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综合测试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综合测试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综合测试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综合测试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综合测试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综合测试一、单选题1.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据此可知,均田制A.遭到官僚贵族的抵制 B.加速北方民族农耕化C.直接推动了民族交融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2.据《耒耜经》记载,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材料记载的耕作工具被称为A.耦犁B.耧车C.曲辕犁D.翻车3.“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4.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八年(625年)下诏规定“老教、孔教,此土之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集古今佛道论衡》),材料反映出A.儒学依然是社会主流思想B.道教育取代儒教的趋势C.社会上出现三教合归儒D.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5.中国古代王朝的覆灭基本上者是这三种形式,一是体制崩溃,权臣夺权;二是寿终正寝,民乱四起:三是时运不济,外敌入侵,属于第三种灭亡形式的是A.西周,西晋 B.东汉,东晋 C.西汉、北宋 D.西晋、唐朝6.3—6世纪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逐步内迁,建立众多汉化政权,“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汉人的服饰、饮食、语言等也受胡人影响。这表明(

)A.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消除 B.民族交融呈双向互动特征C.内迁各族已完成封建化 D.农耕文明被游牧文明征服7.唐太宗认为“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其中反映的思想是A.存百姓 B.农业为本 C.儒法并重 D.天地本源8.东汉末年,曹操大力兴办屯田,组织士兵和经过军事化编制的流民开垦荒地,官取收获之半或六成。曹操实行此举的目的是(

)A.助长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中原人口南迁 D.增强军力,发展生产,保障粮食产出9.“里田术曰:广从里数相乘得积里。以三百七十五乘之,即亩数。”这段描述最可能出自A.《九章算术》 B.《黄帝内经》 C.《诗经》 D.《墨经》10.有学者评价某朝代一选官制度的出现改变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现象,使士人可以自由报考,“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该学者所评价的朝代与制度指的是(

)A.战国时期,军功爵制 B.汉代,察举制C.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D.隋唐时期,科举制11.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B.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C.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D.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12.史载,唐朝地方医学生考试主要分为平时考试、年终考试、结业考试,平时考试每季度一次,由博士、助教主持;年终考试由州长官及太医署主持;结业考试与太医署医学生毕业考试大致相同,结业后在本州从事医疗活动。这些做法A.促进了医生业务素质的提升 B.重在规范医学考试的内容C.推动了科举考试体制的完善 D.表明医学选拔的范围狭窄13.东晋时期,北方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他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表明(

)A.民族差异逐渐缩小 B.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C.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D.华夏认同观念正式形成14.唐时有“杏园宴”的活动,主要内容是探花,即同一榜进士中选出两位,称作两街探花使,让他们骑马遍游长安城内外名园,摘取名花。这反映出(

)A.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关注 B.制度设计影响社会习俗C.科举制蜕变助长奢靡之风 D.世人接受社会变迁现实15.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汇编的《禹贡地域图》18篇,是中国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包括以时期分幅的疆域政区图和以主题分幅的山水地形图。裴秀还提出了著名的“制图六体”(比例尺、方向、距离、高取下、方取斜、迂取直)。据此可见(

)A.中国的地图绘制技术领先西方 B.中国人的时空地域观由来已久C.魏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峰期 D.古代中国的绘图技术还不成熟16.唐太宗时期,凡军国大事,皆由中书舍人各抒己见,并且署名“五花判事”。制敕草成后,经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再送门下省,交由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复奏以后,然后施行。“由是鲜有败事”。这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

)A.有利于国家大事的正确决策 B.大大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C.分割和限制了尚书省的职能 D.有效限制了君主专制权力17.杜甫遭逢乱世,目睹世间疮痍,大声疾呼:“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这体现了杜甫A.对社会生活细致描绘 B.突出表现自我的价值C.对统治者无能的鞭挞 D.强烈的现实主义态度18.唐朝进士科是做高官的阶梯,最受重视。如图是《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贴》,“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与之相关的选官制度是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9.自殷周起,跪坐习俗就是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末以后,“胡床、胡坐”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的现象在中原地区渐次流行,直至隋唐五代形成垂脚坐凳椅的生活习俗。汉人坐姿的改变A.体现了儒学社会地位的提升 B.表明生活习俗趋向统一C.反映了开放融合的文化特征 D.取决于经济重心的南移20.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二、材料分析题21.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时期,诸侯和官员的任命,实行“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的世官制。——《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阻塞了,于是大家都要争当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进城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因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时期官员产生的主要途径。(2)据材料二指出其反映的选官制度的名称、形成时间及弊端。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2)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三、论述题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从上述材料提取有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的一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要求:特点须具体明确,说明须结合史实,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B2.C3.C4.A5.A6.B7.A8.D9.A10.D11.D12.A13.A14.B15.B16.A17.D18.D19.C20.A21.(1)世官制;(2)察举制,西汉汉武帝。弊端:作弊;名额太少。22.(1)通婚,会盟,册封,设置管理机构。(2)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