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分析【单元导教】: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观潮》写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幅雄起多姿的画卷;《走月亮》写“我”和阿妈在秋夜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想,展现出一幅幅乡村静谧、清幽的夜景图;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倦鸟归巢和红霞满天的美景,《花牛歌》描绘了草地里悠然自得的花牛;《繁星》描绘了作者眼中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满天繁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一语文要素能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场景,帮助读者对文本进行理解,感受文字之美和情境之美。在学习这一语文要素过程中,4篇文章各有侧重: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教材以分享和推荐的方式,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好地方,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他们从本单元“自然之美”的学习走向生活实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真切感受。【单元教学目标】:【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的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自然之美”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组成。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能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1)能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大潮的壮观,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走月亮》,无不充盈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通过阅读,感受《现代诗二首》中晚秋的美和小花牛的可爱。充满童真、童趣的《繁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单篇课文解析】:
《观潮》教材解析《观潮》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文,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作者通过“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三个时间节点,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复归平静的动态变化,呈现了奇特、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画卷。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课后练习除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经典段落和根据刘禹锡的诗在课文中找出与诗内容相关的句子外,重点是“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旨在落实“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一单元阅读核心目标。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1.识写生字。本课要求认读12个生字,会写15个常用字。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学时,可借助预习单等方式,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联系已识生字和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自主识字;反馈时,集中教授学生易混淆和难记的字。如:“顿时”“霎时”可以对比学习,“顿时”是“立刻,一下子”的意思,“霎时”是“极短的时间,片刻”,两个词都有时间短的意思。再如:“鼎沸”两个字都是生字。“鼎”,古代煮食器,可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识记。“沸”,沸腾,借助偏旁表意识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锅里的水开了一样。其余生字可放手让学生独立识记,随文学习时加以强调即可。2.理解课文。在教学中,需紧扣“天下奇观”这一核心词汇,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感受钱塘江潮的“奇”,理解钱塘江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原因所在。重点抓住课文的第3、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作者描写大潮声音和形态变化的词语,如“隆隆的响声”“白浪翻滚”“水墙”“风号浪吼”等,想象潮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而来的壮观景象。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等词语,体会观潮的人数多、人们热情高涨,体会间接描写的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3.朗读想象。本课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采用以下步骤层层展开:首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谈感受,鼓励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接着可教师范读,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教师范读,需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等句子,强调“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句,语速要稍快,音量要稍大,读出钱塘江潮的壮观气势。然后播放钱塘冮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读课文,感受大潮的奇特。4.迁移运用。本课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来写的,相对应的有“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等表示时间的词汇。“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作者又按照由远到近的方位变化,抓住大潮声与形的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壮观。文中体现由远到近观察顺序的词语有:“远处”“水天相接”“再近些”“越来越近”。本课的迁移运用应是学习“由远到近”的写法,写某种事物的变化。亦可渗透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的构段方法,如学着使用“远看,走近些,走到近处”等连接词。《走月亮》教材解析《走月亮》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画面生动优美,寄情于景,意韵悠长。课文写了“我”在“走月亮”的过程中的所见所想,文中大量对月下的自然景象的描写,勾画出静谧、恬淡的意境;大量排比等句式的使用,使文章语言富有节奏和韵律。四次写到“我和阿妈走月亮”,用反复的方式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幸福和喜悦之情,将母女间的浓厚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美丽的景,真切的情,情韵绵长。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展开想象是本课教学重点。如,课后练习第2、第3题,就是指向“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一单元阅读核心目标。在积累运用方面,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仿照课文写一写月下的某个情景。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1.识写生字。本课要求会认“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常用字。要求会认的8个生字,对四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可以利用偏旁表意的特点自主识记,随文学习时加以强调即可。其中,“卵”是一个象形字,可图文对照,结合意思来理解识记。要求会写的15个生字,可让学生自主观察书写,需要提醒的是“卵”的笔顺,以及“点”不能遗漏。“葡、萄”二字的下半部分“甫、缶”的写法和位置,教师可作强调。2.理解课文。想象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前一课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基础上,本课进一步运用这个方法,要学生换一种语境想象画面,积累想象经验,感受自然之美。这篇散文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优美动人的景致,读着读着,让人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课文的第4、第6自然段的教学是重点,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溪边、果园中、田地里散步的画面。教学时,抓住这些富有画面感和想象空间的句段,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启发想象,发散思维,还可以让他们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说一说,将抽象的文字还原成具体的画面,使语言文字与鲜活的形象、真切的情感联系起来。3.朗读课文。本课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课文要和想象、学习文中优美语句以及积累语言相结合,尤其是要关注文中有新鲜感和画面感的语言。教师适时启发学生开启想象,实现从文字到画面,最后再回归文字的学习过程。本文语言富有诗意又极具特色,教师可以通过变换句式排列、联系上下文、填空补白等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和画面感的词句,从而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此外,还要注重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进入情境,想象画面,通过感官和心灵去感受文字的魅力。教师范读时还可以适当地加入肢体语言、合适的音乐等,帮助学生把控文章的韵律和节奏。4.迁移运用。本课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小练笔,要求仿照第6自然段,写一写月下的某个情景。第6自然段写的是作者沿着村道边走边看边想的场景,作者见景生情,引发种种联想。在练笔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先回忆自己曾经在月下做过哪些事,有过哪些难忘的回忆,打开学生的记忆仓库,调动学生脑中已储存的情感,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更快地找到练笔素材。然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具有新鲜感和画面感的语言,来说说月光下的某个情景,运用文中的语言来描绘画面。同时,在反馈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这样的表达是否让你有画面感”,指向单元语文要素,使想象与语言积累相结合,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现代诗二首》教材解析《现代诗二首》是一篇略读课文,由《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两首新诗组成。《秋晚的江上》作者是刘大白,诗歌描写了诗人在秋天黄昏时所看到的美景;《花牛歌》作者是徐志摩,诗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花牛在草地中的不同姿态以及所处的美景。这两首诗歌语言优美、描写生动诗中意象丰富,充满了想象,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不同的画面。诗歌虽然篇幅不长,但字里行间却通过画面的勾勒尽显大自然之美,值得反复朗读和体会。课前提示语指出本课学习重点是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旨在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境。1.认读生字。本课要求认读6个生字,可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进行识记。四年级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借助拼音、观察字形、联系已学生字等方式独立识记“巢、苇、罗、眠、霸、占”6个生字。“霸占”一词可以通过拆字组词的方式进行理解,即霸道地占有。“巢”字可通过分析字源,观察象形文字,联系字形,想象画面进行识记。2.朗读想象。两首诗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极具画面感,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后抓住诗歌中的景物,借助关键词展开想象,体会语言的精妙和诗歌的意境。如“还驮着斜阳回去”一句中的“驮”字,可以通过做一做动作体会“驮”的感觉,进一步加深对“倦”的理解。又如“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一句,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花牛做梦会是什么样的?太阳偷渡西山青峰会是怎样的情景?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和大家交流。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品味意象,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幅幅画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景物,抓住动作、色彩等对景物加以描述,再借助想象和联想,加上自己的感受,用流畅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学生可以用上自己想到的词语进行表述,而不是纯粹地重复诗歌语言,在描述画面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进行描述后,还可以鼓励他们围绕诗歌中自己喜欢的部分,将脑海中形成的这一幅幅画面起上好听的名字。如“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这句描写的画面可以起名为“鸟背上的斜阳”,“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可以起名为“一瞬红颜”,“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可以起名为“草地里的花牛梦”……学生通过这项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美妙和浪漫,体会充满情趣和遐想、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表达。3.积累拓展。本课中的两首诗歌篇幅短小,语言浅显易懂,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都用上了拟人的手法,使得诗歌充满童趣。学习完两首诗歌,学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歌。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选择其他描写景物的诗歌读一读,班级里可以举办一次诗歌诵读会。《繁星》教材解析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记叙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课文按时间的顺序,围绕“繁星”,描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课文先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在家乡看星星,回忆自己在南京和海上两次看繁星的具体情景。文章语言朴实,条理清晰,借景抒情,读来令人浮想联翩。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想自己看繁星的经历,结合文字描述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落实“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一单元阅读核心目标。1.学习字词。这篇课文要求识记的生字有3个:昧、坠、怀,三个生字都集中在海上看繁星时,可以用形声字构形规律结合语境来识记。“昧”,可以根据形声字的构形规律识记,形旁“日”表意,声旁“未”表音,在词语“半明半昧”中,理解为“昏暗”。“半明半昧”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坠”,本意落下、掉下,“摇摇欲坠”形容很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这符合在摇荡的海船上观看的感受。“怀”是个常见字,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还”“坏”的字形来识记。2.朗读想象。本课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将朗读与画面的想象结合起来。《繁星》提到三次看繁星的经历,详细写了两次情景:第一次,写从前在家乡庭院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浩瀚的星空吸引着年少的“我”,虽然没有描述画面,但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来想象,感受作者此时看繁星是充满童趣的,内心是甜蜜而温馨的。第二次,写三年前,在南京住所看“星群密布的蓝天”,体悟到“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这是作者走出家庭,来到广阔天地后的真实感受,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处不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想象“星群密布”的画面,感受星光“微小”而又“无处不在”的力量。第三次,写赴法留学的途中,“我”在海上每晩和繁星相对,船动星移,星星也是“半明半昧”“摇摇欲坠”的了。教学时,要借助文字想象画面,亦可进一步想象“星星小声说着什么”,去触摸作者在去国之际的淡淡乡愁,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3.迁移运用。繁星是常见的,却引起了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体会了巴金看繁星的不同感受,可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问“你也看过夜晩的繁星吧?说说你当时的感受”,并且鼓励学生迁移回忆想象自己在家乡看繁星的情形,要求说出画面感。《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材解析本单元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我们与环境”。这个主题告诉我们要从小关注环境,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自己生活的环境。教材共分四部分:导语、情景图、交际话题(含“泡泡”提示语)和交际提示。一是导语。“观山,看海,听雨,赏花……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让我们心旷神怡”,这句话使我们感受到生活在美好环境里是多么舒适和惬意。“可是”,导语笔调一转说,“只要大家稍稍留心就不难发现,人类的许多行为正破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这是提示我们要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二是交际话题。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围绕下面的话题和同学交流。”教材提出了两个话题:(1)“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危害?”讨论这个话题,需要从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建议让学生事先搜集一定的资料,尝试针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为后面提出解决建议作铺垫。在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我们与环境之间紧密的联系。(2)“这些年来,哪些环境问题得到了治理和改善?为了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要求学生在认识现有环境问题哪些得到改善,哪些还需要继续改善,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改进建议或者解决措施。“如果开车时停候时间长,我们可以提醒爸爸妈妈将汽车熄火。这样可以减少尾气排放,也可以节省燃料。”“最后离开教室的同学要记得关灯,大家一起努力,做到不开‘无人灯’。”提示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小事入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2.“讨论后,可以选出十项简单易行的做法,印成《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张贴在学校、社区等地方的布告栏里。”这是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将课堂上交流整理的内容收集装订,形成具体的成果。还可以提示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实践保护环境的做法,为保护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实现交际的功能,使口语交际真实有效地开展。四是交际提示。提示一:“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提示了说的要求。学生在说的时候要学会准确表达,围绕着话题发表观点,不要东拉西扯。提示二:“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提示了听的要求。四年级对于倾听的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有效的倾听不仅仅是信息的获取,更要在倾听的过程中分辨信息,形成判断。这就要求学生在倾听时高度集中注意力,习得和锻炼快速分辨信息的能力。《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教材解析《推荐一个好地方》是本单元的习作,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本次习作要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把推荐理由写清楚、写充分。教学内容紧扣自然主题,指向学生的真实体验。应指导学生从课文中习得写景的策略,在习作中迁移运用,学习如何推荐一个好地方。本课习作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创设了有趣的学习情境,提出了三个学习要求:一是明确推荐的地方,写清楚“好”在哪里。学生可以回顾自己的感官体验,结合课文提示语,明确那些曾给你留下快乐、难忘等独特记忆的地方都是好地方。同时,在推荐的时候还要讲清楚名字和地理位置。二是填写提纲,学习先概述后分述的方法,把理由写清楚。三是迁移运用本单元课文中的写法,把理由写充分。其中,后两个要求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应就“怎么写”对学生多作指导。(一)创设情境,激发习作动机以“最受欢迎的好地方推荐会”为活动背景,展开教学。第一次活动,教师先请学生上台推荐,提示“好”地方一般都有令人难忘的感官体验,比如让人兴奋、快乐……接着,学习课文的提示语,明确推荐时要讲清楚哪些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给课文中的问题标上序号:①你打算推荐什么地方?②这个地方在哪里?③它有什么特别之处?然后,同桌互相介绍,推荐讲得较好的上台,再全班讨论这位同学是怎样把推荐理由讲充分的。这一过程也凸显了差异教学,资源共享。最后,全班初选最受欢迎的好地方。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将问题转变为句式,提供支架:“我推荐的地方是________,这个地方在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通过三次不同指向的口头练习,学生可以较好地说出一段简洁的推荐语。教师指引学生认真书写下来,便可以成为这篇习作的开头部分。(二)迁移运用,明确推荐理由首先,同伴质疑。三言两语的推荐理由是不能让人采纳并心生向往的。教师可引出接下来的教学板块,通过搭建支架,联系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对写法进行探讨。从《观潮》中,学习按照顺序,有条理地写;从《走月亮》和《现代诗二首》中,学习把景物描写生动、形象;从《繁星》中,学习用想象描绘画面,丰富感受。按照顺序写,发挥想象,把画面描写得更生动,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是把理由写具体、充分的好办法。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把推荐理由从“讲清楚”提升到“讲充分”,也是教学的重难点。1.借助提纲,理清脉络。教材提供了“推荐一个古镇”的提纲,列举了三条推荐古镇的理由,从古镇的风景、生活、美食三方面介绍,都是省略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提纲,梳理习作脉络,还要让他们关注省略号的作用,了解先概述后分述的结构特点。这样借助提纲,可以把推荐的理由写清楚,显得有条理,习作脉络也更清晰。2.迁移写法,共写范文。填完提纲,师生开始共写范文,学生边说教师边在电脑上打字增补内容。在学生增补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如何迁移运用课文的写法,把理由写充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体验了一篇习作从构思、建立框架到成形的过程,减少了畏难情绪,获得了成就感。(三)仿写提纲,学习自主习作仿照教材,把理由罗列出来,理清文脉,习作的整体框架就有了。这也为后面的习作打开了思路,知道了“写什么”。习作完成后围绕“借助提纲写清楚,推荐理由写充分”展开评价,最后在班级推荐会上分享,班级评比出“最受欢迎的地方”。本次习作课还应关注书写格式:每段开头空两格。提出在班级推荐会上推荐,分享互动,还可以推荐给家人、小伙伴,或者做成海报,图文并茂,张贴在墙上,这些都凸显了习作的交际功能。同时,根据中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孩子体会到善于留心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提醒他们从小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语文园地一》教材解析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4个板块的内容。“交流平台”凸显单元主题目标,通过学习伙伴之间的对话提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菏泽市重点中学2025年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物理试题理试题含解析
- 河南焦作市沁阳市2025届初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特效化妆工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红色简约商务风季度绩效考核报告
- 电机在医疗放射设备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市场品牌建设与竞争力提升考核试卷
- 煤气化中的智能化制造技术发展前景考核试卷
- 工程质量事故分析总复习考核试卷
- 液压技术在物料搬运设备中的重要性考核试卷
- 2025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考试数学试卷
- 足球裁判规则PPT
- 利润分配专项审计
- 探索性数据分析简介课件
- Q∕SY 01186-2020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技术规范
- 刨花板生产线
- PPT肾癌诊疗指南CSCO课件
- 螺纹的标注-PPT课件
- 《港口装卸工艺》课件chap3 件杂货
- 原材料进厂检验管理制度及检验规程
- 建设单位业主方工程项目管理流程图
- 碎石挤密桩复合地基施工工法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