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评一体化】第三单元赏山川日月,悟忧乐情怀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名师备课系列
赏山川日月,悟忧乐情怀
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为文言诗文单元,包括三篇文言散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以及李白《行路难》、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及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的《诗词三首》,皆为传统的名家名篇。
《岳阳楼记》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对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的描写和对游宴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湖心亭看雪》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湖心亭看雪的经过,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以及超然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巧遇知己的愉悦化解了怀恋前朝往事的淡淡愁绪。《诗词三首》为两首唐诗,一首宋词。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咏叹身世际遇,以形象的描述、丰富的意象,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振作奋起的豪情壮志。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酬答朋友之机,写仕途的艰辛、知交的零落;但诗人并没有沉沦于个人的遭遇,抒发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豪迈情怀;苏轼的中秋咏月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继承了屈原、李白等人的问天传统,富有浪漫主义气息,表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传统主题。这三首诗词,虽然从不同的人生境遇发起感叹,但都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四篇诗文,既有亭台楼阁、湖光山色的美景描绘,又能感受到作者个人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家国情怀以及拳拳亲情,在使人感受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
基于以上内容,单元整体设计以“赏山川日月,悟忧乐情怀”为主题,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单元知识建构】
【课标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同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在语言的形式上契合“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在表达的内容上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并“欣赏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同时,“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并“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时,应关注文言梳理、语言特色、思想情感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分析】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自第二学段开始,引入文言文的学习。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几乎不用文言文进行交流;以往课堂上,文言文学习方法比较单一,课外也没有丰富的拓展和运用。这都导致学生进入第四学段,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仅停留在文章文字内容上,缺少语言特色的细致赏析,对文言文所表达的思想及情感也缺乏细致分析。学生虽然有文言文学习的积累,但是对文言文阅读的深入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提炼。所以在学习本单元的学习中,要着重突出文言知识积累、写作手法赏析和创作情感探究。
“记"这类文言体裁,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所了解,如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对该类文章并不陌生。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引导学生回忆以往课文为头,进而深入学习,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单元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单元说明、注释、预习提示及课后习题等资源,在整体通读的基础上,体会作品内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成语及名言警句。
2.通过从多种方法和角度,体会课文景物、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理解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3.结合创作背景,感受亭台楼阁记、小品文、古体诗等古代诗文不同的体式和风格,深化对诗文的理解,积累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二、思维目标
1.从景物的赏析和情感的体悟中,发展分析和想象能力。
2.将课文所感所思,迁移运用并尝试写评论文章,在论、评、述的表达实践中,发展演绎思维与创造思维。
三、价值目标
能够将课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体会作者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心忧天下、豪放达观等思想和深厚真挚的情感,修正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对个人人生的思考。
【单元学习任务】
核心任务课型安排学习任务课时安排
平行时空下,范仲淹、欧阳修、张岱、李白、刘禹锡、苏轼六位文豪带着新作诗文参与“山水流觞,忧乐同赏”聚会,请选择其中一篇诗文,自选角度撰写评论文章,600字以上。单元导读课任务一:秀出自我—说出你的故事任务二:疑惑争鸣—品出先贤情志任务三:家国一统—悟出编者意图1课时
单篇精读课《岳阳楼记》精读《醉翁亭记》精读《湖心亭看雪》精读9课时
整合联读课《诗词三首》整合阅读3课时
读写共生课任务一:论据知识初体验任务二:选择论据晓原则任务三:撰写论据讲方法任务四:优秀论据我来评任务五:论据不足我来改2课时
单元小结课任务一:积累文言词汇任务二:感受文言虚词任务三:梳理归纳找共性任务四:论忧郁探境界2课时
【教学实施】
第一课时单元导读
学习目标:
1.综合分析本单元所选诗文意旨,充分认识先贤的言行心理。
2.深层思辨先贤的精神旨归,探究编者编排意图。
学习任务:
通过学生角色转换,介绍诗文写作背景、理解单元编排意图,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在思辨活动中了解课文内容、作者的思想志趣等,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穿越时空,我们文学界的先贤、大师范仲淹、欧阳修、张岱、苏轼、李白、刘禹锡,今天将齐聚一堂,给我们分享他们的故事以及人生智慧。能与古代先贤对话,聆听他们的心音,何其有幸!我们今天分了六个小组,范仲淹组、欧阳修组、张岱组、李白组、刘禹锡组、苏轼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先贤的灵魂世界吧!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秀出自我——说出你的故事
有缘千年来相会。这些先贤身上的故事,一定深深打动着我们,一段故事就是一段人生,一段故事就是一份心绪。接下来,就有请各位嘉宾讲述你们文学创作背后的故事。
学生活动:请出范仲淹、欧阳修、张岱、李白、刘禹锡、苏轼们,分享他们的故事,时间为1分钟。
【小贴士】
内容:讲创作九上入选文章或诗歌背后的故事
形式:可以“大家好!我是范仲淹,我要给大家讲的是关于《岳阳楼记》的背景故事……"开头
语言:用通俗易懂的现代文讲解
时间:1分钟
预设:
【范仲淹】大家好!我是范仲淹,我要给大家讲的是《岳阳楼记》的背景故事。庆历三年我带领我的团队,组织了一场庆历新政,结果以失败告终。我和团队成员被贬,我被贬往河南邓州,我的好友滕子京被贬湖南岳州。他赠送我一幅《洞庭晚秋图》,嘱咐我为修建好的岳阳楼写篇“记”,我借助这篇“记"勉励我的友人们,也勉励我自己。
【欧阳修】吾乃欧阳修。因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被贬,我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我内心也抑郁过一阵子,但我发愤图强,取得了一些政绩,还特别喜欢和百姓们一起出游、喝酒,于是就写下《醉翁亭记》,以此来纪念这段独特的岁月。
【张岱】大家好!我是张岱。我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但是,我很不幸,我出世之后我所处的朝代就灭亡了,伤心之余我就隐居起来,著书立说。我沉浸在回忆里,写下《陶庵梦忆》,回忆过去的浮华生活。我最难忘的便是西湖,《湖心亭看雪》便回忆了我雪天看湖的情景。我的内心别人不懂,我是一个孤独文人。
【李白】大家好,我是李白。想当年,我被唐玄宗任命为供奉翰林,可是,我让宦官高力士给我脱靴,他和杨贵妃都在玄宗面前说我坏话,朝堂之上容不下我,玄宗将我赐金放还。朋友们都为送行,我深感仕途艰难,就写下一组诗叫作《行路难》。
【刘禹锡】我要给大家讲的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证》的背景故事。这是我答白居易兄弟的一首诗,我是一个潇洒的人,跟太白兄弟相比,我没他浪漫,但我比他潇洒。此时我给白居易答诗的时候,已经历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被调回洛阳。在贬谪过程中,我从未有过悲伤与难过。“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我们之间的情谊就在这诗中来回传递。
【苏轼】大家好,我是苏轼,我来给大家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景故事。这首词是我38岁的时候写的,在我35岁时候,我发现王安石的变法存在一定问题,当时神宗皇帝支持王安石变法,所以我被贬出京城,到杭州任通判,后来又被贬到密州担任知州。当时,我与弟弟苏辙相隔很远。我俩骨肉相连,一辈子都惺惺相惜。当时,我已七年未见到弟弟了,我很想他。那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月圆之际,家家户户点灯赏月团圆,而我呢,一个人把酒问月,于是写下这首词送给我的弟弟。
老师根据学生展示进行评价、总结。
任务二:疑惑争鸣——品出先贤情志
活动1范仲淹、欧阳修、刘禹锡、苏轼都是进士及第,踏入仕途,文政统一,进则忧民,退则忧君,张岱与李白一生未仕,编者为何要将其二人也列入本单元呢?
互学组员发言、交流,组长梳理理由并记录,分配展示任务。
展学小组代表分享、交流,其余学生补充或更正。
预设:
【李白】这六个人虽不是都做了官,但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先贤名人,先贤名人的思想、成就都达到一定的高度,让人敬佩、仰慕,不一定要做官。比如,我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我的诗歌风格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张岱】作为先贤,就是我们的道德、我们的思想有了一定的境界,做不做官都无所谓的,因为从政其实受时代的限制。比如像我张岱,考试时因为文章格式规范的问题,就被刷下来了。后来明亡之后,虽有机会,但内心不想了。我前半生是一个花花公子,风月繁华都享尽,随着清兵入关,我一夜之间失去一切。原先的鲜衣娈童都没有了,我就只抱着破琴,披发入山,著书立说。我不想入仕,是因为我志趣高洁,不愿意给曾经毁灭了祖国的仇敌当官。人活着,要有骨气、傲气,这就是思想的境界。
【苏轼】我们学习的并不是关于政治的知识,也不是在比谁高谁低。我们六个人象征的是中华文化。像太白先生、禹锡先生,是大唐的见证者,他们也是一个象征。像范仲淹、欧阳修先生,他们也是我的前辈,为这个国家做出很多贡献。再比如说张岱先生,他爱国的傲骨,也是我们无法体验到的,我们是互相欣赏的是对方的精神与品质。
活动2编者将这几篇诗文编在整个单元的时候,将《岳阳楼记》放在了开篇之首,你对这种编排是否满意?
展学学生代表发言、交流
预设1:我是满意的。因为我认为《岳阳楼记》中的思想观点与后面五个人的思想观点是高度一致的。在《岳阳楼记》有这么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觉得只要有了这种精神,无论是什么人,他都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气节的人。为官只是一种为百姓、为国家谋福利的途径,更重要的是我们为国家、为人民的心。所以我认为将《岳阳楼记》放在最前面是有引领意义,有引领价值的。
预设2:《岳阳楼记》的高度远远高于后面的文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仲淹先生将自己个人的理想放到了整个天下中,他的眼里不是自己,也不是他所在的邓州,还是整个天下,整个天下的百姓。《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在滁州的与民同乐,《湖心亭看雪》是张岱自己的志趣高洁,而《行路难》(其一)等诗词也是在表明个人的情趣。所以将《岳阳楼记》放在首位,是因为它的境界更高。
任务三:家国一统——悟出编者意图
自学各小组自由读自己的诗文,从中挑出最能代表自己思想、志趣的句子来,并简要说说你的思想或志趣。
展学学生代表发言、补充
预设: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想为天下百姓分忧,让他们快乐幸福。
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百姓快乐,就是我从政的追求。
张岱:“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地间,唯圣洁之雪可安我灵魂。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且泪且笑且释怀,没有过不去的坎,此路不通,换条路重走。
刘禹锡:“沉重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淡看人世浮沉,不纠结过去的得与失,只向前看。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世间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虽时运不济,家人分离,但好在亲人尚在,团聚之日可期。人,要学会转弯。
齐读: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张岱: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沉重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中国文人对自然、人生的理解,他们内心的喜乐,构成了我们民族特有的中国智慧。这种智慧或是兼善天下、或是独善其身,或是自强不息,或是积极乐观,这些都构成我们民族特有的血脉情怀,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种博爱,是一种大爱,是一种仁爱,它是丹心忠诚的仁人担当。所以,同学们,根据编者的意图,第三单元为什么要将他们放在一起呢?
齐读:
编者希望借助九上第三单元的学习,让我们寻找推动自我行动的现实力量,而这现实力量就是中华民族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智慧、文化,先忧后乐、进退无惧的家国情怀,此文化、此情怀让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三、课堂小结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怀与精神,用我们的才华与担当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传奇,在宇宙中留下光彩夺目的一笔!
四、课后延学
1.认真预习《岳阳楼记》,完成练习册“基础积累"部分。
2.熟读课文《岳阳楼记》并初步背诵。
第二课时《岳阳楼记》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文体特点,体会其语言美。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3.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学习任务: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采用各种方式译读本文,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座楼,它历经千年,几度兵燹xiǎn(多指兵乱中纵火焚烧)、天灾人祸,至今仍雄踞湖南岳州;有这样一个人,他曾扼守西北边塞,令西夏人闻风丧胆,站在时代之巅,他永葆一份初衷不变。
当人与楼相遇,注定要说出那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有宋一代坐标轴心,亦是古今多少仁人志士之座右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北宋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练篆额,一时传为“四绝"。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预习检测,文学常识我了解
互学小组合作,将本课课前预习的文体知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重点字词及朗读停顿等交流整理。
展学小组展示互学成果,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补充或订正。
预设: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叙事:《桃花源记》说明:《核舟记》
写景:《小石潭记》言志:《岳阳楼记》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他文学成就突出,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有政论性,文辞优美,气度豁达。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时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这篇抒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重点字词:
谪(zhé)属(zhǔ)予(yú)观夫(fú)衔(xián)汤汤(shāng)
淫(yín)雨霏霏(fēi)隐曜(yào)樯(qiáng)倾楫(jí)摧
薄(bó)暮冥冥(míng)岸芷(zhǐ)汀(tīng)兰宠辱偕(xié)忘
嗟(jiē)夫(fú)噫(yī)怒号(háo)
朗读停顿: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任务二:疏通文意,文言现象我掌握
自学结合课下注释及资料书翻译词句,读懂文章大意,并归纳本文的四种文言现象。
互学将自学中的不解之处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查漏补缺。
展学分组分段展示,用白话文翻译全文,并展示文言现象的归纳与整理,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并尝试更正或补充。
预设:
全文翻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还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滕子京)嘱托(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长江的江水,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晚阴晴多变,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如果遇上连绵不断的雨纷纷洒落,连着整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浊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凄凉冷落的样子,感慨悲伤到极点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起酒杯对着湖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理,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上做官的人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言现象:
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一词多义:
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2.南极潇湘:至、到达此乐何极:穷尽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3.而或长烟一空: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4.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5.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做名词,做太守、做知州。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4.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
5.锦鳞游泳:用锦鳞代指鱼群。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7.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古今异义:
1.增其旧制:(古:规模;今:制度)
2.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3.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今:准备)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景观;今:观看)
5.横无际涯:(古:广远、宽阔;今:与“竖"相对)
6.气象万千:(古:景象;今:天气变化)
7.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8.微斯人:(古:如果没有;今:微小)
三、课堂小结
诵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有助于我们接下来更好地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其阔大胸怀和“先忧后乐”的远大抱负。
四、课后延学
1.反复多次诵读并尝试背诵《岳阳楼记》。
2.完成练习册“基础积累"部分。
第三课时《岳阳楼记》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赏析精彩描写,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通过对比读、涵泳读,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语言美。
学习任务:
首先用填导图的形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在反复多次诵读的基础上,赏析文中的句内对,句间对,段间对。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语言美。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我国的江南有着三大名楼,他们分别是: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这三座名楼都有名家名篇与之相辉映,滕王阁有王勃的《滕王阁序》,黄鹤楼有崔颢的诗篇《黄鹤楼》,而和岳阳楼一起闻名遐迩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开启《岳阳楼记》第二课时的学习,看一看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自学依据导图提示填空,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互学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形成统一信息,完成互学。
展学分小组进行展示,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更正或补充。
预设:
任务二:反复诵读,体悟文味
活动1:大声诵读,感受文章气韵之美
预设: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诵读,相信大家已经能够感受到文章大开大阖之气度和磅礴沉雄之气韵。这主要是由于范仲淹的这篇记文一反前人作记习惯,将诗赋中的骈句引入文章,骈散结合,独具风标。
然而文章初写成,却遭到好友尹洙、欧阳修等人挑剔,说它用对偶的话写景状物,语言夸饰。
活动2:对比读,体会语言简洁之美
1.请大家比较下面这一组句子,从朗读的角度说说更喜欢哪一句的表达。
(1)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
(2)衔远山,吞长江。
2.给下面的句子分别标上朗读节奏符号(/),再读一读。
(1)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
(2)衔/远山,吞/长江。
互学小组内分多种形式对比朗读,分析其表达差异。
展学小组展示两组句子的对边朗读并分析,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更正或补充。
预设1:
喜欢第(2)句,和第(1)句相比,表意一样,但语言简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整饬之美,读起来节奏更加简洁明快。
对照“衔”和“连接",前者更为生动,仿佛洞庭湖张开巨口,衔住远山,颇有气势;“吞”是“吞吐"之意,同样使用拟人手法,“吞”更简洁。
从不同文体角度来说,两句都是不错的表达。但从诵读角度来讲,第(1)句更为舒缓,第(2)句节奏更明快,“衔"吞”炼字精当,更有气势,更能体现洞庭湖“波撼岳阳城"的壮观。
预设2:
很显然,第(2)句的对偶简洁明快,又包含着极大的张力,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活动3:反复诵读,涵泳对偶之美
1.本文的对偶手法在具体表现上有繁复的变化,有句内对,句间对,段间对,请同学们试着找出来。
2.同桌或小组合作,可以对读,串读,个人读,小组读……自由选择,标注节奏,尝试修改,两两比读,体会骈句缀玉联珠之感。也可以选择骈散结合的句子,通过骈句和散句的比读,感知万千气象。
知识导航: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散句,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骈句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称为“骈四俪六”。
朗读选择
朗读解说
朗读评价☆☆☆☆☆
预设1:
句内对:政通人和、唐贤今人、朝晖夕阴、迁客骚人、樯倾楫摧、虎啸猿啼、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岸芷汀兰、心旷神怡
句间对:衔远山,吞长江;进亦忧,退亦忧;北通巫峡,南极潇湘;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段间对:第3段和第4段,这两段是排比段,也是骈偶段。
成语:心旷神怡、百废俱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波澜不惊、心旷神怡。
预设2:
(1)我们组选择的是句间对。我们发现在每一个并列短语中,还包含着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真是句里有乾坤。
朝晖/夕阴:朝夕相对,一晖一阴,风卷流云,变化万千。读的时候节奏似断若连,可以通过气息的延长来表现一天内景象的多样,从而表现出洞庭湖的阔大。如果改成“洞庭湖早晚阴晴变化",表意类似,但读起来没有“朝晖/夕阴”那么简洁,韵味不足。
(2)我们组选择的是句间对。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一南一北,通向两极,可以想见洞庭湖之浩渺无边,真有杜甫笔下“吴楚东南坼"之境。两句平仄交替,以平声收束,读来悠扬婉转,余音徐徐。朗读的时候同样可以通过气息的延长来表现这一点。如果改成“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变成地理位置的解说,就缺失了一种韵味。
(3)我们组选择的是骈散结合句。
本文记叙和抒情议论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骈散结合使文章整齐匀称、节奏明快,又兼具参差错落之美。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在前面一连串的整句之后,从二二节拍,到一二节拍,节奏变得缓慢,内容上则从画境转入心境,引发同感。如果改成“……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节奏上不能体现鲜明的变化。
(4)我们组选取的是段间对。
“若夫……”“至若……"两幅画面。这两段文字,分别设想了阴雨和晴明天气下的洞庭湖景象。朗读时我们注意了对句的形式,采用同桌两两对读的方法,感受到骈句的韵味和节奏。
……
三、课堂小结
诵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有助于我们接下来更好地探究对句显辞采,韵里有乾坤。今天我们重点感知了文章语言骈散结合的特点。此外,大家诵读的时候也要突出文末的韵脚字,如“形、明、惊、顷、青”等,读来清脆而昂扬;“江、汤、湘、忘、洋"等,读来绵长而嘹亮。本文还大量使用双声叠韵词,如“潇湘”“隐曜"满目”“游泳",“远山”“长江"万千”“静影"锦鳞”,产生了金声玉振、回环往复的共鸣效果,有极强的视听冲击。请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争取背诵。
四、课后延学
1.反复多次诵读并尝试背诵《岳阳楼记》。
2.完成练习册“实践探究"部分。
第四课时《岳阳楼记》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通过辨读的方式,领会景情之间的契合美。
2.再品别样风景,体会“古仁人”的超脱境界。
学习任务:
通过辨读的方式,理解作者“贬谪"的生命状态,领会景与情之间的完美契合,深入体会“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超脱境界。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诵读感知了文章语言的魅力。自古以来,洞庭的气象万千、烟波浩瀚令人神往,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写下许多诗词,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文章里把这些来来往往的诗人称为“迁客骚人”。
今天我们通过辨读的方式,领会景情之间的契合美。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一种贬谪抒感慨
1.清人余诚说本文“通体俱在‘谪守’上着笔"。意思是文章扣住“谪守”在写,你认同吗?
2.题为《岳阳楼记》,作者为什么不写楼,而要突出一种“贬谪"的生命状态呢?
互学结合本文写作背景,学生深入思考并小组讨论,形成统一思路。
展学小组展示讨论所得,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更正或补充。
背景导航: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改革主张。次年(1045)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
预设1:
(1)认同。文章一开始就从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起笔叙事。
(2)认同。文章还写到“迁客”,“迁"在这里就是贬谪的意思。从一个滕子京,写到一群人的贬谪,说明这种境遇是很常见的。
(3)认同。其实文章还有其他地方也在写贬谪。比如“去国怀乡”,离开都城(适时讲讲“国"字的古今异义现象),怀念家乡,不就是在写贬谪吗?还有“忧谗畏讥”,为什么害怕小人的谗言?不就是害怕被参,导致被贬吗?另外还有“宠辱偕忘”,这是在写心情好的时候,一时忘却了加在身上的耻辱,所谓“辱”,或许也就是“谗"讥”和被贬的人生经历。
其实文章不仅写到滕子京的贬谪,还有诸多迁客骚人的贬谪,包括作者本人,当时也处在贬谪境遇之下。所以余诚说“通体俱在‘谪守’上着笔”,是有道理的。
预设2:
作者是为抒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情感作铺垫,也就是说贬谪中的人,其心境是复杂的,或悲怨,或旷达。自古皆然。
作者自己本人也被贬谪过,他能切身体会其中深微之感慨。
任务二:两样风景照心境
自学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的两种情感,并尝试读出悲、喜两种情绪。(标注节奏)
预设1: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互学结合所给材料,学生深入思考并小组讨论,形成统一思路。
1.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两种情感?情和景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2.前面我们介绍范仲淹自己当时也在贬谪之中,并不在岳州,他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材料1】滕子京在楼成之后,向贬谪河南邓州的范仲淹发《求记书》一份。他说:“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他还请名家绘制《洞庭秋晚图》一本,随书附上,请范仲淹作记。
【材料2】青年时代的范仲淹曾在安乡读书,而安乡濒临洞庭湖,所以他在洞庭湖边生活过四年左右的时间。
3.请大家细细玩味一下这些景物,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意象,思考景、情如何契合。
【要求一】描述:这是一组意象群。
朗读:用合适的语调演绎。
(1)阴:淫雨阴风浊浪日星山岳商旅樯楫薄暮虎猿
(2)晴:春景沙鸥长烟静影波澜锦鳞皓月渔歌浮光芷兰
【要求二】要求二:体会炼字。
展学小组展示讨论所得并读出感情,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更正或补充。
预设2:
他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风景,即景生情。
他们原本心情各异,看到不同的风景,勾出或悲或喜的情感,是借景抒情。
景物和他们的心情互为影响,是情景交融。
这样的人,不管内心情感如何,都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心情。这种环境可能是自然环境,也可能是政治环境。情随境迁,就是这些人真实的写照。
预设3:
范公撰写此文,眼前景象,竟是根据一幅画和儿时记忆,驰骋想象,概括而成。由于古今迁客骚人登临观物,受审美主体喜怒哀乐和洞庭湖四时景物变化及天气阴晴不定的影响产生大体两种情感:或悲,或喜,眼前自然出现两种景象:或阴,或晴。
想那文正公阅毕来信,执画在手,胸中潮涌,万千感慨,感子京“谪守”一年,而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之绩,忧好友自负其才,树大招风。一时多少镜头闪回,那洞庭湖上最深的印象,都幻化为经典意象,蜂拥而至,缀连成画。
预设4:
【要求一】
(1)关键词:洞庭风雨、阴森恐怖、鬼哭狼嚎……
写雨用“淫”修饰,突出雨连绵不断,给人以压抑之感,融意于象,是为意象。一连串类似的意象,极写天气恶劣,人心酸楚,层层渲染,营造一种悲凉的意境。读的时候语调宜低沉,节奏宜稍快。
(2)关键词:春光明媚、安宁祥和、政通人和……
这一组意象群表现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乐观情怀。朗读时宜带着轻松欢快的语调,节奏比较舒缓。
【要求二】
淫雨霏霏:“霏霏"写阴雨连绵不断,毫无放晴之机。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怒”写风之狂,令人生畏;“排"写浪冲向高空的肆虐。日星隐曜,山岳潜形:“隐”“潜"都写被迫隐去形迹之晦暗。
樯倾楫摧:“倾”“摧"写风之摧枯拉朽,拥有毁灭一切的力量,简直无可阻挡。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啸”“啼"本常态,然而在“冥冥”昏暗中,显得阴森恐怖。
以上炼字契合各自意象,很容易触动“迁客骚人"脆弱的内心,让他们不堪重负的神经愈加敏感,心理防备轰然倒塌,从而只能“感极而悲”了。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和"明”表现出一派祥和明朗的气象;“不惊"写波平浪静的安宁。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碧”显晴朗;“万顷"极写水天一色,浩淼无边。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翔集”“游泳"一静一动,静得安详,动得欢悦。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郁郁”写繁茂,“青青"写欣欣向荣。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空”写万物清明的景象;“一"写烟雾完全消散的境界之开阔;“千里”则见月光之明净,无边无际。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跃金"写微波中的月色投影,以动写静,色彩极富质感;“沉璧”用比喻手法,同样写月映湖水,却另有一种沉静之质美。
渔歌互答:“互"写渔人互相唱和,快乐无比。
所有这些和意象相配的用字,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贴合“迁客骚人”内心的愉悦。
任务三:三重境界显情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界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分别。“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果说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属于迁客骚人的两重境界,那么范仲淹和他们一样吗?
互学结合任务一、二分析,学生深入思考并小组讨论,形成统一思路。
展学小组展示讨论所得,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更正或补充。
预设:
范仲淹和他们不一样。文中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个“异”字,说明范仲淹有别于一般的迁客骚人,他看到的悲喜之境,只是其他人眼中的阴晴之景。
悲喜两重景象是迁客骚人眼中的景象,表面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但其共同特点都是“小我”,始终囿于个人身世经历,悲也罢,喜也罢,本质上都没有跳脱开个人生活与情感范畴。
三、课堂小结
子京谪守巴陵郡,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仍未能释怀。“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是的。遇上“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的天气,尔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感极而悲。遇上“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天气,尔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洋洋矣。古仁人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作者创作此篇,正是希望做一个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四、课后延学
眼下正足春和景明的时节,请同学们找寻校园中最能体现这一季节的一组景物,构成春大的意象群,注意意象的提炼和构图(远近、大小),写成一段话。(可以模仿文中对句形式)
选择意象:柳树、池塘、樱花、小路、学生。
第五课时《岳阳楼记》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还原研读,感知范仲淹“大我”的典范形象与超脱的人生境界。
2.参读思考滕子京的情怀与境界,他将“归"向何处?
学习任务:
通过还原研读的方式,进一步感知范仲淹“大我”的典范形象与超脱的人生境界。并思考古仁人的情怀是范仲淹的毕生追求,那滕子京又有什么样的选择,他将“归"向何处。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汪曾祺在他的《湘行二记》中写道:《岳阳楼记》通篇写得很好,而尤其为人传诵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你认同吗?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岳阳楼记》,感知范仲淹与滕子京的人生选择。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还原研读,感知范公情怀美
互学结合材料,学生深入思考并小组讨论,形成统一思路。
1.范仲淹如何看待人生中的阴晴悲喜呢?
2.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古人又说“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范仲淹形象?
3.这份大写的“我"究竟如何炼成?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发?请结合下面的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
【材料一】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材料二】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醋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____________(宋·魏泰《东轩笔录》)
【材料三】仲淹领延安,养兵畜锐,夏人闻之,相戒曰:“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_________(宋·朱熹《三朝名臣录》七引《名臣传》)
【材料四】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抵达任所邓州,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
【材料五】(范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而好施与,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凡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宋史》)
展学小组展示讨论所得,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更正或补充。
预设1:
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追慕古仁人,愿意与之同归。
这四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心态的平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政治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人生理想;“微斯人,吾谁与归”是表达决心。
预设2:
(1)这是一个无我的典范形象。
(2)这是一个无己的至人形象。
(3)这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形象。
这是立于天地间的一个“大我"形象。这份“大我”超越于世间一切功名利禄之上,和“迁客骚人"的“小我”形成鲜明对照,是一种理想人格,彪炳史册,光耀千古。
预设3:
(1)范仲淹少年即有“先忧后乐"之志,非一时之思。
(2)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份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后来能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初衷。
(3)范仲淹文韬武略,内外兼修,其人格魅力令敌人也敬佩不已。
(4)范仲淹身上具备中国传统美德,能做到忠孝两全。
(5)范伸淹无论在朝堂,抑或在地方,都能尽忠职守,自觉以天下为己任。
(6)范仲淹乐善好施,赢得百姓爱戴。
范仲淹的所作所为,确实和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一致的。即使在贬谪地,范仲淹也从无“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虑;得意处,也不会“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他全心为公,心系于民,真正践行了他“先忧后乐”的政治情怀。
这就是范仲淹的境界——一种无已胸怀,一种至人形象,一个大写的“我"。
任务二:参读思考,滕子京“归”向何处
互学结合材料,学生深入思考并小组讨论,形成统一思路。
1.滕子京属于哪一重境界?
2.范仲淹归向古仁人的情怀始终不变,那么滕子京呢?他终将归向何处?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滕宗谅(990—1047),字子京,河南洛阳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与范仲淹同科进士。因其负才尚气,崇尚改革,故屡遭谪徙。最高官职只是宫廷中的“图书馆长"(天章阁待制)。
【材料二】(滕子京)在泾州时,因用公款犒赏来援的军马和抚恤好水川战死的将士家属,被人攻讦,谪虢州、岳州。……在有人指控他在泾州费公使钱十六万贯时,范仲淹又与欧阳修一道替他澄清,才只被官降一级,贬知凤翔府。后有人抓住不放,言“所坐太轻”,又被贬岳州巴陵郡。____________(翟晓楠《范仲淹和滕宗谅》)
【材料三】庆历三年,滕子京因遭诬陷而被贬知岳州,虽愤郁满怀,却励精图治。他重修了岳阳楼,“落其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据《岳州府志》)
【材料四】庆历中,滕子京谪守巴陵,治最为天下第一。___(《渑水燕谈录》)
【材料五】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予,及卒,无余财。
3.如果滕子京想要把文中一句话刻在岳阳楼上,以这种方式来酬赠范仲淹,他会选取哪一句?说出你的理由。
展学小组展示讨论所得,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更正或补充。
预设1:
(1)悲。因为他是被贬谪到岳州的。
(2)喜。因为他虽然被贬到岳州,却是做岳州知州,做了很多事,有了很多功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应该是很高兴的,属于“宠辱偕忘"把酒临风”那种类型的人。
(3)亦悲亦喜。悲其身世,喜其功绩。
(4)范仲淹那种。因为他没有太过在意贬谪身份,主动投身于岳州的管理,做出很多成绩。如果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随意改变自己心境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预设2:
1.从以上材料来看,滕子京总是“尚气"负才”,性格难改,际遇也终将坎坷。他览此文可能会一时震动,但未必真能如范仲淹所希望的那样,成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
2.滕子京确实很有才,“治为第一”,范仲淹如此赏识他,他应该会和范仲淹成为真正的志同道合者。
预设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作为一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以其强大的主体审美心灵与勇气,以其坚强、乐观、豪迈、崇高的审美胸襟,在审美观照中超越了一般人的审美心理定势与审美习惯,即超越了一般人“以物喜而喜、以物悲而悲"和“以己悲而悲以己喜而喜”的美感移植心理,超凡入圣,翻出新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颗自然、平淡、恒常之心去看待自然四时的变化和社会人生中的得失、进取与荣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在审美观物上超越了一般人的忧乐观,更重要的是,他在更高层面上超越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文化心理模式,给我们树立了一种积极、乐观、博大的“先忧后乐"的思想文化心理模式,营造了一种“伟大、无私与利他”的人生大境界。
微斯人,吾谁与归:作者在思想上自动向古代品德高尚的人靠齐,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明白己的志向,并庆幸世间这一“古仁人"之脉终将传承不息,希望友人滕子京也能够成为这样的人。
千古名文必有名言警句流传千古。以上都是同学们可以积累的生命至理。“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起呢?意思是谁是我的志同道合者呢?这是他对滕子京的寄望,是劝勉,也是自勉。这样委婉深挚的情感,千古罕闻。正如宋代蔡铸在《蔡氏古文评注补正》中所评论的:“以一己先忧后乐怀抱揭出,勉子京即以自勉,见地绝高,洵非常人所及。"
三、课堂小结
一种贬谪,两样风景,三重境界。人生无论顺逆,总在路上,与其患得患失,或志得意满,不如笑看风云,以宽厚之心待人,严于律己,先人后己,追求高尚的志趣情操,那么无论在哪一种境遇下,都可以活出真我。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严正的朋友。”那么就让我们以范仲淹为友,砥砺前行吧!
四、课后延学
1.练笔:以滕子京的口吻给范仲淹写一封信,表明收到记文的感受。
2.找出汪曾祺的《岳阳楼记》,自主将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第六课时《醉翁亭记》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特别是文言词汇“而"与“也”的用法。
3.梳理文章内容,理清行文结构。
学习任务: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采用各种方式译读本文,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不仅有许多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无数蕴含着深厚文化的人文景观。安徽滁州的琅琊山上就有这样一座亭子,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而声名远播。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作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预习检测,文学常识我了解
互学小组合作,将本课课前预习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唐宋八大家、重点字词及朗读停顿等交流整理。
展学小组展示互学成果,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补充或订正。
预设:
作者简介: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柳宗元
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重点字词:
环滁(chú)琅琊(lángyá)山之僧(sēng)暝(míng)
晦明(huì)伛偻(yǔlǚ)山肴(yáo)野蔌(sù)
觥筹(gōngchóu)弈(yì)
重点语句停顿: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任务二:疏通文意,文言知识我掌握
自学结合课下注释及资料书翻译词句,读懂文章大意,并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和文言句式。
互学将自学中的不解之处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查漏补缺。
展学分组分段展示,用白话文翻译全文,并展示文言现象的归纳与整理,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并尝试更正或补充。
预设:
全文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紧靠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号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到这里来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他的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之中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山谷里就昏暗了,明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繁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泉水低落而石头显露,是山中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色有所不同,因此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呼喊,后面的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这是滁州人在游玩。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甘甜,酒色清醇,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在摆放在面前,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箭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起有时坐下,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在尽情地欢乐。脸色苍白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四处散开,太守回家,宾客们跟随。树林茂密荫蔽,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游人离去,鸟儿欢乐。但是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游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欢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一词多义: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临溪而渔:靠近
3.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4.太守自谓也:命名太守谓谁:为,是
5.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承接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却,可是溪深而鱼肥:连词,表并列
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称呼
文言句式(判断句):
1.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也”,表判断)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也”,表判断)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也”,表判断)
任务三:再读全文,行文结构我理清
自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互学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形成统一信息,完成互学。
展学分小组进行展示,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更正或补充。
预设:
第一部分(1)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
第二部分(2)山间朝暮四季景色。
第三部分(3)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的情景。
第四部分(4)总结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三、课堂小结
反复诵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文言常识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这有助于我们接下来更好地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四、课后延学
1.反复多次诵读并尝试背诵《醉翁亭记》。
2.完成练习册“基础积累”部分。
第七课时《醉翁亭记》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分析写景的顺序及特点,欣赏本文艺术表现手法。
2.通过对“而"、“也”句的对比朗读,探寻本文游记体散文的审美意境。
学习任务:
首先学生以摄影师拍摄绝佳美景的独特视角,从拍摄地点、拍摄对象、拍摄特点和拍摄角度来品赏文中描写的语句。其次,文中的“而"与“也”字出现了20余次,通过交流对比朗读去掉二字后的朗读感受,体会作者的审美意境。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就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秀丽山水,体会作者的真实感受。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赏美景,乐意无穷
自学假如欧阳修化身一位才华横溢的摄影师,自读课文,找到他拍摄绝佳美景的独特视角。
互学小组内交流,从拍摄地点、拍摄对象、拍摄特点和拍摄角度来品赏文中描写的语句。
展学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更正或补充。
预设:
任务二:品语言,“而”“也"有味
互学小组交流,找出文中含“而”“也"字的语句读一读,再去掉它们读一读,交流阅读感受。
展学小组展示读并分享阅读感受,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更正或补充。
预设:
“也”: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陈述句:
去掉“也"字气息短促不畅、生硬滞涩,“也”字化呆板为神奇,任性自得、舒卷自如。
“也"字轻快陶然,若行云流水。
“也”字直抒胸臆时,气息圆润流畅,可舒缓吟咏。
判断句:
“也"字介绍人物时,肯定简洁明快。
“而”: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朝而往,暮而归。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掉“而"字,语言显得过于精炼,读来非常紧迫急促。
“而”字使文章内容舒缓从容,把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的表现出来。
“而"字增加了抒情性。
“而”字有内在的韵律美。
三、课堂小结
从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到寄情山水的乐趣,从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到出游的乐趣,从滁人的游历之乐到太守的宴饮之乐,太守自得其乐的醉归,其实是与民同乐的酣畅。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是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滁州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
四、课后延学
1.反复多次诵读并尝试背诵《醉翁亭记》。
2.完成练习册“实践运用”部分。
第八课时《醉翁亭记》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结合背景,了解本文的文化意义和其精神实质。
2.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培养热爱祖国山川的高尚情感。
学习任务:
结合写作背景及材料,深入了解作者“醉”与“乐"的实质,体会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当苦难降临时,我们方能看尽众生之相。屈原受到排挤,则投江自表;陶渊明被贬官,从此不问世事;杜甫报国无门,遂郁郁而终。如今我们认识的作者欧阳修又有什么不同呢?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探精神,解乐之情境
互学再读第四自然段,分析“乐"的三种情境。再结合全文总结本文表现的几种“乐”。思考:滁人之乐与太守之乐有无关系?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展学小组展示交流所得,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更正或补充。
预设:
第四段中“乐”的三种情境是: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本文主要表现的“乐":山水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宴酣之乐、太守之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他们生活安定富足,这是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直接关系的。
太守是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
任务二:触内心,明乐之实质
互学结合材料理解,作者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展学小组展示交流所得,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更正或补充。
知识导航: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
材料一:欧阳修在给朋友的信中评述前世名人: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戚戚无异庸人。
材料二:公之在滁……民安其政。盖自公至州,无不获之岁,无不给之民,民乐丰登,故公得与四方宾客及是州之民,日游览于山水之胜而乐也。(林文俊《送郑君有章守滁州序》)
材料三:某(欧阳修自称)此愈久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久之适而已,小帮为证,期年粗有所成,故知古人不忽小官,有以也。(欧阳修《与梅圣俞四十六通》其二十)
材料四:欧阳修到滁州,第二年在醉翁亭外修建了丰乐亭,而后又在丰乐亭不远处修了一座亭子,并起名为醒心亭,曾巩来拜访欧阳修时,欧阳修请他作《醒心亭记》,曾巩在文中写道“其心洒然而醒”。
预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三、课堂小结
作为个人,欧阳修作《醉翁亭记》抒发了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作为官员,欧阳修看似娱情山水,实际上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四、课后延学
同学们,请你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下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未获得房产证的房屋交易合同
- 工人简单劳务合同格式模板
- 服装零售合作伙伴协议范本
- 抵押合同的法律效力与执行程序解析
- 2024年地下车位转让的法律协议
- 手机购销合同常用范本参考
- 产品地区独家代理合同范本
- 房产经纪人合作方合同范文
- 合作伙伴协定存款协议
- 工程设计行业规范
- 人教版(一年级起点)一年级至六年级的英语词汇
- 小班幼儿优势分析总结与反思
- 消防培训四懂四会
- 企业招聘会新闻稿范文300字
- 大学生研学活动策划方案
- 第9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课件+视频)(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 中医四诊.课件
- 施工极端天气应急预案方案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申报表
- 幼儿园家长会内容及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