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塘沽滨海中学2024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祝融是根干莓生的炎黄后裔。然而翻看更多的史料,就会发现高贵的祝融其实是个官名。
(甲)《国语》中就有“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日'祝融',其功大矣”的记载。
可见"祝融"是官职,负责掌管用火事宜。(乙)这在《汉书•五行志上》中得到了印证:“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
祭火星,行火政。”
(丙)由字可知,“祝”在甲骨文中如人跪在神前祷告;“融”的形态则是炊烟自一种叫“鬲”的烹任器具旁边
如虫般蠕动而出。祝融成为“火”的代言,合掣欢用。
火的使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意义重大。对于尚在零际状态下的古代先民来说,火是防御野兽的工具、抵御
严寒的利器、烹饪美食的神物。即便是越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火不必再靠天赐予,但如何保留火种、如何将火的使
用极大化,依然是个难题。在这一点上祝融丝对功德无量,否则也做不了火官。而且在那一时期火之威力堪比如今的
武器,身为火官,必然会在现实生活中参与部落战争,并担负重任。于是就有了传说中“黄帝大战蚩尤”时祝融襄助
火攻,黄帝南巡祝融随侍为之“辨乎南方”的故事。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玻的一项是
A.根正苗红B.众望所归C.蒙昧D.绝对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标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杯揭幕战开始,中国足球队缺席,但中国媒体并不缺席。为了利益,中国一些媒体成为戏精段子手。如何极
尽所能制造出戏剧性,如何把世界杯搞成肥皂剧和悬疑片,如何东拉西扯演绎戏剧性冲突,反倒成了刷屏利器。而之
所以段子和戏精能在世界杯期间,以及对冰岛足球真正崛起原因的漠视,恐怕也不难看出中国足球水平之所
以落后的根本所在,不难找出中国足球土壤之所以贫瘠的源头。
因为爱所以爱,没有的辉煌,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所有足球强国的成绩都孕育于热爱足球的土壤,得
益于强大的青训体系,需要有别于“盆景工程”式的炒作,()。就像当点击量和有态度产生分歧时,点击量
能带来短暂的狂欢,但有态度却能在中„媒体如此,冰岛足球如此,中国足球也不可能例外。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何东拉西扯演绎出戏剧性,如何把世界杯搞成肥皂剧和悬疑片,如何极尽所能制造戏剧性冲突,反倒成了刷屏
利器。
B.如何东拉西扯制造出戏剧性,如何把世界杯搞成肥皂剧或悬疑片,如何极尽所能演绎戏剧性冲突,反倒成了刷屏
利器。
C.如何东拉西扯制造出戏剧性,如何把世界杯搞成肥皂剧和悬疑片,如何极尽所能演绎戏剧性冲突,反倒成了刷屏
利器。
D.如何东拉西扯演绎出戏剧性,如何把世界杯搞成肥皂剧或悬疑片,如何极尽所能制造戏剧性冲突,反倒成了刷屏
利器。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大行其道一挥而就耳濡目染水滴石穿
B.盛行一时一挥而就潜移默化积羽沉舟
C.大行其道一蹴而就潜移默化水滴石穿
D.盛行一时一蹴而就耳濡目染积羽沉舟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足球作为一个运动项目所产生的运动规律需要有着最起码的尊重
B.作为一个运动项目所产生的运动规律需要对足球有着最起码的尊重
C.需要对足球作为一个运动项目所产生的运动规律有着最起码的尊重
D.需要作为一个运动项目所产生的运动规律对足球有着最起码的尊重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笔墨最先成熟于书法之中,后来书法入画,使得笔墨在中国画中形成了—的魅力。书法入画,进而产生了水墨
写意人物画,这一书一画之所以能融合在一起,是因为都以笔墨为本,讲究骨气、格韵。书法、中国画都是以笔墨语
言来—物体形象,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是通过造型来表达笔墨精神的,笔墨是书法与中国画的核心。颜真卿的《祭
侄文稿》墨法苍润、干练流畅,全文234个字,蘸墨仅7次,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枯笔,每一笔都—着强烈的悲痛之
感。文中墨色由浓变淡,笔画由粗变细,点画间牵丝映带,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通篇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
的情感融为了一体。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描绘的是一位袒胸露腹的老者形象,整幅画用笔豪放,墨色变化丰富多彩,
质感强烈,给观赏者一种的感觉。画面虽然只详细勾勒了面部和腹部,其他地方大笔横扫,(),这就是对“一
笔藏万笔”的真实体现。无论书法还是中国画,都是运用墨的变化来显现艺术形式,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表现
在每个人的笔墨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别具一格创造表达自由洒脱B.别具一格塑造流露酣畅淋漓
C.独树一帜创造流露自由洒脱D.独树一帜塑造表达酣畅淋漓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却只用寥寥几笔
B.寥寥几笔之后,但其表现力却是无穷无尽的
C.寥寥几笔带过,但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D.为读者创造无尽想象空间时,却只用了几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书法还是中国画,都是运用墨的变化来表现艺术形式,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表现在每个人的笔墨中。
B.无论书法还是中国画,都是运用墨的变化来显现艺术形式,每个人的笔墨中都承载着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C.无论书法还是中国画,都是运用墨的变化来表现艺术形式,每个人的笔墨中都承载着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D.无论书法还是中国画,都是运用墨的变化来显现艺术形式,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最表现在每个人的笔墨中。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
他送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标与武冈由“沅水”相通,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
B.“送君不觉有离伤”,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离别时的乐观豁达,为诗歌定下昂扬的情感基调,完全没有送
别诗常有的离愁别绪。
C.“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诗,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表达对远行人的宽慰之情,恳切感
人。
D.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化“远”为“近”,使“两乡”成为“一乡”,虽人分两地,却情同一心,传达出离别
时的一片深情厚谊。
2.2020年初,一场空前的“新冠肺炎”灾难席卷了中国大地,四方朋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不久前,日本舞鹤市政
府驰援我国大连一批物资。在捐赠物资的包装箱上,写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诗句。请问:日本朋
友为什么选用这两句唐诗?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①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①吕叔潜:作者志同道合之友。②妲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中秋之夜,联想到与月亮有关的神话,“飞镜”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形态,“金波”描绘了月下
波光粼粼的水面。
B.“被白发”表达了词人白发已多、功业无成的慨叹,“欺人奈何”以质问的方式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
心痛苦。
C.词的下片,词人想象自己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收复山河的理想。
D.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一篇瑰丽激
昂的优秀词章。
2.请赏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精妙之处?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
(1),o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
(2)去来江口守空船,-夜深忽梦少年事,o(白居易《琵琶行》)
(3)秦爱纷奢,o,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岛
闻一多
海船快到胶州湾时,远远望见一点青,在万顷的巨涛中浮沉:在右边崂山无数柱奇挺的怪峰,会使你忽然想起多
少神仙的故事。进湾,先看见小青岛,就是先前浮沉在巨浪中的青点,离它几里远就是山东半岛最东的半岛——青岛。
簇新的、整齐的楼屋,一座一座立在小小山坡上,笔直的柏油路伸展在两行梧桐树的中间,起伏在山冈上如一条蛇。
谁信这个现成的海市蜃楼,一百年前还是个荒岛?
当春天,街市上和山野间密集的树叶,遮蔽着岛上所有的住屋,向着大海碧绿的波浪,岛上起伏的青梢也是一片
海浪,浪下有似海底下神人所住的仙宫。但是在榆树丛荫,还埋着十多年前德国人坚伟的炮台,深长的甬道里你还可
以看见那些地下室,那些被毁的大炮,和墙壁上血涂的手迹。——欧战时这儿剩有五百德国兵丁和日本争夺我们的小
岛,德国人败了,日本的太阳旗曾经一时招展全市,但不久又归还了我们。在青岛,有的是一片绿林下的仙宫和海水
泱泱的高歌,不许人想到地下还藏着十多间可怕的暗窟,如今全毁了。
堤岸上种植无数株梧桐,那儿可以坐憩,在晚上凭栏望见海湾里千万只帆船的桅杆。远近一盏盏明灭的红绿灯飘
在浮标上,那是海上的星辰。沿海岸处有许多伸长的山角,黄昏时潮水一卷一卷来,在沙滩上飞转溅起白浪花,又退
回去,不厌倦地呼啸。天空中海鸥逐向渔舟飞,有时在海水中的大岩石上,听那巨浪撞击着岩石,激起一两丈高的水
花。那儿再有伸出海面的栈桥,去站着望天上的云,海天的云彩永远是清澄无比的,夕阳快下山,西边浮起几道鲜丽
耀眼的光,在别处你永远看不见的。
过清明节以后,从长期的海雾中带回了春色,公园里先是迎春花和连翘,成篱的雪柳,还有好像白亮灯的玉兰,
软风一吹来就憩了。四月中旬,奇丽的日本樱花开得像天河,十里长的两行樱花,蜿蜒在山道上,你在树下走,一举
首只见樱花绣成的云天。樱花落了,地下铺好一条花蹊。接着海棠花又点亮了,还有脚躅在山坡下的“山嘟躅”,丁
香,红端木,天天在染织这一大张地毡:往山后深林里走去,每天你会寻见一条新路,每一条小路中不知是谁创制的天
地。
到夏季来,青岛几乎是天堂了。双驾马车载人到汇泉浴场去,男的女的中国人和十方的异客,戴了阁边大帽,海
边沙滩上,人像小鱼一般,曝露在日光下,怀抱中是熏人的咸风。沙滩边许多小小的木屋,屋外搭着伞篷,人全仰天
躺在沙上,有的下海去游泳,踩水浪,孩子们光着身在海滨拾贝壳。街路上满是烂醉的外国水手,一路上胡唱。
但是等秋风吹起,满岛又恢复了它的沉默,少有人行走,只在雾天里听见一种怪木牛的叫声,人说木牛躲在海角
下,谁都不知道在哪儿。
[注]“木牛”发出的声音其实是团岛上的汽笛声。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谁信这个现成的海市蜃楼,一百年前还是个荒岛?”中的“海市蜃楼”本指虚幻的自然景象,文中用以形容
青岛的美丽非凡,如同奇幻的仙境。
B.第二段末尾讽刺当时政府和权贵一方面沉溺于歌舞升平之中,另一方面让人们淡忘当年外族战争的史实,表达了一
个知识分子的愤懑和抑郁之情。
C.第三段主要写为照晚景,用词新颖别致,语言典雅清新,运用多种辞格和灵活句式生动形象地摹景状物,体现出作
者艺术创作中的音乐美和韵律感。
D.末段以“怪木牛”的叫声反衬环境的宁静,以“人说木牛躲在海角下,谁都不知道在哪儿”作结使文章增添了神秘
的色彩,给人留下诸多回味和悬想。
2.本文对青岛观察和描述的角度多样而层次分明,请联系全篇概括分析。
3.这是一则即景抒情散文,请结合景物类别简析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
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
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
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
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
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
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
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通过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
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
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
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
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以及佛教、袄教、景教、
摩尼教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等,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对各种文化的简
单相加,而是将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相互依存、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正是敦煌文化的独
特优势,我们应从整体上理解敦煌以及敦煌文化。
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
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
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
历久珍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于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在绵延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时代内涵,正是敦煌文化的魅力与活力所在。对敦煌文化中蕊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
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
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
和帮助。
(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文化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体,同时又吸纳了多种外来文化元素,内涵丰富。
B.虽然历经社会变迁,自然环境恶劣,但是敦煌文化崇德向善的底色却从未改变。
C.敦煌的文学艺术都是为反映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人生的关怀。
D.融通是敦煌文化的特点之一,它体现了“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问题,中间分析原因,最后发出倡议,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
B.文章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总结了敦煌文化在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四个特点。
C.文章论证敦煌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具体例举了构成敦煌文化的多种元素。
D.文章在论证敦煌文化特点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了敦煌文化对于当今时代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文化的研究表明,一种文化只要能在其原来的基础上开放纳新和再创造,就一定能取得开拓发展。
B.关注现实人生和当下生活是敦煌文学艺术的生命力所在,一旦进人玄想,文学艺术将失去其生命活力。
C.敦煌文化的魅力在于文化融合,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D.传承发展敦煌文化,今天还需要深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人文精神,并赋予它时代的内涵。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琴艺术
吴钊
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因琴相知、因人绝弦的千古美谈,讴歌了超越现实存在的心灵沟通,在被后世传诵数千
年的岁月中,每每会激起“天下谁人能识君”的深深感叹。
古琴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构成了华夏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经过两千载岁月浸润而臻于完
善,已成为再现中华传统艺术风貌、重拾传统文化记忆、传承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精神遗产。
古琴艺术与中国其他传统器乐艺术形式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律学、乐学、斫琴工艺、演奏技巧、传承
方式以及哲学、文学、社会生活等领域都具有突出的高雅文化特点。
相比于传统乐器,古琴琴体形制特殊,制作工艺精致,兼具视觉审美与实用器物的双重价值。历代琴人将古琴每
一处结构、每一分尺度都视作自然与生命的浓缩或延展。在传世名琴的琴腹、琴底等处,多见类似画作之上的题款、
刻印,无论是作为寄情寓志,还是作为操弄之后的闲暇把玩,都体现出琴人对古琴所特有的、非一般乐器所能比拟的
文化情感。
现存的传统古琴曲目约有三千余首,在标题之下多有提示性的解题。从思想内涵来看,基本可以归在儒、释、道
三家以及清谈玄学的范畴之内,其表现形式多借写景、叙事完成抒情。
与其他传统音乐多用工尺谱标记音高与节奏的方式不同,古琴谱记载的是弹奏时的定调、弦序、徽位以及左右手
指法、奏法,而不记节拍节奏。现藏于日本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乐谱,其用汉字
——详细描述的记谱方式像是一份加密文件,缺少古琴这一“密码本”,是无法从中读出鲁乐的。
繁琐的记谱在唐代得以简化,减字谱沿用至今已逾千年,具有简便易学与记录音位、手法详尽的优点。也正是由
于琴谱是一种只记录音高和弹奏手法的指位谱,因而这一古琴秘笈须通过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才能完整地传承旋律。
琴谱不记节拍节奏的特点,也使得据谱演奏古琴充满创造性与灵活性,这一特殊的过程被称为“打谱”,是传承
古琴音乐的重要方式。两千年来,琴人通过“打谱”的方式,不断地在古老的琴乐艺术中注入新鲜的血液,充分体现
了琴人在处理“口传心授”与“依谱寻声”、流派传统与琴人个性等关系方面的经验与智慧,使得传统乐曲不断丰富
和发展。这独有的传承方式使古琴艺术既保持了原有的风姿,又展示出容纳百川的情怀,使得这条开放的前进的河流,
承载了数以千年的积淀,缓缓流至今日。
古琴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无论是清微淡远,还是中正平和,传达出由感官愉悦到情感愉悦以至培养情操的
不同审美诉求。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弹琴有助于找到静雅与畅达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
独特的情感追求,琴人将艺术、人生、理想等情感内涵融入指端,以求得知音与共鸣。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艺术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遗产。
B.在古琴的琴腹、琴底等处,常见体现琴人特有的文化情感的题款、亥UEh
C.古琴琴谱不记节拍节奏,难以直接视唱,只有依托古琴,才能读出音乐。
D.琴人在演奏古琴时之所以能够“打谱”,是因为古琴琴谱是一种指位谱。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知音的故事有力地论证演奏古琴是中国传统文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B.文章从多个方面将古琴艺术和传统器乐艺术作了比较,阐述了古琴艺术的特点。
C.文章以“文字谱”《碣石调•幽兰》为例,论述了古琴琴谱记谱方式的独特性。
D.对于古琴琴谱,文章先交代记载内容,再从旋律传承和演奏两个层面加以分析。
3.古琴艺术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哪些情感追求?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江楼记
(明)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
是声教所攀,罔闻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
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闽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夫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
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嘱,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阻之严固,
必口:“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
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攀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
郊之上,耕人有炙肤软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被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
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
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不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不旋踵间而感慨
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
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
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图治之功者,勒诸碑铭。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六朝迄于南唐,斐皆偏据一方类:大抵
B.由是声教所孽,罔间朔南暨:到
C.此朕德缓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也绥:制止
D.欲上推宵町图治之功者,勒诸碑铭肝:天色晚
2.下列各项对文章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氐确的一项是
A.六朝指建都建康的南方六个朝代,按时间顺序依次是东晋、吴、宋、齐、梁、陈。《资治通鉴》将之作为正统编年
纪事,后人遂合称为六朝。
B.相传大禹铸造九鼎,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们作为传国之重宝,此后“鼎”也就成为了拥有政权的象征,后世因
此称定都建国为“定鼎”。
C.文中“中夏”代指全国。“夏”原本是史书中记载第一个王朝名称,后来也指古代中原地区;因与外族对应,又
衍变为华夏、中国之意。
D.“逢掖之士”指儒生。逢掖是古代读书人穿的一种袖子宽大的衣服,后代指儒生。用所穿之服代指学子的词汇还
有“青衿”、“青衫”等。
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2)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4.本文抒发了哪些情感?请加以概括。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术鲁神,字子肇,其先隆安人。钟稍长,即勤学。父殁,家事渐落,耕不恤,而为学益力。大德十一年,会修
《世皇实录》,燧首以耕荐。延祐二年,迁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赈济吐蕃,多所建白。五年,拜监察御史。时英皇未省
同,卿言:“宜择正人以辅导.“帝嘉纳之。量一奏中书参议■元朗善帝初怒丕纳明昙及命改明善他宣而传宣慰谕卿哼
按辽阳,还往淮东核宪司官声迹,淮东宪臣,惟尚刑,多置狱具,钟日:“国家所以立风纪,盖将肃清天下,初不尚
刑也。”取其狱具焚之。时有旨凡以吏进者,例降二等,从七品以上不得用。钟言:“科举未立,人才多以吏进,若
一概屈抑,恐未足尽天下持平之议。请更进者,宜止于五品。”许之,因著为令。
泰定元年,迁国子司业。明年,出为河南行省左右司郎中。丞相曰:“吾得贤佐矣。”釉日:“世祖立国,成宪
具在,慎守足矣。譬若乘舟,非一人之力所能运也。”耕乃开壅除弊,省务为之一新。三年,耀燕南河北道廉访使,
晋州达鲁花赤有罪就逮,而率傻害加以印帖征之,欲缓其事,神发其奸,奉使因遁去。迁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
诸生素已望釉,至是,私相欢贺。耕以古者教育有业,退必有居。旧制,弟子员初入学,以羊贽,所贰之品与羊等。
釉目:“与其展口腹,孰若为吾党燥湿寒暑之虞乎!”命搏集之.得钱二万缗有奇。作屋四区,以居学者。诸生积分,
有六年未及稔槽者,耕至,皆使就试而官之。迁礼部尚书。有大官妻无子而妾有子者,其妻以田尽入于僧寺,其子
讼之,耕召其妻诘之日:“汝为人妻,不以资产遗其子,他日何面目见汝夫于地下!”卒反其田。
至元四年卒,年六十。谥文靖。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劾/奏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怒/不纳/明日/乃命改明善他官/而传旨慰谕钟/
B.寻劾奏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怒/不纳/明日/乃命改明善/他官而传旨慰谕钟/
C.寻劾/奏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怒/不纳/明日/乃命改明善/他官而传旨慰谕钟/
D.寻劾奏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怒/不纳/明日/乃命改明善他官/而传旨慰谕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阁,是对女子出嫁、成婚的一个称谓,古时也叫“出闺",俗称‘'即发女子”“女子出嫁”“女子出门”等。
B.巡按,派官巡视天下风俗黜陟官吏,始于唐。明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称巡按御史,品级虽低但号称代天子巡
狩。
C.奉使宣抚,官名。元代,朝廷常临时派遣官员至各地视察,以了解民间疾苦和官吏贪廉。任此视察官者称“奉使
宣抚”。
D.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文中喻指始任官职。“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中的“释褐”即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鲁钟刻苦自励,屡获升迁。他自幼勤奋好学,得到姚燧的举荐,后来又逐步得到提拔,担任了监察御史、礼
部尚书等官职。
B.学术鲁鼬重视教育,兴资办学。他建议皇上请正直的学者教导英皇,还建造宿舍,供学生使用。
C.学术鲁钟不畏强权,敢于直谏。在淮东巡查时阻止官员对百姓滥施刑罚,还公正对待凭吏员身份进用的人,最终
都得到皇上赞扬。
D.学术鲁卿坚持道义,以理服人。有个大官的妻子没有儿子,她不把田产留给小妾的儿子,在鲁狮义正辞严的责问
下得以改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殁,家事渐落,钟不恤,而为学益力。
(2)旧制,弟子员初入学,以羊贽,所贰之品与羊等。钟曰:“与其腰口腹,孰若为吾党燥湿寒暑之虞乎!”命搏集
之,得钱二万缗有奇。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段杭州大爷怒慈西湖游泳男子的视频引起热议。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大爷认为“西湖不是你一个人的,
游泳损害了城市的形象”。游泳的男子很不服气,一直在跟大家争论:“西湖申遗并没有不许游泳这条规定,西湖申
遗是为大家服务的。我们已经在西湖里游了几十年了,现在景更美了,水更清了,为什么反倒不能游了?!”
对西湖游泳事件,你怎么看?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B
2.C
【解析】
1.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根正苗红”,意思是家庭出身好的人,是一种文革时期的说法。修饰“炎黄后裔”,使用正确。
B项,“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语境主要讲“由
字可知……祝融成为'火'的代言”是顺理成章的,不合语境。
C项,“蒙昧”,昏昧,愚昧,犹朦胧,迷糊。形容“古代先民”的状态,使用正确。
D项,“绝对”,没有任何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跟“相对”相对)。结合“在这一点上”“功德无量”等分析,
使用正确。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
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
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
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
名号、分隔号。C项,把“鬲”的双引号去掉。此处直接用“鬲”字,不是引用内容,不需要用双引号。故选C。
2、1.D
2.C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
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
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
变的。
本题,“肥皂剧”和“悬疑片”不能同时存在,二者之间应是选择关系,用“或”连接,据此可以排除AC;“演绎”
和“冲突”不搭配,应是“制造”“冲突”,据此可以排除BC。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
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
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①大行其道:原指某种学术、道术正在盛行。现指某种新潮事物流行,成为一种风尚。一般为贬义词或中性词。
盛行一时: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含有褒义。
“期间”和“一时”重复,排除“盛极一时”,应用“大行其道”。
②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这里和“才思”无关,应用“一蹴而就”。
③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常用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思想、动作等。
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两个都可以。
④水滴石穿: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褒义。积羽沉舟: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
压沉,贬义。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里是褒义场合,应用“水滴石穿”。
故选C。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
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
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前面语句是动宾结构,根据句式一致原则,可以排除AB;“运动规律对足球尊重”存在主客顺倒的逻辑错误,排除D。
故选C。
【点睛】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
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
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
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3,1.B
2.C
3.C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别具一格:指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独树一帜:单独树立一面旗帜,比喻与众不同,白成一家。句中指笔墨在中国画
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魅力,故用“别具一格”更恰当,故排除CD。
创造: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塑造:指用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形象。句子
指书法、中国画都是以笔墨语言来表现物体形象,故用“塑造”更符合语境,故排除AC。
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流露:指意思、感情等不自觉
地表现出来。句子指每一笔枯笔都在不自觉地展现出悲痛之情,故用“流露”更符合语境,故排除AD。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等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自由洒脱:
形容潇洒自然,不拘束。句子指《泼墨仙人图》用笔豪放,墨色变化丰富多彩,质感强烈,给观赏者饱满充沛的感觉,
故用“酣畅淋漓”更符合语境,故排除AC。
故选B。
2.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
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
文中“一笔藏万笔”,是指绘画中的以少当多,用笔少而想象空问大。C项中,“寥寥几笔带过”和上文“画面虽然
只详细勾勒了面部和腹部,其他地方大笔横扫”形成对照,后句“给我们留下了尤尽的遐想”则与后文“一笔藏万笔”
相关联。依据邻近原则,把握语意之间的前后衔接,C项最恰当。
故选C。
3.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依据语感推断法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用提取主干法,按照
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是否有问题。
原句的错误有两处,错误一是“运用墨的变化来显现艺术形式”搭配不当,可将“显现”改为“表现",故排除BD;
错误二是“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表现在每个人的笔墨中”与前文“运用墨的变化”“艺术形式”语意衔接不
当,可改为“每个人的笔墨中都承载着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故排除AD。
故选C。
【点睛】
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
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
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4、1.B
2.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你我虽然分隔两地,但有青山相连,同沐云雨,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之下,彼此心意相通,就
如同身处一地,何必悲伤呢!真挚地表达了对朋友的宽慰之情。②日本朋友借此要表达的意思是:日本与中国虽然是两
个国家,但中日一衣带水,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个世界里,中国人遭受的灾难,我们感同身受。表达了对中国人深
切的关怀与激励,令人倍感温暖。③借用中国的诗句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非常恰当得体;不仅表现出对中
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尊重,也表明了中日之间深厚的人文渊源,而且语言典雅,展示了日本的文明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
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
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完
全没有送别诗常有的离愁别绪”错,联系注释及下文,表现诗人对朋友的宽慰和思念,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
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
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
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
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故选B。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句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结
合现实生活,分析选用诗句的现实意义与情感,以及表达效果和交际中的作用。作答本题,先描绘画面,并分析诗人
情感,可写为“你我虽然分隔两地,但有青山相连,同沐云雨,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之下,彼此心意相通,就如同身处
一地,何必悲伤呢!真挚地表达了对朋友的宽慰之情”;然后结合现实生活,“新冠肺炎”灾难席卷了中国大地,日
本与中国虽是两个国家,但在地理上是一衣带水,同处一个世界,风雨同担,命运共体,且大连与舞鹤市是友好城市,
日本舞鹤市政府驰援我国大连一批物资,并选用这两句诗,传达人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表达了“对中国
人深切的关怀与激励,令人倍感温暖”;表达效果和交际角度看,选用的诗句语言典雅,意蕴深厚,借此表达对中国
人民的情感,表达得体,既体现对中国的尊重,也表现出中日间的文化渊源、日本的文明感。
【点睛】
综合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的题目,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
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
5、1.A
2.(1)诗人运用想象,想砍去月中摇曳的树枝,这样月亮在人间洒下的的光辉更多。(2)挡住月光的“桂婆娑”暗指
现实的黑暗(或指山河破碎的现实),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寄托了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理想主义与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
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
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A项,金波’描绘了月下波光粼粼的水面”错误,“金波”指月光的波动。
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诗词语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
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
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意思是: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
更多。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
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
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
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点睛】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
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
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
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6、亦余心之所善兮九死其犹未悔绕船月明江水寒梦啼妆泪红阑干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锚铢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
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
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
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阑干”“锚铢”“苇”“凌”,理
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
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者查字无默写,情景式默写主要考查在
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
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定的技巧。理解性背诵是基础。要想做对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题,首先要下
大功夫苦功夫,把原文要求背诵的段落背会。这是做对这类题的前提条件。否则,要谈默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背诵的时候要注意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不要死记硬背。要背得认真,记得准确,不要一知半解,似是而
非。把握语境审好题是关键。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要
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
7、1.B
2.①空间上,由远而近,先概写乘船远眺青岛状貌,再分别叙写近观青岛的风物人情,角度多元;②时间上,按季节
推移,由春景到夏滩再到秋声,依次展示出青岛不同时令景物的特色,形象鲜明;③内容上,虚实结合,既有对现实
情景的描摹刻画,又有由此及彼引发的对神话故事的联想和对历史往事的追忆,拓展意境。
3.①通过对奇峰碧海夕阳云彩、绿林鲜花等景象的描述,表达了对青岛美丽的自然风物的真挚喜爱之情;②通过对簇
新的楼宇、笔直的柏油路、帆船的桅杆、海滩的伞篷等景物的描述,表达了对青岛人文景观的由衷赞叹之情;③通过
对坚伟的炮台、被毁的大炮、血涂的手迹、日本的太阳旗、可怕的暗窟和烂醉的外国水手等情景的描述,表达了作者
的忧患意识和民族情结。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散文
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
断。
B项,曲解文意,”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愤懑和抑郁之情”刻意拔高了,第二段末尾写到“在青岛,有的是一片绿
林下的仙宫和海水泱泱的高歌,不许人想到地下还藏着十多间可怕的暗窟,如今全毁了。”其实第二段还是意在写青
岛春景之美丽。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明确题干要求,“本文对青岛观察和描
述的角度多样而层次分明,请联系全篇概括分析”,要求概括分析本文写景的角度,要回归文本,概括出作者描写青
岛的角度,再结合散文写景状物常用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在空间上,第一段中作者写到乘船进入胶州湾,由“快到胶州湾时”看到的青岛之景,到“进湾”看到的青岛之景,
再到后面几段详细描写近观青岛所看到的青岛风土人情,体现了由远而近,角度多元的特点;
②时间上,按季节推移,作者笔下的青岛经历了四季的变化,“当春天”到“清明节过后”到“四月中旬”再到“夏
天”,最后,写到“秋风吹起”,依次展示出青岛不同时令景物的特色,每个时节,都让人印象深刻;
③内容上,本文既有对现实情景的描摹刻画,写出了作者所见所闻所感受到的青岛,同时,又有由此及彼引发的对神
话故事的联想和对历史往事的追忆,如“欧战时这儿剩有五百德国兵丁和日本争夺我们的小岛,德国人败了,日本的
太阳旗曾经一时招展全市,但不久又归还了我们”,虚实结合,有利于丰富内容,拓展意境。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分析散文表现的情感,要总览全文,整体把握。要善
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理解、感悟。答题时不可只回答
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还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①对青岛美丽的自然风物的真挚喜爱之情:文中描写了奇峰碧海夕阳云彩、绿林鲜花等景观,描绘出一个自然景观十
分具有吸引力的青岛形象,这样的青岛让作者为之沉醉,也让读者心驰神往。
②对青岛人文景观的由衷赞叹之情:作者通过对簇新的楼宇、笔直的柏油路、帆船的桅杆、海滩的伞篷等景物的描述,
尤其是夏季沙滩上人们休闲场景的描述,”沙滩边许多小小的木屋,屋外搭着伞篷,人全仰天躺在沙上,有的下海去
游泳,踩水浪,孩子们光着身在海滨拾贝壳。街路上满是烂醉的外国水手,一路上胡唱”,体现了青岛人文景观的热
爱与赞美,表达了对青岛生活的陶醉与向往。
③忧患意识和民族情结:作者通过对坚伟的炮台、被毁的大炮、血涂的手迹、日本的太阳旗、可怕的暗窟和烂醉的外
国水手等情景的描述,以及对神话故事的联想和对历史往事的追忆,表现了作者浓浓的忧患意识,深深的民族情结。
【点睛】
鉴赏散文作品,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情。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
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
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要培养并提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
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8、1.C
2.A
3.D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
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敦煌的文学艺术都是为反映现实生活而创作”理解和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三段“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
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可知,敦煌的文学艺术大多聚焦人的现实生活,而不是“都是为反映现实生活而
创作”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
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
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文章开篇提出问题,中间分析原因,最后发出倡议”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可知,文章开篇总括敦煌文化的重
要性和丰富性,中间分析敦煌文化的各个具体特点,最后总结分析敦煌文化的时代内涵与作用,整个行文都没有涉及
原因分析。
故选Ao
3.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
题的方向,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回归文本,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
体会,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一种文化只要能在其原来的基础上开放纳新和再创造,就一定能取得开拓发展”表述错误,条件不充分。依
据原文第一段“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可知,是敦煌文化
在开放纳新中进行再创造取得了开拓发展,而不是所有文化都能在开放纳新和再创造的过程中取得开拓发展。
B项,“一旦进入玄想,文学艺术将失去其生命活力”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第三段”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
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通过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
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
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知,文章只论述了关注现实人生和当下生活对敦煌文学
艺术的重要作用,而“一旦进人玄想,文学艺术将失去其生命活力”于文无据。
C项,“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说法绝对。依据原文第五段“敦
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珍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于当前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可知,敦煌文化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但促进民族文化融合的路径
有多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唯一的路径。
故选D。
9、1.B
2.A
3.①追求知音与共鸣;②追求高雅情致;③追求自然与生命的永恒;④追求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⑤追求清微淡远、
中正平和的艺术品格。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
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B项,“在古琴的琴腹、琴底等处”说法错误,应为“传世名琴”,原文说“在传世名琴的琴腹、琴底等处,多见类
似画作之上的题款、刻印”。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
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
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
A项,”知音的故事”是用来引出论题,不是用于论证的。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
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①依据第一段“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因琴相知……每每会激起'天下谁人能识君’的深深感叹”,可知中国传
统文人通过古琴艺术追求知音与共鸣;②依据第三段“古琴艺术与中国其他传统器乐艺术形式相比较……社会生活等
领域都具有突出的高雅文化特点”,可知中国传统文人通过古琴艺术来追求高雅情致;③依据第四段“历代琴人将古
琴每一处结构、每一分尺度都视作自然与生命的浓缩或延展”,可知中国传统文人通过古琴艺术追求自然与生命的永
恒;④依据倒数第二段“这独有的传承方式使古琴艺术既保持了原有的风姿,又展示出容纳百川的情怀,使得这条开
放的前进的河流,承载了数以千年的积淀,缓缓流至今日”,可知中国传统文人通过古琴艺术追求兼容并包的开放精
神;⑤依据最后一段“古琴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无论是清微淡远,还是中正平和,传达出由感官愉悦到情感愉
悦以至培养情操的不同审美诉求”,可知中国传统文人通过古琴艺术来追求清微淡远、中正平和的艺术品格。
【点睛】
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
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
筛选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技术改造合同改造内容与实施期限3篇
- 2024年度窗帘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合同3篇
- 2024山东消防设施维护与保养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智能家居系统定制开发与部署合同2篇
- 2024年城市燃气管道建设与维护合同3篇
- 2024年园林绿化工程环保验收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格式:全球物流配送服务外包合同
- 2024年度云计算服务合同:科技公司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云计算服务协议2篇
- 2024年度股份制公司法人向自然人借款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度住宅屋顶防水施工与维护一体化服务合同3篇
- 2023年10月秘书学概论自考试卷及答案
- 非预应力锚杆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 安全工作先进班集体申报材料(汇总七篇)
- 新版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
- 特殊教育概论第二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生命的意义》
- 肌骨超声简介
- 锅炉工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
- 中药饮片采购配送服务投标方案
- 中国流行音乐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音乐湘教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下篇
- 《商务礼仪》案例分析题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