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表达与交流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紧承第二单元回忆性散文的学习,在单元导读中明确人文素养目标为“要求学生领会作品的情思,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要素培养目标则提出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

在学习《白杨礼赞》一文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的小桃树》《爱莲说》等文章,为学习这篇托物言志散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白杨礼赞》表面写树,实则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西北抗日军民的坚强意志和精神。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赋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写作思路清晰明了。

【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识”类语文知识与技能,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在此基础上,八年级的教学应主要集中于“专业"的阅读知识与技能,如教授不同散文的阅读方法、散文写作技巧对阅读的影响,品析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等。按照具体的知识结构体系细分,在八年级上册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学会了如何“先抑",但还未具体学习如何“由抑转扬”。在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

学习中,学生接触了象征类手法,但是不理解象征对主旨的升华作用,对于分析象征手法的具体策略亦不明确。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先注意以上两个问题,并通过具体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应用与拓展。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中字词的音、形、义。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基础上赏析白杨树的“不平凡”。

3.通过对白杨树具体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4.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5.借助课文学习反复、抑扬、对比等写作技巧,掌握象征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以上方法,修改范文,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圈画词语、比较阅读等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构建动场

同学们,我们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竹的雄姿,我们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的倩影,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中柳的风韵。大家看下面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树(生读)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fāng)伍,甘居榆枣俦(chóu)。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明确:白杨树。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明确:茅盾。

这节课我们将随着茅盾先生一起去领略“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俏美风姿!

【认识作者】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他,熟背《红楼梦》。他,为了给中国革命发声,先后换了98个笔名。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文化部长。他设立了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散文《白杨礼赞》等。

【解读题目】

标题中白杨即白杨树。“礼赞”为何意呢

在甲骨文中,礼,是一个礼器里放着两串贵重的玉,用以祭神,本意“敬神";“礼赞”也就是用敬畏神灵的虔诚心态去赞美,也就是说作者是以最高级别、最崇敬方式去赞美白杨树。

【活动一】温故知新识字词

(1)黄与绿zhǔzǎi(___)着,无边无垠,tǎndàngrúdǐ(___)。

(2)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juàndài(),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qiánzīànzhǎng()了——

“单调"!

(3)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juéjiàng()挺立的一种树!

(4)它没有pósuō(_________)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qiúzhī()。

(5)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àorán(___)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yānyānyùshuì(_________)的情绪又将如何

(6)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wǎnrán()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明确:主宰、坦荡如砥、倦怠、潜滋暗长、倔强、婆娑、虬枝、傲然、恹恹欲睡、宛然。(学生将字词落实在纸面上,强调重点字词并齐读)

二、自主学习

通过课前的预习清单,我收集了同学们对于本课的疑问:

1.文章多次写到“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要赞美白杨树”是不是略显重复

2.全文基本都在写白杨树,但第二段却写高原的山峰和麦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活动二】初识“白杨图",感受礼赞之情。

大声朗读文章,用“”划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第1段: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师:通过上述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要礼赞白杨的什么预设:不平凡。

师:很明显,“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

全班齐读首段第1段和尾段第9段,明确首尾呼应;4、6、8段是单句成段句,作用为强调及承上启下,因此,“不平凡”贯穿文章始终,是本篇文章的线索。齐读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用词变化。从“那”到“这",从“实在”到“绝不是",从“赞美”到“高声赞美",这些词语的变化说明什么

预设:对白杨树的观察从远到近,语气越来越强烈,感情越来越丰厚。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这就是“礼赞”。

再次齐读,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活动三】交流“白杨图”,品读白杨形象。

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里或者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

①自由朗读课文,重点朗读文章第2、5、7段;②用“圈点法”画出描绘白杨树的重要词语。(时间:5分钟)

生长环境不平凡

1.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明确:黄土高原

2.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色彩分明、辽阔平坦)3.这样的高原,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明确:雄壮伟大

4.作者开篇点题,我要赞美白杨树,但是第二段并没有直接写白杨树,而是直接描述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思考:生长环境的描写对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交代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西北高原色彩分明,雄壮伟大,这些词语都是褒义色彩的词语→正衬

当作者感受到西北高原的雄壮伟大之后,心头又有一种滋味儿“潜滋暗长",单调,但有了白杨树就不显单调→反衬

外部形态不平凡

干:笔直、绝无旁枝

枝:笔直、紧紧靠拢

叶:片片向上

皮:光滑淡青色

内在气质不平凡

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

总结:西北高原的雄壮伟大,呈现了美丽的景色,干枝笔直向上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力争上游、倔强挺立描写了白杨树的精神美。从这三个方面突出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男女分读,以诗歌的形式感受白杨树那独特的气质。

(但是它,

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也不缺乏

温和__,

更不用提它的

坚强不屈与挺拔__,

它是树中的

伟丈夫

!)(它

没有

婆娑的姿态,

没有

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

不美

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

“横斜逸出"之类而言,

那么,

白杨树

算不得

树中的

好女子

_________________。)

师:这两部分是在赞美白杨树,还是贬低白杨树

预设:赞美。欲扬先抑。(前面“没有……”和“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但是后文话锋一转,变抑为扬,肯定“伟丈夫”,更能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三、交流探究

【活动四】探究“白杨图",学习象征手法。

1.播放视频,听读文章第七段,思考:四个“难道”句是什么句式要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排比,反问。第一个“难道"句,引导我们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由树及人。第二个“难道”句,引导我们把白杨树的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点明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句,进一步把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来,点明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句,点明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借鉴视频,学生自由朗读,选择学生展示朗读。)

2.你认为文段中的四个反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不可以调换一下顺序

明确:不能。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向,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更比一层深的含义。

连贯紧凑,引导读者去思考,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3.把“四个难道"改成陈述句,大声朗读,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改成陈述句: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你不觉得它只是树。

你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你也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你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明确:四个反问构成排比,层层深入地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气势充沛,酣畅淋漓。

教师领读,师生共读文章第7自然段。(教师和语文课代表领读,女生读第一部分,男生读第二部分,全班齐读最后一部分)

(礼)((领读1)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1傲然挺立这么

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1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t

(领读2)

1

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__,至少也象征了北方

(女生)难道1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

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

属,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

1

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t

(

生)难道1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1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

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

1

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

历史的

1

那种精神和意志

t

(齐读)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

民相似;它有1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

1

我们民

族解放斗争中

1

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t

的农民

t

)

总结:白杨树是这篇文章描写的对象,作者由树及人,联想到了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的农民、哨兵以及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和意志,层层引领、步步深入,这种手法就是象征。

4.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而是用象征的手法呢

材料补充: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变”并侵犯我方根据地;日寇更是对我方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坚持抗战。茅盾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团结一致,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从当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于是用笔表达了对根据地军民的赞美。

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与茅盾资料“先后换了98个笔名"相联系)

象征手法的好处: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齐读象征定义:象征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本体)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象征体)的手法即为象征。在象征手法中,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读者可以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其相似点联系起来。(回扣文本,加深理解)

四、综合建模【课堂练习】

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某一种事物,用“我由

,想到了___,它象征了_。”写一段话。

例如:我由荷叶护莲,想到了母亲对我的庇护,它象征了伟大和无私的母爱。

预设:我由蜡烛照明,想到了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老师,时间的火苗熔化着老师的青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它象征了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的精神。(2)我由蜜蜂采蜜,迎朝霞出,披余晖归,想到了忙忙碌碌,不畏艰辛的农民,它象征了勤劳质朴的精神。

【课堂小结】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全部内容,大家跟随老师的板书一起回顾,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领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尝试用象征的手法,以“礼赞"为题,写写你对万事万物的“礼赞”吧。要求:

1.请从“梅、兰、竹、菊......"中选取具体的事物,补写题目;2.能够运用联想、象征等手法,赋予事物独特的精神;

3.A层不少于600字,B层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巧用技法,于不平凡中绘神奇

——仿《白杨礼赞》,学“托物言志”

一、构建动场

学习了《白杨礼赞》,我们布置了一篇写作练习:请模仿《白杨礼赞》,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教师出示《青竹礼赞》,学生谈优缺点。

教师小结:这次作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所托之物形象不具体、本体和象征体之间缺少相似性或联系性,抒发的感情不真实。

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找到内心情感、志趣与外物之间的联系,使之成为一篇佳作呢今天我们一起探讨。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回顾课文,品析手法

(一)首尾呼应,反复强调

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学生自由回答问题)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明确:“不平凡”贯穿文章始终,是本篇文章的线索,反复出现的情感表达,让我们更加直接体悟到作者对白杨的礼赞。

教师总结技巧一:这篇文章明确突出的首尾呼应让我们直接读出了作者的情感,同时段落中间部分的反复出现的情感表达,增强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效果,使得文章像诗歌一样读来回环往复充满美感。请大家学习这样的方法。(板书:首尾呼应,反复强调)

(二)由整到分,层层递进

同学们,请大家把书合上,暂时不看书。我们一起来做个小练习——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①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③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④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小组活动:请大家为句子排序,组成段落,并说说理由。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④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③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①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明确:1.“力争上游"人格化的语言总括白杨树的外貌形态上的基本特征

2.自下而上地观察白杨树的“干”(绝无旁枝)、“枝"(紧紧靠拢)、“叶”(片片向上),由平视而仰视,突出白杨树的高大

3.视线拉回到“皮",给白杨树穿上一件富有光泽和色彩的外衣。

从整体到局部再聚焦特写的写法让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总结技巧二:整体到局部的层层递进展开段落

(三)欲扬先抑,波澜起伏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

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我们上节课已经分析过,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欲扬先抑:“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

文章中还有一处也是这样写的,你找到了吗

教师总结技巧三:欲扬先抑,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希望大家可以学习这样的写法。(板书:欲扬先抑,波澜起伏)

(四)巧用对比,凸显特征

通过这样的欲扬先抑,很自然地过渡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在文末作者还写了另外一种树——楠木。一起来读——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教师提问:在第九段中,作者将楠木和白杨树做比较,目的何在

预设:楠木是“直挺秀颀"的,虽直但旁逸斜出了。它没有白杨的坚定与不屈。楠木象征着与白杨对立的国民党反动派,这一处是点睛之笔,既强化了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又增加了对反动派的无情嘲讽。因此,作者在文章结尾写楠木的目的就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做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在结构上与开头呼应。

教师总结技巧四:巧用对比,凸显特征。

【活动二】根据上述四个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两种,修改例文,展示学生修改例文。

示例:

它就那样立在我家门前,高大而纤细,它从根部的笔直,缓慢的一节一节的爬上去,从墨绿的根一步一步的渐变到深绿,叶绿,青绿。但它令人无论如何也联想不到那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交流探究

【活动三】巧选共通,托物言志。

(一)回顾课文,再次思考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本文是借白杨树来象征北方广大抗日军民,这就是托物言志,采用的是象征手法。我们以前也接触过,比如《金色花》中的“金色花",《荷叶·母亲》中的“荷叶”。你能说说象征手法的特点吗

明确:象征手法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一般来说,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提问:《白杨礼赞》中作者是如何建立起白杨树和北方广大抗日军民之间的联想的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思考这一问题。

明确:白杨的精神——伟岸、正直、质朴、坚强不屈、傲然挺立、守卫家乡、力求上进。

北方农民的精神——严肃、坚强不屈、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紧密团结、力求上进。

结合特定的写作背景,得出:白杨树象征着英勇不屈的广大抗日军民。

(二)再读《青竹礼赞》,小组交流探究,思考此文怎样托物言志。

作者用白杨树象征“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过渡:托物言志的写法结构是什么呢1.开头,引出物。

2.托物,即描写物。“托物”部分,往往又由两部分构成: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点、抒写所托之物的内在气质精神。

3.言志,即由物及人升华主旨。“言志"部分则一般有三部分:由物到人,由人到人的精神,由人的精神到人生感悟。

4.照应开头,收束全文。

(三)学生修改作文,展示成果。

四、综合建模

【活动四】发散思维——这志要以哪物托

多媒体显示不同的场景,学生抢答在不同的情境下,主人公可用什么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思(注意深入情境,选物恰当)。

1.这一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的生涯刚刚结束,又要启程去往柳州(仍是被贬,一贬再贬)。他望着,说:“寄托了我_________________。”2.这一年,曹操亲征乌桓,乌桓大破。班师回朝途中,曹操登上碣石,他指着,说:“寄托了我

3.这一年,苏轼失去了自己深爱的结发之妻王弗,他悲痛万分。夜晚,他对着,说:“寄托了我

同学们,希望课后大家能够借鉴本文的写法,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首尾呼应,反复强调欲扬先抑,波澜起伏巧选共通,托物言志

由整到分,层层递进巧用对比,凸显特征

【当堂检测】

1.修改自己的作文。2.学生展示。

【作业设计】

A层: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修改自己的作文,升格到不少于650字。

B层: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修改自己的作文,升格到不少于600字。

★预习任务单★

一、学习目标

1.一读文章:默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本课读读写写及生字词的音、形、义。

2.二读文章:浏览课文,梳理文章思路,看看课文怎样描绘了白杨树,写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品质,初步感知作者笔下白杨树的形象及品质。

3.三读文章:圈点评注你喜欢的词或句,并有感情地朗读。思考体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对白杨树的礼赞之情的。

二、学习活动

【助读资料】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写于1941年。是他在西北平原上亲身走过一次后,回到重庆后写的。经典文学作品,更多的是能反映社会生活,以此引人深思。在此之前,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希望和前途,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他在大革命失败后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小说创作。1927年秋至1928年夏创作了《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从30年代初到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丰收阶段。这期间他出版了中篇小说《路》《三人行》,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活动一】默读课文,生字生词快速翻查,好词好句随手圈画。

默读方法指导:①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②眼到、心到(边读边思)、手到(边读边画重点词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开垦()虬枝()倦怠()婆娑()晕()圈倔()强秀颀()无边无垠()潜()滋暗长坦荡如砥()恹恹欲睡(

)不折不挠()旁逸斜()出纵横()决荡锤()炼

(2)写出下列成语的意思

1.妙手偶得:

2.无边无垠:3.坦荡如砥:4.潜滋暗长:5.旁逸斜出:6.纵横决荡:7.恹恹欲睡:8.不折不挠:

练习:A.潜滋暗长B.妙手偶得C.不折不挠D.坦荡如砥

(1)陶渊明的《饮酒》一诗随性洒脱,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真可谓神来之笔。

(2)村里新修的大马路()行走其上,令人心生愉悦。

【活动二】浏览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绘白杨树的。

①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②用“圈点法”画出描绘白杨树的重要词语。

三、预习收获与思考

我的阅读感受是:我还有这些困惑:

预习情况自评:1.表现积极,完成目标()2.表现积极,基本完成目标()3.表现一般,不能完成目标()

《白杨礼赞》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中字词的音、形、义。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基础上赏析白杨树的“不平凡”。

3.通过对白杨树具体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4.感受中华儿女正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