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鹿柴》教学设计二_第1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鹿柴》教学设计二_第2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鹿柴》教学设计二_第3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鹿柴》教学设计二_第4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鹿柴》教学设计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鹿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品味并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2、初步培养学生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3、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述诗意。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教学过程】一、观看画面,激发兴趣。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领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吗?(课件演示鹿柴的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鹿柴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来。】2、大家想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里是陕西省的一个著名的鹿柴风景区。(板书:鹿柴)在这里“柴”的读音“zhài”是山寨的意思。刚才大家看了鹿柴的风景了,那你觉得鹿柴这个地方怎么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对鹿柴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唐代大诗人王维游览到这里的时候,也跟大家一样,颇有感触,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是(老师指“鹿柴”,学生齐读课题。)【通过看、想、听、说,将学生引入古诗所蕴含的`意境中来,为真情诵读、感悟奠定了基础,学生对学习这首诗有了渴望。】二、合作学习,质疑解疑。1、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注意老师读时的语气、停顿和生字的读音。【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这首诗中生字的读音、语气、停顿,为正确流利地朗读做好铺垫。】2、学生自由读诗,做到读准每字每句,读得正确流利。【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3、同桌或小组间互读互检,然后指名读进一步检验学生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4、再读古诗,想想你都读懂了什么,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注释、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帮助。5、学生汇报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个别字的识记方法,对词的理解或在哪里见过这些字词,都是怎样用的。还可以是质疑,或针对同学的质疑谈自己的看法。)【本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倾听、学会思考。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1、结合自己的经历想象,空山之中能有什么声音?(风声、鸟声、水声等)那为什么作者在诗中却没有写这些,单单写了“人语响”?(板书:“人语响”)你能猜出作者的用意吗?(作者用这种反衬的手法是想突出鹿柴的“静”)如果你置身于这鹿柴之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幽静、悠闲、安逸、平和)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学生试读。师指导朗读:“但闻人语响”用轻重两种方式对比读,让学生体会,因为听得不够清楚,有回声,声音要轻一些。学生练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美读)(引导学生体会到人在山中,山静,人心更静,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美。)【通过观察、想象以及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不经意中悟出诗的意境。】2、如果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一种幽静之美,那么夕阳西下时的鹿柴又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诗人用“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两句来描写的,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师随机板书“返景”“深林”“青苔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通过动脑联想更容易体会到夕阳西下的时候鹿柴的美。】一抹阳光照进深林,为这幽静的深林增添一份独特的美。请大家看老师搜集到的一段影片。(观看鹿柴夕照影片。)【学生通过观看夕阳美景,联系自己的想象,能够更进一步体验到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境美。】师指导朗读:“返景入深林”用快、慢两种方式对比读,使学生理解,因为有一抹阳光为幽静的深林增添了一份生机,读的稍快一些、有生气;“复照青苔上”读时要充分表现对这种悠闲、安逸环境的喜爱。学生练读。谁想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给同学们朗诵这两行诗句?(同学朗诵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想象当时画面。)【让学生学会倾听与想象。】3、让我们共同再来领略一下鹿柴的美景吧!(学生再次看课件)4、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这首诗。5、采用同桌互背、指名背、配乐齐背等形式检验背诵情况。【不同形式的反复诵读有利于感受古诗文语言的优美,而想象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多种感官的综合应用能使学生完全入情入境,进而更深刻地体验诗的意境】四、动笔勾画,深化诗情。这首诗意境清幽,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板书:诗中有画意境清幽)请同学们也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看到的鹿柴是什么样,并且画出来,然后边吟诵边将这首诗题写在画中恰当的位置上。【诗是有字的画,动笔勾画是对诗的意境的一种真情流露,吟诵和题写是学生心灵的歌唱、情感的倾诉与升华。】五、拓展延伸,开阔视野。1、其实,描写山林的诗还有很多,请大家先欣赏配乐师朗诵《山居秋瞑》大家体味一下诗中的意境。(师真情朗诵,学生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意境。)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希望同学们常走近它、欣赏它、品味它,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翻译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注释但:只。景: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复:又。赏析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鉴赏导示这是一首写景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描述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把空山寂寂,深林返照写得十分幽美生动,富有特色。王维(701—761),字摩诘。他早期的诗歌,题材丰富,具有积极进取精神;晚年他住在陕西蓝田的辋川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并致力于田园山水诗的创作,成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的创作,融诗、画、音乐、理趣于一体,又因其奉佛,有“诗佛”之称。宋代大文人苏轼评述王维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鉴赏诗的前两句写空山人语,以“有声”反衬“空寂”。作者在寂静的山林中闲步,不曾碰到过一个人,好像是座空山似的。虽然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一个“响”字,准确而传神地描绘出了说话声传得很远、模糊不清、空谷震荡的特点,虽见生气,却令人倍感空寂。这里,作者以人语反衬空山,体现出一个人语响过,空山复归空寂的诗意境界。诗的后两句写深林返照,以“光亮”反衬“幽暗”。夕阳西下,光照越来越斜,慢慢深入林间,又照在那幽暗的林间青苔上。这里作者以光的移动来反衬空山的静止,以光的色彩来反衬深林的幽暗,表现出空山静止和深林幽暗的瞬间动态与暖色感,描写传神入化,诗情趣味盎然。鉴赏要点[1]名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2]反衬手法的运用。[3]准确、传神地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作者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他的诗词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王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背景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鉴赏参考这首诗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的代表作,巧妙地结合了诗、画、乐的特点,写出诗人在山间野林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景致。首句先正面描写了空山的杳无人迹,表现出空山的清冷气氛。通过“不见人”的实景把意蕴具体化,道出空山的原因。“但闻人语响”,寂静的山林突然响起人说话的声音,通过树林里的一阵人声打破了空山的寂静,衬托出山林的寂静。因为寂静,才能听见树林里微弱的“人声”,而“人声”的“响”也凸显了山林的“静”。三、四句由声转景,写夕阳透过树叶照射下来,通过余晖与深林幽暗的对比,起到一种反衬的作用,使得深林幽暗更加明显。全诗多是采用反衬手法,以“人语响”衬托深林的幽静,以“返景”衬托深林的幽暗,巧妙地突出深林中的幽静和空寂的特点。诗人以他对画画、音乐的敏感,把握住了空山及深林在某一瞬间凸显的幽静,并以情景交融的方式,表达了自己悠闲自得的心境。赏析:《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赏析一:创作背景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赏析二:思想内容诗人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把握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幽静境界,表现了诗人对与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赏析三:艺术特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空山不见人”,通过正面描写写出空山的杳无人迹。“但闻人语响”,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以动衬静。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此外,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