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反思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关注教学策略: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在教学时要突出学生自主性阅读和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揣摩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以此思考自己的志向。

【教学目标】

认识“崛、范”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难”,会写“肃、默、晰”等12个生字,会写“严肃、默默、清晰"等16个词语。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重点、难点)

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重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难”,会写“肃、默、晰"等12个生字,会写“严肃、默默、清晰”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读文释题

1.引导:同学们,你为什么读书?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过渡:让我们走进课文,听听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介绍周恩来,师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

指导:教师可以出示多媒体周恩来的图片和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分享搜集的周恩来勤学读书的小故事。

二、朗读课文,检测字词

1.引导: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按照要求自由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教师重点指导:①“惩处"的“惩”。②“难"是多音字,在“苦难”中读nàn,并指导另一个读音及让学生组词。

三、小组合作,默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合作读文。

小组合作读课文,听听同学是否读正确、流利。读完后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件事情,用自己的话说说分别讲了什么事情?

2.反馈交流。

用上“之所以……是因为……"将三件事连接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学会抓住重点句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学生的一项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以上的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能力。)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概括包含多件事的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件事讲十二岁那年,在奉天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2.课堂演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2.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概括包含多件事的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借助课下搜集的相关资料,来探寻周恩来总理立下这样志向的原因,同时也思考一下我们读书的目的。

2.文章中有一个词语多次出现,它告诉了我们周恩来立志的最关键因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11-17自然段,把它找出来。(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围绕文章主题设疑,启发思考,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训练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为下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二、借助资料,探寻立志原因

1.引导:周恩来具体都经历了什么?现在就让我们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故事发生在周恩来12岁时,也就是100年前,1911年,他的伯父把他从家乡接到了东北的沈阳,到了车站下车的时候,叔侄俩就有了一番对话。

这里伯父仔细叮嘱周恩来千万不要去一些地方,为什么呢?指名回答。

提问: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什么是租界?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出示租界资料)

圈画出中华不振。

引导思考: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2.出示表格。学生默读11-17自然段,根据表格提示,搜集相关信息并填写表格。

(板书:耳闻“中华不振"→疑惑不解目睹“中华不振”→切身体会)

听到、看到这一切,12岁的周恩来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画出关键句,教师引领学生分析句子好处。

预设:比喻句,把“这个问题"比作“一团烈火”。写出了周恩来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3.教师过渡:因为中华不振,才有不公正的一幕出现,所以,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

预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立志“振兴中华")

师引导:与同学们回答的有什么不同?

教师过渡:所以,魏校长才激动地说——有志者当效此生(板书:当效此生)。周恩来的这句话只是说说而已吗?几年后他的志向改变了没有?我们来看看他17岁时候写的诗。

4.赏析《大江歌罢掉头东》,进一步理解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全班朗读,初步品味。

出示诗意,加深感受。

5.结合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

师小结:这9个字是他一生的诺言,这9个字更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啊!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以后,他也是为了这个目标,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设计意图:“润物细无声”,通过品读周恩来的誓言,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周恩来的胸怀和抱负。)

三、拓展阅读,练笔应用

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之时,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如今,我们的祖国已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任人欺凌的中国,如今的中国日益崛起。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可曾想过:今天你是为什么读书?

四、拓展延伸

出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片段,全班朗读,体会梁启超等前辈先贤对后代的殷殷期待。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主题概括。

2.小结: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因果关系。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多处是运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

3.课堂演练。

4.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由三年级升入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文本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初拿到教材的时候我有点担心,生怕自己在课堂上上成不切合实际的喊口号,帮学生形成一种虚假的情感。于是在细细琢磨中,我决定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中国所处的社会地位。有了这些历史背景的了解,学生就了解了周恩来为什么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在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时,孩子们都能从妇女的悲惨遭遇、外国人的无所畏惧和巡警的耀武扬威中,感受到中国任人欺凌的遭遇。当孩子们都把注意力放在情感诉说上时,我请学生关注文中的一组关联词,“不但不……反而……”,让学生重点读,体会感悟。之后一系列的排比句也有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