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学基础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38/2C/wKhkGWbiMKOAZKtTAAKAMX9VJA0703.jpg)
![中医针灸学基础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38/2C/wKhkGWbiMKOAZKtTAAKAMX9VJA07032.jpg)
![中医针灸学基础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38/2C/wKhkGWbiMKOAZKtTAAKAMX9VJA07033.jpg)
![中医针灸学基础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38/2C/wKhkGWbiMKOAZKtTAAKAMX9VJA07034.jpg)
![中医针灸学基础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38/2C/wKhkGWbiMKOAZKtTAAKAMX9VJA070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针灸学基础内容
第一章经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腑、气血等相互关系的中医学理
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及推拿
学的理论核心。
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形成的,与脏象、气血
津液等学说互为补充,独到而深刻地阐明了人体生理活动
和病理变化规律,对临床诊断疾病、拟定治则、处方遣药,
特别是针灸、推拿以及气功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故
有“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之说。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
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故曰:
“经者,径也。”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
的循行部位。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
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络
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
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
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
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
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
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二、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
脉是它的主体。
(一)经脉系统
1.十二经脉
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
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阳经的
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
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
表里的阳经相合。为此,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
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
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
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
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它有联缀百骸,维
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
区。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
二皮部”。
2.奇经: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带脉、阴骄脉、阳骄
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有统率、
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二)络脉系统
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
十五别络:别络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共有十五支,包括
十二经脉在四肢各分出的络,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及
脾之大络。十五别络的功能是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
调节作用。)
孙络: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浮络: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
第二节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一)命名原则
内为阴,外为阳: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
统亦以阴、阳来命名。其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
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
阳,相互之间具有相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即肢体内侧面
的前、中、后,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肢体外侧面
的前、中、后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
脏为阴,腑为阳:内脏“藏精气而不泻”者为脏,为阴,
“传化物而不藏”者称腑,为阳。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
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都以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
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
“足”字。
(二)具体名称
十二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
行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四组。”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
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
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
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
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
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
阳经,属腑。
阴经陶经循行部位
(属脏)(属腑)(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阳明大肠
太阴肺经经
前线
厥阴心包少阳三焦
手上肢中线
经经
后线
少阴心经太阳小肠
经
阳明胃经
太阴脾经前线
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下肢中线
太阳膀胱
少阴肾经后线
经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
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
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
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
规律的高度概括。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阻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
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
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
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附(即足背部)上
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
足心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附上分出,至大
趾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如
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
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
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
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走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
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这就是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
律。
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
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上肢内侧者为手
三阴经,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
躯干。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卞肢外侧者为
足三阳经,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
(一)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
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
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
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颖部;
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
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
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
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
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
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
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躁
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二)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
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
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
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
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
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
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
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表里
的两经的腌穴经常交叉。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经络是
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
道。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
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又名十二经脉的
流注。其流注次序为: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太阴
肺经。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
经脉整体循行系统。
f手柳峻,食髓■短B月大嬲“身-足阳明胃经是大足棚蟋—।
-----------------------------------心中----------------------------------------1
―手少阴心经»手太明小脸-=-=->是太明唠螃受又足少阴肾好一
--------------------------------------附中---------------------------------------------
—手麻阳心够无&-If手少明三焦经-目91*-足少阳胆比-足视f足度阴肝姓一|
-----------------------------------------脏中---------------------------------------------'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
(一)手太阴肺经
1.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院部,下行至脐(水分穴)
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
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
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
槎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棱侧尖端(少商
穴)。
2.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棚侧尖端(商
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肺,络大肠,通过横膈,并与胃和肾等有
联系。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循行部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
沿食指挠侧上行,经过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
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
上行至肩前,经肩盂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
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阳明经的缺盆
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2.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
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
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
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大肠,络肺,并与胃经有直接联系。
(三)足阳明胃经
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
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
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
口角左右相交于须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
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额弓上行,沿
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2.分支
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
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脱、中脱),络
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
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
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
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
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
侧(厉兑穴)。
胫部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
侧端。
足背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隐
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胃,络脾,并与心和小肠有直接联系。
(四)足太阴脾经
1.循行部位: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
沿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
内侧,沿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漏谷穴)走出
足厥阴肝经前面,经膝股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
属脾络胃,向上通过横膈,夹食管旁(络大包,会中府),
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2.分支: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于任脉的膻中穴处
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脾,络胃,与心、肺等有直接联系。
(五)手少阴心经
1.循行部位: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来属于“心系”(心
系,指;心脏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脉络),向下通过横膈
至任脉的下脱穴附近,络小肠。
2.分支
心系向上的分支:从心系上行,夹咽喉,经颈、颜面深部
联系于“目系”(目系,又名眼系、目本,是眼球内连于
脑的脉络)。
心系直行的分支:复从心系,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
窝下(极泉穴),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手厥阴
经之后,下向肘内(少海穴),沿前臂内侧后缘至腕部尺
侧(神门穴),进入掌内后缘(少府穴),沿小指的槐侧
出于末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3.联系脏腑:属心,络小肠,与肺、脾、肝、肾有联系。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循行部位: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少泽穴),
沿手掌尺侧,直上过腕部外侧(阳谷穴),沿前臂外侧后
缘上行,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牌之间(小海穴),沿上
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后面(肩贞穴),绕行于肩胛冈
上窝(肩中俞)以后,交会于督脉之大椎穴,从大椎向前
经足阳明经的缺盆,进入胸部深层,下行至任脉的膻中穴
处,络于心,再沿食道通过横膈,到达胃部,直属小肠。
2.分支.
缺盆分支:从缺盆沿着颈部向上至面颊部(颠醪穴),上
至外眼角,折入耳中(听宫穴)。
颊部分支:从颊部,斜向目眶下缘,直达鼻根进入内眼角
(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小肠,络心,与胃有联系。
(七)足太阳膀胱经
1.循行部位: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睛明穴),上过
额部,直至巅顶交会于督脉的百会穴。
2.分支
巅顶部的分支:从巅顶(百会穴)分出至耳上角。
巅顶向后直行分支:从巅顶下行(至脑户穴)入颅内络脑,
复返出来下行项后(天柱穴)。
下分为两支:其一,沿肩胛内侧(大杼穴始),夹脊旁,
沿背中线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进入脊旁筋肉,络于
肾,下属膀胱,再从腰中分出下行,夹脊旁,通于臀部,
经大腿后面,进入胭窝中。其二,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
通过肩胛,沿背中线旁三寸下行,过臀部,经过髓关节部
(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会合于胭窝中,向下
通过腓肠肌,经外踝后面(昆仑穴),在足跟部折向前,
经足背外侧至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
接。
3.联系脏腑:属膀胱,络肾,与心、脑有联系。
(A)足少阴肾经
1.循行部位: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端,斜向于足心(涌
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然骨穴),经内踝后进入足跟,
再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上行,出烟窝内侧,直至大腿内侧
后缘,人脊内,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2.分支
腰部的直行分支:从肾上行,通过肝脏,上经横膈,进入
肺中,沿喉咙,上至舌根两侧。
肺部的分支:从肺中分出,络于心,流注于胸中(膻中穴),
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肾,络膀胱,与肝、肺、心有直接联系。
(九)手厥阴心包经
1.循行部位: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于心包络,通
过横膈,依次循序下行,通过胸部、上腹、下腹,联络三
焦。
2.分支
胸部分支:从胸中出于胁部,经腋下三寸处(天池穴),
上行至腋窝,沿上肢内侧,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直至
肘中,下向前臂,走两筋(槐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
间,过腕部,人掌心(劳宫穴),到达中指椀侧末端(中
冲穴)。
掌中分支:从掌中(劳宫穴)分出,沿着无名指尺侧至指
端(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
1.循行部位: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
沿无名指尺侧缘,上过手背,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
槎骨)之间,直上穿过肘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
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散络
于心包,向下通过横膈广泛遍属三焦。
2.分支
胸中分支:从膻中穴分出,向上走出缺盆,至项后与督脉
的大椎穴交会,上走至项部,沿耳后(翳风穴)上行至耳
上方,再屈曲向下走向面颊部,至眼眶下(颤醪穴)。
耳部分支:从耳后(翳风穴)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
(过听宫、耳门等穴),经过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
分支相交。上行至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三焦,络心包。
(十一)足少阳胆经
1.循行部位: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瞳子醪穴),向上
到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完骨穴),外折向上行,经额
部至眉上(阳白穴),复返向耳后(风池穴),再沿颈部
侧面行于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于少阳三焦
经之后,行人缺盆部。
2.分支
耳部分支: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手少阳的翳风穴进
入耳中,过手太阳经的听宫穴,出走耳前,至眼外角的后
方。
眼外角分支:从眼外角分出,下行至下领部足阳明经的大
迎穴附近,与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其经脉
向下覆盖于颊车穴部,下行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后,
下入胸中,穿过横膈,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腹
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虢关节部(环跳穴)。
缺盆部直行分支:从缺盆分出,向下至腋窝,沿胸侧部,
经过季胁,下行至髓关节部(环跳穴)与前脉会合,再向
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关节外侧,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
骨下段,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外侧进入第四足趾外侧端
(足窍阴穴)。
足背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一、第二趾骨间,
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
经。
3.联系脏腑:属胆,络肝,与心有联系。
(十二)足厥阴肝经
1.循行部位: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
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
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八
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胭内侧(曲泉穴)沿
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
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
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
系),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2.分支
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
太阴肺经)。
3.联系脏腑: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
[附]十二经循行歌
1.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遂人寸口上鱼际,大
指内侧爪甲根,
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闹内萦,支络还从腕后出,接
次指交阳明经,
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
2.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经属大肠,食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人合谷,两
骨两筋中间行,
循臂人肘上闹外,肩盂前廉柱骨旁,支从缺盆上入颈,斜
贯两颊下齿当,
会此下人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挟口人中交左右,上
挟鼻孔尽迎香。
3.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起鼻颈,互交旁约足太阳,下至气街中而合,遂
下髀关伏兔逢,
下循鼻外人上齿,挟口环唇交承浆,膝膑之中循胫外,足
附中指内间疼,
颐后大迎颊车游,耳前发际至额颅,支者下膝三寸别,下
人中指外间列,
支循喉咙人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州,又有支者别附上,大
指之间太阴接,
直者下乳挟脐冲,支从胃口腹里通。
4.足太阴脾经
太阴脾起足大趾,循趾内侧白肉际,股内前廉入腹中,属
脾络胃上膈通,
过核骨后内踝前,上踹循胫膝股里,挟咽连舌散舌下,支
者从胃注心宫。
5.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络小肠呈,下腋循归后廉出,太
阴心主之后行,
支者挟咽系目系,直从心系上肺腾,下肘循臂抵掌后,锐
骨之端小指停。
6.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下膈抵胃属小肠,支
从缺盆上颈颊,
循手上腕出牌中,上臂骨出肘内侧,至目锐眦入耳中,支
者别颊斜上颐,
两筋之间归后廉,出肩解而绕肩胛,抵鼻至于目内眦,络
颠与足太阳接,
交肩之上入缺盆,直络心中循咽隘。
7.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肾正属膀胱腑,一
支贯臀入胭传,
支者从巅入耳角,直者从巅入脑间,一支从膊别贯胛,挟
肩循髀合胭行,
还出下项循肩膊,挟脊抵腰循膂旋,贯踹出踝循京骨,小
指外侧接至阴。
8.足少阴肾经
足肾经脉属少阴,斜从小指趋足心,直者从肾贯肝膈,人
肺挟舌喉咙循,
出于然谷循内踝,入跟上踹胭内寻,支者从肺络心上,注
胸交于手厥阴,
上股后廉直贯脊,属肾下络膀胱深。
9.手厥阴心包络经
手厥阴经心主标,心包下膈络三焦,太阴少阴中间走,入
肘下臂两筋招,
起自胸中支出胁,下腋三寸循孺迢,行掌心出中指末,支
从小指次指交。
10.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经三焦脉,起于小指次指端,循属三焦支膻中,从
缺上项系耳上,
两指之间循表腕,出臂两骨行外关,下行耳颊至顺际,支
从耳后耳中存,
上行贯肘循孺外,上肩交出少阳寰,出走耳前交两颊,至
目锐眦胆经论,
人缺盆而布膻中,上络心包下膈从。
11.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脉胆经传,起于两目锐眦边,人髀厌中脉来横,直
者缺盆下腋胸,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前,季胁下合髀厌中,下
循髀阳膝外廉,
至肩却出少阳后,阳明缺盆之外旋,下于外辅骨之前,直
抵绝骨出外踝,
支者耳后人耳中,出走耳前锐眦逢,循附人小次趾间,支
别附上人大趾,
支别锐眦下大迎,合手少阳抵顺宫,循趾歧骨出其端,还
贯爪甲出三毛,
下加颊车下颈行,合于缺盆胸中承,足厥阴经于此连,贯
膈络肝原属胆,
胁里气街毛际萦。
12.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脉所终。起于大趾毛际丛,上人顽领连目系,出
额会督顶巅逢,
循足附上上内踝,出太阴后人胭中,其支复从目系出,下
行颊里交环唇,
循股入毛绕阴器,上抵小腹挟胃通,支者出肝别贯膈,上
注于肺乃交宫,
属肝络胆上贯膈,布于胁肋循喉咙。
第三节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生理特点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
冲脉、带脉、阴拼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
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
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
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有三:①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络属
关系。②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③奇经八脉的分
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及全身,人体的上肢无奇经八脉的
分布。
其走向也与十二经脉不同,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地
循行。
奇经八脉的共同生理功能为:
1.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督脉能总督一身之
阳经;任脉联系总任一身之阴经;带脉约束纵行诸脉。二
骄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的阴阳。
即奇经八脉进一步加强了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
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
予补充。
3.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
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
系。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一)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舐部
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
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
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
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
属肾。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
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
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
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
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
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
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
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
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
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二)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
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
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
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3.生理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
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
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
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
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
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三)冲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
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
(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
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
脊柱内。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2.生理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
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
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
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
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
称。
(2)主生殖功能: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
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
“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
癸竭地道不通。”这里所说的“太冲脉”,即指冲脉而言。
另外,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或后天冲脉受伤,均可导致
生殖功能衰退。
(3)调节气机升降: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
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
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四)带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
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髓骨
上缘斜行到少腹。
2.生理功能: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
(五)阴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
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
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
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
(六)阳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
外躁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
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
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
风池穴。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运动。
(七)阴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阴维脉起于足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的筑宾穴,
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
与足厥阴肝经相合,再上行交于任脉的天突穴,止于咽喉
部的廉泉穴。
2.生理功能:维脉的“维”字,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阴
维具有维系阴经的作用。
(A)阳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阳维脉起于足太阳的金门穴,过外踝,向上
与足少阳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
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
项后,与督脉会合。
2.生理功能:维系阳经。
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一、经别
(一)经别的含义
经别为十二经别的简称,是十二经脉别出的,分布于胸腹
和头部,沟通表里两经并加强与脏腑联系的另一经脉系统。
它是包括在十二经脉范围以内的经脉,故称其为“别行的
正经”。
(二)经别的循行
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四肢开始深入内脏,然后再上至头
颈浅部,而表里相合。它的“离、合、出、人”的部位,
虽和十二经的循行通路有密切关系,但在循行的顺逆方向
上,与十二经脉的循行有显着的区别。如手三阴经的循行
是从胸走手,而经别却自腋深入胸腔以后,再上行向头,
合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的循行是从手走头,而手三阳经
别则由腋下深入内脏,然后上行至头;足三阴经的循行是
从足走胸(腹),而足三阴经别却从足走头;足三阳经的
循行是从头走足,足三阳经别则是从足走头。
十二经别与正经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其循行上具有“离、
合、出、入”的特点。每一条经别都是从其所属的正经分
出,称作“离”(别),进入胸腹腔称“入”,于头颈部
出来称“出”,又与表里经脉相合称“合”。手足三阴三
阳共组成六对,称“六合”。
(三)经别的生理功能
十二经别之中的六阳经,都要行过与其相表里的脏腑,如
“足少阳之别散于肝”,“足阳明之别散于脾”,“足太
阳之别散于肾”。六阴经经别也都行过本脏。这不仅说明
了十二经别都和脏腑相联属,在机体内部起着濡养脏腑的
作用,而且突出了阴阳两经互为表里的配偶关系。其分布
与相互的关系比四肢由络脉来沟通表里组织更为缜密。
十二经别辅助了十二经脉对内脏和体表的联系,体现了手
足三阴三阳在表里关系上的“离、合、出、人”和相互灌
注,同十二正经、十五络脉、奇经八脉等,构成了运行气
血循环体系。因为每一经脉均有其自己的经别,所以某一
经脸穴主治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在经脉的循行部位上,这
也就具体地说明了经别的作用。
十二经别在《内经》中均无病候的记载。但经别对部分胸
穴主治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各经经穴所能主治的症候,其
发病部位有一些并非经脉所能达到,而是经别到达之处,
取该经腌穴进行治疗,往往能获得显著的疗效。如足太阳
膀胱经的承山、承筋、合阳等穴,都能治疗痔疾,但是膀
胱经的循行通路并不到达肛门,而经别的循行则是“下尻
五寸,别人于肛”。
二、络脉
(一)络脉的含义
络脉是自经脉别出的分支,又称“别络”,主要有十五络
脉。十五络脉是由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别络及脾之大
络所组成的。
从络脉分出的更细小的络脉称“孙络”。分布在皮肤表面
的络脉叫作“浮络”。络脉与络脉之间可以相互吻合,“复
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灵枢•经脉》)。络脉从
大到小,分成无数细支遍布全身,将气血渗灌到人体各部
位及组织中去,这样就使在经络中运行的气血,由线状流
行扩展为面状弥散,对整体起营养作用。
络脉自经脉的一定穴位别出之后,就以分出之处的穴名而
定名。如手太阴经的络脉,自列缺别出,因此这支络脉的
络穴就名为“列缺”。
(二)络脉的循行
在十五络脉中,十二经脉的络脉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分
出,络于相互表里的阴阳两经之间,从阳走阴或从阴走阳,
为十二经在四肢互相传注的纽带。
任脉之络脉分布在腹部,络于冲脉;督脉之络脉分布在背
部,除别走太阳之外,并能联络任脉和足少阴经脉;脾之
大络分布在侧身部,能总统阴阳诸络。这三者在躯干部发
挥其联络作用,从而加强了人体前、后、侧的统一联系。
(三)络脉的生理功能
在阴阳表里经脉之间起纽带作用,参与十二经脉的整体循
环,其病变特点是:十五络脉所反映的病候,主要偏重于
四肢体表的疾患,多为局部病变,不像十二经脉病候那样
深重繁杂。
三、经筋
(一)经筋的含义
经筋为十二经筋的简称,是十二经的经气濡养筋肉骨节的
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经脉经气在人体
四肢百骸、骨骼筋肉之间运行的另一径路。因其运行于体
表筋肉,故称经筋。经筋也分手足三阴三阳,其数目与经
脉相同,其循行道路也多与经脉相接。
(二)经筋的循行
十二经筋的走向及分布,基本上和十二经脉的循行相一致。
但是,十二经脉有顺逆之不同,而经筋走向皆起于四肢指
爪之间,在踝、胭、膝、臀、腕、肘、腋、髀、颈结聚,
终结于头面等处,沿行于体表,不人内脏,而与他经相结。
四、皮部
(一)皮部的含义
皮部为十二皮部的简称,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
的部位,是经络之气散布的区域,即全身体表皮肤按十二
经脉分布划分的十二个部位。经脉、经别、络脉、经筋,
大体上都是分手足三阴三阳。在体表的皮肤也是按经络来
分区,故称十二皮部。
(二)皮部的循行
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其名称见下表。
I六经名I太阳I阳明I少阳I太阴
I少阴I厥阴I
I皮部名I关枢I害蜚I枢持I关蛰
I枢儒I害肩I
(三)皮部的生理功能
十二皮部属于人体的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为机体
卫外的屏障,具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理变化的
作用。“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媵理开,开则邪人客
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人舍于府藏也”(《素
问•皮部论》)。这样,皮一络一经一腑一脏,成为疾病
传变的层次;脏腑、经络的病变能反映到皮部,如“其色
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等。从外部
的诊察和施治则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皮肤针、刺络、
敷贴等法,都是结合皮部理论运用的。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灵枢•经脉》曾经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
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
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又可理解为经络系统
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一、联系作用
人体是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脉筋骨等
组成的,它们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进行着有
机的整体活动,使机体内外、上下保持协调统一,构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有机配合,相互联系,主要是依靠经
络的沟通、联络作用实现的。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的纵
横交错,人里出表,通上达下,相互络属于脏腑,奇经八
脉联系沟通十二正经,十二经筋、十二皮部联络筋脉皮肉,
从而使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了
一个表里、上下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体。
所以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
枢•本脏》)。
二、感应作用
经络不仅有运行气血营养物质的功能,而且还有传导信息
的作用。所以,经络也是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传导
网。当肌表受到某种刺激时,刺激量就沿着经脉传于体内
有关脏腑,使该脏腑的功能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疏通气血
和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脏腑功能活动的变化也可通过经
络而反映于体表。经络循行四通八达而至机体每一个局部,
从而使每一局部成为整体的缩影。针刺中的“得气”和“行
气”现象,就是经络传导感应作用的表现。
三、濡养作用
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均需气血濡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
活动。而气血通过经络循环贯注而通达全身,发挥其营养
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所以说:“经
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
枢•本脏》)。
四、调节作用
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的
平衡。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胜偏衰
的证候,可运用针灸等治法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以“泻
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灵枢•刺节真邪》)。
实验证明,针刺有关经络的穴位,对各脏腑有调节作用,
即原来亢进的可使之抑制,原来抑制的可使之兴奋。
第二章腌穴总论
脸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脸,本
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
经气转输之所;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腌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
府”、“骨空”等;后世医家还将其称之为“孔穴”、“穴
道”、“穴位”;宋代的《铜人脸穴针灸图经》则通称“脸
穴”。虽然“腌”、“输”、“俞”三者均指腌穴,但在
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腌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
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
的的背俞穴。
人体的脸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脸
穴与经络、脏腑、气血密切相关。《灵枢•九针十二原》
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说明针灸通过经脉、气血、腌穴三者的共同作用,达到治
疗的目的。经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脉,经脉又隶属于一定
的脏腑,故脸穴一经脉一脏腑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腌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
(一)腌穴的发展
脸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的治病部位。远古时
代,我们的祖先当身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在病
痛局部硬刺、叩击、按摩、针刺、火灸,发现可减轻或消
除病痛。这种“以痛为输”所认识的脸穴,既无定位,又
无定名,是认识腌穴的最初阶段。
在医疗实践中,对体表施术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了解逐步
深入,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认识到有些腌穴有确定的位置
和主治的病证,并给以位置的描述和命名。这是腌穴发展
的第二阶段,即定位、定名阶段。
随着对经络以及腌穴主治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古代医家
对腌穴的主治作用进行了归类,并与经络相联系,说明腌
穴不是体表孤立的点,而是与经络脏腑相通。通过不断总
结、分析归纳,逐步将腌穴分别归属各经。这是腌穴发展
的成熟阶段,即定位、定名、归经阶段。
《内经》论及穴名约160个,并有脸穴归经的记载。晋代
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记载周身经穴名349个,除论
述了腌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领外,并对腌穴的
排列顺序进行了整理,为腌穴学理论和针灸实践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北宋王惟一对脸穴重新进行了考定,撰写
了《铜人腌穴针灸图经》,详载了354个穴名。元代滑伯
仁所著《十四经发挥》载经穴穴名亦为354个,并将全身
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明代杨继洲《针
灸大成》载经穴名359个,并列举了辨证选穴的范例,充
实了针灸辨证施治的内容。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定经
穴穴名361个,并延续至今。本教材增加了一个经穴,使
经穴数目达362个。
(二)胸穴的分类
人体的脸穴大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
经和任脉、督脉的腌穴。
这类脸穴具有主治本经和所属脏腑病证的共同作用,因此,
归纳于十四经脉系统中,简称“经穴”。十四经穴共有361
个,是腌穴的主要部分。
2.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
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腌穴。这类腌穴的主治范围
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因而未归入十四
经系统,故又称“经外奇穴”。历代对奇穴记载不一。目
前,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的《经穴部位》,对48个奇
穴的部位确定了统一的定位标准。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
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脸穴。又称“天
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唐代孙思邈《备急
千金要方》载:“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
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
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三)腌穴的命名
腌穴的名称均有一定的含意,《千金翼方》指出:“凡诸
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历代医家以腌穴所居部位
和作用为基础,结合自然界现象和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
比像的方法对脸穴命名。了解腌穴命名的含意,有助于熟
悉、记忆腌穴的部位和治疗作用。兹将腌穴命名择要分类
说明如下:
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即根据腌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而
命名,如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面部颠骨下的颠髅,
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等。
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即根据腌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
作用命名,如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肿的水分、水道,
治面瘫的牵正。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称如日、月、
星、辰等和地貌名称如山、陵、丘、墟、溪、谷、沟、泽、
池、泉、海、渎等,结合腌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气血流注
的状况而命名,如日月、上星、太乙、承山、大陵、商丘、
丘墟、太溪、合谷、水沟、曲泽、涌泉、小海、四渎等。
4.参照动植物命名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腌穴所
在部位的形象而命名,如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
口禾修等。
5.借助建筑物命名即根据建筑物来形容某些脸穴所在部
位的形态或作用特点而命名,如天井、印堂、巨阙、脑户、
屋翳、膺窗、库房、地仓、气户、梁门等。
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即根据腌穴部位或治疗作用,结
合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学理论命名,如阴陵泉、
阳陵泉、心俞、三阴交、三阳络、百会、气海、血海、神
堂、魄户等。
二、腌穴的作用
(一)近治作用
是一切腌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如所有腌穴均能
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
(二)远治作用
是十四经腌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穴中,尤其
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脸穴,不仅能治疗局部
病症,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
的病症,有的甚至可影响全身的功能。如“合谷穴”不仅
可治上肢病,还可治颈部及头面部疾患,同时还可治疗外
感发热病;“足三里”不但治疗下肢病,而且对调整消化
系统功能,甚至人体防卫,免疫反应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
作用。
(三)特殊作用
指某些腌穴所具有的双重性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而
言。如“天枢”可治泻泄,又可治便秘;“内关”在心动
过速时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又可提高心率。特异性
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
总之,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起来大体是:本经腌穴
可治本经病,表里经脸穴能互相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经
穴能配合治疗局部病。各经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
同性。
三、特定穴的意义和特点
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腌穴被称之为“特定穴”(specific
points),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
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特定穴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经穴,
掌握特定穴的有关知识,对针灸临床选穴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
(一)特定穴的意义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经穴,
称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
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郊穴”、
“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
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1.五输穴
十二经脉中的每一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
腌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
称“五输”。古人把十二经脉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
然界之水流,认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并将
“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分别冠之于五个特定穴,
即组成了五输穴。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意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头;井穴分布
在指或趾末端,其经气初出。“荥”,意为小水,喻刚出
的泉水微流;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
始流动。“输”,有输注之意,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渐
深;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其经气渐盛。“经"
意为水流宽大通畅;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
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有汇合之意,喻江河之
水汇合入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
于脏腑。《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
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五输穴经
气流注特点的概括。五输穴与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输”
之称。
2.原穴、络穴
十二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的部位,称为
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
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
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
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
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即另
置一原。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脸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
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
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
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
尾舐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2.郅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
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邦穴”。“邦”有空隙之意。汽穴
共有十六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
以下。
4.背俞穴、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脸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
“俞穴”。“俞”,有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
背俞穴,共十二个。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
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
脏腑之名。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腌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
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
穴,共十二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
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5.下合穴
六脏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腌穴,称为“下合穴”,又称
“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六个,其中胃、胆、膀胱的
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
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5.八会穴
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八个腌
穴,称为八会穴。八会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中脏、
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
于四肢部。
7.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腌穴,称为“八脉交会穴”,
又称“交经八穴”。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8.交会穴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腌穴,称为“交会穴"(crossing
point)o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四、脸穴的定位
正确取穴和针灸疗效的关系很大。现代临床常用的腌穴定
位与取穴方法有:
(一)骨度分寸法
始见于《灵枢•骨度》篇。它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
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腌穴的标准。如前后发际间为12
寸;两乳间为8寸;胸骨体下缘至脐中为8寸;脐孔至耻
骨联合上缘为5寸;肩胛骨内缘至背正中线为3寸;腋前
(后)横纹至肘横纹为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股
骨大粗隆(大转子)至膝中为19寸;膝中至外踝尖为16
寸;胫骨内侧牌下缘至内踝尖为13寸;外踝尖至足底为3
寸。(表10-5及图10-1)o
表10-5常用骨度分寸表
常
度
分部位起用
量说明
部点骨
法
度
前发际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穴
头12直
至后发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
部寸量
际至后发际3寸
两乳头横
8寸
之间量
胸剑联
胸
合至脐8寸胸部与胁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
腹
中直骨计算,每一肋两穴间作1寸6分
部
脐中至量
趾骨联5寸
合上缘
背部直寸根据脊椎定穴,肩胛骨下角
背大椎以
21直相当第七(胸)椎,骼崎相当第十六
腰下至尾
椎量椎(第四腰椎棘突)。背部横寸以两
部髓
肩胛内缘作6寸
腋前纹
头至肘9寸
上
横纹直
肢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分寸
肘横纹量
部12
至腕横
寸
纹
耻骨上
缘至股18
骨内上寸
踝上缘直
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寸
胫骨内量
下例1席下13
肢缘至内寸
部踝尖
股头大
19
转子至用于足三阳经的骨度分寸;“膝中”
寸直
膝中前面相当犊鼻穴,后面相当委中穴;
量
膝中至16臀横纹至膝中,作14寸折量
外踝尖寸
图10—1骨度分寸育面)目反刀
(二)解剖标志法
1.固定标志
指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五官、毛发、
指(趾)甲、乳头、肚脐及各种骨节突起和凹陷部。这些
自然标志固定不移,有利于脸穴的定位,如两眉之间取“印
堂”;两乳之间取“膻中”等。
2.动作标志
指必须采取相应的动作才能出现的标志。如张口于耳屏前
方凹陷处取“听宫”;握拳于手掌横纹头取“后溪”等。
(三)手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进行测量定穴的方法。临床常用
以下三种;
1.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横纹
头之间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
横寸(图10-2)。
唇
010-2
中指同身寸
2.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亦
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图10-3)。
⑵拇指同身寸
(3)横指同身寸
图10-3指量法
3.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
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测量为3
寸。(图10-3)
(四)简便取穴法
临床上常用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两耳尖直上取“百
会”,两手虎口交叉取“列缺”垂手中指端取“风市”等。
第三章常用腌穴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槎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
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槎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L5寸,当肱槎肌与拇长展
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
牙痛。
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棍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语文】词性辨识及句子结构成分++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 环境监测员-高级工鉴定复习题练习试卷附答案
- 大气污染练习测试题附答案
- 《麦德龙案例分析》课件
- 《人口迁移的原因》课件
- 《餐飲銷售工作》课件
- 《为政以德复习》课件
- 《小学语文课程下》课件
- 行政职业能力训练课件
- 《钢筋手算》课件
- 执行律师服务方案
- 奥数培训班课件
- 2022煤矿安全规程解读课件
- GB 24544-2023坠落防护速差自控器
- SWITCH暗黑破坏神3超级金手指修改 版本号:2.7.7.92380
- 赏析小说语言(二)
- 2023年11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公开招考3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荟萃)附带答案详解
- 【立高食品公司的偿债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论文9000字)】
- 销量返点合同范本
- 装饰施工图审查要点
- 家庭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