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介呈现出技术先进、平台众多、信息海量、互动性强、传播即时的特点。面对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海量信息,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的任务迫在眉睫。目前,我国青少年群体接触较多的媒介有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移动设备,调查显示,将近80%的青少年每天使用社交媒介的时间维持在30分钟到2小时,而超过一半的家长不能经常陪伴孩子接触和使用媒介,将近90%的小学老师缺乏对青少年接触和使用媒介的指导。青少年日常接触和使用的媒介是相对固定的,主要包含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手机、电脑等新媒体。青少年多是单方面接受媒介内容的传输以及借助媒介进行人际交流。其中,娱乐是他们使用媒介的主要动机,他们通过使用媒介消磨时间,获取没有特定目标的快乐,如和同学朋友网络聊天等。青少年对媒介的了解不足,缺乏媒介硬件搭建、运行机制等常识,因此媒介在青少年眼里充满了神秘的光环,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媒介依赖甚至媒介崇拜的心理。另外,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如网络暴力、色情、诈骗等,这些都容易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很多青少年心智不成熟,尚不具备对媒介内容的鉴别能力,尚未形成批判解读媒介内容的思维,他们很难把握现实世界和媒介世界的界限,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甚至可能会全然相信媒介世界的内容。由于不具备鉴别能力,青少年容易形成单一化的思维模式,且容易被网络不良思想影响其三观的养成,影响日后社会建设的参与。如今,青少年自出生起便处于便捷的网络时代,他们熟练地使用各种媒介,参与媒介信息的浏览和评论,但这仅仅是表面的、娱乐化的使用习惯。青少年在参与媒介应用时,尚未形成创作内容并将其传播的主人翁意识,不能深度参与到媒介应用中,比如明显欠缺创造高质量内容表达自我,与社会进行沟通的能力。社交媒体环境下,出于娱乐放松和信息获取等需求,青少年接触和使用媒介的多元形式主要表现为使用手机等,其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携手与青少年同行,出台相应政策法规,营造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人才梯队,开发可落地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媒介道德素养和接触使用习惯。(摘编自程瑶《社交媒体视阈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研究》)材料二: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这对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要求新闻从业者具备较高的媒介认知能力与使用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仅是新闻传播发展的需要,也是新闻从业者适应新媒体时代变化的需要。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速度都发生了变化,新闻从业者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传播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还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把握好新闻传播的控制权,根据受众的新闻需求传播相应信息,让更多受众通过新闻报道了解社会热点。此外,新闻从业者还应当引导受众对新闻事实产生高度认同感,积极挖掘并报道吸引力强、具有时代感的新闻,促使受众关注并转发新闻,形成良好的新闻传播效应。新闻从业者新闻价值判断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新闻信息质量的高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者更要具备新闻价值判断力,能够发现新闻线索与呈现新闻价值,切实保障新闻信息质量。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关注社会热点,却将实事求是的精神抛之脑后。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博取关注,不惜违背职业道德,捏造一些没有任何价值的内容,这不仅挑战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底线,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要端正工作态度,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高新闻价值判断能力,通过专业判断审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通过传播有价值的、正能量的新闻提高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实现良性循环。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交互性等大大增强,这拉近了新闻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距离。对社会大众而言,新闻媒体不再高高在上,人人都能成为新闻的制作者、发布者、传播者,并且可以参与社会热点、国际局势等新闻的互动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需要履行自身使命,深入研究受众感兴趣的话题,传播符合社会大众需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新闻信息,在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基础上,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正能量感染他们,并促使他们积极传播正能量。受新媒体信息量不断增长的影响,海量信息中掺杂着不少虚假信息,新闻从业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甄别信息真伪,提高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确保新闻报道能够满足受众参与和互动的需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传统媒体需要从多个维度培养新闻从业者的媒介素养,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与接受新闻事实,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不断增强公众的媒介素养。(摘编自廖培煌《新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提升媒介素养策略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青少年使用媒介大多未经过指导,在青少年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海量信息时,如果不对他们加以引导,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B.青少年多借助媒介进行人际交流,与媒介大多是双向传输。传输过程中,存在许多虚假信息,需要青少年多加辨别。C.进入媒体新时代,新闻从业者应紧跟时代步伐,把增强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同感、积极传播正能量作为自己的最高职业素养。D.新闻从业者不能为博取眼球随意捏造新闻内容,只要守住道德底线,就能确保新闻报道能够满足受众的参与和互动需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提升青少年对媒介的认识需要多方努力,要让他们的思维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对媒介的使用更加深入,不再只是浮于表面。B.时代的进步,让青少年所接触的媒介变得可移动化,同时技术的先进也让青少年对这些媒介产生精神上的依赖甚至崇拜。C.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关注社会热点,这要求新闻从业者实事求是,保证产出新闻的真实可靠性。D.新媒体时代,人人皆可制造、发布、传播新闻,难免会有虚假新闻发布,所以媒体人更需要守住新闻真实性底线,提升媒体公信力。3.为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下列途径不正确的一项是()A.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确保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正规性,同时协调多方机构落实课程体系研发与师资配置。B.大众广泛宣传媒介素养,凝聚社会共识,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和氛围,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C.家长重塑教育理念,摒弃一味追求成绩的应试教育观点,关注孩子成长,严格控制青少年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D.学校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主流课程,并且积极探索个性化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课程,培养青少年对媒介的批判思维。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媒介用途媒介了解媒介辨别媒介参与青少年使用媒介主要用于网络聊天、游戏等,也有用于获取信息。青少年缺乏对媒介硬件搭建、运行机制的认识,觉得媒介神秘,依赖甚至崇拜媒介。不少青少年被网络不良信息欺骗,有些青少年甚至全然相信媒介内容,转发以为是热点的虚假信息。青少年大多能够熟练地使用媒介浏览并参与评论信息,也有少数人为博取关注捏造没有价值的媒介内容。A.青少年的媒介使用偏娱乐化,容易影响学习。B.青少年对媒介常识认识不足,觉得媒介很神奇C.青少年对媒介内容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不良信息影响。D.青少年能够积极参与媒介内容创作,但存在为博取关注而制作虚假内容的行为。5.《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面对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海量信息,身为当代青年的你该具备怎样的媒介素养?如果你将来选择成为一名新闻从业者,又该如何涵养媒介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A2.B3.C4.D5.第一问:作为当代青年的我,应该具备辨别信息的真伪、分辨信息的良莠、传播正能量的媒介素养。第二问:作为新闻从业者的我,应尽力了解受众的新闻需求,报道有价值的新闻;提升新闻价值判断力,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熟练使用各种媒介,制作高质量的内容,引导受众积极参与和传播。〖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B.“与媒介大多是双向传输”错,根据原文“青少年多是单方面接受媒介内容的传输以及借助媒介进行人际交流”可知,青少年大多接受的是单方面的媒介内容传输。C.“最高职业素养”错,于文无据。材料二说“新闻从业者还应当引导受众对新闻事实产生高度认同感,积极挖掘并报道吸引力强、具有时代感的新闻,促使受众关注并转发新闻,形成良好的新闻传播效应”,可见,原文并没有说“最高职业素养”。D.“只要……就……”说法绝对。材料二说“新闻从业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甄别信息真伪,提高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确保新闻报道能够满足受众参与和互动的需求”,可见,新闻从业者守住道德底线,也不一定能够满足受众的参与和互动需求。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B.“同时技术的先进也让青少年对这些媒介产生精神上的依赖甚至崇拜”错,根据原文“青少年对媒介的了解不足,缺乏媒介硬件搭建、运行机制等常识,因此媒介在青少年眼里充满了神秘的光环,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媒介依赖甚至媒介崇拜的心理”可知,青少年对媒介的依赖甚至崇拜并不是源于技术的先进,而是源于对未知神秘事物的好奇。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C.“严格控制青少年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错,做法太过极端,应正确引导、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接触使用习惯。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D.“青少年能够积极参与媒介内容创作”错。根据材料一“他们熟练地使用各种媒介……娱乐化的使用习惯。青少年在参与媒介应用时,尚未形成创作内容并将其传播的主人翁意识,不能深度参与到媒介应用中”,可知青少年在媒介内容创作方面参与不足。【5题详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第一问,由材料一可知,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如网络暴力、色情、诈骗等,而很多青少年心智尚不成熟,尚不具备对媒介内容的鉴别能力,尚未形成批判解读媒介内容的思维,因此,回答第一问时,就应从辨别真伪、良莠的角度作答,并由此引申出应具备“传播正能量”的媒介素养。由此概括为:作为当代青年的我,应该具备辨别信息的真伪、分辨信息的良莠、传播正能量的媒介素养。第二问,由材料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新闻从业者新闻价值判断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新闻信息质量的高低”“新闻从业者要端正工作态度,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高新闻价值判断能力,通过专业判断审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通过传播有价值的、正能量的新闻提高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可知,作为新闻从业者,应从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提升自身的新闻价值判断力、报道有价值的新闻等方面去涵养自身的媒介素养;再综合材料一的“青少年自出生起便处于便捷的网络时代,他们熟练地使用各种媒介”以及材料二“在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基础上,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正能量感染他们,并促使他们积极传播正能量”等内容可知,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更应熟练使用各种媒介,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制作高质量的内容,引导受众积极参与和传播。(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风过核桃坪吴沛到核桃坪的山路崎岖狭窄,仿佛这公路在紧紧地拽着我们向山里走,向云深处攀爬。幸好路面都已硬化,如果是泥结石的路面,那么,这次行程不知会有多么尴尬!核桃坪既没有一块像样的平地,也找不到成片的核桃树林。在武陵山脉和大娄山脉,很多地名的表意,往往与你的想象南辕北辙,比如,出水村没有一眼甘洌的泉水,双河场连一条流淌的河流都没有,花园村也不是因为五彩缤纷的花园而得名。核桃坪也是这样,只是表达了当地人美好的心愿而已。到核桃坪之前,我曾问同行的朋友,那里叫什么名字?去过多次的他居然也不清楚。①寻当地村民问询,他们说叫核桃坪!并且将重音停顿在“坪”字上。望着眼前蜿蜒起伏的陡坡,我哑然失笑。但当地村民却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羞惭和不安,也许,他们千百年来都这样叫着,传承久远的习惯使他们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这与武隆人将仙女山草甸称为大草原是一样的,时间久了,如果不这样叫,反而会觉得拗口唐突。倒是我,因心境驳杂,少见多怪了。虽然核桃坪的春天比山下晚了一个多月,但这里的春意依然浓烈浩荡。大自然的慷慨和公平,总是让现代人相形见绌。大自然坦荡明净,并不因为核桃坪的偏僻而有所遗漏和鄙弃,也不会因为这里人迹罕至而降低春天的格调。比之于城郊,核桃坪的春天更加清纯,更加让人难以忘怀。核桃坪是野生木姜子和柴桂的乐土。木姜子花淡淡的幽香浮游在空气中,②这花香,缠绵萦绕,像有谁正从林木间将它一缕缕抽出来。很长一段时间,这固执的意象,始终挥之不去,它如影随形,黏附在我的眼帘甚至梦境里。那段时间,我仿佛也成了一棵行走的木姜子树。在山路边一道缓坡下,我看到一棵枝叶茂密的柴桂与一丛丛不知名的灌木挤在一起,柴桂雍容,而灌木则形象猥琐,这大自然不可名状的野趣,使我想起了梭罗的自然笔记,他笔下那些精美绝伦的句子,从容而优雅,但又瞬间直抵事物的内核,“如果一种植物不按照自己的本性生长,那它就要死亡”。雍容抑或猥琐,都是它们的本性,但这种本性,只存在于人心,在植物的字典里,则没有善恶美丑之分。梭罗是智者,他巧妙地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融入笔端,化在词句之间,这让他的语言有了穿透时空的光芒。柴桂又名肉桂,当地人称为桂皮,它与木姜子一样,都是天然香料。为了躲避人类的滥砍滥伐,它们不得不一退再退,在这崇山峻岭中隐伏下来。因为它们的存在,天空变得无比湛蓝,鸟雀的鸣叫声也因此特别清丽。朋友自诩为自然达人,他喜欢野外和一切野性之物,他的生命,因无数次山野奇遇而绽放异彩。为了观看绝顶日出,他瞒着家人寅夜出发,独自驾车翻越几十里山路,爬上突兀的巉岩,脚下是千仞孤峰,咫尺处是万丈深渊,岩峦喧响,山风肆虐,他攥着贴地蔓生的灌木丛,蜷伏在仅够容身的方寸之地,居然能目不转睛,一刻不停地盯着天际。当问及他时,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嘟囔一句:“人要保持自然天性,只有经常到野外去!”我们此行要拜访的老熊,整天与羊为伍,是一个厚道质朴的山里汉子。50岁左右。说是汉子,其实并不准确,他略显单薄瘦弱,身上却藏着一把好力气。此时,微风轻轻吹拂,③木姜子花的芳香在房屋旁边的林子里探出软软的头足,山风游弋到哪里,它们就跟随到哪里,山风就是它们的翅膀,是它们触摸万物的玲珑之心。说到木姜子,老熊说林子里到处都是,见我们兴致颇浓,他立即热情地领着我们向林子深处走去。花香越来越馥郁了,浓得有些呛鼻。在他的指示下,我们勉强能将这些释放香泽的树种与其他林木区别开来。在这里,我又见到了另一棵柴桂,老熊说,山上的老林子里还有很多,这种树喜欢人烟稀疏的地方。木姜子树黝黑的躯干虽然没有松杉挺直,但也还算爽利。枝丫一律向上收束,有的木姜子树仅在中段以上生有旁枝。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地方。一片砾石台地上,一棵干枯的木姜子树吸引了我的注意。裸露在地表的树根像一只鹰爪,紧紧地抓住大地,这种姿势,耗尽了木姜子树的一生,它的一生因执着而悲怆。到了老熊将羊群引领到更高的山岭上去放牧的时候了。朋友立即振奋精神,跑到羊群中东瞅西瞧,几只哺乳期中的母羊围上来舔舐着他的脚踝,像与他特别亲昵。羊群需要人身上汗渍中的食盐,哺乳期中的母羊尤其需要。这时,几只羊羔欢快地蹦跃到女主人身边,女主人弯下腰身,用粗糙的手抚摸着这群黑色的生灵,嘴里不停地呼唤着“崽——崽——”尾音拖得很长,这群撒欢的羊羔,仿佛都是她的孩子。四野静穆,阳光藏匿在云层之上伸着懒腰。我们跟随着羊群,沿着它们每天往返的羊肠小道,艰难地向山顶爬行,那里是它们的放牧地,但没过多久,我们就已气喘吁吁,只得半途而废。羊群零乱的蹄音与老熊口中的“嘘嘘”声,在山风中相互呼应,像一曲和鸣的天籁,悬挂在高天流云之下。④我们目送着那群羊蛇行而去,直到它们翻过山梁,走进了云端。(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过核桃坪”这个标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有画面感,并暗示了文章的主题。B.“核桃坪”这个地名虽然名不副实,但表达了当地人美好的心愿,当地人对此很坦然。C.作者引用梭罗的名言,意在说明柴桂雍容、灌木猥琐是因它们在按照各自的自然本性生长。D.文中的“朋友”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人,他保持着自然天性,喜爱动物,生命绽放异彩。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的结尾用了感叹号,突出作者听到这个地名时的惊讶和不得其解,因为眼前的景象与地名完全不匹配。B.句子②运用比喻修辞,“像”是比喻词,将木姜子的花香弥漫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花香缠绵萦绕的特点。C.句子③运用比拟、比喻修辞,生动地写出花香与山风的亲密关系,写出花香跟着山风飘遍山野的美妙情景。D.句子④作为文章的结尾,运用留白手法,作者目送着羊群“走进了云端”,颇具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8.作者笔下的木姜子、柴桂给予我们哪些启示?请梳理概括。9.学习小组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段写得十分精彩,请作为小组成员的你从描写技巧的角度对语段进行点评。〖答案〗6.A7.B8.①木姜子、柴桂按照自然本性生长,毫无保留地散发出幽香,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并不断地奉献自己。②由于人类的滥砍滥伐,木姜子、柴桂不得不一退再退,在崇山峻岭中隐伏下来。这告诉我们,面对困境,要自我保护,学会生存。③木姜子“枝丫一律向上收束”,其中一棵干枯的木姜子树的树根“像一只鹰爪,紧紧地抓住大地”,这告诉我们,做人要积极向上,坚韧执着。9.示例:①动作描写:作者善用动词,如朋友的“跑”,母羊的“舔舐”,羊羔的“蹦跃”,女主人的“抚摸”,生动地展示了人与羊的亲近、友善、和谐。②视听结合:作者既写了眼前看到的情景,又通过声音的描写,让“岭上放牧图”更加有声有色,如这里有女主人呼唤着“崽——崽——”的声音、羊群零乱的蹄音与老熊口中的“嚯嚯”声,让人如临其境。③运用了比喻、比拟修辞手法,如“这群撒欢的羊羔,仿佛都是她的孩子”“像一曲和鸣的天籁”“阳光藏匿在云层之上伸着懒腰”等,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形象。〖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这个标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有画面感,并暗示了文章的主题”错,这个标题并没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更没有暗示文章的主题。作者通过核桃坪不同状态的山风感悟自然的多面,丰富自己的体验与思考。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的能力。B.“句子②运用比喻修辞,“像”是比喻词”错,句子②没有运用比喻修辞,“像”是“似乎”意思,表示想象,不是比喻词。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回到原文,先找出写木姜子、柴桂的内容,分析可以提炼的意蕴,再结合穿插其中的作者发表的议论或抒发的情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梳理概括。由“一棵枝叶茂密的柴桂与一丛丛不知名的灌木挤在一起,柴桂雍容,而灌木则形象猥琐,这大自然不可名状的野趣,使我想起了梭罗的自然笔记……‘如果一种植物不按照自己的本性生长,那它就要死亡’。雍容抑或猥琐,都是它们的本性,但这种本性,只存在于人心,在植物的字典里,则没有善恶美丑之分。梭罗是智者,他巧妙地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融入笔端,化在词句之间”“说到木姜子,老熊说林子里到处都是……我们向林子深处走去。花香越来越馥郁了,浓得有些呛鼻”“柴桂又名肉桂,当地人称为桂皮,它与木姜子一样,都是天然香料”分析,文中描写木姜子、柴桂生活环境及其特点,并用梭罗的话突出了它们按照自然本性生长,并毫无保留地散发出幽香。这就启示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并不断地奉献自己。由“柴桂又名肉桂,当地人称为桂皮,它与木姜子一样,都是天然香料”“为了躲避人类的滥砍滥伐,它们不得不一退再退,在这崇山峻岭中隐伏下来”“山上的老林子里还有很多,这种树喜欢人烟稀疏的地方”分析,木姜子、柴桂都是天然香料,在山野中散发香气,既是自然本性使然,也可视为一种奉献。它们按照自然本性生长。为了躲避人类的砍伐,退到了人烟稀疏的地方生长和开花。这又启示我们:面对人生的困境,要自我保护,学会生存。由“木姜子树黝黑的躯干虽然没有松杉挺直,但也还算爽利。枝丫一律向上收束,有的木姜子树仅在中段以上生有旁枝。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地方。一片砾石台地上,一棵干枯的木姜子树吸引了我的注意。裸露在地表的树根像一只鹰爪,紧紧地抓住大地,这种姿势,耗尽了木姜子树的一生,它的一生因执着而悲怆”分析,作者关注一棵干枯的木姜子树,重点写了木姜子“枝丫一律向上收束”,树根“像一只鹰爪,紧紧地抓住大地”的样子,作者赞叹它的一生“因执着而悲怆”。这对我们的人生有启示:做人要像这棵木姜子一样,积极努力向上,坚韧执着生活。【9题详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考生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点评。画波浪线的语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在描写中,运用了动作描写、视听结合等手法,使得“岭上放牧图”有声有色,加上又运用了比喻、比拟修辞,让画面更加生动形象。(1)“跑到羊群中东瞅西瞧,几只哺乳期中的母羊围上来舔舐着他的脚踝……几只羊羔欢快地蹦跃到女主人身边,女主人弯下腰身,用粗糙的手抚摸着这群黑色的生灵,嘴里不停地呼唤着……”句,运用动作描写,朋友“跑”,母羊“舔舐”,羊羔“蹦跃”,女主人“抚摸”“弯腰”等动词,生动地展示了人与羊的亲近、友善、和谐。(2)“几只羊羔欢快地蹦跃到女主人身边,女主人弯下腰身,用粗糙的手抚摸着这群黑色的生灵,嘴里不停地呼唤着‘崽——崽——’尾音拖得很长”“羊群零乱的蹄音与老熊口中的‘嘘嘘’声,在山风中相互呼应,像一曲和鸣的天籁”句,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描写。作者写眼前看到的实景,又描写各种声音,有声有色,尤其是女主人呼唤羊羔的“崽——崽——”声、羊群零乱的蹄音与老熊口中的“嚯嚯”声,让人如临其境。(3)“这群撒欢的羊羔,仿佛都是她的孩子”“像一曲和鸣的天籁”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羊羔比喻成孩子,把羊群零乱的蹄音、老熊口中的“嘘嘘”声以及山风的声音比喻成天籁;“阳光藏匿在云层之上伸着懒腰”则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藏匿”“伸着懒腰”等词语赋予阳光以人的动作行为,这些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节选自《孟子·尽心下》)材料二:夫世间传书②诸子之语,多欲立奇造异。作惊目之论,以骇世俗之人;为谲诡之书,以著殊异之名。传书言:延陵季子③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世以为然,殆虚言也。夫季子耻吴之乱,吴欲共立以为主,终不肯受,去之延陵.终身不还,廉让之行,终始若一。许由让天下不嫌贪封侯伯夷委国饥死不遂贪刀钩④。廉让之行,大可以况小,小难以况大。季子能让吴位,何嫌贪地遗金?季子使于上国,道过徐。徐君好其宝剑,未之即予。还而徐君死,解剑带冢树而去。廉让之心,耻负其前志也。季子不负死者,弃其宝剑,何嫌一叱生人取金于地?季子未去吴乎,公子也;已去吴乎,延陵君也。公子与君,出有前后,车有附从,不能空行于涂,明矣。既不耻取金,何难使左右而烦披裘者?世称柳下惠之行,言其能以幽冥自修洁也。贤者同操,故千岁交志。置季子于冥昧之处,尚不取金,况以白日,前后备具,取金于路,非季子之操也。或时季子实见遗金,怜披裘薪者,欲以益之;或时言取彼地金,欲以予薪者,不自取也。世俗传言,则言季子取遗金也。(节选自王充《论衡·书虚》)〖备注〗①《武成》:《尚书·周书》篇名,记载的是武王伐纣的事件经过。②传书:解释儒家经书的著作。③季子:季札,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寿梦见季札很贤能,想立他为吴王,他始终不肯。后来季札受封于延陵,所以又称“延陵季子”。④刀钩:古代两种普通的兵器。这里是便宜的意思。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许由让A天下B不C嫌D贪E封侯F伯夷G委国H饥死I不J嫌K贪L刀钩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文中专指注书,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十六诵诗书”的“书”意思相同。B.瞋目,指发怒而睁大眼睛。与成语“瞋目扼腕”中的“瞋目”意思相同。C.子,文中指你,古代用于对男子的尊称,如文中的孟子、诸子、季子等。D.况,指说明,与《赤壁赋》中的“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况”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表达了同一个观点:不能尽信书。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王充则认为世间传书多是一些标新立异之书。B.披裘负薪者怒斥季子目光短浅,言语粗俗,认为季子是个以貌取人的人,根本不配知道自己的姓名,并拒绝接受季子的道歉。C.披裘负薪者尽管处在社会的底层,但拥有做人的尊严,不在“上等人”面前弯腰,在他的身上,表现了人穷志不穷的孤傲。D.季子辞让吴主之位前往延陵,终身不返,王充赞扬了季子的廉让之心,但认为此事乃世俗传言,由此批判了传书的不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2)既不耻取金,何难使左右而烦披裘者?14.王充认为季子贪图地上遗金“殆虚言也”,他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答案〗10.BFI11.A12.D13.(1)仁者在天下是无敌的,凭借最仁慈的人去讨伐最不仁慈的人,怎么会流那么多血使木棒漂起来呢?(2)既然不以捡取地上丢失的金子为耻辱,派左右随从去捡有什么困难而偏要烦劳那个披着皮衣的人呢?14.①事实论证,作者以季子能让君位、不负死者来说明他不可能贪图地上遗金。②道理论证,作者以季子有左右随从可使唤,没必要使唤披裘者来说明他不可能贪图地上遗金。③假设论证,作者假设季子在暗处尚且不贪图地上遗金,更何况在白天,并猜想季子召唤披裘者的用意来说明他不可能贪图地上遗金。〖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许由谦让君位,因此不被怀疑贪图封侯。伯夷放弃君位饥饿而死,因此不被怀疑贪图小便宜。廉洁谦让的操行,大事可以说明小事,小事却难以说明大事。季子能谦让吴国的君位,怎么能怀疑他贪图地上丢失的金子呢?“许由”作主语,“让”作谓语,“天下”作宾语,故应在B处断开;“不嫌贪封侯”和“不嫌贪刀钩”句式对称,故应在F和I处都断开。故应在BFI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错误。书:专指注书/泛指书籍。句意:世上解释诸子著作之传书的话。/十六岁就能诵读诗书。句意:B.正确。句意:瞪着眼睛将手一甩。/睁大眼睛,以一手握持另一手腕部。形容愤怒、勇敢的样子。C.正确。D.正确。况:指说明;/何况。句意:大事可以说明小事。/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D.“但认为此事乃世俗传言”错,作者认为不实的是传书对季子贪图地上遗金的记载,而非季子辞让吴主之位的记载。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无敌于天下”,状语后置句;“以”,凭借;“何其”,那么多;“流杵”,使木棒漂起来。(2)“耻”,以……为耻辱;“何难”,有什么困难;“烦”,烦劳。【14题详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季子能让吴位,何嫌贪地遗金?”“季子不负死者,弃其宝剑,何嫌一叱生人取金于地?”这是摆事实,作者以季子能让君位、不负死者来说明他不可能贪图地上遗金。“既不耻取金,何难使左右而烦披裘者?”这是讲道理,从事理上说明季子有左右随从可使唤,没有必要使唤披裘者来说明他不可能贪图地上遗金。“置季子于冥昧之处,尚不取金,况以白日,前后备具”“或时季子实见遗金,怜披裘薪者,欲以益之;或时言取彼地金,欲以予薪者,不自取也”,这些是假设论证,作者的假设季子在暗处尚且不贪图地上遗金,更何况在白天,并猜想季子召唤披裘者的用意来说明他不可能贪图地上遗金。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只取信两三篇罢了。仁者在天下是无敌的,凭借最仁慈的人去讨伐最不仁慈的人,怎么会流那么多血使木棒漂起来呢?”材料二:世上解释诸子著作之传书的话,大多想标新立异。发出惊人的言论,来吓唬社会上的一般人;创作稀奇古怪的书,以标榜自己特殊奇异而闻名。传书上说:延陵季子出去游玩,看见路上有丢失的金子。正当夏天五月,有一个披着皮衣背着柴火的人。季子向背柴的人呼喊:“把你那边地上的金子拿过来!”背柴的人把镰刀往地上一扔,瞪着眼睛将手一甩,说:“你怎么站在高处,眼界却如此低下,外貌高雅,说话却那么粗俗!我在夏天五月披着皮衣背着柴火,难道就是捡人家丢失的金子的人吗?”季子向他道歉,询问他的姓名与字号。背柴人说:“你是个只看重外表的人,哪里值得我告诉你我的姓名、字号呢!”于是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世人都认为传书上的话是真的,(依我看)恐怕这是假的。季子以吴国君王争权夺利的“吴之乱”为耻,吴国公子们想立他为君主,他始终不肯接受,便离开京都去延陵,终身不回,廉洁谦让的操行始终如一。许由谦让君位,因此不被怀疑贪图封侯。伯夷放弃君位饥饿而死,因此不被怀疑贪图小便宜。廉洁谦让的操行,大事可以说明小事,小事却难以说明大事。季子能谦让吴国的君位,怎么能怀疑他贪图地上丢失的金子呢?季子出使中原各国,路过徐国。徐国君主喜欢他的宝剑,他没有立即送给徐君。等回来的时候,徐国的君主已经死了,他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才离去。那廉洁谦让的心,让他认为背弃自己以前许下的心愿是可耻的。季子不背弃死者,能舍弃自己的宝剑,怎么要被怀疑呵斥一个陌生人为他去捡丢失在地上的金子呢?季子没有离开吴国时,是公子;已经离开吴国时,是延陵的统治者。公子与地方统治者,外出时前后都有护卫,车的前后还有随从的车,不会仅仅一辆车在路上走,这是明摆着的。既然不以捡取地上丢失的金子为耻辱,派左右随从去捡有什么困难而偏要烦劳那个披着皮衣的人呢?世人都称颂柳下惠的操行,说他能够在黑暗的环境里自己修身保持清白。贤良的人都具有相同的操行,所以相隔千年其心意也是相通的。把季子放在暗处,他尚且不会捡取地上丢失的金子,何况是在大白天,前前后后都有随从的人,在路上捡取丢失的金子,这不是季子的操行。或许是季子果真见到丢失的金子,可怜披着皮衣的背柴人,想让他从中得到好处;或许是说捡取那地上丢失的金子,想把它给背柴人,又不愿意亲自去拾取。世俗之人则传言,是季子要拾取别人丢失在地上的金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村桥罗隐村桥酒旆月明楼,偶逐渔舟系叶舟。莫学鲁人疑海鸟①,须知庄叟恶牺牛②。心寒已分灰无焰,事往曾将水共流。除却思量太平在,肯抛疏散换公侯?〖备注〗①鲁人疑海鸟:《庄子·至乐》中有“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后以此典故形容违背本情,无所适从,适得其反;或形容山野之士不耐世俗烦嚣。②庄叟恶牺牛:庄子主张放任自适,而将金钱与高官视为束缚他的东西,比之为养以待宰杀的以享太庙的牺牛。后以此典故表示轻视功名富贵的志趣。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呈现了明月当空,酒旗招展,湖里偶见渔舟相互追逐的图景,营造了悠闲的氛围。B.颔联中的“莫学”“须知”“恶”等词语情感热烈,态度鲜明地表达了对仕宦束缚的反感。C.诗人用比喻的修辞写自己心如死灰,表明自己对仕宦的热情已燃尽,往事如水远去。D.本诗语言浅切、明畅、平易,夹叙夹议,呈现出和杜甫《登高》相似的沉郁苍凉的风格。16.诗歌的尾联与李白《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表情达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相同点:都认为自己的才能终将得到发挥,所以尽管政治上受到挫折,但仍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也持乐观态度。不同点:李白《将进酒》用的是直抒胸臆,罗隐的《村桥》用的是反问手法。〖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本诗语言浅切、明畅”“沉郁苍凉的风格”错误,本诗引用了“鲁人疑海鸟”“庄叟恶牺牛”的典故,语言典雅,并不浅切;且此诗直抒胸臆,传达出不慕名利、乐观旷达之意,并不“沉郁苍凉”。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意思是:上天造就了我成材必定会有用,即使散尽黄金也还会再得到。以夸张手法,直抒胸臆,写自己的才华施展就类似使用的黄金,还有机会再次得到。表现了诗人的高度自信与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复杂心理。“除却思量太平在,肯抛疏散换公侯”的意思是:除了思考如何实现太平盛世,我怎会愿意抛弃我的自由闲散去换取公侯之位呢?用反问手法,委婉含蓄地表现作者自认有济世之才,屈居官场只为将来天下太平。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也表达了对仕宦束缚的反感,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因此,两首诗的作者都认为自己的才能终将得到发挥,所以尽管政治上受到挫折,但仍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也持乐观态度。不同之处在于,《将进酒》直抒胸臆,《村桥》用的是反问手法。(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急切希望君王能重用自己,愿意为君王分忧解难做出贡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王昌龄在《出塞》中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对其仰慕之情,高适《燕歌行并序》“______,______”也提到了李广,委婉地表达了对如今带兵出塞打仗的将军的不满。(3)小刚漫步江边,看着滔滔江水,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唐诗名句“______,______”,以时空对举,从时空两个角度来体味诗人当时的感受。〖答案〗(1)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2)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二月,下了很大的雪,雪势简直可以称为盛大。雪浩浩荡荡,下得满院满檐都是,也下在杏树上。“______”。杏花,这个季节当然没有。杏树的根,此刻还在土壤之下①暗暗积蓄力量。到了年关,年的味道愈加浓烈,满世界都是春的消息。杏树在到处贴着大红春联的氛围中,有一些②坐不住了。但天气依旧是冷,杏树在风中激灵了那么一下,决定还是矜持一些,坐等春风吹遍,方才醒来。三月,云气初披,春风遍地,纸鸢满天飞。不知道谁家孩子的风筝被杏树的枝条缠住了,我伸手帮忙去够。拉着杏树的枝条一看,已经有青晕泛出。某日的一场雨后,杏花在枝上“扑哧”一声笑了,一簇,又一簇,继而是千朵万朵压低枝的杏花开了。杏花粉中带紫,紫意不那么明显,有一种淡然出尘的美。在渐有暖意的春风中,在润如酥的春雨里,杏花安享着季节的恩典,慢慢袒露自己的心扉。五月,青杏小小一颗,而后初妆半碧红。有风吹过杏树,掀开杏叶的裙裾,竟然有若隐若现的杏子。小满节气到了,两三场雨后,有燕子在杏树上停栖,那样的逗号,与青杏的句号相映衬,再加上枝叶的文字,多美的一篇文章!六月,梅子金黄杏子肥。杏子隐藏在杏树的怀里,绒毛渐渐温柔,青杏变黄,可谓“麦黄杏”,③字面意思,就是麦芒展露,杏子金黄。杏子黄时,馋嘴的孩童已经④眼巴巴地在树下观望了。“熟了麦黄杏,馋得小孩一撅腚。”少年时,不懂这句话的缘由。后来想想,是偷偷站在板凳上去够吧,一头扎进树荫里,撅腚去扒找成熟的杏子。18.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C.绿杨阴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D.恻恻轻寒翦翦风,杏花飘雪小桃红19.请用成语替代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要求切合语境,使上下文语意完整连贯。20.“杏花在枝上‘扑哧’一声笑了”中的“扑哧”“笑”用得极为精妙。请加以分析。21.加点词语“逗号”“句号”“文字”“文章”在文中分别指什么?〖答案〗18.A19.①养精蓄锐②跃跃欲试③顾名思义④翘首企足20.“扑哧”是拟声词,“笑”是拟人修辞的运用,这两个词语将杏花开放的情态写得生动传神。21.“逗号”指燕子停栖,“句号”指青杏半红,“文字”指枝繁叶茂,“文章”指五月杏林。〖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文章开头写雪下得很大,“也下在杏树上”,根据后句“杏花,这个季节当然没有”,说明横线处的语句将雪和花联系在一起了,而B是把雪花比作席,与“花”无关,可排除;C、D两项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杏花飘雪小桃红”,与后句“杏花,这个季节当然没有”不符,可排除;且D是将杏花比作雪,也不符合要求,可排除。故选A。【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第①句,文中说“暗暗积蓄力量”,与“养精蓄锐”意思吻合。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第②句,文中“坐不住了”与“跃跃欲试”的意思吻合。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第③句,文中“字面意思”与“顾名思义”的意思吻合。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第④句,与文中“眼巴巴”所表达的急切含义一致的成语是“翘首企足”。翘首企足:抬起头,踮起脚。形容殷切地期待。【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杏花在枝上‘扑哧’一声笑了”,这句话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笑”一词赋予杏花以人的动作神态;再加上用拟声词“扑哧”来修饰“笑”,这两个词语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杏花开放时的情态。【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有燕子在杏树上停栖,那样的逗号,与青杏的句号相映衬,再加上枝叶的文字,多美的一篇文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燕子”是本体,“逗号”是喻体,指燕子停栖;“青杏的句号”中“句号”比喻青杏半红;“枝叶的文字”中的“文字”指枝繁叶茂,“多美的一篇文章”中的“文章”指五月杏林。一系列比喻的运用,描绘了一副绝美的五月杏林图。(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________:商周龙神秘莫测,春秋战国龙变化多端,秦汉龙威武刚劲,魏晋南北朝龙叙逸洒脱,唐代龙华美富丽,宋明龙威严至尊。历经数千年,其虽然体态变化无穷,________,从形象到内涵,龙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处,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龙”意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________,就是在海外,“中国龙”也广为人知。〖答案〗①各个朝代的龙都有不同特征②但万变不离其宗③不仅在国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本空后边的冒号可知本空是对后文内容的总括,根据空后对我国不同朝代龙的不同特点的介绍,可知本空是总述各个朝代的龙都有不同特征,故此空可填“各个朝代的龙都有不同特征”;②处,根据空前的“虽然”可知,此空和前文构成转折关系的复句,根据空后句“从形象到内涵,龙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处,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可知,空后是解释不同时代的龙的内涵是相同的,故此空可填“但万变不离其宗”;③处,根据空后句的“就是”可知,此空和空后句是递进关系,空后说海外,所以此空应说国内,故可填“不仅在国内”。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上海昌平路桥完成灯光景观改造后,不少市民晚上漫步至桥下光复路路口时,会被马路对面的一面彩绘灯幕墙吸引。从色调看,这些彩绘颇有审美意趣,也很符合城市居民的品位。这面墙也被媒体称为“留在上海的理由”。尽管不会有人单纯为了一面墙而选择一座城市,但这面墙确实让人产生了“归属感”,让人感到一种关怀——自己非必需的情感得到了关注,心情得到了抚慰。所以,这面墙,也是一扇“窗”,连通了城市和人的精神。材料二:古代丝绸之路的灵魂就是“通”,当代“一带一路”倡议也追求“通”,“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基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通”,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种“软联通”的重要意义。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通”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介呈现出技术先进、平台众多、信息海量、互动性强、传播即时的特点。面对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海量信息,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的任务迫在眉睫。目前,我国青少年群体接触较多的媒介有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移动设备,调查显示,将近80%的青少年每天使用社交媒介的时间维持在30分钟到2小时,而超过一半的家长不能经常陪伴孩子接触和使用媒介,将近90%的小学老师缺乏对青少年接触和使用媒介的指导。青少年日常接触和使用的媒介是相对固定的,主要包含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手机、电脑等新媒体。青少年多是单方面接受媒介内容的传输以及借助媒介进行人际交流。其中,娱乐是他们使用媒介的主要动机,他们通过使用媒介消磨时间,获取没有特定目标的快乐,如和同学朋友网络聊天等。青少年对媒介的了解不足,缺乏媒介硬件搭建、运行机制等常识,因此媒介在青少年眼里充满了神秘的光环,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媒介依赖甚至媒介崇拜的心理。另外,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如网络暴力、色情、诈骗等,这些都容易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很多青少年心智不成熟,尚不具备对媒介内容的鉴别能力,尚未形成批判解读媒介内容的思维,他们很难把握现实世界和媒介世界的界限,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甚至可能会全然相信媒介世界的内容。由于不具备鉴别能力,青少年容易形成单一化的思维模式,且容易被网络不良思想影响其三观的养成,影响日后社会建设的参与。如今,青少年自出生起便处于便捷的网络时代,他们熟练地使用各种媒介,参与媒介信息的浏览和评论,但这仅仅是表面的、娱乐化的使用习惯。青少年在参与媒介应用时,尚未形成创作内容并将其传播的主人翁意识,不能深度参与到媒介应用中,比如明显欠缺创造高质量内容表达自我,与社会进行沟通的能力。社交媒体环境下,出于娱乐放松和信息获取等需求,青少年接触和使用媒介的多元形式主要表现为使用手机等,其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携手与青少年同行,出台相应政策法规,营造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人才梯队,开发可落地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媒介道德素养和接触使用习惯。(摘编自程瑶《社交媒体视阈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研究》)材料二: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这对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要求新闻从业者具备较高的媒介认知能力与使用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仅是新闻传播发展的需要,也是新闻从业者适应新媒体时代变化的需要。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速度都发生了变化,新闻从业者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传播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还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把握好新闻传播的控制权,根据受众的新闻需求传播相应信息,让更多受众通过新闻报道了解社会热点。此外,新闻从业者还应当引导受众对新闻事实产生高度认同感,积极挖掘并报道吸引力强、具有时代感的新闻,促使受众关注并转发新闻,形成良好的新闻传播效应。新闻从业者新闻价值判断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新闻信息质量的高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者更要具备新闻价值判断力,能够发现新闻线索与呈现新闻价值,切实保障新闻信息质量。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关注社会热点,却将实事求是的精神抛之脑后。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博取关注,不惜违背职业道德,捏造一些没有任何价值的内容,这不仅挑战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底线,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要端正工作态度,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高新闻价值判断能力,通过专业判断审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通过传播有价值的、正能量的新闻提高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实现良性循环。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交互性等大大增强,这拉近了新闻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距离。对社会大众而言,新闻媒体不再高高在上,人人都能成为新闻的制作者、发布者、传播者,并且可以参与社会热点、国际局势等新闻的互动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需要履行自身使命,深入研究受众感兴趣的话题,传播符合社会大众需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新闻信息,在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基础上,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正能量感染他们,并促使他们积极传播正能量。受新媒体信息量不断增长的影响,海量信息中掺杂着不少虚假信息,新闻从业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甄别信息真伪,提高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确保新闻报道能够满足受众参与和互动的需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传统媒体需要从多个维度培养新闻从业者的媒介素养,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与接受新闻事实,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不断增强公众的媒介素养。(摘编自廖培煌《新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提升媒介素养策略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青少年使用媒介大多未经过指导,在青少年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海量信息时,如果不对他们加以引导,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B.青少年多借助媒介进行人际交流,与媒介大多是双向传输。传输过程中,存在许多虚假信息,需要青少年多加辨别。C.进入媒体新时代,新闻从业者应紧跟时代步伐,把增强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同感、积极传播正能量作为自己的最高职业素养。D.新闻从业者不能为博取眼球随意捏造新闻内容,只要守住道德底线,就能确保新闻报道能够满足受众的参与和互动需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提升青少年对媒介的认识需要多方努力,要让他们的思维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对媒介的使用更加深入,不再只是浮于表面。B.时代的进步,让青少年所接触的媒介变得可移动化,同时技术的先进也让青少年对这些媒介产生精神上的依赖甚至崇拜。C.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关注社会热点,这要求新闻从业者实事求是,保证产出新闻的真实可靠性。D.新媒体时代,人人皆可制造、发布、传播新闻,难免会有虚假新闻发布,所以媒体人更需要守住新闻真实性底线,提升媒体公信力。3.为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下列途径不正确的一项是()A.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确保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正规性,同时协调多方机构落实课程体系研发与师资配置。B.大众广泛宣传媒介素养,凝聚社会共识,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和氛围,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C.家长重塑教育理念,摒弃一味追求成绩的应试教育观点,关注孩子成长,严格控制青少年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D.学校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主流课程,并且积极探索个性化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课程,培养青少年对媒介的批判思维。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媒介用途媒介了解媒介辨别媒介参与青少年使用媒介主要用于网络聊天、游戏等,也有用于获取信息。青少年缺乏对媒介硬件搭建、运行机制的认识,觉得媒介神秘,依赖甚至崇拜媒介。不少青少年被网络不良信息欺骗,有些青少年甚至全然相信媒介内容,转发以为是热点的虚假信息。青少年大多能够熟练地使用媒介浏览并参与评论信息,也有少数人为博取关注捏造没有价值的媒介内容。A.青少年的媒介使用偏娱乐化,容易影响学习。B.青少年对媒介常识认识不足,觉得媒介很神奇C.青少年对媒介内容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不良信息影响。D.青少年能够积极参与媒介内容创作,但存在为博取关注而制作虚假内容的行为。5.《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面对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海量信息,身为当代青年的你该具备怎样的媒介素养?如果你将来选择成为一名新闻从业者,又该如何涵养媒介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A2.B3.C4.D5.第一问:作为当代青年的我,应该具备辨别信息的真伪、分辨信息的良莠、传播正能量的媒介素养。第二问:作为新闻从业者的我,应尽力了解受众的新闻需求,报道有价值的新闻;提升新闻价值判断力,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熟练使用各种媒介,制作高质量的内容,引导受众积极参与和传播。〖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B.“与媒介大多是双向传输”错,根据原文“青少年多是单方面接受媒介内容的传输以及借助媒介进行人际交流”可知,青少年大多接受的是单方面的媒介内容传输。C.“最高职业素养”错,于文无据。材料二说“新闻从业者还应当引导受众对新闻事实产生高度认同感,积极挖掘并报道吸引力强、具有时代感的新闻,促使受众关注并转发新闻,形成良好的新闻传播效应”,可见,原文并没有说“最高职业素养”。D.“只要……就……”说法绝对。材料二说“新闻从业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甄别信息真伪,提高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确保新闻报道能够满足受众参与和互动的需求”,可见,新闻从业者守住道德底线,也不一定能够满足受众的参与和互动需求。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B.“同时技术的先进也让青少年对这些媒介产生精神上的依赖甚至崇拜”错,根据原文“青少年对媒介的了解不足,缺乏媒介硬件搭建、运行机制等常识,因此媒介在青少年眼里充满了神秘的光环,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媒介依赖甚至媒介崇拜的心理”可知,青少年对媒介的依赖甚至崇拜并不是源于技术的先进,而是源于对未知神秘事物的好奇。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C.“严格控制青少年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错,做法太过极端,应正确引导、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接触使用习惯。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D.“青少年能够积极参与媒介内容创作”错。根据材料一“他们熟练地使用各种媒介……娱乐化的使用习惯。青少年在参与媒介应用时,尚未形成创作内容并将其传播的主人翁意识,不能深度参与到媒介应用中”,可知青少年在媒介内容创作方面参与不足。【5题详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第一问,由材料一可知,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如网络暴力、色情、诈骗等,而很多青少年心智尚不成熟,尚不具备对媒介内容的鉴别能力,尚未形成批判解读媒介内容的思维,因此,回答第一问时,就应从辨别真伪、良莠的角度作答,并由此引申出应具备“传播正能量”的媒介素养。由此概括为:作为当代青年的我,应该具备辨别信息的真伪、分辨信息的良莠、传播正能量的媒介素养。第二问,由材料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新闻从业者新闻价值判断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新闻信息质量的高低”“新闻从业者要端正工作态度,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高新闻价值判断能力,通过专业判断审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通过传播有价值的、正能量的新闻提高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可知,作为新闻从业者,应从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提升自身的新闻价值判断力、报道有价值的新闻等方面去涵养自身的媒介素养;再综合材料一的“青少年自出生起便处于便捷的网络时代,他们熟练地使用各种媒介”以及材料二“在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基础上,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正能量感染他们,并促使他们积极传播正能量”等内容可知,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更应熟练使用各种媒介,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制作高质量的内容,引导受众积极参与和传播。(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风过核桃坪吴沛到核桃坪的山路崎岖狭窄,仿佛这公路在紧紧地拽着我们向山里走,向云深处攀爬。幸好路面都已硬化,如果是泥结石的路面,那么,这次行程不知会有多么尴尬!核桃坪既没有一块像样的平地,也找不到成片的核桃树林。在武陵山脉和大娄山脉,很多地名的表意,往往与你的想象南辕北辙,比如,出水村没有一眼甘洌的泉水,双河场连一条流淌的河流都没有,花园村也不是因为五彩缤纷的花园而得名。核桃坪也是这样,只是表达了当地人美好的心愿而已。到核桃坪之前,我曾问同行的朋友,那里叫什么名字?去过多次的他居然也不清楚。①寻当地村民问询,他们说叫核桃坪!并且将重音停顿在“坪”字上。望着眼前蜿蜒起伏的陡坡,我哑然失笑。但当地村民却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羞惭和不安,也许,他们千百年来都这样叫着,传承久远的习惯使他们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这与武隆人将仙女山草甸称为大草原是一样的,时间久了,如果不这样叫,反而会觉得拗口唐突。倒是我,因心境驳杂,少见多怪了。虽然核桃坪的春天比山下晚了一个多月,但这里的春意依然浓烈浩荡。大自然的慷慨和公平,总是让现代人相形见绌。大自然坦荡明净,并不因为核桃坪的偏僻而有所遗漏和鄙弃,也不会因为这里人迹罕至而降低春天的格调。比之于城郊,核桃坪的春天更加清纯,更加让人难以忘怀。核桃坪是野生木姜子和柴桂的乐土。木姜子花淡淡的幽香浮游在空气中,②这花香,缠绵萦绕,像有谁正从林木间将它一缕缕抽出来。很长一段时间,这固执的意象,始终挥之不去,它如影随形,黏附在我的眼帘甚至梦境里。那段时间,我仿佛也成了一棵行走的木姜子树。在山路边一道缓坡下,我看到一棵枝叶茂密的柴桂与一丛丛不知名的灌木挤在一起,柴桂雍容,而灌木则形象猥琐,这大自然不可名状的野趣,使我想起了梭罗的自然笔记,他笔下那些精美绝伦的句子,从容而优雅,但又瞬间直抵事物的内核,“如果一种植物不按照自己的本性生长,那它就要死亡”。雍容抑或猥琐,都是它们的本性,但这种本性,只存在于人心,在植物的字典里,则没有善恶美丑之分。梭罗是智者,他巧妙地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融入笔端,化在词句之间,这让他的语言有了穿透时空的光芒。柴桂又名肉桂,当地人称为桂皮,它与木姜子一样,都是天然香料。为了躲避人类的滥砍滥伐,它们不得不一退再退,在这崇山峻岭中隐伏下来。因为它们的存在,天空变得无比湛蓝,鸟雀的鸣叫声也因此特别清丽。朋友自诩为自然达人,他喜欢野外和一切野性之物,他的生命,因无数次山野奇遇而绽放异彩。为了观看绝顶日出,他瞒着家人寅夜出发,独自驾车翻越几十里山路,爬上突兀的巉岩,脚下是千仞孤峰,咫尺处是万丈深渊,岩峦喧响,山风肆虐,他攥着贴地蔓生的灌木丛,蜷伏在仅够容身的方寸之地,居然能目不转睛,一刻不停地盯着天际。当问及他时,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嘟囔一句:“人要保持自然天性,只有经常到野外去!”我们此行要拜访的老熊,整天与羊为伍,是一个厚道质朴的山里汉子。50岁左右。说是汉子,其实并不准确,他略显单薄瘦弱,身上却藏着一把好力气。此时,微风轻轻吹拂,③木姜子花的芳香在房屋旁边的林子里探出软软的头足,山风游弋到哪里,它们就跟随到哪里,山风就是它们的翅膀,是它们触摸万物的玲珑之心。说到木姜子,老熊说林子里到处都是,见我们兴致颇浓,他立即热情地领着我们向林子深处走去。花香越来越馥郁了,浓得有些呛鼻。在他的指示下,我们勉强能将这些释放香泽的树种与其他林木区别开来。在这里,我又见到了另一棵柴桂,老熊说,山上的老林子里还有很多,这种树喜欢人烟稀疏的地方。木姜子树黝黑的躯干虽然没有松杉挺直,但也还算爽利。枝丫一律向上收束,有的木姜子树仅在中段以上生有旁枝。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地方。一片砾石台地上,一棵干枯的木姜子树吸引了我的注意。裸露在地表的树根像一只鹰爪,紧紧地抓住大地,这种姿势,耗尽了木姜子树的一生,它的一生因执着而悲怆。到了老熊将羊群引领到更高的山岭上去放牧的时候了。朋友立即振奋精神,跑到羊群中东瞅西瞧,几只哺乳期中的母羊围上来舔舐着他的脚踝,像与他特别亲昵。羊群需要人身上汗渍中的食盐,哺乳期中的母羊尤其需要。这时,几只羊羔欢快地蹦跃到女主人身边,女主人弯下腰身,用粗糙的手抚摸着这群黑色的生灵,嘴里不停地呼唤着“崽——崽——”尾音拖得很长,这群撒欢的羊羔,仿佛都是她的孩子。四野静穆,阳光藏匿在云层之上伸着懒腰。我们跟随着羊群,沿着它们每天往返的羊肠小道,艰难地向山顶爬行,那里是它们的放牧地,但没过多久,我们就已气喘吁吁,只得半途而废。羊群零乱的蹄音与老熊口中的“嘘嘘”声,在山风中相互呼应,像一曲和鸣的天籁,悬挂在高天流云之下。④我们目送着那群羊蛇行而去,直到它们翻过山梁,走进了云端。(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过核桃坪”这个标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有画面感,并暗示了文章的主题。B.“核桃坪”这个地名虽然名不副实,但表达了当地人美好的心愿,当地人对此很坦然。C.作者引用梭罗的名言,意在说明柴桂雍容、灌木猥琐是因它们在按照各自的自然本性生长。D.文中的“朋友”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人,他保持着自然天性,喜爱动物,生命绽放异彩。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的结尾用了感叹号,突出作者听到这个地名时的惊讶和不得其解,因为眼前的景象与地名完全不匹配。B.句子②运用比喻修辞,“像”是比喻词,将木姜子的花香弥漫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花香缠绵萦绕的特点。C.句子③运用比拟、比喻修辞,生动地写出花香与山风的亲密关系,写出花香跟着山风飘遍山野的美妙情景。D.句子④作为文章的结尾,运用留白手法,作者目送着羊群“走进了云端”,颇具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8.作者笔下的木姜子、柴桂给予我们哪些启示?请梳理概括。9.学习小组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段写得十分精彩,请作为小组成员的你从描写技巧的角度对语段进行点评。〖答案〗6.A7.B8.①木姜子、柴桂按照自然本性生长,毫无保留地散发出幽香,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并不断地奉献自己。②由于人类的滥砍滥伐,木姜子、柴桂不得不一退再退,在崇山峻岭中隐伏下来。这告诉我们,面对困境,要自我保护,学会生存。③木姜子“枝丫一律向上收束”,其中一棵干枯的木姜子树的树根“像一只鹰爪,紧紧地抓住大地”,这告诉我们,做人要积极向上,坚韧执着。9.示例:①动作描写:作者善用动词,如朋友的“跑”,母羊的“舔舐”,羊羔的“蹦跃”,女主人的“抚摸”,生动地展示了人与羊的亲近、友善、和谐。②视听结合:作者既写了眼前看到的情景,又通过声音的描写,让“岭上放牧图”更加有声有色,如这里有女主人呼唤着“崽——崽——”的声音、羊群零乱的蹄音与老熊口中的“嚯嚯”声,让人如临其境。③运用了比喻、比拟修辞手法,如“这群撒欢的羊羔,仿佛都是她的孩子”“像一曲和鸣的天籁”“阳光藏匿在云层之上伸着懒腰”等,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形象。〖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这个标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有画面感,并暗示了文章的主题”错,这个标题并没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更没有暗示文章的主题。作者通过核桃坪不同状态的山风感悟自然的多面,丰富自己的体验与思考。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的能力。B.“句子②运用比喻修辞,“像”是比喻词”错,句子②没有运用比喻修辞,“像”是“似乎”意思,表示想象,不是比喻词。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回到原文,先找出写木姜子、柴桂的内容,分析可以提炼的意蕴,再结合穿插其中的作者发表的议论或抒发的情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梳理概括。由“一棵枝叶茂密的柴桂与一丛丛不知名的灌木挤在一起,柴桂雍容,而灌木则形象猥琐,这大自然不可名状的野趣,使我想起了梭罗的自然笔记……‘如果一种植物不按照自己的本性生长,那它就要死亡’。雍容抑或猥琐,都是它们的本性,但这种本性,只存在于人心,在植物的字典里,则没有善恶美丑之分。梭罗是智者,他巧妙地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融入笔端,化在词句之间”“说到木姜子,老熊说林子里到处都是……我们向林子深处走去。花香越来越馥郁了,浓得有些呛鼻”“柴桂又名肉桂,当地人称为桂皮,它与木姜子一样,都是天然香料”分析,文中描写木姜子、柴桂生活环境及其特点,并用梭罗的话突出了它们按照自然本性生长,并毫无保留地散发出幽香。这就启示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并不断地奉献自己。由“柴桂又名肉桂,当地人称为桂皮,它与木姜子一样,都是天然香料”“为了躲避人类的滥砍滥伐,它们不得不一退再退,在这崇山峻岭中隐伏下来”“山上的老林子里还有很多,这种树喜欢人烟稀疏的地方”分析,木姜子、柴桂都是天然香料,在山野中散发香气,既是自然本性使然,也可视为一种奉献。它们按照自然本性生长。为了躲避人类的砍伐,退到了人烟稀疏的地方生长和开花。这又启示我们:面对人生的困境,要自我保护,学会生存。由“木姜子树黝黑的躯干虽然没有松杉挺直,但也还算爽利。枝丫一律向上收束,有的木姜子树仅在中段以上生有旁枝。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地方。一片砾石台地上,一棵干枯的木姜子树吸引了我的注意。裸露在地表的树根像一只鹰爪,紧紧地抓住大地,这种姿势,耗尽了木姜子树的一生,它的一生因执着而悲怆”分析,作者关注一棵干枯的木姜子树,重点写了木姜子“枝丫一律向上收束”,树根“像一只鹰爪,紧紧地抓住大地”的样子,作者赞叹它的一生“因执着而悲怆”。这对我们的人生有启示:做人要像这棵木姜子一样,积极努力向上,坚韧执着生活。【9题详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考生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点评。画波浪线的语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在描写中,运用了动作描写、视听结合等手法,使得“岭上放牧图”有声有色,加上又运用了比喻、比拟修辞,让画面更加生动形象。(1)“跑到羊群中东瞅西瞧,几只哺乳期中的母羊围上来舔舐着他的脚踝……几只羊羔欢快地蹦跃到女主人身边,女主人弯下腰身,用粗糙的手抚摸着这群黑色的生灵,嘴里不停地呼唤着……”句,运用动作描写,朋友“跑”,母羊“舔舐”,羊羔“蹦跃”,女主人“抚摸”“弯腰”等动词,生动地展示了人与羊的亲近、友善、和谐。(2)“几只羊羔欢快地蹦跃到女主人身边,女主人弯下腰身,用粗糙的手抚摸着这群黑色的生灵,嘴里不停地呼唤着‘崽——崽——’尾音拖得很长”“羊群零乱的蹄音与老熊口中的‘嘘嘘’声,在山风中相互呼应,像一曲和鸣的天籁”句,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描写。作者写眼前看到的实景,又描写各种声音,有声有色,尤其是女主人呼唤羊羔的“崽——崽——”声、羊群零乱的蹄音与老熊口中的“嚯嚯”声,让人如临其境。(3)“这群撒欢的羊羔,仿佛都是她的孩子”“像一曲和鸣的天籁”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羊羔比喻成孩子,把羊群零乱的蹄音、老熊口中的“嘘嘘”声以及山风的声音比喻成天籁;“阳光藏匿在云层之上伸着懒腰”则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藏匿”“伸着懒腰”等词语赋予阳光以人的动作行为,这些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节选自《孟子·尽心下》)材料二:夫世间传书②诸子之语,多欲立奇造异。作惊目之论,以骇世俗之人;为谲诡之书,以著殊异之名。传书言:延陵季子③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世以为然,殆虚言也。夫季子耻吴之乱,吴欲共立以为主,终不肯受,去之延陵.终身不还,廉让之行,终始若一。许由让天下不嫌贪封侯伯夷委国饥死不遂贪刀钩④。廉让之行,大可以况小,小难以况大。季子能让吴位,何嫌贪地遗金?季子使于上国,道过徐。徐君好其宝剑,未之即予。还而徐君死,解剑带冢树而去。廉让之心,耻负其前志也。季子不负死者,弃其宝剑,何嫌一叱生人取金于地?季子未去吴乎,公子也;已去吴乎,延陵君也。公子与君,出有前后,车有附从,不能空行于涂,明矣。既不耻取金,何难使左右而烦披裘者?世称柳下惠之行,言其能以幽冥自修洁也。贤者同操,故千岁交志。置季子于冥昧之处,尚不取金,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