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标要求:(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重难点:(1)重点:先秦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2)难点:律令儒家化与“礼法结合”问题中国法律史研究的难点是什么?是礼。不研究礼就无法全面理解中国法律史。但这个研究必须尊重历史,首先要原原本本地搞清楚什么是礼,它与法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从事实出发总结出真正的规律和中国传统法的真正特色。而不是把礼随便地比附成西方的某个法。——马晓红:《礼与法:法的历史链接》为什么“不研究礼就无法全面理解中国法律史”?夏商: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实行“人殉”制。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加惠于)鲜(穷人)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元子如果不能称职,皇天上帝就会改选别人。......要永命必须保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思想的渊源2.法治思想的渊源夏商周时期:《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意义: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叔向使诒子产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左传·昭公六年》思考1: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的理由是什么?材料一: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材料二: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根据材料,分析儒法两家在治国方略上有何不同,为什么?法家:主张法治,通过法和刑来管理国家。儒家:主张德治,认为礼可以治理社会。人性恶人性善学派主张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人性善,实行德治,通过道德礼仪教化民众。孔子:①为政以德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仁者无敌)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法家人性恶,实行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子: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德治与法治之争商鞅变法主要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4.战国时期对德治与法治思想的抉择孟子见梁惠王VS商鞅见秦孝公结合所学,思考谁的主张会被接纳?为什么?①儒家: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②法家: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③结果: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国统一六国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学习聚焦

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3)秦汉朝廷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云梦睡虎地秦简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图片为《法律答问》。《法律问答》多采用答问形式对秦律条文、术语等作出解释。秦代“以吏为师”,《法律问答》可能就是当时培训官吏时使用的教材。案例一:甲盗取财物价值千钱,乙在知情的情况下分赃一钱,则二人同罪。......案例四:两人持剑相斗,一人削掉了一人发髻,则应被处以城旦(筑城的苦役)徒刑。......礼法分离2、魏晋——律令儒家化(1)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律令儒家化。(2)表现: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维护三纲五常。春秋决狱——法律儒家化的开端礼法走向结合《晋律》首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制度。“服制”本是中国古代以丧服为标志,规定亲属之间亲疏远近的一种制度。此时被纳入法典,成为确定亲属相犯时刑罚轻重施川的原则。它规定在刑法适川上,凡服制愈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凡服制愈远,以尊犯卑,处罚变重:以卑犯尊,处罚变轻。——编者按

董仲舒《决狱》曰:甲夫乙将船,会海风盛,船没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欲皆何论?或曰:甲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议曰:臣愚以主《春秋》之义,言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妇人无专制擅恣之行,听从为顺,嫁之者归也。甲又尊者所嫁,无淫行之心,非私为人妻也。明于决事,皆无罪名,不当坐。分组讨论:1.甲乙丙是何关系2.材料有何罪行发生3.对于上述罪行依法采取什么刑罚?4.董仲舒从儒家角度提出怎样的不同见解?5.春秋决狱有何突出特点?董仲舒《决狱》曰: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伊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殴父,不当坐。案例一案例二春秋决狱3、唐朝(1)法律:①唐初:律删繁就简。②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并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a.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b.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恶逆者,常赦不免,决不待时。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

诸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

——《唐律疏议》材料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疏议·名例篇》材料二:唐律号称“一准乎礼”,明确宣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作为德礼的孝道成为立法和司法必须尊奉之圭臬,在法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十恶”罪中,关乎孝道的有罪逆、不孝、不睦;在刑罚制度中,大力贯彻矜恤老幼原则;在民事家庭制度中,极力强化父权,并以无子、不顺公婆作为丈夫休妻的法定理由;在国家政策上,大力褒奖、宣扬孝子贤孙事迹。——龙大轩《孝道: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核心》上述材料体现了唐律的那些特点?重视孝道,孝道与法律高度结合,孝道精神是唐律的核心价值,法律儒家化之唐代初告完成。《唐律疏议》剪影(2)教化:①提倡礼治:《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②社会层面: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新唐书·柳公绰传》整齐门内,提斯子孙。——颜之推《颜氏家训》《大唐开元礼》《颜氏家训》唐朝社会治理的特点:礼法结合,提倡礼治,重视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对后世明清的乡村治理模式影响甚大。(1)由人民公约,而不是官府命令。(2)成文法则。(3)以乡为单位,从小处着手(4)自愿加入,议事民主。……

德业相劝: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明友,教后生,御僮仆。至于读书治田,营家济物,畏法令,谨租赋,如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皆可为之。非此之类,皆为无益。……

过失相规:右件过失,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

礼俗相交:造请拜揖,凡三条,曰:凡少者幼者于尊者长者,岁首、冬至、四孟月朔辞见贺谢,皆为礼见。

患难相恤:邻里或有缓急,虽非同约而先闻知者,亦当救助。或不能救助,则为之告于同约而谋之。有能如此,则亦书其善于籍,以告乡人。……吕氏乡约结合上述内容分析吕氏乡约的影响?

《宋史》《元史》《明史》以“孝义”名义为其列传。元朝浙东廉访使为其题词“东浙第一家”碑明朝建文帝为其题词“孝义家”匾额元末战乱,农民义军多次进入浦江县,都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邸,护送外出逃难的郑氏家人返回。

《郑氏规范》是郑氏一族的族规。它的完善经过了三个阶段,由58则、92则至168则,日臻成型。作为郑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宝,将儒家的“孝义”作为家族的行为规范。“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必恭其兄”;“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以干天刑”每天清晨,家族成员要要在厅堂听取未成年子弟朗诵“男训”、“女训”。“男训”强调的是,居家要诀讲究孝悌,处事要讲究仁恕,不得“恃己之势以自强,克人之财以自富”“女训”强调的是,对待公婆要孝顺,对待丈夫要恭敬,对待弟妹要温和,对待子孙要慈爱,不得“摇鼓是非,纵意徇私”。义门郑氏义门郑氏为何会被社会各界所敬仰?

朱柏庐(1627-1698)原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今昆山市),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子家训》仅52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朱子家训》叁封建王朝的教化教化的演进(1)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①背景: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

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②传播方式:◎朱熹A.社会层面:通过控制教育与科举,

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B.乡里层面:乡约、族规、家训成为

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C.家庭层面:朱熹的《家礼》和《小学》

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教化的演进(2)宋朝以后: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有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明朝北宋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清朝基本延续明朝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圣谕广训◎圣谕十六条

各州县做竖牌十面:凡不养父母时常忤逆者,牌书“不孝某人”。尊长无礼,牌书“不义某人”。偷鸡摸狗,牌书“做贼某人”。生事殴人,牌书“凶徒某人”。诡隐地粮,教唆词讼,牌书“奸民某人”。妄传诬告,牌书“诈伪某人”。诓骗财物,牌书“无耻某人”。各用大字钉于本犯门左,每会跪约听讲,街民不与往来。约长等劝令同约完成纳粮的任务,劝戒同约维护地方安定。—山西巡抚、刑部侍郎吕坤《乡甲约》乡甲会图(明乡约仪式)——山西巡抚、刑部侍郎吕坤《乡甲约》政府基层组织代表天地神明纲纪法度圣谕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思考:相比宋朝,明朝乡约出现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思考: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宋代《吕氏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诚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威,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变化:由宋道德教化——明清宣讲圣谕 由自发组织——政府推动,有一定强制力说明:乡约已完全有教化手段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也是礼法合流的表现。材料一: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法制虽代有损益,但“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到清末却始终未变。自古以来,中国的法典基本上是刑法典,但又包含有民法、诉讼法及行政法等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民商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无别的法律结构。所谓“往昔律书体裁虽专属刑事,而军事、民事、商事以及诉讼等项错综其间”,指的就是这种情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思考:结合材料分析,分析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诸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级的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范围的司法官员。以礼法并用的方式,把“天理、人情、国法”有机融合在一个法律体系之中。材料一: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如果政府官员受儒家道德思想熏陶,尊奉儒家思想,就会贤明有德,就奉公守法。然而,当政府以道德的名义滥施暴政,人民很难判定什么是真正道德的。——《潘维:什么是法治?—区分法治与法律,<宪法>与宪政》材料二:由于礼的侵入,法律思想的德化,法律制度的儒化,使道德高于一切,法律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人们的意识中道德的标准高于一切,道德意识较强,法律意识是服从于道德意识的。另外,由于德礼为先,属主导,将法的作用限制到一个极小的范围即罚以内,人们对于法的认识仅在于是镇压、惩罚,这样一来,人们避犹不及,更谈不上运用和掌握。——郑永流萧伯符《再议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积极:1、推动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弘扬了儒家传统道德伦理。2、以礼入法,以仁为本,慎用刑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消极:

1、礼法结合,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也模糊化,使判案有相当主观性及随意性。2、不利于人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法治意识淡薄。思考:如何看待关于“社会治理”和“国家统治”过程中“礼法结合,儒法并用”这一特点呢?伦理道德不能作为入罪的直接依据,刑法只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不能通过刑法来推崇道德完美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