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考点汇编第21课《创造宣言》【课内知识点总结】一、字音中伤zhòngshāng:诬蔑别人使受损害。遁词dùncí: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鲁钝lǔdùn:愚笨,不敏锐。懦夫nuòfū:软弱胆小的人。豢养huànyǎng:喂养,比喻收买培植爪牙。灌溉guàngài:利用渠道或管道输水到农田,满足耕作及作物生长的需要。画龙点睛huàlóngdiǎnjīng: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自暴自弃zìbàozìqì: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山穷水尽shānqióngshuǐjìn: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也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走投无路zǒutóuwúlù: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易错读音】塑像(sù)
遁词(dùn)
曾参(shēn)
鲁钝(dùn)
中伤(zhòng)封锁(suǒ)
遭遇(zāo)懒惰(duò)
二、字形【易错字词】懦夫
崇拜豢养贯通挥毫毕竟自暴自弃走投无路众叛亲离画龙点睛山穷水尽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歙(shè)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2、课文说明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目睹了旧中国国贫民弱,试图以教育来建设新社会,于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试验师范学校;抗战时期,同文化教育人士组织国难教育社,提倡战时教育运动。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个方面。【主题识记】本文是一篇议论文。通过批驳错误观点,最终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通过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四、重点讲解课文重点句子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赏析】先叙述身陷绝境、走投无路仍能创造的事例,再议论指出之所以身陷绝境仍能创造是因为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说理深人浅出,易于读者理解。课文重点句子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赏析】比喻论证和排比: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道理。语言充满激情,有气势,有鼓动性,激励人心。五、课文赏析本文充分的例证和作者充满激情的语言,使我们增强了创造意识,尤其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更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六、夯实基础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开宗明义,总领全文,提出“我们要创造”这一总论点。第二部分(2~4):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第三部分(5~11):批驳了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观点,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第四部分(12~16):以“东山樵夫”割树苗为喻,揭示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文意理解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文题的意思是:对创造的宣告,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坚定信念。题目虽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2.为什么说“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教师的创造工作是一项集体活动,创造的成败属于集体,不属于个人,号召教师要团结协作。3.第④段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4.第⑥段中,连用三个“单调”“无过于”有什么作用?三个“单调”“无过于”既是排比又是对比,加强语势,通过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有力地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5.第⑧段是如何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这一错误观点的?是通过列举某些人对幼年研究者的蔑视,和在事实面前哑口无言的表现,来批驳错误观点的。批驳错误观点,鼓励学生勇于创造。6.第⑫自然段作者举“水滴石穿”的例子,有什么目的?用“水滴石穿”的例子来告诫我们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不要因为点滴的创造小而不做,要从基础做起,积小成大,不要奢望“一口吃个胖子”。7.作者想象树苗与樵夫的对话,有什么作用?树苗与樵夫的对话,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和感染力。8.回树苗与茅草最后的结局是一样的,都化作了“几缕黑烟”,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用树苗和茅草相同的结局,说明没有创造的可悲,启发我们要“时时处处”进行创造。9.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自己太无能;⑤陷入绝境。10.对于以上五种借口,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作者分别列举了多个反例来反驳这五种观点:平凡无过于白纸、石头,但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飞帝亚斯、米开朗基能用石头雕成不朽的塑像;单调无过于监狱、沙漠、开肉包子铺,但是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诞生于监牢,法国企业家能在沙漠中挖出苏彝士运河,平老静能被作者写诗称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