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 复习课_第1页
中医儿科 复习课_第2页
中医儿科 复习课_第3页
中医儿科 复习课_第4页
中医儿科 复习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儿科复习课

题型

单选:60道简单5'6道病例分析2道

一、发展史

儿科史上第一位小儿医——扁鹊

儿科理论的萌芽——《内经》

唐末出现了我国儿科史上的第一部专著——《颅闵经》,书中首创小儿为“纯阳之体”

的理论。

儿科鼻祖钱乙(北宋,有《小儿药证直诀》)的学术贡献:

1)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故患病

“易虚

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

2)首创以五脏为纲的辩证原则,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3)重视望诊,面上证、目内证

4)善于化裁古方,创制五脏补泻方:泻白散、泻黄散、泻青丸、导赤散、六味地黄丸

5)对儿科四大证(疮痘惊疳)有较详细的记述,并有对麻疹、天花、水痘等出疹性温

热病

的鉴别

6)指出急慢惊风为阴阳异证,提出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的治疗大法。

7)提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的论断。

南宋陈文忠——中医儿科温补学派的创始人。(大胆提出用温补法治疗痘疹,首创以

附、桂、丁香等燥热温补之剂治疗痘疹阴盛阳虚而出迟或倒塌者。提出“养子十诀”倡导

小儿要“头凉”“脚暖”。)

现存儿科医书中记载小儿指纹最早的书籍——《幼幼新书》南宋刘昉著

明•万全的主要学术著作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痘疹心法》

《片玉痘疹》,提出小儿脾肺肾不足,心肝有余的五脏特点(两有余,三不足)。

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小儿是:“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稚阴

稚阳”学说。“稚阴稚阳”学说是吴鞠通最早明确的。

清•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一书中记载小儿常见病证达30余种,进一步完善了指纹诊

法的辩证纲领:“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后世加“三关测轻重”被

沿用至今。

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的生理特点:

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一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时期,年龄越小,生机越旺

盛、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

古代医家用“纯阳”说对此特点进行概括。

2)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形,指脏腑结构、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有形物

质:气,指脏腑功能活

动。小儿时期无论脏腑的形质与功能活动均未琮完善,年龄越小,这种特点越显著。古

代医家用“稚阴稚阳”对此特点进行概括。

小儿的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抵御疾病的能力未成熟完

善,故相同的致病条件下

较成人更易发病;由于体属“纯阳"''稚阴",易表现出“热”的症候,又属“稚

阳”,故又易出现“寒”的症候,而寒热又易于转化。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一旦患病则脏腑的修复能力

强,同时小儿脏腑清灵,

对药物的反应比较敏捷。

纯阳的概念:

“纯”指小儿先天所禀赋的元阴元阳未散;“阳”是指小儿生命活力。

“纯阳”是说小儿时期的阴阳是生理状态下的阳相对旺盛,阴相对不足。

1

《颅囱经》中首先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当代医家将“纯阳”的生理含义释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纯阳的病理含义:小儿,尤其是婴幼儿,一旦患病,病邪易从阳化热,而且热邪易化火

动风,故临床小儿热病(证)最多,而且易在热病(证)中出现壮热、惊厥伸直抽搐、神

昏(厥)等证;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小儿患病后脏腑修复力强,较成人更易康复。

稚阴稚阳的概念:

“稚”是幼稚、嫩小、不成熟的意思;“阴”一般是指五脏六腑的形体结构、四肢百

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质;“阳”一般是指体内脏腑器官的各种生理功能活

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小儿是“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用“稚阴稚阳”来

表明小儿时期体内无论是在属阴的形、质方面,还是属阳的各种生理活动方面都是不成

熟、不完善的。

当代医家招“稚阴稚阳”的生理含义释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稚阴稚阳的病理意义:表现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即小儿抵御病邪侵袭的能力较成人

差而容易生病;患病后病情的变

化很快、很大,往往可形成一种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病况,即“易寒易热、易虚易

实”。

小儿五脏特点:肺脾肾不足,心肝有余。

肾常虚的表现:容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各种疾患,如解颅、胎怯、五迟、五软、

遗尿、

水肿等疾病,也可由脾胃之精摄取不足,影响肾气藏精而产生佝偻病等疾患。

与成人的不同:小儿时期在生理上,肾之阴阳均为充盈、成熟;故在病理上,古云“肾

无实证”,即要注意对小儿肾阴肾阳的顾护,让它逐渐充盈成熟而不可克伐。

小儿诊法特点:

1)儿科四诊不求全备

2)以望诊为主

3)望指纹为儿科特有的诊法;主要用于三岁以下的小儿

4)年龄不同,四诊的内容有差异:如新生儿要查看脐部,•岁半以内要查看囱门的情

5)合理地运用现代诊法

小儿指纹的辩证纲领:

浮沉分表里:浮,为指纹显露;沉,为指纹深隐。即以指纹显隐来分辨疾病的表里红

紫辨寒热:红,即指指纹显红色主寒证;紫,纹显紫色主热证。

淡滞定虚实:淡,为推之流畅,主虚证;滞,指推之不流畅,复盈缓慢,主实证。三

关测轻重:即根据指纹所显现的部位判别疾病的轻重,以达风关病轻,达气关稍重,达命

关病重,若“透关射甲”即指纹穿过了风气命三关达到指甲的部位则病情危笃。五色主

病:

面为黄色,属脾,主伤食、湿滞

面为青色,属肝,主风、痛、瘀、惊

面为赤色,属心,主热、主惊

面为白色,属肺,主虚、主寒

面为黑色,属肾,主寒、主痛、主水湿停饮,主恶侯

儿科辩证概要:

1,八纲辨证:一般首先分清寒热,危急重症当辨识虚实。

2,要掌握

3,气血津液辩证:

4,六经辨证

5,卫气营血辩证:对小儿温病、暑温是主要的辨证方法

注解1:12

①泻白散:清泻肺热,止咳平喘。本方主治肺有伏火郁热之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

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

细数。

桑白皮(君,专入肺经,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地骨皮(甘寒入肺,助君药清降肺中伏火)

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

②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胃伏火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

数,以及脾热弄舌等。檀香叶山桅石膏甘草防风

苦能泻火,故用山桅;寒能胜热,故用石膏;香能醒脾,故用蕾香:甘能缓脾,故用甘

草;用防风者,取其发越脾气而升散其伏火也。或问:何以不用黄连?余曰:黄连苦而

燥,此有唇干口燥,则非黄连所宜,故惟桅子之苦而润者为当耳。又问曰:既恶燥,何以

不去防风?余曰:东垣已言之矣,防风乃风药中之润剂也,故昔人审择而用之(《医方

考》)。与清胃散同有清热作用,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清

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烦腮肿痛者,

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

③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主治: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

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

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木通(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

生地黄(甘寒而润,入心肾经,凉血滋阴以制心火;与木通相配,滋阴制火而不恋邪,

利水通淋而不伤阴,共为君药)竹叶(甘淡,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为臣

药)

生甘草梢(清热解毒,尚可直达茎中而止痛,并能调和诸药,还可防木通、生地之寒凉

伤胃)

④泻青丸:清肝泻火。主治:肝经火郁证。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

秘,脉洪实;以及小儿急惊,热

盛抽搐等。

龙胆、大黄(苦寒厚味,沉阴下行,直入厥阴而散泻之,所以抑其怒而折之于下也)

羌活、防风(羌活气雄,防风善散,故能搜肝风而散肝火,所以从其性而升之于上也)

川尊(少阳火实,多头痛目赤,川尊能上行头目而逐风邪)

桅子(少阳火郁,多烦躁,桅子能散三焦郁火而使邪热从小便下行)

川苛、当归(乃血分之药,能养肝血而润肝燥,又皆血中气药,辛能散而温能和兼以培

之也。)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突实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竹叶煎汤,同砂糖,温开水化下。

肝者将军之官,风淫火炽,不易平也。

⑤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盗

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

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囱门不合,舌红少苔,

脉沉细数。

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君药)

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

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与山萸肉共为臣药)

泽泻

茯苓(利湿而泻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

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

丹皮(清泻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

常用的治法:

解表、止咳平喘、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

开胃运脾(要明确小儿补脾健脾贵在运化;故在使用健脾益气的同时要使用运脾的药

物,

常用的药物如蕾香,醒脾运脾)

消食导滞法(在儿科的运用非常广泛,记住一些药物,如山楂善消肉积、谷芽善消谷面

积滞、麦芽善消乳积、鸡内金消积,且有很好的健胃作用;神曲略兼解表之功,对伤食

发热泄泻,或食滞兼外感者尤为适宜;莱瓶子治食积气滞之脱腹胀痛)

非药物治疗:

3

推拿疗法:主要治疗小儿脑瘫、癫痫、哮喘顽症、泄泻等。

针灸疗法:刺四缝主要是治疗小儿厌食、疳症

割治疗法:民间俗称“挑疳”,也是治疗疳症的一个治疗方法

三、具体病证

1,感冒

感冒是由生活起居不慎或气候突变,或其人素虚,卫外不足,外邪冒犯人体而发生的肺

系疾病。临床以发热、恶寒、闭塞、喷嚏、流涕、咳嗽为主要表现。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婴幼儿最为多见,四季均有,冬春多见。

小儿感冒的特点:

1)热证多:小儿为纯阳之体,所患热病最多,感邪之后,易从热化,临床发热较重,

全身热证症候也较明显。

2)易挟痰:小儿肺脏尤娇,外邪犯肺,易致肺失宣肃,水津失于输布,留滞于肺,聚

而成痰,故小儿感冒之后,

易兼挟痰证而出现咳嗽加剧,喉间痰鸣等。

3)易挟滞:小儿脾常不足,胃小且弱,容物不多,所以感受外邪之后,常导致脾胃纳

运失调,水谷反滞,使感冒

易兼挟食滞证而出现脱腹胀满、不思饮食,伸直使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而发生呕吐、泄泻

等。

4)易挟惊:小儿心肝有余,感受外邪,易化火化热,动风扰心,使感冒易挟惊而出现

烦躁哭闹,夜间命齿,惊惕,

甚至发生惊厥。

总之,本病是因感受外邪,邪客肺卫,表卫失和所致。其病位主要在肺卫,常累及心、

肝、脾而发生挟痰、挟惊、挟滞之证。

小儿感冒热证居多,风热感冒的特点是容易出现高热惊厥,小儿高热惊厥的特点:

1)好发年龄:六个月以上三岁以下的小儿

2)惊厥往往发生在体温骤升时,

3)为时短暂,数秒或数分,很少超过10分钟。

4)一般都是单次发作,反复发作要考虑其他疾病。惊厥停止后做脑电图检查往往正常

小儿感冒兼夹证的治疗:

1)挟痰:兼见咳嗽声重,咳声重浊,喉间痰鸣,舌苔厚腻,脉滑。

风寒感冒挟痰者,治宜辛温解表,佐以宣肺化痰,加用杏苏散

风热感冒挟痰者,治宜辛凉解表,佐以清肺化痰,加用桑白皮、前胡、天竺黄。

2)挟滞:兼见食少纳差,腹胀口臭,呕吐酸腐,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

结,小便白浊,舌苔厚腻。治宜解表为主,佐以消食导滞,酌加山楂、神曲、麦芽、鸡

内金、莱瓶子等。

若证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腹满口渴,舌粗苔黄垢,则为食滞化热,壅塞肠腑,可酌

加大黄、

枳实、槟榔,通腑下积。

3)挟惊:兼见惊惕哭叫,睡卧不宁或曲介齿,甚至惊厥,舌红苔黄,脉弦。

治宜清热解表,佐以镇静安神,酌加蝉蜕、钩藤、僵蚕等,或加服小儿回春丹。

2,咳嗽

咳嗽是以咳嗽症状命名的肺系病证,临床十分常见。咳以声言,嗽以痰名,有声有痰谓

之咳嗽。

咳嗽有外邪犯肺、痰浊内生及肺阴虚损之别,而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是本证的基本病

机。

小儿咳嗽的特点:

1)病因多由感受外邪,内伤乳食生冷所致,内伤咳嗽相对较少,肺脾虚弱是本病的主

要内因。

2)症候相对单纯,治疗易于康复

3)一般预后良好,部分反复日久不愈,病情重者可进展为肺炎喘嗽。

分证论治:

1)外感咳嗽4

①风寒咳嗽:咳嗽痰稀,鼻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降肺气;方药:杏苏散加味

②风热咳嗽:咳嗽,痰黄黏稠,兼有风热表证(咽喉疼痛,鼻流黄涕,或有发热

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疏风清热,宣降肺气;方药:桑菊饮加味

③湿热咳嗽:咳嗽闭塞,脱闷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宣降肺气;方药:上焦宣痹汤加味

2)内伤咳嗽

①痰热咳嗽:咳嗽痰多色黄,舌红苔黄厚无表证

治法:清热泻肺,宣降肺气;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味

②痰湿咳嗽:咳痰清稀,色白量多,纳呆,舌淡苔白滑,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宣降肺气;方药:麻杏二陈汤加味

③阴虚咳嗽:久咳不愈,干咳少痰,舌红少苔或花剥

治法: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味

3,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是以发热、咳嗽、喘急、鼻煽(四大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

肺炎喘嗽的病名首见于清•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气促发喘鼻煽胸高》。

与哮喘如何鉴别(鉴别诊断):

哮喘以咳嗽气喘、喉间痰鸣、呼气延长,反复发作为主证,常不发热。有诱发因素,如

气候突变,接触发物等:肺部听诊以哮鸣音为主。而肺炎喘嗽以发热、咳嗽、喘急、鼻煽

为主证,无突发突止的特点;肺部听诊可闻及固定的细湿啰音。

肺炎喘嗽病位在肺,累及脾,内串心肝;病机关键是肺气郁闭;痰热、血瘀为病理产

物。

常症之热痰闭肺:咳嗽痰多,喉间痰鸣,呼吸急促,发热,舌苔黄厚,脉滑数。治

法:清热涤痰,宣肺开闭

方药:麻杏石膏汤和草茄大枣泻肺汤加味

变症:1)心阳虚衰:突然呼吸急促,心悸,烦躁,肝大,唇舌紫暗

治法:益气温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味(人参大补元气,制附子回阳救逆,龙骨牡蛎潜阳敛汗,白

芍甘草和营护阴)症候分析:肺气严重闭塞,肺失朝百脉之功能,累及于心,血脉瘀

阻,心肺相互影响,宗气生成不足,故突然呼吸急促,心悸心慌,烦躁不安。血脉瘀滞,

则口唇发州。心阳虚衰,不能温养颜面四肢,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肝藏血,血郁于

肝,则见肝脏增大。舌紫暗,苔白,脉微急促为心阳虚衰之象。

2)邪陷厥阴:壮热、神昏、抽搐为辩证要点。

治法:清热泻火,平肝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味(羚角、钩藤平肝熄风,茯苓安神定志,白芍甘草

生地滋阴缓

急;牛黄清心丸清热泻火)

证候分析:热邪炽盛,内陷心包,或热痰蒙蔽心窍,则出现壮热不退,神志昏迷。热邪

炽盛,引动肝风,则四肢抽

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舌红苔黄,脉数为邪热炽盛之证。

4,哮喘

小儿哮喘是以反复发作,喉间痰鸣,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肺系疾病。

哮是指声响,喘是指气息。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喘论》中首先记载了哮喘的病

名,谓:“哮喘专主于痰。”并主张在哮喘发作期以攻邪为主,未发之时则以扶正为主。

病因病机:病位在肺,病因有内外因之分,病机关键为痰饮内伏。

5

哮喘的主因是素体肺、脾、肾不足,导致痰饮内伏,在诱因作用下,致痰气交阻,阻塞

气道,反复发作不已。

肺气不足,津液不能正常宣散敷布,留滞肺络则为痰;脾气不足,运化失司,则聚湿生

痰,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肾气不足,不能温煦气化水液,同时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

土,土虚不运,皆致水湿停聚,凝而成痰。感受外邪,接触发物,情志失调和劳倦过度是

哮喘发作的诱因。

辨证论治:

1)发作期之正虚痰阻:呼吸急促,经久不愈,呼多吸少,动则更甚(喘促经久不愈耗

损肺

肾之气,肾不纳气,故见呼多吸少,动则更甚),喉间痰鸣(痰气交阻,气道阻塞则

见),面色少华,

神疲乏力,唇舌淡白,苔白(气虚之象)或舌红苔黄,脉细(肺肾阴虚之象)。

治法:化痰降气,纳气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加味(射干麻黄宣肺化痰,平喘利咽,干姜细辛半夏温肺降

气化痰,

紫苑冬花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敛肺平喘,大枣和中,都气丸补肾纳气。)

2)缓解期:

①肺气虚:面色院白,自汗出,反复感冒诱发哮喘(久咳不愈,肺气不足,表卫不固

见证),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气虚之象)

治法:补肺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黄芭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祛风以助黄黄固表护卫;易

汗出者,

加浮小麦、龙骨牡蛎;怕冷畏风明显者,加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时有咳嗽兼肺

阴虚者,酌加沙

参麦冬五味子白鲜皮养阴润肺)

②脾气虚:微咳痰多,食少便滤(脾虚气弱,运化失司则见证),神疲倦怠,面色少

(气血生化不足,则见),唇舌淡白,脉细或指纹红紫。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四君子汤健脾益气,陈皮、半夏燥湿化痰;食少纳差者,加山

楂、木瓜健

胃消食;咳嗽痰多者,加白芥子、苏子化痰降气;大便稀澹者,加山药、扁豆、煨柯子

健脾止泻)

③肾气虚:肢冷畏寒,面色胱白,腰膝酸软(肾气不足,不能温养全身则见),动则

短(肾不纳气故见之),尿床或夜尿增多(肾气不足,津液失却温化故见之),生长发

育迟

缓,舌淡苔薄,或舌红少苔,脉沉细。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味(制附子、肉桂温阳补肾,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腰膝酸软,形

体消瘦,

舌红少苔,肾阴虚明显者,去制附子、肉桂防止温燥伤阴,加麦门冬、五味子滋肾纳

气;夜尿增多者,

加益智仁、覆盆子固肾涩尿;阴阳两虚者,用参蛤散加仙灵脾、五味子补益肾之阴阳;

若肺肾两虚者,

选金水六君煎滋肾养阴,健脾化痰)

5,泄泻(非常重要)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泻下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发病年龄以

婴幼儿为主,其中6个月~2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

病因病机:病因主要是:内伤乳食,感受外邪,脾胃虚弱。病位在脾胃,病理因素为湿

滞。

基本病机为:脾虚湿困。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

清浊不分,合污而下。泄泻不止,可因亡津失水而见气阴两伤,甚至液竭气脱的变证。

鉴别诊断:

痢疾:痢疾以脓血便多见,里急后重明显,次频量少,时有发热,主要鉴别为大便培养

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要点:1,辨常证、变证:小儿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泻下如水样,无津伤液

脱者6为常证,小儿泄泻伴尿少甚至无尿,皮肤干燥,眼窝、囱门凹陷,口渴引饮,唇红

而干则为变证。

2,辨病因:大便稀烂夹乳片,色淡白,气味酸臭者为伤乳;大便稀滤,腹部胀痛,矢

气频频,泻后痛减,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者,属伤食;大便稀水状,或如水注,色黄褐,

气味臭秽,或夹有粘液者属湿热;大便稀,臭味轻,夹泡沫,伴有阵发性腹痛者属风寒;

大便稀,色淡不臭,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每于食后作泻者,属脾虚;大便清稀,完谷

不化,每于五更作泻,属脾肾阳虚。

泄泻的治疗原则:以运脾除湿为主。针对病因不同,分别用消食导滞,疏风解表,清热

利湿,

健脾益气,温阳补肾等法。若有变证,当首先治疗变证,并注意液体疗法的运用。辨

证论治:

1)湿热泄泻(常证):大便稀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或有粘液,泻下急迫如注,或泻

不爽,量多次频,气味秽臭,纳差食少,神倦乏力,口渴引饮,烦躁,或伴泛恶,发热

或不发热,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指纹色紫。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司,故泻下稀如水样,气味秽臭。

热性急迫,湿热交蒸,壅遏肠胃气机,故泻下急迫,量多。湿热困脾,故纳差食少,神倦

乏力。伴外感,则有发热;热重于湿,故口渴引饮;湿热在下,故小便短黄。

本证以泻下急迫如注,或泻下不爽,气味秽臭,舌红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治法:清热利湿止泻

方药:葛根苓连汤加味(葛根升阳除湿,生津止渴;黄尊黄连清泄里热止利;甘草和

中。热重于湿者,加滑石、连翘、白头翁;湿重于热者,加意孩仁、扁豆、茯苓、车前子

利湿止泻;腹胀满者,加厚朴、木香行气除满;呕吐者加蕾香芳化止呕)

2)脾肾阳虚(常证):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或伴脱肛,形寒,肢冷,

色苍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久泻不止,脾肾阳虚,不能温煦,故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脾虚气陷则伴脱

肛,睡时露睛。命门火衰,阳不温散,阴寒内生,故形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白,

脉沉细为脾肾阳虚指表现。

本证以久泻不愈,形寒肢冷,睡时露睛为辨证要点

治法:健脾温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和四神丸加味(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干姜吴茱萸温中祛寒,附子、补

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温肾暖脾,固涩止泻。脱肛者,加黄黄、升麻提升中气;久泻不止

者加诃子、赤石脂、禹余粮收敛固涩。)

3)气阴两伤(变证):泻下无度,神萎不振,四肢乏力,眼眶、囱门凹陷,甚则腹凹

舟、皮肤干燥消瘦,心烦不安,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赤,甚则无尿,唇红而

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暴泻或泻下日久,耗伤气阴而致津亏气虚,肌肤失养,故神萎不振,四肢乏

力,皮肤干燥,眼眶、囱门凹陷。无津上承,故口渴引饮,啼哭无泪。气阴不足,心失所

养,故心烦不安。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为气阴两伤之象。

本证以泻下无度,眼眶、囱门凹陷,小便短赤,唇红而干为辨证要点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味(人参补气,乌梅甘草酸甘化阴;莲子山药健脾止泻。久泻不止

者加诃子、禹余粮固涩止泻;口渴引饮者加天花粉、玉竹、鲜石斛、鲜芦根。)

6,疳证(也很重要)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逐渐形成的

慢性病证。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饮食异常,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为特征。

疳证是古代四大要证之一,布的两种含义:

7

1)“疳者甘也”,言其病因。《医学正传•疳病论》曰:“盖其病因肥廿所致,故命

名曰疳”。指出疳证多由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所致。

2)“疳者干也”,言其病机、临床表现。《保婴摄要•卅》日:“盖疳者干也,因脾

胃津液干涸而患。”指出疳证其病机为津液干涸,气血亏耗。《幼科铁镜•辨疳疾》曰:

“干而瘦也”。指出其临床表现为形体干瘪羸瘦。

疳证的病名最早见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到宋•钱乙把疳症归为脾胃病“疳皆

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辨证要点:

1)辨病因:疳证病因有乳食喂养不当,疾病影响,及有否先天禀赋不足等。

2)辨轻重:一般病程短,病症较轻,临床上可见面黄厌食,发稀,易发脾气;病程

长,

病情重,可见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精神烦躁,易激动,或精神萎靡不振。

重证易发生脱证,危及生命。

分证论治:

1)疳气:初期,轻证;相当于1°营养不良

临床表现:形体略瘦、食欲不振、毛发稀疏、大便或清或秘

病机:脾胃不和,纳运失健。本证多为病之初起,脾虚则不思饮食,精神欠

佳,大便或澹或秘。胃火内伏则能食善饥,饮食不能化生精微,滋养肌肤则面黄消瘦,

易发脾气。

治法:调脾建运

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党参白术山药莲子肉健脾,茯苓、慈或仁健脾渗湿,陈皮白蔻

仁健脾祛湿,山楂神

曲消积。腹胀暧气加鸡内金;大便稀薄加诃子、炮姜;大便干结加莱瓶子、火麻仁、郁

李仁)

2)疳积:疳证较重;n°营养不良

临床表现:明显消瘦、四肢枯细,肚腹膨胀,烦躁不宁

病机:脾胃虚损,积滞内停。本证多由疳气发展而成,为疳证较重者。积滞内

停,壅滞气机,阻滞肠胃,或夹有虫积,导致脾胃虚损,虚实夹杂。病久脾胃运化功能

丧失,气血化生乏源,故发稀结穗,形瘦面色无华;气血不足,阴液失养,心肝之火内

扰,故心烦性躁,夜寐不宁;气机壅塞,络脉瘀阻,故腹部膨隆,青筋显露。

治法:消积理牌

方药:肥儿丸加减(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渗湿,胡黄连清新泄热,使君子杀虫

消积、散结导滞;神

曲麦芽健脾和胃消食。腹胀痛者加木香、陈皮;口渴喜饮者,加石斛、芦根、天花粉;

舌红、苔剥,手足心热者加生地、丹皮)

3)干疳:疳之重证;in°营养不良

临床表现:极度消瘦、精神萎靡、杳不思食

病机:脾胃衰亡,津液消亡。干疳为疳之重证,多进入疳病后期,气血俱虚,脾胃衰

败,气阴衰竭,气血精微化源欲绝,无以滋养肌肉,故形体极度消瘦、毛发干枯,腹凹如

舟。脾虚气衰,故精神萎靡,目光无彩,啼哭无力。脾阳极虚,故饮食怠进,大便澹或清

稀。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兼证:

1)眼疳:兼见两目干涩,吃眼羞明,眼角赤烂,目睛失泽,甚至黑睛混浊,白睛生

翳,

夜间视物不清。

病机:脾病及肝,肝阴不足,肝火上炎,精血耗损,不能上营于目,故眼角干涩,8白

翳遮睛,入夜视物不清。

治法:健脾养血,滋阴明目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石斛夜光丸

2)口疳:兼见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面赤唇红,烦躁哭闹,惊悸不安,舌

红,苔薄黄。

病机:心开窍于舌,脾病及心,心火循经上炎,熏蒸于口,故口舌生疮,口腔糜烂。心

火上炎,故烦躁易哭,惊悸不安。

治法:健脾养血,清心泻火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泻心导赤散加味

3)疳肿胀:兼见足踝浮肿,甚则颜面、眼泡浮肿,面色胱白无华,四肢欠温,小便不

利,大便清薄,舌淡红,苔薄白。

病机:疳证日久,脾阳不振,脾病及肾,气不化水,水湿溢于肌表,故足踝浮肿,四肢

欠温,水便不利。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真武汤加减

7,惊风

惊风又称“抽风”,今称“惊厥”,是以抽搐伴神昏(厥)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小儿

常见危急证侯。多见于六岁以下小儿。来势凶猛,病情危急,发病率高,为儿科四大要证

之一。

古代医家将惊风发作时抽搐风动的临床表现归纳为八侯:搐、搦、颤、掣、反、弓I、

窜、视。搐一肘臂伸缩;搦一十指开合;颤一手足头身动摇;掣一势如相

搏;反一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引一手如挽弓形状;

窜一目珠斜视,或偏左或偏右;视一直视似怒,睛露不活;

小儿急惊风,多由外感风邪,或染温热疫毒,从热化火,热陷厥阴,痰蒙心窍,引动肝

风,而出现热、痰、惊、风四证;其病位主要在心肝二经。八侯表现形证有余,病性属热

证、实证、阳证。证型:1)感受风邪银翘散加减

2)温热疫毒:①温邪内闭(羚角钩藤汤合紫雪丹加减)②气营两燔(清瘟败毒饮加

减)③湿热疫毒(黄

连解毒汤加减)

3)暴受惊吓琥珀抱龙丸加减

小孩年龄越小越容易出现急惊风,这与病因病机有密切关系(因小儿心肝有余,故易出

现心热炽盛,肝风内动等心肝病证)

慢惊风病位主要在脾、肾、心、肝,病性以虚为主。

证型:1)脾虚肝亢缓肝理脾汤加减

2)脾肾阳虚固真汤、逐寒荡惊汤加减

3)阴虚风动大定风珠加减

4)肾精亏损地黄饮子加减

8,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又称儿童多动症,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小儿,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

注意

力不集中,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可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症候

群。多动症有自愈倾向,大多数孩子到青春期就好转

多动症的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他病所致脏腑功能受损,阴阳失衡,表现为阴

静不足,阳躁有余。多以脾胃不足为本,心肝火盛为标的精神行为病证。表现多以9虚为

本,本虚标实的证侯。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肾。

多动症的治疗原则:以调理脏腑,平衡阴阳为基本治则。应分清脏腑虚实而治之,同

时,注

意教育引导与行为疗法的结合治疗。

分型论治:

心脾不足:神疲乏力,注意力不能集中,多语而少激昂,舌淡胖、苔薄白

(心主神明,牌主思。心血不足,神明失主;脾气亏虚,不能藏意。心脾不调则见神思

涣散,兴趣多变,健忘如失,

多动多语而少激昂,不暴戾。心脾不足,气血俱衰,不能濡养周身,而见神疲乏力,形

体消瘦,面色萎黄,口唇

色淡。脾开窍于口,舌为心之苗。舌淡胖、苔薄白,脉象细软无力,为心脾不足之

象。)

治法:养心健脾,安神止动

方药: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9,肾小球肾炎(重要)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儿科常见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以水肿、血尿、

蛋白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大多数发生于感染后,尤其是发生于溶血链球菌菌株感染

后,故又称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病因病机:本病主要因外感风热湿毒,使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水道不利,

水湿

潴留化热,湿热弥漫三焦所致。

(风热之邪外感或湿毒入侵,首先犯肺,肺失宣降,水之上源功能失调,水道不利,水

湿潴留,泛溢皮肤发为水肿;肺失

宣降,水之上源功能失调,不能正常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致使下焦膀胱(肾)气化失

司,蕴湿化热,湿热蕴结膀胱,

灼伤血络,可见血尿)

诊断:1)病史:发病前有前驱感染,呼吸道感染前驱期为「2周,皮肤感染前驱期为

2~3

周。

2)临床表现:水肿表现为下行性,病初晨起时双眼睑水肿,潮及下肢或遍及全身,多

数为非凹陷性,重者可有少量胸腔积液或腹水,肿时尿少;肉眼血尿或镜下血

尿;部分出现头晕头痛等轻、中度高血压表现。

3)严重表现:在起病「2周内,小儿肾炎的重症病例可有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和急

性肾功能不全等严重表现

4)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可见蛋白、红细胞和少许白细胞。或有血沉增快、补体C3降

低、

抗链球菌溶血素0(ASO)增高等。

分证论治:

1)风水相搏:眼睑浮肿,皮肤光亮,按之不凹陷,发热恶风,苔薄白,脉浮

证候分析:外感风邪,内停水湿,风水相搏,溢于肌肤,故肌肤浮肿。风性向上,善行

数变,故浮肿首见于头

面,渐及四肢,继而全身浮肿,且来势迅速。邪气犯肺,水道通调失常,故小便短少。

水肿按之即起,为风水之

象。若夹有湿热,蕴于下焦,血络受损,故有血尿。风热上受,肺失宣发,故发热恶

风,咳嗽,身痛。苔薄白,

脉浮,为有风邪之征。

治法:疏风利水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麻黄宣肺祛邪,连翘清热解毒,赤小豆利水消肿)

2)湿热内侵:面目浮肿,小便短赤,多有血尿,皮肤疮毒,舌质较红,苔薄黄,脉滑

治法:清热解毒,淡渗利湿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加减(陈皮、桑白皮、生姜皮、大腹皮、五加皮淡渗利湿)

10,肾病综合征

小儿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

浆内大量蛋白质丢失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特征是:①大量蛋白尿②低白蛋白血症③高脂

血症④明显水肿10

诊断要点:1,单纯性肾病发病年龄偏小,多在2~7岁。符合以下四大特征:

④大量蛋白尿(+++~++++),持续时间>2周,24h尿蛋白定量>40mg/(h•m)低白蛋

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高脂血症:血胆固醇>5.7mmol/L明显水肿2

以上四项中以大量蛋白尿和低白蛋白血症为必备条件

2,肾炎性肾病:有肾病综合征上述项必备条件,兼有血尿、反复出现高血压、持续性

氮质血症、血清总补体或血清C3反复降低四项之一或多项者,属于肾炎性肾病。分型

论治:

1)脾肾阳虚:高度浮肿、面色胱白、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P126)脾阳

虚衰,土不制水,水液无制,肾阳虚衰,水失蒸化,水湿泛滥而见高度浮肿,按之没指,

目胞浮肿,胸

水腹水,足肿如槌;脾肾阳虚,故四肢欠温,神疲畏寒,食欲减退;水湿泛滥,壅塞气

机,故咳逆上气,胸满喘急,难以平卧。气血生化乏源,故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脉

沉细无力。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

2)肝肾阴虚:目面皆肿、面色潮红、口干唇赤、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弦细治

法:养阴滋肾,平肝潜阳

方药:知柏地黄丸

11,麻疹

麻疹是由感受麻毒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咳嗽、流涕、目赤胞

肿、眼泪汪汪、口腔黏膜出现麻疹粘膜斑,周身布发红色斑丘疹为主要特征。

麻疹患者是其唯一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播,其传染性很强,人

群普遍易感,发病主要是儿童,6个月~5岁小儿多见,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典型麻疹临床分三期。

初热期:约3~4天,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类似伤风感冒症状。有目赤胞肿,畏光流

泪眼部症状。口腔颊粘膜巾现麻疹粘膜斑,是早期确诊的主要依据;

出疹期:约3~4天,发热加重,按顺序透疹,先由耳后发际开始,渐及额、面、颈,自

上而下至躯干、四肢,最后达于手掌和足底,疹色红润,逐渐加深,转为暗红。疹点高出

皮面,状若麻粒。麻疹粘膜斑常于皮疹出现后「2天内消失;

恢复期:约夕4天,发热和全身症状迅速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的先后消退,疹退后有

糠款细小脱屑和色素沉着。

鉴别诊断:

感冒:一般无明显目赤胞肿,畏光流泪眼部症状,无麻疹粘膜斑

奶麻:突然高热,一般情况良好;发热3、4天出疹,出疹时热退;玫瑰红色斑丘疹,

较麻疹细小,1天内布满全身,躯干、腰臀部较多,头面、四肢远端较少,疹间皮肤也

正常,广2天退疹。无特殊体征;退疹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麻疹辩证要点:

辨顺逆证:病情按初热、出疹、恢复三期顺利演变,无其他兼证,则为顺证;若见麻

毒闭肺、麻毒攻喉、毒陷心肝等证,则为逆证。

辨证论治:

麻毒闭肺(逆证):邪毒内陷,郁闭于肺见高热、咳嗽、喘促、鼻煽

邪毒闭肺,灼津炼液为痰,痰热阻肺,肺气郁闭,则见高热、咳喘、痰鸣、鼻煽。肺气

郁闭,心血不畅,气

滞血瘀,则见面唇青紫。邪毒内攻,则见山疹不畅。邪毒炽盛,则见疹稠紫暗。舌质

红、舌苔黄、脉数、指11

纹紫滞为毒热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开肺化痰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高热不退者,加黄与、金银花、连翘、鱼腥草清热解毒;喘促

不安、痰涎壅盛

者,加拿茂子、鲜竹沥、瓜篓泻肺定喘、清热化痰;面唇青紫者,加丹参、红花活血化

瘀;疹出不畅者,

加葛根、升麻清凉透疹;疹出稠密紫暗者,加丹皮、紫草凉血解毒透疹)

12,小儿暑温

小儿暑温是由感受暑温时毒引起的急性时行疾病。临床以高热、昏迷、抽搐,甚则内闭

外脱为主要特征。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古籍中尚有“暑风”“暑痉”“暑厥”等名称。

“暑风”者手足抽搦而动;“暑痉”以项强或角弓反张为名,均指暑温亢盛引动肝风之

证。“暑厥”必见手足逆冷,是指暑温直犯心包,起病即见神昏肢厥者。

鉴别诊断:

高热惊厥:多见于6个月~3岁的小儿,多发生在发热疾病的初期,常在体温骤升时出

现,持续时间短,一般数秒到儿分钟,止惊后意识正常,一般情况好,多为一次性惊厥,

无反复或连续性发作,往往有既往发作史,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辩证要点:

卫气营血辩证:邪在卫气,以热为主,属热证;邪入气营、营血出现发热、神昏、抽

搐,为热、痰、风三证俱全。

13,五迟五软

五迟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言迟

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病位主要在脾肾

辨证分型:

1)肝肾不足:以立、行、齿发育落后为证侯要点

肝主筋,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肝肾不足,不能濡养筋骨,筋骨不健,故坐、立、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