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八下课标古诗词复习(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版)(含答案与解析)_第1页
第12讲 八下课标古诗词复习(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版)(含答案与解析)_第2页
第12讲 八下课标古诗词复习(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版)(含答案与解析)_第3页
第12讲 八下课标古诗词复习(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版)(含答案与解析)_第4页
第12讲 八下课标古诗词复习(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版)(含答案与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古诗文阅读第12讲八下课标古诗词复习(练习)目录一、考点过关练 2TOC\o"1-2"\h\u篇目1:《关雎》 2篇目2:《蒹葭》 2篇目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篇目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篇目5:《卖炭翁》 5二、真题实战练 6三、重难创新练 11篇目1:《关雎》1.(2023·广西·广西大学附属中学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雎》选自《诗经》中“国风”,是一首描写君子追求淑女的精歌,表达了青年男子对爱情和婚姻大胆的追求。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相向和鸣的雎鸠来象征淑女与君子的美好爱情。C.“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描写害相思之苦的男子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表现他实现了寤寐求之的愿望。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形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节奏感,起到了深化意境,渲染气氛的艺术效果。(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极为生动地刻画了男主人公的形象。其中连用两个“悠哉”,试分析它的表达效果。篇目2:《蒹葭》2.(2023下·黑龙江绥化·八年级统考期末)赏析《蒹葭》按要求回答问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D.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篇都写了蒹葭茂盛,这是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篇目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2023·河北衡水·衡水桃城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问题。(甲)_________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甲诗题目是:,体裁是五言律诗,韵脚是:(2)甲诗划线句在朗诵时语调应该一些,读出送别中别有的情怀,乙划线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新奇,既写了山水之美,又暗含送别之愁,令人拍案叫绝。4.(2023下·山东青岛·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文后的题。【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阏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乙】峡口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①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注释:①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颈联表达“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豁达感情,境界宏大B.【甲】诗尾联写二人在分别的路口,如青年男女般挥泪告别,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C.“来时万里同为客”与“同是宦游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为宽慰友人之语。D.两诗的题目,都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直陈其事,以“送”字暗含离情别绪。(2)离别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情感有何不同?篇目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2023下·河南平顶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B.“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表现出诗人凄苦的生活。C.本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变换,有曲折跌宕之感,这更能表现诗人命运悲苦和对个人前途的绝望。D.全诗先记叙描写,再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困悲苦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2)小文同学在读“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重读了“俱”字,同学们都觉得这样读很妙。请分析其妙处。6.(2023下·北京·八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本诗采用了①的手法。开篇写秋风怒吼、吹飞屋上茅草之景,抒发了诗人②之情;后写③的情景,体现诗人生活贫困艰苦,抒发其悲凄愁苦之情。(2)古人为了理想而有所取舍。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杜甫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篇目5:《卖炭翁》7.(2023下·西藏日喀则·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列举一例进行简要分析。8.(2023下·云南昆明·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种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简要分析划线句子表现了一个怎样的“宫使”形象。(2)杜甫《石壕吏》中的“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与本诗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写到了老百姓的“衣着”,请说说这两处细节体现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它们有何异同。9.(2022·黑龙江绥化·统考中考真题)赏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诗人用一个“望”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意。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这首诗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D.《渡荆门送别》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2)两首诗中画线的a、b两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2022·陕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0.首联“风烟望五津”的“望”改成“看”,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11.人们常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为临别赠言。毕业在即,请另外选用一两句古诗词,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同学的祝愿。(2022·河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丈夫责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找,天下无寒人。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丰皮。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13.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的情怀。14.(2022·贵州黔东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这首叙事诗中直接表达诗人对卖炭翁情感态度的词语是。(2)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的“苍苍”意思为“茂盛的样子”,有同学据此推断出“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苍苍”描写的是卖炭翁头发长得茂密。你是怎么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3)下面是根据本诗部分内容改编的微剧本片段。请根据题目要求,在横线处补充内容。剧本题目日已高,市南门外。这时“得得”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卖炭翁挣扎着起身,揉了揉昏花的双眼。卖炭翁:(不安、疑惑、欣喜)这来的是谁?(马蹄声渐近)卖炭翁:(恐惧、害怕)啊!怎么是他们!黄衣使者:(①)皇上命我等来征收你的炭!白衫儿:(得意洋洋地拿出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在牛角上)喏,给你的炭钱。卖炭翁:(无奈绝望地瘫倒在地、眼角流下泪水)②牛角上的那抹红绫,在风雪中舞动,在白雪的映照下特别的鲜红。(1)根据情景,在①处填一个描写黄衣使者神态的词语。(2)根据情景,在②处填补人物对白(2023·四川德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离亭燕张昇①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获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注释:①张昇(992—1077)字杲卿,一生经历了北宋由真宗到神宗国运渐衰的过程,这首词是他辞官退居金陵(南京)后所作。离亭燕,词牌名。②低亚:低垂。15.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怀古词,写作者退居金陵后登高楼所见,由眼前之景引发思考与感慨。B.首句点明季节,不同于一般诗词写秋的萧瑟,而是写出美丽如画又恣意洒脱的秋景。C.上阕中“浸”字写出长江水天相接的景致,接着描写了晴空澄澈、江波潋滟的画面。D.下阕从远望天际到近看酒家,六朝变迁成为“闲话”,含蓄批评世人不关心国事。16.请赏析“寒日无言西下”一句。(2023·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夜寒陆游斗帐重茵①香雾重,膏粱②那可共功名!三更骑报河冰合,铁马何人从我行?【注】①重茵:多层褥垫。②膏梁:享受奢侈的公子哥儿。17.诗中哪些词语照应了标题“夜寒”?18.“铁马何人从我行”一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2023·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千里思郑锡①渭水通胡苑,轮台望汉关。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②闲。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注]①郑锡,唐朝登宝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②机:原意是弩机,代指武器。19.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通”和“望”连接四个地方,紧扣诗题“千里思”。“望”是“思”的具体表现。B.颔联意为:家乡来信被深秋大漠阻断;想写封家书,却战事不断、枕戈达旦。C.“两乡思”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惟余”极言思乡之切。D.“一夕度关山”与“关山度若飞”都写出了迅速越过关山、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20.请简要分析“虫”和“雁”两个意象在表达思乡情感方面的作用。(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霁夜孔平仲寂历①帘栊②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③。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注释】①寂历:寂静。②帘栊:窗帘和窗户。③戍墙铃:一种铃铛。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给人以清爽之感,表达诗人喜悦之情。B.首联从寂静的夜色写起,接着以戍墙铃的铃声与之映衬,更显得清寂。C.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月亮被云笼罩的朦胧景色。D.颈联调动多种感官来写夜景,如秋声堕叶是听觉,月夜飞萤是视觉。22.有人说,本诗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将时间向前、向后进行了延展,扩大了诗歌容量。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2023·湖南张家界·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仲春郊外王勃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23.下列对《仲春郊外》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移步换景,描写了诗人信步走到东园、走过西堰所看到的美好景象。B.颔联从空间角度写春光无处不在,“连”“绝”二字精炼而准确。C.“何处染器尘”用反问手法,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D.全诗采用点面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描写春天,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24.有人评价“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2022·福建福州·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学校考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2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雎》全诗描绘了淑女美丽、勤劳的特点。B.《子衿》写出了女子等待恋人久不至,满腔期望变成怨恨。C.《关雎》这首诗描绘了想象与梦中人结婚的盛况,表达了喜悦之情。D.《子衿》全诗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来叙写事件。26.这两首诗从内容上都表现了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请从其他方面找出它们还有哪些相似处。(2023·湖北襄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乙】别董大①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①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2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B.甲诗颔联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C.单从乙诗的题目里便能感知到:别去的是官场的繁华,留下的是自信和友情。D.乙诗的三、四句格调昂扬向上,情感积极乐观,与甲诗颈联有异曲同工之妙。28.同为送别诗,甲乙两首诗除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外,还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2023·北京海淀·二模)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9.这首诗中,诗圣杜甫由自身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冷暖,体现了“推己及人”的济世情怀。下列最契合这种情怀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B.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中庸》)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D.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30.这首诗中的“归来倚杖自叹息”,描绘了诗人“倚杖”的形象;陆游《游山西村》中的“拄杖无时夜叩门”,描绘了诗人“拄杖”的形象。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说说这两个形象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022·河北唐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31.“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32.有评论说,“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既写出了卖炭翁的处境和心理,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情感态度。请对此做简要分析。

专题二古诗文阅读第12讲八下课标古诗词复习(练习)目录一、考点过关练 2TOC\o"1-2"\h\u篇目1:《关雎》 2篇目2:《蒹葭》 3篇目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篇目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篇目5:《卖炭翁》 8二、真题实战练 10三、重难创新练 19篇目1:《关雎》1.(2023·广西·广西大学附属中学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雎》选自《诗经》中“国风”,是一首描写君子追求淑女的精歌,表达了青年男子对爱情和婚姻大胆的追求。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相向和鸣的雎鸠来象征淑女与君子的美好爱情。C.“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描写害相思之苦的男子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表现他实现了寤寐求之的愿望。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形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节奏感,起到了深化意境,渲染气氛的艺术效果。(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极为生动地刻画了男主人公的形象。其中连用两个“悠哉”,试分析它的表达效果。【答案】(1)C(2)示例一:修辞角度: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示例二:炼字角度:“悠”是长的意思,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长夜漫漫、主人公相思绵绵不断,表现了主人公长夜难寐的相思之苦。示例三:描写角度:运用心理和动作描写,“悠哉悠哉”突出绵绵情意,思念不断的心理。【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C.“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意思是:贤良美好的女子,用钟鼓奏乐来使她快乐。写青年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是他想象结婚时的热闹情景,而非“他实现了寤寐求之的愿望”。故选C。(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意思是“美好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思念。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悠哉悠哉”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从炼字角度赏析,“悠哉悠哉”,“悠”是长的意思,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长夜漫漫、主人公相思绵绵不断,表现了主人公长夜难寐的相思之苦。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悠哉悠哉”,突出绵绵情意,思念不断的心理,是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篇目2:《蒹葭》2.(2023下·黑龙江绥化·八年级统考期末)赏析《蒹葭》按要求回答问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D.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篇都写了蒹葭茂盛,这是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D(2)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发了主人公欲见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D.“这是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有误,应为:这是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故选D。(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结合《蒹葭》的内容可知,诗中写主人公追寻所怀念的人,但终于可望而不可即。全诗抒发了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表达出了一种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心情。篇目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2023·河北衡水·衡水桃城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问题。(甲)_________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甲诗题目是:,体裁是五言律诗,韵脚是:(2)甲诗划线句在朗诵时语调应该一些,读出送别中别有的情怀,乙划线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新奇,既写了山水之美,又暗含送别之愁,令人拍案叫绝。【答案】(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in(2)高昂乐观豁达拟人【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文言常识。据诗歌内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及作者“王勃”可知,本诗题目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诗共八句,每句五言,因此体裁是五言律诗。首联、颈联、尾联末字分别是“津”“邻”“巾”,韵脚是in。(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鉴赏。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略带伤感;划线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因此在朗诵时语调应该高昂一些,读出送别中别有的乐观豁达情怀。乙划线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山水水人的情感和表情,波光漾动的流水是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生动新奇,既写了山水之美,又暗含送别之愁,令人拍案叫绝。4.(2023下·山东青岛·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文后的题。【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阏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乙】峡口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①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注释:①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颈联表达“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豁达感情,境界宏大B.【甲】诗尾联写二人在分别的路口,如青年男女般挥泪告别,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C.“来时万里同为客”与“同是宦游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为宽慰友人之语。D.两诗的题目,都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直陈其事,以“送”字暗含离情别绪。(2)离别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情感有何不同?【答案】(1)A(2)王勃和司空曙都是面临着与朋友离别的情境,都有着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司空曙“天涯去住泪沾巾”更显惆怅伤感;而王勃面对友人离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更多是乐观旷达之态。【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B.有误,甲诗尾联意思是:莫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如青年男女般挥泪告别”理解不正确;C.有误,“来时万里同为客”意思是:来的时候(我们)是同路的旅伴。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送客惆怅心情。“均为宽慰友人之语”理解不正确;D.有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指点明人物和事件。“都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直陈其事”有误;故选A。(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峡口送友人》是唐代诗人司空曙的作品。此诗写送别,作者使用多个意象来描摹当时春天的景色,采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写出自己与友人之间的惆怅心情。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句诗歌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完全扫除了送别诗“流泪”“伤感”的余习,一反离愁别恨的常调,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更多是乐观旷达之态。而《峡口送友人》中的“天涯去住泪沾巾”意思是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牛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篇目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2023下·河南平顶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B.“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表现出诗人凄苦的生活。C.本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变换,有曲折跌宕之感,这更能表现诗人命运悲苦和对个人前途的绝望。D.全诗先记叙描写,再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困悲苦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2)小文同学在读“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重读了“俱”字,同学们都觉得这样读很妙。请分析其妙处。【答案】(1)C(2)示例:“俱”意为全、都。重读“俱”、都能喜笑颜开的强烈愿望、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C.“表现诗人命运悲苦和对个人前途的绝望”有误。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两韵一转,有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有助于表现诗人坎坷的生活和悲凉的心境,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故选C。(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俱”意为全、都。“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意思是“给天下贫寒的读书人遮风避雨,使他们能喜笑颜开地住在里面”。重读“俱”可以突出诗人渴望全天下所有的贫寒之人都能有所庇护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无私与伟大。6.(2023下·北京·八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本诗采用了①的手法。开篇写秋风怒吼、吹飞屋上茅草之景,抒发了诗人②之情;后写③的情景,体现诗人生活贫困艰苦,抒发其悲凄愁苦之情。(2)古人为了理想而有所取舍。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杜甫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借景抒情焦灼、痛惜秋雨漏屋(2)杜甫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陶渊明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他归隐田园,远离官场的污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详解】(1)本题考试诗歌内容理解。第①空:结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可知,第一句中“怒号”两字以比拟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第二句中“卷”字形象地写出了狂风威力之大,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末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据此可分析,本诗所用到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第②空:结合“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可知,这里写出了群童将茅草抱走时的情形及作者的情态,“欺我老无力”“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倚杖自叹息”写出作者面对群童的无能为力焦灼之情;第③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意为: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破屋漏雨,所以才感到冷,这两句写屋破漏雨的情状,足以见诗人生活困顿。(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两句大意是:什么时候这样的高楼大厦能突然出现在眼前,那么即使唯独我自己的茅屋破掉、使我受冻而死,我也心甘情愿,感到满足!这两句在原诗中,是紧接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写的,诗人从自己的经历推已及人,把自己的困顿放在一边,设想可庇天下寒士的千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是建立在作者许身社稷,饮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突出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据此作答即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意为: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体现出诗人归隐田园,捕鱼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篇目5:《卖炭翁》7.(2023下·西藏日喀则·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列举一例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这两句诗歌运用了肖像(外貌)描写的手法,表现了老人生活困苦,烧炭艰辛。(2)示例1:卖炭翁身上“衣正单”与愿天寒”的心理的对比,写出了卖炭翁想要卖掉木炭买衣食的迫切心情;示例2:卖炭翁“愿天寒”使木炭卖个好价钱的希望与木炭被掠夺的绝望的对比,表现了宫使的盛气凌人、霸道蛮横,表达了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示例3:“一车炭,千余斤”和数量极少、价值极低的“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示例4: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警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与宫使“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的外貌对比,突出了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宫使掠夺的残酷;示例5: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市南门外泥中歇”和宫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的动作对比,写出了宫使蛮不讲理的丑恶嘴脸,突出了卖炭翁的悲苦。【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意思是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这是对卖炭老人的外貌描写。通过“满面尘灰”“十指黑”写老人生活艰辛,通过“两鬓苍苍”写老人年龄大,由此借老人的外貌描写,写出了老人生活的艰难与不幸。(2)本题考查诗歌手法的理解。先找出运用对比手法地方,然后根据内容分析其作用。答出一处即可。①“衣正单”,揭示老翁生活艰辛;“愿天寒”,点明老翁对这车炭寄托希望。两者对比,表明老人度日艰难,而这车炭对他的生活有极大的关系。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说明老翁辛勤劳动,年老体衰,还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写出宫使养尊处优,盛气凌人。前后对比,揭示宫使骄横霸道的样子,暴露宫市制度的不合理。③“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写出老翁度日艰难;“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写出宫使仗势欺人,使老翁的希望破灭了,生计毫无着落。前后对比,揭露宫市的残酷,揭示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贫困的真正原因是封建剥削制度。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写出老翁处境凄惨,体力不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写出宫使有恃无恐,强行抢夺的丑恶嘴脸。前后对比,更加显示出老翁的可悲、可怜。⑤“宫使驱将惜不得”,“驱将”写出宫使蛮横;“惜不得”写出老翁无可奈何。前后对比,暴露阶级压迫使人透不过气,敢怒不敢言,甚至连怒都不敢,只得默默忍受,习以为常。⑥“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半匹红纱一丈绫”数量极少,价值极低,二者构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示例:满面尘灰、两鬓苍苍、十指黝黑、大冬天还穿着单衣的卖炭老翁,与骑着高头大马、趾高气扬、衣着光鲜亮丽的宫使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下层劳动者和宫使(不同阶层人们)生活境遇的悬殊。8.(2023下·云南昆明·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种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简要分析划线句子表现了一个怎样的“宫使”形象。(2)杜甫《石壕吏》中的“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与本诗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写到了老百姓的“衣着”,请说说这两处细节体现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它们有何异同。【答案】(1)通过“翩翩”二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装模作样、得意忘形、仗势欺人、粗暴蛮横的形象。(2)两诗都通过老百姓的衣着这个细节表现了老百姓生活的贫困,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不幸的深切同情。《石壕吏》中孙母“无完裙”的背后是诗人对安史之乱给广大老百姓使老百姓民不聊生的写实;《卖炭翁》中卖炭翁“衣正单”则与“愿天寒”形成对比,表现了卖炭翁艰难的生活,揭露了统治者极其对百姓无情掠夺的罪行。【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人物形象。“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意思是: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翩翩”本来是用以形容英俊潇洒之态,用在这里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这宫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嘴脸。(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对比阅读)。杜甫《石壕吏》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其中“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意思是有孙子和他的母亲没去从军,进出屋子没有完整的衣服。说明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灾难。本诗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意思是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此句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把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据此分析可知,两诗都通过老百姓的衣着这个细节表现了老百姓生活的贫困,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不幸的深切同情。9.(2022·黑龙江绥化·统考中考真题)赏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诗人用一个“望”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意。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这首诗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D.《渡荆门送别》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2)两首诗中画线的a、b两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答案】(1)D(2)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既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又体现了作者的宽阔胸襟。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感情,给友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示例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表面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我”,实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一个“望”字,即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五津),充满深情厚意。本项说法错误;B.《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不是送别友人的诗。本项中“都是送别友人的诗”说法错误;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入大荒流”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豪情万丈,胸襟开阔。本项中“流露了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理解错误;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情感的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2022·陕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0.首联“风烟望五津”的“望”改成“看”,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11.人们常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为临别赠言。毕业在即,请另外选用一两句古诗词,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同学的祝愿。【答案】10.不好。“望”字从空间着眼,写作者自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宦游的巴蜀之地,流露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11.[示例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我们分开之后,依然能彼此牵挂,友谊天长地久。[示例二]希望你充满信心,努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示例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希望你在新的环境满怀信心,抖擞精神,开启新征程。【解析】10.本题考查炼字。此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风烟望五津”的意思是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远赴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1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希望你在今后的人生历程里,努力奋进,攀登人生的顶峰。(2022·河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丈夫责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找,天下无寒人。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丰皮。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13.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的情怀。【答案】12.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13.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解析】12.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1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新制布裘》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慨然以救济天下寒人为己任。其中“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据此回答即可。14.(2022·贵州黔东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这首叙事诗中直接表达诗人对卖炭翁情感态度的词语是。(2)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的“苍苍”意思为“茂盛的样子”,有同学据此推断出“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苍苍”描写的是卖炭翁头发长得茂密。你是怎么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3)下面是根据本诗部分内容改编的微剧本片段。请根据题目要求,在横线处补充内容。剧本题目日已高,市南门外。这时“得得”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卖炭翁挣扎着起身,揉了揉昏花的双眼。卖炭翁:(不安、疑惑、欣喜)这来的是谁?(马蹄声渐近)卖炭翁:(恐惧、害怕)啊!怎么是他们!黄衣使者:(①)皇上命我等来征收你的炭!白衫儿:(得意洋洋地拿出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在牛角上)喏,给你的炭钱。卖炭翁:(无奈绝望地瘫倒在地、眼角流下泪水)②牛角上的那抹红绫,在风雪中舞动,在白雪的映照下特别的鲜红。(1)根据情景,在①处填一个描写黄衣使者神态的词语。(2)根据情景,在②处填补人物对白【答案】(1)可怜(2)我不同意这个看法(或理解)。此处是“苍苍”意思是: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3)示例:趾高气扬示例:我的炭呀!我的命好苦呀!【详解】(1)本题考查感情理解。《卖炭翁》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根据题干“直接表达诗人对卖炭翁情感态度的词语”的提示,找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提炼出“可怜”。(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苍苍”有三种意思:1.灰白色:两鬓~。2.形容茂盛的样子:郁郁~。3.深青色:天~,野茫茫。根据“卖炭翁”中的“翁”是指年老的男子,结合“两鬓”语境,可知,“苍苍”应是“灰白色”之意,形容鬓发花白。(3)本题考查补写。(1)根据“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的意思: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黄衣使者神态应是“趾高气扬”或“颐指气使”等。(2)根据“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意思: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此处应表现卖炭翁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的感情。示例:一千多斤炭呀,你们就给这么点?(2023·四川德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离亭燕张昇①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获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注释:①张昇(992—1077)字杲卿,一生经历了北宋由真宗到神宗国运渐衰的过程,这首词是他辞官退居金陵(南京)后所作。离亭燕,词牌名。②低亚:低垂。15.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怀古词,写作者退居金陵后登高楼所见,由眼前之景引发思考与感慨。B.首句点明季节,不同于一般诗词写秋的萧瑟,而是写出美丽如画又恣意洒脱的秋景。C.上阕中“浸”字写出长江水天相接的景致,接着描写了晴空澄澈、江波潋滟的画面。D.下阕从远望天际到近看酒家,六朝变迁成为“闲话”,含蓄批评世人不关心国事。16.请赏析“寒日无言西下”一句。【答案】15.D16.作者以自身的感觉写视觉,使用拟人的修辞(“寒日无言”实为词人无言),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词人面对国运的衰败极其担忧与无奈的孤寂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意思是历史更迭,六朝的兴盛和衰亡已随风消散,全都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闲谈的谈资。此处通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并非“含蓄批评世人不关心国事”。故选D。16.本题考查赏析词句。“寒日无言西下”的意思是:只见凄凉的夕阳默默地西沉。此处从视觉角度写夕阳西下的景象,“寒日无言”将寒日拟人化,赋予“无言”的情态,实际上是写作者面对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沉下的景象,没有任何的话语言说,而夕阳不仅是眼前之景,更象征国家命运的衰微,诗人融情于景,表达了对国运衰微的担忧和自身的孤寂之感。(2023·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夜寒陆游斗帐重茵①香雾重,膏粱②那可共功名!三更骑报河冰合,铁马何人从我行?【注】①重茵:多层褥垫。②膏梁:享受奢侈的公子哥儿。17.诗中哪些词语照应了标题“夜寒”?18.“铁马何人从我行”一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答案】17.“重茵”“河冰合”18.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人相随的境遇。【解析】17.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词语和内容。“重茵”意思是多层褥垫。可知照应了标题“夜寒”;“河冰合”意思是河水结冰。可知照应了标题“夜寒”。18.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铁马何人从我行”意思是:但是没有人知道有谁会跟随诗人的行动。纵然铁马渡河的行动是这样英勇壮烈,可是在当时没有人肯于响应,结果诗人只能发出“何人从我行”的叹息,深深地流露出他的孤独和悲哀以及无人相随的境遇。(2023·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千里思郑锡①渭水通胡苑,轮台望汉关。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②闲。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注]①郑锡,唐朝登宝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②机:原意是弩机,代指武器。19.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通”和“望”连接四个地方,紧扣诗题“千里思”。“望”是“思”的具体表现。B.颔联意为:家乡来信被深秋大漠阻断;想写封家书,却战事不断、枕戈达旦。C.“两乡思”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惟余”极言思乡之切。D.“一夕度关山”与“关山度若飞”都写出了迅速越过关山、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20.请简要分析“虫”和“雁”两个意象在表达思乡情感方面的作用。【答案】19.D20.示例:羁留异乡,好梦难圆,伴随着秋虫的鸣叫,天已经破晓了。“虫”鸣“催晓”,以动衬静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之情。身在他乡,真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递给家人。“雁”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解析】1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D.有误,“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的意思是:只剩下两地乡思之情,想一天晚上快速度关山。因此,“一夕度关山”写出了诗人想快速回到家乡的思乡之情,并不是写诗人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故选D。20.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意思是旅人的思乡之梦被虫鸣声打破了,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两句中“旅梦”指旅人的思乡之梦;“虫催晓”指虫鸣,天已破晓;“边心”指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雁带还”指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据此概括出答案即可。(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霁夜孔平仲寂历①帘栊②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③。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注释】①寂历:寂静。②帘栊:窗帘和窗户。③戍墙铃:一种铃铛。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给人以清爽之感,表达诗人喜悦之情。B.首联从寂静的夜色写起,接着以戍墙铃的铃声与之映衬,更显得清寂。C.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月亮被云笼罩的朦胧景色。D.颈联调动多种感官来写夜景,如秋声堕叶是听觉,月夜飞萤是视觉。22.有人说,本诗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将时间向前、向后进行了延展,扩大了诗歌容量。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答案】21.C22.示例:本诗颔联“狂风送雨”,是回忆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尾联是虚写,由霁夜想到明朝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这种时间的延展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解析】2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C.有误,颔联在提起“狂风送雨已何处”时,暗示读者,雨霁之前有一阵狂风暴雨。这狂风暴雨和诗人眼前清寂的霁夜,恰又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便加强了雨过天晴的切身感受。此句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故选C。2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霁夜”,这里是指雨霁之夜。在作诗手法上,诗人更是别出心裁,为了更好地创造意境,不仅将时间延展了,而且将顺序交叉着。诗篇以“秋兴”为主题,但不作空泛议论,而是捕捉具体景物,以表现诗人的感受。诗中画面相对独立,而时空转换又为复杂。诗人将过去现在、室内室外的诸种景物融合一体,读者体会这种跳越而感受得更真切丰富,诗篇本身也随之扩大了容量,避免了板滞平直。最先触发作者诗情的,是闯入梦境的墙上响铃。然而诗的开头却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明亮夜色。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梦醒。看夜色在前,而梦觉在后,这是一种倒叙;颔联出句又先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然后再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景色,又是一种回叙;颈联仍先写雨前秋风扫落叶,再写雨霁萤火横飞,仍然是回叙;末联由夜推想到朝,悬想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回叙霁前的风雨和推想第二日的山色。这种时间的交叉和延展,不仅避免了平直,而且扩大了容量。据此分析进行提炼概括即可。(2023·湖南张家界·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仲春郊外王勃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23.下列对《仲春郊外》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移步换景,描写了诗人信步走到东园、走过西堰所看到的美好景象。B.颔联从空间角度写春光无处不在,“连”“绝”二字精炼而准确。C.“何处染器尘”用反问手法,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D.全诗采用点面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描写春天,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24.有人评价“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23.B24.两句中的动词都十分精妙:“飞”“戏”“争”“啄”生动形象地写出春日里鸟飞鱼戏、莺闹燕忙的勃勃生机。(“飞”“戏”二字生动写出鸟儿叫醒村庄,鱼儿在水中嬉戏报春的情形;“争”“啄”生动形象地写出春日里莺闹燕忙的勃勃生机。)都传达出诗人面对大好春光时欣喜万分、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解析】2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B.颔联诗人从时间长、空间广两方面写春光无处不在。故选B。2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意思是鸟在村里飞翔,人们便感觉到天亮了;鱼在水中嬉戏,人们便知道春天来了。写细小的动态“鸟飞”“鱼戏”,并夹杂了诗人的感受,“觉”“知”非常细腻、逼真地传达出诗人面对大好春光时欣喜万分、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意思是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以“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两句中的动词都十分精妙,都传达出诗人面对大好春光时欣喜万分、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2022·福建福州·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学校考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2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雎》全诗描绘了淑女美丽、勤劳的特点。B.《子衿》写出了女子等待恋人久不至,满腔期望变成怨恨。C.《关雎》这首诗描绘了想象与梦中人结婚的盛况,表达了喜悦之情。D.《子衿》全诗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来叙写事件。26.这两首诗从内容上都表现了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请从其他方面找出它们还有哪些相似处。【答案】25.B26.内容上都属于《诗经》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民谣;表现手法上都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都直接抒情,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都使用了叠词,富有音韵美。【解析】25.考查诗歌理解与赏析。B.本项“满腔期望变成怨恨”有误,应为: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故选B。26.考查比较阅读。《关雎》是《国风·周南·关雎》的一篇。《子衿》是《诗经·郑风》的一篇。两首诗内容上都属于《诗经》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民谣。两首诗都运用了重单叠句的艺术手法。《子衿》共三章,每章四句,只有个别字做了更换,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关雎》同样如此,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反复咏叹,形成了一种圆环往复的美。两首诗都直接抒情。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直接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爱恋与思念之情。《子衿》中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直接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两首诗都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如《关雎》中“悠哉悠哉”,《子衿》中的“悠悠我心”“悠悠我思”。(2023·湖北襄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乙】别董大①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①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2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B.甲诗颔联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C.单从乙诗的题目里便能感知到:别去的是官场的繁华,留下的是自信和友情。D.乙诗的三、四句格调昂扬向上,情感积极乐观,与甲诗颈联有异曲同工之妙。28.同为送别诗,甲乙两首诗除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外,还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案】27.C28.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