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全解全练
七年级下册(14首)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
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精,南市买缪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燮,对铳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
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唧唧唧唧,木兰对着门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
问木兰在思念什么,在回想什么呢?(木兰回答道)木兰没有思念什么,也没有回想什么。昨夜我看
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
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市集里四处去购买骏马、鞍葬、辔头和长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
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
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怕万里征程的遥远,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
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
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
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
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边的阁楼门,坐在西边内房
的床揭,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对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
子在额上贴好头上的金片。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地说:我们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
木兰是姑娘。
把兔子耳朵拎起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
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
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二《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
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战斗的精神。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
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
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E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
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
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
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话上文“旦辞……”八句的内
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力里迢迢,奔往战场,e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析,塞
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
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
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械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
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
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
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
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
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
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方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
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
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上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
机敏活泼,热爱亲人乂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
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
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
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
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练习】
1.开篇写“惟闻女叹息”的作用是什么?从下文看,木兰叹息的是什么?
2,文中的“不闻一一但闻一一”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连续用两次有什么作用?文中连用“旦辞”“暮
宿(至)”表明了什么?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在表达什么?
4.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5.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6.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本诗中的“,”一句诗文。该成语的意
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结尾是吟唱者的赞词,有何作用?
8.本文在写作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剪裁得当,重点突出。说说诗中详写和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
么安排?
9.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躇越关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牵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赏析】
全诗总共四句,表面看来,平淡无奇。诗中写景,只有六字:“幽篁”“深林”“明月”。“幽”“深”“明”
三个形容词,也普通寻常,亳无新意巧思可言,仿佛只是随手写了眼前景物,没费什么工夫去刻画、涂饰。
诗中写人,也只有六字:“独坐”“弹琴”“长啸”。既未绘其漫弹舒啸之状,也不见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
音与哨声,亦没花任何笔墨来描状。
然而,这首小诗却历来受人推许。它的妙处在于,营造了一种令人自然而然心向神往的意境。诗中的
月夜深林之景,如此清幽;弹琴长啸之人.如此超然。可以想见,诗人是在忘却世情、心灵澄净的状态下,
与本就清幽澄净的竹林和明月悠然相会,而后命笔成篇的。诗人写这首诗,全是景之所至,情之所至,物
与心会,意与景和。
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以弹琴长啸反衬竹林的静寂,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幽暗。似乎信手拈来,
随意写去,却是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
自然、平淡的语言风格,与此诗清幽绝俗的意境相辅相成,可谓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练习】
1.苏轼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2.请对诗的三、四句作一点赏析。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4.试分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防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桂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呢?
【赏析】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
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
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这里“暗”字有多重
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做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
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
“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
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满”字从“散”
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诗人闻笛声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
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
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
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
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练习】
1.这首诗是从写—入手,诗意是由转,以衬。
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
的思想感情。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
键”之说?为什么?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请赏析诗中“暗”“飞”“散”和“满”的表达效果。
5.第二句和第四句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6.本诗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
诗句加以分析。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名,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写信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
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西域的途中,
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致于把两只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
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捎书信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好的铺
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信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
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
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
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的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
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练习】
L岑参是代诗人,其诗与齐名,并称“高岑”。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3.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
你是怎样理解的?
4,“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5.试分析此诗所蕴含的感情。
6.请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俏丽色彩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
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
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
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
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
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
无情物,竟然不仅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
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亳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
味之不尽。
【练习】
L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花褪残红的暮春,在古代诗歌中一般带有凋零感伤的特点,但本诗所描绘的暮春之景,却是“生气
勃勃”。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简析本诗是怎样描绘这一景象的?
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邈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的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析】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最为著名的古体诗。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此诗通
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作者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
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
社会意义。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做一字描写,而只是写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
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
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
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
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
主人公一一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
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
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
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
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练习】
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
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
的爱国情感。
3,“古人”指的是;“来者”指的是。“独”字表现了
作者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具有的感情基调。
4,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
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6.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7.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8•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
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9,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第四句描绘了诗人梦想施
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慷慨激昂的情绪。
B,这首诗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
值。
C.这首诗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
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D.读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
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历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
激动。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
泰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
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将鸟。将来我一定要登上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
么渺小。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向上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
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
常传神。“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
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军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哦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
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
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
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
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练习】
1.诗中的"阴"''阳”分别指、。
2.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但望的角度不同。首联是,颔联是,颈
联是,尾联是.距离是自—而时间是从—至—,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是
写;“阴阳割昏晓”一句描写泰山的。是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
景,用描写,表达了o
4.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5.“造化钟神秀”的“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6.“阴阳割昏晓”的“割”字使用精当,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其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气概?
8.选择题。
U)下面是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青年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工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2)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池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
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3)对本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南山北景色有别,判若
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
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大志、对前途
充满信心的形象,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乂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
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地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
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
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努力
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
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一只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
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二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
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二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练习】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2,请筒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最后两句运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与“不畏
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意思相同或相似的诗句(或格言、
成语)。
5.选择题。
CD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B.第二句通过听说鸡鸣时,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的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C.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诗人自然地流露出,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的
深刻哲理。
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从抽象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深奥的哲理。
:2)对诗歌赏析有误的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
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刍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
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
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登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表达了诗人沉醉
于淳朴的农村生活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
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
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
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
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
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
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
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
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
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
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
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次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
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
社祈年,满含着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
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
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
淡的消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
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
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
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洙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
很高的艺术水平。
【练习】
1.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
[工“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
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
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印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
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
己的一份心力。
【赏析】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诗人却表示仍然要为国
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
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
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
“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
照。
诗的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
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
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前
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体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练习】
1.这首诗前两句中的“”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2,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也有回归
的喜悦,更有。
3.诗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是怎样写“离愁”的?
4,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这两句诗。
6.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
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7.选择题。
U)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
X“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2)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弁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
的春泥;③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迷蒙的烟雾、银包的月光笼罩着寒江、白沙,
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的地方。
正在唱歌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
依然在对岸吟唱《玉树后庭花》。
【赏析】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全诗写诗人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想到南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以及陈朝的
灭亡,反映了诗人对晚唐达官显贵只顾个人享乐、不顾国家存亡这一现状的不满与愤恨。
诗的前两句描写夜晚秦淮河上烟月迷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虑之情。后两句写现实中达官显
贵饮酒作乐、荒淫无度的生活,表达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全诗语言凝练、含蓄。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两个“笼”字写景生动形象,情感深沉。
【练习】
L“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2.第•句诗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3其止“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蕴含了哪些丰富的内容?
5.找出有关解读中说法不妥当的一项()
A.第一句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四种景物融为一
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B.从第二句中“夜”字可知时间,“泊”字告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在此处,“秦淮”“近酒家”五字晓知
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C第三句批评歌女纵情声色,醉生梦死,沉溺于歌舞升平,不知国之将亡而唱亡国之音,诗人耳闻目
睹,心中激起无限的忧愤。
D.第四句里一个“犹”字意味极其深长,令人生发历史的联想,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赏析】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诗中
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
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此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
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
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
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
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
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脍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
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
就在这高潮中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一一在“夜半虚前席”
前加上“可怜”两字,使读者对汉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
诗人引而不发,并未点出其原因,给读者留卜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
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煽”,一语中的——“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
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仍只
点破而不说尽一一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诗人同时抓住“虚前
席”“问鬼神”这两处细节,借题发挥,在议论中把讽刺君王昏麟弃贤和伤叹贤士怀才不遇两方面的意蕴
融于一篇,足见其思想深刻、构思新颖。
【练习】
1.“可怜”•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
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3,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
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
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赏析】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
“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蕴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
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
正像是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
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一一行人是被自己对.卜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
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业部年终总结
- 护士心得体会范文大全(15篇)
- 物流安全生产责任书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前抢分专题识图技能专练图像四统计图表含答案
- 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10个长效热点综合专项训练热点10生活情境中的地理含答案
-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英语试卷(无答案)
- 2024年下学期城南区八年级地理期中试卷
- 欧姆定律(一)基础强化(强化训练)(解析版)-2022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强化训练
- 音乐常识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上海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古诗词赏析
- 2014cad入门基础课件
- 家乡亳州介绍
- 冬小麦备播与播种技术
- lu《雨巷》 (共45张)课件
- 我的家乡当涂介绍课件
- 低视力学课件
- 《医学伦理学》课程教案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课件(22张)
- 各种样式聘书模板范本
- H3C ONEStor存储技术白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