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单元评估检测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方略精练精析 新人教版_第1页
高中历史 单元评估检测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方略精练精析 新人教版_第2页
高中历史 单元评估检测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方略精练精析 新人教版_第3页
高中历史 单元评估检测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方略精练精析 新人教版_第4页
高中历史 单元评估检测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方略精练精析 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备考】【人教版·安徽】版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精练精析:单元评估检测1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2.(·常德模拟)20世纪初,一场“咸与维新”的“剪辫风”旋即扫荡武汉这座中南重镇。热情最高昂的学生军,“人人手执一柄剪刀”,过路者凡有发辫,统统剪子伺候。这主要是由于()A.外国教会的组织B.留美幼童与学监斗争的影响C.“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D.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行3.(·芜湖模拟)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右图),这则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A.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B.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C.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D.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4.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5.(·合肥模拟)1931年7月6日上海《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征求如意郎君》的征婚启事:“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所长;三、高尚的人格;四、风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五、对于女子的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七、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八、有创造的精神,有保守的能力。”征婚启事的这些内容说明当时()①出现男女平等的思潮②女性勇于公布自己的择偶标准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受到了挑战④旧的婚姻习俗已得到彻底变革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6.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下列关于当时广州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广州是唯一的对外开放城市B.广州传统的商品经济已经瓦解C.广州是中西合璧的对外开放城市D.西方文化的传播导致传统文化已消失7.(·安徽六校模拟)《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它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1912年《申报》可能报道的新闻有()A.市民互用“先生”、“同志”的称谓B.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办C.电影《定军山》开拍的消息D.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8.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毛鸿宾属于顽固派的代表人物B.当时修路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阻碍C.修筑铁路不利于中国马车事业和商业往来D.义和团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9.(预测题)1908年4月3日《申报》这样报道:“沪宁铁路告竣……举行开车典礼式,中西官绅到者甚多,颇极一时之感。”史料说明了()A.民国成立后,南京和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B.受西方影响,中国近代礼仪发生变革C.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交通走向近代化D.民国时期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展10.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①②③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1.(易错题)1926年《北洋画报》曾刊登出《中国人之福耶祸耶?》的漫画。漫画中最大的特征为“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美国烟酒”。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A.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B.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C.当时中国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D.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12.(·长春模拟)“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材料中的“喉舌”强调的报刊具有()A.权威性 B.准确性 C.娱乐性 D.沟通性1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14.“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不能反映()时期所送嫁妆20世纪80年代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20世纪90年代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15.(·铜陵模拟)《史记》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名人名家等,而现行的历史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A.近代化史观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D.革命史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16.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材料三1950~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粗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1)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6分)(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一、二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因素有哪些?(6分)(4)你如何看待离婚问题?(4分)17.(探究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墙壁上的长剑取在手中。来到院中,他舞起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剑。舞毕回房后,身旁侍立良久的小厮举着一个茶托走上前来。秦孝廉将长剑交与小厮,取了茶托上的一盏茉莉香茶,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据《一个开封人的一天·明朝版》整理(1)依据材料一从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归纳明朝的时代特征。(4分)材料二孙宝瑄在1907年《忘山庐日记》中写道: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顷!灯熄,白布间快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能作水腾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武斌《百年流行时尚》(2)材料二所描述的娱乐活动是什么?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和影响。(6分)材料三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根据地掀起了广泛的扫盲运动,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按年龄、性别分班。由于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成绩也最突出,所以就习惯称女青年为“识字班”。至今,在山东的费县、沂南、诸城、临朐等地的方言里,仍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设立“识字班”的作用。(4分)(4)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有人感慨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有人忧虑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6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服饰发生变化,故B不正确;A错在“应有尽有”,西装和中山装是服饰的新变化,但传统的长袍马褂仍存在,土洋并存是这一时期的服饰特征。【变式备选】辛亥革命后,一款中西合璧的新式服装开始在中国社会流行,它最有可能是图中的()【解析】选C。观察各图服装分别是长袍马褂、旗袍、中山装和西服。长袍马褂是男子的传统服饰;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旗袍是女性传统服饰;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了中山装,此后大为流行。答案为C。2.【解析】选D。20世纪初,随着反清革命的发展,男人蓄辫被看成封建清政府的象征,民国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故选D,所以在革命中掀起了“剪辫风”。3.【解析】选C。据材料“征婚广告”即为当时的新风俗,“不沾染学堂平等自由之恶习”可以看出社会上存在自由平等的习气,但征婚又附带旧时女子三从四德的要求,说明旧风俗依然存在。【变式备选】《申报》上有这样一则征婚启事:“一、面貌端庄,中等身材;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身体壮康,精神饱满;五、对于女子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征婚启事中的这些内容主要说明当时()A.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B.出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潮C.婚姻风俗获得彻底改革D.勇于争取自己的择偶权利【解析】选B。阅读题干,从“对于女子情爱”等信息可知是一份女士征婚启事,敢于登报征婚和提出自己的标准,实质上反映了近代男女平等要求,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材料不符。4.【解析】选C。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女士的穿戴既有新潮又有传统。从阶层看,反映了女士生活的不同环境及地位,这说明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风俗,体现了多元化的特征。A、D两项过于绝对;B项与之无关。答案为C。5.【解析】选A。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女子敢于追求自己的婚姻自主,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④在1931年的中国不可能彻底变革。6.【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广州出现了一些西式的建筑。A、B两项过于绝对,排除。D项中,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并被中国人逐步接受,没有导致传统文化的消失,排除。故选C。7.【解析】选A。本题考查近代社会变迁。1912年是民国元年。民国政府颁布了诸多法令,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故选A。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办于1866年,B项已不是“新闻”了;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C项也不是“新闻”了;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1912年的《申报》不可能报道。8.【解析】选A。材料主要意思是兴办铁路不仅会便利外国侵略,也不利于中国传统马车事业的发展,会造成统治不稳定,说明反对兴办铁路,这是洋务运动期间顽固派的观点,B项材料没有体现;C、D两项片面地理解了材料,故A项符合题意。9.【解题指南】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判断历史实质的能力。注意解读材料,挖掘材料反映的本质含义。中西官绅参加开车典礼式表面上看是中国近代礼仪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思想观念变化,逐步走向了近代化。【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沪宁铁路的开通,使人们“颇极一时之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开明人士对交通近代化的期盼,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材料不符;1908年属于晚清时期,D项时间不符,排除。10.【解析】选A。本题考查交通运输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19世纪末,中国正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火车传入中国,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可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交通便利地区发展迅速,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交通便利,也有利于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入侵,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11.【解析】选B。注意题干对漫画特征的描述:“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美国烟酒”。当时中国经济落后,民众生活水平低下,能享受这种生活的绝非普通民众,故A项有误。另外材料中也无法反映出中国市场在西方各国海外市场中的地位问题,故可排除C项。西化并非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亦可排除D项。漫画中反映出这个家庭推崇西方的教育与产品,结合漫画本身的特点不难看出这一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故答案为B项。12.【解析】选D。“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说明报刊具有传达政府政策、表达民意之功能,因此D项正确。13.【解析】选C。社会生活是时代的缩影,反映时代特征。从材料看,建国初期,中国各地对所谓“资产阶级”文化抵制和批判,这反映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抵制;同时体现意识形态、个人崇拜的服饰受到推崇,反映出当时国内政治特点,故C项最符合题意。【误区警示】本题学生易错选B或D项,错因主要是对材料片面理解造成的,没有从宏观的国际国内背景思考理解;同时没有综合材料的信息,总体思考分析体现的时代特征。14.【解析】选B。解答本题注意观察表中时间和嫁妆的变化。“送嫁妆”反映了民间习俗的传统;从“嫁妆”的内容变化看反映了现代化的发展;从时间上看,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故A、C、D材料中都有体现;但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为B。15.【解析】选B。衣食住行属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体现的应是社会史观。A项是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C项是从世界各地的交流的角度,D项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16.【解析】第(1)题据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有利于妇女地位提高的因素分析说明。第(2)题第一问“变化”可以从材料“婚姻自由”“离婚自由”等关键信息回答;第二问首先阐明观点:不矛盾,结合材料一、二从离婚群体论证原因。第(3)题可以从小农经济的影响、思想观念、民主思想的传播程度、民主教育程度等方面说明。第(4)题考查如何看待离婚问题,可从离婚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谈。答案:(1)①经济上:工业革命提供了平等的工作机会,妇女经济地位提高;②政治上:民主制度的发展、成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的政治权利;③思想文化上:人文主义、平等自由等思想观念的传播解放了妇女思想;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妇女知识素养的提高。(2)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不矛盾。材料一中的离婚群体主要是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材料二中则包括全体国民尤其是农民阶层在内。(3)因素:①小农经济在农村占据主导地位;②传统道德观念浓厚;③民主思想在农村的传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