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13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13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13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13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1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A.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B.农业上用石灰水和硫(江南博哥)酸铜制波尔多液C.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以鉴别羊毛线和棉线D.用电镀厂的废水直接灌溉农田,可以提高水的利用率正确答案:D[解析]硬水经过煮沸以后,水里所含的碳酸氢钙或碳酸氢镁就会分解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和难溶于水的氢氧化镁沉淀,这些沉淀物析出,水的硬度就可以降低,从而使硬度较高的水得到软化,A项正确。波尔多液的主要原料是硫酸铜和生石灰,因此可以用石灰水和硫酸铜来制备波尔多液,B项正确。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棉线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有烧纸的气味,所以可以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羊毛线和棉线,C项正确。直接用电镀厂的废水灌溉农田会造成环境污染,D项错误。

2.

手机芯片是一种在半导体材料上集合多种电子元器件的电路模块。下列可用作半导体材料的是______。A.铝合金B.单晶硅C.二氧化硅D.硅酸盐正确答案:B

3.

某铁的氧化物(FexO)1.52g溶于足量稀盐酸中,向所得溶液中通入112mL标准状况下的Cl2,恰好将Fe2+完全氧化,则x值为______。A.0.80B.0.85C.0.90D.0.93正确答案:A[解析]根据电子守恒可知,FexO被氧化为Fe3+转移的电子数和Cl2转移的电子数相等。标准状况下112mLCl2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01mol。则有解得x=0.8。

4.

工业上冶钛的反应如下:下列关于该反应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A.还原性:Mg>TiB.该反应需在氮气环境中进行C.TiCl4发生氧化反应D.生成1molTi,转移4mol电子正确答案:C[解析]的反应中Ti元素化合价由+4价降到0价,Mg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上升到+2价,所以TiCl4是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Mg是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依据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所以还原性:Mg>Ti。由于Ti元素化合价由+4价降到0价,则生成1molTi,转移4mol电子。由于是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Ti易被氧化,所以该反应需在氮气环境中进行。

5.

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______。

A.

B.

C.

D.正确答案:A[解析]溴化钠溶液与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6.

加热条件下,用足量CO还原7g铁的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产生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得到12.5g沉淀,此混合物不可能为______。A.FeO、Fe2O3B.FeO、Fe3O4C.Fe2O3、Fe3O4D.FeO、Fe2O3、Fe3O4正确答案:B[解析]12.5g沉淀为CaCO3,其物质的量为由碳元素守恒可知,CO2的物质的量为0.125mol,CO获得氧化物中的O原子转化为CO2,故氧化物中n(O)=n(CO2)=0.125mol,则m(O)=0.125mol×16g/mol=2g,故氧化物中则A项,n(Fe):n(O)介于1:1~1:1.5之间,符合要求;B项,n(Fe):n(O)介于1:1~1:1.33之间,不符合要求;C项,n(Fe):n(O)介于1:33~1:1.5之间,符合要求;D项,n(Fe):n(O)介于1:1~1:1.5之间,符合要求。

7.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6。X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Z与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Y与W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X与Y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B.离子半径:r(Y)<r(W)<r(Z)C.W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强D.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正确答案:A[解析]由x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可知,X是H;Z与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Y与W同主族,可知Y与W最外层的电子数是(16-2)÷2=7;则Y是F,Z是Na,W是Cl。则X与Y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HF;离子半径:r(Z)<r(Y)<r(W);因非金属性F>Cl,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所以W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弱;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HClO4,是共价化合物。

8.

莽草酸可用于合成药物达菲,其结构如图。下列关于莽草酸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分子式为C7H9O5B.分子中含有四种官能团C.可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D.在水溶液中羧基和羟基均能电离出H+正确答案:C[解析]A项,分子式为C7H10O5。B项,分子中含有醇羟基、羧基、碳碳双键三种官能团。D项,在水溶液中羟基不能电离出H+。

9.

25℃时,在10mL浓度为0.1mol·L-1的NaOH和NH3·H2O混合溶液中滴加浓度为0.1mol·L-1盐酸。下列关于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______。

A.未加盐酸时,c(OH-)>c(Na+)=c(NH3·H2O)

B.加入10mL盐酸时,

C.加入盐酸至溶液pH=7时,c(Cl-)=c(Na+)

D.加入20mL盐酸时,正确答案:B[解析]在NaOH和NH3·H2O混合溶液中,NaOH完全电离,NH3·H2O部分电离,因此c(OH-)>0.1mol/L,c(Na+)=0.1mol/L,c(NH3·H2O)<0.1mol/L,故c(OH-)>c(Na+)>c(NH3·H2O),A项错误。在此混合溶液中加入10mL盐酸,存在电中性原则:由于等体积等浓度混合,故c(Na+)=c(Cl-),即项正确。加入盐酸至pH=7时,溶液呈中性,即即c(Cl-)>c(Na+),C项错误。加入20mL盐酸时,此时溶液恰好为氯化钠与氯化铵的混合溶液,此时溶液呈酸性,即存在c(H+)>c(OH-),那么D项错误。故本题选B。

10.

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两组试剂均正确的是______。

待鉴别的物质鉴别试剂1鉴别试剂2①

稀盐酸和稀硫酸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②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熟石灰水③氯化钠和碳酸钠盐酸氢氧化钾溶液④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燃着的木条澄清的石灰水

A.①B.②C.③D.④正确答案:B[解析]A项,氯化钡和稀盐酸不反应,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可以用氯化钡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碳酸钠和稀盐酸、稀硫酸均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现象相同,故不能用碳酸钠鉴别。B项,熟石灰和硝酸铵固体研磨会有刺激性气体生成,而和氢氧化钠不反应,可以用熟石灰鉴别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用水溶解硝酸铵固体,吸收热量,温度降低,而用水溶解氢氧化钠,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故可以用水鉴别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C项,盐酸和氯化钠不反应。而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可以用盐酸鉴别氯化钠和碳酸钠;氢氧化钾和氯化钠、碳酸钠均不反应,故不能用氢氧化钾鉴别。D项,燃着的木条在氧气中可以继续燃烧,而在二氧化碳和氮气中熄灭,故不能用燃着的木条来鉴别氧气、二氧化碳、氮气;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是氧气和氮气与澄清的石灰水均不反应,故不能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

11.

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学习者从大量的具体例证中,自己概括得出事物的关键特征的学习策略是______。A.概念形成策略B.概念图策略C.问题解决策略D.概念同化策略正确答案:A[解析]概念形成策略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具体例证中,用比较、辨别、抽象等形式自己概括得出事物的关键特征的学习策略,它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得。

12.

下列关于初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______。A.起步阶段性B.以化学基本原理作为学习的对象和内容C.以实验为基础D.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三种表征融合正确答案:B[解析]初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包括起步阶段性,以化学物质作为学习的对象和内容,以实验为基础,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三种表征融合。

1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一级主题的是______。A.科学探究B.物质构成的奥秘C.身边的化学物质D.化学物质的多样性正确答案:D[解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包括5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

14.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不属于教材分析内容的是______。A.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B.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C.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D.确定教材的教学目标正确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是教材分析的内容,D项不是。

15.

下列属于化学实验的认识论功能的是______。A.能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B.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C.能为学生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D.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正确答案:C[解析]实验的教学认识功能主要是检验化学假说、验证化学概念和理论,以便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

16.

在“中和滴定”一节课中,教师首先讲述中和滴定原理,接着进行规范的演示,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地完成某一动作,借以形成中和滴定的技能、技巧。该教学片段中没有体现的教学方法是______。A.讲授法B.演示法C.参观—调查法D.练习法正确答案:C[解析]教师首先讲述中和滴定的原理,体现讲授法的运用;接着进行规范的演示,体现演示法的运用;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地完成某一动作,体现的是练习法的运用。故本题选C。

17.

在学习“空气”内容时,某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感受人与空气的密切关系,认同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宝贵资源。”这一教学目标属于______。A.认知性目标B.技能性目标C.体验性目标D.策略性目标正确答案:C[解析]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行为的动词有体验、感受、意识、体会、认同等,故本题选C。

18.

针对如何对待自己做过的化学题,刘老师引发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同学们决定每个人都建立一个错题笔记本,做题不顺畅、掌握不牢固的题用黑色笔写到笔记本上,完全不会或者做错的题用红色笔写到笔记本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运用了______。A.最近发展区理论B.尝试错误理论C.图式理论D.感知规律正确答案:D[解析]题干中学生主要运用了感知规律中的感觉对比规律和知觉选择性的规律。

19.

化学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时,正确的做法是______。A.布置超出教学内容的练习题以锻炼解题能力B.练习题的设计富于变化,并有适合的难度C.学生遇到难解答的问题,应该立即将正确答案告知D.全部布置知识记忆性的练习正确答案:B[解析]A项,布置超出教学内容的练习题失去了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新知识的功能。C项,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就立即给出正确答案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D项,全部布置记忆性的练习只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但不能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可取。B项,设计富于变化的练习题并有适合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识、应用新知识。

20.

某校初中三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初三化学教研组的老师们编制了一套化学期末试题,对本学期的化学教学情况进行测定。这种教学评价属于______。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档案袋评价D.活动表现评价正确答案:B[解析]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是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的评价。

二、简答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共25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方式正在从观念到思想,从方法到行动都向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发展,而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也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新课程环境转变的必然趋势和发展。要实现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要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新课程环境转变,将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显得非常必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目前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从认识阶段逐渐发展到推广应用阶段,成为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

问题:1.

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正确答案: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①运用微观模拟,培养学生形象思维;②使用实验录像,培养学生实验能力;③综合信息网络,创新教学模式;④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正确答案: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需要注意:①模拟实验不能代替真实实验;②微观动画模拟不是真实如此;③多媒体幻灯片不能代替板书。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要求教师提高教学反思能力。为此,教师应自觉地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所制订的教学目标、所设计的各种学习活动和所运用的各种教学策略、评价方式等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问题:3.

化学教学反思的含义是什么?正确答案:教学反思是教师根据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和再认识的过程。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既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与个人化学教学情感、对化学学科的认知、对教师专业的认同等密切相关,并且相互作用的过程。

4.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何进行教学反思以促进教学?正确答案: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如撰写“教学反思札记”或“教师成长札记”,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己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等进行剖析和总结;校内外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也是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说课、听课、上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以教研促反思、以反思求优化、以优化保有效。

三、诊断题(15分)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测试后对部分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了统计,并选取了典型的解题过程加以分析。

【试题】分步骤写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考试结果】经统计分析,下列的书写过程具有普遍性。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

简述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步骤。正确答案: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步骤:①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②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式子左右两边各元素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使化学方程式遵守质量守恒定律。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若反应物无气体物质,生成物有气体物质,需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标注“↑”;若反应物无固体物质,生成物有固体物质,需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标注“↓”。

2.

分析学生的上述书写过程,找出其中的不规范之处。正确答案:上述书写过程,学生没有在O2的右边标注“↑”。

3.

在讲评该试题时,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问题是什么?正确答案:在讲评该试题时,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是反应条件的标注规则。

四、案例分析题(20分)案例:

下面是某初中化学教师讲授“分子和原子”的教学片段。

[演示实验]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会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讲解]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

[结论]宏观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投影]经测定: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得出结论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讲述]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的棉花小球依次变红。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氨水并没有与棉花上的酚酞接触,棉花上的酚酞变红的原因是什么?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呢?

[得出结论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提问]温度的改变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

[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糖放入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中。

[得出结论3]______。

[演示实验]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倒入100mL的量筒中,观察是否是100mL?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得出结论4]______。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

实验中得出的结论3和结论4分别是什么?正确答案:得出的结论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得出的结论4: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2.

在本课中,探究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相比的优缺点。正确答案:探究式教学相比接受式教学,更注重过程的体验。该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比接受式教学长得多,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体验探究过程。如果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没有进行足够思考的情况下,草率地得出结论,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支离破碎的,很难应用。

3.

结合本课简单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正确答案:本课内容涉及微观世界,通过多媒体模拟来展示,能更好地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引导学生形成想象。

五、教学设计题(30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能积极参与做化学实验;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能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材料二

某版本教科书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部分教材内容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

观察和描述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的。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所有感官,尽可能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点燃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你可以按下面提示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闻一闻气味等。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并判断石蜡的密度与水的相比是小还是大。

(2)点燃蜡烛仔细观察燃着的蜡烛。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

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段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如图1-10)约1s后取出,根据火柴梗在火焰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推测火焰哪一部分的温度最高,哪一部分的温度最低。

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如图1-11),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

(3)熄灭蜡烛观察蜡烛熄灭时有什么现象发生。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图1-12),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

燃着时

熄灭后

将你填写的表格与同学进行交流,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更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实验的体会。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刚接触到化学这门新课程,对化学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

要求:1.

谈谈“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实验的教学价值。正确答案:“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是九年级新课程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正式接触化学实验的第一课。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燃烧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地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以蜡烛及其燃烧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化学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大量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得出的,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意识到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2.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正确答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了解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得到的结论。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法】讲述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题引入通过讲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利用人体感觉器官——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倾听,理解让学生了解观察实验的方法——视、听、嗅、触介绍观察实验的步骤化学实验观察分三个步骤,即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观察之后应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实验条件下物质的变化,体现的性质倾听,理解让学生了解正确观察实验的步骤创设问题情境蜡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物质,那么关于蜡烛的有关性质你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进入本课题——探究蜡烛的有关性质甲:蜡烛是白色或红色圆柱体的固体。乙:蜡烛燃烧时会熔化为液态,蜡液流下来之后,又很快凝结为固态。丙:蜡烛硬度较小,容易切断或折断,且不溶于水……增加学生探究蜡烛有关性质的兴趣、热情点燃前取一支蜡烛,观察颜色、状态、形状、硬度,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儿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操作并记录,然后由同学互相补充看到的不同的现象让学生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了解蜡烛的有关物理性质燃烧时:测定三个焰层的温度取一只点燃的蜡烛,让学生观察其火焰颜色甲:外层为明亮的黄色,内层颜色较暗,中间颜色最暗。乙:三个焰层颜色不同,那么温度是不是也有区别呢?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并引出下面的问题为了弄清同学的疑问——三个焰层的温度到底相同还是不同,学生可将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秒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操作后,发现外层黑色较深,越向中间,颜色越浅。得出结论:外焰温度>内焰温度>焰心温度锻炼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总结问题的能力燃烧时:测定生成物——水将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操作后:甲:内壁出现小水珠:乙:火焰熄灭了,水雾不明显;丙:烧杯内壁生成黑色粉末状物质培养学生如实观察、如实记录的严谨科学态度同学们进行了同样的操作,为什么却出现了不同的现象呢?分组讨论和再次实验后得出结论:乙组:第一次,我们见到了蜡烛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