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1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1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1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1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1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科学工作者研发了一种SUNCAT的系统,借助锂循环可持续生成氨,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江南博哥)不正确的是______。

A.过程Ⅰ得到的Li3N中N元素为-3价

B.过程Ⅱ生成W的反应为

C.过程Ⅲ中能量转化形式为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D.过程Ⅲ中涉及的反应有正确答案:C[解析]Li3N中Li元素的化合价为+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知,Li3N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3,A项正确。

由图可知,过程Ⅱ为Li3N与H2O反应生成NH3和W,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根据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发生改变,可推出W为LiOH,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项正确。

由图可知,过程Ⅲ为电解氢氧化锂生成锂单质、氧气和水,其能量转化形式为电能转化为化学能,C项错误。

过程Ⅲ为电解氢氧化锂,其阳极反应为,阴极反应为,D项正确。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

A.管道施工中,不能将铁制自来水管与铜制水龙头连接

B.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有物质的变化,不一定有能量的变化

C.在配制的硫酸亚铁溶液中常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和硫酸

D.已知ΔH>0,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正确答案:B[解析]铁制自来水管与铜制水龙头、水会构成原电池,会对铁制自来水管造成损坏,A项正确。

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有能量变化,B项错误。

在配制的硫酸亚铁溶液中加铁粉可防止硫酸亚铁氧化,加硫酸可防止其水解,C项正确。

ΔH>0,说明金刚石所含能量高,物质所含能量越高越不稳定,故石墨比金刚石稳定,D项正确。

3.

图中的曲线a和b是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相互滴定的滴定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NaOH溶液的浓度为0.01mol·L-1B.P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C.曲线a是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定曲线D.本实验的指示剂不能用甲基橙,只能用酚酞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曲线b可知NaOH溶液的pH=13,则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c(NaOH)===0.1mol/L,A项错误。

P点时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B项正确。

曲线a的pH由小到大,说明其是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盐酸溶液的曲线,C项错误。

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3.1~4.4,酚酞的变色范围是8~10,以二者作指示剂时变色现象都较明显,所以该实验可以用酚酞或甲基橙作指示剂,D项错误。

4.

下列能在无色透明溶液中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______。

A.Na+、Al3+、

B.、Cl-、Mg2+、K+

C.、Na+、CH3COO-、

D.Na+、、ClO-、I-正确答案:C[解析]Al3+和相互促进水解,不能大量共存,A项错误。

Mg2+会与水解生成的OH-反应,生成Mg(OH)2沉淀,不能大量共存,B项错误。

ClO-和I-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D项错误。

故本题选C。

5.

化学新课程实施中,最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评价方法是______。A.纸笔测验B.即时表现评价C.档案袋评价D.活动表现评价正确答案:D[解析]活动表现评价主要是通过可直接观察的实际行为表现来考查一个人掌握有关知识、技能或具备某种态度的程度。活动表现评价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和实现教学活动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化学新课程实施中最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评价方法。故本题选D。

6.

化学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属于______。A.认知性目标B.策略性目标C.技能性目标D.体验性目标正确答案:D[解析]化学课程标准采用了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的形式来呈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其中,认知性学习目标主要用于化学知识目标维度的陈述,技能性学习目标主要用于化学技能目标维度的陈述,二者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描述,侧重学习活动的结果;体验性学习目标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域的要求,侧重学习活动的过程。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属于化学课程目标中的体验性目标。故本题选D。

7.

课堂教学的难度调控,即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表达等的难易程度的调控。这里说的调控主要是______。A.教学方法的调控B.教学内容的调控C.课堂环境的调控D.教学时间的调控正确答案:B[解析]教学内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调控对象之一。教学内容的调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数量及其深度、广度的调整与控制。从教学内容的数量调控来看,每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要适量,要注意选择与取舍,做到详略得当。课堂教学的难度调控,即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表达等的难易程度的调控。这里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时的难易程度。因此,课堂教学难度的调控属于教学内容的调控。故本题选B。

8.

初三刚一开学,赵老师为了了解班上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准备程度,运用作业、调查和测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评价。这种教学评价被称为______。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个体内差异评价正确答案:A[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赵老师是在初三刚开学时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这种教学评价属于诊断性评价,A项正确。

B项,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即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C项,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如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的较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及其成绩的全面评定,也称总结性评价。

D项,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把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的成绩进行比较,或把个人有关侧面进行相互比较判断的评价。

9.

教师的板书应科学规范。下列化学名词书写正确的是______。A.石碳酸、锥型瓶B.酚醛树酯、羧基C.酸碱指示计、焰色反应D.丁苯橡胶、淀粉正确答案:D[解析]A项的“石碳酸”应为“石炭酸”;“锥型瓶”应为“锥形瓶”,错误。

B项的“酚醛树酯”应为“酚醛树脂”,错误。

C项的“酸碱指示计”应为“酸碱指示剂”,错误。

D项全部书写正确。

10.

在学习晶体类型时,教师将各种晶体的典型结构通过计算机三维动画展示。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哪一项功能?______A.运用微观模拟,培养学生形象思维B.使用实验录像,培养学生实验能力C.综合信息网络,创新教学模式D.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正确答案:A[解析]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一些较复杂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复认识过程中,形象思维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微观动画的模拟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品体类型时,教师将各种晶体的典型结构通过计算机三维动画展示,可以使学生对抽象的晶体结构有清晰的认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故本题选A。

11.

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是指______。A.化学实验趣味化B.化学实验清洁化C.化学实验微型化D.化学实验生活化正确答案:B[解析]化学实验清洁化是指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B项正确。

A项,化学实验趣味化是指以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来引发学生兴趣。

C项,化学实验微型化是指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虽然它的化学试剂用量一般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但其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等目的。

D项,化学实验生活化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①选取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试剂;②选取生活和社会中的化学现象作为实验内容;③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作为实验内容。

12.

下列有关中学化学教科书内容编排的表述正确的是______。A.原子、分子等重要概念在教科书中必须有明确的定义B.教科书中的学习内容必须是达成一致的定论C.教科书中知识编排顺序要同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保持一致D.教科书应适当加入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科普内容正确答案:D[解析]在教科书中,对于无法给出的概念,或者比较抽象的概念,宜用举例、比喻的手段说明,A项错误。

在教科书中,对于开放性、探究性问题,达不成一致定论的,要辩证看待,B项错误。

教科书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发挥化学教师的创造性,C项错误。

教科书应适当加入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科普内容,D项正确。

13.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了诺贝尔奖。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青蒿素由C、H、O三种元素构成B.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gC.一个青蒿素分子中有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5个氧原子D.青蒿素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4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青蒿素的结构简式可知,青蒿素由C、H、O三种元素构成,且一个青蒿素分子中有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5个氧原子,A、C两项正确。

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而不是“g”,且通常省略不写,故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B项错误。

青蒿素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12):(5×16)=9:4,D项正确。

14.

某抗肿瘤药物中间体的合成路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吲哚的分子式为C8H6NB.苯甲醛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全部共平面C.可以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区分苯甲醛和中间体D.1mol该中间体最多可以与9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正确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吲哚的分子式为C8H7N,A项错误。

苯环是平面六边形,一CHO中C原子是sp2杂化,空间构型是平面形,因此苯甲醛中所有原子可能全部共平面,B项错误。

苯甲醛中含有醛基,能和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中间体不含有醛基,不能和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因此,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区分苯甲醛和中间体,C项正确。

1mol中间体含有2mol苯环和1mol碳碳双键,因此,1mol该中间体最多可以与7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D项错误。

15.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化学实验的构成要素不包括______。A.实验者B.实验手段C.实验对象D.实验环境正确答案:D[解析]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系统性。化学实验可以看作由化学实验者、化学实验手段(包括仪器、装置、方法)和化学实验对象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故本题选D。

16.

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收集、干燥气体的装置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可使用装置①,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可使用装置②B.实验室收集O2和CO2均可使用装置③,气体从导管a进入C.实验室干燥O2和CO2均可使用装置④,气体从导管b进入D.实验室收集的O2和CO2均可使用装置⑤临时存放正确答案:C[解析]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催化剂)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为固固加热反应制取气体,可使用装置①;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固液常温反应制取气体,可使用装置②,A项正确。

O2和CO2的密度均比空气的密度大,故均可使用装置③收集气体,气体从导管a进入,将空气赶到集气瓶上方空间使其从导管b排出,B项正确。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干燥不与其反应的气体,盛有浓硫酸的装置④是洗气装置,导气管应长进短出,实验室干燥O2和CO2均可使用装置④,但气体应从导管a进入,C项错误。

O2和CO2的密度均比空气的密度大,对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临时存放时集气瓶正放,因此实验室收集的O2和CO2均可使用装置⑤临时存放,D项正确。

17.

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______。

A.对装置①,双手移去后,导管中水面高于烧杯内水面B.对装置②,长颈漏斗内液面高度保持不变C.对装置③,双手移去后,长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D.对装置④,上下移动a管后,a、b两端液面仍相平正确答案:D[解析]对装置①,双手移去后,导管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液体压到导管中,导管中水面高于烧杯内水面,说明不漏气,A项错误。

对装置②,用弹簧夹夹住右侧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加水,长颈漏斗内液面高度保持不变,说明不漏气,B项错误。

对装置③,用弹簧夹夹住右侧导管,双手捂住烧瓶,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使集气瓶中的气体压强增大,松手后,集气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使长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不漏气,C项错误。

对装置④,用弹簧夹夹住右侧导管,上下移动a管后,a、b两端内形成液面差,并在一段时间内液面差保持不变才能证明此装置不漏气,而上下移动a管后,a、b两端液面仍相平,说明装置④漏气,D项正确。

18.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______。

①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光照条件下通入Cl2,气液分离

②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③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

④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正确答案:C[解析]光照条件下通入Cl2,氯气和乙烷之间发生取代反应,和乙烯之间发生加成反应,不符合除杂的原则,①错误。饱和碳酸钠溶液和乙酸乙酯互不相溶,但是可以和乙酸发生化学反应,且产物亦与乙酸乙酯互不相溶,故分液即可实现分离,②正确。CO2能和Na2CO3反应生成NaHCO3,故除去SO2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CO2的量,不符合除杂原则,③错误。乙酸能和生石灰反应,而乙醇不能,且乙醇容易挥发,而乙酸钙为离子型化合物,沸点高,故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可以加生石灰,蒸馏,④正确。故本题选C。

19.

某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一次性饭盒的生产和回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设计了“我们是否需要一次性饭盒”等系列问题,并让学生分别代表饭店的老板、顾客、一次性饭盒生产厂的厂长、垃圾回收站的工人、环保专业人士就此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这种教学活动属于______。A.角色扮演B.社会调查C.科学探究D.小组讨论正确答案:A[解析]角色扮演是指在一项活动中,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去体验、思考。题干中教师让学生以各种身份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观点的教学活动属于角色扮演,A项正确。

B项,社会调查是指为达到一定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分析、研究来了解社会真实情况的一种自觉认识活动。

C项,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D项,小组讨论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进行研讨、共同成长。

20.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______。A.菜肴香气扑鼻——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双氧水分解成水和氧气——分子是可再分的C.压缩氮气——分子间是有间隔的D.冰与水的性质不同——分子的结构不同正确答案:D[解析]菜肴香气扑鼻,是因为菜肴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的,从而人们可以闻到香味,A项正确。

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是因为过氧化氢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水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水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水、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再分的,B项正确。

氮气可以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C项正确。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但是,二者中水分子的间隔、运动速率以及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D项错误。

二、简答题(第1题12分,第2题13分,共25分)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作为一种“中介性”的手段,教材栏目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在某一内容主题下,通过阅读醒目的栏目名称和标记,有助于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形成一种对应关系,引发学习动机,调动有关的知识储备,展现多种能力,使化学学习的素养目标更为明确。学生遵循栏目的内容提示进行学习,能体验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带来的乐趣,从中获得化学的核心知识、探究能力和思维方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栏目设计是化学教材研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化学教师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问题:1.

简述化学教材栏目设计的技术要求。正确答案:①名实相符。在化学教材中,栏目的名称提示了学生活动的方式和能力要求,如何开展学习还取决于具体化学内容的特点。

②整体自洽。化学教材的栏目必须进行周密的系统设计。

③数量适当。化学教材栏目反映了学生理解和深化特定内容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克服传统教材偏重单向传输信息的弊端,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指导作用明显。但在设计教材栏目时,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应寻找一个最佳的量。

④便于应用。化学教材栏目应该考虑栏目在课堂上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要便于应用。

2.

请你设计三个教材栏目,并说明每个栏目的功能。正确答案:①观察与思考栏目。该栏目提示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图表模型、文字数据及各种视频,提出与观察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②活动与探究栏目。该栏目指明活动的课题和方式,如实验探究、调查访谈、查阅资料、制作模型等。

③交流与讨论栏曰。该栏目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该栏目往往是在学生原有知识上或在学生新学知识之后从巩固、深化知识的角度设置的。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化学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化学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建构、实施和管理化学课程,有利于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化学课程资源是指形成化学课程的直接因素,如化学教学计划、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科书、化学教学辅导用书等。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进一步完善和充分利用现有的化学课程资源,使现有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二是通过努力和创造性地劳动,把过去没有发现或没有利用的化学课程资源充分地发掘或利用起来,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优秀的传统资源和科技、生产前沿的最新资源等。

问题:3.

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正确答案: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加强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②提倡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

③编制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

④编写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⑤及时总结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践经验。

⑥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

⑦善于发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学习素材。

⑧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学习环境。

4.

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学习素材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课程资源。请列举几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启发性的学习素材。正确答案:①教师在进行“燃烧的条件”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农家堆积在露天的稻草垛,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翻动”的问题,联系已经学习过的“缓慢氧化”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翻动”的原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缓慢氧化与燃烧条件之间的关系。

②教师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如果家里没有冰箱,在夏天可以使用什么方法使容易变质的鸡蛋保鲜”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鸡蛋是会呼吸的,鸡蛋壳上有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小孔不断地呼出二氧化碳,如果将鸡蛋放入澄清的氢氧化钙溶液中,鸡蛋呼出的二氧化碳就会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使鸡蛋壳上的小孔被堵塞,由此起到保鲜的作用。

③教师在进行“溶液”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或城市公共绿化带“给树打吊针”的现象;农村学校的教师可以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提出“为了使禾苗转青,为什么施用清粪肥料比施用干粪肥料好”等类似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三、诊断题(本大题15分)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下列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______。

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热量

C.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

D.吹灭蜡烛后有一股白烟冒出

【答题情况】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所示。选项ABCD比例42.4%21.9%5.5%30.2%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

本题应选择哪一项?正确答案:A。

2.

请分析和诊断学生解答错误的原因。正确答案: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时,经常会犯以下几种错误:①将要描述的现象与得出的结论相混淆;②在观察现象时往往只考虑变化后的现象,不考虑变化时的现象和变化前的现象;③描述现象时往往以结论代替现象。

现象是能看到、能感觉到的,而生成的物质是什么,是看不到的。学生因为对现象和结论不能区分、乱猜答案而错选B、C、D。

3.

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正确答案:如果要我讲评本题,我会先告诉学生做实验类题目一般需要注意的事项,之后会针对本题进行逐项分析。“蜡烛燃烧,放热,生成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雾”,这是描述蜡烛燃烧时的现象。若描述为“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为实验结论。结论往往由现象推出,二者不可混淆。因此,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正确。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分别为外焰、内焰和焰心,C项说法正确。吹灭蜡烛后,有一股白烟飘出,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石蜡固体时的现象,D项说法正确。因为本题让选描述错误的,因此选A。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某版本教科书中的两个课后习题。

习题一:

请参照左边的例子,计算CO2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

习题二:简单的定量分析题。

为了对氯化钾样品(含少量硝酸钾)进行组分分析,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实验,他们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请仔细观察和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甲乙丙所取固体样品的质量/g201010加入硝酸银溶液的质量/g100100150反应后所得沉淀的质量/g14.3514.3514.35①三位同学中,哪一位同学所取的氯化钾与硝酸银刚好完全反应?

②样品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③三位同学分别把反应后的溶液过滤(操作中损失忽略不计),哪一位同学所得的滤液是只含有一种溶质的溶液?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问题:1.

请回答习题二中的问题①和②。正确答案:①根据表中数据,通过分析可知,乙同学所取的氯化钾与硝酸银刚好完全反应。

②设样品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x,反应后生成的硝酸钾质量为yg,则有:

x=0.745,y=10.1。故样品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是74.50%。

2.

对于习题设计,应坚持的原则有哪些?正确答案:教科书各章节内容之后均应为学生配备必要的习题,这样既能考查学生基本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同时还可以诊断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选题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力求基础,反映教科书的核心知识,减少对化学知识的简单记忆,注重评价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习题设计,还应坚持如下原则。

①设计的题量应与核心知识的多少相匹配,尽量不成为学生的负担。

②要有一定的层次,循序渐进,能力发展应设置“台阶”。

③减少以选择为主的“客观题”,增加考查思维过程的“主观题”。

④适当增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开放题”,驱动学生的想象、质疑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⑤在突出核心知识的同时兼顾其他知识。

⑥要有一定比例的、简单的定量分析题和实验题,以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3.

试分析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好学生学业成就发展的评价工作。正确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学生学业成就发展的评价工作。

①综合设计化学学业成就评价。

评价是一项系统工作,要做好对学生学业成就发展的评价工作,必须具有综合设计的意识,要全面考虑评价的目的和功能、评价的内容和目标、评价的方式和方法、评价工具、评价的组织实施、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以及评价结果的呈现、分析及反馈方式等各方面。

②确定评价目标的内容和水平。

在明确学业评价的功能之后,需要确定评价目标的内容和水平,这决定着评价方式、评价工具、评价实施、评价标准及评价结果反馈等方面的选择与设计。

③合理选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策略。

纸笔测试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考查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学习成长档案为主的自我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可以考查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或具备某种态度的程度。

④设计评价工具,制订清晰的评价标准。

评价工具可以是试题、活动任务等,这些都需要依据评价目标进行设计,相应地,也需要设定评价标准以保证评价工具的有效性。

⑤有效组织与实施多样化评价。

具体评价手段还包括组织方法、数据资料收集记录的方法、延时性的学生活动、小测验等。

⑥评价结果呈现与反馈体现评价的诊断和促进功能。

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结果建议采用评语和等级结合的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的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30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氧气”的内容标准为“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氧气”的部分内容如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三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的主要成分,掌握了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要求:1.

请分析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可能会存在哪些困惑。正确答案: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可能会存在以下困惑:①怎样系统地观察、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②物质燃烧的本质是什么;③为什么有些物质燃烧有火焰,有些物质燃烧没有火焰,有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却在氧气中能燃烧;④物质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何不同。

2.

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氧气”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不少于300字)。正确答案:教学设计

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激发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②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等。

③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氧气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图片。

【教师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空气,知道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请根据图片回忆一下,其中有一种气体用途广泛,既能在潜水、医疗急救等方面大显身手,又是航天、气割、气焊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家说它是什么气体?——氧气!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又反映性质,氧气的这些用途又反映了氧气的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多媒体展示】氧气与空气密度比较的视频、探究氧气水溶性的视频以及氧气的三态变化视频。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那么,请大家观察老师手中的这瓶氧气并结合多媒体中展示的视频概括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呢?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1.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的密度(1.293g/L)略大。

3.溶解性: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

4.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5.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演示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教师提问】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木条复燃。事实上,这就是我们最常用的检验氧气的方法,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