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网民及其活跃群体课件_第1页
第8章-网民及其活跃群体课件_第2页
第8章-网民及其活跃群体课件_第3页
第8章-网民及其活跃群体课件_第4页
第8章-网民及其活跃群体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章网民及其活跃群体目录第1节网民的基本状况第2节网民的特征第3节网民中的活跃分子第1节

网民的基本状况网民的基本状况一、网民的界定二、中国网民的基本构成状况三、网民的类别划分何谓网民?对此研究者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争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争议是网民资格的确定是否需要对上网时间加以限定。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将网民定义为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公民。而沙莲香却认为,从社会共同体的意义上讲,只要被所参与的社区正常接受并通过正常渠道取得有效合法的账户名及电子邮件地址,即可成为网民。网民身份的消失只有在因账户长期不使用而被消除时才会发生。另一个争议是网民是否需要具备对互联网的强烈关怀意识。“网民”(Netizen)一词由网络(Net)和公民(Citizen)组合而成,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米切尔·霍本(MichaelHauben)所创造。霍本使用“网民”这一概念最初用来特指Usenet的建设者和积极参与者。按霍本的划分方法,这一概念有两种层次:一种泛指任何网络使用者,不管这个使用者的使用意图;另一种用来指称那些对互联网具有强烈关怀意识,愿意以集体努力的方式建构一个对大家都有好处的网络社会的网络使用者。正是源于霍本对网民概念的层次划分,现今研究者对“网民”一词的意义分歧也常体现在网民是否应该具备一定的积极性方面。一些研究者认为,只有那些愿意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贡献于网络的积极参与者才能称为网民。而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网民应该泛指互联网的所有用户。一、网民的界定现阶段,网民已由最初少数的社会精英分子扩大到大众使用者。正是出于对网络活动主体现状的考虑,本教材所研究之“网民”是指那些为满足个人需求而将其计算机连接上互联网进行网络活动的普通网络使用者。他们既不同于那些利用网络发布信息的政府机构、团体、企业以及各类大众传播媒介,也与单纯的网络受众存在区别。在现今的许多研究和报告中,人们习惯将“网民(或网友)”与“网络受众”等同视之,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存在区别。“网络受众”的概念源自传统媒介研究中的“受众”一词,特指网络传播活动中的受传者。而网民作为网络传播的主动参与者,是网络社会不可或缺的信息生产者和创造者,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双重角色。网民只有在进行特定类型的网络活动(如信息查询行为)时才能被称为“网络受众”。一、网民的界定尽管国际社会互联网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我国,互联网向社会全面开放却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1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的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美国的64K专线开通,并且通过电话网、DDN专线以及X.25网等方式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在国际社会竞相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关键时刻,我国政府也开始大力推动互联网的发展。正是得益于良好的互联网发展环境以及社会各界对互联网需求的增长,中国网民的队伍日益壮大。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以看到,1997年10月,我国的网络用户仅有62万,而截至2008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19年6月,网民规模达8.54亿。二、中国网民的基本构成状况下图显示了2016年至2019年中国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趋势。尽管目前中国网民的规模持续增长,但与互联网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二、中国网民的基本构成状况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展,构成网络社会的网民群体一直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并在网络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构成特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是我国进行互联网各项调查和数据采集的权威机构,从1997年开始,每隔半年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网络应用和互联网安全环境等进行连续的调查研究。根据CNNIC每一阶段发布的报告,我们可以较清楚地观察到网民的构成特点及其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趋势。二、中国网民的基本构成状况(一)网民的性别构成状况互联网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以及人们对互联网认识的逐步理性,推动着中国网民性别结构方面的重大变化。从下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网民中男性网民比例一直高于女性网民,女性互联网普及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网络几乎成为男性的天下。究其原因,可能与中国女性整体的受教育水平、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以及性别特征有关。与男性相比,女性可能怀有一种技术恐惧心理,在年纪较大的女性中更是如此。然而,图中男女网民比例的变化走势也显示出,中国女性网民的比重正逐年上升,女性网民的比例从1997年10月的12.30%增加至2015年年底的46.40%,而男性网民则相应从最初的87.70%减至53.60%。中国网民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已趋向平衡,女性网民逐渐撑起互联网的半边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的男女比例为52.4:47.6,基本符合中国人口统计学中的性别比例。二、中国网民的基本构成状况(一)网民的性别构成状况二、中国网民的基本构成状况(二)网民的年龄构成状况在网络发展的初期,由于网络的特性与年轻人的个性更为吻合,青年群体成为当时中国网络用户的主力军。1999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数据显示,21~25年龄段网民占整体网民的41.3%。而根据2019年8月发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网民年龄结构更加多元,比例最高的年龄段为20~29岁(24.6%),其次为30~39岁(23.7%),第三为40~49岁(17.3%)。③中国网民的年龄结构在二十年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网络的普及,我国网民的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并日益均衡。网民年龄结构上的变化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网民成分日益多元化的倾向。2018年与2019年中国网民年龄结构对比情况如下图所示。二、中国网民的基本构成状况(三)网民的学历构成状况互联网在我国发展之初,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使用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逐步普及,中国网民的学历结构呈现出低端化走势。下图显示了1997年至2015年我国网民的学历结构变化。从历次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网民的学历结构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与互联网发展之初相比,上网不再是高学历者的专利,大专以下的网民占比从1997年10月的11%增长至2019年6月的79.9%。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日趋大众化。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着网民的网络需求结构,马尔科姆·R.帕克斯(MalcolmR.Parks)和科里·弗洛里(KoryFlory)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指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网络用户更多地将网络用作获取信息的工具,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网络用户则仅将网络用作娱乐目的”。二、中国网民的基本构成状况(三)网民的学历构成状况二、中国网民的基本构成状况(四)网民的职业构成状况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和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是中国网民的主要构成群体。下图显示了2019年中国网民的职业构成状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学生群体和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在整个网民中的占比分别为26.0%和20.0%,而占中国人口最大比重的农民、产业服务业工人在网民中的占比仍比较低。时间上的闲暇、年轻人的好奇与好动心理,以及校园网建设所提供的上网便利成为促进相关群体积极参与互联网的重要动力。二、中国网民的基本构成状况(四)网民的职业构成状况二、中国网民的基本构成状况(五)网民的收入构成状况下图显示的是2018年和2019年中国网民的收入构成情况,从中可以看出,2019年3001~5000元、500元以下及5001~8000元这三个收入群体在网民中的占比很大,构成了中国网民的主体,也即中低收入群体构成网民主体。尽管网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他们在网络上的投入,但CNNIC的历次调查数据显示,低收入水平者在中国网民中的比例并不低。结合网民职业分布特点考虑,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中国网民主要构成群体的学生,追求个性和时尚的心理使他们对互联网充满兴趣,尽管自身没有收入,但父母可以成为其上网的经济支持,而学校网络资源的低收费也给学生群体的上网提供了便利。而一些高收入人群虽然具有上网的经济基础,但激烈的竞争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他们根本无法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网络休闲上,因此这一部分收入群体在网民中的占比不大。二、中国网民的基本构成状况(五)网民的收入构成状况二、中国网民的基本构成状况(六)网民的城乡构成状况根据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提出的知沟理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将扩大社会阶层之间的知沟,而以自由、互惠、开放为原则而建构的网络媒体,较传统媒体更快地加速了这种分化。首先,就外部环境来说,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还很匮乏,虽然“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的政策给农村地区居民提供了购买电脑的便利途径,但对大部分农民而言,电脑还是较奢侈的用品。此外,与城镇居民相比,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网络使用意识相对较落后。正是受制于上述因素,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在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地区网民的增长一直较为缓慢,增幅小于城镇地区。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规模为2.25亿,占整体网民的26.3%,而城镇网民规模为6.30亿,占整体网民的73.7%,网民的城乡差异非常明显。二、中国网民的基本构成状况(一)根据网民的网络活跃程度划分网民作为一个无限丰富的个性化群体存在,其网络行为常常受到参与动机、自身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尽管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一个空前自由、开放的参与平台,但已有研究证明,网民的参与具有不平等性,网民在网络空间的活跃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以网络论坛的参与为例,网络论坛不仅存在一群积极讨论的参与者,也存在大量以观众姿态生存的沉默者,论坛使用者仅围观不发言的行为被视为一种网络空间的边缘参与。根据网民的网络活跃程度,可将网民划分为沉默型网民、一般参与型网民与活跃型网民三类。沉默型网民:沉默型网民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行为比较自我,几乎从不贡献内容,也不参与任何的网络互动,但此类网民寻求信息的主动性并不低,往往将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传统读者与观众的角色。尽管这类网民的网络行为不易被其他网民察觉,但他们的边缘参与却是网络公共空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三、网民的类别划分(一)根据网民的网络活跃程度划分一般参与型网民:此类网民属于网络社会中的大多数,他们在互联网中的活跃程度处于沉默型网民与活跃型网民之间,既不会完全沉默,也没有过于积极。他们依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开展网络活动。活跃型网民:此类网民在互联网中的表现非常活跃,他们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各类平台,直接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信息的粘贴、编辑和链接,或者通过博客、微博、网络论坛等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他们是网络世界的内容生产者。此类网民积极活跃的行为背后受到不同动机的驱动,活跃者或是为了博得声望,或是为了打发时间。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活跃型网民的积极行为使他们具备了意见领袖的某些潜质,凭借频繁的参与和互动行为,此类网民更容易被其他网民熟悉和认可。三、网民的类别划分(二)根据网民的网络应用行为划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类网络应用应运而生,极大地丰富了网民的网络生活,网民可以自由地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不同的网络应用。根据网民的网络应用行为对网民进行分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09年1月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将“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拥有博客”“访问论坛/BBS”“交友网站”“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上卖东西”“网络炒股”以及“网上旅行预订”这11种网络应用作为分群变量,结合网民的网络应用数量以及在互联网上的时间花费,将网民划分为了网络依赖群、网络商务群、网络社交群、基础应用群、自我展示群、非主流网游群以及网络浅尝者七大群体。三、网民的类别划分(二)根据网民的网络应用行为划分其中,网络依赖群使用的网络应用最多,每周上网时间最长,是互联网最忠实的群体;网络商务群热衷于商务交易类网络应用,在电子商务、在线炒股、旅行预订等应用上的特征明显强于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等基础应用;网络社交群参与互联网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社交的需求,其网上行为主要集中在即时通信、博客、论坛/BBS、微博、微信以及社交网站等具有社交特征的应用上;基础应用群的网民则热衷于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互联网基础应用,而在其他应用上的使用率明显偏低;自我展示群的网民热衷于能够展示自我的网络应用,常常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自我呈现,彰显个性色彩,而对其他性质的网络应用缺乏兴趣,使用率明显低于总体;非主流网游群的网络行为较为单一,在年龄上更偏向于两端,上网时间绝大部分花费在网络游戏上面;网络浅尝者则属于网民总体中上网时间最少、使用的网络应用数量最少且网龄最短的群体。三、网民的类别划分(三)根据网民的生活形态划分尽管互联网提供的虚拟环境使网民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匿名的符号来代替自己,但每一个虚拟角色的背后都必然隐藏着现实社会的实在个体,其网络行为表现免不了受现实生活中个体的价值观、生活观以及心理状态的影响。因此,以网民的生活形态作为分类标准,对网民群体进行划分是有必要的,它将有助于我们考察不同生活形态的网民在网络行为方面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艾瑞咨询曾在获取网民连续样本生活形态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对动态样本优化的聚类方法,获得了持续稳定的七类网民群落。活跃的少数派:此类网民年龄偏低,收入偏两极化;关注旅游和时尚,爱去旅游类网站和在线视频类网站。追求风格的引领者:此类网民是社会中坚,高学历,高收入;关注广告,重视品牌,追求成就,喜欢写博客抒发个人观点,容易成为身边人的意见领袖,爱去的网站为社区博客和汽车类网站。三、网民的类别划分(三)根据网民的生活形态划分渴望认可的奋斗者:此类网民男性居多,出入职场,忙于找工作;渴望被尊重,追求成就,广告接触不多;在互联网中感兴趣的内容为音乐、软件下载以及招聘信息。生活安逸的居家者:这类网民年龄偏大,中等收入;认同广告,重视家庭生活,放低成就,看轻金钱,爱去的网站为汽车类和房产类网站。享受现在的平凡者:此类网民多为在校学生;享受现在,看轻品牌,购物方面常常征求别人的意见,看重金钱;爱去的网站为社区交友类和体育类网站。不追流行的保守者:此类网民多为中年的女性;生活保守,信息接触少,不追流行,不求地位;感兴趣的互联网应用有网络游戏和电子邮件。较少社交的低调者:此类网民多为中等年龄的低学历者;往往屏蔽广告,较少社交;在参与互联网的过程中,仅对娱乐内容感兴趣。三、网民的类别划分(三)根据网民的生活形态划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根据生活形态对网民所进行的划分只是反映了七种相对倾向和普遍的网民群体心理特征,虽然可以根据这种划分方法,将不同的网民贴上标签,但每类网民的生活形态并不存在绝对的差异性,只是相对来说更倾向于其中的某类特征。七类网民在生活观、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在互联网中的行为偏好。三、网民的类别划分(四)根据网民的社交类型划分人际交往是多数网民的重要网络活动,依据网民的社交类型来划分网民的类别是有价值的。西方研究者在研究人的社交类型时,指出人的社交类型可以由“控制指标”和“情绪指标”两个方面来加以衡量。其中,“控制指标”衡量的是一个人的主动性,根据相应指标的高低可以分为“主动行为”和“被动行为”两个极端;而“情绪指标”衡量的是人际交往中的情绪成分,根据相应指标的高低可以分为“外向的行为”与“内向的行为”两个极端。根据网民在网络人际交往活动中的社交类型,用这两个指标的四个维度,网民可以被划分为四种类型:主动而外向的开创者、被动而外向的促进者、主动而内向的控制者以及被动而内向的分析者。这四类不同的网民,在网络中的需求不尽相同。其中,控制者追求成就、成功与结果,开创者追求被认同、被注意和赞扬,促进者热衷关系与友谊,分析者追求信息、完美与精确。三、网民的类别划分第2节

网民的特征网民的特征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二、网民的需求特征三、网民的语言特征在网民总数持续增长的同时,网民的使用行为在不断发生改变。与互联网发展初期网民主要依靠台式电脑上网的情况不同,今天,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成为网民上网的主要设备,网民的上网渠道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伴随着上网渠道的日益便利,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成为主流。2019年,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1%。此外,随着互联网服务种类和质量的提高,我国网民的网络使用深度正在逐年增加。2019年,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增长至27.9小时。这一切的改变都在说明一个事实: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一)网民的网络行为类型网民的网络行为是指人们在互联网所营造的电子虚拟空间里展开的各种行为活动。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络的逐渐普及与广泛应用,互联网为人们形塑了一个有别于“网下”现实社会却又与之密切关联的行为活动空间,全新的生活界域和活动场景导致了各种全新社会行为的产生。具体说来,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网民的网络行为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网民成分的多元直接带来了网民行为的多样。网民开展网络行为的具体目的纷繁复杂,依据网民网络行为的不同目的,可将网民主要网络行为区分为信息型网络行为、社交型网络行为、娱乐型网络行为、逃避型网络行为、交易型网络行为、求助型网络行为以及自我实现型网络行为。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一)网民的网络行为类型1.信息型网络行为信息型网络行为主要是指网民围绕信息的搜索、获取和保存等环节展开的一系列网络行为,其具体形式包括利用搜索引擎检索相关信息、通过浏览网络新闻把握社会环境变化等。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信息对于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人们快速、海量、智能地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手段,因此,信息获取行为成为网民上网的基本行为活动之一。CNNIC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6.95亿,使用率为81.3%。在海量、碎片化信息急剧增长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借助搜索引擎来实现对信息的获取。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一)网民的网络行为类型2.社交型网络行为社交型网络行为是指网民为了建立和维持与其他人的联系以及获得友谊,在网络空间里以化名或实名的方式与其他网络行为主体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网络行为,如利用QQ、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与网友开展的聊天行为、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程序进行的通邮行为以及利用社交网站开展的交友行为等。互联网的结构使找到有相似境遇的其他人以及与他们相遇变得比现实生活中容易,网民利用各种平台互动交流,实现信息化社交,交流彼此的看法,获得现实社会难以实现的情感交流。截至2019年6月,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到8.25亿。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一)网民的网络行为类型3.娱乐型网络行为娱乐型网络行为指网民为了打发时间、放松心情和获得愉悦而进入网络空间,在互联网上展开的以娱乐休闲为目的的网络行为。其主要的表现方式包括收听网络音乐、参与网络游戏、阅读网络文学以及观看和发布网络视频等。娱乐型网络行为历来是中国网民在互联网上的主要行为类型。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一)网民的网络行为类型4.逃避型网络行为逃避型网络行为是指网民将互联网作为逃避现实的场所而开展的一系列网络行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需要面对来自工作、学习、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或困难。面对竞争压力和社会责任,一些人选择了逃避。而互联网为人们提供的丰富的网络应用以及匿名的参与方式,使人们能够以一种比较隐匿的方式暂时躲避现实生活的困扰,获得短暂的解脱。网民可以通过接触轻松愉悦的信息或者与陌生人调侃转换自己的心情,缓解现实压力,甚至通过谩骂、侮辱等方式来宣泄被压抑的情感。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一)网民的网络行为类型5.交易型网络行为交易型网络行为指的是网民在互联网上开展的网络购物、网络团购以及网络炒股等一系列交易性质的网络行为。随着互联网发展的逐步完善以及政府和市场的大力推进,我国网民对网上支付、网上购物和网上银行等商务交易类互联网应用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截至2019年6月,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6.39亿,使用率提升至74.8%;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到6.33亿,使用率为74.1%。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一)网民的网络行为类型6.求助型网络行为求助型网络行为是指网民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以及传播的广泛性,在网络空间寻求帮助的网络行为,如网民在某些网络论坛中发表求助信息以解决难题的行为。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一)网民的网络行为类型7.自我实现型网络行为自我实现型网络行为是指网民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而开展的一系列与之有关的网络行为,如网民利用网络论坛、博客等平台对时政、民生等问题书写评论的行为,借助互联网所提供的低门槛发表文学作品的行为等。此外,根据网民的网络行为是否合乎既有社会规范,可以把网民的网络行为划分为“合规的”与“失范的”两大类型。网络给人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身处其中的人们可以给自己戴上各种各样的面具,网络空间的隐匿性为人类个性的张扬与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舞台,但也助长了人性中丑陋的一面。网络失范行为是指网络行为主体在虚拟网络空间中进行的一切违背社会规范和准则的行为活动。目前,网络失范行为主要包括暴力语言攻击、网络刑事犯罪、网络诽谤等几种。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二)网民的网络行为特征网民的网络行为发生在互联网这一特殊的电子活动场域,在这个由数字信号传输和数据信息流动所构筑起来的虚拟空间里,行为主体的社会属性和生理属性被过滤,现实社会的规则与结构对个人行为的制约被消解。与现实社会行为相比,人们的网络行为具有了许多不一样的特征。1.虚拟性与人类具有实体性和可感知性的现实社会行为不同,网民的网络行为并不依附于特定物理实体或时空位置,而只存在于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信息或比特的关系结构之中。无论是浏览网络新闻、收看网络视频等自我性网络行为,还是参与网络讨论、开展网络聊天等互动性网络行为,网民在互联网上的行为都表现为物理形态的数字化电子信号的流动,都不具有外在的可触摸和可察觉的时空位置与形态。网民网络行为具有一种形态上的虚拟性。除非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否则,我们根本无法像观察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活动那样来目睹其他人在网络空间的网络行为过程。甚至在技术水平允许的情况下,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自己在电子网络空间中的活动痕迹消除。然而,形态的虚拟性并不会抹杀网络行为的社会实存性,在社会意义上,网络行为既然已经发生,就必定变成一种“存在”。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二)网民的网络行为特征2.自主性互联网为网民营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活动场域,身处其中的网民在行为活动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行为过程。社会制约和监控力的相对减弱必然带来网民自主性的加强,网民行为的执行者和调控者甚至监督者都是他自己。具体说来,网民网络行为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信息获取方面,网民不再像传统受众一样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拥有了主动选择信息的权利。借助互联网提供的便捷的信息搜索服务,网民可以自主地获取所需信息,满足个体特定的信息需要。如网民利用百度、谷歌等专业搜索引擎来主动寻求特定信息,或利用RSS阅读器进行信息的定制与组合,实现信息消费的个性化。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二)网民的网络行为特征2.自主性其次,在网络活动的形式、时间以及空间的选择上,网民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只要能够连接上互联网,网民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加入某类网络应用,并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参与或退出。最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参与性允许网民成为信息的主动传播者。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各类传播平台,网民可以自主地发布、加工和控制信息,掌握话语权。网民既可以借助网络论坛、聊天室、微博等平台积极主动地参与话题的讨论,对社会事务发表意见和看法;也可以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内容通过博客、微博、微信、视频分享网站以及各类App等渠道发布与传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网民行为的自主性仍然会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首先,普通网民尽管拥有了自主发布和传播信息的平台,但在信息来源、渠道以及资金方面仍然无法与专业新闻组织相提并论,网民在信息掌控方面相比以往仅仅是程度上的改善而非性质上的转变。其次,尽管网络技术的进步允许网民以个性化的方式自由选择信息,但信息的内容、范围以及形式仍然遍布着他人限定的痕迹。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二)网民的网络行为特征3.技术依赖性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中的行为与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日常行为相比,具有较强的技术依赖性。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一定的电脑、智能手机、移动终端设备和网络技术水平是人们上网的前提条件。人们要进入电子网络空间并展开其行为活动,必须要了解电脑、手机和网络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其二,网民的上网设备和网络技术水平制约着网民的网络行为表现。对于那些网络技术水平高者来说,技术的高超可以为他们赢得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其在互联网上的网络行为将更加自如和深广。利用高超的技术水平,这类网民可以实现普通网民难以达成的行为目标,如突破一些技术性的安全防范做出某些网络行为。技术可能成为限制网民自主性的重要因素,尽管互联网日益普及和发展,上网会变得越来越简单,但技术水平高者与技术水平低者的行为差距将一直存在。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二)网民的网络行为特征4.去抑制性“抑制”在心理学研究中是指个体行为受到自我意识的约束,对社会情境维持一定的焦虑水平以及在乎他人评价等现象。在现实社会,对社会规范和内心准则的遵从是保证社会稳定和谐的必要条件,人们的行动总是被打上特定的社会烙印,个体因为各种社会规范或内心准则的制约而常常表现出行为的自我克制。而这一切在网络社会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互联网中,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条网络上著名的游戏规则反映了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互联网提供的匿名环境使人们摆脱了现实身份、地位和种族等的限制,人们无须担心现实生活中那种对身体的惩戒性权力的出现,消除了身体受到伤害的顾虑后,人们变得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我,大胆发表非主流的观点和意见,甚至做一些平时不敢或不愿做的事情。现实社会所有的规范和约束在匿名的网络环境下都缺乏实质性的意义。环境特征的改变使得网民对他人评价和自我呈现的担心明显减弱,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的网络行为表现出一种去抑制性的特点。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二)网民的网络行为特征4.去抑制性具体说来,网民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典型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种是攻击与谩骂。互联网环境使网民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中更容易情绪化,产生攻击性行为。在网络交流中,网民常常因为意见相左,而不惜偏离最初的讨论主题,用各种言语攻击对方。甚至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循规蹈矩的老实人,进入网络后也可能变得粗暴和富于攻击性。第二种是过度自我暴露,与现实社会的表现相比,网民在网络中的表达显得更直接和较少禁忌,更容易表露个人内心的情感,也更容易表露自己的人格特征甚至弱点。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二)网民的网络行为特征5.解构性“解构”本是哲学上的概念。哲学上,解构主义是对某种理论体系的一种拆解。而现在,解构主义更多地代表了一种精神,那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秩序,其精神实质是反传统、反理性、反中心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按照体制安排的秩序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任何出格的行为都将受到社会的惩罚和孤立。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却给了网民表达的权利与自由,互联网的开放性使人们拥有了一个全新的空间来发表言论,宣泄情感。互联网的低门槛与快速传播使许多拥有一技之长的“草根”可以凭借自己反传统、非主流的言行迅速蹿红。凭借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和无疆界性,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议题,网民以一种解构主义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传统主流声音造成剧烈的冲击,分流传统社会精英们的话语权。因此,解构性越来越成为网民行为的一大特色。网民行为的解构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对既有体系、观念、事物的挑战、否定甚至破坏上。如网络恶搞行为本质上就是一场解构主义运动,而诸如“躲猫猫”“欺实马”等反讽性质的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也是网民在对某些政府部门解释和处理公共事件的方法心存不满时采取的一种解构性行为。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二)网民的网络行为特征6.猎奇性猎奇几乎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正是这种对未知世界永不满足的好奇天性,促使人类不断开拓创新,创造出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网络媒介依托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方位地革新了人类对于信息的感知方式和占有方式,迅捷高效地满足了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需求,为人类猎奇心理的满足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二)网民的网络行为特征6.猎奇性网民网络行为的猎奇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出于猎奇的天性,网民对信息的追求常常体现出求快的特征,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新的新闻事件。正是为了满足网民求快的猎奇心理,很多时候网络信息传播者盲目追求时效而将未加验证的消息散布出去,导致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备受质疑。其次,网民行为的猎奇性还体现在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深层次探求方面,即对“真”的追问。如著名的“华南虎”事件中,网民对事实真相的追求从某种程度上就体现出猎奇性。2007年10月,陕西省林业厅宣布陕西发现华南虎,并公布了村民周正龙拍摄到的一张野生华南虎的照片。随后,照片真实性受到部分网友的质疑,由此网民们在网络上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一派支持周正龙,认为确实有野生华南虎出现;另一派则认为华南虎照片实为翻拍年画所得。两派网民从各方面积极地引据论证。最终,这张照片被认定有假,周正龙以诈骗罪被判处两年六个月有期徒刑。在这件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中,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求“真”需求是推动网民持续参与的深层原因。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二)网民的网络行为特征6.猎奇性此外,互联网具有身份隐匿的特性,使现实社会中的文化道德与法律约束在网络世界中显得十分无力,网民网络行为的猎奇性容易呈现出反主流、反禁忌的极端色彩,如部分网民的窥私癖以及浏览色情信息的行为。窥私癖是一种狂热于偷窥、偷听或追问别人隐私,以寻求心理满足和感官刺激的行为。网络技术提供给网民的虚拟身份,使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或被压抑的窥私癖变得肆无忌惮、无所节制,网上甚至存在许多专门为满足窥私欲望而开设的网站。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躲躲藏藏,网民的窥私行为在网上更加公开化甚至合理化,并体现出较强的主动性。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二)网民的网络行为特征7.从众性社会心理学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或想象到的群体压力会促使个人产生符合社会或者群体要求的态度与行为,甚至在根本信念上改变原来的观点,产生从众行为。网络社会作为一个由人们的沟通和互访而形成的结构系统,所具备的全新的互动和沟通方式并未改变人际互动的实质,从众心理仍然在某种情境下影响网民的态度与行为,只不过相对于现实世界有所减弱。如在一些网络热议事件中,许多网民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不经过独立思考与判断,在事情还没有水落石出时,就开始盲目跟帖,出现舆论“一边倒”的极端现象。这种人云亦云的从众表现容易给当事人造成极大的身心伤害。如网络有名的“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当国内各大网络论坛流传“史上最恶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的帖子时,愤怒的网民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纷纷指责“这样的后妈简直禽兽不如”,对其口诛笔伐,甚至发出网络通缉。然而,事情的真相却是:后妈并没有虐待小女孩的行为,“史上最恶毒后妈”事件被证实为谎言和炒作。尽管事实最终水落石出,但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网民盲目进行的道德审判和恶搞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的创伤是无法磨灭的,这种不辨真伪的行为就是网民网络行为从众性的体现。一、网民的行为特征(一)环境认知需求中国正处于高速增长的社会转型期,一系列的社会变革给公众带来了日益深刻的影响,为了了解与自身利益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更全面地把握生存环境的变化,环境认知的需求成为中国网民的显著需求之一。随着微博等新兴网络应用的快速发展,网民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更加多样。截至2019年6月,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0.3%,用户规模达6.86亿。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网民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媒介之一,成为人们了解外界信息、把握环境变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借助网络传播渠道的多元与融合,网民不仅随时关注与传播各类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新闻信息,而且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越来越重视个人知情权的实现。如2008年5月的四川地震报道,中国媒体及时透明的报道就与网民知情权需求的推动分不开。网民对知情权的追求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新闻业务的发展,促进了政府信息的公开以及政府工作的改进。然而,网民在行使知情权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生侵犯个体隐私权、为流言的传播推波助澜的情况。二、网民的需求特征(二)社会交往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社交需求,它又称为爱与归属的需求,指个人对爱、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个人在生活中会渴望得到家庭、朋友、同事的关怀与理解,希望与他们保持友谊和忠诚的伙伴关系,希望有所归属,有困难时能互相帮助。然而,在社会日益物质化、人与人之间距离越来越疏远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私密化,交往受时空的影响很大,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们感到疲倦,甚至无暇顾及身边的朋友,孤独感愈发强烈。人们都希望在工作之余有比较轻松的交往方式,满足各自的社交需求。互联网正好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网络的跨时空性以及匿名性等特点,使其很容易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网络空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弥补现实生活中互动的减少和不足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不适。网民既可以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和人人网、微博等社交网站与现实中的朋友交流,巩固已有的朋友圈;也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网络主题论坛与不认识的人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宣泄自己的烦恼,结交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通过网上的讨论行为,找到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心理认同感。二、网民的需求特征(三)彰显个性需求在这个追求个性的社会,人们的表现欲日益凸显。尤其对于充满激情的青年群体,现实社会的规制无法满足他们标新立异、注重自我的需求,互联网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互联网所提供的这一舞台,交流场景是虚拟的,交流主体是缺席的。在这个特殊的社会场景内,人们拥有了极大的自主权,在匿名性与身体不在场的保护下,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各类传播平台,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摆脱现实社会的束缚,更加开放地进行自我印象的管理,充分彰显自己的锋芒与个性。印象管理,又称为印象整饰,这一概念最初由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在网络虚拟空间里,网民充分利用网络中的一切手段塑造自我形象,期望在他人那里建立个性化的良好印象,网民的网络行为时时彰显着个性表达的印记,如千奇百怪的个性签名档、五花八门的个人主页。为了彰显个性,网民有时甚至故意采取一些叛逆的、与传统不符的行为方式来凸显自己,如创造并使用一些打破传统语言规范的新语言。无论是言语的幽默调侃,还是行为的非主流、叛逆,都折射出网民彰显个性追求差异的心理。二、网民的需求特征(四)社会参与需求每个人都盼望获得平等与尊重,拥有足够的表达权和交流权。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现实空间的某些限制以及社会高速发展中所积累的各种矛盾,使中国网民具有强烈的平等参与和自由表达的需求。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充当信息的接收者和旁观者,参与度不高。而互联网去中心化的扁平式组织结构使一切身份、金钱、权力等背景都被隐去,在技术上给公众提供了最大限度平等参与的机会,每一个网民都拥有表明自己所思所想和喜怒哀乐的话语权,都可以成为网络内容的贡献者。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渠道。在参与心理的推动下,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在互联网上展现一技之长,成为风云人物。如一些网络歌手和网络作家借助网络平台的低成本和扩散性发表作品,参与网络内容的贡献;而那些碍于现实社会压力而无法自由表达言论的时评家,借助网络空间的相对匿名性,在网络空间就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踊跃发声建言,满足自己的参与心理。二、网民的需求特征(五)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而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类所独有的,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是人们希望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并获得成就的需求。这种需求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胜任感方面,二是成就感方面。网络世界所创造的独特的网络沟通环境,正好能够满足网民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呈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得到他人承认和尊重的平台。例如:通过担任网络论坛版主,网民可以感受到自身具有的可待挖掘的潜在能力;通过发表网络小说、撰写网络时评,网民可以品尝到被认同的成就感。二、网民的需求特征(六)逃避现实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受到挫折后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方式:逃避、补偿或攻击。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常常会面对各种挫折和压力。在困难面前,一些人选择了逃避。而网络虚拟空间的隐匿性,为人们的逃避提供了安全屏障。人们能够在不暴露自己身份的情况下与他人自由交流,随意变换身份,暂时躲避现实生活的困扰,获得短暂的解脱。许多研究已经发现,逃避现实是人们上网或参与虚拟社区的比较重要的驱动因素。网民可以在网络中表现出现实生活中不能展示的一些侧面,将自己真实、重要和隐私的信息向他人表露,获得心灵上的慰藉;通过接触轻松愉悦的信息或者与陌生人调侃,放松身心和舒缓情绪;通过玩网络游戏,遨游于虚拟魔幻世界,忘却现实生活的烦恼;甚至可以通过与陌生人相互谩骂的方式来宣泄被压抑的情感,寻求一时的快感,转移生活的压力。二、网民的需求特征(七)实用工具需求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的工作与学习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利用互联网分享平台获取专业知识,利用互联网的即时通信软件进行对外联络,借助互联网的开放平台进行电子商务等。实用工具需求逐渐成为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主要需求之一,人们对网络的接触已经脱离好奇心的驱使,逐步转向满足个人实用性需求的阶段。二、网民的需求特征网民在互联网中的主要交流方式是通过键盘与屏幕中介进行文字交流,隐藏在机器背后的交流主体,以敲击键盘的方式进行互动。网民的网络交流虽然多以文本形式呈现,但所使用的却不是正规的书面语言。网络交流方式的单调并没有导致网络语言的贫乏,相反,网民用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着网络语言的内容。“当人们局限于单一的文本交流的聊天环境中时,人类的智慧得到了彻底的发挥,它们发展出丰富多样的网络符号、短语、缩写——一整套的网络语言,将他们的思想与感情多样性地呈现在网络交流中。”具体说来,网民所使用的网络语言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三、网民的语言特征一是文字符号的新用。如“囧”,本义为“光明”,从2008年开始却因其字形被网民赋予了“郁闷、悲伤、无奈”之意,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和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文字之一。另外,如“可爱”表示可怜没人爱,“大虾”表示大侠,“酱紫”表示“这样子啊”,“表”表示不要,“恐龙”代表丑女等。二是用汉语拼音字母或外文字母组成的语言。如“BT”表示“变态”,“PMP”表示“拍马屁”,“GG”表示“哥哥”,“JJ”表示“姐姐”,“BF”表示“男朋友”等。三是利用数字谐音来表达意义。如“886”表示“拜拜了”,“7456”表示“气死我了”,“7758”指“亲亲我吧”,“687”表示“了不起”等。四是使用标点符号和键盘符号组成的语言。如“==”表示“等等”,“O”表示“哦”,“^_^”表示高兴的心情,“︶︿︶”表示“鄙视你”等。三、网民的语言特征(一)简洁性通过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看出,网民的网络语言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三、网民的语言特征简洁性是网民使用网络语言的主要特点。网络交流与人们面对面交流不同,它一般采用书面文字交流,信息的传递只能通过键盘键入文字和阅读文字来实现。互联网中信息传输的快速性与海量性使人们对信息的获取缺乏耐心,网民对信息传输速度往往有一定的要求,而电脑中汉字的输入方式又比较烦琐,信息的传递速度比较缓慢。为了提高网上交流的速度,同时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网民在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现有语言中某些约定俗成的形音义,尽量用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形”来传达丰富的“义”,既节省了信息传递的时间,提高了网络语言传播的效率,又能满足网民彰显个性的需要。如“3Q”(Thankyou,表示谢谢)、“B4”(Before,表示之前)、“9494”(表示“就是就是”)等都是网络语言简洁性的体现。此外,从句式的选用上也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的简洁性,网民为了提高交流速度,很少运用长句、复杂句,而多用短句。(二)不规范性三、网民的语言特征文本交谈是网民进行网络交流的主要途径,由于交流场景的虚拟、交流主体的缺场,网民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表达的效果以及交流的速度,而忽视语言的表达形式。网络语言的开放性为网民提供了无限的创造自由,只要不妨碍交流,各种材料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任意组合,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与不规范性。根据CNNIC历次的调查数据,目前我国网民的主体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一年龄段的网民崇尚新鲜,乐于创造,喜欢标新立异,偏好用新奇而有趣的语言显示自身的与众不同和个性色彩。因此,在网络语言的表达过程中,网民常常将英语、汉字、图形符号、数字符号等大量混杂使用,不受传统语法的限制,利用网络自身的条件发展出一套丰富的网络语言表达体系。(二)不规范性三、网民的语言特征由于过分强调表达效果、交流速度以及个性色彩,网民在追求语言表达方式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同时,经常出现具有严重语法错误的情况,如句子成分残缺不全,或句子顺序颠倒错乱等。而大量标点符号、键盘符号等组合而成的各类网络表意符号,从拼图的生硬到表意的笼统,根本不具备文字的基本功能。不仅如此,当语法错误、通假借代、图形表意等现象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普遍之后,由于大家都将错就错,最后便逐渐成为习惯,甚至以错为时尚。如“下载”称为“当”或“荡”,是“download”(下载)英语发音的前一半;而“粉可耐”等于“很可爱”,“男盆友”等于“男朋友”,“你素谁”等于“你是谁”。这些网络用语的流行最初仅仅是因为一些上网族为了打字方便,用谐音或者很嗲的音调代替传统的词语以达到快速打字兼可被理解的效果。网络语言在极大地便利了网络交流的同时,也对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带来极大的冲击。(三)生动性三、网民的语言特征现实世界的人际交流中,最直观生动的是面部表情的辅助表意,而在网络交流中,缺乏了面对面的物理环境,交流主体彼此看不到对方,很难做到像现实生活中那样有丰富的表情和动作辅助交流。然而,网络的特殊交流环境并没有影响网民交流的热情,凭借网络的自由开放性,网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造出许多极为生动形象的语言符号和图形符号来传情达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其风格往往生动风趣,不拘一格,给人类的交往活动带来全新的体验。如利用标点符号和键盘符号的组合来传达各种面部表情,将网络图形符号的直观性、生动性直接渗透到网络语言的使用中,增加了网络语言的趣味性。除了形象有趣的图形符号,网络语言的生动性还表现在一些形象的网络词语上。如用“楼上楼下”来形象描述帖子中的上下回帖者,用“菜鸟”来表示上网的新手,用“网虫”来形容沉溺网络的发烧友等。(四)创新性三、网民的语言特征创新性是网络语言的又一大特点。互联网是一个推崇个性、追求自由的世界,它为网民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自由空间。而网民的主要群体是30岁以下思维活跃的年轻人,他们敢于张扬个性,敢于创新。他们一方面对新事物、新观念、新思维方式比较敏感易于接受,另一方面他们又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而充满矛盾的时期,常常故意采取与传统社会不同的行为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成熟与独立。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认知兴趣,喜欢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方面。而网络语言的创造性恰好满足了大多数年轻网民求新求异和突破陈规的心理特征,将他们追求时尚、逃避规范、反对传统的心理最大限度地放大。因此,网络语言中的奇思异想可谓多如牛毛、不胜枚举,网民们在网络语言的创造上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如用数字“5201314”表示“我爱你一生一世”,“被无数蚊子咬了”叫“新蚊连啵”等。第3节

网民中的活跃分子网民中的活跃分子一、网络游戏行为中的活跃分子二、网络购物行为中的活跃分子三、知识分享行为中的活跃分子四、网络书写行为中的活跃分子五、网络活跃分子中的高影响力者——网络意见领袖一、网络游戏行为中的活跃分子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4.94亿,占整个上网用户的57.8%。网络游戏凭借其不同于传统游戏的互动性、逼真性、探索性、开放性以及无限性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欢迎,网络游戏行为已经成为中国网民非常普遍的一项网络行为。在网络游戏所创造的“亦真亦幻”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能够从事探险、交往、竞争、互动等社会行为,极大地满足了他们多方面的心理需求。而对于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在校学生网民来说,玩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他们网络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CNNIC《2013年中国网民游戏行为调查研究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四类游戏用户中,20~29岁年龄段用户群体均占比最多,其中手机游戏用户中,20~29岁人群占到整体网络游戏用户的48.2%;学历结构方面,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群体在四类游戏用户中均占比最多,其中这类群体手机游戏用户占整个网络游戏用户的28.4%。而艾瑞咨询《2010—2011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发展报告》也指出,18岁以下青少年是网游用户的最大主体。可见,青少年网民是目前中国网民中开展网络游戏行为的活跃群体。一、网络游戏行为中的活跃分子(一)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在今天,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参与程度很高的一项基本网络行为。对于许多青少年来说,网络游戏已经远不只是一种能够提供愉悦的娱乐工具,而且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从青少年网民参与网络游戏的动机来看,其网络游戏行为类型主要包括娱乐休闲型、社交型、自我肯定型以及逃避型四种。娱乐休闲型网络游戏行为是指参与者将网络游戏作为一种调节或愉悦身心的手段,为了娱乐放松而玩网络游戏。青少年群体往往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而网络游戏跌宕起伏的情节、唯美的游戏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正好能够满足青少年群体的个性需求。一、网络游戏行为中的活跃分子(一)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游戏中的行为表现社交型网络游戏行为是指参与者出于交朋友的目的而玩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的魅力之一就在于,游戏玩家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开展实时互动,分享游戏乐趣,交流游戏经验,同时玩家之间还可以就个人生活和现实问题展开讨论。以此为目的的网络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更热衷于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当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或不解时,可以向其他玩家咨询。对于许多青少年而言,能够在网络游戏过程中与同辈群体进行社会互动,比游戏本身更具吸引力。自我肯定型网络游戏行为是指网络游戏玩家将网络游戏世界当作展现自我的平台,为了提升自我价值、实现自我成就感而参与网络游戏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都渴望成功。网络游戏所具有的特性,使游戏玩家只要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认真经营好自己的游戏角色,就有可能体验到游戏世界中成功的滋味。如通过打怪、攻城、升级获得成就感和来自其他玩家的赞美与肯定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再如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满足感。一、网络游戏行为中的活跃分子(一)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游戏中的行为表现逃避型网络游戏行为是指青少年将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暂时逃避学习压力、放松心情的方式而参与网络游戏的行为。在网络游戏世界里,青少年可以完全不用顾忌社会规范的约束,肆无忌惮地在游戏世界中做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允许的事情,如打架、杀人等,通过玩网络游戏来逃避现实生活的烦恼。青少年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面对现实的困惑和挫折时,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积极应对,所以很容易将网络游戏作为暂时逃避现实的方式。一、网络游戏行为中的活跃分子(二)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游戏中的心理需求作为网络游戏行为中的活跃分子,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游戏行为方面的表现折射出该年龄段个体所特有的心理需求。在今天,玩网络游戏已经成为许多青少年宣泄情绪、缓解压力、娱乐身心、实现自我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人是需求的动物,其行为动机受需求引导,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本质上是为了满足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具体说来,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游戏中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娱乐需求娱乐是人们的天性。青少年由于年龄的特殊性,处在好动、贪玩的人生阶段,娱乐需求是这一群体的基本需求。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型的娱乐方式,以其新奇性、互动性、参与性、不确定性等吸引着大批的青少年参与,它能够很好地满足青少年群体的娱乐需求。一、网络游戏行为中的活跃分子(二)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游戏中的心理需求2.情感宣泄需求弗洛伊德认为,人都具有需要发泄的原始冲动和本能。然而,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却限制了这种本能。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群体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压力时,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以及发泄渠道的缺乏,情感宣泄的需求更难满足。而网络游戏却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发泄平台,通过玩网络游戏,青少年网民能够释放心中的不良情绪,缓解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网络的匿名性以及允许多种角色扮演的特性为青少年群体的情感宣泄提供了便利。一、网络游戏行为中的活跃分子(二)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游戏中的心理需求3.归属需求归属需求反映了人希望避免孤立、寂寞和疏离的感觉,希望获得他人的接纳。成长中的青少年虽然常常表现出叛逆和反传统的个性,实际上却是一个急需关爱和心思敏感的群体,他们更渴望获得支持和理解,更乐于加入他们认同的同辈群体。然而,当今社会,疲于应付工作和生活的父母越来越少关心孩子们心灵上的寂寞与空虚,忽视了青少年群体强烈的归属需求。通过在虚拟游戏社群与玩家们结盟,共同打击对手,在团队中互帮互助,为同一目标而奋战,青少年群体能够获得爱和归属的心理需求满足。一、网络游戏行为中的活跃分子(二)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游戏中的心理需求4.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指的是人有自尊和他尊的需求。逐步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尊重需求,他们渴望获得家人、朋友以及老师的认可和赞美。然而,在现实社会,由于年龄、身份等特征的影响,这一群体往往处于被保护而不被尊重的地位。网络游戏空间恰恰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获得自尊和受人尊重的活动场域。对于在学习和交际等方面处于劣势的青少年来说,能在网络游戏中得到他人的尊重是一种有力的心理补偿。通过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扮演,青少年可以弥补现实中的某些无奈和缺憾,帮助他们实现“现实中所不能的”,满足自尊的需求;通过在网络游戏中不断克服技术上的困难,可以展示其过人的智慧,成为虚拟游戏世界里人人羡慕的“英雄”,获得其他玩家的支持、称赞与肯定,满足他尊的需求。二、网络购物行为中的活跃分子(一)网络购物活跃分子的构成2019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39亿,其中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6.22亿。2018年,我国网上零售交易额达到9.01万亿元,同比增长23.9%,继续保持稳健增长势头。从网购用户的年龄特征来看,无论一般网购用户还是深度网购用户均集中分布于20~29岁年龄段,其中一般网购用户占比50.0%,深度网购用户占比51.9%;30~39岁网购用户更容易成为深度网购用户,占深度网购用户的29%。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所差异,年轻的消费者喜欢追求新奇和时尚的事物,乐于接受新鲜的观念和行为,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网络购物这一新兴购物模式的主要参与者。不过,从网购频率和金额看,30岁以上的网民由于职业较为稳定,经济更加宽裕,其半年购买的频率和金额都高于低龄群体,是网络购物用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二、网络购物行为中的活跃分子(一)网络购物活跃分子的构成从网购用户的学历结构来看,网购用户整体学历偏高,大专及以上学历用户成为网购用户的主体,在一般网购网民中占比达到61.5%。由于网络购物需要网民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和技能,学历偏高者在开展网络购物行为时往往不会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此外,受教育程度以及技术水平高也能够降低网民对计算机和网络风险的担忧。因此,高学历者往往更容易接受网络购物这一行为。从网购用户的职业分布来看,目前我国一般网购用户以企业公司人员为主,这一群体占比达34.4%,学生和个体户群体是一般网购市场并列第二大用户群体,占比均达19.8%,其中主要是大专院校的学生。学生群体尽管没有收入来源,但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较高,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所以能够成为网购用户的重要群体之一。而对于企业公司人员,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他们闲暇时间比较少,非常注重购物的便利性,加之比较自信,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因此愿意接受网络购物的方式。二、网络购物行为中的活跃分子(一)网络购物活跃分子的构成从网购用户的收入分布来看,目前,我国网购用户中,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的人群较多,并且其占比在逐步增大。1000~3000元收入群体由于收入偏低,往往对商品价格非常敏感,网络购物的价格优势成为吸引这一收入群体开展网络购物行为的重要因素。二、网络购物行为中的活跃分子(二)网络购物活跃分子的类型网络购物活跃分子是指在互联网上积极开展网络购物行为的网民。依据活跃网民参与网络购物的不同原因,可将网络购物活跃分子细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1.追求便利型网购活跃分子此类网络购物活跃用户参与网络购物看中的是网购的便利。正如淘宝商城的广告词所描述的那样,“没人上街,不代表没人逛街”,网络购物的优势之一就是消费者足不出户,也可以享受逛街的乐趣。只要打开购物网站,以图片、文字、视频等组成的商品信息尽收眼底,挑选、购买、议价、付款等,都可以通过网上实现。网络购物不仅可以节省往返店铺的时间,而且可以节省在店铺选购商品的时间。二、网络购物行为中的活跃分子(二)网络购物活跃分子的类型2.精挑细选型网购活跃分子此类网络购物活跃用户参与网络购物主要是因为网络购物为他们提供了货比三家的机会。购物网站为消费者提供了有关商品和服务的详尽信息,消费者只要打开不同网络零售商的销售网页,就可以方便地挑选、对比各家商品。此外,网购者还可以通过其他网购者的用户评论了解他人的直接经验,避免选购的失误,对商品进行更全面的了解和比较。3.追求时尚型网购活跃分子此类网络购物活跃用户是一群以追求时尚为购物导向的消费者,他们热衷于把握时尚,追赶潮流,而购物网站热门流行的实时推荐以及全球范围的销售渠道分布为此类网民追求时尚的行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互联网的开放性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而且扩展了交易的地域,可以覆盖传统销售渠道难以到达的范围。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购买到以传统方式买不到的商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二、网络购物行为中的活跃分子(二)网络购物活跃分子的类型4.追求价格型网购活跃分子此类网络购物活跃用户积极开展网络购物行为是受到网络购物价格优势的吸引,他们选购产品多从经济角度考虑,对商品的价格非常敏感。由于网上销售商品流通环节的减少,加之网上团购和拍卖方式的出现,往往能够拿到较便宜的价格。这种低价策略吸引了许多喜欢买便宜商品的人参与网络购物。二、网络购物行为中的活跃分子(三)影响网民网络购物行为活跃程度的因素1.网络经验水平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需要参与者具备一定的相关网络知识与技能,如检索信息、网络购买以及网上支付等。网络经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网民开展网络购物行为的积极性。网络经验水平越高的人处理网络购物过程越得心应手,也越容易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自我效能感高的网民倾向于积极地应对环境,更容易接受和使用新技术,且更少焦虑,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