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古诗二首》之《绝句》跨学科教学及点评_第1页
二下《古诗二首》之《绝句》跨学科教学及点评_第2页
二下《古诗二首》之《绝句》跨学科教学及点评_第3页
二下《古诗二首》之《绝句》跨学科教学及点评_第4页
二下《古诗二首》之《绝句》跨学科教学及点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认读“绝、鹂、鸣”等六个生字、“黄鹂、鸣叫、翠柳”等词语,读准多音字“行”。能够在田字格中规范、正确、美观地书写“绝、含、岭、吴”四个生字。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初步学习使用传统吟诵法吟诵古诗。背诵古诗。3.能够借助多学科的知识大致理解诗句的含义,说说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所描绘的画面。【教学流程】任务一:看图说景,走入古诗情境1.出示《绝句》的图片,学生谈谈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事物。学生表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根据事物猜诗题,点明诗题“绝句”。2.出示《绝句·迟日江山丽》,学生判断是否是这一首,再引出《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学生对比发现两首诗的不同,交流分享。教师引导学习: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五个字一行的叫五言绝句,七个字一行的叫七言绝句。3.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这首七言绝句,看看杜甫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秘密。4.板书课题,讲解生字“绝”:“绝”是一个左右结构的生字,注意左窄右宽,“色”的第一笔撇需要穿插到绞丝旁的撇折中间。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大自然的秘密”,《绝句》的教学设计紧扣单元主题,以杜甫发现的“大自然的秘密”为切入口,让学生在多学科的助力下,联系生活经验,想象诗歌画面,诵读诗韵之美,品味诗蕴含义。】任务二:练读词语,寻找自然颜色1.出示“黄鹂、白鹭”,学生领读词语,教师引导点明两种都是鸟。如果这两种鸟出现在你面前,你有什么办法分清这两种鸟呢?预设1:可以通过颜色来区分,黄鹂是黄色的,白鹭是白色的。(教师出示图片)让我们用朗读突出它们颜色的不同。学生朗读第一句古诗。预设2:还可以听声音辨别两种鸟的不同。教师播放音频,学生听后猜猜是什么鸟。教师引导,讲解小鸟的叫声就是“鸣”,读好后鼻音“鸣”。预设3:可以通过数量区分,黄鹂一只两只,数量少,但白鹭喜欢一群一群地在一起。(教师出示图片)古诗中说白鹭一群一群的便是“一行”,谁能读好这一句?全班再读第一句,共同体会黄鹂鸟在树上的欢快鸣叫与白鹭一飞冲天的感觉。【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主要利用美术、生物学科知识辅助学生达到理解诗意的目的。学生在不断朗读古诗第一句中,感受诗歌中的美术色彩。同时通过生物中鸟类生活习性的不同,了解古诗含义。】2.出示“翠柳、青天”,学生读词语。老师读过这句诗后画了一幅柳树与天空的图,但苦于不会上色。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的图应该用什么颜色吗?出示句子,进行语言练习:我想把______送给________,因为________。预设1:我想把绿色送给柳树,因为诗中说“翠柳”,“翠”就是“翠绿”的意思。预设2:我想把蓝色送给天空,因为“青天”就是“蓝天”。教师PPT展示图像颜色变化,学生再次齐读这两句诗,感受诗歌中的颜色。3.(PPT展示诗中的颜色色块)教师引导:原来杜甫在诗中用颜色为我们描绘了如此美丽的一幅大自然图景。随后学生闭眼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房屋前的柳树枝头上两只黄鹂鸟在轻快地歌唱,远处有一群白鹭飞上天空。【设计意图:本环节继续利用美术学科的色彩,让学生理解“翠”和“青”。进而想象诗歌画面,落实课后习题。】任务三:走近作者,了解诗作背景你的描述真美!关于这首诗,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千两百年前,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的熊熊战火,从甘肃逃往四川成都。在成都,朋友帮助他搭建起一座草堂,让一直漂泊的他有了一个容身之所。而这首七言小诗就是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写。学生谈谈对杜甫的了解。预设1:杜甫字子美。预设2:杜甫和李白合称“李杜”。预设3:杜甫被后人称作“诗圣”。预设4:因为他的诗歌反映了大量真实的历史事件,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设计意图:由诗作背景联系作者本身,学生在了解相应时期的历史中形成对作家身份的回顾与了解。】任务四:由词入诗,探索数字秘密杜甫不仅是伟大的诗人,他还是一位数学家呢!诗中就藏着他是数学家的秘密,请你仔细观察,你发现这个秘密了吗?(每一句诗里都有数字)全班一起读读整首诗,读好诗中的数字。1.出示“两个、一行、千秋雪、万里船”,小老师带读。“两个黄鹂”和“一行白鹭”大家都知道是什么,那老师想问问大家,什么叫“千秋雪”?什么叫“万里船”?将这两个词放进诗歌中边读边思考。预设:“千秋雪”就是千百年的积雪,雪山很高,山上寒冷,下雪了过了很多年都不化;万里船就是驶向万里的船(或从万里外驶来的船)。教师引导:是啊,在成都大邑县,有一座终年不化的雪山——西岭雪山(出示图片)。西岭雪山最高峰有五千多米,那么高大的一座山,作者却说可以“含”住。为什么小小的窗户能把那么高大的雪山“含”住呢?思考后和你的学习伙伴分享你的看法。预设:因为雪山离作者很远,所以从窗户中能够看到西岭雪山,所以说窗户把雪山“含”住了。教师引导:这就是“近大远小”。【设计意图:利用数学学科中的数字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通过地理中的气象知识实现对“千秋雪”含义的理解,再根据小组讨论点明诗歌中体现的物理及美术学科上“近大远小”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及体会作者笔下的时间之美。】2.诗人站在窗边远望,远处是巍峨的西岭雪山。但诗人的门前却流淌过一条河,你瞧,河上还有一条船。这条船从哪里来?你能通过朗读告诉老师吗?学生朗读“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吴”重音)。出示地图,教师讲解“东吴”:东吴就是现在的浙江、江苏一带,离作者所在的成都很远。再朗读这一句诗,感受东吴的遥远。短短两行诗就告诉了我们远近的秘密、时间的久远。让我们一边指景物一边再读一读这首诗。【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地图,调动地理知识了解历史地名,更加直观地理解“万里”的含义,体会作者笔下的空间之美。】3.教师出示词语板贴,学生朗读词语。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板贴,在中间添上一个“对”字,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朗读时注意仄声短、平声长;仄声音调提高,平声音调放低)试着自己用这样的方式读一读。黄鹂对白鹭翠柳对青天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朗读完,思考:看黑板,你想到了什么?(对对子)教师引导:有点像之前学过的对对子。在诗词中这样的对子叫“对仗”。出示诗词对仗,学生朗读,再次感受诗词的对仗之美。【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的目的,第一方面是朗读词语,夯实学科基础;第二方面是利用板贴引导学生了解诗中的对仗形式;第三方面是通过平仄长短的读诵,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对仗声律。】任务五:尝试吟诵,感受声韵之美(出示杜甫照片,播放音频,出示声调谱。)杜甫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小朋友的读诵,边听边观察,这和平时的朗读有什么区别。预设:声调谱中的是四声。读的过程中,声调线长的就要拖长,声调线短的就要读短。声调在谱里的位置高,读诵时声音就要高昂;声调在谱里的位置低,读诵时声音就要低一些。教师点明这样的朗读法就是传统吟诵法中的读诵。学生边读边举起手画声调。出示吟咏音频,学生仔细听。播放2~3遍,引导学生跟着音频吟咏,手画节奏。教师点明这样的方式就是吟诵中的吟咏。【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诵和吟咏,感受古诗中的音韵美与节奏美,在吟诵中能自然而然地学会古诗的停顿,感悟到古诗的情感。在吟诵过程中,学生还能对古诗体裁、格律、押韵等方面逐步感知、学习。】任务六:书写生字,夯实语言基础教师出示生字“含、岭、吴”,学生朗读、组词并说说这三个字的结构。PPT出示生字滑动归类:1.“含”与“岭”:观察这两个字,你能发现什么?如何写好这两个字?预设:都有类似的部件,但“含”是“今”,“岭”是“令”,“令”要比“今”多一点。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人字头在田字格中的占格和穿插关系。2.“含”与“吴”:观察这两个字,你能发现什么?如何写好这两个字?预设:都是上下结构,都能用“加一加”的方式记住。今+口=含,口+天=吴。但两个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上下的大小关系,“含”字上大下小,“吴”字上小下大。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并提示坐姿、握笔规范。选择学生书写进行投影展评,请同学为其写的字提意见。【设计意图:生字教学是低段教学的重心。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生字学习的习惯与步骤,教师只需要适时引导、提醒,再利用评价语,帮助学生书写好生字。】【点评】杜甫的这首《绝句》被誉为“绝句之绝”。那么,“绝”在何处呢?“绝”在杜甫独特的诗歌创作手法上。他以生动具体的描写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呈现了一幅优美的自然景象,展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此外,诗中的色彩、数字等词语的妙用,对比、对仗等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绝”在杜甫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上。诗中描绘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力,而诗人的情感也融入了其中。通过描写黄鹂的鸣叫、白鹭的飞翔、西岭的积雪和东吴的船只,杜甫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绝”在杜甫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上。这首诗创作于唐朝鼎盛时期,而蜀中动乱、安史之乱,让杜甫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担忧。这种敏锐的历史洞察力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影响力。杜甫的这首《绝句》写得很绝妙,而邓老师的这课教得亦很巧妙。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紧扣单元主题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跟随杜甫一起去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学生借助跨学科学习,联系生活经验,想象诗歌画面,诵读诗韵之美,品味诗蕴含义。1.发现颜色秘密,突出色彩之绝美。古诗词的学习应落脚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该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的第二条要求为:诵读表现自然之美的短小诗文,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与变化。邓老师在“练读词语,寻找自然颜色”任务板块中,紧紧抓住“黄鹂”“白鹭”和“翠柳”“青天”,让孩子们在读诵、观察、思考与辨别中,去寻找诗中的自然颜色,发现杜甫描写自然景物的神奇之美。比如,在理解“黄鹂”“白鹭”这对词中,邓老师抛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如果这两种鸟出现在你面前,你有什么办法分清这两种鸟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通过读诵、观察、思考,很快就从颜色、鸣叫、生活习性等方面对两种鸟进行了区分。在这个过程中,邓老师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从美术、生物学科知识方面辅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色彩与变化之绝美,领悟杜甫诗中自然景物之神奇。2.探索数字秘密,揭示景物之神奇。教学时,邓老师还巧妙地抓住诗歌中的数字,让孩子们体会杜甫是如何通过数字来揭示自然界景物之神奇的。邓老师在引入这个学习任务时卖了一个小小的关子: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也是一位数学家。诗中就藏着他是数学家的秘密,你发现这个秘密了吗?这样的导语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孩子们很快将目光聚焦到诗中的数量词上。在解读“千秋雪”和“万里船”时,邓老师设计得也很巧妙。在理解“千秋雪”时,邓老师先让孩子们尝试着自己理解,接着她给出气象地理的一个数据:每当海拔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C。那同学们想一想,西岭这座五千多米的高山,山顶和山脚的温度相差多少度?让孩子们知道山顶上一定是堆积着好多年不化的积雪。这一地理气象的跨学科知识的补充,让“千秋雪”的理解变得轻而易举。而“含”字的理解也很巧妙。她提出一个问题:西岭雪山最高峰有五千多米,作者却说可以“含”住,为什么小小的窗户能把如此高大的雪山“含”住呢?让学生思考后分享讨论。孩子们经过小组合作,部分孩子就联系到物理学、美术学科上的“远小近大”的知识,轻而易举明白了其中暗含的科学知识,也更加赞同杜甫的用词之“绝”。在理解“万里船”时,邓老师先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着读一读,孩子们突出了“万里”,她就顺势而导,出示地图,展示东吴与蜀地距离之遥远。学生通过地图,调动地理知识了解历史地名,更加直观地理解“万里”的含义,体会杜甫笔下地理空间之美。3.寻觅对仗秘密,凸显声韵之美妙。基础性学习任务群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教学提示”中,第一条里有这样的表述:“激发学生识字、写字、诵读、积累、探究的兴趣,并注意将语言积累、梳理与体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识字、写字、语言积累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我们都知道低段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学词,所以基础性学习任务群必须认真落实。这节课邓老师也是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方面做得非常扎实,且方法很巧妙。她充分利用板书,在“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西岭”与“东吴”、“千秋雪”与“万里船”的中间加了一个“对”字,让学生反复诵读,注意平长仄短、平低仄高。这种长短高低的平仄相对,诵起来抑扬顿挫,诵读之中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语言密码——对仗。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