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传统儿童水墨花鸟画教学探索吴林_第1页
再传统儿童水墨花鸟画教学探索吴林_第2页
再传统儿童水墨花鸟画教学探索吴林_第3页
再传统儿童水墨花鸟画教学探索吴林_第4页
再传统儿童水墨花鸟画教学探索吴林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吴林,山东省菏泽市美术馆副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种子的力量”全国校外美术课题研究学术主持人,侃点儿童美术教育论坛创始人,《校外美术》主编。出版著作《儿童水墨画教程》、《墨斗》、《墨韵水痕》,主编《侃点儿童美术集萃》、“侃点儿童美术教育丛书”,国家高等院校小学教师培养本科教材特邀编委,课程方案编入《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辅导》。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感谢贾主编的的邀请。今晚分享我的儿童水墨教学研究的思考,敬请各位指导,并多提宝贵意见,讲课中有什么问题敬请各位尽管打破砂锅问到底。我的水墨教学之路已经进行了十年,水墨教研之路却起步于2015年,这里我提到“教学”和“教研”,一字之差,差之千里。教学是完成教与学的过程,重在课堂实践。教研更重要的是,梳理和总结,形成教育理念,指导我们完成最佳的教学效果,重在思考。在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在只有教学极少教研的阶段,教学成果只是体现在最终的作品上,连教学的过程都鲜有只字片语的记录。没有形成一个教学理念的梳理和思考,也就形成不了教学思想。做为一个教师只管教,不会研,这样的结果,就会让很多好课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丢失,很多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发的思考也会因为没有去深入的研究而付之东流。这是我在进行教研之前的切身体会。在2015年种子的力量校外美术课题研究团队成立之后,我们校外美术教育者才真正进入了教研的状态。2015年之后的教研之路让我感同身受教研的重要性。虽然还是和以前一样上课、辅导,完成每堂课的教学任务,但在有了教研意识之后,总结形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指导着把教学任务完成的更好,我们平常的教学就有了一个成果性的体现,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和更深入的教学探究。短短的两年之内,教研的成果,异常凸显出来。2015年我的研究课题是关于牡丹的课题研究,完成了一份非常完备的教案,这份教案发表在2016年第6期《中国中小学美术》杂志上。由此引发了我进一步关于儿童水墨教学的深入探究。积累每一堂课的总结思考,明确研究的方向,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也就自然促成了2017年我的新书《墨韵水痕》的出版。这是一本关于儿童水墨花鸟画教学研究的书。这两份成果,非常明显的体现出教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个人理解,只有教学没有教研,等于你在付出了百分之八十的努力之后,只形成了百分之二十的成果。而教学加上教研,就等于是在付出了百分之八十的努力之后完成了百分之百的教学成果。那么由此又延伸出未来课程发展的构思与设计。我的五年教研计划现已经形成:2016年完成了儿童花鸟画教学体系的创建。2017年至2020年我也会依次完成---关于儿童水墨山水画、儿童水墨动物画、儿童水墨人物画、儿童水墨静物画的教学体系的梳理、总结,并逐渐写成教案、论文与著作。这种成就感和获得感是在没有进行教研之前所感受不到的。教研所带来的能量以及成果是不可估量的。今晚我和大家探讨的就是我在2016至2017年间进行的儿童水墨花鸟画教学体系的研究,形成的教学思考和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法。这里面的内容非常的丰富。这个过程形成的教学理念,已经不是教孩子学画画那么简单浅表的层面了。我的研究之路是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来的。在研究如何教孩子画“不俗”的牡丹的时候,发现了很多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前面琦琦和我的分享,以及今晚吴林老师的分享都是我们2015年开始教研的一些内容,感恩这个团队带领我们都走进教研,深入教研,为孩子的成长付出心力。这是2015年关于牡丹的水墨作品。吴林老师在山东菏泽,牡丹之乡,当初大家确定课题研究时,好些老师选择了地域文化。这是一个起点,由此引出了花鸟画教学的体系创建和深入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了思考,随就有了论点,也就有了我在水墨花鸟画教学体系与方法上的深入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孩子给了我了极大的惊喜,花鸟画传承与创新的扯不清的难题,到了孩子这里都解决了,变的简单了,孩子笔下的童趣与纯真的表现,让花鸟画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新的路径。孩子的作品给我们的启发不只限于儿童绘画教学范畴,对我们成人画家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说,孩子笔下的花鸟为我们传统水墨花鸟画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就这样一步一步的研究,一课接着一课的探索,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孩子,做不同的实验,有失败也有成功,最终精华出了一套完整的儿童花鸟画教学体系。今晚讲述的主题:再传统--儿童水墨花鸟画教学探索。传统中国画里的文化思想和艺术精神,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一直在指导着当下的中国画教学,在经历了千年的沉淀之后,它并没有丧失生命力,当今之所以出现低俗陈旧的概念化教学状况,是因为我们后人在传承上出了问题。儒家、道家、老庄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物我共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澄怀味象,及物抒情”等经典画论,促成了中国画的人文气质,这些核心的文化精神才是我们后人要传承和发展的优秀传统,也是体现中国画艺术的根基和命脉。我要表述的再传统,是指对传统中国画艺术的再认识,突破的是模式化概念化表面化的程式技法,通过儿童的天性纯真的表达,感应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创新传统中国画的陈旧面貌,通过一线的教学实践研究,寻找突破的路径和方法。当今在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如何教授儿童学习水墨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大课题。传统水墨是什么?是程式化的传统技法,还是中国文化之水墨精神?怎么把传统水墨转化为儿童可学的课程?如何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保持住儿童的天性;如何在水墨精神与儿童本真之间找到融合点?传统水墨里的哪些东西需要在教学中突破?中国画讲究写意精神,倪瓒曰:“胸中逸气,不求形似”,梁楷的写意人物画呈现的心境与禅意,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呈现的抽象表现主义,八大山人的极简主义风格,石涛的“一画论”。这些传统名家大师的卓越贡献,充分的说明传统水墨画不仅仅是一种笔墨技法的模式,它讲究书写、意象、抒情达意,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磨砺,逐渐形成了一套高度概括精练的笔墨形态。寻找适合孩子的点切入,真正为孩子着想,并把传承融入创新,让孩子学习水墨不枯燥不乏味。这是孩子学八大的鸟,延伸出来一只萌鸡。哲学思想与艺术精神在中国水墨中渗透的是一种内在的境界。只有技巧没有精神的模式化复制不是传统,是“伪传统”。当代大家徐悲鸿、林风眠等大师发展改良了传统中国画模式化的单一面貌,引入了西画的创作形式、方法及其观念,但追求的还是传统中国画的文人意境。齐白石大师坚持传统,“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赋予了传统文人画以新的形式。走向世界的赵无极先生,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语言,表达的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意蕴。

儿童观察物象没有透视结构等理性的理解,全凭感性,很稚拙,很有趣,也很真实,儿童水墨表达的就是这种天然的不加雕饰的纯真状态。教师在是指导儿童学习水墨要留住“稚趣”,传统的经验和技法不能替代孩子的本真感受,方法只为更丰富的表达童真,不设标准,将错就错。寻找儿童天性与水墨精神的结合点是我的水墨教学研究方向,将传统审美和当代观念转化为儿童乐于接受和敢于表达的形式和方法是我的研究内容。自我而自由的画画,轻松的表达才能发现童趣,童趣来自稚拙,儿童的语言发自纯真,呈现自然生发的天然意趣。艺术就是一个轮回:从纯真走向经验,又从经验走向无为;从无法走向有法,又从有法走向无法。最终,儿童与大师走到了一起,应该说是大师走近了儿童。我试图通过孩子本我的童趣表达对传统水墨画进行一次重新解读,更深入的认识传统。如果按照一种标准的传统画法去教学,就会千篇一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就是被这种概念化和浅表的认识给掩盖了。寻找一个路径,运用孩子的自我感受去创新传统水墨画的样式,改变大众对传统水墨片面化的认知。把传统文化精神介入到儿童水墨课程里,让孩子的作品带有浓浓的中国味道。这种味道还不是西方毕加索的那种抽象变形,这个中国味,来自于毛笔,宣纸,墨…但最重要的是中国东方审美语境的气息的注入。这是因为孩子的本我趣味给我带来的如何学习传统,如何创新传统的思路,这是我进行突破传统儿童水墨画研究的意义。传统笔墨程式如果束缚了感受,那必定没有创新,新奇的材料与技法如果丢掉了本味,也必然称不上创新。传统笔墨关系是基础,东方审美语境是品位,这两点,不容动摇,是根基。再花哨的材料技法也替代不了根基。根基没了,内核就空了,精神就没了。水墨画的创新教学不能丢掉它本来的样子。孩童因为年龄关系,是不可能达到娴熟的技巧的,也没必要做到,做不到并不是胡乱涂鸦,呈现的是传统笔墨规律下的半生不熟,这个状态才是孩子的,韵味没丢,童趣自在。在半生不熟的状态里,会走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方向是不伦不类,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有了标准,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会不伦不类,所以,不要设标准,拒绝概念化。传统文人画的内涵审美在抽象的图式结合中得以传承和发展,最为关键的是提取儿童趣味的语言,表现一种具备艺术品质和传统文化内涵,展现儿童稚拙趣味的水墨画作品,打开了这个通道,就解决了儿童学习水墨画复印机式的艳俗,打破了老气横秋的传统样式,做到传统、当代与童趣的和谐融合,我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的童画意境,就会异常鲜活的呈现出来。儿童水墨画之教法,毛笔蘸墨划入宣纸的痕迹,会有怎样的妙不可言呢?初涉水墨的孩子会很好奇,进而产生探究的兴趣,抓住这一兴趣点。但如何保持这个兴趣进而完成美妙的水墨画作品,针对七、八岁的孩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运用简单易学的方法让孩子感受笔墨,体验感知它的趣味,似乎并不困难,但仅仅教授简单的技法,孩子就容易跟着模仿几笔概念的东西,几节课之后,兴趣也会随着反复貌似刻苦的训练而丧失殆尽,因为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孩子。因此,技法不是重点,感受笔墨,表达趣味,只是儿童学习水墨画的起步,关键是随着课程递进的深入和课程内容的丰富,这种趣味能不能始终保持?这种感受能不能深入到内心并养成自觉。就让我们一步步探索吧,先解决感受的问题,再研究创作的方法。感受笔墨:感受笔墨,我们先从线条开始,方法要简单。书法用笔是传统中国画教学非常看重的,甚至提升到很高的地位,而我在这里强调的书法用笔,是提取笔意,感受节奏,而非训练力透纸背的功力。书法用笔提倡起承转合,强调起笔行笔收笔的书写过程,这也充分展现出了毛笔的独特魅力,运用书法用笔的要求来表现线条,确实能感受到笔锋的变化,而感知到变化才能找到感觉,一切感觉的形成需要一种有效的体验才能达成。比如:我们要求起笔画线的时候要停顿一下,这个停顿,就是一种心理暗示和状态调整,稳稳的拿住毛笔,稳稳的走线,慢慢的体验,提、按、顿、走、回,这样的节奏感有了,线条的质感就有了,这就是笔法的变化。不同的线的特色,创作出不同的风格。每一种风格的线条,都体现出不同的气质,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在充分体验到千变万化不同气质的线条美的同时,更深入的是感受到生活气息和自然之势,让笔情墨趣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笔法结合了墨法,才有了笔墨。水与墨的调和会产生枯、湿、浓、淡,笔法的线条融入墨法才更有韵味,简单的方法就是:蘸水调淡墨,笔尖蘸浓墨,由湿画到干,由浓画到淡。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却能体会出很丰富的审美感受,只是我们的侧重点是在感受上,而非技法上,其实感受获得了,技法也就能达到最好的表现力,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之前我们往往很容易偏差到为技法而技法的漩涡里,重视技法的成熟而忽略艺术感受,这也是个一直有争议的话题,吴冠中先生说的“笔墨等于零”就是在这样的现象中产生的观点。儿童时期的笔墨技法训练更要服从于艺术感觉与表现力的培养。所以说,不要技法不能更好的艺术表现,只要技法就会概念,只有技术的躯壳而缺失灵魂。

传统中国画把黑白奉为极致,研究出墨分五彩的精妙,这确实是非常值得继承的传统经典,那么,墨法还有多种可能,并且没有固定的方式,也就是说,想怎样就可以怎样,并且含有未知的偶然性,这恰恰让孩子们觉得好玩,他们充满好奇的观察墨彩干湿的神奇变幻:浓破淡,淡破浓,湿破干,干破湿,层层叠加的边痕水渍,呈现出流动的虚幻之美。笔墨之趣,重在表达感受,是学习水墨画的起步,起步阶段重视感觉,体验笔性和墨性是对的,但只凭感觉是完成不了绘画创作的,形成创作还要注入理性的审美规律的运用。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的笔墨感觉都有了,千变万化的线条和墨色,也是玩的不亦乐乎,可是很容易控制不住,最终玩的一塌糊涂,针对7至11岁的儿童,水墨画不是涂鸦,不能只停留在毫无章法的性情的挥洒上,还要有理性的分析和方法,这个理性就少不了经验,这个经验不是束缚,而是借鉴与引导方法,让学生在审美经验中发挥性情,才是我们要研究的教学方法。意趣造型:以形写神,去繁就简,知白守黑,造就了中国画独到的形式美感。减掉了自然的繁杂,洗练了笔墨的表现,取其自然之精华,借物抒情,体现了传统水墨画的艺术境界。写意的线条,疏密有致,给孩子留出创造的空间,造型不能要求太准确,笔墨也不需要交代的太清楚,虚一点,留一点,将错就错,找的是感觉,表达的是味道。线的审美意趣体现在枯湿浓淡的变化上,线造型重点关注形态的自由变化,以线写意,以关系取形,通过疏密线条的组织与留白的空间,尽量以抽象和半抽象的线条去表现,以减胜加。线的组织关系如缠绕、穿插、疏密,是画面构成的关键,也是画面气息的表现方式,是教学的重点。虽然题材不同呈现的线条风格不同,但线条的组织关系确有共性的审美规律,处理好关系是水墨画教学的要点。解决一个关系点,找到方法和规律,就能举一反三,各种题材都会轻松表达。找到线的关系的适合题材,明确思路,层层推进,形成体系,教学就会越来越轻松。传统水墨有很多常见的题材:比如梅、兰、竹、菊,最常见也是最成熟,难以超越的笔墨,难以改变的模式,习以为常的面貌,最成熟的也最难突破。当今儿童学画这些传统题材,更难见到独成一貌的作品,下再大的功夫也难达成大师的笔墨境界,不伦不类的居多,低俗幼稚的居多,三无作品(无笔墨,无感受,无趣味)泛滥。对于儿童来说,下功夫就能做到吗?不然,突破不完全是来自功夫,而是灵性与感受,以及自由创作的状态。首先我们要先继承学习,学什么?怎样学?齐白石、潘天寿、陈师曾等大师的作品常见于校内外水墨课堂,作为范画让孩子临摹,学习的重点主要是集中在笔墨和造型的训练上,临摹的引导方式也是比着画,结果是构图相同,千篇一律,因为有了标准,而孩子又达不到这样高超的技艺,就显得不伦不类,很难画好,最可怕的是丢失了孩子自我的感受和独特的儿童趣味。由抽象进入到具象,由点线面递进到具象造型,能避免学习水墨画的起点限制在画虾米、葡萄的表面化概念化的浅薄认知中,因为抽象点线面没有具象造型的要求,孩子才能轻松避免概念化造型的影响,才有创造性抒发的空间。我运用“再传统”的教学理念,采取抽象介入,具象渐出,由抽象到具象的递进课程,完成了“似与不似之间”形象的创造,既保护了孩子的纯真自然,又更深层次的理解了传统。传统绝对不是表面的几笔程式化的模仿,那样会越学越死,模式化的传统离我们的孩子很远。传统文人画的造型看似简单,其实难度很大,对造型的要求更高,越是简单的越是最难表现的,因为没有补救和遮掩,全屏一枝花完美的绽放,那就要求没有瑕疵才能完美,八大和齐白石的经典作品就是代表。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喜欢画简单的造型,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大师画的简单是因为极简主义的艺术追求,小孩画的简单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整体复杂造型的能力,观察物象比较单纯,看到一层看不到三层,只能表现平面表现不了立体。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师的境界像孩子,这些大师们的艺术追求达到顶峰的时候,是要丢掉经验的束缚,从有法到无法,回归本真,回到最原始的状态,纯真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孩子是天性的自然表达,大师是回归到孩童的纯真状态,这就找到了结合点,也就是为什么说孩子的本真作品很艺术。那么在艺术与幼稚之间搭桥的就要看美术教师的智慧了,保护好孩子的纯真表达,提升到艺术的层面,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教学目标。留白之境:传统水墨画的构图也叫章法布局,构图里最为关键的是留白。当代绘画创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留白的意义很伟大,也很精妙,体现出中国艺术的精神和智慧。比如:八大的鱼、鸟、荷等众多的作品中都会强烈的感受到,他为什么要留出那么大空白呢?这大片的留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中国水墨花鸟画的极简主义风格也就因此形成,几笔完成一幅作品,看似不经意的逸笔草草,抒发胸襟,其实功夫在画外。水墨画极简主义的传统精华,其实很符合儿童绘画教学的特点,其一,儿童画画并不适应像工笔画那样的长期创作,也经不起反复的修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定他们在绘画活动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创作,极简主义的绘画创作思路恰恰契合儿童绘画的学习特点。其二,极简风格不但体现在画面留白上,还体现在造型上,简洁而略显夸张的物象塑造,去繁求简,是水墨画的特点,因为不能反复修改,先贤们就研究出了笔法墨法这样精准的表现方式,中国画学习的技术难点也就高于西方绘画的画法,也会不可避免出现模式化的倾向,但模式化不是概念化,简笔画式的去繁求简就是不可取的,在审美规律中寻求个性,在创作经验中寻找风格特色,是我们努力研究的创作方法和教学目标。空间意象:画面结构,其实就是在说关系,这里面包括:物与物之间、物与景之间、虚与实之间、黑与白之间的各种审美关系,水墨画在表现这些关系时,是独树一帜的,它非常讲究气象,气势,无限的空间。架构中呈现的空间关系,不是三维立体的立体空间,而是趋于平面化的二维空间,这个空间完全不同于素描的空间感,点线面组合的物象之间的关联要呈现一种气势,笔墨语言的个性化又呈现一种气息,留白体现无限的空间感,因此,中国画的章法布局在一定范围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构图规则,在形式美的法则上又升华到了呈现个性、气息、气势、无限空间的境界。比如:画一枝梅,通过笔墨语言和章法布局的简约表现,胜过三维再现一片梅园的气势,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精妙的是写出心中之意象,所以,水墨画也叫写意画。写出我心中的一枝梅,这又上升到了精神和文化的层面,所以,写意画呈现出人文的气质,也叫文人画。一幅画表现出了文化与精神,那它就是哲学的。所以,中国水墨画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和印记。透过现象看本质,水墨画不是再现的,而是表现的,表现的不只是画面的意境还有人文情感的境界。

儿童水墨画的教学目标,也就由此明晰出了思路,儿童难以达到再现的技术和能力,只能是表现,这个表现不是哲学的,也不是人文的,而是儿童的,是纯真自然的童趣,这种趣味,不完全是教技法出来的,是通过适合的方法引导孩子自我生发出来的真实状态,因此,概念化的技法只能掩盖和替代这种天然。中国绘画的高品意境也会通过水墨的体验让孩童潜移默化的获得,这样说,中国画教学又会延伸出很多文化教育和成长发展的意义。平面空间感完全可以不去考虑立体空间的问题,只关注表现语言的完美呈现,比较适合年龄小的儿童学习。因此,水墨画的空间感是以平面空间的表现形式展现虚体空间的审美意境。水墨画点线面的构成而产生的空间关系中,几大块面的组合基本形成了画面构图的主体,背景留白也是因为面的出现而出现,面是实体的空间,留白是虚体的空间,一实一虚,构成了整体画面的空间,点与线是空间的点缀,丰富空间的变化。儿童水墨画之学法

孩子在体验水墨画笔墨塑形、构成法则、和审美关系的时候,怎样做到自由表达?如何实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呢?起初,孩子对水墨的认知是一张白纸,就需要学习,学习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欣赏大师作品,解读笔墨关系,教师示范引导,孩子体验练习等等,这属于感知水墨的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教多少?这个度的把握就非常关键,教多了,会限制孩子的自我发挥,教少了,达不到表达的能力,孩子缺少笔墨感知,拿着毛笔就是画道道,画圈圈,笔墨的枯湿浓淡他不懂的,笔墨塑形的能力很低下,如何调墨,产生浓淡,如何用笔,产生变化,这些开始是需要教的。如何塑形,要遵循造型规律,但不要设定规矩和标准,孩子在学的时候就会有发挥的空间,这就是度的把握。比方说:枯笔画线造型的时候,枯到什么程度,老师只告诉他枯笔的调墨吸水的方法就可,至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让孩子自己体验,不需要讲太多,孩子体验的过程也不要过多的干涉,要求每一个人都画出枯笔的感受就行,这会有很大的偶然性,也会产生个性的笔墨语言。引导只是一个点,让孩子自己去发挥一个面,体验探究的快乐和趣味,也就是说,不要告诉他们具体的答案,不要去设想教师想要的效果,我们最想看到的是意想不到的结果,自我感受是教不出来的,只是给孩子引出一条路,这个路怎么走,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也就是说画成啥样子不重要,画出来自我才重要。因此,临摹和示范的环节就要采取意临和引导式示范的教学方法。对临,看一眼画一眼,就会趋同,千篇一律,即使画的很像原作,又有啥意义呢?而意临,只是感悟笔墨的方法和视觉印象,画的时候就不去看了,画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意象思维是可以做到的,如果要求他们临摹的丝毫不差,反而做不到。在意象思维下的临摹是不会忠实于原作的,我在教学中发现,孩子画画时几乎不看参考原作,他们不想被束缚。紧盯着原作画,反而不敢画了,不看原作,他们会尽情的发挥,最后画出来的形象跟原作区别越大越好,说明孩子学会自我感受画自己了。示范只是引导一个点,留出更多的空间,孩子由这个点进入,无限的发挥自我感受。这样的示范才有效,才不会成为老师的替代品,才有自我的个性语言出现。儿童水墨画之赏法

欣赏学习大师作品是水墨画教学的最为常见的教学方式,也是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怎样引导欣赏解读大师作品中的信息,进而转化为教学要点呢?这对教师的审美素养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