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
2011年秋季教学任务书
岳阳市中医院内科学教研室
20n年6月20日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内科临证方法、中医内科病历书写的格式及内容。
2.熟悉中医内科学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及治疗学的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与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及中医内科学的特点
【教学内容】
1.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任务、特点。
2.简介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
3.讲解与分析病因学的特点。
4.讲解与分析病机学的特点。
(1)脏腑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2)气血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3)风火湿痰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4)六经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5)卫气营血病机、病证概念的及特点。
(6)三焦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5.分析与讲解分类学与治疗学的特点。
6.分析与讲解中医内科临证方法特点。
7.重点讲解中医内科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中医内科学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的特点以及中医内科的临证方法和病历书写
要求,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难点:中医内科的临证方法和病历书写要求。
【教学方法】以课程讲授为主,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各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病症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分型及治法方药。
2.熟悉中医内科学各种病症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治疗变法。
3.了解中医内科学一般病症的概念,病因病机,转归预后,及预防护理措施。
【教学内容】
1.讲述中医内科学各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方药方义。
2.内科病证: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痈、肺磨、肺胀、痰饮、心悸、心痛、不寐、健忘、
汗证、血迹、痴呆、厥证、皿、癫狂、胃痛(附吐酸、嘈杂)、痞满、幽、呃逆、噎膈、腹逋、
泄泻、痢疾、便秘、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郁病、瘦气、痉证、颤震、
水肿、淋证(附尿浊)、瘾闭、道遏、腰逋、去橙、遗精(附阳痿)、虚劳、内伤发热、疟疾、M
病、痿病、癌症。
(有下划线者为重点病症,其余为一般病症)
【教学方法】
1.以课程讲授为主,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2.分科安排见习,讨论病案。
《中医内科学》教学计划安排
章节内容课时代课时间任课老师备注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自学
总论
中医内科学基础自学
中医内科临证方法及病历书写自学
感冒1星期三,8月31颜国富
咳嗽1颜国富
哮病2星期五,9月2号颜国富
肺系疾
喘证2星期三,9月7号颜国富
病
肺痈1星期五,9月9号颜国富
肺肺1颜国富
肺胀IT?颜国富
心悸2星期三,9月14号余绍清
心痛2星期五,9月16号余绍清
不寐([附]健忘)1星期三,9月21号余绍清
心系疾
痴呆自学余绍清
病
厥证自学余绍清
痫病1余绍清
癫狂自学余绍清
胃痛([附]吐酸、嘈杂)2星期五,9月23号王松夫
痞满自学王松夫
呕吐1星期三,9月28号王松夫
呃逆1王松夫
脾胃系
噎膈自学王松夫
疾病
腹痛2星期五,9月30号王松夫
泄泻1星期三,10月5号王松夫
痢疾1王松夫
便秘1星期五,10月7号王松夫
胁痛1沈智理
黄疸1星期三,10月12号沈智理
积聚1沈智理
肝胆病鼓胀1星期五,10月14号沈智理
症头痛1沈智理
眩晕2星期三,10月19号沈智理
中风2星期五,10月21号沈智理
瘦气1星期三,10月26号沈智理
疟疾自学沈智理
水肿1王松夫
淋证([附]尿浊)1星期五,10月28号王松夫
肾系疾窿闭1王松夫
病腰痛自学星期三,11月2号王松夫
关格1王松夫
遗精([附]阳痿)IT7--王松夫
郁病1沈智理
痰饮2星期五,11月4号沈智理
汗证自学沈智理
气血津血证2星期三,11月9号沈智理
液疾病消渴2星期五,11月11号沈智理
虚劳自学沈智理
内伤发热1星期三,11月16号沈智理
癌症1沈智理
痉证1星期五,11月18号颜国富
肢体经
颤震1颜国富
络病症
痹病1星期三,11月23号颜国富
痿病1颜国富
复习及考试4
理论课总学时数54
实验课学时安排
序号实验课内容实验类型学时见习老师
1肺系病临床见习3颜国富
2脾胃系病证临床见习3王松夫
3肝系病证临床见习3沈智理
4心系病证临床见习3余绍清
5肾系病证临床见习3沈智理
6经络、气血津液病证临床见习3颜国富
实验课总学时数18
各论大纲
感冒
【目的要求】
1、了解感冒是外感疾病,病邪轻浅,预后一般良好。
2、掌握风寒、风热、暑湿三个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
3、熟悉治疗虚体感冒的变法。
【教学内容】
1、介绍感冒的特征,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症,并说明
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2、叙述病因以风邪为主,风寒、风热多见,夏令多属暑湿致病,病理重点为卫表不和。
3、明确本病辨证属表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达邪。
4、分别讲解常见三症的症状特点,(1)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3)暑感冒证用清暑祛湿解表法,新加香番饮加减。并说
明虚体感冒当扶正达邪,区别气虚、阴虚等不同表现,治以益气解表或滋阴解表。
[重点难点]
重点;感胃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难点:兼挟症的症状特点和用药加减治疗。
咳嗽
【目的要求】
1、了解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
2、熟悉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脏腑功能,祛邪止咳或
补肺养正。
3、掌握常见七类咳嗽的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
1、介绍咳嗽的概念,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2、指出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燥热的不同,内伤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它脏器有关,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
气上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
3、讲解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
邪止咳,兼以扶正。
4、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2)风热犯肺证,用
疏风清热肃肺法,桑菊饮加减。(3)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用
温润法,杏苏散加减。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用健脾燥湿化痰法,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
减(2)痰热郁肺证,用清热豁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3)肝火犯肺证,用清肺泻肝、化
痰止咳法,用黄苓泻白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证,用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重点难点】
1、重点:咳嗽的病因病机,外感、内伤咳嗽的区别,各证的证治方药。
2、难点:咳嗽在肺、脾、肝、肾的症状特点和治疗用药。
哮病
【目的要求】
1、了解哮病以痰为主要病理因素,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逆。
2、明确哮病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而实多虚少,标实本虚。
3、掌握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熟悉发作时区别寒痰、热痰,平时着眼肺、脾、肾的具体辨
证。
【教学内容】
1、介绍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并简要交待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
2、指出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
3、说明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为诱因所触发,以致气因痰阻,痰随气
升,壅塞气道,肺管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
4、讲解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发作时辨别寒证、热证、及寒包热证、风
痰证;平时辨别肺、脾、肾三脏的亏虚。
5、指出哮病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说明发时应祛邪利气。(1)寒哮证:用宣肺散寒、
化痰平喘法,射干麻黄汤加减。(2)热哮证:用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法,定喘汤加减。(3)浊哮
证: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4)风哮证:舒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加
减。缓解期:(1)肺虚,补肺固卫,用玉屏风散。(2)脾虚,健脾化痰,用六君子汤加减。(3)
肾虚,宜补肾摄纳,用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久病大发作时上盛下虚者,参阅“喘证”篇
【重点难点】
重点:哮病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寒哮、热哮、浊哮、风哮的区别和治疗用药。
喘证
【目的要求】
1、了解喘证的病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
2、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证治。
3、熟悉寒热互见,虚实夹杂和喘脱的治疗。
【教学内容】
1、介绍喘证的特征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2、说明喘证病因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内伤可由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及劳欲、久病所致。病位主要
在肺和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为邪壅肺气,宣降不利;虚喘属精气亏虚,肺肾出纳失常,
反复发作可致喘脱。
3、讲解辨证要点当分虚实。治疗原则,实证祛邪利气,虚证培补摄纳。实喘:(1)风寒闭肺证,
宣肺散寒,麻黄汤加减。(2)表寒里热(寒包热证),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加味。(3)痰热蕴肺
证,清泄痰热,桑白皮汤加减。(4)痰浊阻肺证,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5)肝
气乘肺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5)水凌心肺证,温阳利水,泻雍平喘,用真武汤合
拿芮大枣泄肺汤。虚喘:(1)肺虚证,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2)肾虚证,补肾纳
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
4、介绍喘证大发作导致喘脱的应急处理。
【重点难点】
重点:喘证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虚、实喘的证治方药。
难点:喘证的鉴别诊断和风寒闭肺、水凌心肺的论治。
肺痈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特征,熟悉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
2、掌握治疗本病的主法、主方及各个不同阶段的具体治法。
3、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
【教学内容】
1、指出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病证。
2、介绍病因以外感风热为主,或因痰热素盛所致。病理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成痈,血败肉腐而
化脓。
3、讲解辨证主要分初期、成痈、溃脓、恢复期四个阶段,治法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主。(1)
初期:用疏风散热,清肺散邪法,银翘散加减。(2)成痈期:用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法,千金苇
茎汤、如金解毒散加减。(3)溃脓期:用排脓解毒法,加味桔梗汤加减。(4)恢复期:用清养补
肺法,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重点难点】
重点:肺痈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肺痈各阶段的辨证及治疗用药。
肺瘠
【目的要求】
1、要求掌握痍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发病的相互关系,及其脏腑病机。
2、熟悉本病治则,补虚与抗磨“杀虫”的意义,重视补脾助肺的方法。
3、掌握肺癌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
【教学内容】
1、介绍本病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为特点,并简述
历代对本病的认识。
2、说明病因为“痰虫”,病位在肺,并与脾、肾有关,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阴虚火旺
或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
3、治疗以补虚培元,抗熔杀虫为原则。分别讲解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1)肺阴亏损证,用滋阴
润肺法,月华丸加减。(2)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法,百合固金汤、秦无鳖甲散加减。(3)气
阴耗伤证,用养阴润肺,益气健脾法,保真汤或加减。(4)阴阳两虚者又当滋阴补阳,用补天大
造丸加减。
【重点难点】
重点:肺带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肺熔与虚劳的鉴别。
肺胀
【目的要求】
1、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
2、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后期可出现痰迷
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变。
3、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4、熟悉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教学内容】
1、介绍肺胀的临床表现是以胸部膨满,憋闷如寒,喘咳痰多,心悸,甚则脱腹胀满,浮肿,面唇
紫绢等症为主,并阐述与痰饮、咳喘、心悸、水肿、厥脱的关系。
2、指出本病多因久病体虚,复加感受外邪而诱发,病位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理因素早
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血瘀,水饮交错为患,病理性质由气虚,气阴两虚,
发展为阳虚。虚实之间常常夹杂,表现上实下虚之证。重症可见气不摄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
喘脱等危候。
3、阐明本病辨证总属标实本虚证,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偏实者需分清风寒、风热、痰浊(水饮)、
痰热;偏虚者当分清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心、脾、肾病位主次所在。治疗应抓住治标、
治本两个方面,标急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或辛凉),降气化痰(温化、
清化),温阳利水(通阳、痰渗),甚或开窍、息风,止血等法;本虚则以补益心肺,温肾健脾为
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4、分别讲解:(1)外寒里饮证,用温肺散寒,涤痰降逆,小青龙汤加减。(2)痰浊阻肺证,用化
痰降气法,二陈汤汤、三子养亲汤加减。(3)痰热郁肺证,用清肺化痰、降逆平喘法,越婢加半
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4)痰蒙神窍法,用芳香开窍、涤痰息风法,涤痰汤加减,另可配服安宫
牛黄丸,热闭予局方至宝丹-。(5)肺肾气虚证,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法,用补虚汤合参蛤散。
(6)阳虚水泛证,用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法,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重点难点】
重点:肺胀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肺胀出现阳虚水泛、肺肾气虚、痰蒙神窍的辨治。
痰饮
【目的要求】
1、了解痰饮的概念。
2、理解痰饮是由津液不归正化停积而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3、熟悉四饮的分证治疗,立法、主方的具体使用。
【教学内容】
1、介绍历代对本病的认识及进展,说明讨论范围。
2、明确病因与外感寒湿、饮食、劳欲、中阳素虚等有关,以致肺的通调涩滞,脾的转输无权,肾
的蒸化失职,水液输化调节失常,阳衰阴盛,津津停聚,积水成饮。
3、指出痰饮为脾阳虚弱,饮留胃肠。悬饮多因肺虚邪袭,或肺脾气虚,胸阳不展,饮停胸胁。溢
饮为肺脾通调输布失职,水泛肢体。支饮为寒饮伏肺,久病肾虚。
4、讲解痰饮的辨证,根据饮停部位,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治疗原则以温化为主。同
时掌握标本缓急,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在表者宜温散发汗,在里者宜温化利水,
正虚者宜补,邪实者当攻。邪实正虚或寒热相杂者,宜消补兼施或温凉并用。
5、分别介绍四饮的证治:
(1)痰饮:饮停于胃,宜和中蠲饮,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饮邪化热证,用清热逐饮法,用甘遂半
夏汤加减。饮留于肠证,用攻逐水饮法,用已椒苗黄丸加减。
(2)悬饮:辨证当分三期(初期、停饮期、恢复期),治疗以逐水祛饮为大法。初期,邪犯胸肺
证,用和解少阳,宣利枢机法,柴枳半夏汤加减;停饮期,饮停胸胁证,用逐水祛饮法,用十枣
汤、拿芮大枣泄肺汤加减;气滞络痹证证,用理气和络法,香附旋复花汤加减;恢复期:阴虚内
热证,滋阴清热法,沙参麦冬汤,泻白散加减。起病缓慢或久病水饮不去,脾肾阳虚者,当以温
药和之。
(3)支饮:寒饮伏肺,用温肺化饮法,小青龙汤加减;若饮多寒少、当泻肺逐饮,用草荡大枣泻
肺汤。邪实正虚者,用木防已汤合桑白皮汤;肾阳虚衰者,当温肾助阳以化水饮,用肾气丸。
(4)溢饮:治予解表化饮法。表里皆寒用小青龙汤,外寒里热用大青龙汤加减。
【重点难点】
重点:痰饮的病因病机,各证的辨证论治。
难点:对于阳虚阴盛是痰饮的病理性质,肺、脾、肾气化失调,阳气不足为饮邪发生的病理基础
的理解。
心悸
【目的要求】
1、了解心悸与惊悸、怔忡的区别及相互关系。
2、明确本病病理总属虚多实少,但有虚中夹实,实中夹虚的错杂情况,掌握虚实之间互为转化与
夹杂的关系。
3、掌握本病气血不足、阴虚火旺、痰火扰心、心血瘀阻、心阳虚弱各证型的辨证施治。
4、了解重症、危候的症状表现及一般处理。
【教学内容】
1、介绍心悸的概念是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并说明与惊悸、怔仲的区别和联系。
2、指出本病病因多由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等引起。说明病位主要在心,但
与肝脾肾肺有关。病理特点为心主不安,心神失宁,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实之间可互为转化
兼夹。
3、讲解心悸辨证以虚实为纲,属虚者有气、血、阴、阳之别;属实者有痰、饮、火、瘀之分。
4、分述心悸气血不足、阴虚火旺、痰火扰心、心血瘀阻、心阳虚弱各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5、讲解心悸治疗原则,虚证宜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宜祛痰、化饮、清火、行瘀,虚实
错杂者分别主次兼顾调治。(1)心虚胆怯证用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法,用安神定志丸加减。(2)
心脾两虚证,用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法,用归脾汤加减。(3)肝肾阴亏证,用滋补肝肾,养心安
神法,用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减。(4)心阳不振证,用温补心阳法,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5)水饮凌心证,宜振奋心阳、化气利水法,用苓桂术甘汤加减。(6)血瘀气滞证,用活血化瘀、
理气通络法,用桃仁红花煎。(7)痰浊阻滞证,用理气化痰、宁心安神法,用导痰汤加减。(8)
邪毒犯心证,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法,用银翘散或生脉散加减。
6、扼要介绍心悸证见水肿、喘脱等重症、危候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一般处理。
【重点难点】
重点:心悸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七个证型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区别用药。
心痛
【目的要求】
1、了解心痛的概念和主症。
2、熟悉心痛的病理基础与病理因素的关系。
3、掌握本病的辨治要点和阴寒、痰浊、血瘀三证的证候特点及治法方药。
4、了解心痛出现真心痛的危候。
【教学内容】
1、介绍心痛是以当胸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等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2、说明本病多在素体阳虚,胸阳不振的基础上,因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内伤,肝肾亏虚等
诱发。指出总的病理基础为胸阳不振,病理因素为阴寒、痰浊、血瘀相互为患。
3、讲解心痛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当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有阴寒、痰浊、血瘀、气滞等
不同,本虚则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
4、介绍阴寒、痰浊、血瘀、阳气虚弱、气阴两虚、阴虚各证的证候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指出阳
气虚衰欲脱之真心痛的临床表现。
5、讲解心痛的治疗原则应先从标治,后顾其本,必要时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治标:
(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2)痰浊内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开
结,括篓瘫白半夏汤加减。(3)阴寒凝滞证,用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法,用梧篓瘫白白酒汤加减。
(4)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营养汤加减。(5)心肾阴虚证,宜滋阴益
肾,养心安神,左归饮加减。(6)心肾阳虚证,用益气壮阳、温络止痛,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6、介绍活血化瘀药、芳香温通药在心痛中的运用,真心痛的诊查、救治等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心痛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心脉痹阻为心痛病机特点的理解和真心痛与厥心痛和胃痛的鉴别。
不寐(附:健忘)
【目的要求】
1、明确本病一般多属虚证,但也有实证及虚中夹实的病变,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虚,阴阳失交。
2、掌握本病痰热内扰,阴虚火旺两个常见证型的治疗及精神生活方面的调摄。
3、掌握多寐的主要病理变化,痰湿困脾、脾气不足两个证型的治法方药。
4、熟悉健忘的治疗大法。
【教学内容】
1、介绍失眠的概念,说明本病可单独出现,也可能与心悸、头痛、眩晕、健忘等证同时出现。
2、交待失眠多由化源不足,心神失养、劳逸失调、素体不强或病后体虚,以及饮食不节引起。病
属心肾两脏为主,但与肝脾有密切关系。病理变化主要是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病理性质有虚有
实,虚者多为心失所养,实者则为邪扰心神,虚实之间互有夹杂与转化,出现由实转虚,由虚致
实等情况。
3、介绍失眠的辨证,以审其邪正虚实为要点,并列述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胆气虚、痰热内扰、
肝郁化火的证候特点及其相互联系。
4、讲解本病治疗当以补虚泻火,调整阴阳为原则,虚实夹杂,应兼顾调治。(1)心脾两虚证,补
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2)阴虚火旺证,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用黄连阿胶汤、朱
砂安神丸加减。(3)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4)痰热
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5)肝郁化火证,清肝泻火,佐以安神,龙胆
泻肝汤加减。
5、说明多寐常由脾虚湿胜所引起,病理变化总属阴盛阳虚,痰湿困脾。治宜燥湿健脾,二陈平胃
汤加减。脾气不足,治当益气健脾,可用六君子汤加减。
6、指出健忘与心脾肾密切相关,治疗大法多以养心,补脾,益肾为主。
【重点难点】
重点:不寐的证候特点,诊断依据,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以及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型失眠的证候表现、
治法及方药。
汗证
【目的要求】
1、了解生理性出汗与病理性出汗的区别。
2、熟悉本病常见证型的治法、主方。
3、掌握本病属虚多实少之证,但也有属于实热或虚实夹杂者,同时须注意不能单纯从自汗、盗汗
分气虚、阴虚,应结合全身情况考虑。
【教学内容】
1、说明以昼日汗出为自汗,寐中汗出称盗汗。脱汗、战汗、黄汗作区别。
2、病因有久病体虚、情志不调、嗜食辛辣等方面,发病机理为阴阳偏盛、偏衰,营卫失和,津液
外泄。
3、讲解本病的辨证当辨虚实寒热。虚证居多,当分辨气(阳)虚、阴血虚,给予相应治疗,并可
合用固表敛汗法。实证多属肝火、湿热,用清肝泻热,化湿合营法。
4、介绍临床常见证型的治法方药。(1)自汗营卫不和证,调和营卫,用桂枝汤加减。肺气虚衰
证,用益气固表法,玉屏风散加味。心肾亏虚证,宜益气温阳,用保元汤或黄附汤加味。热郁于
内,宜清泄里热,用竹叶石膏汤加味。(2)盗汗心血不足证,用养血补心法,归脾汤加减。阴虚
火旺证,用滋阴降火法,当归六黄汤加减。(3)脱汗用益气回阳固脱法,参附汤加味(4)战汗,
用扶正祛邪法,应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论治。(5)黄汗宜清热利湿,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重点难点】
重点:各类汗证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战汗、黄汗的概念与治疗。
血证
【目的要求】
1、了解出血部位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2、掌握血证的发病原理和辨证治疗原则。
3、熟悉血证——咳血,吐血,鼻蝴,齿龌,紫斑,便血,尿血不同类型的治疗方药,以及不同部
位出血在用药上的特殊性。
4、理解离经之血蓄积为瘀,而致出血不止,是采用祛瘀止血法的理论依据。
【教学内容】
1、介绍血证的概念是指络脉损伤,血不循经,自九窍排出体外,或渗溢于肌肤的一类出血性病证。
2、说明血证病因与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酒食不节,劳欲体虚等有关。发病原理为气火逆乱,血
不循经,络伤血溢。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实证为气火亢盛;虚证一为阴虚火旺,一为气虚不能
摄血。因损伤脏腑不一,而有上溢下溢之分。
3、讲述阴虚、气虚,虽系导致出血的病理因素,但有时又为出血的后果。出血属血热者较多,属
于虚寒者少数,说明离经之血蓄积为瘀,致使出血加重或反复不止的道理。
4、指出各个出血部位与脏腑关系,说明咳(咯)血来于肺系,吐血来于胃,便血来于胃肠,尿血
来于肾和膀胱,蝴血分别从七窍或肌媵而出。同时并应指出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
5、讲解血证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区别实热、阴虚和气虚,注意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并应辨
其出血病位,联系所属脏腑病变。
6、治疗当以治血,治火,治气为原则,说明治血:以收敛止血为主,血热妄行的,当凉血止血;
蓄积为瘀的,宜祛瘀止血。治火:实证清热泻火,虚证滋阴降火。治气:实证当清气、降气,虚
证当温补益气。血出暴急量多者,则当根据具体情况,或逆折其火,或急固其脱。
7、分述血证
(1)鼻蜘:①热邪犯肺证,用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法,桑菊饮加减②肝火上炎证,用清肝泻火,凉血
止血法。桅子清肝汤加减。③胃热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法、玉玉煎加减。④气血亏虚证,
用益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减。
(2)①齿蝴:胃火内炽证,用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法,加味清胃散加减。②阴虚火旺证,用滋阴
降火、凉血止血法,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3)咳血①燥热犯肺证,用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法,桑杏汤加减。②肝火犯肺证,用清肝泻肺、
凉血止血法,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③阴虚肺热证,用滋阴润肺、降火止血法,百合固金汤加减。
(4)吐血:①胃中积热证,用清胃泻热、凉血止血法,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②肝火犯胃证,用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法,龙胆泻肝汤加减。③气虚血溢证,用健脾益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减。
(5)便血:①肠道湿热证,用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加减。②脾胃虚寒证,用温中健脾、
用养血止血法,黄土汤加减
(6)尿血:①下焦热盛证,用清热泄火、凉血止血法,小蓟饮子。②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
凉血止血法,知柏地黄丸加减。③脾不统血证,用补中健脾、益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减。④肾气
不固证,用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法,无比山药丸加减。
(7)紫斑:①热盛迫血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法,清营汤加减。②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
宁络止血法,茜根散加减。③气不摄血证,用补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减。
【重点难点】
重点:各种血证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咳血与吐血、便血与痢疾、尿血与血淋的鉴别。
痴呆
【目的要求】
1、了解痴呆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掌握痴呆的发生是先天禀赋不足、七情内伤、跌仆损伤、年高体虚、久病耗损等因素所致。
3、掌握痴呆病理变化是脏腑虚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瘀血内生,脑失充养,髓海渐空,
神明日损,神机失统所致。
4、掌握痴呆的诊断要点,痴呆与健忘、癫证、郁证的鉴别,了解辨病的诊查知识。
5、熟悉痴呆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均有关系。病理性质以肾虚为主,兼有痰浊、瘀血、气
滞,正虚、邪实互为因果。
6、掌握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等证的辨证论治。
7、熟悉临证用药原则。
【教学内容】
1、讲解痴呆是指无知而废的一类神志疾病,叙述古代文献对痴呆的认识过程,提示与某些疾病的
关系。
2、强调说明痴呆病因,多由先天禀赋不足、七情内伤、跌仆损伤、年高体虚、久病耗损等因素,
致神机失统而痴呆。
3、强调说明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相关。病理性质以肾虚为主,兼有痰浊、瘀血、气滞。
4、强调说明痴呆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虚等因素,致脏腑虚衰,使其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痰浊瘀血为害,脑失充养,神机失统的病理变化。
5、讲解痴呆的诊断要点,注意痴呆与健忘、癫证、郁证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
点。
6、强调说明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
的关系。
7、强调说明各证的治疗。(1)髓海不足证,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加减。(2)气血亏虚证,
益气养血,安神定志,用归脾汤加减。(3)痰浊蒙窍,健脾化湿,豁痰开窍,洗心汤加减。(4)
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通络开窍,通窍活血汤加减。(5)心肝火旺证,宜清热泄火,安神定志,
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8、讲解预防调护知识,提示痴呆治疗注意攻补适宜,要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智能训练、情
绪调节、改善环境、消除病因等综合疗法。介绍痴呆临床保护胃气,使用血肉有情之品的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痴呆的证候特点及诊断依据,病因病理,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痴呆与郁病、健忘、癫证的鉴别。
厥证
【目的要求】
1、了解厥证的特征,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2、理解气、血、痰等厥证的发病原理以及血厥实证可能发展成中风的机理。
3、掌握厥证的急救处理和常见气、血、痰三类厥证的证候特点及其治法方药。
【教学内容】
1、介绍厥证的特征为突然昏倒,短时间神识欠清,病有轻重之别,扼要叙述厥证的分类与讨论范
围。
2、指出气厥多因情志不畅,忿郁恼怒,或由体虚久病,空腹劳累引起;血厥多因素体肝阳偏亢,
复因恼怒伤肝,或宿有贫血,及失血过多所致;痰厥多与痰浊素盛,或嗜食酒酷甘肥有关。病理
变化总由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不相顺接。实证为气血上逆或痰随气升,清窍闭塞;虚证为
气血不能上承,清阳不得舒展。血厥实证病热严重,风火痰相互为患可导致中风闭证的严重证候。
3、介绍厥证与痫病、中风等病的鉴别要点。
4、讲解厥证辨证当辨虚实、分气血。虚证应分气虚、血虚,实证应区别血实、气实、痰厥,并介
绍相应急救处理。
5、分述气、血、痰三类厥证的证候特点和治法方药。(1)气厥:实证,理气开郁,五磨饮子加减;
虚证,益气回阳,用四味回阳饮加减。(2)血厥:实证,理气活血,用通瘀煎加减;虚证,益气
养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荣汤加减。(3)痰厥:用行气豁痰法,导痰汤加减。(4)食
厥,宜消食和中,先用盐汤探吐,继用神术散和保和丸加减。(5)署厥,宜开窍醒神,清暑益气,
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
【重点难点】
重点:厥证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厥证急救方法。
痫病
【目的要求】
1、了解痫病的特征。
2、掌握痫病的发病原因有先后天之分,主要病理环节以痰为主,以及久发致虚的病理演变。
3、掌握痫病的治疗原则,以及风痰闭阻、心肾亏虚两证的治法方药。
【教学内容】
1、说明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及临床特征。
2、指出病因与情志、先天及脑外伤等有关,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兼有气、火、风等表现。讲解痰
聚气逆,风痰闭阻是导致痫病主要病理环节,以及久发心肾亏虚的病理转归,并说明病变脏器在
于心、肝、涉及脾、肾。
3、介绍痫病的辨证,主要在于分辨邪正的盛衰,痰浊的深浅,兼火与风。初病多实,久则标实本
虚。
4、讲解风痰闭阻、痰火内盛、心肾亏虚三个常见证的证候特点,及虚实之间的相互关系。
5、介绍痫病治疗,当据其邪正盛衰,标本缓急而有别,实者治标,虚者治本,必要时标本同治。
(1)发作期阳痫,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泻热涤痰熄风,用黄连解毒丸合定痫丸加减。阴痫,温
阳除痰,顺气定痫,用五生饮合二陈汤加减。(2)休止期脾虚痰盛证,用健脾化痰法,六君子汤
加减。肝火痰热证,宜清肝泄火,化痰宁心,用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肝肾阴虚证,宜滋养
肝肾,用大补元煎加减。
【重点难点】
重点:痫病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痫病的病理环节和病理演变以及风痰痹阻、痰火扰心、心脾两虚、肝肾阴虚的治法方药。
癫狂
【目的要求】
1、了解癫狂的临床特征以及癫与狂之间的相互关系。
2、明确病因因素为痰。癫为痰气郁结,狂为痰火上扰。
3、掌握癫狂的辨治原则。初起属实,宜用攻逐法;病久转虚,宜以补养,虚实夹杂宜兼顾。
4、熟悉癫与狂的证治分类,掌握攻逐、涤痰、探吐药物的使用。
【教学内容】
1、讲解癫狂的概念是指精神错乱,神志失常的疾病。交待癫和狂的区别与联系。扼要介绍历代对
本病的认识。
2、指出癫狂病因为情志所伤,并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病理因素以气、痰、火为主,病变脏
器主要在心、脾、肝。说明癫证病理为痰气郁结,狂证病理为痰火上扰,癫狂病久,痰浊阻滞气
血,则可导致血瘀。
3、介绍本病辨证当区分癫与狂,鉴别虚和实。初病俱属实,病久可转虚,或见血瘀证。癫证以痰
气郁结及心脾两虚为主;狂证以痰火上扰及火盛伤阴为主。
4、强调说明癫狂各证的治疗。癫病(1)痰气郁结证,疏肝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加减;
(2)气虚痰结证,宜益气健脾,涤痰宣窍,用四君子汤合涤痰汤加减。(3)心脾两虚证,健脾益
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加减。狂病(1)痰火扰神证,镇心涤痰,清肝泄火,生铁落饮加减;(2)
阴虚火旺证,宜滋阴降火,安神定志,用二阴煎加减送服定志丸。(3)气血凝滞证,豁痰化瘀,
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加减。
5、说明探吐药物的使用。
【重点难点】
重点:癫病与狂病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癫与狂的区别和用药。
胃痛(附:吐酸、嘈杂)
【目的要求】
1、了解胃痛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调和情志指郁,病理为胃气郁滞,关系到肝脾。
2、掌握胃痛虚实、寒热、气血的辨证纲领。
3、熟悉气滞、中虚、胃热三型的症状特点,治法,方药。
4、了解并发吐血、便血的辨治。
5、了解“吐酸”、“嘈杂”的辨治大法。
【教学内容】
1、说明胃脱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并和真心痛相区别。
2、介绍本病的发生,可因饮食不调、情志郁怒、素体阳虚、和复感外邪等引起,发病原理主要是
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病变脏器涉及到肝和脾,并扼要指出虚实之间的演变、转化与
联系。
3、指出胃疑痛的辨证要点以虚、实、寒、热、气、血为纲,治疗大法当理气和胃。
4、介绍胃痛各证的治疗。(1)胃气壅滞证:理气和胃止痛,香苏散加减。(2)肝胃气滞证:疏肝
和胃,理气止痛法,用柴胡疏肝散加减(3)胃中蕴热证:宜清胃泄热,和中止痛,用泻心汤合金
铃子散加减。(4)肝胃郁热证:清肝泻热,和胃止痛,化肝煎加减。(5)瘀血阻滞证:理气和血,
化瘀止痛,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6)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法,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7)
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法,黄茜建中汤加减。
5、交待胃痛的饮食、精神等摄生调护。
6、简述吐酸、嘈杂的辨证施治。
【重点难点】
重点:胃痛的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胃痛与胃痞、真心痛的鉴别和胃痛各型的症状特点、治法、方药。
痞满
【目的要求】
1、熟悉痞满概念及临床特征。
2、了解痞满主要沿革及讨论范围。
3、掌握痞满病因是外邪所犯,饮食不化,情志失调等。病机分虚实,实则实邪内阻,虚则中虚不
运。虚实可相互转化或兼杂,以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为基本病机。病位在胃,关系到脾、肝
诸脏。
4、掌握痞满辨治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痞满是指胸腹间痞满闷胀不舒的一种病证,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叙述古代文
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痞满病因多为外邪所犯、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病机分虚实,实则实邪
内阻,虚则中虚不运。初病多实,久病致虚,虚实兼杂。
3、讲解痞满与胃痛、鼓胀、胸痹、聚证的鉴别。
4、强调痞满要分虚实两大类辨证,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临床上往往寒热虚实兼杂,常用仲景诸
泻心汤。
5、强调说明痞满各证治疗。(1)邪热内陷证,宜泻热消痞,和胃开结,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
(2)饮食积滞证,宜消食导滞,行气消痞,用保和丸加减。(3)痰湿内阻证,宜除湿化痰,理气
宽中,用二陈汤和平胃散加减。(4)肝郁气滞证,宜疏肝解郁,理气消痞,用四逆散合越鞠丸加
减(5)脾胃虚弱证,宜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加减。
【重点难点】
重点:痞满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痞满与胃痛、鼓胀、胸痹、聚证的鉴别。
呕吐
【目的要求】
1、了解呕吐的概念以及辨病知识。
2、熟悉呕吐的病因病理,胃与肝脾的关系。
3、掌握以虚实为纲的辨治原则,各个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标本兼夹关系。
4、了解因食滞、毒物所伤欲吐不得时,可“因热利导”探吐祛邪。
5、注意药物气味的选择和服药方法。
【教学内容】
1、介绍呕吐是指胃内容物从口吐出。既可单独发生,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病程中。同时说明呕吐又
是祛除胃中病邪的表现,并和反胃作区别。
2、阐述呕吐的病因,可由外邪、饮食、情志、脾胃虚弱等引起,而以饮食为多。病位在胃,关系
到肝、脾。病理主要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性质有虚、实两类。
3、指出辨证首先应分别虚实,初病邪犯于胃致吐者属实,病久脾胃气阴亏虚者为虚。治法当以和
胃降逆为主。实者祛邪,消食,化痰,解郁;虚者补正,健运脾胃,益气养阴。虚实夹杂者,适
当兼顾。
4、讲解各证治疗实证:(1)外邪犯胃,用疏邪解表,芳香化浊法,覆香正气散加减。(2)食滞内
停,用消食和胃法,保和丸加减。(3)痰饮内停证,用温化痰饮、和胃降逆法,苓桂术甘汤,小
半夏加茯苓汤加减。(4)肝气犯胃,用疏肝理气,和胃止呕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虚证:
(1)脾胃虚寒证,用理中汤加减。(2)胃阴不足证,用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法麦门冬汤加减。
【重点难点】
重点:呕吐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治疗大法各证的辨证施治。
难点:病机要点与肝脾关系的理解。
呃逆
【目的要求】
1、了解呃逆和干呕、暧气的区别。
2、明确发病原理主要为胃气上逆。
3、掌握呃逆的辨治原则及各类证型的治法方药。
4、熟悉简易止呃的有效处理。
5、了解危重病中出现呃逆是预后不良的征兆。
【教学内容】
1、介绍呃逆为气逆上冲,喉间呃忒有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忍的症状,有轻重之异。并解释呃逆
与干呕、暧气的区别。
2、指出本病可因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体虚病后所致。发病原理主要由于胃气上逆。但上焦肺气
郁滞,下焦肝肾亏虚,冲气上逆亦可引起。
3、阐明呃逆辨证须分虚实寒热。治疗大法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主。实证祛其邪,虚则补其正。
重病中出现呃逆多为下元衰败,用温补或滋养法。
4、分别阐述:(1)胃寒气逆证:温中散寒止呃法,丁香散加减。(2)胃火上逆证:清热和胃,降
逆止呃法,竹叶石膏汤加减。(3)气滞痰阻证:理气化痰,降逆止呃法,旋覆代赭汤加减。(4)
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和中降逆法,理中丸加减。(5)胃阴不足证:益胃养阴,和胃止呃法,
益胃汤加减。
5、介绍简易的止呃处理。
【重点难点】
重点:呃逆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呃逆与肺、胃、肾、肝关系的理解。
噎膈
【目的要求】
1、理解噎膈的发生与精神因素和酒食所伤有关。
2、明确本病病理的标本关系。本为阴伤液耗,终至气虚阳微;标为气火郁结和痰瘀阻滞。
3、掌握初起以标实为主,后期以本虚为主的辨治原则。
4、熟悉噎膈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
5、了解本病与呕吐、反胃的鉴别要点。
【教学内容】
1、介绍本病特征是吞咽梗阻,饮食难下,纳而反出的疾病,并和“呕吐”、“反胃”、“梅核气”
作区别。
2、指出本病的病因与饮食当,情志刺激及久病体虚有关,发病原理为气火痰瘀互结,胃失通降,
久则从实转虚,伤阴耗气。
3、简述噎膈多属本虚标实证。初起标实为主,须分气、痰、瘀的主饮,用理气、化痰、行瘀等法;
后期以本虚为主,分别用滋阴润燥或温补中阳法,虚实并见则攻补兼施。
4、讲解噎膈的常见证型:(1)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法,启膈散加减。(2)津亏热结
证:滋养阴液,泻热散结法,五汁安中饮加减。(3)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结行瘀法,通幽
汤加减。(4)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益气回阳法,补气运脾汤或右归丸加减。
5、简单介绍近年来治疗噎膈的中药简验方。
6、简单介绍反胃的临床特征,指出病理多属脾胃虚寒,无力消运,病久及肾,不能熟腐水谷而致
食入之后,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治法宜温中健脾、降气和胃,方用丁香透膈散加减。肾阳虚者,
加附子、肉桂益火之源。
【重点难点】
重点:噎膈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噎膈发病与胃、肝、脾、肾关系的理解。
腹痛
【目的要求】
1、了解内科腹痛的一般概念,并对常见外科急腹症及妇科疾患的腹痛作出鉴别诊断。
2、掌握腹痛辨证,结合脏腑经络所属,区别寒热气血虚实。
3、熟悉腹痛为虚实为纲的治疗原则,掌握各个证型的论治。
【教学内容】
1、叙述腹痛的基本概念及其脏腑经络的关系,指出本证可涉及内、外、妇等各科疾病。明确本篇
讨论范围以内科疾病为主。
2、讲解腹痛的病因与外感时邪、饮食、情志、虫积、以及阳气素虚等有关。病理表现主要为气机
郁滞,络脉痹阻,不通则痛。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一般以实证为多。
3、阐明腹痛的辨证,应区别其脏腑经络所属,在气在血,属寒属热,从虚实两纲进行治疗,实证
重在祛邪疏导;虚寒宜温补阳气。
4、分别阐述(1)寒邪内阻证:用温里散寒、理气止痛法,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2)湿热
壅滞:泄热通腑法,大承气汤加减。(3)中脏虚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法,小建中汤加减(4)
饮食停滞:消食导滞法,用枳实导滞丸加减。(5)气机郁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法,柴胡疏肝
散(6)瘀血阻滞:活血化瘀法,少腹逐瘀汤。
【重点难点】
重点:腹痛的证候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腹痛病机“不通则痛”理论的理解。
泄泻
【目的要求】
1、了解泄泻的基本概念,并和疾病、霍乱的区别。
2、明确泄泻的病理关键是脾病湿盛。暴泻以湿盛为主,久泻以脾虚为主。
3、掌握泄泻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并熟悉各个证型的症状特点及治法方药。
4、了解急、慢性腹泻的简验方及其调摄要求。
【教学内容】
1、内容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澹的病证。并简述历代不同命名和分类和含义。
2、说明泄泻病因有饮食、外邪、情志、体虚、禀赋等多方面,病理因素主要是湿,每多夹寒、夹
热(暑)、夹食;病变在脾,并可涉及到肾和肝。病理表现为脾胃运化失调、大小肠受盛、传导失
常,清浊不分所致。
3、阐述泄泻的辨证要点,应以久暴分虚实,暴泻属于邪实,当辨寒湿,湿热,伤食;久泻多为正
虚,应分脾虚,肾虚,肝郁的不同,并可出现虚实寒热的转化与夹杂等情况。
4、交待泄泻的治疗原则,以运脾化湿为主,暴泻重用化湿,参以淡渗,辨其寒热和食滞所伤施治;
久泻当予健脾,涉及肝肾者,抑肝或温肾。虚实寒热夹杂者予以相应的治疗。
5、强调泄泻各证型的证治。(1)寒湿泄泻:芳香化湿、疏表散寒法,瞿香正气散加减。(2)湿热
泄泻:清热利湿法,葛根苓连汤加减。(3)暑湿泄泻:用清暑化湿法,用黄连香蓍饮加减。(4)
食滞肠胃证,宜消食导滞,用保和丸。(5)肝气乘脾:抑肝扶脾法,痛泻要方加减。(6)脾胃虚
弱:健脾益胃,化湿止泻法,参苓白术散加减。(7)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法,四神丸
加减。
6、介绍治疗泄泻的简验方和调护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泄泻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泄泻各型症状特点及治法方药。
痢疾
【目的要求】
1、了解痢疾的主要症状及辨病知识。
2、明确痢疾多有传染的特点。病理变化主要是湿热阻滞肠道,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所致。
3、掌握痢疾的辨证施治要点及湿热痢、疫毒痢、虚寒痢、休息痢等常见证型的治疗。
4、熟悉湿热痢夹表证用逆流挽舟法的治疗措施和疫毒痢正虚邪陷的应急处理。
【教学内容】
1、说明疾病的主症是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赤白粘液脓血。并简单介绍历代主要命名的意义。
2、阐明痢疾的病因为外感湿热疫毒及饮食不节(洁)。病理是邪阻肠道,传导失司,气血壅滞,
脂膜血络受损。初起属实,久延邪恋正虚,可以伤及阳气或阴血。
3、指出疫毒痢邪入营血,内陷心包,可见内闭外脱的严重变化。
4、讲解疾病的辨治原则当以久暴分虚实。暴痢以湿热为多,治当清肠化湿,调气和血,有滞者兼
以导滞;疫毒深重,加强清热解毒。久痢多属虚中夹实,应标本同治,调补脾胃,兼以清肠。同
时还要辨寒热偏重和气血耗伤情况。
5、叙述疾病六类证治:(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法,芍药汤加减。本证型初起夹有表证
者,可用逆流挽舟法,荆防败毒散加减。(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法,白头翁汤加减。(3)寒
湿痢:温化寒湿法,胃苓汤加减。(4)阴虚痢:养阴清肠法,驻车丸加减。(5)虚寒痢:温补脾
肾,收涩固脱法,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6)休息痢:发作期,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法,
连理汤加减。缓解期,脾胃虚弱证,宜补中益气,健脾升阳,补中益气汤加减。脾阳虚衰证,宜
温阳祛寒,益气健脾,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寒热错杂证,宜温中补虚,清热燥湿,用乌梅丸加减。
瘀血内阻证,宜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6、介绍中药简验方和针灸治疗痢疾的概况。
【重点难点】
重点:痢疾的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对痢疾病理变化的理解和各型的区别与治疗用药。
便秘
【目的要求】
1、了解便秘的临床表现,病情轻重程度不一。
2、明确便秘的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3、熟悉便秘以通下为治疗原则,但注意不可单纯泻下,应掌握各类便秘的证治。
【教学内容】
1、介绍便秘是指大便不通,解而不畅,排便时间延长,粪质干燥、坚硬的一种病证。
2、说明便秘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等。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
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病理总属肠腑传导失常,且与脾、胃、肝、肾等脏的功能
失调有关。
3、阐述辨证以虚实为纲,治疗以通下为原则。实秘(1)肠胃积热: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
仁丸加减。(2)气机郁滞:顺气导滞法,六磨汤加减。虚秘(3)冷秘:温里散寒法,温脾汤合半
硫丸加减。(1)气虚秘:补气润肠法,黄黄汤加减。(2)血虚便秘:养血润燥法,润肠丸加减。
(3)阳虚便秘:温阳通便法,济川煎加减
4、介绍饮食、生活的调摄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便秘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病理性质、病机要点及病位相关脏腑等发病原理的理解。
胁痛
【目的要求】
1、掌握胁痛病在肝胆,病理特点为肝气郁滞,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了解气郁可以化火、伤阴,
或气滞而致血瘀的病理演变关系。
2、熟悉肝气郁结、肝胆湿热与肝阴不足三个常见证型的治法方药,明确以肝郁气滞所致胁痛最为
常见。
3、掌握胁痛的辨证以区别气血为要点,治疗以“通则不通”的理论为依据,实证运用理气、活血、
清热、化湿等法,虚证当补中寓通,以滋阴柔肝为主。
4、了解胆道病证的一般辨病用药知识。
【教学内容】
1、说明胁痛主症是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
2、简述胁痛的病因为情志不遂、外感湿热、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优劣分析试题及答案
- 小语种学习心得及试题及答案探讨
- 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财富管理试题及答案
- 全面了解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内容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畜牧师职称考试试题及答案
- 银行职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策略试题及答案
- 致胜策略网络编辑师证书考试的试题及答案
- 成功秘诀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银行内部审计的有效措施试题及答案
- 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学习平台对比试题及答案
- 腺样体肥大诊疗与腺样体切除术(概述、临床表现与危害、诊断、治疗及腺样体切除术)
-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第一单元 民事权利与义务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 借个护龙头尤妮佳成长史观中国卫生用品发展前景
-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及措施
- Liaison快速操作指南中文版说课材料
- 中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 )
- 长途大客车总布置设计
- Q∕GDW 10799.6-2018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第6部分:光伏电站部分
- T∕CAAA 002-2018 燕麦 干草质量分级
- 方格网计算步骤及方法
- 课题评分表(共1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