限值227.4结构变形限值23附录A广东省
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24
附录B混凝土、钢材材料性能设计指标25附录C结构弹
性、弹塑性时程分析可选择的地震波27C.1设计特征周期
Tg=0.25s(0.25sW结构基本周期WO.75s)27C.2设计特征
周期Tg=O.25s(0.75s在设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通过拟
弹性计算或弹塑性计算复核结构和构件是否满足相应性能水准的
要求。
1.0.5时程分析所采用的地震波是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结
构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应选取与建设场地地质条件相似的场地记
录到的地震波同时考虑结构动力特性使所选地震波反应谱与《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反应谱数值大小尽量接近。
1.0.6结构弹塑性分析是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
计的关键技术应采用经过试验修正的弹塑性本构和经过试验验证
的计算软件并对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进行分析判断后方可使用。
高度超过200米的建筑应进行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高度超过
300米的建筑应进行两个独立的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
1.0.7本规程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新
建、续建、改建和扩建的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2术语和符号2.1术
语2.1.1结构抗震性能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designofstructure以结构抗震性能目标为基准的结
构抗震设计。
2.1.2结构抗震性能目标seismicperformance
objectivesofstructure针对不同的地震地面运动水准设定的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
2.1.3结构抗震性能水准seismicperformancelevels
ofstructure对结构震后损坏状况及继续使用可能性等抗震性
能的界定。
2.1.4构件变形限值deformationlimitsofelement与
构件损伤程度、构件承载力相对应的构件弹塑性位移角。
2.1.5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precautionaryintensity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2.1.6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precautionarycriterion
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
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2.1.7地震动参数区划图seismicgroundmotion
parameterzonationmap以地震动参数(以加速度表示地震作
用强弱程度)为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区域的图
件。
2.1.8地震作用earthquakeaction由地震动引起的结
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2.1.9设计地震动参数designparametersofground
motion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曲线、加
速度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等。
2.1.1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designbasicacceleration
ofgroundmotion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
的设计取值。
2.1.11设计特征周期designcharacteristicperiodof
groundmotion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
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简称
特征周期。
2.1.12场地site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
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的
平面面积。
2.1.13建筑抗震概念设计seismicconceptdesignof
buildings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
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2.1.14抗震措施seismicmeasures除地震作用计算和
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2.1.15抗震构造措施detailsofseismicdesign根据
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
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2.2符
号2.2.1作用和作用效应SGE——重力荷载代表值
的效应;SEhk——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
应的增大系数、调整系数;SEvk——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调整系数;Swk——风
荷载标准值的效应;SEhk_——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
应不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SEvk_
一一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不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
增大系数;S_
——重力荷载代表值与地震作用标准组合的构件内力不需
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Sk
一—作用、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9—一层间位移角;6——构件最大位移角。
2.2.2材料性能和抗力
——表示立方体强度标准值为20N/mm2的混凝土强度等
级;Ec——混凝土弹性模量;Es——钢筋弹性模
量;Rd——构件承载力设计值;Rk——构件承载
力标准值;Ru----构件承载力极限值;fck、fc------
分别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ftk、ft一一
分别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设计值;fyk一—普
通钢筋强度标准值;fy、fy"一一分别为普通钢筋的抗
拉、抗压强度设计值;fak一一剪力墙端部暗柱中型钢的
强度标准值;fspk——剪力墙墙内钢板的强度标准值;
9—一层间位移角限值;5——构件允许损坏程度
对应的构件变形限值;P----配筋率;Pv------柱
或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体积配箍率;PSV——梁箍筋面积
配箍率。
2.2.3几何参数A——构件截面面积;Aa——
剪力墙端部暗柱中型钢的截面面积;Asp----剪力墙墙内
钢板的横截面面积;H----结构总高度、柱高度;b
——构件截面宽度;h——构件截面高度;1——
剪跨段长度。
2.2.4计算系数a水平地震影响系数;amax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vmax竖向地震影
响系数最大值;Y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G
重力荷载分项系数;YEh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
数;YEv----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Yw------风
荷载分项系数;3w——风荷载组合值系数;X——
剪跨比X=MVhO;M——计算截面与剪力V相应的弯矩;
hO——截面有效高度;
m----弯剪比m=MnlVn;1------弯矩为零点到计
算截面的距离;Mn、Vn一—偏心受力构件抗弯、抗剪承载
力计算中钢筋和混凝土取材料强度平均值;n一一轴压力
系数n=NfckAc;N----竖向荷载与地震共同作用下的轴
压力;Ac——柱或翦力墙的全截面面积。
2.2.5其他T——结构自振周期;Tg——设
计特征周期。
3抗震设计基本要求3.1抗震性能目标、抗震性能水准
和构件变形限值3.1.1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可以根据业主
对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和构件性能的要求结合结构的重要性
和复杂性进行定量、细化设计并可以预测结构和构件在设防烈度
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损坏程度。
性能目标的提出着重提高抗震安全性或满足使用功能的专门
要求3.1.2下列情况应采用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1
甲类建筑、超限高层建筑、超过规范适用范围的大跨建筑以及特
别不规则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2除上述四类建筑外乙类建筑
关键部位和薄弱部位的结构抗震设计;3业主为实现特殊造型
或满足震后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其整体结构抗震设计或关键部
位、薄弱部位结构抗震设计。
3.1.3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高层建筑
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3、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
技术规程》DBJ15-92关于周期比、扭转位移比、偏心率、平面凹
凸(细腰)、楼板连续性、尺寸突变、构件间断、楼层刚度比、
楼层承载力、楼层质量比、轴压比等规定的结构可采用基于性能
的结构抗震设计。
3.1.3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必须明确抗震性能目标。抗
震性能目标由地震作用水准和抗震性能水准两要素组成表示结构
在特定的地震作用下所需达到的抗震性能水准。
3.1.4抗震性能目标可根据建筑的设防烈度、设防类别和使
用功能的不同从高到低分为A、B、C、D四个等级。
3.1.5抗震性能水准可根据地震作用下的损坏程度分为1、
2、3、4、5五个水准每个抗震性能目标均与一组在指定地震地面
运动下的抗震性能水准相对应。不同抗震性能目标的最低抗震性
能水准见表3.1.5。
表3.1.5最低抗震性能水准性能目标性能水准AB
CD
地震水准
多遇地震1111设防烈度地震1234预估
的罕遇地震23453.1.6罕遇地震所对应的抗震性能水
准应与抗震等级所对应的延性构造措施对应较高的抗震性能水准
对可对应较低抗震等级的延性构造需求抗震性能水准2不应低于
抗震等级四级抗震性能水准3不宜低于抗震等级三级。
3.1.7抗震性能水准可按表3.1.7进行宏观描述。
表3.1.7各性能水准结构、构件预期的震后性能状况结
构抗震性能水准宏观损坏程度损坏部位继续使用的可能
性关键构件普通竖向构件及重要水平构件耗能构件1
完好、无损坏无损坏无损坏无损坏不需修理即可继续
使用2基本完好、轻微损坏无损坏无损坏轻微损坏
稍加修理即可继续使用3轻度损坏轻微损坏轻微损坏
轻度损坏、部分中度损坏一般修理后可继续使用4中度
损坏轻度损坏部分中度损坏中度损坏、部分严重损坏
修复或加固后可继续使用5比较严重损坏中度损坏部分
比较严重损坏比较严重损坏、部分严重损坏需排险大修
或拆除重建注:“关键构件”是指该构件的失效可能引起结构
的连续破坏或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普通竖向构件”是指
“关键构件”之外的竖向构件;”重要水平构件”是指承受较大
竖向荷载的框架梁、剪力墙连梁;“耗能构件”包括普通框架
梁、剪力墙连梁及耗能支撑等。
3.1.8结构构件通常可以分为梁(L)、柱(Z)、剪力墙
(SW)三大类根据构件受力、构造措施以及允许损坏程度的不同
其变形可以分为L1~L6、Z1~Z6、SW1〜SW6六个变形限值具体见
7.3o
3.1.9对抗震性能目标为C级和D级的建筑可采用两水准
(多遇地震、罕遇地震)、两阶段(多遇地震弹性承载力设计、
罕遇地震弹塑性变形复核)的方法进行结构抗震设计。
3.1.10对于小震弹性设计方法本规程与《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3、广
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15-92完全一致在中震
及大震作用下针对不同抗震性能水准采用细化的结构和构件变形
及承载力复核确保结构达到性能目标的要求。
3.1.11续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的新建结构设计可以采用本
规程。
3.2同行评审要求3.2.1对超出国家和广东省现行规
范、规程所规定的适用高度和适用结构类型的高层建筑结构、结
构布置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以及有关政府管理机构文件中规定
应当进行抗震专项审查的建筑结构应由广东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
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组织抗震设防审查专家组(以下简称专
家组)专家组对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评估提供独立客观的
技术审查意见。
3.2.2专家组的审查意见不能代替结构工程师对结构抗震安
全的保证。结构设计任务仍由结构工程师独立完成。结构工程师
不仅应保证结构设计符合规范的要求及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而且
应承担结构设计的相应责任。
3.2.3专家组的审查内容应包括:结构体系概念设计抗震性
能目标目标判别标准地面动参数选取计算模型计算结果构造及加
强措施基础设计等。
3.2.4本规程为超限设计评审的依据性文件。当与其它规
范、规程有矛盾或冲突之处除强制性条文以外以本规程为主。
3.3场地影响和地基基础3.3.1根据对结构抗震的影响
将场地划分为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地段应划为有利地
段。
2软弱土、液化土、条状凸出的山咀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
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平面上分布、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
均匀的故河道、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及半填半挖地基等
地段应划为不利地段。
3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以及
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地段应划分为危险地段。
4除上述三类地段外均为一般地段。
3.3.2场地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选择有利地段。
2避开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
3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当无法避开时应
对场地进行专门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危险性后方可建造。
4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带时应对断裂带的工程影响进行评
价。
3.3.3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基有软弱
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应采取措施加强
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
2同一结构单元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当不可
避免时宜设置防震缝或采用有效的结构措施。
3同一结构单元宜采用同一类型基础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宜
设置在同一标高上。
3.4结构体系3.4.1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
别、抗震设防烈度、抗震性能目标、平面形状和立面体型、建筑
高度、场地条件、结构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因素同时考虑竖向荷载
和风荷载经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后确定。
3.4.2建筑的平面、立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
的平面、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平面内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宜
均匀;减小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间的偏心距避免产生过大扭转;
相邻层的楼层侧向刚度和质量不宜突变;2相邻层的抗侧力结
构或构件的承载力不宜突变平面内同类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和承载
力宜均匀;3.4.3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1具有明
确、合理的竖向荷载、风荷载及地震作用传递途径;传递路线中
的构件和节点不应发生脆性破坏;2具有足够的承载力、稳定
性合适的刚度、必要的变形和耗能能力、良好的屈服机制;3
宜有多道抗震防线的特性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
个结构体系丧失承受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能力;4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层或软弱层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加强。
3.4.4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要求:1结构的竖向和水
平布置宜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出现薄弱部
位。
2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两个主轴方向第一
自振周期较小值与较大值之比不宜小于0.50
3.4.5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结构构件应
控制截面尺寸和受力钢筋、箍筋的设置防止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
坏、混凝土压溃先于钢筋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钢筋屈
服。
2多、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楼、屋盖宜优先采用现浇混凝土结
构。当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时应从楼盖体系和构造上
采取措施确保各预制构件之间连接的整体性。
3.4.6结构宜采用高性能材料和高性能构件填充墙体宜采用
轻质材料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建筑自重。
3.4.7强震作用下应考虑填充墙对结构刚度和承载力的不利
影响。
3.4.8竖向抗侧力体系的支撑系统应能保证地震时结构的稳
定性和可靠地传递水平地震作用支撑系统宜具有良好的耗能能
力。
3.4.9抗震结构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构件连接节
点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
2构件节点的破坏不应先于与其连接的构件。
3预埋件的锚固破坏不应先于与其连接的构件4装配式
结构的连接应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3.4.10结构体系应实现多道抗震防线框架梁是框架结构的
第一道抗震防线连梁是剪力墙结构的第一道抗震防线应具有足够
的变形和耗能能力确保在地震中刚度退化使结构刚度适度降低和
地震作用减小。
3.4.11楼板开洞出现长短柱共同受力时应考虑中、大震作
用下短柱先破坏随后地震剪力向长柱传递的可能保证长、短柱的
安全同时要求楼板具有可靠传递地震作用的能力:1开洞较大
时应按考虑开洞计算和不考虑开洞计算并包络设计复核不考虑开
洞时相邻楼层的刚度比和抗剪承载力比检验是否存在软弱层和薄
弱层。
2开洞较大时薄弱部位楼板和梁宜按大震复核平面内的承载
力。
3.4.12对于细腰位置设置楼、电梯间的结构平面内连接很
弱端部扭转效应很大应采取措施加强薄弱部位的连接。可采用板
式梯并与相连的竖向构件可靠连接结构分析应采用考虑楼板弹性
或弹塑性的模型保证结构大震下的安全性。
3.4.13加强层的数量、位置和结构形式应进行优化并合理
选择。加强层宜采用钢构件伸臂应贯通核心筒的墙体(平面内可
有小的斜交角度)上下弦杆均应与墙体内的钢构件形成刚接点。
3.4.14对于连体结构中的连接体及其相连的结构构件应充
分考虑地震的放大效应确保使用功能和大震安全。采用刚性连接
时应复核在两个水平(高烈度时含竖向共三个方向)方向的大震
作用下被连接结构远端的扭转效应提高其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对
支座部位构件的承载力加强水平向应延伸一跨竖向宜向上一
层、向下延伸至嵌固端。采用滑动连接时除了按两向大震留有足
够的滑移量外支座也应适当加强。
3.5非结构构件3.5.1围护墙、隔墙、装饰贴面等非结
构构件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其细部构造应使非结构构件能
够适应地震时主体结构可能发生的大变形而不破坏。在人员出入
口、通道及重要设备附近的非结构构件应采取加强措施避免地震
中脱落。
3.5.2围护墙和隔墙不宜采用半高的填充墙;当必须采用时
墙体与主体结构间应考虑其对框架柱的约束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
抗震不利因素。
3.5.3当屋顶装饰构架未能形成空间抗侧力体系时应复核其
自身平面外及与其相连屋面构件的抗风、抗震承载力有条件时应
加强其平面外与主体结构出屋面电梯井筒的连接形成有效的空间
受力体系。
3.6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3.6.1高度超过120m的高
层建筑以及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其他建筑在建筑设计时宜留出适
当空间设置强震观测系统:1指挥机构和特别重要的建筑;
2甲类和部分乙类建筑(如通讯、电力枢纽等)。
3.6.2强震观测系统的最小通道数量应满足表3.6.2的要
求。每个通道对应于一个单一的响应数值(单向楼层加速度、层
间位移等)。
表3.6.2最小仪器通道数地上楼层数最小通道数
10~201520~302130~5024>5030
3.6.3强震观测系统的分布应当经过逻辑化设计使其监控最
有意义的数值。传感器应根据测量目标和自身类型设置于建筑的
关键测量位置。传感器应通过专用线缆连接到一个或多个中央记
录仪相互关联使其有相同的时间和触发坐落于一个可访问的、受
保护的位置时刻处于可通信状态。
3.6.4建筑物的业主应当安装和维护强震观测系统在建设主
管部门需要的情况下配合传输必要的数据。
4建筑场地与地震动参数4.1场地类别4.1.1建筑场
地类别的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依据。
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和建筑场地类别的划分应按《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GB50011相关条文执行。
4.1.2对于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地
裂并可能影响工程安全的场地以及地震时可能发生液化、震陷的
土层应进行专门评价。
4.2地震影响系数4.2.1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弹
性结构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中5.2、5.3条执行。
4.2.2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设防烈度、场地类
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水平地震影
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4.2.2-1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
设计地震分组按表4.2.2-2采用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
增加0.05so
表4.2.2-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地震影响6度7
度8度多遇地震0.040.08(0.12)
0.16设防地震0.120.23(0.34)
0.45罕遇地震0.280.50(0.72)
0.90注:括号中数值用于7度设防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的地区。
表4,2.2-2特征周期值(s)
场地类别
设计地震分组10IIIIinIV第一组0.200.25
0.350.450.65第二组0.250.300.400.550.75
第三组0.300.350.450.650.90
4.2.3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4.2.3)的阻尼调整
和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1除有专门规定外建筑结构的阻
尼比应取0.05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直线上升段周期
小于0.1s的区段;2)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Tg的区段应
取最大值amax;3)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区
段衰减指数Y应取0.9。
4)直线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0s区段下降斜率调整系
数应取0.02o
5)6s至10s的超长周期段对于I、II和HI类场地为曲线下
降衰减指数分别取为l.h1.3和1.5对于IV类场地该段保持直
线下降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取为0.02o
IV类场地00.1Tg5Tg610T(s)a0.45amax
amax
I类场地H类场地HI类场地6
图4.2.3地震影响系数曲线a—地震影响系数;amax—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Tg—特征周期;T一结构自振周期;
n1一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Y一衰减指数;n2一阻
尼调整系数2当建筑结构的阻尼比按有关规定不等于0.05时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应按下式确定:
Y=0.9+0.05-10.3+6C(4.2.3-1)式中:
V——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Z——阻尼比。
2)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
T11=0.02+0.05-14+32W(4.2.3-2)式中:
n1——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小于0时取0。
3)阻尼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
n2=1+0.05-10.08+1.6C(4.2.3-3)式中:
n2——阻尼调整系数当小于0.55时应取0.55。
4.3地震动参数与地震波选取4.3.1计算结构所在场地
遭受的地震作用应采用下列规定的设计地震动参数:1重点设
防类、标准设防类和适度设防类建筑工程应采用与建筑所在地区
的抗震设防烈度(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地震基本烈度)
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
2对已作过抗震设防区划的地区、厂矿和小区可按批准的抗
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采用。
3对特殊设防类建筑工程应进行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以下
简称“安评”)按下列地震动参数采用:1)对于多遇地震应通
过各个主轴方向的主要振型所对应的楼层剪力的对比分析按安评
结果和规范结果二者的较大值采用计算结果应满足规范规定的楼
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要求;2)对于设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
地震动参数的取值一般可按规范规定的参数采用也可根据经济
条件取大于规范值的安评参数。
4.3.2选取的地震动参数应能反映该场地最大地震的地震规
模、断层距离与震源效应等优先选用本场地或附近场地记录的地
震波也可选用与本场地地质条件相似的场地记录的地震波。此外
可按附录C选取地震波。强震记录数量不足时可采用适当的人工
模拟地震波其中强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量的2/3同一次地
震不同测点所测量的强震记录最多选两条。
4.3.3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得到的结构底部剪
力应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得到的底部剪力的0.65〜1.35倍之间多
条时程曲线计算得到的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应在振型分解反应
谱法得到的底部剪力的0.80~L20倍之间。对于双向地震动输入
的情况上述统计特性要求仅针对水平主方向。在进行底部剪力比
较时单向地震动输入的时程分析结果与单向反应谱分析结果进行
对比双向地震动输入的时程分析结果与双向反应谱分析结果进行
对比。
4.3.4当输入地震加速度时程少于7条时取地震作用效应最
大值;当输入地震加速度时程不少于7条时可取地震作用效应平
均值;当输入地震加速度时程不少于14条且来自同一次地震动的
地震加速度时程不超过2条时可排除1条(或2条同一次地震的
不同场地加速度时程)地震作用效应特别大的结果同时排除1条
(或2条)地震作用效应最小的结果取剩余地震作用效应平均
值。
4.3.5地震波的有效持续时间不宜小于建筑结构基本自振周
期的5倍和15秒地震波的时间步长可取0.01秒或0.02秒。
4.3.6所选地震波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
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
4.3.7对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所选取的地震波当阻尼比
为0.05时其反应谱与规范给定反应谱在各主要结构周期点之间的
最大差异不宜相差10%平均差异不宜相差5%。
4.3.8输入地震加速度最大值可按表4.3.8采用同时必须按
比例调整地震加速度记录振幅。
表4.3.8地震加速度峰值(cm/s2)
设防烈度重现期6度7度8度多遇地震(50年)
1835(55)
70设防地震(475年)
50100(150)
200罕遇地震(1600〜2400年)
125220(310)
400注:括号中数值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的地
区。
5结构设计方法5.1一般规定5.1.1混凝土结构可采
用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板-柱-剪力墙、框
架-核心筒、筒中筒以及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等。
5.1.2混凝土结构应具有合适的刚度、足够的承载力和与之
相匹配的延性避免因局部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载
力。
5.1.3建筑设计应根据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保证建筑形
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结构概念和设计经验采取加
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和高度超过规定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
究和论证包括弹塑性分析和结构试验并根据研究结果采取针对性
的加强措施;不宜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
5.1.4结构计算分析应采用符合结构实际受力的力学模型计
算模型必要的简化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宜考虑楼
板、楼梯等构件对结构整体及其周边构件受力的不利影响。
5.1.5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不规则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地
震作用计算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1平面
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应根据实际
情况考虑楼板变形和扭转的影响。
2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对
刚度突变、质量突变或抗剪承载力突变的楼层宜进行多遇地震和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
5.1.6体型复杂、平立面均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
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
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要求:1当不设置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
际受力的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分析判明其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地
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2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
构单元。防震缝应根据抗震等级、结构材料、结构类型、结构单
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应等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
保证大震不碰撞。
3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5.1.7分析出屋面的结构和装饰构件时宜考虑其参与整体结
构计算材料不同时需适当考虑阻尼比不同的影响;宜采用时程分
析法补充计算考虑高振型引起的鞭鞘效应;与主体结构连接部位
宜按中震弹性或大震构件变形不超过变形限值Z5SW5进行复核。
5.1.8应注意梁刚度增大系数的选择和应用当计算中计入混
凝土楼板刚度影响时梁配筋计算也应将一定范围内的楼板钢筋计
入在内。
5.1.9特别复杂的结构应进行施工模拟分析。地震作用下结
构的内力组合应以施工全过程完成后的静载内力为初始状态;当
施工方案与施工模拟计算分析不同时应重新调整相应的计算。当
施工中设置临时支架时支架也应参与施工过程的结构分析确保支
架的安全还应进行支架拆除过程的模拟计算分析。
5.1.10地震作用下不宜出现全截面受拉竖向构件当结构中
出现部分全截面受拉竖向构件时宜加强其抗剪钢筋或配置型钢。
若竖向构件混凝土平均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计算分析中
宜采用弹塑性本构模型考虑构件刚度的折减同时考虑楼层剪力向
受压竖向构件转移的不利影响。
5.1.11屈服机构中的不屈服构件(力控制型)应保持接近
屈服或在屈服水准之下。屈服机构中的屈服构件(位移控制型)
应满足非弹性变形需求。关键构件应100%满足设定的变形限值要
求每层的普通竖向构件应80%以上满足设定的变形限值要求耗能构
件宜60%以上满足变形限值要求。严禁竖向构件超过变形限值
Z6、SW6O
5.1.12在规范规定的各个地震水准下均需进行基于构件的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以验证总体结构与局部构件的地震反应是否与
抗震性能目标一致。地震效应应以适当的参数来度量这些参数在
所考虑的地震水准作用下能够与所选定的性能水准相关联例如:
力、应力、位移、转角、曲率、应变或其他适当的度量。
5.2计算简图5.2,1结构计算分析时应对结构进行力学
上的简化和处理使其既能反映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边界条件又
适应于所选用计算分析软件的力学模型和计算假定。
5.2.2当存在以下情况时可认为混凝土楼板平面内变形较大
结构整体分析时宜采用弹性楼板或局部弹性楼板假定做补充复核
计算:1楼板开大洞楼板局部不连续;2平面长宽比大于
5;3连体结构的连接体;4转换层以及转换层上、下层楼
板和塔楼间距较大的多塔结构的裙房屋面板;5两端凸出中间
凹入、平面不规则的细腰楼板。
6剪力墙最大间距不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
程》JGJ3中8.1.8条要求。
5.2.3屋面上有多个层数或刚度相差较大的小塔楼时宜按多
塔楼模型进行小震弹性动力时程计算。
5.2.4框架梁柱节点区宜按刚域考虑同时框架柱应按框架梁
实际偏置情况建立模型。
5.2.5对于无地下室的结构如采用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或筏
基当首层地面设有框架梁时计算简图应符合以下要求:1地下
部分梁柱可作为一层参加结构整体计算楼板按空楼板处理层高按
首层梁顶面至基础顶面高度取值且对地下部分结构不应考虑土体
的约束作用;2对于首层柱尚应按结构在首层地面嵌固模型计
算与上述计算结果进行包络设计;3应适当加强首层梁顶面至
基础顶面间竖向构件的承载力。
5.2.6对于有地下室的结构当符合以下要求时地下室顶板可
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1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与首
层各个塔楼楼层侧向刚度总和之比不小于2;2地下室顶板无
大开洞基本处于弹性状态;3地下室顶板厚度大于等于1801nm
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等于C30采取双向双层配筋配筋率不小于
0.25%;4地下一层竖向构件抗震等级不小于相邻上部结构的
抗震等级;5地下室周边应提出回填土夯实的具体要求使周边
嵌固良好能产生可靠被动土压力。
5.2.7应根据填充墙的材料、布置等考虑其对结构刚度大小
的贡献对结构周期进行折减。
5.2.8结构抗震计算中对楼梯构件的模型处理应符合下列规
定:1楼梯间的层间框架梁应参加结构整体计算;2主体
结构可按不考虑楼梯间的斜梯板作用进行计算分析但应考虑其对
结构的不利影响如果斜梯板需要参加结构整体计算则可进行补充
分析复核其对楼梯间相关构件及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
5.2.9与厚度较小的剪力墙在平面外单面相交的梁宜按较接
处理同时配置适当的抗裂支座面筋。
5.3设计方法5.3.1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小震
弹性设计、中震弹性(弹塑性)计算复核、大震弹性(弹塑性)
计算复核三部分。
1小震作用下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高层
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3、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
结构技术规程》DBJ15-92进行弹性计算并考虑结构构造;2
中、大震作用下采用弹性(弹塑性)计算复核构件承载力和构件
变形能力。
5.3.2第1、2性能水准的结构可采用弹性计算分析第3性
能水准的结构宜采用弹塑性计算分析第4、5性能水准的结构应采
用弹塑性计算分析。不同抗震性能水准对应的构件正截面和斜截
面设计可采用表5.3.2规定的设计方法:表5.3.2构件设计
方法构件性能水准关键构件普通竖向构件及重要水平
构件耗能构件1正截面弹性设计弹性设计弹性设计
斜截面弹性设计弹性设计弹性设计2正截面弹性设计
弹性设计不屈服设计斜截面弹性设计弹性设计不屈服
设计3正截面不屈服设计或变形校核
(L2、Z2、SW2)
不屈服设计或变形校核
(L2、Z2、SW2)
极限设计或变形校核(L5)
斜截面弹性设计不屈服设计极限设计4正截面变
形校核(L3、Z3、SW3)
变形校核(L4、Z4、SW4)
变形校核(L6)
斜截面不屈服设计极限设计最小截面设计5正截面
变形校核(L3、Z3、SW3)
变形校核(L5、Z5、SW5)
变形校核(L6)
斜截面不屈服设计最小截面设计最小截面设计
5.3.3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设计时计算公式应符合式
(5.3.3)的规定:
YGSGE+YEhSEhk+YEvSEvk+3wYwSwkWRd/YRE(5.3.3)
式中:Rd、YRE一一分别为构件承载力设计值和承载力抗
震调整系数;SGE——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YG、
YEh.YEv、YW---分别为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竖向
地震作用、风荷载分项系数;SEhk——水平地震作用标准
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调整系数;SEvk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调整系
数;Swk----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6w----风荷
载组合值系数应取0.2。
5.3.4设防烈度地震或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弹性设计时计
算公式应符合式(5.3.4)的规定:
YGSGE+YEhSEhk_+YEvSEvk_WRd/VRE
(5.3.4)式中:SEhk_----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不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SEvk_——竖向地震
作用标准值的效应不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
5.3.5设防烈度地震或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屈服设计时
计算公式应符合式(5.3.5-1)的规定水平长悬臂结构和大跨度结
构中的关键构件正截面承载力尚应符合式(5.3.5-2)的规定:
SGE+SEhk_+0.4SEvk一WRk(5.3.5-1)
SGE+0.4SEhk_+SEvk_WRk(5.3.5-2)式中:Rk——构
件承载力标准值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
5.3.6设防烈度地震或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极限设计时计
算公式应符合式(5.3.6T)的规定水平长悬臂结构和大跨度结构
中的关键构件正截面承载力尚应符合式(5.3.6-2)的规定:
SGE+SEhk_+0.4SEvk_WRu(5.3.6-1)
SGE+0.4SEhk_+SEvk_^Ru(5.3.6-2)
式中:Ru——构件承载力极限值计算时材料强度可取高
于标准值的平均值。
5.3.7设防烈度地震或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小截面设计
钢筋混凝土竖向构件的受剪截面应符合式(5.3.7-1)的规定钢-
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受剪截面应符合式(5.3.7-2)的规定。
VGE+VEk_^O.15fckbh0(5.3.7-1)
VGE+VEk_-O.25fakAa+0.5fspkAsp^0.15fckbh0(5.3.7-2)
式中:VGE——重力荷载作用下的构件剪力(N);VEk_
一一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的构件剪力(N)不需要考虑与抗震
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fck一一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
值(N/mm2);fak——剪力墙端部暗柱中型钢的强度标准
值(N/mm2);Aa——剪力墙端部暗柱中型钢的截面面积
(mm2);fspk——剪力墙墙内钢板的强度标准值
(N/mm2);Asp--剪力墙墙内钢板的横截面面积
(mm2)o
5.3.8构件变形校核时验算公式应符合式(5.3.8)的规
定:
8^6(5.3.8)式中:6——构件在地震过程中所经
历的最大位移角;8——与构件允许损坏程度对应的构件
变形限值按第7章有关规定采用。
5.3.9框架梁、连梁承载力验算的最不利截面可取两端截
面、跨中截面以及集中荷载较大的截面;框架柱、剪力墙承载力
验算的最不利截面可取上下端截面。
5.3.10最不利截面的内力取值:框架梁、连梁正截面为最
大弯矩斜截面为最大剪力;框架柱、剪力墙正截面为最大弯矩及
其对应的轴力、最大轴力及其对应的弯矩、最小轴力及其对应的
弯矩斜截面为最大剪力及其对应的轴力、最小轴力及其对应的剪
力。
5.3.11梁、柱构件正截面变形验算时构件变形可取塑性区
转角或构件位移角。剪力墙构件正截面变形验算时构件变形可取
构件位移角。
5.3.12结构设计通过中、大震作用复核并对结构构件设计
调整加强后必须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墙弱连
梁”等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5.3.13应通过构造措施加强节点使节点承载力大于与其相
连的构件端部截面承载力达到“强节点弱构件”。
6结构计算方法6.1一般规定6.1.1结构抗震计算与
构造的目的在于使其具有以下特点:1一个准确定义的弹性与
非弹性行为有目的地引导结构破坏机制避免不合理的破坏形态。
2结构、非结构体系和构件在多遇地震下能够正常使用。
3结构和构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倒塌可能极低。
6.1.2结构抗震设计应清楚地论述结构体系如何实现以下特
点:1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弹塑性耗能行为弹塑性耗能构件明
确弹塑性耗能仅发生在确定的构件和区域。
2这些构件和区域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延性及防护使其在罕
遇地震时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和合适的承载能力避免倒塌。
6.1.3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应计算结构的非线性力与变形行
为并应在可量测与可接受的可靠度下预测结构与非结构系统的抗
震性能。在所设定的性能目标下为了将结构能力与预期地震需求
作比较设计与分析应力求量化并采用力、位移以及对应构件系统
的非线性变形需求来表示结构的地震反应。
6.1.4地震作用计算可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弹性时程分
析法、非线性静力推覆分析法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法。
6.1.5当结构符合弹性假设时多遇地震和设防烈度地震作用
下可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对满足《高层建筑混凝
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34.3.4规定的结构应采用弹性动力时
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6.1.6弯曲型破坏和弯剪型破坏的构件具有一定的延性属于
变形控制型构件在非线性分析时的破坏程度由其容许的非弹性变
形限值决定;剪切型破坏的构件脆性严重属于力控制型构件在非
线性分析时的破坏程度由其承载力决定。
6.1.7计算参数应在正确理解其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根据工程
具体情况和规范相关要求经分析后合理选取。
6.1.8单向地震作用计算时应考虑楼层质量偶然偏心的影
响;双向地震作用时可不考虑楼层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结构设
计应当对上述两种情况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取不利的情况进行设
计。
6.1.9设防烈度地震或罕遇地震作用下当结构构件非线性行
为突出时应对结构进行弹塑性计算分析可根据实际工程情况采用
静力推覆或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梁、柱、
斜撑、剪力墙、楼板等结构构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分析精度要求
采用合适的简化模型;2构件的几何尺寸、混凝土构件所配的
钢筋和型钢、混合结构的钢构件应按实际情况参与计算;3应
根据预定的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合理取用钢筋、钢材、混凝土的力
学性能指标以及本构关系;钢筋和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可按《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附录C的有关规定采用;4应考虑
几何非线性影响;5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时地面运动加速度时
程的选取、预估罕遇地震作用的峰值加速度取值以及计算结构模
型的选用应符合本规程的相关规定;6应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进行分析和判断。
6.2弹性静力分析6.2.1弹性静力计算是将地震作用作
为静力荷载直接作用于相应质量中心同时假设结构刚度、阻尼不
变。
6.2.2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计算中在不影响结构竖向承载力
的情况下连梁的刚度可折减。抗风设计控制时折减系数不宜小于
0.8;抗震设计控制时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中震作用下构件承
载力校核时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3;大震作用下构件承载力校核时
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Io计算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加速度时连梁刚度
可不折减。
6.2.3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内力和位移计算中现浇楼面梁和装
配整体式楼面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的作用予以放大。楼面梁刚度
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与梁宽的比例及跨度情况取1.3~2.0在通常
截面和跨度情况下中梁可取2.0边梁可取1.5。对于无现浇面层
的装配式楼盖不宜考虑楼面梁刚度的增大。对于截面较大的梁
(如转换梁等)梁刚度增大系数应按实际情况计算确定。
6.2.4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
布对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幅并应符合下列规定:I
装配整体式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不宜小于0.7现浇框架梁端
负弯矩调幅系数不宜小于0.6;2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后梁跨
中弯矩应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大;3应先对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
梁的弯矩进行调幅再与水平作用产生的框架梁弯矩进行组合;4
截面设计时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
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o
6.2.5楼面梁受扭计算中应考虑楼盖对梁的约束作用。当计
算中未考虑楼盖对梁的约束作用时可对梁的计算扭矩乘以折减系
数予以折减。根据梁周围楼盖的实际情况扭矩折减系数不应小于
0.4;当次梁跨度不小于9m时应根据两侧楼板对主梁抗扭能力的
贡献主梁的扭矩折减系数取0.71.0o
6.2.6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
虑非承重填充墙体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当填充墙为加气混凝土和
非承重空心砖或轻质墙板时周期折减系数可参考表6.2.6的规定
墙体数量较多时取较小值。
表6.2.6结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参考表结构类型非承
重空心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石膏板等轻质墙板框架结构
0.60^0.700.70^0.850.85^0.90框架-剪力墙结构
0.70^0.800.80^0.9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听课评课记录
-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5《分式方程的应用》听评课记录2
- 八年级数学下册23.3事件的概率1听评课记录沪教版五四制
-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听课评课记录1
-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听评课记录《5-1物体位置的确定》
- 用功合同范本(2篇)
- 环境友好原材料采购合同(2篇)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 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1)》听评课记录
- 听评课记录2年级
-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3.2 与世界深度互动》听课评课记录
- 二零二五年度大型自动化设备买卖合同模板2篇
- 2024版金矿居间合同协议书
-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英语试题(含解析无听力音频有听力原文)
- GA/T 2145-2024法庭科学涉火案件物证检验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
- 2025内蒙古汇能煤化工限公司招聘30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融通资产管理集团限公司春季招聘(511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宠物护理行业客户回访制度构建
- 电厂检修管理
- 《SPIN销售法课件》课件
- 机动车属性鉴定申请书
- 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生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