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与鉴赏(共42分):(一)(9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一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选自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与古人读书完全不同,现代社会读书仅仅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B.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C.作者认为读书要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D.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B.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思辨色彩。C.文章围绕“读书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D.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B.读书之法是不存在古今之变的,因而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诠释仍值得倡导。C.文章主要阐释了读书能使人“学以致用”这一观点的必要性,且以此为据批判了不善于读书的“两脚书橱”。D.明代,读书人为了科举求官,从小就接受反复的训练,读书的方法已不再贯彻“经世致用”的思想。〖答案〗1.C2.C3.A〖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完全不同”错误。文本第一段有句“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不完全”和“完全不”范围所指不一样。B.“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表述有误,根据原文第三段“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的读书方法不是要求读书人怎么做,而是从美学角度谈诗人创作的。D.“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法都……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错误。原文中是“这个读书法”,指“出入法”。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C.“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说法错误,如果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本文应先讲述《论语》、孟子的观点。全文的论述是历史时期交互出现的,不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读书之法是不存在古今之变的”错。原文第一段说“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可见,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C.“批判了不善于读书的‘两脚书橱’”表述有误,原文说“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批判了不善于读书的人,是为了论证读书应该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所以选项因果倒置。D.“读书的方法已不再贯彻‘经世致用’的思想”错误,结合“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可知,明代读书“尊所闻,行所知”等,仍是在践行“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的思想。故选A。(二)(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节选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乙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节选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4.甲、乙选文中画线句都列举了具体的数字,有何作用?请结合选文简要回答。5.结合甲、乙选文,简要分析在屠呦呦、袁隆平两位科学家身上共同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答案〗4.①甲文中的具体数字让人们更加了解科研工作者研发新药的不易,也更能表现屠呦呦等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精神。②乙文中的具体数字突出了袁隆平读科研大协作科研攻关的感慨,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体制优势。5.①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屠呦呦大量查阅本草医籍,研究不缀;袁隆平“不打算退却”“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②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屠呦呦“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袁隆平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③造福人类的责任感。屠呦呦在“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时,领导抗药研究工作;袁隆平时刻关心人民,培育杂交水稻。〖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甲文中,“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写屠呦呦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具体数字的运用,让人们更加了解科研工作者研发新药的不易,也更能表现屠呦呦等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精神。乙文中,“全国13个省(自治区)18个科研单位”,写袁隆平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科研大协作感慨,具体数字突出体现了中国的体制优势。【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由“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可知,屠呦呦大量查阅本草医籍,研究不缀;由“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可知,袁隆平“不打算退却”“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由“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可知,屠呦呦“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由“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可知,袁隆平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造福人类责任感。由“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可知,屠呦呦在“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时,领导抗药研究工作;由“袁隆平不打算退却……”可知,袁隆平时刻关心人民,培育杂交水稻。(三)(21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一)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史记·李斯列传》)(二)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史记·项羽本纪》6.下面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海不择细流择:舍弃B.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明:使……显示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像兄弟一样D.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7.下面加点字“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C.蚓无爪牙之利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下面关于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婚姻:儿女亲家,男方之父婚,女方之父为姻。B.客,泛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秦有客卿之官,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客卿”。C.黔首:秦对百姓的称呼。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D.季父,叔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9.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藉寇兵而赍盗粮B.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C.秦王说,与郑人盟D.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10.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一通过对“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的对比分析,反对“逐客”之策。B.选文二项伯的立场已悄悄转至刘邦一方,为下文鸿门宴中保护刘邦埋下伏笔。C.选文一主要采用议论的手法,表达作者的观点;选文二主要采用描写的方法,讲述事件的过程。D.两篇文段均出自《史记》,列传主要写诸侯之事,本纪主要写帝王之事,但项羽是个例外。11.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不如因善遇之——不如因此好好对待他。B.却宾客以业诸侯——但是宾客们用来使诸侯称霸。C.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在内削弱了自己的国家,在外则在诸侯中结怨。D.所以遣将守关者,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出和意外的变故。〖答案〗6.C7.D8.A9.D10.C11.C〖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C.“兄:像兄弟一样”错误。“兄”,名词用作状语,像兄长一样。句意:您为我(将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希望你详细地(向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的。A.动词,到。句意:项伯于是当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里。B.代词,明月清风。句意: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C.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男方之父为婚,女方之父为姻”错误。男方之父为姻,女方之父为婚。故选A。【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通假字的能力。A.“藉”通“借”,借给。句意: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B.“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句意: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C.“说”通“悦”,高兴。句意:秦伯很高兴,和郑国结盟了。D.没有通假字。句意:手触到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盖顶着的地方。故选D。【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主要采用议论的手法”错误。主要采用的是记叙的手法。故选C。【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因”,趁机。句意: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B.“却”,推辞;“业”,事奉。句意: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C.“内”“外”,名词用作状语,在内,在外;“自虚”,宾语前置;“虚”,使动用法,使……虚弱,削弱;“树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于诸侯树怨”。D.“出入”,偏义复词,进入。句意: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故选C。参考译文:(一)臣听说地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口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形成了它的高大;河海不挑拣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因此,地域不论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他乡,一年四季充实美好,鬼神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为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物品不是在秦国出产,(但是)值得珍视的有很多;士人不是在秦国出生,但是愿意效忠秦国的也很多。如今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人民而对仇敌有益,使自己内部空虚而外部又跟诸侯结怨,要想国家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二)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12.下面对两首诗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赏心亭①陆游蜀栈秦关岁月道,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②涕已流。〖备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召从四川回临安,是年秋天路过建康。②迁都:南宋初年,主战派主张建都建康,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建都问题成为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A.陆诗首联回顾了在川陕的岁月,以及沿长江东下的行程。虽看似“乘兴”,飘逸洒脱,实则心事重重,深忧自己年老体衰。B.杜诗颔联写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坼”与“浮”两字富有动态感,写出了洞庭湖水的力量和宽阔,极具恢宏气象。C.陆诗颈联融情于景,雨中浓云笼罩江面,城中深秋落叶纷飞,萧瑟黯淡的眼前之景烘托出诗人的忧愁忧思。D.杜诗意境开阔宏丽,诗人心胸博大。首联交代登楼缘由,蕴含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尾联运用借代的手法写出对国家战局的忧思。〖答案〗A(四)名句名篇默写。(4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用这个典故来表达亡国之恨。(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淡泊世事的承载,又是羁旅之愁的寄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二、表达与交流(共5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往后看,能退至何处,是一极。退无可退之处,便是一个人的底线。既为底线,自然不容侵犯,事关原则。于是,底线便成了人的一个极点。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若仅仅止于底线,那随着底线的不断后退,人生的走向往往也是每况愈下。与底线相反的是极限,②。将目光放在远方的极限,也不能高枕无忧。倘若一个人眼里没有远方与理想,一味高歌猛进,容易流于肤浅,失之于功利。但是眼里只有前方的人,前方也就成了一面筛子。筛去不利于远行的,或无益于前进的,哪怕其中缺乏情比金坚的可贵;留下了于己有用的,就算抹去初心,委屈求全,也照样为了名利而迷失自我。底线,③。极限,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未来。人有两极,前行不忘后顾,这便是善始善终了。14.请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15.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找出来并进行修改。〖答案〗14.①人生有两极②这是人生另一个极点③代表一个人的过去15.因为眼里只有前方的人,前方也就成了一面筛子。筛去不利于远行的,或无益于前进的,哪怕其中不乏情比金坚的可贵:留下了于己有用的,就算抹去初心,委曲求全,也照样为了名利而迷失自我。〖解析〗【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此处为总起句,根据后文“往后看,能退至何处,是一极……与底线相反的是极限……”“人有两极”可知,人生有两个极点,故可填写“人生有两极”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此处为照应句,根据上文,底线是人生的一个极点,此处介绍与底线相反的另一个极点“极限”,故可填写“这是人生另一个极点”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此处为照应句,照应“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未来”,且句意与之相对,故可填写“代表一个人的过去”之类的句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以及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此处介绍原因,“眼里只有前方的人”与“前方也就成了一面筛子”是因果关系,“但是”改为“因为”。二是不合逻辑。“缺乏”改为“不乏”。三是“委屈求全”改为“委曲求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曾经,在城市街道拐角,一部补鞋机,一个工具箱,外加剪刀粘胶纤维线和几只大小不一的棉拖鞋,修鞋匠与修鞋人聊着家长里短,开胶、断线、破掌的鞋子也就修补好了;曾经,丢了钥匙的孩子急得团团转,爸妈没有过多责备,走出小区,请配钥匙师傅重新再配一把;曾经,骑自行车上班一族,车胎扎了、车圈瓢了、车链断了,一点也不慌,只要往单位门口的修车摊一放,和修车大爷打个招呼,下班骑走就好。曾经,留守家中的老人总能听见“磨剪子戗菜刀”吆喝声;曾经,换纱窗、洗油烟机、空调加氟,各类服务____。一双双灵活熟练的手,让一件件破损的物品____,修补物品的同时修复了心情。这,何尝不是温暖的一幕?可是,近年来,曾经和人间烟火气紧密联系的“小修小补”摊点,感觉是越来越少啦!一些专修老物件的摊点,跑遍通城也难寻踪影;那些手工业艺人,走遍街角也难觅足迹。曾经,那些“小修小补”的城市低收入群体,他们从不“躺平”,____,靠手艺吃饭,在家门口就业,通过这些“小而精”“小而专”的工作,努力奋斗,不断融入城市生活。是他们,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更便利、更舒心的感受,也让我们懂得人间烟火气的珍贵!16.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应俱全焕然一新自食其力B.五花八门完好无损自食其力C.一应俱全完好无损独立自主D.五花八门焕然一新独立自主1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18.请为文段拟写一个含有“小”与“大”二字的标题。〖答案〗16.A17.①形式上,多用短句,节奏明快,符合人们日常交流习惯:使用“打个”“瓢了”等口语化的词,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②内容上,选取修车等日常之事,勾勒市井生活图景,烟火气息浓郁。18.示例一:小修补,大民生示例二:百姓小生活,城市大情怀〖解析〗【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一应俱全:意为应有的一切都很齐全,指应有尽有。五花八门: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语境是说曾经各类服务品种齐全,可填“一应俱全”。第二空,焕然一新:指改变陈旧的面貌,呈现出崭新的样子。完好无损:很完整、完好无缺,没有一点儿损坏或残缺。语境是通过灵巧的双手的修补,破损物品又呈现出崭新的样子,可填“焕然一新”。第三空,自食其力:指依靠自己的能力而生活。独立自主:多指国家或政党维护主权,不受别人的控制或支配。结合后文“靠手艺吃饭”可知,这些人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可填“自食其力”。故选A。【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①由“车胎扎了、车圈瓢了、车链断了,一点也不慌”等句子可知,形式上,多用短句,节奏明快,符合人们日常交流习惯;由“车圈瓢了”“和修车大爷打个招呼,下班骑走就好”可知,使用“打个”“就好”“瓢了”等口语化的词,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②划线句涉及的是修车,“车圈瓢了、车链断了”是自行车常有的事;“修车”也是很日常的内容;“只要往单位门口的修车摊一放,和修车大爷打个招呼,下班骑走就好”更是很多人熟知的生活场景,是最普通的人间烟火气。由此可知,划线句内容上选取修车日常之事,勾勒市井生活图景,烟火气息浓郁。【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标题的能力。拟题注意要能涵盖主要内容,要简洁;且标题要醒目、能够吸引读者,可采用一些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注意题目要求拟写一个含有“小”,与“大”二字的标题。何为“小”?文章第一段写的是过去修鞋、修车等日常小事,第二段直接点出“小修小补”“小而精”“小而专”,由此可以看出,“小”指的是“小修补”或者“百姓小生活”;而“大”,结合第二段“是他们,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更便利、更舒心的感受,也让我们懂得人间烟火气的珍贵”可知,指的是“大民生”“城市大情怀”。由此可用对仗结构拟题为:小修补,大民生;百姓小生活,城市大情怀。(三)作文(40分)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张爱玲在《不得不走的弯路》中写道: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着我说,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材料二:有时,人生的顺利会产生一种惰性,而人生的曲折会书写一段传奇。傻傻地热爱,傻傻地坚持,傻傻地提问。这就是人在低谷之中,重获生命意义的三个法宝。材料三:心理学家看来,真正的幸福人生,不是做惊天动地的事,而是懂得欣赏沿途羊肠小道边的花草,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振华中学文学社以“青春该有的样子”为主题,向全校同学发起征文,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感情真挚的文章,谈谈你作为新时代青年对过往及未来的体会和思考。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略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与鉴赏(共42分):(一)(9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一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选自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与古人读书完全不同,现代社会读书仅仅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B.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C.作者认为读书要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D.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B.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思辨色彩。C.文章围绕“读书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D.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B.读书之法是不存在古今之变的,因而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诠释仍值得倡导。C.文章主要阐释了读书能使人“学以致用”这一观点的必要性,且以此为据批判了不善于读书的“两脚书橱”。D.明代,读书人为了科举求官,从小就接受反复的训练,读书的方法已不再贯彻“经世致用”的思想。〖答案〗1.C2.C3.A〖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完全不同”错误。文本第一段有句“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不完全”和“完全不”范围所指不一样。B.“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表述有误,根据原文第三段“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的读书方法不是要求读书人怎么做,而是从美学角度谈诗人创作的。D.“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法都……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错误。原文中是“这个读书法”,指“出入法”。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C.“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说法错误,如果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本文应先讲述《论语》、孟子的观点。全文的论述是历史时期交互出现的,不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读书之法是不存在古今之变的”错。原文第一段说“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可见,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C.“批判了不善于读书的‘两脚书橱’”表述有误,原文说“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批判了不善于读书的人,是为了论证读书应该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所以选项因果倒置。D.“读书的方法已不再贯彻‘经世致用’的思想”错误,结合“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可知,明代读书“尊所闻,行所知”等,仍是在践行“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的思想。故选A。(二)(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节选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乙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节选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4.甲、乙选文中画线句都列举了具体的数字,有何作用?请结合选文简要回答。5.结合甲、乙选文,简要分析在屠呦呦、袁隆平两位科学家身上共同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答案〗4.①甲文中的具体数字让人们更加了解科研工作者研发新药的不易,也更能表现屠呦呦等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精神。②乙文中的具体数字突出了袁隆平读科研大协作科研攻关的感慨,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体制优势。5.①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屠呦呦大量查阅本草医籍,研究不缀;袁隆平“不打算退却”“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②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屠呦呦“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袁隆平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③造福人类的责任感。屠呦呦在“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时,领导抗药研究工作;袁隆平时刻关心人民,培育杂交水稻。〖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甲文中,“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写屠呦呦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具体数字的运用,让人们更加了解科研工作者研发新药的不易,也更能表现屠呦呦等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精神。乙文中,“全国13个省(自治区)18个科研单位”,写袁隆平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科研大协作感慨,具体数字突出体现了中国的体制优势。【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由“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可知,屠呦呦大量查阅本草医籍,研究不缀;由“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可知,袁隆平“不打算退却”“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由“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可知,屠呦呦“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由“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可知,袁隆平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造福人类责任感。由“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可知,屠呦呦在“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时,领导抗药研究工作;由“袁隆平不打算退却……”可知,袁隆平时刻关心人民,培育杂交水稻。(三)(21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一)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史记·李斯列传》)(二)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史记·项羽本纪》6.下面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海不择细流择:舍弃B.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明:使……显示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像兄弟一样D.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7.下面加点字“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C.蚓无爪牙之利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下面关于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婚姻:儿女亲家,男方之父婚,女方之父为姻。B.客,泛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秦有客卿之官,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客卿”。C.黔首:秦对百姓的称呼。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D.季父,叔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9.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藉寇兵而赍盗粮B.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C.秦王说,与郑人盟D.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10.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一通过对“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的对比分析,反对“逐客”之策。B.选文二项伯的立场已悄悄转至刘邦一方,为下文鸿门宴中保护刘邦埋下伏笔。C.选文一主要采用议论的手法,表达作者的观点;选文二主要采用描写的方法,讲述事件的过程。D.两篇文段均出自《史记》,列传主要写诸侯之事,本纪主要写帝王之事,但项羽是个例外。11.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不如因善遇之——不如因此好好对待他。B.却宾客以业诸侯——但是宾客们用来使诸侯称霸。C.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在内削弱了自己的国家,在外则在诸侯中结怨。D.所以遣将守关者,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出和意外的变故。〖答案〗6.C7.D8.A9.D10.C11.C〖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C.“兄:像兄弟一样”错误。“兄”,名词用作状语,像兄长一样。句意:您为我(将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希望你详细地(向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的。A.动词,到。句意:项伯于是当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里。B.代词,明月清风。句意: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C.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男方之父为婚,女方之父为姻”错误。男方之父为姻,女方之父为婚。故选A。【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通假字的能力。A.“藉”通“借”,借给。句意: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B.“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句意: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C.“说”通“悦”,高兴。句意:秦伯很高兴,和郑国结盟了。D.没有通假字。句意:手触到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盖顶着的地方。故选D。【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主要采用议论的手法”错误。主要采用的是记叙的手法。故选C。【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因”,趁机。句意: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B.“却”,推辞;“业”,事奉。句意: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C.“内”“外”,名词用作状语,在内,在外;“自虚”,宾语前置;“虚”,使动用法,使……虚弱,削弱;“树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于诸侯树怨”。D.“出入”,偏义复词,进入。句意: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故选C。参考译文:(一)臣听说地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口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形成了它的高大;河海不挑拣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因此,地域不论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他乡,一年四季充实美好,鬼神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为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物品不是在秦国出产,(但是)值得珍视的有很多;士人不是在秦国出生,但是愿意效忠秦国的也很多。如今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人民而对仇敌有益,使自己内部空虚而外部又跟诸侯结怨,要想国家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二)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12.下面对两首诗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赏心亭①陆游蜀栈秦关岁月道,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②涕已流。〖备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召从四川回临安,是年秋天路过建康。②迁都:南宋初年,主战派主张建都建康,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建都问题成为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A.陆诗首联回顾了在川陕的岁月,以及沿长江东下的行程。虽看似“乘兴”,飘逸洒脱,实则心事重重,深忧自己年老体衰。B.杜诗颔联写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坼”与“浮”两字富有动态感,写出了洞庭湖水的力量和宽阔,极具恢宏气象。C.陆诗颈联融情于景,雨中浓云笼罩江面,城中深秋落叶纷飞,萧瑟黯淡的眼前之景烘托出诗人的忧愁忧思。D.杜诗意境开阔宏丽,诗人心胸博大。首联交代登楼缘由,蕴含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尾联运用借代的手法写出对国家战局的忧思。〖答案〗A(四)名句名篇默写。(4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用这个典故来表达亡国之恨。(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淡泊世事的承载,又是羁旅之愁的寄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二、表达与交流(共5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往后看,能退至何处,是一极。退无可退之处,便是一个人的底线。既为底线,自然不容侵犯,事关原则。于是,底线便成了人的一个极点。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若仅仅止于底线,那随着底线的不断后退,人生的走向往往也是每况愈下。与底线相反的是极限,②。将目光放在远方的极限,也不能高枕无忧。倘若一个人眼里没有远方与理想,一味高歌猛进,容易流于肤浅,失之于功利。但是眼里只有前方的人,前方也就成了一面筛子。筛去不利于远行的,或无益于前进的,哪怕其中缺乏情比金坚的可贵;留下了于己有用的,就算抹去初心,委屈求全,也照样为了名利而迷失自我。底线,③。极限,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未来。人有两极,前行不忘后顾,这便是善始善终了。14.请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15.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找出来并进行修改。〖答案〗14.①人生有两极②这是人生另一个极点③代表一个人的过去15.因为眼里只有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