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生物总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_第1页
2025年高考生物总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_第2页
2025年高考生物总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_第3页
2025年高考生物总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_第4页
2025年高考生物总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

稳定性

、1

课标要求核心考点五年考情核心素养对接

1.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规2023:辽宁T17、湖北T7和

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T9、广东T13、浙江1月1.生命观念一一简述物

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T1;质循环、信息传递的过

生态系统的物

源;2022:河北T18B、辽宁T23程和特点,建立生态系

质循环

2.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1);统的整体性观念;分析

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2021:广东T1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

3.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2020:全国IIIT6建稳态与平衡观。

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2023:湖南T4A;2.科学思维一一尝试运

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2022:湖南T8B;用结构分析法、模型建

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2021:海南T24(2)、河北构法、定量分析法等分

调节起着重要作用;生态系统的信T13D、江苏T9C、福建T18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

4.解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息传递(1);定性。

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2019:天津T5A、全国IT313.科学探究一一通过

定,并维持动态平衡的能(3)、江苏T6D、海南“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

力;T25A解作用”“设计制作生

5.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2023:重庆T17(4)、广东

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的实验,提高实验设

T21、湖南T13A、全国乙T31

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事计、方案实施及观察、

(2)(3)、浙江1月T22

件、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分析能力。

(3)、海南T19(5);

侵等;4.社会责任一一通过实

2022:河北T18c和T22

6.阐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生态系统的稳例分析,理解物质循

(3)、海南T5B、辽宁

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定性环、信息传递在农业生

T11D、江苏T10D;

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产中的应用;针对当地

2021:湖南T4CD、河北

7.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提出提高其稳

T12C、辽宁T11D;

和比较不同生态瓶中生态系定性、使人与自然均受

2019:天津T7(4)、江苏

统的稳定性,撰写报告分析益的改进建议

T15B

其原因

L高考对生态系统的功能的考查频率较高,且往往结合一定情境(包括文

字背景、图示和表格等)进行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结合种群、群

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进行综合考查。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

命题分析预测

择题。

2.预计2025年高考依然会将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与生态学的其他知

识综合起来进行考查,突出对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的考查

0阻11』教材读新

KJg--9WRVtU.dML.b为伍启

全域性^±2JtAnw£HlWn(-■*|命M动的<f*1S"

«(x*If»

畏■的力■作州「\、一一口”财关系.施拧16乐鳗的平

g”)倚、降发

I便力"2M"||<citr)

自我可防・力II及计wrtiMrKWKs%ti

,-----1——口<Mt力3宝件修复力0定件

aaitnftcttMn

考点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敕材带;读运咐学生用书

P303

1.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碳循环

•,江[tBltllllVglU.•*.・-1・元

IQ.

■•■串生物及■”PI」L1!U网

TTAjfe_4J♦

耳叵工”1全域tt.M外性

“作不■[・环境中:14tl2网上竺

布式t生,口僖中.|Sl_l«LfLffl2L

传■_「',灯扁•环境之时।35

制式111,町嬉内M;PUXMUflU

M卜iSAffIM:牛产,雨"先合作“lit化♦介曜杆唱

盘带Li出M■:1A4.丽■看的咱里怛ILe♦!!第

介・件用、牝“燃料ua

大发化石•”<»*,除放大*VtfM>L」

♦林:a

叁■■・川什・,■・中阴・▼・

室*应1・・

第1:使气・升4.加恢4UKW高山津川・化.”俄

*«女I升

2.生物富集

中特林从周根斗堆"攻.&"K8几K或"if化介

位其AMMWklfniLJI£LJMI*窟的H象

(U|ftWft<M»

0味配・A611Hll行”1刖£1H右令Mft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形式[14]太阳能-化学能一热能[15]无机物U有机物

沿[16]食物链(网)

过程在[17]生物群落和[18]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单向流动

特点[19]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性、全球性

范围生态系统[20]各营养级一物圈

(1)在生物群落中它们的流动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且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联系

八(3)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21]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返的[22]

动力

4.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实验原理:

①土壤中存在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23]分解者。

②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24]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温度、水等因素相关。

(2)实验方案及结论

比较项目参考案例1参考案例2

实验假设土壤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实A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土壤浸出液和淀粉

实验组对土壤进行[25]灭菌处理

验糊

设对照组对土壤不做处理B烧杯中加入等量的蒸储水和淀粉糊

计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26]微生物是否含有土壤浸出液

Ai不变蓝

A

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的腐烂程度小于A2[27]产生一红色沉淀

实验现象

对照组Bi变蓝

B

B2[28]无砖红色沉淀

结论分析[29]土壤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注:在Ai、Bi中加入碘液,在A?、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

基础自测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X)

2.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4)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X)

4.只有在光照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是同时进行的。(X)

5.能量流动的起点通常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终点是散失的热能;而物质循环中物质在非生物环境与生

物群落之间循环往返,无起点和终点。(4)

6.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和能量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X)

7.生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浓度也越高。(Y)

8.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消除温室效应的形成;(X)

碳循环中无机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2023江苏,T4B、C]。(V)

9.“过腹还田”可使农作物秸秆得到多途径的利用[2022浙江6月,T18D]。(4)

10.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

碳可以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2021河北,T22(4)]0

情境应用.

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地施加氮肥呢?

提示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需要为目的的。

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

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深度思考.

1.请从物质与能量观的角度解释大气中的碳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提示(1)物质变化:大气中的碳以CCh的形式首先被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C5固定形成C3,然后C3在

ATP和NADPH的作用下被还原成C5和(CH2O)等。(2)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活

跃的化学能,再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2.生物富集作用与能量流动的特点相同吗?

提示不相同。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而农药或重金属盐等存在生物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

生物体内这些物质浓度越高。

3.生物圈是不是一个在物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为什么?

提示(1)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与其非生物环境

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2)生物圈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

统。因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生物圈必须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

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f-----------------3部副一雕---------------------------学生用书

P305

命题点1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分析

1.[全国III高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Ch形式循环

解析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错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是通

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的

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含碳有机物中的碳返回大气中,因此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

环节,C正确;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Ch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含碳

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命题变式

[设问拓展型]碳循环中,蓝细菌能将大气中的CO2转化为生物体内的含碳有机物;氮循环中,相关细菌能

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氮和动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氮废物转化为N2,上述过程中的蓝细菌和相关细菌分别属

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分解者。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产量和效益,往往要施用氮肥,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补充植物生长发育中所需元素,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

的部分。

解析蓝细菌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及进行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细菌大

多数是异养生物,属于分解者。农业生产中,施用氮肥可以为植物提供生长所必需的元素,有利于物质的

合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所以有利于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浙江4月高考,6分]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字母D表示大气中的CO?,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低于冬季。

(2)CCh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呼吸作用和C的分解作用

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Ch后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

CO?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02量。

(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非生物环境,其他字母及

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TE~D”、取消“D-A”。

解析(1)首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示意图中的A为生产者、D为大气中的CO2,然后再依次确定B为消

费者、C为分解者、E为化石燃料。由于冬季天气寒冷,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取暖,且夏季植物光合作用旺

盛,一般情况下夏季大气中CO2含量低于冬季。(2)CCh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态

系统,之后可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等进入大气。正常演替过程中的生物群落,生产者吸收的

CCh量应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Ch量,这样有利于演替的正常进行。(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

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通过呼吸作用等产生的热能都指向D中,所以D为非生物环境,生产者不能利用热

能,要取消“D—A”。

命题变式

[图形变换型]如图为碳循环局部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D)

A.图中至少有3条食物链

B.碳在生物群落内以C02的形式进行流动

C.CCh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D.增加E的数量和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均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A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E为生产者,F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B为三

级消费者,C为分解者。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故图中至少有一条食物链,A错误;破在生物群

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B错误;CCh除了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通过某些微生物

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C错误;增加E(生产者)的数量可加强对CCh的吸收,减少化石燃料的

燃烧可减少CCh的排放,这两种方式均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D正确。

命题点2生物富集作用

3.[2023哈尔滨质监]生物富集效率可以用生物富集系数(BCF)进行量化,计算公式为BCF=生物体中某

种物质的浓度/环境中同种物质的浓度,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C)

A.生物富集的过程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B.生物富集效率会受生物特性、有害物质性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C.BCF越大,说明该物质越容易在生物体内分解

D.生物富集具有全球性

解析由“BCF=生物体中某种物质的浓度/环境中同种物质的浓度”可知,BCF越大,说明该物质越难在

生物体内分解,C错误。

4.[2023浙江6月节选,6分]地球上存在着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的生态系统在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

上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各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消杀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害虫时,喷施了易在生物体内残留的杀虫剂Q,一段时间后,在该草原不

同的生物种类中均监测到Q的存在,其含量如图所示(图中数据是土壤及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Q的平均

值)。由图可知,随着营养级的递增,Q含量的变化规律是逐级积累(或增大);在同一营养级的不

同物种之间,Q含量也存在差异,如一年生植物与多年生植物相比,Q含量较高的是多年生植物。因

某些环境因素变化,该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荒漠,影响演替过程的关键环境因素是温度和水分。该演

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所占据生态位的变化趋势为逐渐减小。

(2)农田是在人为干预和维护下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人类对其进行适时、适当地干预是系统正常运行

的保证。例如在水稻田里采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等三项干预措施,其共同点都是

干预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稻田里施无机肥,是干预了系统物质循环过程。

解析(1)从图中数据可知,随着营养级递增,Q含量的变化规律是逐渐积累。某些物质,如Q等,具有

化学性质稳定、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等特点,其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会随着生物体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

此,与一年生植物相比,多年生植物体内Q的含量较高。因某些环境因素变化,该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荒

漠,影响演替过程的关键环境因素是温度和水分。该演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会被替代,草原中优势

种的生态位逐渐减小。(2)在水稻田里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都干预了系统的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一般来说,土壤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被生产者利用,在稻田里施

无机肥,无机肥中的无机营养可被生产者直接利用。因此,在稻田里施无机肥干预了系统物质循环过程。

命题点3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5.[多选]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

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的处理情况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CD)

组别1组2组3组4组

土壤处理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

土壤湿度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

A.该实验能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因变量是土壤的湿度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几乎不被分解,2、4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分解

解析根据题表及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有两个自变量:土壤是否灭菌和土壤湿度。该实验能探究不同土

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因变量为落叶分解程度,A正确、B错误。作为实验材料的

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防止落叶中的微生物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1、3组土壤灭菌,落叶几乎不被分

解;2、4组没有灭菌,土壤中的微生物会分解落叶,且在湿润和较干燥的环境中对落叶的分解程度不同,

D正确。

6.[2024大庆适应性考试]将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

理,重复3次,每隔15d检测一次秸秆残留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B)

.■人修竣

l®r\.依渔

x\♦±9

A.秸秆还田后露天堆放是利用秸秆最合理的方式

B.温度、湿度、。2浓度均会影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速度

C.秸秆残留量越低说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越弱

D.从露天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型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型微生物

解析土埋方式下秸秆残留量下降最快,即秸秆分解最快,因此秸秆还田后土埋是最合理的处理方式,A

错误;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主要通过细胞呼吸,而温度、湿度、Ch浓度等因素均会影响微生物的呼吸作

用,进而影响对秸秆的分解速度,B正确;秸秆残留量越低说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越强,C错误;露天堆

放处理比水泡处理时氧气多,而曲线图显示露天堆放时秸秆残留物较多,可推测好氧型微生物的分解能力

弱于厌氧型微生物,D错误。

命题点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分析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的形式进行的

C.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解析粪便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植物不能利用,A错误。

8.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借助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相依相伴进行

B.图中②可表示热能,③④只能表示能量流动的部分环节,不能表示物质循环的部分环节

C.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质沿③④传递会表现出生物富集

D.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③④过程的传递形式主要为含碳有机物

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借助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即捕食关系)相依相伴进行,A正确;图中②表

示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③④可以表示能量流动或者物质循环的部分环节,B错

误;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质沿③④传递会表现出生物富集,营养级越高,有害物质积累越多,C正确;碳

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碳在③④过程的传递形式主要

为含碳有机物,D正确。

考点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lit备就.■■学生用书

P307

1.信息传递

逋过ll&u逗传,.tot.A.a«9

*»区一化学口息|iliiPUL22a双件4.如代・rrnn««iF

Lfj为ilth通过4«的3山县江女改逞.WlililFWW

信。工体

过忤一4,一,4

中将

介,)LCMW

N**»««&«*

个体:剧’I鲤生的」..行・・不斤似息传通

作幅♦解:叟■”“方力邛■,育不外信•的传盘

解罐国重基♦统।,。利口为曼・遗羚牛毒

引艮的整定

「HIMn三包二殳的尸■

应州flMMM—

MII0ULL2III]化午的祇

lt^«ilUWA

遗行论制

利用昆虫信

1121旦从榆废警示,r*

5Mt

!-i(1)生态系统的信息既可来自生物,也可来自非生物环境。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般指的是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及种群内个体间的信息传递,细胞间的信息传

递指的是个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可见二者研究的对象存在差异。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既可以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也可以

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传递。

2.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

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

生物之间,生物与非

范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圈

生物环境之间

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

地位驱动物质循环的动力能量的载体

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基础自测.

1.生物可以通过一种或多种信息类型进行交流。(Y)

2.昆虫通过特殊的腺体分泌的信息素可以通过空气传播。(T)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x)

4.利用性外激素诱杀害虫属于化学防治。(x)

5.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这说明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d)

6.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只来自非生物环境。(X)

7.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X)

8.(题干信息说明: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

息属于化学信息。

深度思考-

黑光灯诱杀害虫和施用信息素都能控制害虫数量,它们的原理相同吗?

提示不相同。黑光灯诱杀害虫依靠的是物理信息,直接降低害虫种群密度。施用信息素依靠的是化学信

息,以降低害虫的出生率,进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fI®峋So,\学生用书

P308

命题点1信息传递的类型和作用分析

1.[高考组合]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C)

A.[2023湖南,T4A改编]“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中油菜花通过物理、化学信息吸引蜂蝶

B.[2021海南,T24(2)改编]雄鹿常通过吼叫、嗅闻等方式获得繁殖机会,其中嗅闻利用的信息种类属于

化学信息

C.[2021江苏,T9C]在繁殖季节,白鹭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属于行为信息

D.[2021福建,T18(1)改编]光和温度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物理信息

解析油菜花的黄色(物理信息)可吸引蜂蝶,油菜花分泌的化学物质(化学信息)具有香味,也可吸引

蜂蝶,A正确。嗅闻的对象是能产生气味的物质,嗅闻利用的信息种类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鸣叫声属

于物理信息,C错误。光、温度、湿度等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物理信息,D正确。

2.[海南高考]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

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D)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解析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A正确;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反射的光,光属于物

理信息,B正确、D错误;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因此会对其进行愤怒地啄击扑

打,C正确。

命题点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综合分析

3.[2022湖南]稻一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

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解析该种养模式通过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A错

误。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采用灯光诱虫

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捕食为种间关系,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为同一物

种,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不是捕食关系,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

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4.[2024江苏检测]下列关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C)

A.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B.光照对于植物既可能是能量,也可能是一种信号

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如植物和太阳之间的信息传递

D.在信息传递的作用下,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而物质是能量流动

的载体,A正确。光照对于植物既可能是能量,如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对光能进行转化;同时光照也可

能是一种信号,影响植物基因的表达,B正确。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但并不都是双向的,

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在捕食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但植物和太阳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植

物无法向太阳传递信息,C错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在信息传递的作用下,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D正确。

考点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生用书

P309

攸材谩闻

1.生态平衡

加四通让于同目0定的A就6

1•:》4»景忧的改邮力保持相仃龄比

l0e曲・华仔卜产一前。一饮*的,I『拿迸WifW

-。谶心的正拿坦万

a»F■:生产力於I比较的依左

雄•:椁制公fllil篁"亶化的事聆嗖钦电发

牛的变化

HULL.

ftHI:啦FI循■0与46系址也L

他使"克*in妣山拉f费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

吐牛金融07曲述&L。9站梅。功恁计于桁S▼■收上物处力

"小贝一期。—・力

;智反强”皆

出在+含霸慎的n我・柞・力”-匈।取直—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

项目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11]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

实质[10]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相对稳定

核心「12]抵抗干扰,保持原状「13]遭到破坏后恢复原状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口4]复杂,抵抗条件越适宜,恢复原状所需时

影响

八力稳定性[15]越强间越短

三者联悯者是I司时荐茬于同二系统中体顼生态系统稳加拓两不方面,石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

系统的稳定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3.设计和制作生态缸

(1)实验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相关分析

花志缸必须是[19]封闭的防止外界生物或菲生物由素的干扰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使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能够进行[20]物质循环

力,种类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21]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的2]透明便于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便于观察

生态缸不宜过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二二

便于操作,且使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定的[23]空间

生态缸应置于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生物死亡

阳光直射

选择的动物不宜过多,个体不宜太大减少对氧气的消耗,防止氧气的产生量小于消耗『

(2)结果分析

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存活一段时间。生态缸中的营养结构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

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

基础自测

1.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Y)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表现在自身净化作用、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和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

负反馈调节等方面。(4)

3.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上升。(X)

4.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Y)

5.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缸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X)

6.相对稳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2022河北,T12C]。(4)

7.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2021河北,T12C]。(X)

深度思考

1.除了生态系统中存在负反馈调节,还有哪些生命活动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

提示绝大多数激素分泌的调节、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等都存在负反馈调节。

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那么生态系统中是否存在正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与负反

馈调节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生态系统中存在正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的区别如表所示:

调节机制正反馈负反馈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

调节方式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生的变化

结果常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若一个湖泊受到的污染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

实例分析草原上植食性动物和植物的数量变化

则污染会越来越严重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一定是相反的吗?

提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并不一定都是相反的,如冻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稀少,营

养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又由于环境条件极其恶劣,因此,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很低。

学生用书

P310

命题点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调节机制分析

1.[2024宝鸡检测]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实现

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A.正反馈调节可通过自身功能减缓系统内的压力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B.环境容纳量、自我调节、自净作用等都是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表现形式

C.污染水域切断污染源后,生物群落的恢复是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之一

D.生态系统发育越成熟,则其结构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也越强

解析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赖于以负反馈为基础的自我调节,A错

误;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表现有环境容纳量、自我调节、自净作用等,B正确;污染水域切断污染源

后,生物群落可逐渐恢复,这是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之一,C正确;生态系统发育越成熟,则其

物种丰富度也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也越强,D正确。

2.北极苔原指北极地区北冰洋与泰加林带之间的永久冻土地和沼泽地带,苔原气候属荒漠气候,年降水量

低。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

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