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故都的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故都的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感受秋意01感受秋意01感受秋意01感受秋意情境导入01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情境导入中国文人似乎都有一种悲秋情结,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去诠释心中的秋。01故都的秋第14课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上册知人论世02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在日本留学期间(1896-1945)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到1933年,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他在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了大量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知人论世02文体知识03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最自由的文体,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散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揭示其社会意义。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朗读感悟——正音04潭柘寺(zhè)驯鸽(xùn)落蕊(ruǐ)平仄(zè)颓废(tuí)一椽(chuán)橄榄(lǎn)蟋蟀(shuài)细腻(nì)嘶叫(sī)普陀山(tuó)歧韵(yùn)解题05将“故都”换为“北京”、“北平”行否?有何不同?不用“北京”因为民国期间1928年6月20日,改北京为北平。不用“北平的秋”,因为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当时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秋”——表明描写内容。因此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写对故都北平秋景秋色的回忆,表达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朗读感悟05【任务】: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呢?“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朗读感悟05【思考】: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描

绘了几幅秋景图?试用自己的

语言加以概括(为每幅图取一

个名字)。05故都秋景图秋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3—11段集中写秋景朗读感悟05【思考】:

在记叙秋景时,是以什么顺序来展开的?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的特点,但这些景物具有了“清、静、悲凉”的共同点,这就是文章的“神聚”。05【思考】:总结课文的结构总起(1-2)分写(3-12)总括(13-14)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忆秋)。

记叙故都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绘秋)。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恋秋)。全文结构对比品味06【思考】:

文章只写了北国之秋么?哪些地方还写了南国之秋?为什么这样写?06对比品味阅读文章的一、二段和结尾,这几段写了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喻体本体本体喻体黄酒白干浓烈浅淡稀饭馍馍有味

细腻鲈鱼大蟹爽快娇小受宠黄犬骆驼粗犷高大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慢润淡清静悲凉深度品味07【思考】:

五幅画面分别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为什么这样写?故都秋的总特色:清、静、悲凉。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声、形、色、味。文本研读071、赏析《故都的秋》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的。画面语句品析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文本研读07画面语句品析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①“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②“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③“一椽破屋”“破壁腰”:衰败、凄清、冷色调。1、赏析《故都的秋》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的。文本研读07画面语句品析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①“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②“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秋天的萧条1、赏析《故都的秋》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的。文本研读07画面语句品析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本身就是一种悲凉。1、赏析《故都的秋》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的。文本研读07画面语句品析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1、赏析《故都的秋》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的。①“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②一层秋雨一层凉:秋风秋雨愁煞人。文本研读07画面语句品析小院秋色落蕊秋意寒蝉秋声话凉秋雨秋枣奇景1、赏析《故都的秋》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的。“淡绿微黄的颜色”:清、静的淡色。“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寒冬将临的氛围。文本研读072、故都的人(都市闲人)在这秋色中有哪些行动,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租一椽破屋住,泡一碗浓茶赏天色,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日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踏秋槐落蕊,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听秋蝉嘶叫,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人物身份是平民。行动——清闲语调——平静感叹——悲秋深度品味07【小结】:写景技巧

选材上:选取典型的景物去体现秋的特点。角度上:从声、形、色、境等方面入手;从视、听、味、触等感官入手。效果上: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清”、“静”、“悲凉”。思考探究08郁达夫为什么会把北国的秋景写得如此之“清、静、悲凉”?三岁丧父,17岁赴日留学,异国他乡生活了屈辱的十年。抑郁善感审美追求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作品往往从自然触发人生感伤。家国情怀民不聊生、颠沛流离,“悲凉”是对整个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主观方面:思考探究08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总写北: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记叙小院秋色落蕊秋意寒蝉秋声话凉秋雨秋枣奇景观秋色:清听秋声:静品秋味:悲凉议论人皆感秋非到北方不可中国文人尤甚总写南国之秋:色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