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1.秦统一的条件、措施、历史意义2.汉武帝统一的措施、历史意义3.秦汉灭亡的原因课程标准知识分解二、课程标准分析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国号:汉都城:长安人物:汉高祖刘邦背景:汉初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措施: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结果: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诸侯势大、豪族膨胀、丞相权重、思想混乱、匈奴犯境。2、“文景之治”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长期战乱,民生凋敝材料:(文帝)作一台,度用百金……废而不为。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史记·孝文本纪》五月,除肉刑法,语在《刑法志》——《汉书·文帝纪第四》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汉初,实行了怎样的统治措施和政治制度?文帝景帝:“黄老无为”、“与民休息”、以民为本、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出现文景之治:经济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名词解释]黄老无为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派,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结合。强调“道生法”、“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史料实证“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有所损益”: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汉高祖先后分封了大批诸侯王,而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七国之乱”: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叛乱三个月内即被平定。3、汉初的政治制度

1.表现与创新:汉代在总体框架上继承了秦朝制度,又对秦制做了某些调整和变化。(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2)承袭了秦朝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西汉建立后至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汉武帝时设立直接由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宰相职权逐渐转移到尚书令手中。(3)承袭了秦朝的监察制度。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的监察事务;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汉承秦制的表现与创新及评价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汉承秦制的表现与创新及评价(4)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东汉时期,监察区的州,变成了郡以上的地方政权,郡、县二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5)承袭秦朝的上计制,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和控制;承袭秦朝的田租、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6)在货币使用上,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继续使用圆形方孔钱。2.评价:汉承秦制的实质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是西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控制,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与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2017.4·浙江高考·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皇帝制与郡县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2020.7·浙江高考·3)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①设丞相②设内朝③设御史大夫④设司隶校尉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DA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用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此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A.长期维系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B.是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的产物C.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措施

D.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B材料一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丞相府成为国家政务的运转中枢。如武帝即位之初,丞相田蚡大权独揽,几乎将武帝架空了。二、西汉的强盛材料二诸侯王和地方豪强垄断经济命脉,拥有煮盐、铸币等生财之道,社会上弃农从商者众多,粮食生产得不到保证。汉武帝继位面临的社会问题材料三豪强游侠,横行乡里,很多百姓却表达向往之情,引以自豪,至死不悔。材料五西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政策,诸子百家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材料六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赠送大量物资。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经济混乱,弃农从商豪强游侠,扰乱社会匈奴入侵,连患严重思想混乱,不知所从诸侯强大,威胁中央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及作用类别措施内容(作用)影响政治地方: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设中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选官制度:察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后期显现弊端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巡视监察司法: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不法行为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抑制了工商业发展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思想文化尊崇儒术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设五经博士加强和引导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开拓边疆北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征讨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地区“丝绸之路”为配合对匈奴作战,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设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东南、西南少数民族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以巩固加强1、政治措施察举制推恩令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2019·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C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2017·课标Ⅰ,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选官制度:察举制+征辟制①、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孝廉,举秀才,以德行为先,学问上以儒学为主。东汉弊端显现。②、征辟制: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含义:评价:积极:拓宽人才选拔的范围,扩大统治基础,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消极:容易任人唯亲;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西汉孝廉之中家世可考知者的分类统计图(2017·海南高考·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BB(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2、经济措施改革币制

公元前113年,禁止郡国铸钱,由中央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将盐铁收归官营,在盐铁产地设置盐铁专卖署。均输平准均输法是指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买入。重税抑商算缗(mín):向商贾、销售商品的手工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高额财产税。告缗:鼓励人们检举、告发隐匿财产,逃漏税款者。(2020·山东高考·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B西汉实行盐铁宣营政策,只注重产量,质量差,价格高,生产的农具多而不适用;同时还存在不准挑选、购买不便、强买强卖等问题。这反映了西汉A.私营手工业成为市场主体B.政府支配市场C.官营手工业技术相对落后D.家庭手工业发展缓慢盐铁官营政策评价:积极影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消极影响:造成铁器质量低劣,规格不合要求,价格昂贵,出现强迫人民购买及及强征人民劳役的弊病。B3、思想文化措施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因些,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董仲舒《春秋繁露》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分析其影响。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影响:论证了君主统治的合理性,有利于强化皇权一定程度上可抑制君权的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的出现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限制君权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外儒内法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补充】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政治秩序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文化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三纲五常”成为个人修养的价值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根据史料,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夺取阴山以南及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设置西域都护,加强边疆管理;加强东南沿海及西南少数民族的控制汉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秦西域都护府4、开拓疆域1、秦奉行法家思想治国关键能力拓展二秦汉采用的不同治国理念及其原因:①泰国实行商鞅变法,使国力强大,统一全国,建立秦朝。②秦朝吸取分封制造成分裂割据的教训,推崇法家主张的中央集权,反对分封。③同秦始皇的个人认识有关,认为只有实行中央集权,推行酷法,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2、西汉初期用道家思想治国关键能力拓展二秦汉采用的不同治国理念及其原因:①西汉初期,国力衰弱,经济凋敝。②刘邦认为秦亡的根本原因是采用了法家思想,因而吸取教训,采用道家“无为”的思想,轻徭薄赋,休养生息。3、汉武帝时期开始采用儒家思想治国关键能力拓展二秦汉采用的不同治国理念及其原因:①政治上的统一,迫切要求一种为其做出理论解释的学术思想,儒家思想恰好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②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掺杂了道家、阴阳家,甚至部分法家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关键能力拓展三丝绸之路的开辟:路线:中国的丝和织品,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运到欧洲和北非。条件:丝绸之路的开辟:①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②汉武帝时,打败匈奴,为丝绸之路和开辟创造了安定的沿途环境。③西汉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出现,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经济发展。④秦汉文化的魅力以及丝和丝织品为主的富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对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三、东汉的兴衰1、王莽夺权背景: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土地兼并,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不安。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改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灭亡:23年,绿林军推翻王莽政权。史料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弄得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各地起义不断。9年,外戚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天凤四年(公元17年),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兄弟聚众数百人起义。他们占据绿林山劫富济贫,除霸安民,深受百姓拥护,在数月间起义军便迅速扩大至数千人。各地一些豪强地主和刘氏宗族也纷纷结寨自保,甚至聚兵割据。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灭亡的原因。赋税沉重、土地兼并、外戚掌权、农民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史料实证时间:公元25年人物:西汉宗室刘秀都城:洛阳光武帝刘秀东汉2、东汉建立刘秀的改革措施3、光武中兴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地位,严格控制外戚干政加强中央集权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抑制豪强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解放劳动力释放奴婢思想重视儒学结果: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光武中兴”局面。——摘编自《后汉书·郡国五》数据编制史料东汉初期户数和人口统计表在位皇帝户数(万)人口(万)东汉光武帝4272100东汉明帝5863412东汉章帝7454335东汉和帝9235325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东汉初期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原因。

东汉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严控外戚干政,提倡节俭、整顿吏治;轻徭薄赋,释放奴婢,重视仁政和德治等。史料实证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②“党锢之祸”: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历镇压,史称“党锢之祸”。③豪强地主崛起: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④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号召“太平道”信徒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⑤军阀割据:地方长官趁黄巾起义之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4、东汉衰亡

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迹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从,上下屏气。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往载;或谓良、平之画,复兴于当今。虽时有忠公,而竟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摘编自《后汉书·宦者列传》史料史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种历史现象对东汉王朝产生了什么们的影响?现象:宦官专权和“党锢之祸”影响: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党锢之祸”

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史料实证母后临朝君权旁落依靠宦官夺回君权把持朝政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史料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妓乐,列乎深堂……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刺客死士,为之投命。

——摘编自《昌言·理乱篇》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生活奢华,加剧了阶级矛盾。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削弱了中央集权。史料实证监察权西汉时期:(位低权重)监察权行政权东汉时期:改为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埋下了汉末分裂的隐患(2021·全国高一)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名重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高效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C.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D.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的确立B刺史:

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编排)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记载)人物。

——赵翼:《廿二史札记》四、两汉的文化1、史学成就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23年)共230年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