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础性(5)全民性(2)义务性(6)全面性(3)活动性(7)趣味性(4)启蒙性3.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2)举例①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②斯宾塞说:“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③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④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影响主要包括:②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③教育管理人员④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①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②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①内容: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②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2)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①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体系。②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③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④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三、教育起源的各类学说各类学说起源/观点代表人物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体现上天或神的意志,使人皈依或顺从于天,所有宗教都保持这种观点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中国的教育萌芽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代表人物代表作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孔子代表人物孟子苏格拉底"产婆术"(古希腊)乐正克柏拉图无名氏亚里士多德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代表人物成就及代表著作教育思想①捷克教育学家,被誉为“教育学之父"②《大教学论》(1632)——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①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②班级授课制①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②《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①德国哲学家,把教育学作为一门①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②《康德论教育》(又称为《教育论》)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的自然禀赋裴斯泰洛齐①瑞士教育学家②《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他的子女》①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②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③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①英国教育学家②《教育漫话》①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②主张绅士教育①德国教育家,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②《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①美国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现代教育派代表人物②《民主主义与教育》(也译为《民本主义与教育》)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即社会(2)黄炎培。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著名职业教育理论。(3)晏阳初。提出了“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四大教育”:文艺教育、(4)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1)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4)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1)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其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2)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3)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著有《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师的建议》)、(5)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等著作,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内容的取舍及教育体制。(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进程。(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輿论力量。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①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④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⑤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①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1)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2)教师的教学目标或一个学期)2.教育目的的功能、理论、基本精神基本精神(基本点表现)①导向功能④社会目的的辩证统一论②坚持全面发展⑤注重提高全民素质(1)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内容奴隶社会及其教育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③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结论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及其教育①教育目的: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官吏和骑士②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③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④教育方法:严格的纪律约束,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⑤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思想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以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为主,近代教育的特征: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⑤出现了双轨制⑥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①教育目的: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③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双轨制指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深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府,毕业后就可以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一般在上中学之后就进入劳动力市场单轨制美国以普及初等教育为起点,推动中等教育的发展,最终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缺乏措施)分支型学制前苏联特点学制前段单轨制,后段双轨制(进入中学后开始分科)上通下达,左右畅通(1)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未实行)。(2)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采用英文"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1)课程即教学科目:如我国古代的"六艺"与欧洲中世纪的“七艺”。(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教学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这种课程定义的核心,是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改造。(1)理想的课程: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2)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3)领悟的课程: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学生实际体会到的东西。4.课程的类型分类依据从学科固有的属性来划分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又称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代表人物:杜威)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划分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课程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完整性1912年,怀特海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必修课程就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现状而言,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两者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来划分从课程的呈现显性课程的主要标志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包括:"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在其1968年出版的《班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7.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阶段性、基础性、全面性(发展性)(1)直线式与螺旋式(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9.三维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有机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具有客观性、有序性、转换性和可度量性主要内容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③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③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②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很大的差异性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为转移的客观存在(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4.学校教学的特有功能(1)学校教育为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核心理念(1)贯穿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2)"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含义:①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③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②重建课程结构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2)创造性:由“双基”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与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4)加强课程综合化。(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与多样化。(6)课程法制化。(1)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3)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职业。(3)管理者;(6)促进者。(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社区型的开放教师;(5)终身学习的践行者。(1)复杂性:(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4)劳动空间的广延性。(5)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6)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7)教师职业心理特征。(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整。(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4)专业能力的提高。(5)教师的专业人格。(6)专业自我的形成。(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的教学活动③教学反思——必经之路(内省反思法;交流反思法)④同伴互助——有效方法(观摩课;沙龙;展示)⑥课题研究——有效载体(促进理论水平提升;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专业自我的形成)(1)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2)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3)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分为参与性观察与非(4)根据对观察活动是否进行严格控制: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5)根据观察活动的进行是否有规律:分为系统观察和非系统观察。叙事研究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1)按教育科学文献的来源及其公开性划分:正式文献和非正式文献。(2)按文献的表现形式划分:统计资料、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和实物资料。(3)按文献的功能划分:事实性文献、工具性文献、理论性文献、政策性文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教育科学论文①题目②引言④观察结果①题目②引言①题目②引言④实验结果①题目③序言献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主要分为以下两种: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五种内部感觉:肌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适应、对比、补偿与相互作用、感觉后象、联觉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①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②按记忆时间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③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④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①识记分类②保持——痕迹衰退说、干扰抑制说等③回忆或再认果的方法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思维借助主语言、表象动作实现的,对客观显示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分类①根据发展水平的不同划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②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直觉思维、分析思维③根据思维指向性划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④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意和无意;再造和创造;幻想(理想和空想)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主要有观察、思考、知识扩展、有目的的训练(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具体方法:①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②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③创设想象情景,引发想象④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1)情绪(2)情感②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它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动机、言行是否符合社会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理智感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动力。人的理想、世界观对理智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求知欲、好奇心都属于理智感的范畴。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3.意志过程(1)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2)意志形成过程中的冲突类型: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1)认知差异是个体在感知、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2)类型: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同时性与继时性。个体差异是通过个人与同龄团体稳定的平均的智商比较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群体差异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比如男女性别的差异,年龄的差异和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智力差异的教育意义②小学生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③通过智力测验能反映出所测项目的现有水平,④学生的智力各不相同,表现也有早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强项气质类型气质类型特点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好冲动,但暴躁易怒,脾气急,热情忽高忽低,喜欢新环境带来刺激的学习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力强,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黏液质安静稳重,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有些死板,缺乏生气抑郁质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内容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高尔登个体发展由个体内部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心理发展实质上是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展现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斯金纳①荀子:“人之初,性本恶”②洛克:“白板说”③华生:"给我一打健康儿童,不管祖先状况如何,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为从小偷到领袖各种人"④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学习是成长的主要途径华生:可塑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多因素论(辐合论)德国施太伦人的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遗传素质)及作用、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动分为八个阶段,小学生属于童年期阶段(6、7岁~11、12岁)。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小学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①认知的发展年增长2~2.5公斤④肌肉水分高且易疲劳②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③情感意识与社会性的发展2.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1)顺序性→循序渐进。(2)阶段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选(3)不平衡性→抓关键期。(4)互补性→长善救失。3.小学生心理发展总趋势(1)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2)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得到发展。(3)集体意识和个性逐渐形成。第三章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②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他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③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④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①科勒的完形一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②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③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④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⑤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①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学习的要素:第一,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包括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第二,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第三,学习是渗透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第四,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即他们知道自己想学到什么和自己学到了什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建构主义知识观(2)建构主义学生观(3)建构主义学习观(4)建构主义教学模式(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①探究学习;②支架式教学;③情景教学;④合作学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①感知运算阶段(0~2岁):具有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客体永久性”的形成等特征②前运算阶段(2~3岁):具有自我中心性(中心化)、不可逆运算、泛灵论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有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可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类比推理、可逆补偿、抽象逻辑思维等特征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学习动机的功能①激发功能学习动机的分类②高尚学习动机的理论我效能感理论⑤自学习动机的培养⑥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学习动机的激发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③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④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培养与激发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①表达明确的期望③合理运用外部奖励④有效运用表扬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①学生归因信念的训练③学生成就目标的引导⑤学生学习中自我价值的维护2.学习策略的分类(1)认知策略应包括:(2)元认知策略包括:(3)资源管理策略应包括:(1)含义(2)学习兴趣的发展特点2.学习习惯(1)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中的正确引导;(3)注重激励表扬;(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5)发挥家长作用;(6)分层渐进;(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1)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2)学习动机是赞扬。(3)对学习过程形式感兴趣而非结果。(4)对学习结果的关注随年龄而增长。(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知能力;(2)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3)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4)自觉纪律的形成。2.小学德育的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主义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培养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顾不得人我关系,只管自我中心。(2)权威阶段(6~8岁)——他律期。(3)可逆性阶段(8~10岁)——信奉规则,但所有人都同意时规则可(4)公正阶段(10~12岁)——开始主持公正、平等。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处在这级水平的儿童,往往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而非常规的道德准则或社会期望来判断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和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儿童已能理解维护家庭或社会期望的重要性,而不理会那些直接和表面的结果后习俗水平包括履行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儿童力求对道德价值和原则做出自己的解释,在评价时能超越普遍原则,考虑较多的是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道德准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5)品德评价法。(3)劳动;(5)班主任工作。一、美育的发展①发源地:古希腊、罗马①古代美育的最初形态:“诗教”和“乐教”人君图和亚里士多德子”,最早提出“比德”思想③“快乐教育"思想渊源:古罗马③荀子把美育的功能看作是"美人”“美政”贺“美俗”拉斯《诗艺》2.近现代美育的思想主要思想别林斯基、黑格尔、基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首先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建立了独立的研究理论中国梁启超(先驱人物)首次提出“趣味教育”王国维是第一个把美育概念引入中国并对美育的独特性质和独立地位做出了进一步阐发的思想家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近现代中国美育理论思路:救国先救人,救人先救心,救心须去欲,去欲靠美育(1)美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1)多动症。(2)焦虑症。(4)强迫症。(5)厌学症。三、常用心理辅导方法1.心理辅导的行为疗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2.心理辅导的认知疗法最有代表性的是情绪ABC理论(理性一情绪疗法)。3.心理辅导的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又称心理分析疗法,分析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基本理论核心是: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潜意识深藏于意识之后,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四、小学生安全教育《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小学生健康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小学1~6年级健康与安全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包括目标与基本内1.小学生预防传染病安全常识(1)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2)预防传染病的环节。控制传染病有三个基本方法: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3)小学生中多发的几种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2.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1~3年级学生的安全教育重点内容小学生安全教育的要求求③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④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④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求求一、班级概述埃拉斯莫斯率先使用“班级”一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7世纪第一次在(1)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2)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3)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二、班集体(1)目标机制——确定班级目标。(2)领导机制——建立班干队伍。(3)约束机制——建立规则秩序。(4)运行机制——组织多样活动。(5)凝聚机制——培养舆论班风。(6)管理机制——实行民主管理。(1)促进学生社会化。(2)满足学生心理需要。(3)促进个性和谐发展。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三种,目标的提出应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在实现班集体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选拔出热心为集体服务,团结同学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干部;其次,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级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班主任在刚接到一个班级时,首先就要做好这项工作。在建立正常秩序的过程中,教师要依靠班干部的力量,由他们来带 动全班同学;一旦初步形成了班级秩序,不要轻易去改变它;不断让学生体验到正常的秩序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与成效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级教育活动主要是由日常性的教育活动与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部分组成的,所涉及的内容有主题教育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班主任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形式的适龄化,力争把活动开展过程变成教育过程培养正确的集体舆的班风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班集体的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激励的作用,是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2.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1)教师角色由领导者向引导者过渡;(2)教师影响力由权力性影响向非权力性影响过渡;(3)教师管理由专制型向民主型过渡(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4)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加和提高。(1)班级常规管理。(2)班级平行管理: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3)班级民主管理。(4)班级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来的。8.班级管理的原则方向性原则是指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代理买社保合同范本
- 亚克力盒制作合同范本
- 劳务合同范本无固定
- 公寓购买讲价合同范本
- 医院物业采购合同范本
- 加梯安装合同范本
- 公司做假雇佣合同范本
- 公司与政府合同范本
- 企业合同范本牛厂
- 交定金认购合同范本
- 2010哈弗H5维修手册
- (完整版)NRS数字分级法评分表
- LY∕T 2780-2016 松疱锈病菌检疫技术规程
- 航空服务形体训练课程标准
- 项目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网络图GDAQ20102
- 一文看懂全部变电站电气主接线方式
- 苏科版四年级劳动技术下册教学计划
- 应答器报文定义《运基信号[2005]224号》
- 电网公司客户资产接收管理细则
- SH3503-2007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交工技术文
- DLT-5293-2013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报告统一格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