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行业无人机设计与制造方案_第1页
无人机行业无人机设计与制造方案_第2页
无人机行业无人机设计与制造方案_第3页
无人机行业无人机设计与制造方案_第4页
无人机行业无人机设计与制造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人机行业无人机设计与制造方案TOC\o"1-2"\h\u2135第一章绪论 266581.1无人机行业概述 2170501.2无人机设计与制造的重要性 212150第二章无人机设计理论基础 3303722.1无人机设计原则 3293822.2无人机设计流程 3226742.3无人机设计方法 427399第三章无人机气动布局设计 4124893.1气动布局类型 4199853.1.1固定翼无人机气动布局 5145273.1.2旋翼无人机气动布局 5180663.1.3垂直起降无人机气动布局 5131073.2气动布局设计要点 5276303.2.1气动布局参数优化 5171743.2.2气动布局与结构布局的协调 55193.2.3气动布局与飞行控制系统的匹配 5242313.3气动布局优化方法 521453.3.1参数化设计方法 5267743.3.2多目标优化方法 569713.3.3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方法 618403.3.4基于代理模型的优化方法 632402第四章无人机结构设计 6209524.1结构设计要求 6108004.2结构设计方法 6285084.3结构强度与刚度分析 710030第五章无人机动力系统设计 7214805.1动力系统选型 7211435.2动力系统设计要点 89355.3动力系统优化与匹配 830219第六章无人机控制系统设计 8100676.1控制系统概述 8283076.2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9271926.2.1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969236.2.2控制系统设计流程 955056.3控制系统功能优化 9222086.3.1控制算法优化 9150516.3.2导航算法优化 10108186.3.3系统集成与调试优化 104165第七章无人机导航与定位系统设计 10275087.1导航与定位系统概述 10294237.2导航与定位系统设计方法 1039317.2.1惯性导航系统设计 10265477.2.2卫星导航系统设计 11172217.2.3无线电导航系统设计 11313457.2.4视觉导航系统设计 11205357.3导航与定位系统功能优化 114658第八章无人机传感器与载荷设计 1289078.1传感器与载荷概述 12194808.1.1传感器与载荷的定义 12253048.1.2传感器与载荷的作用 12150588.1.3无人机传感器与载荷的分类 1286158.2传感器与载荷选型 1257788.2.1传感器选型原则 1267828.2.2载荷选型原则 1325278.3传感器与载荷集成设计 1383878.3.1集成设计原则 13270558.3.2集成设计方法 1328687第九章无人机制造工艺 14234789.1制造工艺流程 14301729.2关键工艺技术与设备 14173579.3制造工艺优化与改进 1510684第十章无人机测试与验证 152299910.1测试与验证方法 152873410.2测试与验证流程 15501210.3测试与验证结果分析 16第一章绪论1.1无人机行业概述无人机,作为一种无需载人驾驶的飞行器,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快速发展。无人机行业涉及航空、电子、通信、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我国,无人机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无人机的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军事、农业、林业、电力、物流、测绘、环境保护、灾害监测与救援等。无人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拓展,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2无人机设计与制造的重要性无人机设计与制造是无人机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无人机设计决定了无人机的功能、功能及安全性。优秀的设计方案能够保证无人机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稳定、高效地完成任务,提高作业效率,降低风险。同时良好的设计还可以降低无人机的成本,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无人机制造是实现设计理念的关键步骤。高质量的制造工艺能够保证无人机的可靠性、稳定性和耐用性,降低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先进的制造技术还可以提高无人机的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无人机设计与制造的创新是推动无人机行业发展的动力。科技的不断进步,无人机设计与制造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为无人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无人机设计与制造是无人机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对上下游产业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无人机产业的发展,将带动航空、电子、通信等产业链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无人机设计与制造在无人机行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断提高无人机设计与制造水平,才能推动无人机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第二章无人机设计理论基础2.1无人机设计原则无人机设计原则是在保证无人机安全、可靠、高效的前提下,对无人机系统进行综合考量的基本准则。以下为无人机设计的几个核心原则:(1)安全性原则:无人机设计应充分考虑飞行安全,保证在正常飞行和异常情况下,无人机能够稳定运行,避免发生。(2)可靠性原则:无人机设计应注重系统的可靠性,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稳定运行,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3)适应性原则:无人机设计应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无人机设计应尽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5)模块化原则:无人机设计应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维护、升级和替换。2.2无人机设计流程无人机设计流程是将无人机设计原则具体化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需求分析:根据应用场景和任务需求,明确无人机的设计目标和功能指标。(2)总体设计:对无人机的总体布局、结构、功能等进行初步设计。(3)分系统设计:根据总体设计要求,对无人机的各个分系统进行详细设计。(4)仿真验证: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无人机的设计进行验证,保证其满足功能要求。(5)原型机制造:根据设计图纸,制造无人机原型机。(6)地面试验:对无人机原型机进行地面试验,检验其功能和可靠性。(7)飞行试验:对无人机原型机进行飞行试验,验证其飞行功能和安全性。(8)优化改进:根据试验结果,对无人机设计进行优化和改进。2.3无人机设计方法无人机设计方法是指为实现无人机设计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手段。以下为几种常见的无人机设计方法:(1)参数化设计:通过设定无人机的关键参数,对无人机的功能、结构和重量等进行分析和优化。(2)多目标优化设计:在满足无人机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多个功能指标进行优化,实现整体功能最优。(3)模块化设计:将无人机系统划分为若干模块,分别进行设计,降低设计复杂度。(4)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无人机的图形绘制、结构分析等,提高设计效率。(5)仿真设计: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无人机的功能进行预测和验证。(6)试验验证:通过实际试验,检验无人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7)迭代设计:在无人机设计过程中,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无人机功能和可靠性。第三章无人机气动布局设计3.1气动布局类型3.1.1固定翼无人机气动布局固定翼无人机气动布局主要包括常规布局、飞翼布局和三角翼布局等。常规布局具有较高的气动效率,适用于远程飞行;飞翼布局具有较好的隐身功能,适用于侦察监视任务;三角翼布局具有较高的升阻比,适用于高速飞行。3.1.2旋翼无人机气动布局旋翼无人机气动布局主要包括单旋翼、双旋翼和多旋翼等。单旋翼布局结构简单,适用于小型无人机;双旋翼布局具有较好的悬停功能,适用于大型无人机;多旋翼布局具有较高的机动性,适用于城市空中交通等领域。3.1.3垂直起降无人机气动布局垂直起降无人机气动布局主要包括多旋翼、倾转旋翼和复合翼等。多旋翼布局适用于城市空中交通和物流配送等领域;倾转旋翼布局具有较好的过渡功能,适用于军民两用领域;复合翼布局具有较高的气动效率,适用于远程飞行任务。3.2气动布局设计要点3.2.1气动布局参数优化在气动布局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无人机的翼型、展弦比、攻角、侧滑角等参数进行优化。这些参数的合理选择对无人机的气动功能、飞行功能和载荷能力具有重要影响。3.2.2气动布局与结构布局的协调在气动布局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无人机结构布局的合理性。例如,机翼、机身、尾翼等部件的布局应满足气动功能要求,同时兼顾结构强度、重量和制造成本等因素。3.2.3气动布局与飞行控制系统的匹配在气动布局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飞行控制系统的需求。无人机的气动布局应满足飞行控制系统对稳定性和操纵性的要求,以保证无人机的安全飞行。3.3气动布局优化方法3.3.1参数化设计方法参数化设计方法通过调整无人机的气动布局参数,实现气动功能的优化。该方法可以快速多种气动布局方案,并进行分析比较,以确定最优方案。3.3.2多目标优化方法多目标优化方法考虑无人机的多个气动功能指标,如升阻比、最大速度、最小转弯半径等,通过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实现气动布局的优化。3.3.3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方法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方法将无人机的气动布局参数作为遗传因子,通过遗传操作和自然选择机制,搜索最优气动布局方案。3.3.4基于代理模型的优化方法基于代理模型的优化方法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等数值模拟技术,构建无人机的气动功能代理模型,通过代理模型的求解,实现气动布局的优化。第四章无人机结构设计4.1结构设计要求无人机结构设计是保证其飞行功能、安全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在进行无人机结构设计时,需遵循以下要求:(1)满足飞行功能需求:结构设计应满足无人机的飞行功能指标,如飞行速度、航程、续航时间等。(2)轻量化设计: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轻结构重量,以提高无人机的载重能力和经济效益。(3)可靠性设计:结构设计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以保证无人机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运行。(4)工艺性设计:结构设计应考虑制造工艺的可行性,保证设计易于加工、装配和维护。(5)环境适应性设计:结构设计应考虑无人机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如温度、湿度、腐蚀等。4.2结构设计方法无人机结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经验法:根据设计师的实践经验,结合无人机的功能要求,对结构进行设计。(2)解析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力学、材料力学等理论,对结构进行计算和分析。(3)有限元法: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结构进行建模、计算和优化。(4)试验法:通过对实际结构进行试验,验证设计的合理性。(5)综合法:将以上方法相结合,进行结构设计。4.3结构强度与刚度分析结构强度与刚度分析是无人机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强度分析:对无人机结构进行强度分析,以保证其在各种工况下不会发生破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材料强度分析:分析所选材料的强度功能,包括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疲劳强度等。2)结构强度分析:分析整体结构的强度,包括拉伸、压缩、弯曲、剪切等。3)连接强度分析:分析连接部件的强度,如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2)刚度分析:对无人机结构进行刚度分析,以保证其在飞行过程中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弯曲刚度分析:分析结构在弯曲作用下的刚度,以防止出现过度变形。2)扭转刚度分析:分析结构在扭转作用下的刚度,以防止出现扭曲现象。3)剪切刚度分析:分析结构在剪切作用下的刚度,以防止出现剪切变形。通过对无人机结构的强度与刚度分析,可以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保证无人机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运行。第五章无人机动力系统设计5.1动力系统选型无人机动力系统是无人机能够实现飞行任务的关键部件之一。在选择动力系统时,需要根据无人机的任务需求、重量、尺寸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下是动力系统选型的几个关键因素:(1)动力类型:目前无人机动力系统主要包括电池动力、燃油动力和混合动力三种类型。电池动力系统具有环保、低噪音、维护简单等优点,但续航能力相对较弱;燃油动力系统具有续航能力强、动力输出稳定等优点,但噪音大、排放污染严重;混合动力系统则兼具电池动力和燃油动力的优点,但成本较高。(2)动力输出:动力输出需满足无人机飞行任务所需的推力、扭矩和功率等参数。在选择动力系统时,应保证动力输出与无人机重量、尺寸等因素相匹配。(3)重量与体积:动力系统的重量和体积对无人机的载重和飞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在选择动力系统时,应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重量轻、体积小的动力系统。(4)可靠性与维护: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维护功能对无人机的任务执行具有的影响。在选择动力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其可靠性和维护功能。5.2动力系统设计要点以下是无人机动力系统设计的几个关键要点:(1)动力系统布局:合理布局动力系统,使其在无人机内部空间中占用最小空间,同时保证动力系统与无人机其他部件之间的兼容性。(2)动力系统冷却:动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需要通过冷却系统进行散热。设计合理的冷却系统,保证动力系统在高温环境下稳定运行。(3)动力系统保护:针对动力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如短路、过载等,设计相应的保护措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4)动力系统与无人机控制系统的匹配:保证动力系统与无人机控制系统之间的信号传输稳定可靠,实现无人机的高效控制。5.3动力系统优化与匹配为了提高无人机动力系统的功能,以下是对动力系统的优化与匹配措施:(1)优化动力系统参数:通过对动力系统参数的优化,提高动力输出、降低能耗、减小体积和重量。(2)匹配动力系统与无人机:根据无人机的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动力系统,并进行合理匹配,实现无人机的高效飞行。(3)采用先进技术:利用先进技术,如电机直驱、无刷电机等,提高动力系统的功能。(4)集成化设计:将动力系统与无人机其他部件进行集成化设计,降低无人机整体重量,提高飞行功能。(5)故障诊断与预测:通过对动力系统的实时监测,发觉并诊断潜在故障,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故障发生。第六章无人机控制系统设计6.1控制系统概述无人机控制系统是无人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无人机的稳定控制、自主导航、任务执行以及与地面控制站的通信。控制系统通常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主要包括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软件则包括控制算法、导航算法、数据处理算法等。无人机控制系统的设计目标是保证无人机在各种飞行环境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控性。6.2控制系统设计方法6.2.1控制系统设计原则(1)实时性:控制系统应具备实时处理数据的能力,以满足无人机的实时控制需求。(2)可靠性:控制系统应具有高度的可靠性,保证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稳定飞行。(3)模块化:控制系统应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维护和升级。(4)适应性:控制系统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以应对不同飞行环境和任务需求。6.2.2控制系统设计流程(1)需求分析:分析无人机的飞行任务和功能指标,确定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2)系统建模:根据无人机动力学模型和传感器特性,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控制策略设计:根据系统模型,设计合适的控制策略,如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4)系统仿真:对控制系统进行仿真,验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5)硬件设计:根据系统需求,设计控制器的硬件结构,包括传感器、执行器等。(6)软件开发:编写控制算法和导航算法,实现无人机的自主控制。(7)系统集成与调试:将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集成,进行调试和优化。6.3控制系统功能优化6.3.1控制算法优化(1)控制参数优化:通过调整控制参数,使控制系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动态功能。(2)控制策略改进:针对特定飞行环境和任务需求,改进控制策略,提高控制效果。(3)多变量控制:针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采用多变量控制方法,提高控制功能。6.3.2导航算法优化(1)传感器数据融合:采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提高导航精度和可靠性。(2)自主导航算法:研究自适应导航算法,使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具有更好的自主导航能力。(3)路径规划算法:优化路径规划算法,使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具有更高的效率。6.3.3系统集成与调试优化(1)硬件集成优化:优化控制器硬件结构,提高系统集成度和可靠性。(2)软件开发优化:优化控制算法和导航算法,提高软件运行效率和稳定性。(3)调试方法改进:采用先进的调试方法,提高调试效率和准确性。第七章无人机导航与定位系统设计7.1导航与定位系统概述无人机导航与定位系统是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实时确定无人机的位置、速度和姿态,为无人机提供精确的导航信息。导航与定位系统的功能直接影响到无人机的飞行安全、任务执行效率和精度。根据导航与定位原理,无人机导航与定位系统可分为惯性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无线电导航系统以及视觉导航系统等。7.2导航与定位系统设计方法7.2.1惯性导航系统设计惯性导航系统(INS)是基于牛顿力学原理的自主导航系统,主要由惯性测量单元(IMU)和导航计算机组成。惯性导航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合适的惯性测量单元,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和磁力计等;(2)设计IMU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电路;(3)建立惯性导航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运动方程、误差方程和观测方程;(4)设计导航计算机的算法,实现IMU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导航解算。7.2.2卫星导航系统设计卫星导航系统(GNSS)是基于电磁波传播原理的导航系统,主要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欧洲伽利略系统(Galileo)和中国北斗系统(BDS)。卫星导航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合适的卫星导航接收机,包括天线、射频前端和基带处理模块;(2)设计卫星导航信号处理算法,包括伪距测量、载波相位测量和多信号组合;(3)建立卫星导航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观测方程和状态方程;(4)设计导航解算算法,实现卫星导航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定位解算。7.2.3无线电导航系统设计无线电导航系统是基于无线电波传播原理的导航系统,主要包括甚高频(VHF)导航、超高频(UHF)导航和微波导航等。无线电导航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合适的无线电导航信号源,如地面信标、卫星信标等;(2)设计无线电导航信号接收与处理电路;(3)建立无线电导航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观测方程和状态方程;(4)设计导航解算算法,实现无线电导航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定位解算。7.2.4视觉导航系统设计视觉导航系统是基于计算机视觉原理的导航系统,主要通过分析无人机搭载的摄像头获取的图像信息来实现导航定位。视觉导航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合适的摄像头和图像处理算法;(2)设计视觉导航信号处理算法,包括特征提取、特征匹配和位姿估计;(3)建立视觉导航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观测方程和状态方程;(4)设计导航解算算法,实现视觉导航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定位解算。7.3导航与定位系统功能优化为了提高无人机导航与定位系统的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提高惯性测量单元的精度和稳定性,采用高精度加速度计、陀螺仪和磁力计等;(2)优化卫星导航接收机的功能,提高信号跟踪和定位精度;(3)引入无线电导航系统作为辅助导航手段,提高导航可靠性;(4)采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提高导航系统的整体功能;(5)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导航系统的自适应优化;(6)优化导航算法,提高定位精度和实时性。第八章无人机传感器与载荷设计8.1传感器与载荷概述8.1.1传感器与载荷的定义传感器是指能感知指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量,并将其转换成可处理的信号输出的装置。无人机载荷则是指无人机搭载的各种设备或仪器,用于执行特定的任务和功能。8.1.2传感器与载荷的作用传感器与载荷是无人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无人机提供了感知环境、获取信息、执行任务的能力。通过传感器与载荷的应用,无人机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实现自主飞行、目标搜索、数据采集等功能。8.1.3无人机传感器与载荷的分类根据应用领域和功能,无人机传感器与载荷可分为以下几类:(1)视觉传感器:如摄像头、红外热像仪等;(2)激光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激光测距仪等;(3)音频传感器:如麦克风、声波传感器等;(4)气象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5)地面探测传感器:如合成孔径雷达、磁力计等;(6)导航传感器:如惯性导航系统、GPS等;(7)任务载荷:如通信设备、武器系统等。8.2传感器与载荷选型8.2.1传感器选型原则(1)功能指标:根据任务需求,选择具有较高功能指标的传感器;(2)环境适应性:考虑传感器在不同环境下的工作功能;(3)可靠性:选择具有较高可靠性的传感器,保证无人机系统的稳定运行;(4)成本效益: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较低的传感器;(5)兼容性:考虑传感器与其他系统组件的兼容性。8.2.2载荷选型原则(1)功能匹配:根据任务需求,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载荷;(2)重量与体积:考虑载荷的重量和体积,以满足无人机的搭载要求;(3)可靠性:选择具有较高可靠性的载荷,保证任务执行的成功;(4)成本效益: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较低的载荷;(5)兼容性:考虑载荷与其他系统组件的兼容性。8.3传感器与载荷集成设计8.3.1集成设计原则(1)系统整体性:在集成设计中,要考虑传感器与载荷之间的相互作用,保证系统整体功能的稳定;(2)模块化设计:将传感器与载荷分为多个模块,便于安装、调试和维护;(3)信号处理与传输:合理设计信号处理与传输方案,保证数据实时、准确、可靠地传输;(4)抗干扰能力:提高传感器与载荷的抗干扰能力,降低环境因素对系统功能的影响;(5)安全性:保证传感器与载荷在异常情况下能够安全可靠地工作。8.3.2集成设计方法(1)硬件集成:将传感器与载荷硬件组件进行合理布局,实现硬件上的连接与配合;(2)软件集成:开发相应的软件算法,实现传感器与载荷之间的数据交互与处理;(3)功能集成:通过优化系统设计,实现传感器与载荷功能的融合,提高无人机系统的整体功能;(4)测试与验证:对集成后的系统进行严格的测试与验证,保证其满足设计要求。通过以上集成设计,无人机传感器与载荷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无人机系统提供强大的感知与执行能力。第九章无人机制造工艺9.1制造工艺流程无人机的制造工艺流程,是根据无人机的设计要求,将原材料或半成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过程,最终组装成完整的无人机产品。该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原材料准备:根据无人机的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并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如切割、打磨、抛光等。(2)零件加工:将原材料加工成无人机所需的各个零件,包括机身、机翼、尾翼、起落架等,加工方法有数控加工、激光切割、手工加工等。(3)部件组装:将加工好的零件进行组装,形成无人机的各个部件,如机身组件、机翼组件、尾翼组件等。(4)总装:将各个部件组装成完整的无人机,并进行必要的调试和检验,保证无人机的功能和质量。(5)涂装与防护:对无人机进行涂装,提高其美观性和防腐功能。(6)测试与验收:对无人机进行各项功能测试,保证其满足设计要求。9.2关键工艺技术与设备在无人机制造过程中,以下几种关键工艺技术与设备起到了重要作用:(1)数控加工技术:通过数控机床对原材料进行高精度加工,提高零件的加工质量和效率。(2)激光切割技术:利用激光切割设备对原材料进行切割,具有切割速度快、精度高、切口光洁度好等优点。(3)复合材料成型技术:采用复合材料成型技术制作无人机的机身、机翼等部件,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等优点。(4)三维打印技术:利用三维打印设备制作无人机零件,具有加工速度快、成本较低、设计灵活等优点。(5)自动装配设备:采用自动装配设备进行无人机的组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9.3制造工艺优化与改进无人机制造工艺的优化与改进,是提高无人机功能、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优化与改进措施:(1)提高零件加工精度,减少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