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挖空练习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挖空练习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挖空练习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挖空练习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挖空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高考文言文阅读挖空练习

一、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日:“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

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

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百寮皆终日谈论苦空①,

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

路。梁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②所围,帝犹讲《老

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萦。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

南赋》,乃云:'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

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节选自《贞观政要•慎所好》,有删改)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日:“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

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日:“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

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

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日:“言语者,君子之枢机③,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

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

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萤火,

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事乎?”魏

征对日:“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

戒慎。”

(选自《贞观政要•慎言语》,有删改)

材料三: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日: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

传之万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

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

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选自《贞观政要•论慎终》,有删改)

[注]①苦空:佛教语,谓人世间一切皆空,凡事俱空。②万纽于谨:北宋名将。③枢

机:比喻事物的关键。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3分)

尚书郎时以下回多国不解w乘马目狼狈同步走回死者可相继回于道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文中指唐太宗李世民,是他的庙号。文中的孝元帝、隋炀帝、梁武帝

都是以庙号相称。

B."君举必书,言存左史"的"举"与《孔雀东南飞》的"莫令事不举"的"举"

意义用法不相同。

C."凡在众庶"的"庶"指"众民、百姓",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

余年"意义用法不相同。

D.文中"况是万乘之主""岂不以居万乘之尊"两句中的"万乘",都是指"帝

王、帝位”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认为,君主的喜好会对群臣百姓产生影响。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一

心喜好佛教、道教,臣下也纷纷效仿,最终被侯景幽逼而死,国家破败,就是典型

的例子。

B.给事中杜正伦就"慎言语"议题,给唐太宗举隋炀帝捉萤火虫的例子,意在

劝谏唐太宗,不要随意言语,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害,唐太宗悦纳其观点并对他大加

赏赐。

C.魏征认为如果君主言行有所亏失,就像古人所说的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

能看见。他这样说的目的是劝诫唐太宗,作为位居四海之尊的人君,更要谨言慎行。

D.魏征认为很多开国的帝王天子,在国家安定后违背初心,往往不能做到善始

善终。《论语》也说,知道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难的是

善始善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僚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紫。(4分)

(2)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4分)

14.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请结合三则文本简要分析他从历史兴

替中汲取了哪些为君治国的智慧。(3分)

[答案详解]

10.[答案]BEG

[详解]断句: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句意:尚书

郎以下的官员,大多数不会骑马,徒步狼狈逃窜,被杀死的人在路上一个接一个。(每涂

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11.[答案]A

[详解]"孝元帝、隋炀帝、梁武帝都是庙号相称"错误,这三者都是以谥号相称。

故选

Ao

1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B项中,"杜正伦就‘慎

言语’议题给唐太宗举隋炀帝捉萤火虫的例子,意在劝谏唐太宗"错误,张冠李戴。由

"太宗谓侍臣日……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可知,举例的是唐太宗。

故选B。

13.(1)孝元帝还不停止讲《老子》,百官都穿着军服听讲,不久城被攻陷,君臣

都被囚禁。

(2)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道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也会损害

陛下的圣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戎服",名词作状语,穿着军服;"俄而",不久;"囚禁",囚禁。每

点1分,句子大意1分)

(2)("乖",违背;"累",损害。每点1分,句子大意2分)

14.

①慎所好:国君要谨慎对待自己爱好。

②慎言语:作为位居四海之尊高位的国君,更要谨言慎行。

③慎终:国君治国要慎终如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思想观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3分)(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挖空练习]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日:"古人云:‘君犹图(容器)也,囚(指百姓)犹水也,

方圆(指水的形状是方还是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圉(统治)天下以仁,

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所做的事),皆从上之所随(喜

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崇尚)浮华,惟好释氏(指佛教)、老氏(指道教)之

教。百寮(百官)皆终日谈论苦空(都是佛经的要义),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把……

放心上)。及侯景率兵向日(宫阙,此指京师),尚书郎以下,多不隔(懂得)乘马,

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梁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画(幽禁)逼而死。孝元帝在于江

陵,为万纽于谨所困(包围),帝犹讲《老子》不嗣(停止),百寮皆戎服(穿着军装)

以听。俄而(不久)城陷,君臣俱被囚紫(俘虏)。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

乃云:’宰衡(宰相)以干戈为儿戏,缙绅(士大夫,官绅)以清谈为庙略(谋略)。’

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孑L(指周公、孔子)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苗

(靠)水,失之必死,不可恒I(片刻)无耳。"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日:"朕每日坐朝(坐理朝政),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

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版I(进言)日:"君国(做

事)必用(记录),言存左史。臣职当兼㈣(编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

言丽(违背)于道理,则千载自(连累,损害)于圣德,非止(不仅)当今损于百姓,

愿陛下周(慎重)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日:"言语者,君子之枢机(比喻事物的关键),谈何容易?

凡在众庶(庶民百姓),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耻辱)。况是万乘之主,不

可出言有所乖失(指失误,不妥)。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指普通人)?我常以此

为戒。隋炀帝初国(皇帝驾临某地)甘泉宫,泉石版](符合)意,而厨(责怪)无萤火,

敕云:’捉取萤火,于宫中照夜。’所司(主管部门)目(马上)遣数千人采拾,送五

百回(车)于宫侧,小事尚困(如此,这样),况其大事乎?"魏征对日:"人君居四

海之尊(尊贵的位子),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国(确实)如陛

下所戒慎。"

材料三: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圆(能够)终俭约,上疏谏日: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

鼎(受河图,定九鼎意指得到天下),皆欲传之万代,故其垂拱(指无为而治)岩廊,

布政(发布政令)天下。然受命之初,皆画(遵守)之以成治(国家治理得好);稍目

(稳定)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回(因为)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

(提宾句,没人违背自己),所为而人必从,公道II(淹没)于私情,礼节目(损毁)

于嗜欲阈(原因)也?语日:"非回(知道)之难,同(做)之为难;非行之难,国(坚

持到终点)之斯难。"所言局(正确)矣。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左右侍臣说:“古人说:'国君好比是盛水的容器,百姓好比

是水,水的形状是方是圆决定于装它的容器,而不决定于水本身。'所以尧、舜用仁义

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仁义;桀、纣用暴虐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暴虐。下边

的人做的事情,都是跟着上面人的喜好。至于像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只喜欢佛教、道

教,官僚们也都整天谈论佛经义旨,不曾把军机票务、法典制度放在心上。等到侯景率

兵攻打京师时,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多数不会骑马,徒步狼狈逃窜,被杀死的人在路上一

个接一个。梁武帝和儿子简文帝最后被侯景幽禁而死。孝元帝在江陵被西魏万纽于谨包

围时,他还在不停地讲论《老子》,官员们都穿着军装听讲,不久江陵城被攻破,君臣

都被俘虏。庾信也感叹他们的如此作为,在《哀江南赋》中写道:'宰相把战争当作儿

戏,官吏把清谈当作国家的谋略。'我现在所喜欢的,只有尧、舜的准则,和周公、孔

子的礼教,我认为就像鸟有了翅膀和鱼依靠水一样,失去它必死无疑,不能片刻没有啊!

(节选自《贞观政要•慎所好》)

材料二: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天坐朝理政,每想栗讲一句话,都要

想想这句话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所以我不敢多说话。”给事中兼起居注史官杜正伦进言

道:“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

敢不尽忠职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道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也会损害陛

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唐太宗听后非

常高兴,赏赐他一百段彩色绢帛。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讲话怎能草

率随便呢?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就会被别人记住,遭到耻笑损害,更何况是作

为万乘之主的君主呢?君主决不能讲出不妥当的话来。这样做的损害是极大的,(君主)

岂能和普通人相比?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那里秀丽的山水泉石让

他称心如意,他却责怪没有萤火虫,便下令说:'捕捉一些萤火虫到宫里来,以供晚上

照明用。'于是,主管部门马上派几千人去捕捉,后来从各地送来五百车萤火虫到宫殿

两侧,小事尚且如此,更何况大事?”魏征回答说:“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行为

如果有所亏失,古人认为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陛下的确应该有所警戒

啊。”(选自《贞观政要•慎言语》,有删改)

材料三:

贞观十三年,魏征担心唐太宗不能始终坚持勤俭朴素,上疏进谏说:下臣看自古以

来的那些开国的帝王天子,夺得天下之后(受河图,定九鼎意指得到天下),都想把他

的帝国传给后世子孙千万代。所以他们能够无为而治,布政天下。但是(这些帝王在)

刚开始(成为帝王)承受天命的时候,都是遵守(上面)所说的以使国家长治久安,等

到国家稍微稳定之后,大多数却违背那些原则,败坏原有的制度。这是什么原因呢?难

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

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论语上说:“知道理解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

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要始终坚持着做下去才是最难的。”这话说得真的很正确啊。(选

自《贞观政要•论慎终》,有删改)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书魏郑公传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

无不谏净,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

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

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津为当掩,是以谏浮为非美也,

则后世谁复当谏浮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惟失一时之公,又将

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净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

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

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桀、纣、

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净

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日:“《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其戾也……然则焚稿者非欤?”日:

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

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

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节选自《曾巩集》,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3分)

大公至正之道[A]非灭人言[B]以掩己[C]过[D]取小亮[E]以私[F]其君

[G]此[H]其不可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郑公,在文中指唐朝政治家魏征,他被封郑国公,"公"是朝廷赐予他的

爵位。

B.事,指侍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文武争驰,在君无事"的"事"意思

不同。

C.区区,指不重要,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

意思相同。

D.《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

订而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在文中认为后人应该正确地看待直言进谏,明确指出直言进谏不应当被

掩饰,应当把直言进谏看作一件好事,如此,后人才会效仿前人。

B.伊尹、周公尽心辅佐君王,因为世人的口头相传,伊尹、周公良相的美名得

以流传后世,后人才知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并效法他们直言进谏。

C.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秦始皇灭亡后,看不到他们臣子的谏词,在

曾巩看来不是当时史官遗漏没记,而是天下人都不敢进言的结果。

D.曾巩认为,近世为取得小信的人用焚稿来掩饰君王的过错,这会使后人看不

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而认为过错通常在君主,这样做对君王无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i争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4分)

(2)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4分)

14.唐太宗能够成为前代无人能比的贤君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5

分)

[答案详解]

10.[答案]ADG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原文标点为: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11.[答案]C

[详解]"意思相同"错误,"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指的是自己。

1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是因为"以其书可见

也"。

13.[参考译文](1)还将使后代的君主,以为前代没有直言进谏的情况,这就开启了惰

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

(2)苏武渐渐痊愈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

武投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谓"1分,译为"认为""以为"等;"启"1分,译为"开启";"忌"1分,

译为"忌讳";句意1分。

(2)"益愈"1分,译为"渐渐痊愈";"使使"1分,前一个动词,派遣,后一

个名词使者;"会论"1分,译为"会同判定";句意1分。

14.[答案]①唐太宗善于纳谏,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②有魏郑公这些敢于进谏的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出一点1分,两点3

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挖空练习]

余恒](看)太宗常圆(委屈)己以区I(听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周(类),

喜遭其时(碰上好时代),叵](感激)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净,国(虽然)其

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回(这样)也。则目(想)唐之所以周(太平,治理得好),太

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比不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

以其书存(史书有载)也。

夫君之恒I(任用)臣与臣之国(侍奉)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

道,非国(抹杀)人言以厨(掩盖)己过,取小亮(搏取小信)以嗣(相当于讨好)其

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净为当恒I(掩饰),阊(这)以谏净为非美

也,则后世谁复当谏净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国(美德),而后世不见,则非惟失一

时之囱(公正),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净之国(事情,情况),是日(开启)

其身(怠惰)且层I(忌讳)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田(渐渐地)不知天

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自(开始)苗I(遗憾)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

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什么样)人也?伊尹、周公之谏切(恳切劝谏)其君者,其言

至国(深刻),而其事至回I(紧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

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题](删减)而圜(毁弃)之,成区

区(小小的样子)之小画(谦让),则后世何所据依(依据)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

日(通"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圆(史官)

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净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图(更加)回(显露)其

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日:"《春秋》之匡|(原则),为尊亲贤者同(讳饰,隐瞒),与此其自(相反)

也……然则焚稿者闺(不对)欤?"日: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

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末是(不正确)也。何则?以焚其稿(指谏言奏章)为掩君

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回(过错)常在于君,匡I(美

德)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提宾,谓爱其君)欤?

[参考译文]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为碰上了好时代而

高兴,感激太宗知遇之恩,因此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

的忠诚,但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的结果!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是太平盛世,太宗

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能够知道这

些,是因为相关历史有记载。

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理解是什么呢?只是遵循公正罢了。公正,不是抹杀

别人的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不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样做是不合适的。还有

更不可以做的是,认为谏序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净当做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

会去当面谏净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掩住一时

的公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误以为前代没有谏净的情况。这是开启引导了惰怠和忌讳进

谏的风气。太宗晚年,群臣已经知道了他掩盖进谏之事,于是不说,使得太宗慢慢地不

知道天下的得失利害了。一直到了辽东战事失败,才开始憾恨郑公已经不在人世,还不

曾知道他悔恨的萌芽就产生于这件事情上。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对君主恳切地劝谏,言辞极其深刻,事

情又非常紧迫。这些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

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

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净,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

呢?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秦始皇灭亡,他们臣子的谏词就看不到,不是当时史

官遗漏没记,而是天下人都不敢进言的结果。那谏谆之事没有载入史册,这更加使这几

个国君的恶行显露于后世。

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与你的

说法正好相反……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这不是

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的人为了博取一点点忠诚而干的,这种事情又不对。为什么?

因为他们把焚稿当做替君主掩饰过错的美德,又在世上流传。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

奏章是否正确,一定认为过错通常在君主,而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身上,怎么能说是爱他

们的君主呢?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又承见喻,

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太虚未免求,方

应求之应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成》等数篇,但似此得

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所居对岸

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

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岐亭监酒

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

吾事岂不既济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酒,

书不成字,不罪不罪!

(选自苏轼《答秦太虚书》)

材料二:

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

虚辈语,真以为然耶?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

之众口,又大不可也。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

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

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直可笑也。妄论利害,

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

喜渐不为人识。足下又复相推与,甚非所望。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

声不考其情,此事非相见不能尽,先生必喻此意。

(选自苏轼《答李端叔书》)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既及©进士目第目贪得目不已目又举制目策目其实何同所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启,用于书信开头,与《孔雀东南飞》中"堂上启阿母"的"启"意思不同。

B.见,用在动词前面称代自己,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用法相同。

C.其实,文中指"我的实际情况",是两个词语,与现代汉语中"其实"的用法

不同。

D往往,到处,处处,与《项脊轩志》中“往往而是"的"往往"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是苏轼写给秦观的一封回信,记述了自己近期的生活情形与精神状态。

B.材料一中苏轼劝导秦观要写一些见识高超、有实用价值的文章,这样才能更好

地应对科考。

C.材料二中面对李端叔对自己的赞誉,苏轼认为这不过是黄、秦二人虚妄之言所

致,体现了他的谦逊。

D.苏轼因言词而获罪,这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他给李端叔的回信中就能感

受到这一点。

13才巴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

(2)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直可笑也。

14.这两封信写于同一时期,但因为对象不同,秦观为其门生、挚友,李端叔时与苏

轼刚刚交往,故苏轼在文中流露的情感也有差异。请以两封信中苏轼对游历山水的不同

态度为例,分析两者的不同。(3分)

[答案详解]

10.[答案]CEG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原文标点如下:既及进

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

11.[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里的

"往往"意思是"常常"。与《项脊轩志》中“往往而是"的"往往"(到处)意思不

同。

1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科考"

理解错误,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13.(1)(你)寄给我看的诗文,都十分高超,美妙到极点,娓娓道来而有一种逼人

心魄的力量。

(2)于是就认为自己真的能做好,所以到现在因此获罪几乎死掉,实在是可笑啊。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评分参考:关键字"示""胜

绝""娓娓焉"各1分,句意1分。第(2)小题评分参考:关键字"以为""得罪""几"

各1分,句意1分。

14.①《答秦太虚书》向对方倾谈山水之美、与当地友人关系亲密,将窘迫的生活写

得从容自然,意在宽慰友人之关切。

②《答李端叔书》以饱含辛酸的自得其乐,劝李端叔不要再加推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评分参考:3分,答出1点2分,答出

2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挖空练习]

材料一:

轼启:五月末,含弟(我弟弟)来,得手书(你亲手写的信),劳问甚自(深厚)。

比日(近来)g(相当于进入)兹初寒,起居何如?又承见喻(告诉我),中间得疾不

轻,且喜复叵|(健康)。寄国(给……看)诗文,皆超然(高超的样子)胜维(美妙到

极点),娓娓图(形容词词尾,于然同)来逼人矣。太虚未免(免不了)困(求仕),

方应求之应不可口(必定,指实现愿望)。回(私底下)为君梗|(谋划),宜多董书(写

书),如所示《论兵》及《盗成》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见识高超)有可

用之实者,不须回(论及)时事也。回|(只是)区|(转过来)作此书,亦不可图(废

弃,停止)应举。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阂(阻

隔),不能回](立即,马上)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圆(厌烦)。又有潘

生者,国(经营,开)酒店樊口,回|(划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国(醇厚)。岐

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亶宣(官署里官员)数人,皆家善馔(会

做吃的),喜作会(举行宴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图(成功,此指过得去)

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髯(捋着胡子)一笑也。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遭

(酒喝多),书不成字,不罪不罪!

材料二:

轼顿首再起。闻足下(对对方的尊称)名久矣,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叵!(赞许)

人,得非(莫不是)同](采用,听信)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认为)然耶?丕

肖(谦称自己)为人所剧(憎恶),而二子独喜见置(赞扬我),以二子为日(胡说,

也指口味不对)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且(众人之口),又大不可也。轼少年时读书作

文,专为应茎(应付科举,应试)而已。既国(考中)进士第,贪得不回(停止),又

举制策(意思是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

士的科目之一),其实(我实际上)何所有?而其科(指制策科)号为(称作)"直言

极谏",故每纷然(杂乱的样子)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固(应和)其名耳。人周(苦

于)不自知,既以此得,恒I(于是)以为实能(实际上能做到)之,故至今圉(因为)

此得罪园(差点儿)死,回(实在)可笑也。妄论利害,谗说(乱说)得失,此正制科

人习气。轼每圜(惊讶)时人回(看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称赞)如此,愈非

其实。得罪以来,圆(深深地,努力地)自闭塞,扁舟草履(作动词),放浪(放浪形

骸)山水间,与樵渔(樵夫渔民)杂处(处在一块),往往为醉人所推骂(推操诟骂),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足下又复相推与(赞扬),甚非所望。足下所见,皆回(过去的)

我,非今我也。无及(恐怕)闻其声不回(考查)其情,此事非相见不能圆(说尽),

先生必叵|(明白)此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轼启:五月底,我弟弟来到这里,(从他手中)得到你写给我的信,(你)慰问

的情谊十分深厚。近来天气进入初寒季节,你生活得怎么样?又承蒙你告诉我,你中间

有段时间得病不轻,暂且使人高兴的是你又恢复了健康。(你)寄给我看的诗文,都十

分高超,美妙到极点,娓娓道来而有一种逼人的力量。太虚你免不了栗去求官位俸禄,

将要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去追求,参加科举考试不一定能实现愿望。我私下替你考虑,应

该多写书,像你给我看的论兵和论盗贼等几篇文章就很好,就像这样写它几十篇,那就

是见识高超又切于实用的,但不必涉及当今的时政。只是你转过来写这类文章的时候,

也不能停止参加科举考试的准备工作。我住处的对岸武昌,山水美妙到了极点。有位老

家在蜀地的王生住在城里,我过江后常常因为风涛阻隔,不能马上回家,王生能为我杀

鸡煮饭,甚至几天他都不厌烦。又有一位潘生,在樊口开有酒店,可以划船直接到他店

旁,虽是乡村酿的酒,也是味醇汁。岐亭监酒胡定之,随行带有万卷书,喜欢借给人看。

黄州官署的一些官员,家家都会做吃的东西,很喜欢举行宴会。你看这些情况,我的生

活难道不是已经过得去了吗!你打开信纸读到这里,我想象得出你一定笑得须髯都会抖

动起来。年底天气十分寒冷,希望你万万自己多加保重。夜里酒喝得多了点,字写得不

像样子,不要怪罪,不要怪罪!

材料二:

苏轼顿首再拜。我听说足下的名字很久了,先生才华横溢、见识高明,不应该轻易

赞许一个人,莫非您是采纳了黄庭坚、秦观这些人的话,您真以为是这样吗?我被别人

憎恨,可是唯独这两个人喜欢赞扬我,如果认为这两个人的口味不对那样是不行的,可

是如果把他们的口味强加为众人的口味,又更加不行了。我年少时读书写文章,不过专

门为了应对科举罢了。进士及第之后,又贪得无厌,去考制策,我实际上有什么才能?

制策科号叫“直言极谏”,所以我常常纵论古今,评论是非,不过是来应和这个科名罢

了。做人苦于没有自知之明,我已经得到了这个官,于是就认为自己真的能做好,所以

到现在因此获罪几乎死掉,实在是可笑啊!虚妄地谈论为政的利害得失,这正是制科人

的不良习气。我常常惊讶于现在的人们过于看重我,现在您又像这样称赞我,这就越发

不是我的真实情况了。获罪以来,我努力地封闭自己。常常穿着草鞋,驾着一叶扁舟,

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与乡野的樵夫渔民一起,常常被路上碰见的醉汉推操诟骂,每遇

到这种情况我就很高兴自己渐渐不被人认识了。(在这种情况下)您又开始来赞扬我,

这特别不是我期望的。先生知道的都是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恐怕是只听到我名

声没有考察我的实情,这件事不当面讲不能尽言其详,一定栗明白我的这个意思。

四、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4题。

杨德祖①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横桶②,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

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脩,

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蠡臼"八字。魏武谓

脩日:“解不?”答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