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2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全国版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2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全国版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2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全国版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2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全国版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2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8-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24天津南开中学二测]读某小区域地质构造剖面图,完成1—2题。1.图中甲、乙、丙、丁按出现的先后依次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C.丁丙甲乙 D.丙丁甲乙2.下列关于此地开发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A.可以在此地修建采石厂B.在地表建设较大规模城市C.褶皱内部确定存在油气,可以开发D.可以利用自然拱形,修建隧道[2024广东深圳一模](新情境:分裂苹果岩)阿贝尔·塔斯曼国家公园位于新西兰南岛,某游客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前往该公园进行徒步、自驾相结合的深度体验游。下图为该游客在公园内拍摄的一处景点照片,该景点位于海岸悬崖旁,由一形如苹果的巨型球状花岗岩从中间分裂为两瓣而成,被称为分裂苹果岩。据此完成3—4题。3.组成分裂苹果岩的矿物干脆来自 ()A.地球表面 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 D.地幔上部4.该游客对分裂苹果岩的形成过程做了下列推理,其中合理的是 ()A.地壳抬升→剥蚀出露→球状风化→岩体断裂B.地壳抬升→剥蚀出露→岩体断裂→球状风化C.地壳下沉→剥蚀出露→水平挤压→岩体断裂D.地壳下沉→剥蚀出露→水平拉张→岩体断裂[2024吉林长春第一次质量监测]自然界中有很多自然的“桥”,下图示意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据此完成5—6题。5.以上“天生桥”所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峻的是 ()A.黄土桥 B.海蚀桥 C.岩溶桥 D.风蚀桥6.下列与岩溶桥的成因相像的地貌是 ()A.雅丹地貌 B.冰川地貌C.喀斯特地貌 D.火山地貌某地质公园因奇石林立而成为网红打卡胜地,该地质公园内某处景观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7—8题。7.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该景观的岩石属于 ()A.甲 B.乙 C.丙 D.丁8.塑造该景观岩石形态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B.海水侵蚀和风化作用C.流水侵蚀和风力积累D.变质作用和流水积累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口至尼洋河口的河段,河型河势改变较大,时而游荡,时而窄深,大致可分为游荡型、宽谷型和峡谷型河道。下图为雅鲁藏布江某游荡型河段河滩、河岸分布及改变示意图(2007年、2014年)。据此完成9—11题。9.游荡型河道处于不断演化的过程中,但该河段河道并未出现明显的展宽或收缩。该河段岸线基本稳定的主要缘由是 ()A.位于板块交界处,碰撞挤压B.气候高寒,两岸冻土发育C.地势落差大,径流速度快D.两岸山地高耸,地形制约10.2007—2014年该河段 ()A.总体上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B.流水侵蚀作用有所增加C.内力作用影响超过外力作用D.径流量和输沙量明显减小11.2007—2014年③处河滩岸线基本稳定的主要缘由最可能是 ()A.地转偏向力弱 B.河岸形态顺直C.人类活动固滩 D.植被覆盖率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新情境:深泓点)深泓点是指河流断面的最深处,其海拔改变能反映河床的冲淤状况。黄河某河段几乎无支流汇入,河道宽浅。初春时上游来水受冰坝阻挡,导致该河段水位上涨,形成凌汛。下图示意某年3月17—30日期间该河段S处在凌汛洪峰前后流量与深泓点海拔的改变。据此完成1—3题。1.该河段最可能位于 ()A.青藏高原 B.华北平原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2.该时段,S处河床在流量下降过程中 ()A.持续发生淤积 B.先冲刷,后淤积C.先淤积,后冲刷 D.持续发生冲刷3.此次凌汛发生时,上游来水 ()A.含沙量较低且泥沙颗粒较细B.含沙量较高且泥沙颗粒较粗C.含沙量较低且泥沙颗粒较粗D.含沙量较高且泥沙颗粒较细天坑是一种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质景观,发育在厚度特殊巨大、地下水位特殊深的可溶性岩层(碳酸盐岩层)中,按成因可分为塌陷型天坑和冲蚀型天坑。塌陷型天坑因地下溶洞的顶部多次坍塌露出地面而成。2024年11月广西发觉了一个世界级的天坑群——那坡天坑群,其内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植被群落。广西石灰岩分布广,广西石灰岩形成于远古时期的海洋。读图,完成4—6题。4.形成塌陷型天坑的地区应具备的条件是 ()①有连续沉积、厚度巨大的碳酸盐岩层②地震导致岩层破裂、塌陷③为温湿多雨的热带或亚热带气候④断层导致岩层疏松、下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塌陷型天坑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A.地壳抬升形成陆地→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流水冲蚀形成地下溶洞→断裂下塌形成天坑B.地壳抬升形成陆地→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流水溶蚀形成地下溶洞→重力坍塌形成天坑C.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形成陆地→流水冲蚀形成地表凹地→断裂下塌形成天坑D.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形成陆地→流水溶蚀形成地下溶洞→重力坍塌形成天坑6.那坡天坑群内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植被群落的主要缘由是 ()A.天坑壁陡峭,人类干扰少B.所处纬度较低,热量足够C.位于季风区,降水丰富D.天坑规模大,植物生存空间大[2024陕西西安中学期中](与2024年全国卷Ⅰ7—9题考查角度类似)牡蛎生长在气温相宜、河水澄澈的河流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积累而形成的。牡蛎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夹层厚度较小,水平夹层中的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窒息死亡。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图1)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图2),礁体Ⅰ1—Ⅵ由老到新。据此完成7—8题。图1图27.在牡蛎礁从Ⅰ1到Ⅵ的形成过程中,该区域 ()A.海岸线持续向海洋推动 B.海平面间歇性下降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 D.地壳持续下沉8.礁体中任一水平夹层形成时期,该区域可能 ()A.处于枯水期,养分物质削减B.处于洪水期,河流输沙量大C.处于寒冷期,海平面上升快D.处于暖和期,植被覆盖率高[2024山东省试验中学二测]地质构造运动中,由于上、下岩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形成时代不连续的岩层,这种上、下时代不连续岩层的接触面称为不整合面。下图示意美国某高原相互之间距离在15km以内的三个出露岩层剖面,PQ和MN代表不整合面,XY代表断层,岩层未发生过翻转。据此完成9—11题。9.依据图中所示证据推断,比XY断层更古老的岩层是 ()A.白色石灰岩 B.黄褐色砾岩C.灰色砂岩 D.黑色页岩10.PQ和MN不整合面的形成源于 ()A.上下岩层受水平挤压作用发生位移B.抬升和侵蚀,随后发生下沉和沉积C.上下岩层接触面受重力挤压发生变质D.下沉和沉积,随后发生抬升和侵蚀11.三个岩层剖面中存在时间最短的岩层是 ()A.灰色砂岩 B.红色砾岩C.绿色页岩 D.褐色粉砂岩二、非选择题(共28分)12.[2024河北石家庄第一次质量检测,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花岗岩地貌是花岗岩体受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怪石峪景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自然造型花岗岩博物馆。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地质专家王教授指导下,对怪石峪进行了以“花岗岩探秘”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他们来到怪石峪,放眼望去,当地满目荒芜,草木稀有,怪石林立。图1示意怪石峪蜂窝状洞窟景观,图2示意花岗岩风化过程。图1图2(1)研学小组发觉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怪石峪花岗岩大量出露地表。阐述怪石峪花岗岩出露地表的地质过程。(6分)(2)研学小组查阅的相关资料表明:出露地表的花岗岩因热胀冷缩作用,经常产生不同方向的裂隙,使其更易遭遇外力作用破坏。分析花岗岩裂隙的存在使花岗岩更易遭遇外力作用破坏的缘由。(4分)(3)研学小组发觉怪石峪迎风的花岗岩表面分布着形态各异的蜂窝状洞窟。说明怪石峪蜂窝状洞窟的形成缘由。(6分)13.[2024山东临沂期中,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马尔马拉海位于亚洲小亚细亚半岛和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之间,东北经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沟通,西南经达达尼尔海峡与爱琴海、地中海相连,是陆地之间断层下陷形成的内海,海岸陡峭,平均深度183米。在亚洲的海岸上,绵延不断的小山,一列挨着一列,形成里亚斯型海岸,即海岸线的总方向与山脉构造线走向呈大致垂直相交的海岸,也称为横向海岸。图甲示意马尔马拉海地理位置,图乙示意马尔马拉海里亚斯型海岸的形成过程。图甲图乙(1)分析马尔马拉海亚洲海岸分布着绵延不断的小山的主要缘由。(4分)(2)简述马尔马拉海形成陡峭的里亚斯型海岸的主要过程。(3分)(3)说明马尔马拉海冬、夏季利于船舶航行的主要自然条件。(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24辽宁适应性考试]冰川发育受气温、降水、海拔和地形等的综合影响。冰川进退塑造了冰斗、U形谷等侵蚀地貌和侧碛垄等积累地貌。侧碛垄是冰川退缩后在U形谷两侧积累成的垄状地形。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末次冰期冰川地貌分布图,图中U形谷以山顶为中心向四周延长。据此完成1—2题。1.图中①②③三组侧碛垄形成的先后依次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③②①2.该地区冰川积累地貌南坡比北坡保存完整的主要缘由是 ()A.南坡降水多于北坡 B.南坡气温高于北坡C.南坡海拔高于北坡 D.南坡坡度小于北坡[2024湖北孝感第三次适应考试]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大河下游河段甲、乙两处水文站河道主槽横断面示意图,起点为水文站。读图完成3—5题。3.导致甲处河段主槽横断面发生改变的缘由可能是 ()A.甲水文站以上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B.甲水文站以上流域修建了大型水库C.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持续抬升D.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间歇性下降4.与甲处相比,乙处河槽横向展宽不明显,最可能是因为该河段 ()A.流速较快,河流下蚀更突出B.河流治理工程导致河槽两侧比较稳定C.两岸岩石比较坚硬,难以侵蚀D.河床底部泥沙较松散,更易侵蚀5.近年来,甲、乙之间河段河槽下蚀的趋势变缓,其主要缘由是 ()A.河床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大 B.气候变干,河流流量变小C.河流含沙量增大、淤积增加 D.沿岸人们生活用水增加[2024湖北黄冈第一次阶段性检测](新情境:纹泥)纹泥是一种纹层状的沉积物,它是每年成对(一厚一薄)沉积而成的薄沉积层,非常有规律。厚的颜色浅,薄的颜色深。浅色的粉砂层形成于春季和夏季,这时河流挟带的粗沉积物同溶解于湖里的氧同时下沉。冬季只有细的淤泥和黏土沉积,且沉积物里的有机质在水环境稳定的湖底不受氧化,所以形成深色的黏土层。据此完成6—8题。6.下列水域最可能有纹泥分布的是 ()A.河流入海口 B.河道堰塞湖C.高山冰川湖 D.火山口湖7.近一两百年来,水域中的纹泥呈现增厚的趋势,其缘由是 ()A.气温上升 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 D.降水削减8.纹泥中沉积物颜色的深浅改变主要取决于 ()A.湖岸岩石性质 B.湖岸植被密度C.湖水结冰状况 D.季风强弱改变海岸沙席是一个较宽广平坦或略微起伏的风沙积累地貌,按形态划分为沙席前缘、沙席中部及沙席后缘。平潭岛有典型的海岸沙席地貌,其后缘常见木麻黄防护林。平潭岛夏、秋季台风多发,台风是海岸沙席地貌形成及演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下图为台风“麦德姆”登陆平潭岛后海岸沙席3条观测样线不同部位的高程改变示意图。读图完成9—11题。9.下列关于“麦德姆”登陆期间该海岸沙席所受风力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前缘以搬运积累为主 B.中部以搬运侵蚀为主C.后缘以搬运积累为主 D.后缘积累和侵蚀平衡10.台风登陆前后,该沙席高程改变明显,但整个沙席颗粒粒径改变不大的缘由是 ()A.沙源地和积累地物质组成完全一样B.台风风力强,分选性差C.防护林降低风速,风的搬运作用较弱D.海浪对沙席以侵蚀为主,积累为辅11.当地防护林以木麻黄为主的缘由是该树种 ()A.树干挺立,欣赏价值高B.根系发达,涵养水源效果好C.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D.适应性强,防风固沙效果好二、非选择题(共44分)12.[2024广东广州第一次质量检测,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地质时期柴达木盆地为巨大湖泊,在地壳抬升和气候干旱化的双重作用下,古湖面积萎缩,形成群山环绕的封闭性断陷盆地。强劲的西北风从阿尔金山的低洼区穿入,不断剥蚀出露的古湖沉积地层,形成规模巨大、与主导风向一样的雅丹地貌。后来该地区气候向暖湿转变,加上近年来为开发东、西台吉乃尔湖盐业资源,在流入两湖的河流上筑坝让河水流入鸭湖,鸭湖水位上升,面积扩大,盆地中西部的鸭湖地区(图1)形成了我国唯一的水上雅丹景观(图2)。图1图2(1)推想鸭湖地区陆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6分)(2)分析鸭湖地区部分陆上雅丹转变为水上雅丹的缘由。(6分)(3)从外力作用角度推想图示地区水上雅丹潜在的衰亡危机。(8分)13.(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东南部的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是一个成层火山,历史上多次喷发。该火山由碎屑物质与熔岩混合组成,因剖面上成层构造明显,故称成层火山。2010年3月20日,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喷发,这次喷发形成了一条长达500m的裂缝,并产生了壮丽的熔岩喷涌,熔岩喷涌沿着火山口积累起数座充溢泡沫的火山岩小山。2010年3月以来,冰岛南部冰川旁边火山多次大规模喷发。下图为冰岛冰原与火山分布示意图。(1)分析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及其裂缝的成因。(4分)(2)简述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口充溢泡沫的火山岩的形成过程。(6分)(3)分析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成层构造的形成过程。(6分)(4)说出冰川旁边火山喷发对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8分)答案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1.C依据图示可知,此处应先受水平挤压形成褶皱,然后岩浆侵入岩层形成岩浆岩,后来出现断层使岩浆岩出现错位,最终上层形成沉积岩,故选C。2.A褶皱顶部及断层处岩层破裂,易于采石,A正确。该处有断层存在,地质条件不稳定,不宜修建大规模城市和隧道,B、D错误。背斜内并不确定存在油气,C错误。故选A。3.D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分裂苹果岩由一形如苹果的巨型球状花岗岩从中间分裂为两瓣而成,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4.A解答时要分析分裂苹果岩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形成花岗岩;这时花岗岩还在地壳深处,后来地壳抬升,花岗岩四周的围岩被外力剥蚀,花岗岩岩体出露;之后岩体发生球状风化,最终岩体断裂,形如苹果的巨型球状花岗岩从中间分裂为两瓣,形成分裂苹果岩。5.A黄土桥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加上当地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最严峻,A对;海蚀桥是海水侵蚀海岸基岩形成的特殊地貌。海岸基岩坚硬,不易被侵蚀,此处水土流失并不严峻,B错;岩溶桥属于喀斯特地貌,当地气候一般较潮湿,加上土层较薄,岩石多袒露,虽然存在水土流失现象,但流失量较黄土高原地区少,C错;风蚀桥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风蚀地貌,当地降水较少,水土流失并不严峻,D错。6.C岩溶桥主要是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属于喀斯特地貌,C对。雅丹地貌为风蚀地貌,A错。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曾有冰川活动的地区和现代冰川分布地区,B错。火山地貌是岩浆喷发物积累形成的,D错。7.B读图可知,该岩层具有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据图中外力作用的箭头指向,确定乙为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指向丁的箭头只有一个,可知丁为岩浆岩,则丙为岩浆,甲为变质岩,故选B。8.B该地位于海岸旁边,其岩石形态主要受海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影响,B正确。9.D雅鲁藏布江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但河道演化与否,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A错误;雅鲁藏布江谷地海拔较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表面低,气温较高,冻土发育程度较差,多为季节性冻土,冻土不是主要缘由,B错误;该河段有很多河滩,说明该河段落差小,流速慢,C错误;受两岸高山的约束,河道并未出现明显的展宽或收缩,岸线基本稳定,D正确。10.B读图中河滩岸线可知,2007—2014年河滩总体趋于萎缩或破裂,说明流水侵蚀作用增加,A错误,B正确;2007—2014年,内力作用不会改变太大,该河段仍以外力作用为主,C错误;径流量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来源,输沙量与上游植被覆盖率和径流量等因素有关,题中没有信息说明这些因素的改变,故无法推出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改变,D错误。11.C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纬度有关,该河段各处纬度差别小,地转偏向力的差别小,A错误;读图可知,③处河滩为凸岸,河岸并不顺直,B错误;③处河滩位于机场旁边,岸线较稳定,最可能是人类固滩措施的成效,C正确;植被覆盖率对当地的河岸改变影响不大,D错误。1.D依据材料,该河段几乎无支流汇入,河道宽浅,说明该河段地势起伏较小,而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起伏大,C错误;图中深泓点海拔在1000米左右,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大于4000米,华北平原平均海拔低于200米,A、B错误。据此推断该河段可能位于内蒙古高原,所以该题选D。2.C读图可知,当流量下降时,深泓点海拔先上升后降低。深泓点海拔上升时,以沉积作用为主,深泓点海拔降低时,以侵蚀作用为主,故S处河床在流量下降过程中先淤积,后冲刷,故该题选C。3.B凌汛发生时,冰坝阻挡上游来水,河水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图中显示随着流量增加,深泓点海拔总体快速上升,泥沙沉积作用剧烈,说明上游来水含沙量高;凌汛退水时流速较快,侵蚀作用强,但(深泓点海拔先升后降,)退水时先以沉积作用为主,说明上游来水挟带泥沙颗粒较粗,故B正确。4.B天坑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形成必需具备的条件是有可溶性岩石和流水溶蚀作用。连续沉积、厚度巨大的碳酸盐岩层,能够溶于水;温湿多雨的热带或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降水多,流水溶蚀作用强。故选B。5.D塌陷型天坑的形成过程可能是: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石灰岩经地壳抬升作用形成陆地;在较强的地下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地下溶洞;溶洞的洞顶在重力等作用下,不断往下倒塌,最终洞顶完全塌陷,形成了喀斯特漏斗;在地表与地下长期的喀斯特作用下,漏斗越来越大,最终形成天坑。6.A天坑壁陡峭,坑内人类活动少,对植被的干扰少,故原始植被群落保存完好。该地所处的纬度较低,热量足够;位于季风区,降水丰富;天坑规模大,植物生存空间大等都有利于植物生长,但都不是原始植被群落保存完好的主要缘由。故选A。7.B图中从Ⅰ1到Ⅵ牡蛎礁的位置渐渐向东南推移,说明该时间段内,海岸线从西北向东南方向推动;但是形成的牡蛎礁不是自西北向东南延展连续的,故海岸线推动是间歇性的,故选B。8.B由材料可知,水平夹层厚度较小,说明形成水平夹层的时间较短;水平夹层中的牡蛎由于环境的变迁而窒息死亡,说明水平夹层形成时期出现了导致牡蛎窒息的环境状况。该区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洪水期河流输沙量大,大量泥沙在河口海岸潮间带沉积,掩埋牡蛎,牡蛎因缺氧而窒息死亡,故B对。养分物质削减,并不会使牡蛎窒息死亡,A错。牡蛎礁是死亡牡蛎长时期稳定积累形成的,因此任一夹层形成时期海平面较稳定,不会快速上升,C错。植被覆盖率高,河流输沙量小,河口海岸潮间带的牡蛎不易被泥沙掩埋,水平夹层不易形成,D错。9.D比较图中岩层的垂直分布依次可以发觉,剖面Ⅱ中的岩层总体较年轻,剖面Ⅲ中岩层总体较古老。白色石灰岩、黄褐色砾岩和灰色砂岩都在断层之上,形成时间不行能早于断层,A、B、C错。被断层XY完全切断了的岩层,其形成时间确定早于断层,故黑色页岩形成时间比断层早,故选D。10.B依据图形可知,三个剖面图上岩层呈水平分布状态,说明当地没有受到强大的水平挤压作用,A错。与剖面Ⅱ相比,PQ和MN不整合面形成时,缺失了灰色砂岩,这主要是由于地壳抬升和侵蚀,灰色砂岩没有形成或已被侵蚀,随后发生下沉和沉积,形成了绿色页岩及其以上各岩层,B对,D错。上下岩层接触面受重力挤压发生变质应产生变质岩,但图中不整合面旁边没有变质岩,C错。11.B由材料可知,三个出露岩层未发生过翻转,因而依据沉积的先后依次,垂直分布剖面图上越往上岩层越年轻,存在时间越短。三个岩层剖面中,剖面Ⅲ中绿色页岩位置最靠上,最年轻,但与剖面Ⅰ中最年轻的褐色粉砂岩相比,绿色页岩较为古老;剖面Ⅱ中褐色粉砂岩形成早于红色砾岩,即红色砾岩最年轻,是存在时间最短的岩层。故选B。12.【解析】第(1)问,读材料可知,花岗岩地貌是花岗岩体受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岩浆活动和地壳上升运动,即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花岗岩受地壳上升运动而抬升;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导致花岗岩体袒露,进一步风化、侵蚀形成花岗岩地貌。第(2)问,读图2可知,角部和棱部的花岗岩更易被风化、侵蚀。多个方向的裂隙的存在使得花岗岩表面变得脆弱,形成多个角部及棱部,更易被风化、侵蚀;岩石中的裂隙也是水溶液、气体和生物活动的通道和场所,可以促进风化作用。第(3)问,我国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降水少,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形成更多的裂隙;风力作用强,挟带的砂粒磨蚀花岗岩,岩性松软处易被风化、侵蚀形成蜂窝状洞窟。【答案】(1)地质时期,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花岗岩;(2分)因地壳上升和剥蚀作用(或上覆岩层及风化产物被侵蚀、搬运),花岗岩出露地表。(4分)(2)裂隙的存在破坏了花岗岩的完整性,多个方向的裂隙使花岗岩出现多个角部及棱部,岩石的角棱更易被风化、侵蚀;(2分)岩石中的裂隙是水溶液、气体和生物活动的通道和场所,可以增加风化作用。(2分)(3)怪石峪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由于昼夜温差大等缘由,花岗岩裂隙发育(,花岗岩上不同位置的岩石软硬不同,抗侵蚀实力不同);(2分)当地风力强劲,风沿裂隙(及岩石较软处)侵蚀,(2分)并用挟带的砂粒进行磨蚀,形成蜂窝状洞窟。(2分)13.【解析】(1)应主要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回答。内力作用方面,主要从板块的运动角度说明一列列山脉的形成;外力作用方面,主要从风化、侵蚀等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角度回答。(2)马尔马拉海形成陡峭的里亚斯型海岸的过程结合图乙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即可。(3)结合马尔马拉海水域特征及其周边的气候、地形条件分析冬、夏季利于船舶航行的条件即可。依据纬度和地处地中海沿岸的特点可推断,该海疆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限制,多晴天,风浪小,能见度高;冬季虽然受盛行西风影响,但由于四周陆地山脉的阻挡,风浪较小;地中海气候,冬季较温柔,该海疆无结冰期。【答案】(1)地质时期,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不断碰撞、挤压,隆起形成一列列山脉;(2分)后来山脉不断被外力侵蚀,海拔降低,形成绵延不断的小山。(2分)(2)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一列列与海岸走向大致垂直的山脉,山脉之间凹陷形成谷地;(1分)后发生地壳运动,马尔马拉地区断裂下陷,海平面上升,海水沉没谷地,形成内海;(1分)海浪不断侵蚀山脉,形成陡峭的海岸断崖。(1分)(3)夏季:受下沉气流限制,风浪小;(1分)晴天多,能见度高。(1分)冬季:四周陆地山脉阻挡盛行西风,风浪较小;(2分)冬季不结冰,利于航行。(1分)1.D由材料可知,侧碛垄是冰川退缩后在U形谷两侧积累成的垄状地形,图中①②③三组侧碛垄,所处的海拔由高到低,且都位于同一沟谷的两侧,③积累的海拔最低,且从相对位置来看,其位于U形谷的最外侧,形成的时间应最早。①位于最里面,覆盖在③②之上,说明形成时间应最晚,②位于中间,据此进行分析,沉积依次为③②①,D正确。2.D一般而言,坡度和搬运实力影响积累地貌的形成。依据图中等高线可知,该地南部地区等高线稀疏,沟谷的坡度较小,冰川的搬运作用较弱,沉积作用较强,因此积累物较多,积累地貌保存完整;北坡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冰川在移动过程中,搬运作用强,冰川物质被带到更远的地方,使得北坡积累地貌保存不完整,D正确。3.B读图可知,与1999年10月相比,2015年10月甲处河道主槽横断面高程下降趋势明显,表明该河段的泥沙淤积量减小,河水对河床的侵蚀作用增加。若甲水文站以上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则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该处主槽横断面高程不会下降,A错误。若甲水文站以上流域修建了大型水库,则大量泥沙在库区淤积,水库下游河流含沙量降低;同时,水库的修建将加大其上下游水位落差,使得甲水文站旁边河段河水侵蚀实力增加,B正确。图文材料中没有该河段所在区域地壳改变的相关信息,且假如地壳出现抬升或下降,则整个剖面线上高程均会上升或下降且幅度较均衡,据此推断C、D错误。选B。4.B留意题干关键词“横向展宽”,其主要与河流的侧蚀作用有关,A解除;读图可知,乙河段河床高程在25m以下,且位于我国北方某大河的下游,可推断乙河段流经平原地区,周边可能城市密集,当地对河流的治理更深化,导致河槽两侧比较稳定,所以河流横向展宽不明显,B正确;材料中无相关信息表明该河段两岸岩石较坚硬、河床底部泥沙较松散,解除C、D。选B。5.A依据水文站高程可知,甲水文站位于乙水文站上游地区。依据前面分析可知,甲水文站以上流域可能修建了大型水库,使甲水文站旁边河段河水侵蚀实力增加,泥沙淤积量削减,而甲、乙之间河段的河床淤积物多由大小不一的颗粒物组成,该河段的泥沙淤积量削减,但侵蚀实力增加,体积小、重量轻的积累物被侵蚀并搬运,留下的体积大、重量大的颗粒物不易被搬运,因此河槽下蚀的趋势变缓,A正确、C错误;通过材料信息无法推断该河流所在地区气候变干,B错误;相比于A选项而言,沿岸人们生活用水增加不是该河段河槽下蚀趋势变缓的主要缘由,解除D。选A。6.C据材料信息可知,浅色的厚粉砂层是春季和夏季河流挟带的粗沉积物同溶解于湖里的氧同时下沉形成的,深色的薄黏土层是冬季细的淤泥和黏土沉积形成的,且沉积物里的有机质在水环境稳定的湖底不受氧化。由此推断,夏季由于冰川溶化剧烈,河流水量足够,搬运实力强,其挟带的泥沙注入湖泊后,较大粒径的砂和粉砂颗粒很快沉于湖底,而粒径较小的黏土质颗粒仍悬浮于水中,至冬季冰川融水削减、湖水结冰时,才渐渐沉积于粉砂层之上,C正确。7.A纹泥是泥沙沉积形成的,纹泥呈现增厚的趋势,说明沉积的泥沙增多,据此可推想,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气温上升,冰川融水增多,径流挟带泥沙的实力增加,沉积的泥沙变多,A正确,B错误;高山冰川湖的泥沙沉积受降水影响较小,C、D错误。8.C高山冰川湖冬季结冰,冬季沉积物里的有机质在水环境稳定的湖底不受氧化,所以形成深色的黏土层,而结冰有利于形成深色的黏土层,湖水结冰状况对纹泥中沉积物颜色影响较大,C正确。9.C风力作用的差异主要受风力大小影响。风力强劲,搬运作用强;风力弱,积累作用强。地形以及植被的阻挡会降低风速,“麦德姆”登陆后向岸风在向陆地推动的过程中受地形影响,风速渐渐降低,尤其是受到沙席后缘木麻黄防护林的阻挡,风速急剧下降,所以风力作用从沙席前缘以侵蚀为主,到沙席中部渐渐转变为侵蚀和积累相对平衡,最终在沙席后缘变为以积累为主。10.B台风登陆前后,整个沙席颗粒粒径改变不大的缘由是台风风力强,分选性差。11.D应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分析木麻黄的生长习性。材料显示当地夏、秋季多台风,且沿海地区土地盐碱化问题突出。据此可知,木麻黄耐盐碱,根系发达,可防风固沙;木麻黄适应性强,成活率高。12.【解析】第(1)问,地貌的形成一般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力作用方面看,青藏高原隆起,柴达木盆地受挤压变形,形成众多褶皱山脉(气候越来越干,古湖萎缩);从外力作用方面看,风力作用产生的沉积物和湖泊底部的沉积物暴露于地表,被风力和流水不断侵蚀,形成雅丹地貌。第(2)问,陆上雅丹转变为水上雅丹,主要是因为鸭湖地区的水变多,既有自然缘由,也有人为缘由。自然缘由方面应主要分析气候转暖变湿,径流量增加给雅丹地貌带来的影响;人为缘由方面应主要分析人工修筑堤坝阻挡河水注入东、西台吉乃尔湖影响鸭湖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