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5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5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5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5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5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有关PM2.5(细颗粒物)的表述正确的是______。A.主要是由于土地沙漠化引起的(江南博哥)B.对于人体的危害小于粉尘等大颗粒物C.属于气溶胶态污染物D.它与酸雨的产生无关正确答案:C[考点]元素化合物

[解析]PM2.5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气溶胶指的是固体或液体微粒稳定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系,其直径一般为0.001~100微米,因此科学家认为PM2.5是一种气溶胶态污染物。

2.

具备基本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______。

A.

B.

C.

D.正确答案:D[考点]化学实验

[解析]不能用点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以防止引起火灾,A项不正确;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该用相近规格的,B项中应该用10mL量筒,B项不正确;C项中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该用烧杯,不能放在纸片上,C项不正确。故本题选D。

3.

化学学习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是______。A.以实验为基础B.在分子和超分子的微观层次上研究物质C.化学知识再生产过程D.由简到繁、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正确答案:A[考点]教学实施

[解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化学学习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是以实验为基础。

4.

针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同阶段,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应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______,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对主题、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A.课程性质B.课程基本理念C.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D.课程设计思路正确答案:C[考点]初中化学教程与教学基础

[解析]针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同阶段,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应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对主题、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

5.

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指向三种学习目标。以下哪个目标不属于三种学习目标?______A.认知性学习目标B.技能性学习目标C.探究性学习目标D.体验性学习目标正确答案:C[考点]初中化学教程与教学基础

[解析]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

6.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和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化学原理的教学方法是______。A.演示观察法B.练习实践法C.讨论谈话法D.引导探究法正确答案:D[考点]化学教学方法。

[解析]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和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化学原理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故本题选D。

7.

化学课程目标的陈述结构中最基本的成分是______。A.主体B.行为C.条件D.程度正确答案:B[考点]初中化学教程与教学基础

[解析]行为是目标陈述中的最基本成分,也是不可缺少的成分。陈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动词说明动作,宾语说明动作的对象。

8.

学生的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学习新知识必须具备的原有知识技能的准备水平。研究表明,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教师了解和确保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对学生学习新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于教师了解和确保学生具备起点能力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______。A.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B.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C.作为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D.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正确答案:D[考点]学情分析。

[解析]教师了解和确保学生具备起点能力的作用主要有:①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②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③作为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④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意义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9.

以下反应最符合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要求的是______。A.乙烯聚合为聚乙烯高分子材料B.甲烷与氯气制备一氯甲烷C.以铜和浓硝酸为原料生产硝酸铜D.用SiO2制备高纯硅正确答案:A[考点]绿色化学。

[解析]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要求在生产中所有原子均转化为产品,没有副产物。

10.

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______。

①整体设计与要素设计统一;

②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统一;

③理性与操作性、可行性统一;

④规范性与创造性统一;

⑤最优化与阶段性统一。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正确答案:D[考点]教学设计

[解析]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①整体设计与要素设计统一;②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统一;③理性与操作性、可行性统一;④规范性与创造性统一;⑤最优化与阶段性统一。

11.

在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有amolNO和bmolO2,待反应后容器内氮原子数和氧原子数之比为______。

A.

B.

C.

D.正确答案:D[考点]元素化合物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则反应后容器内氮原子数和氧原子数之比为。

12.

X、Y、Z是短周期的三种元素。已知X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Y原子的M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L层上的一半,Z原子的L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K层上的3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这三种元素一定能组成X2YZ3型的化合物B.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不溶于水C.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强电解质D.YZ2用于光纤通信,且不会被酸和碱腐蚀正确答案:A[考点]元素化合物

[解析]由题意知X是H(Li、Na)元素,Y是Si元素,Z是O元素,所以这三种元素可以组成H2SiO3(硅酸)、Li2SiO3(硅酸锂)、Na2SiO3(硅酸钠),A项正确。Na2SiO3(硅酸钠)能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水玻璃,B项错误。H2SiO3(硅酸)是弱电解质,C项错误。SiO2能与NaOH反应生成Na2SiO3,D项错误。故本题选A。

13.

化学教材中纸笔测验的新变化不包括______。A.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B.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C.关心科技发展和科技有关的问题D.注重学科间的综合和渗透正确答案:A[考点]教学评价

[解析]化学教材中纸笔测验的新变化是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关心科技发展和科技有关的社会问题,注重学科间的综合和渗透,重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突出化学知识的应用。

14.

科学家最近研究出一种环保、安全的储氢方法,其原理可表示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储氢、释氢过程均无能量变化B.NaHCO3、HCOONa均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C.储氢过程中,NaHCO3被氧化D.释氢过程中,每消耗0.1molH2O放出2.24L的H2正确答案:B[考点]化学基本概念

[解析]A项,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要么放热,要么吸热,A项错误;B项,Na+与、HCOO-与Na+均形成离子键,而酸根、HCOO-中均含有共价键,B项正确;C项,储氢过程中H2被氧化为H2O,NaHCO3被还原为HCOONa,C项错误;D项中没有说明气体所处的状态,无法判断,D项错误;故本题选B。

15.

在无色透明溶液中,下列选项中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______。

A.Cu2+、K+、、Cl-

B.K+、Na+、

C.OH-、、Ca2+、K+

D.Ba2+、Na+、OH-、正确答案:B[考点]化学基本概念

[解析]Cu2+为蓝色,溶液不是无色透明的;K+、Na+、,可以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与Ca2+不能共存;Ba2+与不能共存;故本题选B。

16.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A.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一定相等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一定不变C.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总数一定相等D.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正确答案:A[考点]化学基本概念

[解析]B项,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错误;C项,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总数不一定相等,但其所带正负电荷总数相等,错误;D项,部分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碳酸钙分解、氢氧化铜分解等,错误。故本题选A。

17.

A、B、C为二三种短周期元素,A、B同周期,A、C最低价离子分别为A2-、C-,其离子半径A2->C-,B2+与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一定不正确的是______。A.它们的原子序数A>B>CB.它们的原子半径C>B>AC.离子半径A2->C->B2+D.原子核外最外层上的电子数C>A>B正确答案:B[考点]元素化合物

[解析]根据“A、C最低价离子分别为A2-、C-,可知A位于ⅥA族,C位于ⅦA族;联系“A、B同周期”“B2+与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可知A在C的左下方,B位于A的左侧。由此可知,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应该是B>A>C,B项错误;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是A2->C->B2+,C项正确;A、D两项均正确;故本题选B。

18.

20℃时,将0.1mol/LNa2S2O3溶液10mL和0.1mol/LH2SO4溶液10mL混合,2min后溶液出现明显浑浊(发生的反应为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已知温度每升高10℃,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50℃时,同样的反应,要明显地出现浑浊,所需时间是______。A.48sB.40sC.20sD.15s正确答案:D[考点]化学反应原理

[解析]温度每升高10℃,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2倍,温度升高30℃,速率为原来的8倍,时间为原来的1/8,需要的时间为。

19.

学段教学设计进行的工作中,要求编制______。A.课程教学计划B.课时教学计划C.课题教学计划D.学期教学计划正确答案:D[考点]教学设计

[解析]学段教学设计进行的工作中,要求编制学期教学计划。

20.

下列关于分子组成为CxHy的烷、烯、炔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

A.当x≤4时,常温常压下均为气体

B.y一定为偶数

C.分别燃烧1mol时,耗氧mol

D.在密闭的容器中完全燃烧时,150℃时测得的压强一定比燃烧前增加正确答案:D[考点]有机化学

[解析]碳原子数目x≤4时,常温下都是气体,A项正确;烷、烯、炔烃分子中,烃中氢原子数都是偶数,B项正确;烃燃烧时,1molCxHy完全燃烧消耗molO2,C项正确;150℃时,只有当y>4时,反应后气体总压强才增大,D项错误。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5分)1.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永恒目标。适当理解科学本质观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我国在新颁布的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到,“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作为一种认识的方式,其本质观与科学的认识论和科学社会学有关,也与科学知识及其发展所固有的价值和信念有关。

问题:

试说明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基于科学本质观进行化学教学。正确答案:①以WWHW为架构对化学微观知识进行认识论教学。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化学认识学习中的一个目标。教师的认识论水平影响着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以WWHW为架构的认识论模型,即所认识的知识是什么(What),所认识的知识价值是什么(What),所认识的知识是如何产生的(How),为什么所认识的知识是合理的(Why)。

②以“横纵关照”为基本技能构建科学发展本质理解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构建中能够体现科学本质,并构思出指向目标的活动。“横纵关照”指的是,横向条目关照WWHW思考,纵向每一条目的表述关照“过程—目标”模式。

③设计具有认识论意义的教学主题。高水平的教学主题对发展学生科学本质的理解具有认识论导向功能。

④通过反思性活动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能力。反思主要是让学生清晰地回顾知识的学习过程,对知识产生方式进行反思,评价其合理性,使学生对科学理论的本质有一定的认识。

⑤适当评价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学习评价对科学学习具有较强的引导功能,应在学生认识学习过程中适当评价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考点]科学本质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学业评价,其功能主要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进一步完善课程实施方案。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业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应严格根据本标准来确定评价的目标、测评的范围和方式,以确保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业评价之间的一致性。”

问题:2.

对于课程实施活动来说,良好的评价活动的特征有哪些?正确答案:良好的评价活动应具备下列特征:关注学生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评价标准应清晰、完备,保证评价的信度与公平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应科学、简捷易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任务真实和公平,能提供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并符合学生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能让教师据此做出正确决策以改进教学。

3.

化学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正确答案:化学教学中,常见的评价方式有即时表现评价、纸笔测验、学习活动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和学习档案袋评价。

三、诊断题(本大题15分)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______。

A.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B.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C.醋酸的电离方程式:

D.氢硫酸的电离方程式:

【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下表:

选项ABCD比例8.8%21.4%63.6%6.2%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

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正确答案:C。

2.

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正确答案:A项,硫酸氢钠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其正确的电离方程式为,故错误;B项,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电离出钠离子、碳酸氢根离子,不能使用可逆号,正确的电离方程式为,故错误;C项,醋酸为弱酸,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醋酸的电离方程式为,故正确;D项,氢硫酸为弱酸,在溶液中分步电离,电离方程式以第一步电离为主,正确的电离方程式为,故错误。

3.

试对学生答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正确答案: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对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掌握不够,其次是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记忆不够清晰。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老师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设计片段。

【设计一】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加热时,溶液叉变回紫色。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解释: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了碳酸,酸性物质会使石蕊溶液变红;加热后碳酸分解,因此石蕊又变回紫色。由此,进一步介绍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二】将碳酸饮料振荡,将产生的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提问:为什么碳酸饮料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加入水中会产生碳酸吗?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提问: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水生成了碳酸吗?是否因为二氧化碳本身就具有酸性?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石蕊试纸不变色。将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石蕊试纸变红。由此推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一步介绍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1.

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片段,说明两个设计的特点。正确答案:设计一和设计二都引出并讲解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方程式,也都进行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的实验。

设计二与碳酸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的事实联系起来,提出问题,实验成为教师引导下有探究意义的、有目的的实验。而设计一中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的实验是由教师完成,学生观察,师生共同解释的实验。

设计二重视每一个推断的证据意识,由于有其他推断的可能,后续又设计了二氧化碳与干燥石蕊试纸的实验,进一步排除其他可能的推断,推理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事实。而设计一则直接用反应解释了实验现象,并没有进行多种可能的探究。

设计二除了完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学习,还设计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境,并且让学生体验了探究推理的过程,目标更为丰富。

2.

设计二体现了哪些教学理念?正确答案:设计二体现的教学理念:注重过程性目标的体验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注重实验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对物质的感性认识的积累,让学生从化学视角熟悉身边的物质,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多研究、多思考,积累有关物质的知识。

3.

根据上述教学设计片段,归纳总结“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内容的基本教学策略。正确答案:“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内容的基本教学策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和认识身边的物质;在活动中抓好知识、技能的落实;充分运用问题情境,置“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学习于具体的任务之中。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30分)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常见的酸和碱的内容标准:了解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有关“常见的酸和碱”的部分内容如下:

【实验10-1】将8支试管分成两组,每组的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一组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向另一组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后的颜色变化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后的颜色变化食醋

石灰水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图1向溶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

讨论:根据上面的实验现象和说明,试分析这四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活动与探究】

①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浸泡;

②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得到指示剂;

③试验指示剂在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每小组可以自制1~2种指示剂)

指示剂(汁液)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讨论:交流实验结果,比较所制得的指示剂中,哪些在酸或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明显。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与酸和碱有关的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

要求:1.

谈谈你对该处“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价值的认识。正确答案:①从物质系统看,酸和碱是两大物质类别,化学性质丰富,且在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应该对其有所了解。

②酸和碱是生活中重要的物质,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利用酸和碱的性质精制产品,保证化学反应的条件适宜等。

③酸和碱的学习丰富了学生对身边物质的认识,让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方式从一种物质到一类物质,具有了初步推断物质性质的意识和能力。[考点]化学教学设计能力——常见的酸和碱。

2.

根据上述三段材料,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完成“常见的酸和碱”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认识紫色石蕊、无色酚酞这两种酸碱指示剂;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有关的实验。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制酸碱指示剂及用指示剂检验酸、碱溶液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有关的实验,进一步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逐步树立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问】生活中,哪些物质给你留下了酸的印象?【小结】像这些有酸味的物质通常都含有一类特殊的化合物——酸【提问】谁在家洗过衣服,你洗衣服时有什么感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酸和碱。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常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