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大大发展了歌行体样式,丰富了诗歌内容,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其中把诗归结于唐,由此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垄断之势。唐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无数诗坛泰斗,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鲁迅先生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作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唐诗的繁荣大抵有三个阶段,即景云中至安史之乱前后(盛唐和代表转折时期的集大成的杜甫);贞元、元和间的中唐诗坛;大和、大中间的晚唐初期诗坛。三个阶段,各自繁荣的特点,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诗歌思想主要倾向的不同,而这则直接受到士人心理状态的影响。盛唐诗人之追求风骨、兴象、自然的美,与此时士人强烈的入世思想,与他们对建立功业的热烈向往,与他们的充足自信心是分不开的,是他们这种情怀在美学理想上的反映。近百年的安定繁荣,国力强盛,培养了这一代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豪雄气概与建立功业的强烈愿望,几乎处处流露出来。一大批诗人把边塞写得那样神奇壮伟,山河、功业、豪情,完全融为一体;向往、追求、理想,一切都带着明朗基调与乐观情绪。这就是盛唐风骨的思想基础,也就是盛唐风骨表现出清刚壮大的特点,而不同于魏晋风骨悲怆慷慨的原因。可以说,没有这种昂扬的精神风貌,就不会有盛唐风骨,盛唐诗歌之所以为盛唐诗歌,也就难以想象了。唐代社会衰败的到来,特别是安史乱起之后,政局的突然变化在士人中引起了不同的心理反响。像杜甫那样,同情生民疾苦,系念朝廷安危,一片忠心,一腔血泪,遂在创作中走向写实,于“世上疮痍”中成为“诗中圣哲”。诗歌思想从盛唐的倾向于理想主义转变为杜甫的倾向于写实,当然与战乱引起的杜甫复杂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有关。但不久,另一部分士人便表现出了另外的倾向,他们在突然到来的大战乱面前表现出了出世的心理状态。“时艰方用武,儒者任浮沉”,他们原先那种渴望立致卿相、建立不世功业的理想,被安史之乱和继之而来的藩镇割据、外族入侵、战乱连绵的政局一扫而光,他们感到生不逢时,在剧烈动荡的生活面前,表现出一种不知所措的情绪。他们已不再追求清刚壮大的气概,而是追求冷落寂寞的境界,追求冲淡与韵味。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造成诗歌思想的这种转变。而诗歌思想的这种变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标志着唐代诗歌繁荣的第一个高峰的结束,转入一个过渡期,等待着第二次繁荣的到来。待到贞元、元和年间,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它的智囊们,才仿佛从不知所措的心绪中惊觉起来,产生了一种渴望挽救唐王朝的衰落、渴望中兴的强烈愿望。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改革主张,永贞革新自不必说,韩愈的反佛老、裴度的平淮西,以至白居易在《策林》中提出的对政治经济问题的种种见解,都是这种改革愿望的反映。只要看看柳宗元的那种执着求实的精神,看看韩愈反佛老的那种坚决的义无反顾的态度,就可以知道他们尽管政见不同,但希望朝廷强大起来、幻想中兴却是一致的。正是士人的这种改革精神,这种重又振奋起来的心理状态,才给贞元末至元和的文坛带来了新的生机。如果要简单地描述贞元末至元和年间文坛的总的风貌的话,那么可以用一句话加以大致的概括,便是:充满革新精神。诗歌上“讽喻”说的提倡,散文上“明道”说的出现,为革新精神在文学上的反映固不待言;诗歌思想上韩、孟之尚怪奇,李贺之追求瑰丽斑斓,也无一不充满革新精神。正是这种革新的精神,促使中唐诗坛出现了众多创作个性极其鲜明,彼此之间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方法差别极大的诗人和不同的诗派,出现了唐代诗歌的第二次繁荣。可以说,唐诗的第二次繁荣,与此时士人的改革精神关系至为密切。随着改革的失败,中兴成梦,士人心理又起了变化。虽仍惦念王朝盛衰,时存希望,而又明知衰败之无法挽回,繁华已成陈迹。这种矛盾的思想状态,使此时士人的视野转向对历史的回顾与思索,转向闺阁庭园,给诗歌带来细腻的情思与技巧。唐诗最后一个高潮的特点,同样是与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唐代政治影响下的士人心理状态变化与诗歌思想变化的关系,具有普遍意义。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里文人普遍地走入仕参政的道路,文人的命运和思想变化往往和政局的变化关系至为密切。他们的创作很自然地反映了他们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反映了他们的追求。政局的变化、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与创作倾向的变化、诗歌思想的变化常常是很敏感地联系在一起的,也必然会影响诗歌的兴衰。(摘编自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不可逾越的高峰,形成了诗歌史的垄断之势,浩如烟海,名家辈出。鲁迅不禁感叹到:“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作完。”B.盛唐诗以及转折时期的杜甫诗歌带来了唐诗第一阶段的繁荣,但安史乱起后,部分士人一扫盛唐入世心态,第一阶段在过渡中渐渐结束。C.贞元至元和年间,面对王朝的困境,士人们表现出强烈的改革精神,在改革成功的激励下,涌现出众多优秀诗人,诗坛再度进入了繁荣。D.唐诗最后一个繁荣阶段出现在晚唐初期。在这一阶段,士人视野转向了对历史的回顾思索和闺阁庭园,诗歌带有了细腻的情思与技巧。2.根据材料内容,对下列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骨”可喻指人的品格,在文中则是一个古典文学理论术语。“盛唐风骨”是说盛唐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清刚壮大、昂扬向上的特质。B.“入世”指投身社会,渴望建功;“出世”则相反,指超脱尘世,回归自然。《梦游天姥吟留别》反映的便是李太白入世不顺后的不羁。C.“写实”在文中指诗歌创作关注社会、反应现实,与“浪漫主义”是相对的。文中第四段所说的“理想主义”指的应该就是“浪漫主义”。D.“智囊”比喻足智多谋的人,在文中应指为统治阶级谋划的知识分子。贞元、元和年间,他们虽政见不尽相同,但幻想中兴的愿望一致。3.下列说法不能证明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汉末动乱,人心思统,曹操在赤壁大战前高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B.先秦政治宽松,诗歌萌如春笋,诸如《静女》之类的爱情民歌大量涌现。C.东晋腐败,求仕艰难,陶潜在看破官场后写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D.北宋柳永入仕不成,浪迹市井,其作品基调依然与时代的繁荣相得益彰。4.假如让你结合本文观点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出对比评论,请列出评论要点。5.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来讲,最后一段给我们什么启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铁生的生命结束在离他六十周岁生日差四天。我本想那天晚上给他打个电话,以往一年将逝都跟他说上几句,祝他们新年快乐。现在,无处可跟他说话。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工作,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从他的体格看,本来应该很高大,很健硕,那会是怎样的一个史铁生?他曾说:“我现在老说我这个身体不好,剥夺了我多少时间。妻子就说我,如果我身体好,用其他的方式剥夺,一样。”可他的身体可说是残花败絮,比古瓷更碰不得。需要母亲、父亲和妻子接力,医生和朋友相助,小心守护。小心再小心,还是一桩桩毛病添加进来。脊髓的患难引发截瘫坐上轮椅,之后肾脏萎缩导致尿毒症只能靠透析血液维持生存,其间有褥疮等威胁,之后肺部的问题来了,病危。他很早血压就高了,脑血管突然破裂,成为最后的直接死因。即便在轮椅上,史铁生也坐不长。因下肢的神经被截瘫殃及,久坐后血液回流不畅。在朱家角水边的一个饭店,王安忆蹲下给他揉小腿,要它消肿。他的椅子和床一定要仔细清扫,被硌着不知道,失去感觉的皮肤很容易就破皮,一旦感染经久不愈。他手腕上的血管因透析伤痕累累。他们家生活俭朴,最贵重的东西就是他的几辆轮椅和助残用具。他常吃着饭汗就出来了,吃饭对他是大运动量。他也抽烟,吸两口就掐了,过会再点上。他必须节制饮水,饮白酒似的喝一小口,水进入身体要等两天后才能靠透析排出。身体积累的毒素令他昏昏然,无法思索。毒素和血液中的营养被透析强行清除,身体犹如漂在云上。水火交替,他两天中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阅读、写作。他有本书的书名很真实,《病隙碎笔》,勤奋地在疾病的空隙中零碎写成,写一节是一节。家中来朋友,头天要躺着休息,攒下精神接待,然后在两个小时内耗尽。病到后来,他的手无力支撑自己上床上车。床边有架国外买来的机器,将他从轮椅上吊起,转移到床的上方再放下。有时,他也将自己悬挂起来,让受压的皮肤休息一会,以免患上褥疮。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我最后一次见铁生是2009年的圣诞夜。我到北京开会,去看他和希米。那个晚上铁生点起许多蜡烛,桌子上有红酒和蛋糕,我们三个人举杯庆祝节日,吃饺子。我给他拍了几张照片。后来,我劝他躺床上去,看他被机器移动到床上,坐他床边说了会话后告辞。希米送我出门。我哪里想到这已是他的“晚年”,已是最后一面。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性,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是我2001年拍的,那天他五十周岁。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选自陈村《回想铁生》,有删节)文本二: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两段文字虽朴实平易,字里行间却隐隐透着作者对故友未及花甲溘然离世而未能最后作别的无限惋惜与沉痛之情。B.文章第三段开头围绕“投缘”写了两人类似的经历和遭遇,而一个“但”字又将文意转向了对史铁生思想和成就的无限敬佩。C.文章第四到六段先简写他本应健硕,再详述他的病魇之痛,一详一略,对比强烈,突出并丰富了第三段中“最好”的深刻内涵。D.文中说《病隙碎笔》书名很真实,因它的题义与其创作历程吻合,是史铁生在疾病空隙中零碎写成的,故而本文也对其着墨最多。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语句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个“除去”,彰显了语言的严谨,但更多的是突出了地坛的每个角落作者几乎都去过,读来让人不禁心生同情。B.“无论是什么……什么……什么”“有时候……有时候”,极尽百无聊赖之感,突出了作者内心悲观厌世的旷日持久。C.从选段看,作者已在疾病中参透了生死:“生”不可辩论,“死”也是注定的结果。而“节日”则说明作者已坦然求死。D.“起早熬夜准备考试”运用了比喻,把死比作“考试”,把死后的轻松比作“假期”,说明他已经做好了面对死亡的准备。8.文本一划线部分两次提到“吃豆子”,含义和作用有所不同,请分析。9.文本二最后提到史铁生庆幸上天对自己残疾的安排,文本一对他这种乐观心态是如何刻画的?请举例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姚鼐《游灵岩记》)10.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聂君指岩之北A谷B溯C以东D越E一岭F则入于琨瑞G之山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皇帝年号。年号作为中国古代皇帝名号多用以纪年,后文“政和”也是年号。B.居,安置、存放。其意义与《登泰山记》中“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中的“居”不同。C.乃,于是。其意义与用法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中的“乃”相同。D.姚鼐,清代散文桐城派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灵岩是泰山北面的一座巨岩。作者是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前来游览,与作者登泰山的时间相隔一年有余。B.本文对灵岩的描写从状貌、高度到周边环境细致入微,并重点写了灵岩上的佛龛、佛像以及登灵岩后所见之景。C.姚鼐本来邀约朱子颍一起游灵岩,但因朱子颍公务缠身未能同行,于是由聂剑光陪同作者一起前往游览了灵岩。D.姚鼐此次游灵岩,没来得及游览更加幽邃的琨瑞山,于是写信给朱子颍,就畅游泰山四周的路线给他提了建议。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游灵岩记》姚鼐)(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姚鼐)14.考据,即考证,指对相关问题根据资料或史实来证实、说明。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作重考据,这一特点在本文有何体现?请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怀人写景。开篇两句以“北山”“白云”交代作者居地的清幽环境;“自怡悦”,是诗人此刻的心情,也是他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B.三、四两句进入题意。作者对友人心中存有惦念,故而试着登高遥望;但直至飞过的鸿雁消失在视线的尽头,也没看到期待中的身影。C.第七至第十句写不时可见的归人在江畔边行边歇,天边的树木与江畔的弯月静静烘托。这是作者登高所见之景,动静相宜,美不胜收。D.这首诗文字朴实,情感真挚,平淡疏缓又温情脉脉,他笔下的居住之地,既远离喧嚣,又不显得很孤僻,很有陶渊明诗歌的冲淡风格。16.诗歌五、六两句分别写了作者心中的“愁绪”和“兴致”,两者各有缘由,且有机统一于全诗中。请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与荀子《劝学》中“
,
”两句表达的意思相近。(2)《赤壁赋》中,苏轼扣舷歌出“
,
”,看似表达了美好憧憬,实际上是借美人抒发了其在政治上的无限失意。(3)秦观在《鹊桥仙》中一反爱情诗多写离愁别恨的常态,以“
,
”两句将爱情升华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体现了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地震如同刮风下雨一样,
A
。目前,地震学家正在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探测地球的深部,探索地震发生时地壳的状态和变化,从而进一步探索地震的成因,做好预测,但是探索之路还很漫长。
B
?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事物,如蓝天、白云、太阳、月亮和星星等,还可以利用火箭和卫星观测遥远的太空,但是,要进入地球内部就很难了。所以地震预测难最重要的原因是地球的不可入性。那么,
C
?从科学上讲,地震预测探索途径有两个方向:①第一个方向是认识地震发生、孕育的基本规律,②动态探测地下特别是地壳内的物性变化,③获得如气象预测所用云图一样的“地下云图”,④对地震产生过程作出准确识别;⑤第二个方向是利用现代传感器密集观测技术和大数据下的人工智能技术,⑥寻找地震前出现并和地震发生有明确关系的自然现象——⑦就是地震前兆现象,⑧探索地震预测途径。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12个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20.下列选项中的省略号,与文中划波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用法相同的是(
)A.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百合花》茹志鹃)B.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百合花》茹志鹃)C.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作了详尽记录。(《喜看稻菽千重浪》沈英甲)D.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探界者”钟扬》叶雨婷)2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瞟”无声胜有声,写出了新媳妇对“我”打扰她且不理解她的不快。B.“夺”写抢被子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可以看出新媳妇的坚决。C.“瞪”是对新媳妇眼神的刻画,写她对卫生员揭掉小战士身上被子的不满。D.“嚷”既写了新媳妇埋怨卫生员不支持自己,也表现了她悲痛的语气。22.文中划横线处“细细地、密密地”能否换成“细密地”?请简要说明理由。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但也让生活中一些真谛逐渐离我们远去。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2.C3.B4.①北宋统一繁荣,士人自信昂扬,苏轼《念奴娇》虽然慨叹个人际遇,但整体基调乐观旷达。②南宋偏安一隅,士人备受压抑,稼轩《永遇乐》虽然心系家国命运,但整体基调慷慨悲愤。5.①文章结尾与开头观点呼应,对全文进行总结,可以让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②将观点从适用于一类现象拓展至更广泛的现象,可以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③揭示不同要素、概念之间的联系,探求事物发展的原因,可以让文章有深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改革成功”错误,第6段明确说“随着改革的失败,中兴成梦”,改革没有成功,选项与原文矛盾。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C.“文中第四段所说的‘理想主义’指的应该就是‘浪漫主义’”错误。文中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内涵不一样,前者原文有“渴望立致卿相、建立不世功业的理想”,是基于信仰的;后者是大胆的想象和夸张,超凡脱俗;两者不能划等号。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最后一段观点是文人的创作能反映自身思想状况及时代特点,与时代一起影响诗歌的兴衰。B.《静女》出自《诗经》,以其为代表的先秦爱情诗大都是民歌,不是文人诗,不能证明最后一段观点。6.D7.A8.①第一处指打的游戏,表明史铁生病痛中依然对生活兴致盎然。②第二处一语双关,既指他常打游戏,更隐喻他作品中进行的诸多思索,特别突出了其病痛中收获的人生价值。9.①通过议论评价刻画。如“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可见困厄没有阻止他思考人生。②通过记叙琐事刻画。如追忆最后一次去看史铁生,提到他点起很多蜡烛,一起庆祝节日。③通过正面描写刻画。如不吝笔墨写史铁生被病痛折磨,却在这种境况中写了很多文章。④通过侧面描写刻画。如妻子说如果他身体好,会通过其它方式剥夺,侧面反应了史铁生本人的心态。【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故而本文也对其着墨最多”错。原文是就这本书谈论史铁生“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并非对这本书着墨最多。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悲观厌世的旷日持久”错,相关句子为后文对生死思考的旷日持久作了铺垫;C.“求死”错,作者参透生死,但不“求死”,而是明白了应该好好活着;D.“把死比作‘考试’”错,“考试”应该是比喻自己对病痛的挑战,“假期”应该是比喻“死”。10.BDF11.C12.A13.(1)您以后来游览的时候,可沿着泰山的西麓,到灵岩观赏,向北到达历城。(2)等到已经登上山顶,青黑色的山上覆盖有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14.①考证了朗公谷和朗公石名字的来源。②考证了灵岩寺自前秦苻坚至北宋以来的兴废变迁。③考证了甘露之泉名字的由来。④考证了“政和”二字为宋人所刻。【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逆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岩之北谷”偏正短语作宾语,其后断开,选B;“溯以东”和“越一岭”是前后并列的结构相同的短语,其间断开,选D;“则入于琨瑞之山”中的“则”表示顺承,一般在句首,相当于“就”“便”,故“则”前断开,选F。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古代文化常识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B.正确。后句“居”是停留的意思。句意:用来供奉佛像。/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就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C.错误。前者为连词,于是、就;后者为副词,竟然、却。句意:(朱子颍)于是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D.正确。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一年有余”错。依据《登泰山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和《游灵岩记》“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可知,时间相隔不够一年。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循”,沿着;“观”,观赏;“北”,向北。(2)“既”,已经;“负”,背;“烛”,动词,照。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可知,考证了朗公谷和朗公石名字的来源。由原文“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可知,考证了灵岩寺自前秦苻坚至北宋以来的兴废变迁。由原文“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可知,考证了甘露之泉名字的由来。由原文“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可知,考证了“政和”二字为宋人所刻。参考译文:泰山以北大山石很多,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高千余丈,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凡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岸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在灵岩寺后的山崖上开凿岩石做了个石龛,用来供奉佛像。估计它的高度,大约是灵岩高度的十分之九,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像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里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灵岩,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逆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子颍以后来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北至历城,然后沿朗公谷东南行,到达东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15.C16.示例(一)①愁绪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愁,因薄暮而触发;兴致是欣赏美景的兴致,因清秋而引起。②“愁绪”上承相望而不能相见,“兴致”下启登高之所见之景,自然地融合在全诗中。③作者因重阳赏景的兴致触发了思念之情,又因不得见而生愁,两者是有机统一的。示例(二)①愁绪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愁,上承相望而不能相见,因薄暮而触发。②兴致是欣赏美景的兴致,下启登高之所见之景,因清秋而引起。③作者渴望与友人一起赏景,分享这种雅兴,又因不得见而生愁,两者有机统一于全诗中。【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江畔的弯月”不对,原文写“江畔洲如月”,实际上是写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花生批发买卖合同
- 精细权威印刷服务合同样本
- 医院床上用品洗涤项目
- 冷水饮水机购销合同
- 加盟商解除合同的权益保障
- 区域代理合同
- 保密宣言保证不外出的诺言
- 月嫂合同中的合规要求
- 集装箱物联网应用服务合同
- 抵押合同终止还款担保协议
- 副校长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5篇)
- 2024年玻璃钢通信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旅游大数据》-课程教学大纲
- 2024版细胞治疗技术服务合同
- 形势与政策24秋-专题测验1-5-国开-参考资料
-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 2024年小学闽教版全册英语词汇表
- 统编版(2024)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6《日月明》精美课件
- 2024年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机电安装工程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总结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及解析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