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课件 重点 曲阜师范大学 期末 考试 西方哲学_第1页
哲学 课件 重点 曲阜师范大学 期末 考试 西方哲学_第2页
哲学 课件 重点 曲阜师范大学 期末 考试 西方哲学_第3页
哲学 课件 重点 曲阜师范大学 期末 考试 西方哲学_第4页
哲学 课件 重点 曲阜师范大学 期末 考试 西方哲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性主义的危机(世界作为绝对精神的展开,知识成为无主体的东西)

•黑格尔哲学体系崩溃之后的三种趋向:

•1:唯物主义倾向——以“物质”替代“绝对观念”

•2:新康德主义——用“先验范畴”取代“绝对观念”

•3:非理性主义哲学——“意志”、“生命冲动”、“存在”等概论突出非理性的本体概念,意志主义、

生命哲学、存在哲学

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

•亚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

•1814年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耶拿大学博士学位。

•1819年出版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

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并且,要是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在他那

儿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于是,他就会清楚而确切地明白,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

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这世界

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

“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如果有一真理可以先验地说将出来,

那就是这嗔理了,因为这真理就是一切可能的、可想得到的经验所同具的那一形式的陈述。

它比•切,比时间、空间、因果性等更为普遍,因为所有这些都要以这一真理为前提。我们既

已把这些形式都认作根据律的一些特殊构成形态,如果其中每一形式只是对一特殊类型的表象

有效,那么,与此相反,客体和主体的分立则是所有那些类型的共同形式。客体主体分立是这

样一个形式:任何一个表象,不论是哪一种,抽象的或直观的,纯粹的或经验的,都只有在这

一共同形式下,根本才有可能,才可想象。因此,再没有一个比这更确切,更不依赖其他真理,

更不需要一个证明的真理了;即是说: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

主体相关联着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句话,都只是表象。当然,这里所说的对于现在,也

对于任何过去,任何将来,对于最远的和近的都有效;因为这里所说的对于时间和空间本身就

有效;而又只有在时间、空间中,所有这些[过去、现在、未来、远和近]才能区别出来。一切

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

仅只是为主体而存在。世界即是表象。

1:作为世界本体的意志

.**主体性哲学

・“那认识一切而不为任何事物所认识的,就是主体。因此,主体就是这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

象,一切客体一贯的,经常作为前提的条件;原来凡是存在着的,就只是对于主体的存在。每

人都可发现自己就是这么个主体,不过只限于它在认识着的时候,而不在它是被认识的客体

时。而且人的身体既已是客体,从这观点出发,我们也得称之为表象。身体虽是直接客体,它

总是诸多客体中的•客体,并且服从客体的那些规律。同所有直观的客体一样,身体也在•切

认识所共有的那些形式中,在时间和空间中;向杂多性就是通过这些形式而来的。但是主体,

作为认识着而永不被认识的东西,可就不在这些形式中,反而是这些形式总要以它为前提。所

以,对于它,既说不上杂多性,也说不上杂多性的反面:统一性。我们永不能认识它,而它总

是那认识着的东西,只要哪儿有"被认识''这回事。”

•**“意志”——主体的确证

•这另一真理就是每人,他自己也能说并且必须说的:“世界是我的意志。”

在作这个补充之前,也就是在这第一篇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考察世界的这一面,即我们所

从出发的一面。"可知性''的一面:因此,也必须毫无抵触心情地将当前现成的客体,甚至自己

的身体(我们就要进一步谈到这点)都仅仅作为表象看,并且也仅仅称之为表象。我们希望往

后每一个人都会确切明白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只仅仅是撇开了意志;而意志就是单独构成世

界另外那一面的东西;因为这世界的一面自始至终是表象,正如另一面自始至终是意志。至于

说有一种实在,并不是这两者中的任何•个方面,而是一个自在的客体(康德的“自在之物”可

惜也不知不党的蜕化为这样的客体),那是梦吃中的怪物;而承认这种怪物就会是哲学里引人误

入迷途的鬼火

•**世界作为表象

•作为表象的世界,也就是这儿我们仅在这方面考察的世界,它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

的两个半而。一个半而是客体,它的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杂多性就是通过这些而来的。另一个

半面是主体,这却不在空间和时间中,因为主体在任何一个进行表象的生物中都是完整的,未

分裂的。所以这些生物中每一单个的一个和客体一道,正和现有的亿万个生物和客体•道一样,

都同样完备地构成这作为表象的世界;消失了这单另的一个生物,作为表象的世界也就没有了。

因此,这两个半面是不可分的;甚至对于思想,也是如此,因为任何一个半面部只能是由于另

一个半面和对于另一个半面而有意义和存在:存则共存,亡则俱亡。双方又互为限界,客体的

起处便是主体的止处。这界限是双方共同的,还在下列事实中表示出来,那就是一切客体所具

有本质的,从而也是普遍的那些形式,亦即时间、空间和因果性,无庸认识客体本身,单从主

体出发也是可以发现的,可以完全认识的;用康德的话说,便是这些形式是先验地在我们意识

之中的。

表象分为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

•我们所有•切表象中的主要区别即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的区别。后者只构成表象的一个类,即

概念。而概念在地球上只为人类所专有。这使人异于动物的能力,达到概念的能力,自来就被

称为理性。我们以后再单另考察这种抽象的表象,暂时我们只专谈直观的表象。直观表象包括

整个可见的世界或全部经验,旁及经验所以可能的诸条件。前已说过,这是康德一个很重要的

发现,他正是说经验的这些条件,这些形式,也就是在世界的知觉中最普遍的东西,世间一切

现象在同一方式上共有着的东西,时间和空间,在单独而离开它们的内容时,不仅可以抽象地

被思维,而且也可直接加以直观。并且这种直观不是从什么经验的重复假借来的幻象,而是如

此地无须依傍经验,以至应该反过来设想经验倒是依傍这直观的,因为空间和时间的那些属性,

如直观先验地所认识的,作为一切可能的经验的规律都是有效的;无论在哪儿,经验都必须按

照这些规律而收效。

2:悲观主义哲学

•“除非痛苦是生活直接而当下的对象,否则我们的生存便完全没有目的。”

・“生存的全部痛苦就在于,时间不停地压迫着我们,使我们喘不过气来,并且紧逼在我们身后,

犹如持鞭的工头,倘若在什么时候,时间会放下它悬鞭的巨手,那只有当我们从令人心烦的苦

悲中完全解脱出来。”

•世界是意志的,是一个痛苦的世界。

•因为意志本身就表示欲望,它所欲求的总是大于它所能得到的。欲望的无穷和满足的短暂

是矛盾的。每当一个欲望得到满足的地方,余下来就有十个欲望得不到满足。欲望是无穷的,

而满足是有限的。

“欲望和厌倦是人生的两大支柱,这是一条真理”

・“位于整个现象世界底层的生存意志,它必须自我饕餐以满足自己的欲求,这样做取决于要构

成一种意志现象的等级,每一等级的存在是以牺牲另一等级为代价的。”

•人类的三个层次

•“具有共同人性的群体”——欲望

•“具有个性的个体”——欲望与主体的缠斗

・“天才”——超脱了欲望的主体

**音乐的表征PinkFloyd

力werehere》

•so,soyouthinkyoucantellheavenfromhell,blueskiesfrompain.

cantellagreenfieldfromacoldsteelrail,asmilefromaveil?

dothinkyoucantell?

anddidtheygetyoutotradeyourheroesforghosts,hotashesfortrees?

hotairforacoolbreeze?coldcomfortforchange?

anddidyouexchangeawalkonpartinthewarforaleadroleinacage?

howiwish,howiwish卬erehere.

we'rejusttwolostsoulsswimminginafishbowl,yearafteryear,

runningoverthesameoldground.

whathavefound?thesameoldfears.

wishYOUii,en?here

3: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艺术的本质是意志对自身的直观,而不是对人或事加以概念化的产物。

•艺术形象是意志向心灵的显现,心灵的瞬间感受和意志的创造是同一的。

•“音乐乃是全部意志的直接客体化和写照对世界上一切形而下的来说,音乐表现着那形而

上的;对一切现象来说,音乐表现着自在之物,故此,人们即可以把这世界叫做形体化了的音

乐,也可以叫做形体化了的意志。”

两幅绘画:梵高《奥弗附近的麦田》

马麟秉烦夜避图页

一、生平及著作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

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尼采

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生辰。

•1849年7月,尼采的父亲死于脑软化症。数月后,年仅2岁的弟弟又夭折。

•1864年,尼采)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

•1865年莱比锡大学学习,接触到叔本华的著作

•1869年2月,年仅25岁的尼采被聘为瓒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

•1872年,他发表了第一部专著《悲剧的诞生》(

・1873至1876年,尼采先后发表四篇长文,结集为《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书的主题仍是文

化批评。

•1878年1月,瓦格纳给尼采寄去了一份变现基督教主题的《帕西法尔》的剧本,尼采没有一字

回音。5月尼采把《人性的,太人性的》(该书包含有明显批判瓦格纳的内容)一书寄给瓦格纳

夫妇。从此,互相不再有任何往来。

•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同时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

期。

•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

年完成了最后一部分。

•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迹天涯时写下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

《善恶的彼岸》(1886年)和《道德的系谱》(1887年。

•1889年,图林的灾难降临了。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

•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数日后,他的朋

友奥维贝克赶来都灵,把他带回柏林。尼采进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后十年。

尼采的爱情

•1882年4月,在梅森葆夫人和另一位朋友雷埃邀请下,尼采到罗马旅行。在那里,两位朋友

把一个富有_魅力、极其聪慧的俄国少女莎乐美介绍给他,做他的学生。尼采深深坠入情网,

莎乐美也被尼采的独特个性所吸引。两人结伴到卢塞恩旅行,沿途,尼采向莎乐美娓娓叙述往

事,回忆童年,讲授哲学。但是,羞怯的性格使他不敢向莎乐美吐露衷曲,于是他恳请雷埃替

他求婚,殊不知雷埃自己也爱上了莎乐美。莎乐美对这两位追求者的求爱都没有允诺。最后,

两人只能保持着友好的接触。然向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却对他们的友谊满怀妒恨,恶意散布流

言飞语,挑拨离间,使他们终于反目。仅仅5个月,尼采生涯中的这段幸福小插曲就终结了

二、尼采思想的三个阶段

•1:前期(1869-1876)意志主义哲学观:对古希腊艺术的研究

•2:中期(1876-1882)批判形而上学时期

•3:后期(1883-1889)反基督教道德时期

三:作为形而上学(哲学作为对本源的追问)思想家的尼采

•尼采的思想行进在“什么是存在者”这个古老哲学主导问题的漫长轨道上。

•那么,难道尼采不是如此现代,就像人们对尼采所渲染的那个样子么?难道尼采不是如此具

有颠覆性,就像他自己所表现出来的那个样子么?消除这些忧虑并非那么迫切,暂且可以撇开

不谈。相反,指出尼采处于西方哲学的追问轨道上,这只不过是要说明:尼采知道什么是哲学。

而这种知道是稀罕的。惟有伟大的思想家才拥有这种知道。那些最伟大的思想家才最纯粹地具

有这种知道——以某个持久的问题为形态。真正奠基性的基本问题,即关于存在之本质的问题,

本身在哲学历史汇总是未曾展开的;尼采也持留在这个主导问题上。——《尼采》海德格尔

《尼采》海德格尔

•“什么是存在者?”这个问题探索存在者之存在。在尼采看来,一切存在是一种生成。但这种生

成具有意愿行为和活动的特征。就其本质来说,意志就是强力意志。“强力意志”这个表达命名

是尼采在追问哲学主导问题时所思考的东西。

・“强力意志这个表达命名着存在者的基本特征;任何一个存在者,就其存在着而言,都是强力

意志。”

•尼采的形而匕学基本态度可以通过两个句子来规定:

•其一,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基本特征是强力意志。其二,存在是“相同者的永恒轮回

四、强力意志一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从我们每一种的基本欲望出发,都存在着一种对所有事件和体验的不同的、透视性的估价。

这些欲望中的每一种都感到自己受到了其他所有欲望的阻碍,或者是受到了促进、宠爱,每一

种欲望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它的升与降、它的速度,等等)——还有,如若此种欲望上升起

来,彼种欲望就枯萎下去。(《强力意志》1(58))

•人作为大量之权利意志:每个人都有大量的表达手段和形式。个别的所谓“激情”(例如人是残

暴的)只不过是虚构的单元,因为从不同的基本欲望而来作为同类进入意识之中的东西,被一

道构造而综合为一种“本质”或者“能力”,一种激情。也就是说,情形就如同“心灵”本身乃是一

切意识现象的一个表达:然而我们却把这种表达解释为此类现象的原因(“自身意识”乃是虚构

的!)(《强力意志》1(58))

强力意志作为新的价值设定的原则

•强力意志作为新的价值设定的原则,尼采把强力意志证明为贯通一切存在者领域和范围的存在

者之基本特征:

•1、作为认识的强力意志

・2、自然中的强力意志

•3、作为社会和个体的强力意志

・4、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世界乃是一件自我生殖的艺术作品”)

•我们的物理学家用以创造了上帝和世界的那个无往不胜的"力''的概念,仍须加以充实。因为,

必须把一种内在的意义赋予这个概念,我称之为“权力意志”,即贪得无厌地要求显示权力,或

者,作为创造性的本能来运用、行使权力,等等。物理学家根据自己的原则无法摆脱“远距效

应“,同样,也难以摆脱排斥力(或吸引力)的局限。这些东西毫无用处,因为人们应当把一

切运动、一切“现象”、一切"法则”统统理解为内在现象的象征。为了达到这个终极目的,应当

使用人的类比。动物具有的一切欲望,也可以说成是“权力意志”派生出来的:有机生命的一切

功能也来自同一源泉。

《权利意志》草案

•2(100)

•权利意志

・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分四章

•第一章:危险中的危险(对虚无主义的描述)(作为以往价值评估的必然后果)

•第二章:价值(逻辑等)的批判

•第三章:立法者的问题(其中的孤独之历史)

・第四章锤子完成他们的使命的手段

“强力意志”作为对认识论的反动——反对科学偏见

•2(148)

•权利意志进行阐释:•个器官的形成过程中,关键就在于•种阐释(interpretation);权利意志

界定、规定了各种等级、权利差异。单纯的权利差异或许还不能把自身感受为这样一个东西:

必定有一个意愿增长的某物在此,它根据自己的价值来阐释其他每一个意愿增长的某物。其中

类似地一实际上,阐释乃是用了主宰某物的手段本身(有机过程是以持续的阐释活动为前提

的)

・最大的谎言乃是关于认识的谎言

•认识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对条件的确定、表示和意识(而不是对本质、事物、“自在”的探究)

五、永恒轮回说——存在者整体是相同者的永恒轮回

•“让我们把永恒之映像印在我们的生命上!”

•“为生成打上存在之特征的烙印——这乃是最高的强力意志。”

・“一切皆轮回,这是一个生成世界向存在世界的极度接近——此乃观察的顶峰。”

对前希腊哲学的回归

•尼采哲学返回到希腊思想的开端,以它的方式采纳这个开端,并且因而使关于存在者整体的追

问过程所构成的那个圆环闭合起来了,这样以来,尼采哲学就成了形而上学的终结八、(海德格

尔《尼采》P455)

•在开端中,对于“存在是什么?”的回答

•1)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存在者作为固定者、持存者而存在)

•2)赫拉克利特:存在者生成.(存在者在持续的创造和毁灭中存在)

•**生成者存在,乃是由于它在创造中存在着并且生成着存在。

六、价值重估一“未来的哲学”

•对尼采来说,哲学的要义是一种价值设定,哲学史对那个最高价值的设定。

•尼采的思想方式:颠倒(价值重估)

•对西方文明价值方式的批判:

•从苏格拉底开始的理性主义传统

•基督教道德传统

•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化(瓦格纳精神)

七、道德谱系说—反基督教道德

•宗教作为对意志的否定

•“基督教迄今是最灾难性的一种自我骄傲。人,并非足够伟大的和坚强的,以便可以在人那里

成为艺术家;人并非足够地强大的和有远见的,以便可以在人那里形成艺术家,以便有一种崇

高的的自我克制让千次的失败和毁灭之表面法则进行支配;人,并非足够高贵的,以便看出在

人与人之间的彻底不同的等级秩序和等级鸿沟:这些人以他们的“在上帝面前的平等”迄今曾支

配了欧洲的命运,直到最终一个缩小的、几乎可笑的种类被生产出来,一个群居动物,某种心

甘情愿的东西、病态的东西和平庸的东西,今天的欧洲人。”一《善恶之彼岸》

八、超人哲学

・“超人是世界的意义,让我的意志说,超人将成为世界的意义。”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人的世界和语言

九、尼采的美学思想——

・关于艺术的五个命题:

・1:艺术是我们最熟悉和最易透视的强力意志(艺术在肉身性的生命中才是现实的)

•2:艺术必须从艺术家的角度来把握(从创作者为出发点)

•“艺术作品的作用乃是对艺术创作状态即陶醉的激发”(《强力意志》P821)

•3:艺术是存在者整体范围内的基本事件。(在艺术中,存在者才最具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4:艺术乃是针对虚无主义的反运动。因为虚无主义,亦即柏拉图主义,把超感性之物设定为

真实存在者

•5:艺术比真理更真实。

・作为感性之物,艺术比超感性之物更具存在特性。

“艺术乃是生命的真正使命,艺术乃是形而上学的活动’‘(强力意志P2386)

•艺术,而且无非是艺术!它是使生命成为可能的伟大力量,是生命的伟大诱惑者,是生命的伟

大兴奋剂。

•艺术是反对所有否定生命的意志的惟一优越的对抗力量,反基督教的、反佛教的、尤其是反

虚无主义的,、、

•艺术是对认识者的拯救,——那个看到、并且愿意看到生命此在的可怕和可疑特征的人,那个

悲剧的认识者。

•艺术是对行动者的拯救——那个看到、并且愿意看到生命此在的可怕和可疑特征的人,那个悲

剧性的人,那个英雄。。。

•艺术是对受苦者的拯救,——作为通往被意愿、被美化、被神圣化的痛苦状态的道路,在此状

态中,痛苦成了巨大的狂喜陶醉的一种形式。

,——《强力意志》P1287

《悲剧的诞生》——狄奥尼索斯精神的呈现

•日神阿波罗梦境理性雕刻

•美丽的假象完满静观

•泗神狄奥尼索斯醉境非理性音乐

•深层的激情永远的创造

•“我们信仰永生”,悲剧这样喊道,而音乐就直接表现永生这观念。造型艺术却另有•种完全不

同的目的:在造型的艺术中,梦神以歌颂现象的永恒光荣来克服个人的苦恼,美战胜了生活固

有烦恼,痛苦可谓业已从性灵的容貌中消失了。反之,在醉境意识及其悲剧的象征中,性灵却

以坦率挚诚的声音对我们喊道:“学我的榜样吧!在瞬息万变的现象中,我是永远创造,永远永

生,历万劫而不朽的根源之母。”

•就悲剧家而言,我们不妨设想,他初时沉湎在酒神的醉境和神秘的忘我之境,孑然一身,离开

了狂歌纵欲的群伍;然后,由于梦神的梦境的感召,他自己的境界,也就是说,他与宇宙根源

同意;立刻在他面前显现为一幅象征的梦景图画。——《悲剧的诞生》

•①《尼采全集》,1894-1926年莱比锡版,第8卷,第359页。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①

•”总有一天我会如愿以偿。这将是很远的一天,我不能亲眼看到了。那时候人们会打开我的书,

我会有读者。我应该为他们写作。"②

第三节克尔凯廓尔的宗教哲学

“他不是用别人的眼睛去看待一切,而只是像任何一个信仰者那样,用信仰的眼睛去看待一

切。”___《哲学片段》

著作分期:哲学思辨与基督信仰之间的紧张关系

•**托名著作时期,以哲学思考为主:1841-1845

•《论反讽的概念》(1841)、《非此即彼》(1843)、《哲学片段》(1844)

•**宗教著作时期,以基督教信仰的直陈表述为主

•《基督教言论集》、《基督对官方基督教的评价》

一、祁克果哲学的出发点

・基本问题:信仰问题

•全部著作围绕一个问题:如何成为一个基督徒,成为基督徒的生存性意义为何。

・对哲学的影响,20世纪把他的问题延伸为:如何存在,存在的意义为何。被认为是第一个存

在主义者/“生存主义之父”

二、对思辨哲学(思辨神学)的反驳

•思辨哲学一神学传统: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再到费希特和谢林,形成了一种强势的理性基

督教传统。其后的三种思考方式:

•1:施莱尔马赫的情感神学思路,试图搁置思辨神学的基本问题

・施莱尔马赫认为,宗教的恰当根源既不是知识,也不是道德,而是“情感”

施莱尔马赫的情感神学

•(我)要向你们讲清楚,宗教原来的和特有的所有物是什么。宗教当即放弃对任何属于科学或

道德的东西的所有权。凡是宗教被借走的或被给予的东西,这时都被归还了。

•宗教是同“总体”(totality)结合的情感,以及随着这种情感而来的浑然一体的感觉。

•宗教是直接的意识,不是一系列理智上持有的教义,也不是道德体系——《讲演录》

•宗教情感,就是人们的“敬虔之心”,是”对绝对依赖的状态的意识;或者换句话说,是对与神

联系的状态的意识。"。——《基督教信仰》施莱尔马赫

•2:费尔巴哈的无神论——全盘否定基督教及其体系,开创了现代无神论

・“思辨宗教哲学使宗教充当哲学的牺牲品,而基督教神话学则使哲学充当宗教的牺牲品。前者

使宗教成为思辨专横之玩物,而后者使理性成为幻想的宗教唯物主义之玩物;前者只允许宗教说

出它自己所想到的并且说得更好的话,而后者却让宗教代替理性而发言;前者因为无法超脱自

身,就把宗教影像当作它自己的思想,而后者因为无法回到自身,就把宗教影像当作事物——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1841年初版序言

•3:祁克果的生存神学思路——激进的否弃由理性通向信仰之路,回到福音书的思路,重新拟

定生存与信仰的关系。基督信仰作为生存经验的新生,是个体生存意味的根基之重设

•“这个思考方案显然超脱了苏格拉底的框架,这在方案中是随处可见的八、、它假定了一个新的

官能:信仰;假定了一个新的前提:罪的意识;假定了一个新的决断:瞬间;假定了一个新的

教师:显现在时间中的上帝。”——《哲学片段》跋P176

三、何为存在——作为个体主义者

・“如果你拥有,或者你意愿拥有必须的能量,你就可能实现生活中得首要之事:赢得自我,获

得自我。”——《非此即彼》

•生活当作发现自己和创造自己的形式,

•获得自我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核心生活目标

作为生存个体的存在

•如果我不得不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些什么,我愿意写上的不是别的,而是这个个体。(《日记》)

・一个人若能真正地独立于这个世界,只是听从自己良心的忠告,那么他就是一个英雄。(C1

诵)

生存个体的存在过程

•1:自我参与

•2:自我选择——“非此即彼”

・人已被保证拥有的最好最美妙的东西是:选择,自由。(《日记》)

•选择和及时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3:自我实现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信仰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自由行为,一种意志的表达。信仰相信

趋向实存,并且实质上取消了跟那并非不存在的“无''相对应的不确信的东西。信仰相信那种“如

此这般”的东西已经得以实存,并且那得以实存的东西所可能的“发生方式”,而且也不否认另一

种“如此这般'’的可能性,对于信仰来说,那种已经得以实存的“如此这般”的东西同样也是最确

定的东西。

•由于那种“如此这般”的东西因信仰而成为历史的东西,并且就历史的东西成为信仰的对象一样

(一一对应的),是直接存在的和直接被理解的,因此并不骗人。——《哲学片段》P146

四、生活辩证法——生活的层面

•1:为自己的感性层面——审美的(艺术家作为个体)

•2:为他人的伦理层面——伦理的(普遍性的、理性的追求)

•3:为上帝的宗教层面信仰的(作为上帝的特殊性)

•克尔凯廓尔对宗教的设定:

•1)宗教是非理性的(信仰的瞬间体验)

•2)宗教信仰者逾越普遍性的界限,并且和上帝建立一对一的关系(信仰具有一种特殊性):信

仰就是这样种悖论:特殊性比普遍性要高

•3)上帝可能会要求信仰者做一些悖论性的事情(信仰是荒诞的)

•然而信仰就像悖论一样自相矛盾吗?不错,是这样。要不然信仰怎么会以悖论作为自己的信仰

的对象?又怎么会在跟悖论相关时才快乐呢?信仰本身是个奇迹,并且,凡适用于悖论的一切

也都适用于信仰。——《哲学片段》P131

•那什么是荒谬的呢?荒谬的地方在于:永恒的真理进入了时间,上帝进入了时间,出身、成长,

等等,这同其他任何个体性的人正好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基督教、、、宣称自己就是悖论、、、一个无法理解的荒谬性。不可能有比如下说法更为强硬的

了、、、客观性只会让人反感、、、——《非科学的最后附言》

五、真理的主观性

•“真理”作为存在者的存在真实感,是个体的主观体验。

•“真理即主观性,主观性即实在“

•“既然主观性是真理,那么真理的概念性决断(conceptualdetermination)就必须包括对这个客

观性之反题的表达,即道路岔路口的分叉标志;这个表达还要显明主观内向性的紧张状态。这

里有这样一个真理的定义:真理即客观的不确定性被牢牢持守在最富有激情之内向性的占有过

程中,这也是生存个体所能达致的最高真理。”

•(《非科学的最后附言》“主观的思想者”)

克尔凯廓尔的意义

•哲学自怀疑始、

・哲学思考之前我们先得有所怀疑、

・近代哲学由怀疑始、

•——《论怀疑者》

•思考: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参看伯格曼《第七封印》

伯格曼《野草莓》

•WherethereisthefriendIseekeverywhere?

Dawnisthetimeoflonelinessandcare.

WhentwilightcomesIamstillyearning

Thoughmyheartisburning,burning.

IseeHistraceofgloryandpower,

Inanearofgrainandthefragranceofaflowers,

Ineverysignandbreathofair.

Hisloveisthere.

Hisvoicewhispersinthesummerbreeze.

我四处寻找的朋友在哪里?黎明充满了孤独和爱。当黄昏来临,我却仍旧睡意浓浓,尽管我的

心在燃烧,燃烧。我看见了他的痕迹,那些痕迹是她的荣光和力量。一颗谷粒,一朵花的芬芳,

每一寸呼吸与空气,都是他的爱。夏日的微风是他的耳语

第二章世纪之交的各国哲学

过渡时期的哲学特征

第一节生命哲学

・生命醛是广泛传播于西方各国,并贯穿与20世纪的哲学流派.一种试图用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来解释宇宙,甚至解释知识,或经验基础的唯心主义学说或思潮。19世纪末至2()世纪初流行王

德、法等国。代表人物有狄尔泰、奥伊肯、怀特海、柏格森等

生命哲学的主要观点:

•1: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力'能量的"生命”概念

•2:反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强调世界的生成性、过程性、创造性

•3:创造性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4:对于科学思想的利用与改造(从机械论到动力论,从决定论到非决定论)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观

哼利•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年—1941年),法国哲学家,文笔优美,思想富于吸引力,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时间与自由意识》(1889)、《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1896)、《笑的研

究(1900)、《形而上学导论》(1903)、《创造进化论》(1907)、《生命与意识》(1911)、《精神的

力量》(1919)、《绵延性和时间性》(1922)、《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1932)、《思想和运动》(1934)

1:作为生成的存在

“宇宙不是被造成,而是正在被不断地造成、、、没有已被造成的事物,只有正在创造的事物;

没有自我保存状态,只有正在变化的状态。静止从来就是表面上得,或者毋宁说是相对的东西

《创造进化论》

2:绵延观

•柏格森继承并发展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并把它进一步生物学化,认为生命冲动或生命之流

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他认为,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

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这种冲动变化是在时间上永不间歇地自发地流转,故称为“绵延''或"生命之

流它像一条永流不息的意识长河,故又称为“意返流”。柏格森的“绵延”是个颇为神秘的范畴,他

说,人们能直觉到自己的绵延,但用概念来表达绵延却是不可能的。根据柏格森的看法,绵延的真

正本质在于它总在川流不息。

绵延的特征

・(1)绵延是绝对连续性,是没有间断的连续性。

•(2)纯绵延是完全性质式的。它不是一种数量,因而是不可测量的。

•(3)绵延没发生在空间中,而只在时间上进展。绵延没有广延性,与空间无关。

•(4)绵延是自由的。

运动有两个因素

•S69:运动有两个因素(1)运动物体所经过的空间,这是纯一的并可分的:(2)经过空间

的运动,这是不可分的,并且只对于意识才存在。

,想想当你忽然看见一颗流星的时候,你得到什么经验?

•在这种极端迅速的运动里,你自然地、本能地辨别两种东西:一种是流星所经过的空间,它对

你显得像一条发亮的线;一种是对于运动或对于可动性的感觉,而它是绝对不可分割的八、、、

头一种因素一种具有纯一性的数量;第二种因素则只对于意识才是存在的,它是一种性质或是

一种强度。——《时间与自由意志》

3:两种时间和认识和记忆

・物理时间;纯粹时间

•空间化、片段化、数量化;绵延、无形和超空间

・理智地认识;直觉的体验

•机械的记忆;纯粹的记忆(表象)

我们本能地倾向于把我们的种种印象凝固化,以便使用语言来表达它们。所以一方面是感觉自

身,它永远处于变化的状态中;•方面是感觉在外界的固定对象,尤其是用以表达这对象的文

字;而我们把这两者混淆在一起。自我的绵延本来是时刻更动的,但在被投入纯一的空间之后

就被固定下来了;同样地,我们的种种印象本来是经常变化的,但由于它们围绕着那产生它们

的外因,它们就表现明确轮廓和具有不可动性了。——《时间与自由意志》S81

4:自由与开放社会的界定

・自由作为绵延的展现

・“自由是确实有的,但是不可被解说的。“(第138节)

•所以有两种不同的自我:(1)基本的自我,(2)基本自我在空间和在社会中的表现。只有

前者才是自由的。(第15()节)

“自由地动作“

•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生活在我们自己之外,几乎看不到我们自己的任何东西,而只看到自己的

鬼影,被纯绵延投入空间之无声无嗅的一种阴影。所以我们的生活不在时间内展开,而在空间

内展开;我们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而生活,而是为了外界而生活;我们不在思想而在讲话;我们

不在动作而在被外界“所动作''。要自由地动作即是要恢复对于自己的掌握并回到纯粹的绵延。

(《时间与自由意志》第150节)

两种社会

•柏格森把人类社会分为两类,一是“封闭社会”,一是"开放社会”。

•封闭社会是低级的社会,由人们生物上的共同性而结合的社会。这种社会把一大堆人群封闭在

部落、城市和国家之内,过着生物的生活,个人要服从社会,受社会的约束。由于人的理智是自私

的,它对社会具有危害性,因此社会必须制定一些道德规范、宗教教条和法制以限制个人的行动,

来保证自我的联合。

•开放社会是高级的社会,由直接体验到生命之流并直接和上帝接触的个人组合的社会。在这

种社会里,个人具有绝对的意志自由,不受一般的道德和宗教的约束,也不受任何规章制度的约

束。这种社会向往英雄的崇高行为,体现了生命的冲动

5:影响与意义

•柏格森生命哲学对20世纪西方的哲学、科学理论和艺术理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艺术理论方面,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西方现代派艺术、文学及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着十分深

远的影响。他强调心理绵延的本体意义和直觉的神秘作用,为现代派艺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世纪之交的各国哲学

过渡时期的哲学特征

第一节生命哲学

•生命皙学是广泛传播于西方各国,并贯穿与20世纪的哲学流派.一种试图用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来解释宇宙,甚至解释知识,或经验基础的邈注义学说或思潮。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流行于

德、法等国。代表人物有狄尔泰、奥伊肯、怀特海、柏格森等

生命哲学的主要观点:

•1: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力'能量的“生命”概念

•2:反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强调世界的生成性、过程性、创造性

•3:创造性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4:对于科学思想的利用与改造(从机械论到动力论,从决定论到非决定论)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观

•亨利•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年—1941年),法国哲学家,文笔优美,思想富于吸引力,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时间与自由意识》(1889)、《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1896)、《笑的研

究(1900)、《形而上学导论》(1903)、《创造进化论》(1907)、《生命与意识》(1911)、《精神的

力量》(1919)、《绵延性和时间性》(1922)、《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1932)、《思想和运动》(1934)

1:作为生成的存在

・“宇宙不是被造成,而是正在被不断地造成、、、没有已被造成的事物,只有正在创造的事物;

没有自我保存状态,只有正在变化的状态。静止从来就是表面上得,或者毋宁说是相对的东西

《创造进化论》

2:绵延观

•柏格森继承并发展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并把它进步生物学化,认为生命冲动或生命之流

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他认为,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

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这种冲动变化是在时间上永不间歇地自发地流转,故称为“绵延”或‘生命之

流”:它像一条永流不息的意识长河.故又称为“意识流”。柏格森的“绵延”是个颇为神秘的范畴,他

说,人们能直觉到自己的绵延,但用概念来表达绵延却是不可能的。根据柏格森的看法,绵延的真

正本质在于它总在川流不息。

绵延的特征

•(1)绵延是绝对连续性,是没有间断的连续性。

•(2)纯绵延是完全性质式的。它不是一种数量,因而是不可测量的。

•(3)绵延没发生在空间中,而只在时间上进展。绵延没有广延性,与空间无关。

•(4)绵延是自由的。

运动有两个因素

•S69:运动有两个因素(1)运动物体所经过的空间,这是纯一的并可分的;(2)经过空间

的运动,这是不可分的,并且只对于意识才存在。

,想想当你忽然看见一颗流星的时候,你得到什么经验?

•在这种极端迅速的运动里,你自然地、本能地辨别两种东西:一种是流星所经过的空间,它对

你显得像一条发亮的线;一种是对于运动或对于可动性的感觉,而它是绝对不可分割的八、、、

头一种因素种具有纯一性的数量;第二种因素则只对于意识才是存在的,它是•种性质或是

一种强度。——《时间与自由意志》

3:两种时间和认识和记忆

・物理时间;纯粹时间

•空间化、片段化、数量化;绵延、无形和超空间

・理智地认识;直觉的体验

・机械的记忆;纯粹的记忆(表象)

我们本能地倾向于把我们的种种印象凝固化,以便使用语言来表达它们。所以一方面是感觉自

身,它永远处于变化的状态中;一方面是感觉在外界的固定对象,尤其是用以表达这对象的文

字;而我们把这两者混淆在一起。自我的绵延本来是时刻更动的,但在被投入纯一的空间之后

就被固定下来了;同样地,我们的种种印象本来是经常变化的,但由于它们围绕着那产生它们

的外因,它们就表现明确轮廓和具有不可动性了。——《时间与自由意志》S81

4:自由与开放社会的界定

•自由作为绵延的展现

・“自由是确实有的,但是不可被解说的。"(第138节)

・所以有两种不同的自我:(1)基本的自我,(2)基本自我在空间和在社会中的表现。只有

前者才是自由的。(第150节)

“自由地动作“

•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生活在我们自己之外,几乎看不到我们自己的任何东西,而只看到自己的

鬼影,被纯绵延投入空间之无声无嗅的一种阴影。所以我们的生活不在时间内展开,而在空间

内展开;我们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而生活,而是为了外界而生活;我们不在思想而在讲话;我们

不在动作而在被外界“所动作要自由地动作即是要恢复对于自己的掌握并回到纯粹的绵延。

(《时间与自由意志》第150节)

两种社会

啪格森把人类社会分为两类,一是“封闭社会”,一是“开放社会”。

•封闭社会是低级的社会,由人们生物上的共同性而结合的社会。这种社会把一大堆人群封闭在

部落、城市和国家之内,过着生物的生活,个人要服从社会,受社会的约束。由于人的理智是自私

的,它对社会具有危害性,因此社会必须制定一些道德规范、宗教教条和法制以限制个人的行动,

来保证自我的联合。

•开放社会是高级的社会,由直接体验到生命之流并直接和上帝接触的个人组合的社会。在这

种社会里,个人具有绝对的意志自由,不受一般的道德和宗教的约束,也不受任何规章制度的约

束。这种社会向往英雄的崇高行为,体现了生命的冲动

5:影响与意义

•柏格森生命哲学对20世纪西方的哲学、科学理论和艺术理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艺术理论方面,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西方现代派艺术、文学及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着十分深

远的影响。他强调心理绵延的本体意义和直觉的神秘作用,为现代派艺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世纪之交的各国哲学

第二节新康德主义

一、新康德主义

■1865年,奥托・李普曼在《康德及其模仿者》一书的每一章都以“回到康德去”为结论,这部

书使得当时德国哲学家对康德哲学的热情再度高涨,标志着新康德主义的开始。新康德主义是

学院哲学,在世纪之交,德国几乎所有的大学教授都被新康德主义占有。

■这一运动要求重新返归康德,并创造出一种能够适应现代科学要求的哲学。对人文科学

的效用理论以及政治科学的哲学理论建构的兴趣是新康德主义的特点。

新康德主义的代表人物

■[.早期新康德主义

■李普曼、朗格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新康德主义在重新解释康德哲学的过程中,只强调康德的理论

哲学,不重视康德的实践哲学。在对康德理论哲学的解释中,他们一般都采取心理学或生理学的

观点,即用认识主体的心理或生理的结构说明知识的问题。李普曼把康德所谓的先验性解释为意

识的生成组织。朗格把康德所说的先天的认识形式归结为先天的生理结构,从而抛弃了康德哲

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使康德哲学彻底唯心主义化。

■2:马堡学派

・马堡学派以数学、科学指向见称,创立者为柯亨(HermannCohen,1842-1918

・纳托普(PaulNatorp,1854-1924)

■卡西尔(ErnstCassirer,1874-1945

■3:西南学派(海德堡学派)

■以价值与文化历史为指向的西南学派,代表为文德尔班(Wilhelmindelband,1848-1915)

与李凯尔特(HeinrichRickert,1863-1936)。文德尔班首先看重的是有关具备普遍意义价值的

学说,即思想中的真理,意愿与行为中的善以及感觉中的美。他在原则上分清了历史与科学的

界限。对于文德尔班来说,理解康德就是要超越康德。李凯尔特强调人文科学同自然科学的差

异,并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哲学。

二、新康德主义的主要立场

■1:发挥和发展了康德的“物自体”概念

■2:适应科学的发展,重新解释了科学的先验性质

■柯亨《纯粹认识的逻辑》

■纳托普《精确科学的哲学基础》

■3:积极寻求科学与文化相统一的途径和方法

■文德尔班《知识确定性的研究》提出“价值”的概念,来统和真善美圣等人类基础价值

■4:政治领域,强调个体与社会的统和

三、卡西尔的“人论”

・卡西尔(EnstCassirer,1874—1945)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创始人,“马堡学派的集大成者”

正如逻辑经验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卡尔纳普后来曾经指出的,卡西尔的哲学观'不是正统的新康德

主义,更多的是受到了近晚以来科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符号形式哲学》(1923-1929)

■《人论》(1944)

卡西尔的主要观念

■主张哲学主要不是研究认识对象,而是认识的方式,因为客观世界只是“先验原则''和经验现

象的结合。他还强调扩大康德批判方法的应用范围,变康德“静态”的理性批判为“动态”的理性

批判,以便容纳更丰富、更广阔的人生经验。卡西尔的哲学思想是一种人类文化哲学,是从探

讨人和人类文化本质入手来展开全部思想体系的。他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文化是符号的形式,

人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或“象征”活动,在此过程中,人建立起人之为人的“主体性”(符

号功能),并构成一个文化世界。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和历史都是符号活动的组成和

生成,彼此表示人类种种经验,趋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塑造“文化人”。

“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作人不断解放自身的历程”

■1:“人是什么”哲学的中心问题

■苏格拉底对话

・“在这里,我们获得了对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新的直接的答案。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

地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

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在《申辩论》

中,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人论》P18

2符号:人的本性提示

■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

要依赖于这些条件。

■,•人不可能逃避他自己的成就,而只能接受他自己的生活状况。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

宇宙之汇总,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语种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

部分,他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之中取得

的一切进步都使这符号之网更为精巧和巩固。”

■“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应付事物本身。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

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

物的中介,他就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人在理论领域中的这种状况同样地表现在实践领域

中。即使在实践领域中,人也并不生活在一个铁板事实的世界之中,并不是根据他的直接需要

和意愿而生活,而是生活在想象的激情之中,生活在希望与恐惧、幻觉与醒悟、空想与梦境之

中。正如埃皮克蒂塔所说的:使人扰乱和惊骇的,不是物,而是人对物的意见和幻想。”一P33《人

论》

■3:人类的空间与时间世界

■空间的自觉与审视-行动空间与理论空间

■构造性时间

■4:事实与理想

・乌托邦的伟大使命就在于,它为可能性开拓了以反对对当前现实事态的消极默认。正是符号

思维克服了人的自然惰性,并赋予人以一种新的能力;一种善于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

——p78《人论》

5:文化世界的形式

■第层次:语言和神话

不是自然,而是社会才是神话的原型

■第二层次宗教

■这种巫术仪式使我们对于“交感巫术”及其社会宗教功能的真正意义有了一个清晰而具体的印

象。在这样的庆祝活动中的、跳着巫术舞蹈的人们,是彼此溶为一体的。他们不是孤立地,他

们的欢乐是被整个自然感觉到并且被他们的祖先分享的、空间与时间突然消失了,过去变为现

在,人类的黄金时代回来了。——P122〈人论〉

■第三层次艺术和科学

■科学在思想中给于我们以秩序,

■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

■艺术则在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P213)

■艺术家的眼光不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录事物的印象,而是构造性的,并且只有靠着构造活动。

我们才能发见自然事物的美。美感就是对各种形式的动态生命力的敏感性。而这种生命力只有

靠我们自身中一种相应的动态过程才可能把我。(P192)

范宽《雪景寒林图》与霍贝玛《林间小道》

・像所有其他的符号形式一样,艺术并不是对一个现成的即予的实在的单纯复写。它是导向对

事物和人类生活得出客观见解的途径之一。它不是对实在的模仿,而是对实在的发现。(P182)

■语言和科学是对实在的缩写,艺术则是对实在的夸张。语言和科学依赖于同一个抽象过程;

而艺术则可以说是一个持续的具体化过程。(pl82)

考试比较霍贝玛绘画的草稿和成品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一画章第一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

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

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

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行远登高,悉起肤寸,此一

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人能以•画具

体而微,意明笔透。腕不虚则画非是,画非是则腕不灵。动之以旋,润之以转,居之以旷。出

如截,入如揭。能圆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齐,凸凹突兀,断截横斜。如水之就

深,如火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发强也。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

信手一挥,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人

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我故

日:吾道一以贯之。

■第四层次历史

■理解人类的生命力乃是历史知识的一般主题和最终目的。在历史中,我们把人的一切工作、

一切业绩都看成是他的生命力的沉淀,并且想要把它们重组成这种原始状态,—我们想要理解

和感受产生它们的那种生命力。

■就这一点而言,历史思想并不是实际历史过程的翻版,而是它的颠倒。(P222)

第二章第三节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即效益主义,是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兴起于19世纪英国的政治

哲学领域,提倡追求“最大幸福”(MaximumH叩piness),认为实用即至善的理论,相信决定行

为适当与否的标准在于其结果的实用程度。主要哲学家有瑞米•边沁、斯图亚特:密尔等。

■19世纪的功利主义抛弃社会契约论的局限,将情感论的道德原则扩大到社会政治领域,将经

验主义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伦理学和逻辑、数学领域,关注人的经验、知识和实践的相统一。

一、边沁

■杰里米边心(JeremyBentham,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是英国的法理学家、

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他是一个政治上的激进分子,亦是是英国法律改革

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并以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一位动物权利的宣扬者及自然权利的反对者

而闻名于世。他还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1776年发表《政府论断片》

■1789年在英国发表其杰作《道德和立法原则概述》,因而闻名于世。

■1811年用法文发表《赏罚原理》,后分为《奖赏原理》和《惩罚原理》,用英文出版在俄

国时用书信体裁写成《为利息辩护》一书。

■1823年,大力支持宣传哲学激进主义的《威斯敏斯特评论报》出版。

■晚年著作《宪法典》,生前未及完成,仅第一卷于1830年出版。

■由友人和学生整理出版的著作有:《谬误集》、《审判证据原理》、《新逻辑体系》、《义务学》

和《行为的动力》等。

边沁的主要观念

■1:最大幸福原则

■功利原理

■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

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是非标准,因果联系,俱由其定夺。凡我们所行、所言、所思,无

不由其支配:我们所能做的力图挣脱被支配地位的每项努力,都只会昭示和肯定这一点。一个

人在口头上可以声称绝不再受其主宰,但实际上他将照旧每时每刻对其俯首称臣。

最大幸福原则

■【a作者1822年7月加注。

■该名称后来已由“最大幸福或最大福乐原理”来补充或取代。这是为了简洁的缘故,而不详说

该原理声明所有利益有关的人的最大幸福,是人类行动的正确适当的目的,而且是唯一正确适

当并普遍期望的目的,是所有情况下人类行动、特别是行使政府权力的官员施政执法的唯一正

确适当的目的。功利一词不像幸福和福乐那么清晰地表示快乐和痛苦概念,它也不引导我们考

虑受影响的利益的数目;这数目作为环境,对形成这里所谈论的标准起最大的作用:而此是

非标准,则是每一种情况下人的行为是否合适可依此得到适当检验的唯一尺度。在幸福和快乐

概念与功利概念之间,缺乏足够显著的联系:这一点我每每发觉如同障碍,非常严重地妨碍了

这一在相反情况下会被接受的原理得到认可。】承认这•被支配地位,把它当作旨在依靠理性和

法律之手建造福乐大厦的制度的基础。凡试图怀疑这个原理的制度,都是重虚轻实,任性昧理,

从暗弃明。但譬喻和雄辩之辞用得够多了:伦理科学并非靠此类手段可以改进。

2:约束力的制裁原则

■快乐和痛苦的四种约束力或四种来源

■自然约束力

■政治约束力

■道德或俗众约束力

■宗教约束力

■法律的目的是增长幸福,然而惩罚是一种恶,法律上的惩罚是一种以恶制恶地意义上的善

二约翰。密尔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1806年5月20日—1873年5月8日),也译作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19世纪影响力很大的古典家由主义思想家。他支持边沁的功利主

义。

■逻辑体系》(1843)、《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论自由》(1859)、《论代议制政府》(1861)、

《效益主义》(1861)、《女性的屈从地位》(1869)与《论社会主义》(1876)等等。

・1903手当严复第一次把《论自由》介绍到中国来时,书名就叫《群己权界论》。

1:幸福的实质

■接受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为道德之根本,就需要坚持旨在促进幸福的行为即为“是”、

与幸福背道而驰的即为“非''这•信条。幸福,意味着预期中的快乐,意味着痛苦的远离。不幸

福,则代表了痛苦,代表了快乐的缺失。PH

■而事实上,将伊壁鸠鲁主义者的生活与牲畜相提并论并总让人感到是件不光彩的事,原因就

在于牲畜享受的快乐不可与人追求的幸福同日而语。比起动物的欲望,人有着更高一级的官能;

当人意识到自己的这些官能后,就不会把什么东西都当做幸福,比如满足就不等同于幸福。P12

《论功利主义》

2:少数人的自由与“多数人的暴政”

■“如果整个人类,除一人之外,意见都一致,而只有那一个人持相反意见,人类也没有理由不

让那个人说话。正如那个人一旦大权在握,也没有理由不让人类说话一样。”《论自由》

■功利原理之所以成为具有理性意义的原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承认一个人的幸福与其他人的

幸福拥有完全平等的价值(在程度上被视为是同等的,种类上允许有所差别。)边沁的至理名言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人,没有一个人可以抵几个人”或许可以成为对功利原理这一理念的注

解。

3:利他主义道德的经验基础

■功利与正义

■良心和利他主义

4:作为经验的形式逻辑系统

■归纳法(经验上)是整个形式逻辑的基础

■逻辑本质上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