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第1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第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第3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第4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考2019中学地理一轮复习专题06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单选题(共12题;共46分)

1.杭州某学校一爱好小组选择晴天做了如下试验: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水和沙土,各插入一支温度计,

前25分钟烧杯都放在室外,后25分钟把烧杯都拿回室内,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最终将这些数据绘

制成下图。下列有关两条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51015M2530154045S0(分钟)

A.曲线1代表水的温度变更B,曲线变更可知沙土的比热容比水大

C.曲线2代表沙土的温度变更D,曲线变更可知沙土的比热容比水小

2.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子公朱开山为了避开所种的庄稼遭遇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

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干脆热源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汲取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2)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卫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加a辐射B.增加b辐射C.增加c辐射D.变更b的辐射方向

3.热岛效应是城市化带来的最明显的环境特征之一。读北京地区2019〜2019年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值(℃)

随时间变更的等值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时间)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近年来,北京城区和郊区温度差值在减小,主要缘由是()

A.城区绿地面积显著增加B.城区实行机动车限行政策

C.郊区城市化发展快速D.郊区水域面积大量削减

4.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图(单位:hPa)。读图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所示等压线位于近地面,Fl、F2、F3为A处空气所受的外力的方向,则Fl、F2、F3依次为()

A.摩擦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B.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

C.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气压梯度力D.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

(2)假如所示等压线位于高空,F1为气压梯度力方向,则风向是()

A.①B.②C.③D.④

5.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下图为我国某大湖(东西宽约90km)和周边湖岸某时刻实测风速(m/s)

高度(m)----偏东风——偏西风

(1)影响湖泊东西岸风向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A.海陆位置B.大气环流C.季风环流D.热力环流

(2)在夏季,此时最可能为地方时()

A.0点B.5点C.15点D.20点

6.中低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随季节面明显变更,厚度最大的季节是夏季。缘由是夏季()

A.近地面大气汲取地面辐射强,对流旺盛B.近地面大气反射作用较强,对流旺盛

C.近地面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强,对流旺盛D.近地面大气散射作用较强,对流旺盛

7.图为某区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城市或乡村,甲、乙、丙、丁代

表区域中的四个居民点。读图,完成下题.

'爆力环流边界线

(1)图中规模最大的城市是()

A.①B.②C.③D.④

(2)因图示热力环流而形成东南风的居民点是()

A.甲B.乙C.丙D.T

8.某校地理爱好小组于夏季的一天对当地一个山谷进行野外考察。他们依据考察资料绘制了等压面和等温

面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流淌方向,老师发觉他们已绘制的①②③④信息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读

llltt

图,

(1)若图中③信息是正确的,则他们进行测量的时间最可能的是()

A.8:30-9:30B.11:00-12:00C.14:00-15:00D.22:00-23:00

(2)甲、乙、丙、丁四点中,夜雨最多的是()

A.甲B.乙

9.读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关系示意图,

(1)H的数值应为()

A.40B.60

(2)连续多日的雾霾天气不会影响()

A.A的数值B.B的数值C.I的数值D.G的数值

10.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上午、午后、夜间及早晨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图。完成

(1)图中丁曲线愈接近地面气温愈高的缘由是()

A.愈接近地面风速愈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B.愈接近地面空气尘埃愈多,尘埃能汲取太阳辐射

C.愈接近地面空气密度愈大,大气愈能汲取太阳辐射D.地面汲取太阳辐射后,地面辐射首先被近地

面大气汲取

(2)图中四条曲线中最可能是早晨的大气垂直气温分布的是()

A.甲B.乙C.丙D.T

11.特朗勃墙是一种依靠墙体独特的构造设计,无机械动力、无传统能源消耗、仅依靠被动式收集太阳能

为建筑供暖的集热墙体。其冬季白天工作原理如右图,

(1)图示特朗勃墙向室内供暖的工作原理属于()

A.对流层大气的干脆热源是地面辐射B.地面的干脆热源是太阳辐射

C.特朗勃墙的逆辐射原理D.空气隔层的温室效应

(2)依据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集热墙可能为白色B.乙气流为上升气流

C.甲气流为暖气流,流出空气隔层D.丙气流为暖气流,流进空气隔层

12.被称为高速马路"流淌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

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左右。

A.0—6时B.6-12时C.12-18时D.18—24时

(2)团雾多出现在高速马路上的主要缘由是()

A.汽车尾气排放量大B.接近河湖与林草地C.沿线工业污染严峻D.路面昼夜温差较大

(3)沪宁高速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高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

二、综合题(共2题;共24分)

13.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简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表示对流层的字母是,该层气温变更特点是(缘由是

(2)B层空气运动以为主。

(3)利于高空飞行的是(填层名),天气变更困难的是(填层名),电离层所在的位

置是(填字母)。

(4)假如A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使乙图中环节①,对地面作用增加,由此

产生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

14.下图是冷暖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实线表示等压面,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分析回答。

(1)A、B、C三地中温度较高的是地,较低的是=

(2)高空中①、②、③点气压较高的是,较低的是。

(3)从图示可知,近地面空气的,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

气压产生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4)如下图,在城市与郊区之间也存在这样的空气环流,缘由为。

(5)如上图所表示的城市和郊区位于南半球,则甲地的风向为()

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

(6)若在郊区甲地建设卫星城或建设有大量大气污染物排出的工厂,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分析】水的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慢,气温变更小,依据试验数据绘制的曲线弯曲较缓和;沙

土的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快,气温变更大,依据试验数据绘制的曲线弯曲较陡。读图可知,曲线1表示

沙土的温度变更,曲线2表示水的温度变更,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学问是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矿产学生对学问的迁移和运用的实力。

2.【答案】(1)B

(2)C

【解析】【分析】⑴结合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图示可知:a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射向大

气,故推断为地面辐射;c由大气射向地面,推断为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的干脆热源是地面辐射;发

出辐射的物体气温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b为地面长波辐射主要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汲取;

c为大气逆辐射主要受云量的影响,故本题选B。

⑵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加强了大气逆辐射(C),把大部分能量还给了地

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故本题选C。

故答案为:(1)B(2)C

【点评】本题考查的学问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属于对基础学问的考查。

3.【答案】(1)D

(2)C

【解析】【分析】⑴热岛效应显著,说明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值大。读图,依据等值线分析,大致在11:

月城区与郊区温差最大,即为热岛效应最显著,此时为冬季,D对。其它月份温差较小,城市热岛效应不

显著,A、B、C错。

⑵温度差值减小,可能是城区温度下降或郊区温度上升。由于近年来城市化发展,城市规模扩大,用地

惊慌,城区的绿地增加有限,温度不行能下降,A错。

郊区人口增加,郊区城市化发展快速,使郊区温度上升,C对。

机动车限行正午不是主要缘由,B错。

郊区城市化过程中,留意爱护湿地,水域面积不会大量削减,D错。

故答案为:⑴D(2)C

【点评】本题考查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四周地区的现象。城市热岛效应是由

于人为缘由,变更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的城市小气候变更现象。

4.【答案】(1)B

(2)D

【解析】【分析】⑴由图可知,F1是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的气压梯度力,F2是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

F3是偏向右边的地转偏向力。

⑵高空风受两个力的作用,一是水平气压梯度力,二是地转偏向力;受两个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

线平行,结合图中的方向可知④正确。

故答案为:(1)B;(2)D„

【点评】本题考查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高空风受两个力的作用,一是水平气压梯度力,二是地转偏向力;

受两个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三个力作用,一是水平气压梯度力,二是地转

偏向力,三是摩擦力,最终和等压线斜交。

5.【答案】(1)D

(2)C

【解析】【分析】(1)通过题干和图中的信息,将湖泊与湖岸之间的局部环流画出示意图是解题的关键。

湖泊与湖岸之间为小范围的局部环流,很简单解除A、B、C三个选项。通过画图分析可知为热力环流。

■>

<-----------------A

湖岸湖泊湖岸

(2)在夏季,白天会出现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依据备选项,15点符合题意且热力性质差异较大、更典

型。

故答案为:(1)D;(2)Co

【点评】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原理。受湖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在夏季,白天陆地升温快,湖泊升温慢,

风从湖泊吹向陆地。

6.【答案】A

【解析】【分析】对流层是离地面最近的一层,地面辐射是其主要热源。所以对流层底层空气温度高,顶

层空气温度低,因此就产生了底层空气受热上升,而顶层空气低温下沉,也就产生了对流现象。中低纬

度地区对流层厚度随季节面明显变更,厚度最大的季节是夏季,是因为夏季近地面大气汲取地面辐射强,

温度高,对流旺盛,A正确,BCD均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流层的厚度和大气的受热过程。对流层厚度的分布特点:(1)对流层离地面最低,

所以对流层的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2)日照时间长,地面辐射强,则对流作用强,对流层相对较厚;

反之,则较薄;(3)一般的,低纬地区对流层较厚,高纬地区对流层较薄。但在高山山区有不同状况。

7.【答案】(1)A

(2)B

【解析】【分析】⑴城市规模大,热力环流的范围大,图中规模最大的城市是①。A正确。

⑵在城市环流范围内,图中甲位于城市西面,近地面风吹向城市,可能是西南风,A项错;

乙位于城市东面,可能吹东南风,B项正确;

丙位于城市南面,可能吹南风或西南风,C项错;

丁在城市环流外,风向与城市环流无关,D项错。

故答案为:(1)A(2)B

【点评】本题考查的学问是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风向的推断。主要考查学生对学问的运用和

迁移的实力。

8.【答案】(1)D

(2)A

【解析】【分析】⑴考查热力环流,依据题意"③信息是正确的",说明谷底气温高,气流作上升运动。谷

底受地形影响,散热慢,晚上的时候气温较高,因此最可能为22:00-23:00„D正确。

⑵考查大气运动。夜雨最多即晚上最易形成降水,而降水最大的条件就是水汽达到饱和。谷底晚上气温

高,气流作上升运动,易形成降水。乙、丙吹山风,冷气团下沉升温;丁处气温低,气流作下沉运动,

不易形成降雨。A正确。

故答案为:(1)D(2)A

【点评】本题考查的学问是热力环流原理及其应用。属于对学问的迁移实力的考查。实力要求较高。

9.【答案】(1)B

(2)A

【解析】【分析】⑴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依据热量平衡原理,大气汲取的热量和放出的热量数值相等。

读图,大气汲取的热量包括散射19,地面反射23,湍流输送10,地面辐射114,共计166。大气放出的热

量包括H和大气逆辐射106,所以H的数值应为60,B项对。

⑵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读图,A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连续多日的雾霾天气不会影响A的数值,

A项对。

B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雾霾会减小B的数值,B项错。

I是地面辐射,G是大气逆辐射,B的数值减小,I的数值也受影响,G的数值可能增加,C、D两项错。

故答案为:(1)B(2)A

【点评】本题考查的学问是大气的受热过程,热量平衡。属于对基础学问的考查。

10.【答案】(1)D

(2)A

【解析】【分析】⑴大气的干脆热源来自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越近获得热量越多,高度越高,获得热量越

少,温度越低。空气尘埃对太阳辐射起到反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干脆汲取较少。D正确。

⑵一天当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即14点前后。依据图中气温的凹凸

可推断出甲表示的是日出前后的曲线,乙表示的是上午的曲线,丁表示的是午后的曲线,丙表示的是夜

间的曲线。A正确。

故答案为:(1)D(2)A

【点评】本题考查的学问是大气的受热过程。考查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变更特点。属于是对基础学问的考

查。

11.【答案】(1)D

(2)C

【解析】【分析】⑴读图可知,特朗勃墙汲取了太阳辐射而增温,不是来自地面辐射。墙体汲取太阳辐射

而增温,由于玻璃和空气隔层对集热墙散发的热量起到阻断作用,体现了保温作用原料。故选D项。

⑵读图可知,由于空气隔层与集热墙内冷热不同,在空气隔层和内室之间形成热力环流,为了更好地汲

取太阳辐射热量,热力集热墙可能为黑色,A错。

乙气流相对气温较低,为下沉气流,B错。

甲气流为暖气流,流出空气隔层,流进房间内部,C对。

丙气流为冷气流,流进空气隔层,D错。

故答案为:(1)D(2)C

【点评】本题考查的学问是热力环流原理的详细运用。考查学生学问运用和迁移的实力。

12.【答案】(1)A

(2)D

(3)C

【解析】【分析】⑴依据题意推断,团雾是地面辐射形成逆温而导致。在深夜,地面不断地放热(没有热源),

使得近地面大气的温度下降,形成逆温层而出现团雾。A正确。

⑵高速马路升温快,降温也快,在夜晚,地面不断地降温,使得近地面气温不断下降,易形成逆温,最

终导致团雾现象。D正确。

⑶依据团雾的成因,除了逆温,还须要大量的水汽,而③地由于靠近太湖,有大量的水汽,所以C项正

确。C正确。

故答案为:(1)A(2)D(3)C

【点评】本题考查的学问是雾霾形成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属于对基础学问的运用的实力考查。

二、综合题

13.【答案】(1)A;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辐射,随高度上升,获得的

地面辐射削减

(2)水平运动

(3)平流层;对流层;C

(4)增加;保温;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分析】该题以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简图为材料,考查大气分层和特点,大气受

热过程原理和应用。

⑴图中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C为高层大气,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辐射,随高度上升,

获得的地面辐射削减,所以平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上升而降低。

⑵B层为平流层,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客机稳定飞行都位于这一层。

⑶利于高空飞行的是B平流层,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的平稳飞行,天气变更困难的是A对

流层,风雨雷电都是发生在平流层,,电离层所在的位置是C高层大气中。

⑷假如A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使乙图中环节①大气对地面辐射汲取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加,

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加,由此产生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

故答案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