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13.《唐诗五首》专题(学生版)_第1页
八年级上学期13.《唐诗五首》专题(学生版)_第2页
八年级上学期13.《唐诗五首》专题(学生版)_第3页
八年级上学期13.《唐诗五首》专题(学生版)_第4页
八年级上学期13.《唐诗五首》专题(学生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唐诗五首》专题版1.《野望》王绩(唐)一、原文呈现东皋薄暮望,。树树皆秋色,。,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二、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三、整体把握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不喜拜揖”,

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初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野望》是其代表性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格律严整的五言律诗。诗歌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

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薄暮时分,牛羊归家,鸡栖于埘,难免让人产生思归之情。可是归去何方呢?诗人满腹心事,无可诉说,只好徘徊来徘徊去,却始终感觉无枝可依。“徙倚”,

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这些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相顾

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在这田园的生活中,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很陌生,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他的归隐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

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一洗齐梁以来的雕饰浮艳之气,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所以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典型题型集锦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野望》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颔联描绘了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颈联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3.试着从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5.赏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无相识”表现了诗人的孤苦无依;“采薇”借用典故,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诗歌主旨:全诗写的是山野中的秋景,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五、实战演练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2.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019泰安市中考)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019泰安市中考)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4.对<野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B."欲何依"化用了曹操《观沧海》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C.领联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D.本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2.《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译文前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就不再回还,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飘拂。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天色渐暗,放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江上的烟波迷茫,使人生出无限的哀愁。(一)重点把握1.主题:《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2.炼字:(1)赏析诗中的两个“空”字。第一个“空”“空”是“只,只有”的意思,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这个“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2)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是哪一个?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愁”字,点出了全篇的主旨。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3.情感、内容、写法赏析(1)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赏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内容: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情感:这一联的“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让人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2)从内容上理解“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内容: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飘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浮动着。(3)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内容: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写法: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4)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内容:傍晚,烟雾升腾,江面明净,不知乡关何处。诗人不禁惹动满怀愁绪。情感: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二)当堂检测1.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中“空”字表现了鹤去楼空,诗人怅然有所失的心情。B.“黄鹤”两句表达了白云悠悠,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C.叠音词“历历”“萋萋”细腻地描写了凄凉稀疏的河岸景色。D.“日暮”两句以黄昏水雾江烟的景色映衬诗人复杂的情感。2.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2分)(2018年湖北四川)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3.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A.首联直接表明了此楼临江而建的特点。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C.颈联写出江上景色凄美动人,令人伤感。D.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首联借憧憬与现实的反差,抒发诗人寂寥怅惘的感情。B.颔联借历史上的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C.颈联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抒发诗人对黄鹤楼的神往。D.尾联以缠绵的乡愁收篇,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情怀。5.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2011年广州)A.首联从传说落笔,在今昔变化中凸显眼前黄鹤楼的美好。B.颔联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期盼。C.颈联写登楼远眺,运用叠词突出了想象之景的美丽、可亲。D.尾联写日暮时长江烟波浩渺,烘托出诗人越来越浓的思乡之情6.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前四句表达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B.首联眼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表达对仙去楼空的感慨。C.颈联运用对偶的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的追忆与憧憬。D.这首诗后四句描写日景晚景,由此触发了思乡之情。7.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从楼的命名写起,借神话传说生发开去。B.颔联承接传说,抒发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之慨。C.颈联写眼前美好的景色,传达诗人内心喜悦之情。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乡之情。8.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首联在仙人乘鹤的传说中表明了临江而建的特点。B.颔联通过近景写出了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C.颈联描摹了凄美动人的江上景色,令人无比伤感。D.尾联流露出烟波江上日暮怀归的真切情感。9.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017年江苏)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10.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年江苏)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B.想象在天晴时登后四句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3.《使至塞上》王维原文译文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都护在燕然。译文:我只身轻车简从,途中经过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感觉自己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又像展翅北飞的归雁,飞进了胡人居住的地方。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一缕烽烟孤然耸立,黄河边上如镶金边的落日,此时正圆。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报告说)前线统帅正在燕然的边防前线。二.整体感知。1.主题解说:《使之塞尚》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2.首联点题,交带地点及事由。“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单车”也许并非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属国”,是诗人的自称;实际诗人并不需要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寒”,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征蓬”“归雁”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颈联则画风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大漠孤烟直长,长河落日圆”。这两句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军正在前线呢!这里诗人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以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经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三.炼字析句1.本诗首联交代了和。2.“征蓬出汉塞归,归雁入胡天”两句中的“”“”给人以漂泊不定之感,又使人想到历史的遥远和塞外的浩阔苍凉。3.本首诗的颈联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练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答:诗中的“直”“圆”二字,都用的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的苍凉之美,“孤”烘托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4.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答:生动描绘了塞外的荒凉萧瑟,运用比喻的修辞,与“蓬”“雁”自比,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有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延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四.当堂检测1、《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6、由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句子是:长烟落日孤城闭。7、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8、《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9、《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4.《渡荆门送别》一、原文、译文《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译文:(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去楚地漫游。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入辽远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二、整体感知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724),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清溪出发,经三峡,下渝州,这一段行程,在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峨眉山月歌》中已有所述;之后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此即《渡荆门送别》所述的情形。这两首诗,均明丽流畅,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可以结合在一起读。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接下来,诗人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脱离群山的束缚,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这两句诗,看似无理,却正是行舟观景时真实的体验,也符合江水进人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征。颈联则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人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恰似“江天一色无纤尘”,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这两联所写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裊袅。三、炼字析句1.(2014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题)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交代,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之情。(2分) 2.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2分) 1.答: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评分:每空1分,共2分。)2.“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3.(2018.四川巴中中考)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诗句的画面加以描绘。答: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视野顿时变得开阔。4.(湖南衡阳中考)标题中的“送别”二字应该怎样理解?答:“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诗人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6.请赏析尾联。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四、当堂检测(一)、诗文默写1.山随平野尽,。2.,云生结海楼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江水的依依不舍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4.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中“,”两句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意境相似。(二)、实战演练(4分)1.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的景象是诗人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2.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答: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视野顿时变得开阔。5.《钱塘湖春行》一、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二、整体感知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任杭州刺史时写的,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游西湖,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当是湖面开阔,视野无碍,方能见此景象。这就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是从大处落笔。中间两联是分写,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景物,细致描摹早春景致。颔联写莺与燕,是禽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一个是早莺,一个是新燕,都是早春景象,生机勃勃。“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可谓描摹细腻。颈联写花和草,是植物。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以预见即将盛放,会使人眼花缭乱;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气象;“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这样结尾,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全诗紧扣“早春”着笔,准确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除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外,诗人寓情于景,从生机盎然的景物中,我们自然能够体会出作者的喜悦心情。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绿杨阴里白沙堤”终。以“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2分)三、炼字析句1.颔联中有两个动词“争”、“啄”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2分)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2.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2分)(2015年广西北海市中考题)“乱”字形象的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1分)“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1分)(意思对即可)3.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行不足”?(1分)

看不足,令人余兴未阑、百游不厌、流连忘返(意思对即可)4.请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分)这两句诗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1分)“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了天气乍暖还寒,有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1分)5.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颈联所呈现的画面。(2分)纷繁的野花竞相开放,渐渐就要让人眼花缭乱(1分,意思对即可);浅浅的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1分,意思对即可)。6.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湖东景色的喜爱和欣喜之情。7.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欣喜之情。四、当堂检测1.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