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津中学创新班期末试题历史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1.下图为三星堆出土文物。由图可见,青铜立人像明显吸收了中原制作技术,但金面具在黄河流域则鲜见;青铜人首鸟身像虽仿效商文化风格,却又有别于商文化而凸显民族和古蜀地域文化特征。据此可知()A.分封制促进了区域间文明交流B.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C.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体的特征2.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少其它类型的建筑遗址.但是时间越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若干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对此变化,解释最为适当的是()A.族长权威的萎缩 B.族长权威的扩张C.财产公有制强化 D.私有财产制萌芽3.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4.如图是河南巩义出土的“河洛古国(距今5300年前后)”中9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北斗九星作为帝王象征,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王朝文明所承袭传承。该遗迹表明()A.早期都城建设趋向完备B.天人合一和早期王权出现C.早期国家已经基本形成D.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5.1959年夏,中国考古学家徐旭生率队在豫西进行“殷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对于二里头遗址的下列说法,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范围为东西约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约3平方公里B.遗址出土大量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绿松石器等C.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D.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6.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D.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7.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8.图是西周时期的世系图,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世官制D.韩非子9.据《孟子·膝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该材料反映了()A.国君直接经营全国土地B.井田制度下的耕作方式C.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D.土地兼并现象极其严重10.东周时期,周桓王与郑国矛盾激化,便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B.血缘纽带得到加强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社会等级秩序森严1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表明()A.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认同 B.不同地区文化差异消失C.夷夏观念逐渐被民众抛弃 D.西周宗法制度开始瓦解12.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部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逐渐得到了开垦。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国国君的支持 B.战国兼并战争的加剧C.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13.有学者指出,春秋各国所进行的政治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大小封君对国君的臣属关系和隶属关系,强化了国君的专制权力,力图把“王土”和“王臣”乃至全体社会成员都置于君主的直接管理和掌握之下。这些改革()A.意在强化周天子的共主地位 B.适应了诸侯争霸斗争的需要C.是法家思想的首次成功实践 D.彻底摧毁了分封制和宗法制14.公元前356年进行的商鞅变法因其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 B.维护井田制度 C.宣传儒家思想 D.实现富国强兵15.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背景包括()①“士”阶层崛起②分封制开始实施③私学出现④争霸兼并战争频繁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16.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说明()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C.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1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18.下列人物与观点对应正确的是(

)A.孟子人性恶,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B.庄子天道与自然,逍遥自由,“相生相胜”C.墨子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兼爱”和“非攻”D.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法术势结合,加强君主专制19.春秋时期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战国时期荀子则主张隆礼重法。春秋时期老子主张退回小国寡民的时代,而战国时期黄老之学则主张顺应民时、轻徭薄赋。思想领域的这种演变()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体现了思想家理想化的诉求C.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合 D.集中体现了平民的内在要求20.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后期C.公元前8世纪前期 D.公元前8世纪后期21.良渚文化是浙江钱塘江流域重要的古文明,大致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其遗存丰富,并且出现了只有特殊地位的人才拥有的玉琮、玉璧等礼器。有的玉琮上还刻有数组象征威武的兽面纹饰。这反映出当时()A.农业和手工业实现分离 B.具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C.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 D.氏族社会已走上解体道路22.《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二、主观题(6分)23.(6分)司马迁修史司马迁运用的皇家图书主要有:其一,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二,上古典籍,如《国语》、《司马兵法》、《孙子》等。其三,秦汉图书律令。秦朝焚毁了官藏图书,而民间藏书却不能尽毁。司马迁整理了这些材料,譬如在《世家》中时常出现的第一人称“我”的情况,就是司马迁运用诸侯史记的明证。《史记》中共收录乐府诗赋15条,儿童歌谣8条,俚语俗谚38条,共计61条。乐府诗赋如《高祖本纪》中的《大风歌》;儿童歌谣如《淮南民歌》;俚语俗谚如《孙子吴起列传》中:“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司马迁20岁南游江淮,后又奉命出使巴蜀等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对许多地方风土人情的描写都来源于自己的感受。他的调查,包括战国故事、汉初故事、古战场形势、人物遗事等。司马迁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其后代有直接接触,并从与他们的交往中获得了很多信息。如《项羽本纪赞》:“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即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又闻项羽亦重瞳子。”——吕昕娱《试析司马迁(史记》与希罗多德(历史>的史料来源》(1)司马迁编写《史记》参考了哪些类型的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4分)(2)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具有史学家的哪些优秀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