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第二版)课件 第6-8章 拉伸、其他冲模、汽车模具_第1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第二版)课件 第6-8章 拉伸、其他冲模、汽车模具_第2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第二版)课件 第6-8章 拉伸、其他冲模、汽车模具_第3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第二版)课件 第6-8章 拉伸、其他冲模、汽车模具_第4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第二版)课件 第6-8章 拉伸、其他冲模、汽车模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冷冲压工艺及模设计备课讲义

课程名称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2

.

课程编号

1111400.

学时学分

48(4)学时3学分.

专业层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备课教材

《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

吕建强主编西电版2021第6章拉深工艺与模具拉深是利用拉深模具将冲裁好的平板毛坯压制成各种开口的空心工件,或将已制成的开口空心件加工成其它形状空心件的一种冲压加工方法。拉深也叫拉延、压延、引伸等。拉深工艺可分为不变薄拉深和变薄拉深两种。拉深工艺可以在普通的单动压力机上进行(拉深较浅的工件),也可以在专用的双动、三动拉深压力机或液压机上进行。拉深在冲压生产中,拉深的种类很多。各种拉深件按变形力学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1)圆筒形零件——指直壁旋转体;2)曲面形零件——指曲面旋转体;3)盒形零件——指直壁非旋转体;4)非旋转体曲面形状零件——指各种不规则的复杂形状零件。形状更复杂的拉深件6.1圆筒形零件拉深工艺分析6.1.1拉深的变形过程

圆筒形件的拉深过程如右图所示。直径为D、厚度为t的圆形毛坯经拉深模拉深,得到了具有内径为d、高度为h的开口圆筒形工件。拉深变形过程

右图中表明在拉深过程中,圆形平板毛坯拉成筒形时,材料的转移情况。拉深后工件的高度增加了△h,所以h>(D-d)/2,工件壁厚也略有增加。

金属的流动状态。在拉深后观察网格,在筒形件底部的网格基本上保持原来的形状,而筒壁部分的网格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同心圆变为筒壁上的水平圆周线,而且其间距a也增大了,愈靠近筒的上部增大愈多,原来等分度的辐射线变成了筒壁上的垂直平行线,其间距则完全相同。金属的流到

在拉深过程中,毛坯的中心部分成为筒形件的底部,基本不变形,是不变形区。毛坯的凸缘部分是主要变形区。拉深过程实质就是将毛坯的凸缘部分逐渐转移到筒壁部分的过程。在转移过程中,凸缘部分材料由于拉深力的作用,在径向产生拉应力σ1,又由于凸缘部分材料之间相互的挤压作用,在切向产生压应力σ3。在σ1与σ3的共同作用下,凸缘部分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其“多余三角形材料”将沿着径向被挤出,并不断地被拉人凹模洞口内,成为圆筒形的开口空心件。6.1.2拉深过程中坯料应力应变状态及分布根据应力、应变状态的不同,可将拉深毛坯划分为五个区域。I——凸缘部分这是拉深时的主要变形区。这部分材料径向受拉应力σ1

、切向受压应力σ3的作用。在压边圈作用下,板厚方向产生压应力σ2

。其应变状态为径向拉应变ε1、切向压应变ε3

。板厚方向产生拉应变ε2

,板料略有变厚。Ⅱ——凹模圆角部分这是由凸缘进入筒壁部分的过渡变形区。变形比较复杂。除有与凸缘部分相同的特点外,还由于承受凹模圆角的压力和弯曲作用而产生压应力σ2

。在这个区域,拉应力σ1的值最大,其相应的拉应变ε1的绝对值也最大,因此板厚方向产生压应变ε2

,板料厚度减薄。Ⅲ——筒壁部分这是已变形区。这部分材料已经形成筒形,基本不再发生变形,但是它又是传力区。由于此处是平面应变状态(+ε1与-ε2),且板厚方向的σ2为零,因此其切向应力σ3(中间应力)为轴向拉应力的一半,即σ3=σ1/2。Ⅳ——凸模圆角部分这是筒壁与圆筒底部的过渡变形区。它承受径向和切向拉应力σ1和σ3的作用,同时在厚度方向由于凸模的压力和弯曲作用而受到压应力σ2的作用。其应变状态与筒壁部分相同,但是其压应变引起的变薄现象比筒壁部分严重得多。Ⅴ——筒底部分这部分材料受双向平面拉伸作用,产生拉应力σ1与σ3

。其应变为平面方向的拉应变ε1与ε3和板厚方向的压应变ε2

。由于凸模圆角处摩擦的制约,筒底材料的应力与应变均不大,板料的变薄甚微,可忽略不计。6.1.3拉深过程的力学分析1、

凸缘变形区的应力分析1)拉深过程中某时刻凸缘变形区的应力分析显然,当

极小时,有忽略高阶微小量,上式可化为:塑性变形时需满足的条件为式中β值与应力状态有关,其变化范围为1~1.155,通常取β=1.1。为考虑硬化时的平均塑性流动应力。凸缘变形区内,与呈对数曲线规律分布。如右图所示。径向拉应力,在R=r处,即在拉深凹模入口处的凸缘上,的值最大,其值:切向压应力,在R=Rt处,即在凸缘的外边缘处的绝对值最大,其值:切向压应力,在拉深凹模入口处的凸缘上的值:拉深变形属于压缩类变形。2)拉深过程中σ1max和σ3max的变化规律当毛坯从R0拉深到Rt时,凸缘变形区的外边缘处具有σ3max,而在凹模口处具有σ1max

。在拉深过程中,Rt是不断地由R0→r变化的,在不同的时刻,σ1max与σ3max的值也不相同。下面分析在整个拉深过程中,σ1max与σ3max是如何变化的?在什么时刻出现与?这对拉深过程有很大的影响。(1)

σ1max的变化规律

σ1max

的变化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与。随着拉深过程的进行,变形抗力也逐渐加大。凸缘变形区的大小,随着拉深过程的进行,也逐渐减小。σ1max的变化趋势决定于主导因素。由于拉深的初始阶段材料变形抗力增长较快而凸缘变形区的缩减较慢,σ1max增长很快,约当Rt=(0.8~0.9)R0左右就达到了最大值然后,后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就逐渐减小,直至拉深过程结束,R0→r,为止。式中a、b为与材料性质有关的常数a与b值注:表中ε1是指材料在刚出现细颈时的真实应变,若δ为材料的伸长率,则ε1=ln(1+δ)。ε10.100.150.200.250.300.350.40a0.650.680.710.730.750.750.75b0.520.590.650.700.750.780.79(2)σ3max的变化规律由可知随着拉深过程的不断进行,凸缘变形区的变形程度增加,变形抗力也随之增加,因此始终上升。直至拉深过程结束时,达到最大值。其变化规律与真实应力曲线相似,在拉深的初始阶段增加比较快,以后逐渐趋于平缓。6.2圆筒形件拉深主要质量问题6.2.1起皱

凸缘部分是拉深过程中的主要变形区,而凸缘变形区的主要变形是切向压缩。当切向压应力σ3较大而板料又较薄时,凸缘部分材料便会失去稳定而在凸缘的整个周围产生波浪形的连续弯曲,如右图所示,这就是拉深时的起皱现象。由于σ3在凸缘的外边缘为最大,所以起皱也首先在最外缘出现。起皱是拉深时的主要质量问题之一。凸缘部分材料的失稳与压杆两端受压失稳相似,它不仅与切向压应力σ3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凸缘的相对厚度t/(Dt-d)(相当与压杆的粗细)有关。σ3愈大,t/(Dt-d)愈小,则愈易起皱。此外,材料的弹性模量E愈大,抵抗失稳的能力也愈大。在拉深过程中,σ3max随着拉深的进行而不断增加,但凸缘变形区却不断缩小,亦即凸缘相对厚度t/(Dt-d)不断增加。前者增加失稳起皱的趋势,后者却是提高抵抗失稳起皱的能力。以上两个相反作用的因素互相消长的结果是,在拉深的全过程中必有一阶段,凸缘失稳起皱的趋势最为强烈。实验证明:它的变化规律与σ1max的变化规律也很相似,凸缘最易失稳起皱的时刻基本上也就是

出现的时刻。为了防止起皱,在生产实践中通常采用压边圈。6.2.2拉裂1、拉深筒壁部的危险断面经过拉深后,筒形件壁部的厚度与硬度都会发生变化。筒壁的上部是由凸缘部分的外边缘转移而来,其切向压缩量大,壁部变厚,由于其变形程度大,加工硬化现象也显著,因此其硬度也比原来的板料高。在筒壁的底部靠近凸模圆角处,是由凸缘部分的内边缘转移而来,此处为“多余三角形材料”的尖部,其切向压缩量几乎没有,该处材料的变形程度很小。加工硬化现象较小,材料的屈服点也就较低,壁厚变薄。整个筒壁部,由上向下厚度逐渐变小,硬度逐渐降低。硬度变化厚度变化下图所示为某拉深件的厚度变化具体数值,其最大的增厚量可达板厚的20%~30%,其最大的变薄量可达板厚的10%~18%,在筒壁部分与凸模圆角相接处的地方,变薄最为严重,成为筒壁部最薄弱的地方,是拉深时最容易破裂的危险断面。2、

筒壁所受的拉应力分析

筒壁部分作为已变形区在拉深过程中又是传力区,凸模作用在工件上的拉深力是通过筒壁传递至凸缘变形区将其逐渐拉入凹模口内的。筒壁部分所受的拉应力有:1)凸缘变形区在拉深过程中产生的径向拉应力σ1

;2)由压边圈与毛坯之间和凹模与毛坯之间的摩擦引起的应力;3)由毛坯与凹模圆角处的摩擦引起的应力;4)由毛坯经过凹模时的弯曲和过凹模圆角后的变直引起的应力。在正常条件下拉深时(指合理的凹模圆角半径、间隙大小、压边力、润滑条件等等),凸缘变形区最大拉应力

在筒壁所受到的总拉应力σp中,约占65%~75%,因此:3、

拉裂

筒壁传力区危险断面上的有效抗拉强度σk为:σk=1.155σb-σw式中1.155σb考虑筒壁部的变形状态与薄壁筒的拉伸相仿,是平面应变状态,故筒壁传力区(危险断面处)的抗拉强度为1.155σb;式中σw是材料绕凸模圆角弯曲时所产生的弯曲应力,这一应力降低了危险断面处材料的抗拉强度,因此,危险断面上的实际有效抗拉强度σk应减去σw

。当拉深时的σp

>σk时,拉深件就要被拉裂。拉深时,拉深极限变形程度的确定就是以不拉裂为前提的,因此成为制订拉深工艺参数的主要依据。6.2.3硬化拉深是一个塑性变形过程,拉深后材料必然发生加工硬化,其硬度和强度增加,塑性下降。但由于拉深时变形不均匀,从底部到筒口部塑性变形由小逐渐加大,因而拉探后材料的性能也是不均匀的,拉深件硬度分布由工件底部向口部是逐渐增加的。这恰好与工艺要求相反,从工艺角度看工件底部硬化要大,而口部硬化要小才有利。加工硬化的好处是使工件的强度和刚度高于毛坯材料,但塑性降低又使材料进一步拉深时变形困难。6.2.4拉深凸耳筒形件拉深,在制件口端出现有规律的高低不平现象就是拉深凸耳。6.2.5时效开裂所谓时效开裂是指制件拉深成形后,由于受到撞击或震动,甚至存放一段时间后出现的口部开裂现象,且一般是以口端先开裂,进而扩展开来。6.3圆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6.3.1变形程度和拉深系数筒形件拉深的变形程度用拉深系数表示,拉深系数是拉深工艺的基本参数。在设计冲压工艺过程与确定拉深工序的数目时,通常也是用拉深系数作为计算的依据。圆筒形件的拉深系数m是以每次拉深后的直径与拉深前的坯料(工序件)直径之比表示。

······总拉深系数m总表示从毛坯D拉深至dn的总变形程度(成品工件),即工件所需要的实际拉深系数。即:将上式变换一下:······拉深系数也等于拉深后工件周长与拉深前毛坯(或半成品)周长之比。当工件不是圆筒件时,其拉深系数可通过拉深前后的周长来计算。拉深系数的倒数称为拉深程度或拉深比,其值为:极限拉深系数就是使拉深件不破裂的最小拉深系数。其值愈大,表示拉深前后毛坯直径变化愈小,即变形程度小。其值愈小,则毛坯直径变化愈大,即变形程度大。影响极限拉深系数的因素1.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的屈强比σs/σb,材料的伸长率δ,材料的板厚方向性系数γ值。2.板料的相对厚度t/D。3.拉深条件1)模具工作部分的结构参数。2)压边条件。3)摩擦与润滑条件除此以外,影响极限拉深系数的因素还有拉深方法、拉深次数、拉深速度、拉深件形状等。极限拉深系数的确定

由于影响拉深系数的因素很多,实际生产中应用的极限拉深系数,都是在一定的拉深条件下用试验方法求出。6.3.2筒形件各次拉深的特点1)首次拉深时,平板毛坯的厚度和力学性能都是均匀的,而以后各次拉深时,筒形件毛坯的壁厚与力学性能都不均匀。

2)首次拉深时,凸缘变形区是逐渐缩小的,而在以后各次拉深时,其变形区(dn-1-dn)保持不变,只在拉深终了以前,才逐渐缩小。3)首次拉深时,拉深力在开始阶段较快达到最大拉深力,然后逐渐减小为零。而以后各次拉深时,其变形区保持不变,但材料的硬度与壁厚都是沿着高度方向而逐渐增加,所以其拉深力在整个拉深过程中一直都在增加,直到拉深的最后阶段才由最大值下降至零。4)以后各次拉深时的危险断面与首次拉深时一样,都是在凸模圆角处,但首次拉深时最大拉深力发生在初始阶段,所以破裂也发生在拉深的初始阶段;而以后各次拉深的最大拉深力发生在拉深的最后阶段,所以破裂就往往出现在拉深的末尾。5)以后各次拉深的变形区,因其外缘有筒壁刚性支持,所以稳定性较首次拉深为好,不易起皱。只是在拉深的最后阶段,筒壁边缘进入变形区后,变形区的外缘失去了刚性支持才有起皱的可能。6)以后续各次拉深时由于材料已冷作硬化,加上变形复杂(毛坯的筒壁必须经过两次弯曲才被凸模拉入凹模内),所以它的极限拉深系数要比首次拉深大得多,而且通常后一次都大于前一次。以后各次拉深的方法以后各次拉深可以有两种方法:正拉深与反拉深。正拉深的拉深方向与上一次技探方向一致。反拉深的拉深方向与上一次拉深方向相反。反拉深反拉深与正拉深相比较有如下特点:1)反拉深时,材料的流动方向与正拉深相反,有利于相互抵消拉深时形成的残余应力。反拉深与正拉深相比较有如下特点:2)反拉深时,材料的弯曲与反弯曲次数较少,加工硬化也少,有利于成形。当正拉深时,位于压边圈圆角部的材料,流向凹模圆角处,内圆弧成了外圆弧,而在反拉深时,位于内圆弧处的材料在流动过程中始终处于内圆弧地位。反拉深与正拉深相比较有如下特点:3)反拉深时,毛坯与凹模接触面比正拉深大,材料的流动阻力也大,材料不易起皱,因此一般反拉深可不用压边圈,这就避免了由于压边力不适当或压边力不均匀而造成的拉裂。反拉深与正拉深相比较有如下特点:4)反拉深时,其拉深力比正拉深力大20%左右。5)反拉深的拉深系数不能太大,否则凹模壁厚过薄,强度不足。反拉深与正拉深相比较有如下特点:反拉深方法主要用于板料较薄的大件和中等尺寸零件的拉深。反拉深后圆筒的最小直径,圆角半径。下图所示为一些典型的反拉深零件。6.3.3毛坯尺寸的确定1、

确定毛坯形状和尺寸的依据(1)体积不变原理拉深前和拉深后材料的体积不变。(2)相似原理毛坯的形状一般与工件截面形状相似。

其具体的方法有:等重量法,等体积法,等面积法,分析图解法和作图法等。①重量法式中M——毛坯重量;

M`——拉深件重量;

t——毛坯厚度;

ρ——材料密度。②体积法式中V——毛坯体积;

V`——拉深件体积。③面积法式中A——毛坯面积;

A`——拉深件面积。(3)修边量拉深件高度h拉深相对高度h/d附图>0.5~0.8>0.8~1.6>1.6~2.5>2.5~4≤10>10~20>20~50>50~100>100~150>150~200>200~250>2501.01.22345671.21.62.53.856.37.58.51.522.53.856.37.58.522.5468101112表6-4无凸缘零件切边余量Δh(mm)2.毛坯尺寸的计算公式πD2/4=A1+A2+A3

6.3.4拉深次数和半成品尺寸的确定1、拉深次数的确定(1)查表法(2)推算方法

1)由表查得各次的极限拉深系数;

2)依次计算出各次拉深直径,即d1=m1D;d2=m2d1;

…;dn=mndn-1;

3)当dn≤d时,计算的次数即为拉深次数。(3)计算方法拉深次数式中d——冲件直径;

D——坯料直径;

m1——第一次拉深系数;

m均——第一次拉深以后各次的平均拉深系数。

2、各次拉深工序件尺寸的确定1)各次工序件的直径确定拉深次数以后,由表查得各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适当放大,并加以调整,其原则是:(1)保证m1′m2′m3′…,mn′=(2)使m1′≥m1、m2′≥m2、m3′≥m3、…、mn′≥mn最后按调整后的拉深系数计算各次工序件直径:d1=m1′Dd2=m2′d1

…dn=mn′dn-13)工序件高度的计算根据拉深后工序件表面积与坯料表面积相等的原则,可得到如下工序件高度计算公式。2)各次工序件的圆角半径工序件的圆角半径r等于相应拉深凸模的圆角半径rp,即r=rp。但当料厚t≥1时,应按中线尺寸计算,这时r=rp+t/2。例:求图所示筒形件的坯料尺寸及拉深各工序件尺寸。材料为10钢,板料厚度t=2mm。解:因t>1mm,故按板厚中径尺寸计算。(1)计算坯料直径根据零件尺寸,其相对高度为查表6-4得切边量坯料直径为

(2)确定拉深次数坯料相对厚度为可不用压料圈,但为了保险,首次拉深仍采用压料圈。根据t/D=2.03%,查表得各次极限拉深系数m1=0.50,m2=0.75,m3=0.78,m4=0.80,…。故d1=m1D=0.50×98.2mm=49.2mmd2=m2d1=0.75×49.2mm=33.9mmd3=m3d2=0.78×33.9mm=28.8mmd4=m4d3=0.8×28.8mm=23mm此时d4=23mm<28mm,所以应该用4次拉深成形。(3)各次拉深工序件尺寸的确定经调整后的各次拉深系数为:

m1′=0.52,m2′=0.78,m3′=0.83,m4′=0.846各次工序件直径为d1=m1′D=0.52×98.3=51.1(mm)d2=m2′d1=0.78×51.1=39.9(mm)d3=m3′d2=0.83×39.9=33.1(mm)d4=m4′=d3=0.846×33.1=28(mm)

各次工序件底部圆角半径取以下数值:r1=8mm,r2=5mm,r3=4mm各次工序件高度为(4)工序件草图6.4拉深工艺设计6.4.1拉深件工艺性分析(1)拉深件应尽量简单、对称,并能一次拉深成形。(2)拉深件壁厚公差或变薄量要求一般不应超出拉深工艺壁厚变化规律。(3)当零件一次拉深的变形程度过大时,为避免拉裂,需采用多次拉深,这时在保证必要的表面质量前提下,应允许内、外表面存在拉深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痕迹。(4)在保证装配要求的前提下,应允许拉深件侧壁有一定的斜度。(5)

拉深件的底部或凸缘上有孔时,孔边到侧壁的距离应满足a≥R+0.5t(或r+0.5t),如图所示。(6)

拉深件的底与壁、凸缘与壁、矩形件的四角等处的圆角半径应满足:r≥t,R≥2t,r3≥3t,如图所示。否则,应增加整形工序。一次整形的,圆角半径可取r≥(0.1~0.3)t,R≥(0.1~0.3)t。(7)拉深件的径向尺寸应只标注外形尺寸或内形尺寸,而不能同时标注内、外形尺寸。带台阶的拉深件,其高度方向的尺寸标注一般应以拉深件底部为基准,若以上部为基准高度尺寸不易保证。(8)一般情况下,拉深件的尺寸精度应在IT13级以下,不宜高于IT11级。对于精度要求高的拉深件,应在拉深后增加整形工序,以提高其精度。由于材料各向异性的影响,拉深件的口部或凸缘外缘一般是不整齐的,出现拉深凸耳现象,需要增加切边工序。(9)用于拉深件的材料,要求具有较好的塑性,屈强比小、板厚方向性系数γ大,板平面方向性系数∆γ小。屈强比值越小,一次拉深允许的极限变形程度越大,拉深的性能越好。6.4.2拉深工艺力计算1、压料装置及压边力拉深方法第一次拉深以后各次拉深(t/D)×100m1(t/D)×100mn用压边圈<1.5<0.6<1.0<0.8可用可不用1.5~2.00.61.0~1.50.8不用压边圈>2.0>0.6>1.5>0.8表6-7采用或不采用压边圈的条件1)压边力压料装置产生的压边力FY大小应适当:在保证变形区不起皱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小的压边力。理想的压边力是随起皱可能性变化而变化。任何形状的拉深件:

FY=Aq式中

A――压料圈下坯料的投影面积;

q――单位面积压料力,q值可查表材料名称单位压边力材料名称单位压边力铝0.8~1.2镀锡钢板2.5~3.0纯铜、硬铝(已退火)1.2~1.8高合金钢不锈钢3.0~4.5黄铜1.5~2.0软钢t<0.5mm2.5~3.0高温合金2.8~3.5t>0.5mm2.0~2.52)压边装置(1)弹性压边装置(2)刚性压边装置2、拉深力的计算(1)拉深力采用压料圈拉深时首次拉深以后各次拉深不采用压料圈拉深时首次拉深

以后各次拉深(2)压力机公称压力单动压力机,其公称压力应大于工艺总压力Fz。工艺总压力为注意:当拉深工作行程较大,尤其落料拉深复合时,应使工艺力曲线位于压力机滑块的许用压力曲线之下。

浅拉深深拉深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按下式来确定压力机的公称压力:

6.4.3拉深工艺的辅助工序1.润滑2.热处理3.酸洗为了保证拉深过程的顺利进行或提高拉深件质量和模具寿命,需要安排一些必要的辅助工序。拉深工艺中的辅助工序较多,可分为:①拉深工序前的辅助工序,如毛坯的软化退火、清洗、喷漆、润滑等;②拉深工序间的辅助工序,如半成品的软化退火、清洗、修边和润滑等;③拉深后的辅助工序,如切边、消除应力退火、清洗、去毛刺、表面处理、检验等。6.5拉深模具设计6.5.1拉深模的分类及典型结构1、

拉深模分类拉深模的结构一般较简单,但结构类型较多:按使用的压力机类型不同,可分为单动压力机上使用的拉深模与双动压力机上使用的拉深模;按工序的组合程度不同,可分为单工序拉深模、复合工序拉深模与级进工序拉深模;按结构形式与使用要求的不同,可分为首次拉深模与以后各次拉深模,有压边装置拉深模与无压边装置拉深模,顺装式拉深模与倒装式拉深模,下出件拉深模与上出件拉深模等。1)单动压力机上使用的拉深模(1)首次拉深模例1无压边圈首次拉深模2、

拉深模典型结构模具工作过程模具结构特点1)不采用标准模架,结构为敞开式,制造简单,成本较低。2)不采用压边圈,适合于拉深深度较浅和不易起皱的制件。3)凹模采用嵌套式结构,结构合理,有利于模具的使用寿命。4)模具间隙需要在压力机上安装时进行调整。(1)首次拉深模

例2有压边装置的倒装首次拉深模模具工作过程模具结构特点1)不采用标准模架,结构为敞开式,制造简单,成本较低。2)采用倒装式结构,压边圈压力调节的范围较大,有利于拉深较深的制件。3)拉深时,因提供压边圈压力的装置不同,对拉深工艺的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4)采用限位柱,有利于防止拉深时压边圈的压力过大。5)压边圈和凹模采用锥形样式,有利于拉深时材料流动。6)模具间隙需要在压力机上安装时进行调整。(1)首次拉深模

例3有压边装置的正装首次拉深模1-模柄2-上模座3-凸模固定板4-弹簧5-压边圈6-定位板7-凹模8-下模座9-卸料螺钉10-凸模

模具工作过程(2)以后各次拉深模例1无压料装置的以后各次拉深模模具工作过程(2)以后各次拉深模例2有压料倒装式以后各次拉深模模具工作过程例3落料拉深复合模模具工作过程模具结构特点1)模架结构标准,精度较高,制造方便,使用和安装简单。2)采用复合式结构,生产效率高,制件质量较好。3)拉伸时,因提供压边圈压力的装置不同,对拉深工艺的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4)由于凸凹模的内外形状和功能不同,磨损速度有较大差异,给维修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2)双动压力机上使用的拉深模(1)双动压力机用首次拉深模模具工作过程2)双动压力机上使用的拉深模(2)双动压力机用落料拉深复合模模具工作过程6.5.2拉深模工作零件的设计1、凸、凹模的结构(1)无压料时的凸、凹模无压料一次拉深的凸、凹模结构无压料多次拉深的凸、凹模结构(2)有压料时的凸、凹模2、凸、凹模的圆角半径(1)凹模圆角半径第一次(包括只有一次)拉深的凹模圆角半径:以后各次拉深时,凹模圆角半径应逐渐减小:rdi

=(0.6~0.9)rd(i-1)(i=2、3、…、n)(2)凸模圆角半径单次拉深或多次拉深的第一次拉深可取:rp=(0.7~1.0)rd以后各次拉深的凸模圆角半径可取为各次拉深中直径减少量的一半,即:(i=3、4、…、n)

3、

凸、凹模间隙对于无压料装置的拉深模,其凸、凹模单边间隙可按下式确定:Z=(1~1.1)tmax

对于有压料装置的拉深模,其凸、凹模单边间隙可根据材料厚度和拉深次数参考表确定。对于盒形件拉深模,其凸、凹模单边间隙可根据盒形件精度确定,当精度要求较高时,Z=(0.9~1.05)t;当精度要求不高时,Z=(1.1~1.3)t。最后一次拉深取较小值。4、凸、凹模工作尺寸及公差当拉深件标注外形尺寸时,则当拉深件标注内形尺寸时,则

对于首次和中间各次拉深模,因工序件尺寸无需严格要求,所以其凸、凹模工作尺寸取相应工序的工序件尺寸即可。若以凹模为基准,则6.6其它形状零件的拉深6.6.1带有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有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变形原理与一般圆筒形件是相同的,但由于带有凸缘,其拉深方法及计算方法与一般圆筒形件有一定的差别。1、有凸缘圆筒形件一次成形拉深极限在拉深有凸缘圆筒形件时,同样大小的首次拉深系数m1=d/D的情况下,采用相同的毛坯直径D和相同的零件直径d时,可以拉出不同凸缘直径dt1、dt2和不同高度h1、h2的制件。1)窄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窄凸缘圆筒形件:2)宽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宽凸缘圆筒形件:dt

/d>1.4(1)宽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变形程度不能仅用拉深系数的大小来衡量;(2)宽凸缘圆筒形件的首次极限拉深系数比圆筒件要小;(3)宽凸缘圆筒形件的首次极限拉深系数值与零件的相对凸缘直径dt/d有关。当R=r时,宽凸缘圆筒形件毛坯直径的计算公式为:根据拉深系数的定义,宽凸缘筒形件总的拉深系数仍可表示为:凸缘件总的拉深系数m取决于三个比值。其中dt/d的影响最大,其次是h/d,由于拉深件的圆角半径r较小,所以r/d的影响小。2.宽凸缘圆筒形零件的工艺设计要点1)毛坯尺寸的计算毛坯尺寸的计算仍按等面积原理进行,参考无凸缘筒形零件毛坯的计算方法计算。2)判别工件能否一次拉成判别工件能否一次拉成,这只需比较工件实际所需的总拉深系数和h/d与凸缘圆筒形件第一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和极限拉深相对高度即可。当m总>m,h/d≤h1/d1时,可一次拉成形,工序计算到此结束。否则则应进行多次拉深。凸缘圆筒形件多次拉深成形的原则:按表6-12和表6-13确定第一次拉深的极限拉深高度和极限拉深系数,第一次就把毛坯拉到凸缘直径拉到工件所要求的直径dt(包括修边量),并在以后的各次拉深中保持dt不变,仅使已拉成的中间毛坯直筒部分参加变形,直至拉成所需零件为止。3)拉深次数和半成品尺寸的计算凸缘圆筒形件进行多道拉深时,第一道拉深后得到的半成品尺寸,在保证凸缘直径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其筒部直径d1应尽可能小,以减少拉深次数,同时又要能尽量多地将板料拉入凹模。宽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次数仍可用推算法求出。具体的做法:先假定dt/d的值,由相对材料厚度t/D从表6-12中查出第一次拉深系数m1,据此求出d1,进而求出h1,并根据表6-13的最大相对高度验算m1的正确性。若验算合格,则以后各次的半成品直径可以按一般圆筒形件的多次拉深的方法,按表6-2的拉深系数值进行计算。第n次拉深后的直径为:dn=mndn-1

当计算到dn≤d(工件直径)时,总的拉深次数n就确定了。各次拉深后的筒部高度可按下式计算:

宽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薄料、中小型(dt<200mm)零件,通常靠减小圆筒形壁部直径,增加高度来达到尺寸要求,即圆角半径rp和rd在首次拉深时就与dt一起成形到工件的尺寸,在后续的拉深过程中基本上保持不变,如图所示。这种方法拉深时不易起皱,但制成的零件表面质量较差,容易在直壁部分和凸缘上残留中间工序形成的圆角部分弯曲和厚度局部变化的痕迹,所以最后应加一道压力较大的整形工序。3.宽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方法另一种方法如图所示。常用在dt>200mm较大型拉深件中。零件的高度在第一次拉深时就基本形成,在以后的拉深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通过减小圆角半径rp和rd,逐渐缩小圆筒形直径来拉成零件。3.宽凸缘筒形件的拉深方法【例6-2】试对图6-35所示带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工序进行计算。零件材料为08钢,厚度t=1mm。解:板料厚度t=1mm,故按中线尺寸计算。(1)计算坯料直径D根据dt/d=2.6查表6-5得切边余量∆R=2.2mm,故实际凸缘直径dt=(55.4+2×2.2)=59.8(mm)。坯料直径为:

(2)判断可否一次拉深成形根据t/D=1/78=1.28%,dt/d=59.8/21.1=2.83,h/d=32/21.1=1.52,m=d/D=21.1/78=0.27;通过查表6-12、表6-13,得一次拉深极限拉深系数为0.33,最大相对高度为0.20;说明该零件不能一次拉深成形,需要多次拉深。(3)确定首次拉深工序件尺寸初定dt/d1=1.3,查表6-12得m1=0.51,取m1=0.52,则d1=m1×D=0.52×78=40.5(mm)取rd1=rp1=5.5mm为了使以后各次拉深时凸缘不再变形,取首次拉入凹模的材料面积比最后一次拉入凹模的材料面积(即零件中除去凸缘平面以外的表面积)增加5%,故坯料直径修正为首次拉深高度为:验算所取m1是否合理:根据t/D=1.28%,dt/d1=59.8/40.5=1.48,查表6-13可知最大相对高度为0.60。因h1/d1=21.2/40.5=0.52<0.60,故所取m1是合理的。(4)计算以后各次拉深的工序件尺寸查表6-2得,m2=0.75,m3=0.78,m4=0.80,m5=0.82,则d2=m2×d1=0.75×40.5=30.4(mm)d3=m3×d2=0.78×30.4=23.7(mm)d4=m4×d3=0.80×23.7=19.0(mm)因d4=19.0<21.1,故共需4次拉深。调整以后各次拉深系数,取m2′=0.77,m3′=0.81,m4′=0.835。故以后各次拉深工序件的直径为d2=m2′×d1=0.77×40.5=31.2(mm)d3=m3′×d2=0.80×31.2=25.3(mm)d4=m4′×d3=0.835×25.3=21.1(mm)以后各次拉深工序件的圆角半径取rd2=rp2=4.5mm,rd3=rp3=3.5mm,rd4=rp4=2.5mm。设第二次拉深时多拉入3%的材料(其余2%的材料返回到凸缘上),第三次拉深时多拉入1.5%的材料(其余1.5%的材料返回到凸缘上),则第二次和第三次拉深的假想坯料直径分别为以后各次拉深工序件的高度为:最后一次拉深后达到零件的高度h4=32mm,上工序多拉入的1.5%的材料全部返回到凸缘,拉深工序至此结束。6.6.2阶梯形零件的拉深变形特点:阶梯圆筒形件的拉深与圆筒形件的拉深基本相似,每一阶梯相当于相应圆筒形件的拉深。

1.拉深次数的确定判断阶梯圆筒形件能否一次拉深成形的方法是:先计算零件的高度H与最小直径dn的比值H/dn,然后根据坯料相对厚度t/D参考表6-13,如果H/dn小于最大相对高度,则可一次拉深成形,否则需多次拉深成形。2、阶梯圆筒形件多次拉深的方法(1)当任意两相邻阶梯直径之比(dn/dn-1)都大于相应的圆筒形件的极限拉深系数,则可由大阶梯到小阶梯依次拉出,阶梯数就是拉深次数。(2)若相邻两阶梯直径之比(dn/dn-1)小于相应圆筒形件的极限拉深系数,则可先按带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方法拉出直径dn,再将凸缘拉成直径dn-1,其顺序是由小到大。(3)具有大小直径差别较大的浅阶梯形拉深件,当其不能一次拉深成形时,可以采用先拉深成球面形状或大圆角筒形的过渡形状,然后再采用校形工序得到零件的形状和尺寸要求。(4)最小阶梯直径过小dn,hn又不大时,最小阶梯可用胀形法得到。6.6.3非直壁旋转体零件的拉深成形1、曲面形状零件的拉深特点(1)球面零件拉深球面零件时,为使平面形状的毛坯变成球面零件形状,不仅要求毛坯的环形部分产生与圆筒形零件拉深时相同的变形,而且还要求毛坯的中间部分也应成为变形区,由平面变成曲面。拉深球面零件时,毛坯的凸缘部分与中间部分都是变形区,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中间部分反而是主要变形区。(2)锥形零件锥形零件的拉深与球面零件一样。除具有凸模接触面积小、压力集中、容易引起局部变薄及自由面积大、压边圈作用相对减弱、容易起皱等特点外,还由于零件口部与底部直径差别大,回弹比较严重,因此锥形零件的拉深比球面零件更为困难。(3)抛物面零件抛物面零件,是母线为抛物线的旋转体空心件,以及母线为其它曲线的旋转体空心件。其拉深时和球面以及锥形零件一样,材料处于悬空状态,极易发生起皱。抛物面零件拉深时和球面零件又有所不同。半球面零件的拉深系数为一常数,只需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防止起皱。而抛物面零件等曲面零件,由于母线形状复杂,拉深时变形区的位置、受力情况、变形特点等都随零件形状、尺寸的不同而变化。2、球面冲件的拉深球面零件可分为半球形件和非半球形件两大类。对于半球形件,根据拉深系数的定义可知,其拉深系数是与零件直径无关的常数。通常使用相对料厚t/D来确定拉深的难易和拉深方法。当t/D>3%时,采用不带压边圈的有底凹模一次拉成;当t/D=0.5%~3%时,采用带压边圈的拉深模拉深;当t/D<0.5%时,采用带有拉深筋的凹模或反拉深模具。对于带有高度h=(0.1~0.2)d的圆筒直边,或带有宽度为(0.1~0.15)d的凸缘的非半球面零件,虽然拉深系数有所降低,但对零件的拉深却有一定的好处。高度小于球面半径(浅球面零件)的零件,其拉深工艺按几何形状可分为两类:当毛坯直径D较小时,毛坯不易起皱,但成形时毛坯易窜动,而且可能产生一定的回弹,常采用带底拉深模;当毛坯直径D较大时,起皱将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常采用强力压边装置或用带拉深筋的模具,拉成有一定宽度凸缘的浅球面零件。这时的变形含有拉深和胀形两种成分。因此零件回弹小,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均得到提高。3、抛物面零件的拉深(1)浅抛物面形件(h/d<0.5~0.6)因其高径比接近球形,因此拉深方法同球形件。(2)深抛物面形件(h/d>0.5~0.6)其拉深难度有所提高。这时为了使毛坯中间部分紧密贴模而又不起皱,通常需采用具有拉深筋的模具以增加径向拉应力。4、锥形零件的拉深1)对于浅锥形件(h/d2<0.25~0.30,α=50°~80°)该类零件可一次拉成,但精度不高,因回弹较严重。可采用带拉深筋的凹模或压边圈,或采用软模进行拉深。2)对于中锥形件(h/d2<0.30~0.70,α=15°~45°)当t/D>0.25时,可不采用压边圈一次拉成。当t/D=0.015~0.25时,也可一次拉成,但需采用压边圈、拉深筋、增加工艺凸缘等措施提高径向拉应力,防止起皱。当t/D<0.015时,因料较薄而容易起皱,需采用有压边圈模具,并经两次拉深成形,第一次拉深成较大圆角半径或接近球面形状零件,第二次用带有胀形性质的整形工艺压成所需形状。3)对于高锥形件(h/d2>0.70~0.80,α≤10°~30°)(1)阶梯过渡拉深成形法,这种方法是将毛坯分数道工序逐步拉成阶梯形。(2)锥面逐步成形法,这种方法先将毛坯拉成圆筒形,使其表面积等于或大于成品圆锥表面积,而直径等于圆锥大端直径,以后各道工序逐步拉出圆锥面,使其高度逐渐增加,最后形成所需的圆锥形。阶梯过渡拉深成形法锥面逐步拉深成形法6.6.4盒形件的拉深盒形件属于非旋转体零件,包括方形盒、矩形盒和椭圆形盒等。6.6.4.1盒形件拉深变形特点变形前Δl1=Δl2=Δl3Δh1=Δh2=Δh3变形后Δh1<Δh1′<Δh2′<Δh3′Δl1>Δl1′>Δl2′>Δl3′盒形件的拉深特点如下:(1)凸缘变形区内,径向拉应力σ1的分布不均匀,圆角部分最大,直边部分最小。危险断面处的载荷,盒形件拉深要小得多。拉深变形时材料的稳定性较好,凸缘不易起皱。(2)由于直边和圆角变形区内材料的受力情况不同,直边处材料向凹模流动的阻力要远小于圆角处。(3)直边部分和圆角部分相互影响的程度,随盒形件形状不同而异。6.6.4.2盒形件坯料的形状和尺寸的计算盒形件口部要求不高的低盒形件,拉深后可以不切边;口部要求较高的或高盒形件一般都要经过切边。所需拉深工序数目1234修边余量Δh(0.03~0.05)H(0.04~0.06)H(0.05~0.08)H(0.06~0.1)H盒形件的修边余量Δh

(3)作图:作出ABCDEF,过BC、DE中点引切线,使f1的面积等于f2的面积,从而得到1/4盒形件展开毛坯的轮廓线AO1O2F。2.高盒形件毛坯形状与尺寸的确定

②计算n-1序制件的圆筒直径Dn-1=1.41b-0.82r+2δδ=0.2~0.3(r-0.5t)③确定n-1序制件底部圆角半径,确定方法同圆筒形件。④计算n-1序制件高度。⑤其他各道工序半成品尺寸的计算可参考无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2)当零件为高矩形件时,计算步骤如下:

6.6.4.3盒形件拉深变形程度

6.6.4.4盒形件的多工序拉深方法及工序件尺寸的确定盒形件多次拉深时的变形特点,不但与圆筒形件的多次拉深不同,而且与盒形件首次拉深的变形也有较大差别。盒形件再次拉深变形过程如图右所示。冲件底部和已经进入凹模高度为h2的直壁是传力区;宽度为bn的环形部分为变变形区;高度为h1的直壁部分是待变形区。在拉深过程中,随着拉深凸模的向下运动,高度h2不断增大,而高度h1则逐渐减小,直到全部进入凹模而形成冲件的侧壁。图示为方盒形件多工序拉深工序件形状和尺寸。采用直径为D的圆形坯料,各中间工序都拉成圆筒形,最后一道工序拉深成方盒形。计算从n-1道工序开始。n-1道工序件的直径为:Dn-1=1.41B-0.82r+2δ角部壁间距δ值直接影响拉深变形区的变形程度及其均匀性。可以保证变形区内适度而均匀变形的δ值可查表5-20。控制角部壁间距,实际上是控制角部拉深系数。其他各道拉深工序相当于坯料直径为D拉深成直径为dn-1、高度为Hn-1的圆筒形件。因而工序件尺寸计算与圆筒形件拉深的计算方法相同。矩形盒多工序拉深工序件形状和尺寸。各中间工序拉深成椭圆形,最后拉深成矩形。计算也是从n-1道工序开始。n-1道拉深成椭圆形,其半径为:Rln-1=0.705L-0.41r+δRbn-1=0.705B-0.41r+δ

6.6.4.5无凸缘椭圆形件拉深工艺计算

3)无凸缘低椭圆形件的拉深

展开尺寸6.6.4.6其他盒形零件的拉深1.有凸缘盒形件的拉深能够一次拉深成形的有凸缘盒形件,其拉深的变形特点与上述无凸缘盒形件首次(包括只有一道拉深)拉深的情况基本相同,因而可以按前述的拉深方法进行拉深。当盒形件凸缘宽度大,需要多道拉深工序时,则必须认真确定各中间工序件形状和尺寸,以保证在变形区内各部分变形均匀一致,不发生材料的局部堆集拉裂现象。2.阶梯形盒形件的拉深阶梯形盒形件和阶梯形圆筒形件的拉深工艺有很大差别。阶梯形盒形件不能先拉深成大阶梯,再从大阶梯拉深到小阶梯。这是因为一经拉深成形的大阶梯形状,再进行所需尺寸的小阶梯拉深时,已成形的大阶梯直壁限制了内部小阶梯的拉深变形,使之变形成为不可能。因而阶梯形盒形件一般要先拉深成有凸缘的工序件,得到内部的小阶梯,然后再拉深成形外部的大阶梯。。6.6.4.7盒形件拉深力的计算F=KLtσb式中:F——拉深力;L——盒形件周长;σb——拉深件材料的抗拉强度;K——系数,0.5~0.8。压力机公称压力的选择与圆筒形件拉深相同。6.7其他拉深方法1、

软模拉深1)软凸模拉深2)软凹模拉深2、

变薄拉深练习思考题

1、什么是拉深?圆筒形件拉深的变形特点?2、圆筒形件拉深时,毛坯变形区的应力应变状态是怎样的?3、筒形拉深件的危险断面在何处?为什么筒壁会产生较大的厚薄不均?4、为了防止制件被拉裂,一般可采取哪些工艺措施?5、什么是拉深系数?什么是极限拉深系数?6、影响极限拉深系数的因素有哪些?拉深系数对拉深工艺有何意义?7、简述拉深凸、凹模圆角半径对拉深过程的影响。练习思考题

8、简述拉深模具间隙对拉深过程的影响。9、简述拉深模具的类型。10、拉深模压边圈有哪些结构形式?适用哪些情况?11、拉深凹模工作部分有哪些结构形式?设计时注意事项?12、有凸缘筒形零件与无凸缘筒形零件拉深比较,有哪些特点?工艺计算有何区别?13、非直壁旋转零件的拉深有哪些特点?14、试述盒形零件拉深变形特点和毛坯确定方法?求图所示筒形件的拉深次数、拉深各工序的拉深系数及各工序的尺寸。材料为10钢,板料厚度t=2mm。制件高度h制件的相对高度h/d附图>0.5~0.8>0.8~1.6>1.6~2.5>2.5~4≤10>10~20>20~50>50~1001.01.2231.21.62.53.81.523.3522.546筒形件的修边余量Δh

筒形件的拉深系数制件高度h毛坯的相对厚度t/D(%)2.5~1.51.5~1.01.0~0.60.63~0.30.3~0.150.15~0.08M1M2M3M4M50.48~0.500.73~0.750.76~0.780.78~0.800.80`0.820.5~0.530.75~0.760.78~0.790.80~0.810.82~0.840.53~0.550.76~0.780.79~0.800.81~0.820.84~0.850.55~0.580.78~0.790.80~0.810.82~0.830.85~0.860.58~0.600.79~0.800.81~0.820.83~0.850.86~0.870.60~0.630.80~0.820.82~0.840.85~0.860.87~0.88冲压工艺及模设计备课讲义

第7章其他冲压方法与模具

其它成形工艺是指校形、翻边、缩口、胀形、起伏成形等,这些工艺方法的变形特点不尽相同,常和冲裁、弯曲、拉深等工序组合,完成一些复杂形状零件的冲压加工。7.1校形校形包括校平与整形,属于修整形的成形工艺,大都是在冲裁、弯曲、拉深等冲压工序之后进行的,主要是为了把冲压件的不平度、圆角半径或某些形状尺寸修整到合格的要求。7.1.1校平冲裁后制件会产生穹弯,特别是用无压料装置的连续模冲裁所得的制件更不平整。对于平直度要求比较高的零件需要在冲裁工序后进行校平。根据板料的厚度和对表面的要求不同,可以采用光面模校平和齿形模校平。1、光面模校平对于薄料质软而且表面不允许有压痕的制件,一般应采用光面模校平,光面模校平对改变材料的内应力状态的作用不大,材料仍有较大回弹,校平的效果较差,特别是对于高强度材料的零件校平后仍有较大回弹。为了使校平不受压机滑块导向精度的影响,校平模最好采用浮动式结构。2、

齿形模校平对于平直度要求比较高、材料比较厚的制件或者强度极限比较高的硬材料的零件,通常采用齿形模校平。齿形模有细齿和粗齿两种,上齿与下齿相互交错。用细齿校平模校平时,模具的齿尖挤压入材料表面层内一定的深度,使之形成很多塑性变形的小网点,改变了材料原有的应力状态,故能减少回弹,校平效果较好。但在校平零件的表面上留有较深的压痕,而且工件也容易粘在模具上不易脱模。细齿校平模适用于材料较厚且表面允许有压痕的工件。粗齿校平模适用于材料较薄以及铝、铜等有色金属,和工件表面不允许有较深压痕的场合。如果零件的表面不允许有压痕,或零件的尺寸较大,而又要求具有较高的平直度时,还可以采用加热校平法。将需要校平的零件叠成一定的高度,用夹具压紧成平直状态,然后放进加热炉内加热到一定温度,由于温度升高以后材料的屈服强度降低,材料的内力数值也相应降低,所以回弹变形减小,达到校平的目的。3、

校平力F(N)F=Ap式中:A——校平面积(mm2)P——单位面积所需之校平压力(MPa)对于软钢和黄铜在平面模上校平p=50~100MPa在细齿模上校平p=100~200MPa在粗齿模上校平p=200~300MPa7.1.2整形整形一般用于弯曲、拉深或其它成形工序之后。经过这些工序的加工,制件已基本成形,但可能圆角半径还太大,或是某些形状和尺寸还没有达到零件的要求,就需要进一步整形。整形模和前工序所用的模具大体相似,只是对工作部分的精度要求更高,表面粗糙度要求更低,圆角半径和凸、凹模间隙更小。7.1.2.1弯曲件整形弯曲件的整形可分为压校和镦校两种。

压校中由于材料沿长度方向无约束,整形区的变形特点与该区弯曲时相似,材料内部应力状态变化不大,因而整形效果一般。为了得到较好的整形效果,对于弯曲件可以采用如图所示的镦校整形方法。这时要取半成品的长度稍大于成品要求的长度。

7.1.2.2拉深件整形拉深件的整形随整形部位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筒壁整形主要是提高筒壁的形状和尺寸精度。整形模间隙取(0.9~0.95)t,整形时直壁稍有变薄,通常把整形工序和最后一道拉深工序合二为一,这时拉探系数应取得大些。

校平和整形工序的特点1)变形量都很小,只是在局部部位成形。2)校平和整形后制件的精度比较高。3)这类工序在冲压时都需要在压力机下止点刚性卡压一下。7.2

翻边翻边是指沿曲线或直线将薄板坯料边部或坯料上预制孔边部窄带区域的材料弯折成竖边的塑性加工方法。翻边主要用于零件的边部强化,去除切边以及在零件上制成与其它零件装配、连接的部位或具有复杂特异形状、合理空间的立体零件,同时提高零件的刚度。在大型饭金成形时,也可作为控制破裂或折皱的手段。

7.2.1

圆孔翻边圆孔翻边就是把平板上或空心件上预先制好的孔扩大成带有坚立边缘的孔。翻边前毛坯孔的直径为d,翻边过程中,凸模底部材料在凸模的作用下,孔内径不断扩大,材料逐渐靠近凹模内壁而形成侧壁,直到翻边结束,变形区内径的尺寸等于凸模的直径,即形成了竖直的边缘。翻边的变形区在凹模圆角区内,凸模底部的材料为主要变形区,翻边变形区受二向拉应力即切向拉应力σɵ和径向拉应力στ的作用。切向拉应力σɵ

是最大主应力,在孔口处达到最大值,此值若超过材料的允许值,翻边即会破裂。

影响圆孔翻边成形极限的因素(1)材料种类及其力学性能。(2)预制孔的孔口状态孔缘无毛刺和无冷作硬化时,较小,成形极限较大。(3)材料的相对厚度相对厚度愈大,Kmin愈小,成形极限愈大。(4)凸模的形状用球形、锥形和抛物线形凸模翻边时,变形条件比平底凸模优越,Kmin较小。2、圆孔翻边的工艺计算进行翻边工艺计算时需要根据制件的尺寸D计算出预冲孔直径d,并核算其翻边高度H。当采用平板毛坯不能直接翻出所要求的高度H时,则应预先拉深,然后在此拉深件的底部冲孔再翻边。由于翻边时材料主要是切向拉伸,厚度变薄,而径向变形不大,因此进行工艺计算时可以根据弯曲件中性层长度不变的原则近似地进行预冲孔径大小的计算。

多次翻边当制件高度大于Hmax时,说明不可能在一次翻边中直接成形,需增加其他工序,如加热翻边、多次翻边或先拉深、冲孔再翻边等方法。多次翻边的制件应在2次工序之间进行退火,以消除前次翻边的冷作硬化。后续翻边的极限翻边系数在拉深件底部冲孔翻边时,应先决定翻边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h,然后根据翻边高度h及工件高度H来确定拉深高度h′。极限翻边高度:hmax=D(1-Kmin)/2+0.57r预制孔直径:d=D-2h+1.14r拉深高度:h′=H-h+r+t3、翻边力3、翻边力不同形状凸模翻边力的计算式为:柱形凸模P=1.1t(D-d)σb

球形凸模P=1.2Dtmσb式中:P——翻边力(N);t——板料厚度(mm);D——翻孔中径(mm);d——预制孔直径(mm);σb——材料的抗拉强度(MPa);m——系数4、

圆孔翻边模设计翻边凸模和凹模间的单边间隙Z为:式中D凹——凹模直径;D凸——凸模直径。由于翻边后材料要变薄,一般可取单边间隙Z为:Z=0.85t7.2.2外缘翻边

内凹翻边若变形程度过大,竖边边缘的切向伸长和厚度就比较大,容易发生破裂。2、

外凸翻边用模具将毛坯上外凸的外边缘翻成竖边的冲压加工方法称为外凸翻边。如右图所示,其应力和应变情况类似于浅拉深,属压缩类翻边。

7.2.3非圆孔翻边非圆孔翻边的变形性质与其孔线轮廓性质有关。凡是内凹弧线部分,其变形性质与圆孔翻边相同,变形区材料主要是产生切向拉伸变形。凡是外凸弧线部分,其翻边属压缩类变形。非圆孔翻边时,伸长类翻过区的变形可以扩展到与其相连的弯曲变形区域或压缩类翻边区,从而可减轻伸长类翻边区的变形程度,所以非圆孔翻边时,内凹弧线段的极限翻边系数可以小于圆孔翻边时的极限翻边系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非圆孔翻边所采用的预制孔形状和尺寸,可根据各段孔线的曲线性质分别类比圆孔翻边、弯曲和浅拉深毛坯计算方法确定。通常翻边后弧线段的竖边高度较直线段竖边高度稍低,为消除误差,弧线段的展开宽度应比直线段大5%~10%。由理论计算出的孔形应加以适当修正,使各段孔线能平滑过渡。7.2.4变薄翻边若零件的翻边高度较大难于一次成形,内壁又允许变薄时,可采用变薄翻边,以提高生产率并节约材料。变薄翻边时,成形凸模、凹模间的间隙小于坯料的厚度,凸模下方的材料成形为竖边后,会在凸模和凹模之间的小间隙内受到挤压,被强迫拉深变薄,从而增加一次翻边成形的竖边高度。7.2.5翻边模结构举例7.3

缩口与扩口7.3.1缩口缩口是将先拉深好的圆筒形件或管件坯料通过缩口模使其口部直径缩小的一种成形工序,也称缩径。A—变形区;B—待变形区(传力区);C—已变形区缩口模原理图无支承外支承内外支承缩口模具的支承形式有3种A—变形区;B—待变形区(传力区);C—已变形区缩口变形时坯料切向受压应力,在此应力作用下坯料直径减小而厚度与高度略有增加,其应力应变状态如图所示。缩口变形特点与拉深变形相同,也属于压缩类变形。正因为如此,缩口工艺中坯料变形区容易产生失稳起皱。而在非变形区(筒壁)由于承受全部缩口时的压力,也易产生失稳变形。因此,防止这两种失稳变形是缩口工艺能否顺利进行的主要问题。

7.3.2扩口扩口也称扩径,它是将管状坯料或空心坯料的口部通过扩口模加以扩大的一种成形方法。

极限扩口系数是在传力区不失稳、变形区不开裂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扩口系数。用Kmax来表示。此系数也是衡量扩口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参数。极限扩口系数(15钢,扩口角=20°)

7.4

胀形板料、空心工序件、空心半成品在双向拉应力作用下,产生扩张(鼓凸)变形,获得表面积增大(厚度变薄)的制件的冲压成形方法称为胀形。常见的胀形件有板料的压花(筋)件、肚形搪瓷制品、自行车管接头、波纹管等,以及汽车车身的某些覆盖件。7.4.1胀形变形特点7.4.2平板坯料局部胀形

1.压筋在曲柄压力机上对薄板(t<1.5mm)、小制件(面积A<2000mm2)进行局部胀形时(加强筋除外)其冲压力可按下式近似计算:P=AKt2加强筋所需冲压力可按下式近似计算:P=LtσbK2.压凸包压凸包的成形极限可以用凸包的高度h表示3.压印压印是指利用模具在制件上压出各种花纹、文字和商标等印记的冲压加工方法。压印的变形特点与压凸包或压筋相同,也是通过变形区材料厚度减薄表面积增大的变形方式获得所需形状。7.4.3空心坯料胀形

1.机械胀形(刚模胀形)2.

橡皮胀形3.

液压胀形

7.5旋压旋压可以完成类似拉深、翻边、凸肚、缩口等工艺,而不需要类似于拉探、胀形等复杂的模具结构,适用性较强。它是根据材料的塑性特点,将毛坯装卡在芯模上并随之旋转,选用合理的旋压工艺参数,旋压工具(旋轮或其他异形件)与芯模相对连续地进给,依次对工件的极小部分施加变形压力,使毛坯受压并产生连续逐点变形而逐渐成形工件的一种先进塑性加工方法。7.5.1普通旋压普通旋压简称普旋,普通旋压的基本方式有拉深旋压(拉旋)、缩径旋压(缩旋)和扩径旋压(扩旋)等三种。旋压的变形程度用旋压系数m表示7.5.2强力旋压练习思考题1、什么是校平?光面校平与齿形校平的特点及使用场合?2、什么是翻边成形?翻边成形分为哪两种基本形式?3、什么是极限翻边系数?影响极限翻边系数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判断翻边件是否可以一次翻边成形?4、内孔翻边模和外孔翻边模的结构特点?5、内凹和外凸翻边容易产生什么样的缺陷?6、什么是缩口?缩口模的支撑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7、什么是胀形?胀形的特点?8、什么是旋压?旋压的基本要点?

冲压工艺及模设计备课讲义

汽车覆盖件(以下简称覆盖件)是指覆盖车类发动机、底盘、驾驶室和车身的薄板异型类表面零件和内部零件。第8章汽车覆盖件8.1汽车覆盖件的特点及要求8.1.1汽车覆盖件的特点汽车覆盖件有外覆盖件和内覆盖件之分,覆盖件的外表面一般都带有装饰性,除考虑好用、好修、好制作外,还要求美观大方。

汽车覆盖件的结构特点(1)表面质量覆盖件表面不允许有波纹、皱纹、凹痕、边缘拉痕、擦伤以及其他破坏表面美感的缺陷。覆盖件上的装饰棱线、装饰筋条要求清晰、平滑、左右对称和过渡均匀。覆盖件之间的装饰棱线衔接处应吻合,不允许参差不齐。表面上任何的微小缺陷都会在泳漆后引起光的漫反射,从而损坏外观。8.1.2覆盖件的要求(2)尺寸和形状应符合覆盖件图和汽车主模型主模型是覆盖件的主要制造依据,覆盖件图上标注出来的尺寸形状,其中包括立体曲面形状、各种孔的位置尺寸、形状过渡尺寸等都应和主模型一致,图面上无法标注的尺寸要依赖主模型量取。(3)刚性刚性差的覆盖件受至振动后会产生空洞声,用这样的零件装车,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就会发生振动,造成覆盖件早期破坏,因此覆盖件的刚性要求不可忽视。检查覆盖件刚性的方法,一个是敲打零件以分辨其不同部位声音的异同;另一个是用手按,看其是否发生松弛和鼓动现象。(4)工艺性覆盖件的工艺性主要表现在覆盖件的冲压性能、焊接装配性能、操作的安全性、材料消耗和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上。8.2汽车覆盖件冲压工艺汽车覆盖件拉深过程8.2.1覆盖件的变形特点及技术要求1.覆盖件的变形特点(1)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时,内部的毛坯不是同时贴模,而是随着冲压过程的进行逐步贴模。(2)

成形工序多。覆盖件的冲压工序一般要4~6道工序,多的有近10道工序。(3)

覆盖件拉深往往不是单纯的拉深,而是拉深、胀形、弯曲等的复合成形。1.覆盖件的变形特点(4)由于覆盖件多为非轴对称、非回转体的复杂曲面形状零件,拉深时变形不均匀,主要成形障碍是起皱和拉裂。为此,常采用加工艺补充面和拉深筋等控制变形的措施。(5)对大型覆盖件拉深,需要较大和较稳定的压边力。(6)材料多采用如08钢等冲压性能好的钢板,且要求钢板表面质量好、尺寸精度高。2.覆盖件的工艺分类汽车覆盖件的冲压成形分类以零件上易破裂或起皱部位材料的主要变形方式为依据,并根据成形零件的外形特征、变形量大小、变形特点以及对材料性能的不同要求,将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分为五类:深拉深成形类、胀形拉深成形类、浅拉深成形类、弯曲成形类和翻边成形类。(1)对称于一个平面的覆盖件

如水箱罩、散热器罩、前围板、发动机罩、行李箱盖、引擎盖、车顶盖等。(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