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单选题)1.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

)A.豪强世族力量的强大 B.儒学忠孝伦理的强化C.政治和平稳定得到保障 D.血缘世袭传统已被放弃2.东晋南朝谱牒之学大兴,形成了贾氏、王氏等专门研习谱学的世家,出现了《百家谱》《十八州士族谱》一类的专著。吴姓士族低于侨姓,所以另作《东南谱集抄》以记吴姓。朝廷专设“谱局”以修订和保管谱牒,且精通谱学的人,才能在吏部做官。这说明,当时(

)A.江南士族集团地位高 B.士族政治具有封闭性C.谱学导致门第观念形成 D.九品中正制度流于形式3.十六国时期,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的本族语言渐渐地在生活中消失,北方汉语中也融入了各种少数民族语;而东晋疆域内,南方的吴、越语融入了许多侨居者带来的北方汉语。这反映出(

)A.文化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B.南北方民族的地位趋于平等C.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D.朝代更替的频繁与社会动荡4.东汉时期,外戚、宦官干政现象很多,造成了当时政治局面的黑暗。进入魏晋以后,这类现象明显减少,外戚影响力依然存在,但在效力、持续时间上都远不如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B.专制皇权的逐渐弱化C.儒学士人的持续斗争 D.监察制度的有效制约5.东晋建立前后约有90万中原人移民到江南,占当时江南金境人口的六分之一。他们多以村落或宗族为单位迁徙,在江南形成独立的聚落;并将新的聚居地冠以原籍州县之名,在东晋朝廷认可下形成了许多“侨州”“侨郡”“侨县”。这(

)A.增强了北方士族返回中原的愿望 B.激化了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C.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D.规范了行政区划和户籍制度6.《南史·江夏王锋传》载:“(齐)武帝时,藩邸严急,诸王不得读异书,《五经》之外,唯得看《孝子图》而已。锋乃遣人于市里街巷买《孝子图》,期月之间,殆将备矣。”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A.思想文化领域呈多元格局 B.社会安定助推经济发展C.图书商品化局面开始出现 D.儒学教化功能受到重视7.前秦皇帝苻坚认为:“西戎荒俗,非礼义之邦。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勿极武穷兵,过深残掠。”他以“中国”“华夏”自居,以敕封的形式让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首领管理自己民族的事务。其言行(

)A.源于华夷之防的观念 B.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C.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 D.导致了北方陷入分裂8.据《南史·列传第十三》记载,刘宋时,“中书舍人徐爰有宠于上,上尝命(王)球及殷景仁与之相知,球辞曰:‘士庶区别,国之章也,臣不敢奉诏。’上改容谢焉”。这反映出当时(

)A.门第等级界限分明 B.君权受到相权威胁C.宗族成为政治附庸 D.阶层流动受到限制9.据学者统计,某历史词典收录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有580人,其中山东临沂有345人,占比高达59.5%,如诸葛玄、诸葛亮、王导、王羲之、王献之、颜之推等。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是(

)A.北方地区长期安定 B.世家大族文化传承C.社会经济持续高涨 D.选官重视唯才是举10.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基本都采取“禅让”模式。王朝国史书写必须在前代王朝纪年之下书写本朝的“创业之主”,行用本朝之纪年须待“禅让”完成之后。这一做法意在(

)A.为王朝的更迭制造社会舆论 B.突显新朝皇权来源正当性C.维护断代体的史书编纂体例 D.发挥儒家伦理的教化功能11.据考古学家考证,孝文帝的祭天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部大青山蜈蚣坝顶部。遗址综合了中原王朝祭祀建筑的形制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祭祀传统,既采用了中原传统的礼制建筑形式,又具有北方游牧民族圣山祭祀的特征。该遗址可以用来说明(

)A.北方祭祀形制有了统一的要求 B.游牧民族与汉民族的文化交融C.北魏依旧保持严格的礼乐制度 D.北魏社会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12.据研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建造的都城和被迫南迁的东晋、南朝建康都城一样,也是一座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其核心格局完全继承了中原正统王朝曹魏及西晋都城的模式。据此可知(

)A.南北政治文化相互借鉴 B.北魏意在彰显政权的正统地位C.北方各民族之间开始交融 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成效显著13.十六国时期,建立汉国的匈奴贵族刘渊“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观念甚笃。他说“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后来羯族贵族石勒、前秦君主苻坚、匈奴族出身的赫连勃勃,无不据此作为夷族称王的理由。这集中反映出(

)A.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较为深远B.北方诸族统治者有意塑造正统形象C.以德治国的原则基本得到落实D.胡汉民族矛盾在十六国时逐渐消失14.某研究团队对北周高等级墓葬的主人武帝宇文邕进行了初步面貌复原,发现武帝有着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棕色眼睛。他英年早逝的原因可能是长期服食丹药导致砷中毒。这说明当时(

)A.佛释道三教并立 B.北方局势动荡不安C.民族交融大发展 D.儒家思想等级森严15.《史记》中描述汉初的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但是到东晋南朝时,北方广大地区要以谷、布进行交易,而南朝钱币的使用量较大,范围较广。上述变化表明南朝时期(

)A.区域经济开发效果显著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C.农业生产区域分工明显 D.边疆地区得到开发16.据史料记载,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后,“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还曾“入仕尧世”。拓跋珪此举主要目的是(

)A.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B.认可并传承华夏文化C.增强民族认同塑造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D.学习汉族文化实现北魏政权的封建化17.《南齐书》载:“昔晋氏初迁,江左草创,绢布所直,十倍于今,赋调多少,因时增减。永初中,官布一匹,直钱一千。而民间所输,听为九百。渐及元嘉,物价转贱,私货则匹直六百,官受则匹准五百,所以每欲优民,必为降落。”这可用以佐证当时南朝(

)A.租庸调制难以维系 B.商品经济发展C.经济结构显著变化 D.以物易物盛行18.先秦时期,汉族男子娶亲时,夫妻交拜是在原有居室中,无须搭临时帐篷。北朝时中原地区举行婚礼仿照草原民族“庐帐为屋”的形式,盛行使用“青庐”,即用青布搭盖的临时帐篷。这一变化表明北朝时期(

)A.胡化之风日益盛行 B.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下降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少数民族汉化程度提高19.北魏建国后,鲜卑贵族和汉族共同执掌政权。中原大地胡汉杂居的区域不断扩展,仅当时的都城平城地区,在建国短短50年内就有100多万汉人迁入。胡风汉俗,相互杂糅,成为北魏王朝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说明(

)A.北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北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C.北魏注意强化内部的凝聚力 D.鲜卑族拓跋部统一了北方20.“三国鼎立”“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共同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是(

)A.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1.《隋书·食货志》载:“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记录南朝历史的《宋书·谢弘微传》记载,谢混有“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而且当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这两则记载可用于探究当时(

)A.士族专权的余波 B.南北统一的潜流 C.南方开发的力量 D.民族交融的动因22.入南朝后,门阀士族以妄自尊大其门户地望为好尚,偃仰自高,以“深沟高垒”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戒备“寒人”的僭越。这从本质上说明(

)A.寒人地位提高 B.士族权力得到强化 C.皇权不断加强 D.士族内部相互制约23.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北魏墓志数量少且比较简短,有的墓志只有一句话。但迁都洛阳后,北魏墓志大量增加,且大多形制统一、内容规范,可分为志题、讳、字、乡邑、族出、世次、行治、履历、卒日、寿年、葬日、葬地、铭辞等几部分。该变化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A.冲击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B.顺应了三教合一的趋势C.促进了北魏封建化进程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24.前秦、北魏政权非常重视通往淮河流域的水道建设,开凿了不少渠道。前秦“于丰阳县立荆州,以引南金奇货、弓竿漆蜡,通关市”,北魏“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政治稳定促进了区域交往 B.南方渐成全国的经济重心C.城市发展推动了交通建设 D.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25.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年),陈庆之北伐败还,感慨地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洛阳“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洛阳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B.中原地区民族交融得到发展C.南朝承认北朝的正朔地位 D.南北文化认同推动统一进程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至西晋(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主动让位”结合所学可知,汉魏、魏晋时期,国家政权的建立仰仗于豪强世家大族的支持,从而出现政权更迭以自上而下的禅让方式出现,体现了当时豪强世族的强大,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权臣夺权,与儒学忠孝伦理无关,排除B项;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的“禅让”,只是形式上的和平夺权,不能保障政治和平稳定,排除C项;“禅让”只是形式,并没有真正放弃血缘世袭传统,排除D项。故选A项。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中国)。题干中提到东晋南朝时期谱牒之学大兴,专门研习谱学的世家出现,朝廷设立“谱局”修订和保管谱牒,且精通谱学的人才能在吏部做官。这些信息表明当时士族政治具有封闭性,只有特定家族和精通谱学的人才能进入官场,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士族政治圈,B项正确;江南士族集团地位高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A项;谱学导致门第观念形成说法因果颠倒,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度流于形式不符合当时史实,也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十六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本族语言渐渐地在生活中消失。南方地区的吴、越语融入了北方汉语。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在不断增强,汉族先进的文化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民族间的差异慢慢缩小,这体现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C项正确;此时的文化重心依然在北方地区,并未南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方民族地位趋于平等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朝代更迭频繁与社会动荡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东汉到魏晋时期,外戚在效力、持续时间上都远不如前,主要原因是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势力迅速发展,专制皇权衰弱,B项正确;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并未起到削弱外戚作用,排除A项;儒学在魏晋时期受到冲击,儒学士人斗争的作用不明显,排除C项;魏晋时期监察制度并未有效制约外戚,排除D项。故选B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东晋的北人南迁,中原人移民到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C项正确;北人南迁后在南方过着稳定的生活,不利于增强北方士族返回中原的愿望,排除A项;移民的到来虽然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但材料并未提及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侨州”“侨郡”“侨县”是为了适应移民的需要而设立的,并不是为了规范行政区划和户籍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中国)。根据题干内容,齐武帝时期对诸王的读书范围进行了严格限制,只允许阅读《五经》和《孝子图》。这表明当时统治者重视儒学教化功能,强调通过儒家经典和孝道图书来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儒学教化功能受到重视”是正确的推断,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思想的集中,没有体现文化多元,排除A项;材料只是对于思想文化领域的管理,没有涉及社会稳定对经济的作用,排除B项;图书商品化不符合史实,且这一时期商品经济还未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服而赦之,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以‘中国’‘华夏’自居”“让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首领管理自己民族的事务”可知,前秦皇帝的言行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华夷之防”强调的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性,材料强调的是前秦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前秦开明的民族政策,不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C项;苻坚的言行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并没有导致北方陷入分裂,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王球以“士庶区别”为由拒绝与徐爰交往说明当时社会对于士族和庶族的界限有着严格的区分,且这种区分被社会广泛接受和遵循,这反映了当时门第等级界限的分明,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相权与君权的关系,也没有信息显示君权受到相权的威胁,排除B项;材料讨论的是士庶之间的区别,并未涉及宗族与政治的关系,也未表明宗族成为政治附庸,排除C项;虽然材料提到了士庶之间的区别,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阶层流动的限制。阶层流动的限制通常涉及更广泛的社会现象,如教育、职业选择、婚姻等,而这些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D项。故选A项。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临沂地区出现大量著名人物,主要原因是世家大族的文化传承。临沂地区是许多著名世家大族的发源地,这些家族在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和传承,培养了大量杰出人物,B项正确;北方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不是长期安定,排除A项;社会经济持续高涨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并非唯才是举,排除D项。故选B项。1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采取“禅让”模式,和通过在前代王朝纪年之下书写本朝的“创业之主”,并在“禅让”完成后才行用本朝纪年,皆旨在突显新朝皇权的正当性和合法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王朝的更迭方式的论述而非涉及社会舆论的论述,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纪传体的史书编写,而非断代体的史书编撰,排除C项;材料涉及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1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题干中提到孝文帝的祭天遗址综合了中原王朝祭祀建筑的形制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祭祀传统,说明了两种文化的融合,因此,这一遗址可以用来说明游牧民族与汉民族的文化交融,B项正确;“既采用了中原传统的礼制建筑形式,又具有北方游牧民族圣山祭祀的特征。”不代表北方祭祀形制有了统一的要求,排除A项;北魏依旧保持严格的礼乐制度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北魏社会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据题干可知,北魏迁都洛阳所建设的都城“核心格局完全继承了中原正统王朝曹魏及西晋都城的模式”,其目的是彰显其政权的正统地位,B项正确;题干强调北魏迁都洛阳所建设的都城“核心格局完全继承了中原正统王朝曹魏及西晋都城的模式”,而不是南北政治文化相互借鉴,排除A项;题干强调北魏政权都城的风格,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北魏都城对中原都城模式的继承,而非凸显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改革成效,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根据所学前赵和前秦都是少数民族政权,但是都对中原传统文化“大禹”、“德”比较推崇,这是要为自己政权提供合法性支撑,有意塑造正统形象,B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晚于前秦时间,不能说材料中的统治者受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北方诸族统治者有意塑造正统形象,无法说明以德治国的原则基本得到落实,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北方诸族统治者有意塑造正统形象,无法说明胡汉民族矛盾逐渐消失,排除D项。故选B项。1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周时期(中国)。据材料“武帝有着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棕色眼睛。他英年早逝的原因可能是长期服食丹药导致砷中毒”和所学可知,鲜卑族的北周武帝是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东北亚、东亚人长相,体现了胡汉基因结合;在武帝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服用道家丹药是社会上层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以求滋补长生,体现了接受道家文化,说明当时民族交融大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佛释的信息,排除项A;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间,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统一了北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等级森严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朝的钱币使用量较大,范围较广,说明南朝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结合所学,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加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政府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江南地区获得了开发,A项正确;中国古代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特点导致历代封建政府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南朝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弛,排除B项;根据“北方广大地区要以谷、布进行交易”只能得出北方地区生产谷、布,不能断定专业生产谷、布,材料也看不出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区域分工情况,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而非边疆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16.C【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北魏中国。北魏拓跋珪“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还曾“入仕尧世”,目的是通过上述举措增强民族认同,进而确立北魏的正统地位,C项正确;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认可并传承华夏文化不是拓跋珪采取上述举措的目的,排除B项;上述举措并不能让北魏实现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C项。1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昔晋氏初迁,江左草创,绢布所直,十倍于今,赋调多少,因时增减。永初中,官布一匹,直钱一千。而民间所输,听为九百。渐及元嘉,物价转贱,私货则匹直六百,官受则匹准五百,所以每欲优民,必为降落。”和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得以发展,绢布价格下降,可用以佐证当时南朝商品经济发展,B项正确。唐朝后期时期,租庸调制难以维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经济结构关系,排除C项;“以物易物盛行”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18.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中国)。题干描述了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婚礼习俗的变化,即从先秦时期的在原有居室中举行婚礼,变为仿照草原民族的“庐帐为屋”形式,使用青布搭盖的临时帐篷。这种变化反映了草原民族的风俗对中原地区的影响,说明胡化之风在北朝时期日益盛行,A项正确;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并未下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族学习少数民族,并非华夏认同观念增强,也不是少数民族汉化程度提高,排除C项、D项。故选A项。1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可知,北魏建国后,鲜卑贵族和汉族就共同执掌政权,胡汉杂居交融成为普遍现象,反映了北魏统治者注重团结境内民族,强化内部的凝聚力,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是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标志,材料时间涉及北魏统一北方之前就已经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大量汉人迁入北魏都城平城,没有体现被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排除B项;北魏建国后,鲜卑贵族和汉族共同执掌政权,此时北魏尚未统一北方,排除D项。故选C项。20.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三国鼎立”、“十六国”反映的是政权分立;“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反映的是民族交融,因此共同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A项正确;“三国鼎立”“十六国”是分裂局面,不是繁荣与开放,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是早期国家产生时期,如夏商周此前已建立,排除C项;“三国鼎立”“十六国”是分裂局面,不是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2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隋书·食货志》叙述了东晋时期奴婢等买卖需要缴纳给官府的税钱,体现奴婢等买卖比较普遍;《宋书·谢弘微传》叙述了南朝时期地主大量使用奴婢进行劳动的情况。由此可见,两则材料共同叙述了奴婢在南方经济开发中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士族专权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南方,未涉及南北方之间经济等方面的联系,排除B项;各族人民之间的长期交往是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材料未涉及各民族间的长期频繁往来和不同民族交往的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