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目录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1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A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A4综合 1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历史解析卷·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09)】5.《至正集》记载:“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元史》记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由这些资料可见()①元朝对边疆地区管辖、控制取得实质性进步②行省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③行省制度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④元代仿西周,以皇帝为天下共主实施贵族分权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答案解析】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可知元朝对边疆控制的强化,①正确。根据材料信息“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可判断②正确。行省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正确。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不是实施贵族分权,④错误。故选: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元朝行省制度的正确理解。【历史解析卷·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09)】4.若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雍正帝穿越到年畅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太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你认为他们的言论与史实相符的有几位()A.1B.2 C.3D.4【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B解析: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的说法符合史实;唐朝三分相权,确保君权独尊,唐太宗的说法符合史实;明太祖废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到明成祖设内阁,明成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自秦始皇就开始皇位世袭、权力至上,雍正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的理解。【历史解析卷·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09)】2.《史记·蒙恬列传》云:“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关于这里的通道说法正确的是()A.位于西南夷的五尺道 B.为了加强北部边防而修筑的直道C.为征服岭南而修筑 D.为了防止北部蒙古族的入侵【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答案解析】B解析:据材料可知,该通道“自九原抵甘泉”,长一千八百里,可见该通道是为加强北部边防而修建。A、B项的地理位置与材料不符。秦始皇修建该驰道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族的进攻,D项错误。故选: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理解。【文综历史解析卷·届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三8月月考(08)】12.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中国秦始皇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两者都是进步的,主要在于A.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C.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D.都缓和了社会矛盾【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答案解析】C解析:郡县制使地方的管理权直接掌控于中央;克里斯提尼以地域为基础的行政部落则打破了之前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由此可见两者共同的进步意义是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克里斯提尼改革和郡县制的推行的历史意义的准确理解。【历史解析卷·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8月开学考试(08)】1.“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青铜兵器B.铁制农具 C.皇帝宝座D.祖先牌位【知识点】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宗法制【答案解析】D解析:宗的本义指宗庙、祖庙,青铜兵器与宗的含义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B项错误;“宗”,是一个会意字,从宀示,示指神祇,宀指房屋,即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在甲骨文中“”像宫室屋宇之形,则“”表示祖先牌位,故D项正确;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才有了皇帝宝座,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C项错误。【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再认与再现能力以及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要求学生既要理解宗法制的内涵又要结合所学知识排除选项中与题干信息无关选项。【历史卷·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09)】2.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此规定: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 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知识点】A1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答案解析】C“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和“诸子有份”等信息说明,“分异”不仅要分家而且还要分割家产,这与传统宗法制下由嫡长子继承家庭中的政治地位(贵族家庭)和主要财产相悖,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A项与题干无关,分封制是地方制度,而材料体现的是家庭问题;B项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统一后,确立了皇帝制后出现的。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科学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历史卷·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09)】1.《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B.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C.神权与王权结合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知识点】A1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周朝的政治制度【答案解析】C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可知是指在古代早期,统治者崇尚迷信,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卜筮)。占卜的官员,他们起着神的作用,是神权的代言者。统治者正是这样凭借神权实现其政治目的。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历史解析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答案解析】B解析:材料中说“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的之上,其他不是本质的叙述。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中家国同治的含义。【历史解析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2.西周以来继承制度规定: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而清朝皇位继承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这一变化表明()A.分封制的瓦解B.宗法制的影响削弱C.中央集权的强化D.清朝彻底改变了王位世袭制【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宗法制【答案解析】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可知西周的继承制度完全依照宗法制实施,而到清朝“皇位继承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可知继承制度淡化了宗法制的作用,即削弱了宗法制的影响。A、C项与题干无关,D项说法错误。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宗法制影响的正确把握。【历史解析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1.中国人很早就对“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认识,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现“王”字。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者,王也”。下列对甲骨文“王”字的书写所反映的政治含义理解正确的是A.殷王的统治至高无上B.早期国家已经出现政治集权C.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商朝政治特点【答案解析】D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者,王也"的信息可知,"王"字的书写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神化了王权,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早期政治未建立绝对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A、B两项与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不符,排除;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董仲舒关于“王”字解释的正确理解。【历史卷·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8月摸底考试(08)扫描版】1.鲁桓公共有四子,嫡长子姬同后继位为鲁庄公;庶子有庆父、叔牙、季友三人。鲁庄公死后,三个庶子联手控制朝政,被称作“鲁三桓”。材料说明这一时期A.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
B.宗法制受到严重挑战C.世卿世禄制度始终盛行
D.庶子辅助嫡长子管理朝政【知识点】A1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周朝的政治制度【答案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三个庶子联手控制朝政,被称作“鲁三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个庶子联合控制朝政,原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挑战。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历史事实,正确分析历史结论。【历史解析卷·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小一调考试(08)】2随着时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氏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在此,“制度的重新构建”指 (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重新确立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族关系巩固华夏国家的礼制提倡自由平等的观念【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答案解析】A解析:“随着时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氏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指的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不能长久的维持政治关系,结果是诸侯势力增强,威胁中央集权。“……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指的是西周的分权、天下共主的国家到秦朝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秦朝与西周政治制度不同的正确理解。【历史解析卷·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小一调考试(08)】1.荀子说:“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材料说明的核心问题是 ( )宗法制是贵族的“氏族”组织法“持手而食者”指的是社会的下层社会下层不按宗法结成宗族集团古代社会呈现出非常严格的等级【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答案解析】A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有天下者、有一国者、有五乘之地者和有三乘之地者”这些统治阶级可以建立宗庙,祭祀自己的祖先,而靠双手来糊口的百姓没有资格建立宗庙祭祀祖先,这说明只有在贵族内才实行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而在平民百姓中是不实行的,所以材料强调的核心是宗法制实行的范围。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透过材料信息理解本质和领会材料强调的重点。【历史解析卷·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08)】22、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分封制全面崩溃B.宗法制荡然无存C.郡县制初现雏形D.实行郡国并行制【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答案解析】C解析:“奉邑”是指收取赋税作为俸禄的封地,A项表述错误;从“县”这一称谓以及庆封仅有收取赋税的权力,C项正确;B项无法从题中得到反映;D项是西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正确解读。【历史解析卷·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08)】17、据《史记•李斯列传》载:“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功之患。”以下各项是对这段话的理解,其中最准确的是A.肯定了秦统一的历史意义B.肯定了秦废分封制的作用C.指出了分封制的严重弊端D.指出了秦灭亡的根源所在【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答案解析】B解析:从材料中“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功之患”,可分析出是肯定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积极历史作用。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历史解析卷·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08)】16、据史载:微子开(因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故改“启”为“开”),是殷朝帝乙的长子,帝纣的庶兄。纣王即位后,统治黑暗、残暴。……周武王伐纣克殷后,微子便手持祭器……,拿着茅草,跪在地上前行向武王谢罪求告。茅草是祭祀时沾酒用的,交出茅草,表示交出祭祀权,真心投降。……周封微子启于宋地,建立宋国,管理商族遗民,奉守商人宗祀……公元前286年,宋亡后其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分析该史料所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有①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可能已确立②只有王族才能分封建国,诸侯国对中国百家姓的形成影响巨大③避讳制度反映了后世君主专制加强对思想文化的影响④神权与王权结合是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重要象征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答案解析】D解析:②项中“只有王族才能分封”错误(还包含功臣、先代代贵族),①③④三项都能从材料中体现。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的正确认识。【历史解析卷·届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09)】25.晁天义认为当今史学界研究历史关注“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材料强调的是A.新见史料使历史“重写” B.新史观研究已取代传统史学C.跨学科研究催生新史学学科 D.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知识点】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新史观【答案解析】D解析: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这些结论的得出受益于新视角的采用。而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让历史学者有机会从“他者”立场思考史学问题,丰富了史学研究的视角,并不是新史学学科的出现,更谈不上新史观研究已取代传统史学。【思路点拨】材料中提到当今史学研究的角度,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强调的是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历史解析卷·届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09)】1.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知识点】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早期政治制度【答案解析】B解析:此题考查宗法制的作用。王国维认为西周用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决定大宗小宗的政治地位可以减少争论,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调用能力。宗法制的内容是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历史解析卷·届江西省师大附中等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08)】1.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 C.礼乐制D.九品中正制【知识点】A1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周朝的政治制度【答案解析】C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结合相关史实可知,礼乐制度主要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据此可知材料表明孔子对“礼”非常重视,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礼乐制。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文综历史解析卷·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9月模拟考试(09)WORD版】24.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分封制长期存在 B.行政效率的低下C.中央集权的削弱 D.官僚政治的弊端【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D解析:材料中导致“吏有封建”的原因是官和吏之间办事的不协调性,说明官僚政治存在明显的漏洞;D项符合题意。A项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B、C项材料中没有显示。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历史解析卷·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8月开学考试(08)】A2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材料二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2分)(2)据材料二,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4分)(3)据材料三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资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6分)【知识点】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答案解析】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世袭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可以从政治大变革、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经济上生产力提高、思想上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等方面考虑。第二问,根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可以从目的、制度建设、举荐方式等方面考虑。第三问,特点可以直接从材料三提取,考试方法、中央的地位、完善等方面加以概括;趋势则表现为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过程。参考答案:(1)背景:地主阶级日益堀起(士阶层日益括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2分)(2)相同点:其目的都是为选拔人才;都呈制度化;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4分)(3)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4分)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分)【思路点拨】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历史解析卷·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8月开学考试(08)】A2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范晔论曰:“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以後,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材料二魏文帝时……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及法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材料三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於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二)材料四把仕途向庶人开放,决不是基于什么平等或民主的观念,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科举限制愈严,竞争愈烈,而其对思想统制,亦愈易就范,对上级官僚,亦愈易卑躬屈节表示忠诚。——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第九篇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二、三中,中央政府分别采用的是什么方式选拔人才?(3分)(2)为什么材料四中说“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请依据材料一、二中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3)历来人们对科举制褒贬不一,依据材料三、四和相关知识,你的看法如何?对其作一个客观的评价。(5分)【知识点】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答案解析】第一问,由材料关键信息“举贤良、方正,察孝廉、秀才”“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天子……曰制举,应诏而举者”等可知中央政府分别采用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第二问,材料一中“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表明察举制逐步流于形式,被权贵把持,材料二中“非复辨其贤愚”和“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表明察举制逐步流于形式,被权贵把持,不能为朝廷选拔人才,九品中正制也不能辨其贤愚,高官几被世族大家垄断操控;第三问,依据所学知识从科举制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参考答案:(1)方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或九品官人制)、科举制。(3分)(2)说明:察举制逐步流于形式,被权贵把持,不能为朝廷选拔人才;(1分)九品中正制也不能辨其贤愚,高官几被世族大家垄断操控。(1分)因此,要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局面,就需采用科举考试之法选用人才。(2分)(3)看法:科举制在隋唐、两宋时基本上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在明清以后消极作用为主。(1分)评价:积极作用——为朝廷选拔了优秀人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政治的长期稳定发展。(2分)消极作用——明清以后八股取士,扼杀了人才的创新精神,科举培养的唯上是从的奴才,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2分)【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复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考点时学生需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全方位的理解与掌握。【历史解析卷·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8月开学考试(08)】A2C2E1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代政府和汉代不同。若以现在的话来说,汉代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是采用委员制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既然时代已不允许再出个皇帝,则建立民国就必然成为另一时代主题。问题是建立哪一种模式的民国呢?以孙文为理论骨干的革命党人,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当时的“美国模式”。所以辛亥革命以后的民国,便是一个美国模式的民国。……不幸的是,这个生吞活剥的美国模式在中国实行起来却完全走了样。——唐德刚《晚清七十年》材料三黄炎培:“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来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和黄炎培的谈话(1945年7月)请回答:(1)钱穆对唐代政治的评论,其历史依据是什么?近代有学者认为,从唐代中央政治特点来看,中国古代也存在民主成分。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明理由。(3分)(2)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时代已不允许再出个皇帝”这句话?(1分)(3)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模式的民国”的表现和结果。分析出现该结果的原因。(4分)(4)材料三中毛泽东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史实说明“新路”的特点(实质)。(4分)【知识点】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答案解析】第一问,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并进一步要求学生理解唐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第二问,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掌握,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第三问,孙中山建立的政体模式是学习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并为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第四问,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参考答案:(1)依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1分)态度:不同意。(1分)理由:三省分权和制约,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如答同意,只要言之有理亦可)(1分)(2)理解: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分)(3)表现:民主共和,三权分立。(1分)结果:失败(徒有共和虚名)。(1分)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2分)(4)特点:人民民主专政:(1分)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政体向近代民主政体演变的相关史实,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并能分析中国历史政治体制由专制向民主演变的趋势。【历史解析卷·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8月开学考试(08)】3.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首辅权力失控C.内阁取代六部D.君主集权加强【知识点】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答案解析】D解析:本题以明朝的内阁首辅权力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朝的内阁在废除丞相制度后设立,一直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者决策机构,内阁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内阁首辅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故其权力大增,体现的是君主集权的加强。A项与基本史实相违背;C项错误,明朝的六部一直存在;B项错在这两位内阁首辅没有改变明朝政局,失控一词言过其实。【思路点拨】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政体演进并空前强化,依据所学知识可答此题。【历史解析卷·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8月开学考试(08)】2.读下面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C.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知识点】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B解析:从表中可知,历代最低一级行政区划均为县,其他层级均有变动,故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图表可知州的行政区划层级有一级到二级甚至降到三级,因此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由州到路再演进为省,省残留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痕迹,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而不是促进地方的自主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秦汉以来各朝代均为二级或三级行政区划,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思路点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之一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历史卷·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09)】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知识点】A2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D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元代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君权战胜相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D【思路点拨】要求考生读懂材料“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的含义,以及题干的意思。“与之相背离的朝代”;然后判断中国古代历史阶段特征符合的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高度集中,相权不仅不能与君权互为节制,反而被废除的史实。【历史卷·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09)】5.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C.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D.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知识点】A2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宋朝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政治制度。材料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用。故本题应选C项;A项中“遏止”、B项中“有效”、D项中“严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历史卷·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09)】4.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立”。由此可知:A.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B.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知识点】A2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宋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B据材料中的“分立”可知,参与军机的大臣原本属于丞相管理,后来才与丞相(文官之首)分开并立,此特征符合宋代为分割相权而设立的中央军事机构枢密院,故选B;A项错误,秦朝三公中负责军事的太尉本来就是丞相并立的,而不是分离出来的;C项错误,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只是决策运行程序中的职责不同;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历史卷·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09)】3.“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A.宰相有职无权 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尚书省地位下降【知识点】A2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隋唐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B从材料信息看,因为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历史事实,正确分析历史结论。【历史解析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41.(20分)行省制是元朝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朝疆域图元朝行省图材料二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四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1)据材料一,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结合元朝行省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4分)(2)材料二、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6分)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6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行省制对于现代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4分)【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行省制度【答案解析】答案:(1)特点:数量少,管辖范围大。现实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4分)(2)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6分)历史作用: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6分)(3)借鉴价值:注重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治理;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注重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4分)解析:(1)第一问需观察比较两幅行政区划图中郡和行省数量和范围的不同,概括出元朝行省的特点。第二问从图中不难看出元朝疆域的空前辽阔,行省是更有效的地方行政区划设置。(2)第一问直接分析两段材料得出,材料二中可看出元朝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材料三中可看出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管理,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第二问历史作用可从对巩固元朝统治和影响后世两方面分析。(3)本题问的是历史借鉴价值,需分析元朝行省制度的优点和特色,如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治理,打破原先的自然疆界,体现为制度的创新等。材料四中可分析出行省制度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合理处置。【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合理解读,并综合分析、归纳。【历史解析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7.嘉靖年间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这套体现在鞠躬拱手上的礼节变化直接反映了明代()A.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的现实B.宰相权力持续遭到削弱C.宦官与内阁首辅矛盾尖锐D.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内阁【答案解析】A解析:材料中的礼节上的变化,表明了明朝嘉靖年间宦官的地位不断的提高,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故选A项。明初宰相制度已废除,B项错误;C项所述的“矛盾尖锐”材料不能体现;材料所述的是宦官与内阁官员的关系,D项与材料无关。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过礼节变化看出宦官地位的上升。【历史解析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6.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B.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答案解析】A解析:材料中“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说明了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所起的目的在于分割弱化地方官员的权利避免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所以A项说法符合题意,B、C两项是元代行省制所起的作用不是目的,D项表述不够准确,行省制并不能减少财政开支。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的有效提取和理解。【历史解析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5.德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这样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做法垄断所有的官俸。”他的意思是A.君主用科举制度这只“看不见的手”来维护统治B.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好的选官制度C.科举制度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D.科举制度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崇儒重学的风气【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答案解析】A解析:依据信息“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做法垄断所有的官俸”可知,科举制被君主用来当作统治手段。科举制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标准是才学,而不是血缘门第,相对的公平公正。凭借科举制,君主能不断扩大统治基础,赢得支持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干无关。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历史解析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4.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B.位高权重,掌控决策C.参与机要,取代相权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公九卿【答案解析】A解析:所谓的加官指的是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其他官衔。依据材料“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可知,加官因与皇帝关系亲近,受到重用,讲义朝政。汉武帝此举目的是重用亲信组成中朝或称内朝机构,参与决策,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演化为外朝执行机构,以内朝管外朝,加强皇权。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汉武帝设中朝的准确理解。【历史解析卷·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三摸底考试(08)】12.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贵族政治遭到破坏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B解析:“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反映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体现贵族政治的特点。“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反映了世卿世禄制被破坏,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答案为B。分封制开始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历史解析卷·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小一调考试(08)】8.1835年7月,一位留居中国的英国人在英文杂志《中国文库》上撰文称:“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现在尚需显示中国已经如何阻止这一制度的美中不足,就像在几乎所有她的其他科学和技术中的不足一样。”英国人所说的“中国人的发明创造”是( )宗法制 B. 三省六部制 C. 科举制 D. 内阁制【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答案解析】C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两个关键信息,一是时间限定“1835年”,二是作者对中国的这项制度持高度赞扬态度。当时的英国已经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因此作者不可能对不符合英国民主理念的宗法制、三省六部制持高度赞扬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的内阁制与英国的内阁制有本质区别,一个是专制的象征,另一个是民主的象征,故其不可能对中国的内阁制持肯定态度。而科举制是当时一种比较进步的制度,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故排除A、B、D。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历史解析卷·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小一调考试(08)】7.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 ( )相权进一步削弱 B. 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众相制初步确立 D. 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府三司【答案解析】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宋朝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别置中书的目的是通过分化事权的方式消弱相权,A项符合题意。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于汉朝,众相制度形成于隋唐,内阁出现于明朝,B、C、D三项错误。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历史解析卷·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小一调考试(08)】6.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答案解析】C解析:从材料中“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和“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的一方面,但是又不能把他等同与现代的民主思想与民主制度,所以A、B项理解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材料信息的综合理解。【历史解析卷·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小一调考试(08)】4.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 )必须责罚军机大臣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军机处应予以撤销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军机处【答案解析】D解析:依据“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承旨书谕”、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等信息可知嘉庆帝主张对军机大臣的权力给予限制,不必凡事专责军机大臣,防止其权重,表明嘉庆帝认识到军机处权力过大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A、C项与题干无关,B项与题意相反。 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材料信息的阅读与理解。【历史解析卷·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小一调考试(08)】3.史载,“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丞相所请,靡有不听。”材料所记载的现象出现在( )西汉初期西汉武帝以后北宋初期明朝初期
【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答案解析】A解析:材料“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丞相所请,靡有不听。”描述的是丞相权力之大。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的宰相集决策权与行政权于一身,统领全国政务,位高权重,实际是君臣共治天下。依据选项特点,A项符合题意。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秦汉相权特点的掌握。【历史解析卷·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08)】23、唐朝政论家柳宗元在评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时指出:“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里对“公”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B.改世禄世卿制为选贤任能制C.制定了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 D.首创自下而上的人才荐举制度【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和所学史实秦朝开创的选贤任能的官制取代了西周世卿世禄的分封制。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理解。【历史解析卷·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08)】21、西汉建国后,总结秦朝灭亡教训时认为:“秦据势胜之地,骋狙诈之兵,……姗笑三代,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无)骨肉本根之辅,外亡(无)尺土藩翼之卫。”基于这一认识,西汉政府实行的措施是A.实行“无为而治”B.分封同姓王C.平定七国之乱D.建立中朝制度【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B解析:从材料中“而子弟为匹夫,内亡(无)骨肉本根之辅,外亡(无)尺土藩翼之卫”可分析西汉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推行郡县制,导致孤立而亡,从而主张推行封国制。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正确解读,并对秦汉政治制度的区别正确比较。【历史解析卷·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08)】20、某学者指出,“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多亡命之徒,立功以取将相”,终成“布衣将相”之局,从而打破了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局面。上文中的“君”应是A.秦始皇B.汉高祖C.宋太祖D.明太祖【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B解析:中国古代出生平民的皇帝不是很多。刘邦(曾当过亭长一职,忽略不计)朱元璋算其中二位。再加上“布衣将相”之局,很容易推出答案。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历史解析卷·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08)】19、有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整整这个朝代,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A.西周 B.秦朝C.唐朝 D.北宋【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D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该王朝推崇文治;北宋为防止武将专权,推行文治天下。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中国古代各朝代典型特征的正确把握。【历史解析卷·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08)】18、宋代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刑司、安抚司等,明代行省同设布政司、按察司、都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D.分割相权,强化专制【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A解析:中国古代解决地方威胁、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分散地方的权力,通过分权得以集权,而题干地方机构的设置演变就体现了该特点。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内容的正确理解。【历史解析卷·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08)】15、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①刺史②都察院③御史台④参知政事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检察制度【答案解析】A解析:宋慈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提点刑狱负责监察地方,而汉武帝设立的刺史、明代后的都察院、秦时御史台都具有监察地方之职,参知政事是宋代副相,主行政。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对古代具有监察职能的机构的准确记忆。【历史解析卷·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08)】4、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A.三省并立,互相牵制B.削弱地方,集权中央C.抑制相权,设立内阁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D解析:本题要求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从所选材料中可以看出,明太祖所担心是权臣上下蒙蔽,专权自恣,从而使皇帝无法躬览庶政,也就是权臣的权力已经影响了皇权了,这是朱元璋无法接受的,所以他要限制权臣的权力而突出皇权。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文言材料的正确解读,并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准确的把握。【历史解析卷·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08)】3、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A.选官和考试有机结合B.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C.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D.人才选拔由中央下放到地方【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答案解析】A解析:“三代”是指夏商周时期,夏商周三代以前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战国至秦出于客”,其中的“客”指游走于各诸侯国、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士人;“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是指汉代实行察举制;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隋唐推行科举制;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B项说法有误;世卿世禄制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衰退,C项说法错误;科举制将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说法错误。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准确把握。【历史解析卷·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08)】1、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B解析:本题以唐朝永州俚民婚俗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A、D两项与题干“使略如汉礼”的信息不符,故排除;“私奔”与儒家伦理思想相违背,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俚民大肆操办婚宴,韦宙进行约束。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历史解析卷·届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入学定位考试(08)】2.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B解析: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君主权力在不断加强,宰相权力在不断削弱,直至废除。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正确解读。【历史解析卷·届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入学定位考试(08)】1.某史籍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皆侯矣。”对这一举措的解读正确的是A.背景:汉景帝无力平定七国之乱B.内容:废除嫡长子继承王位的传统C.结果:尾大不掉,事与愿违D.意义: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答案解析】D解析:题干所述是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它是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进行的,A项不正确;“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B项不正确;此举措迎合了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王国缩小而朝廷直辖土地扩大,C项不正确;故选D项,推恩令实行后,列侯喜得所愿,避免了直接的武力削藩带来的动荡局面。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分析。【历史解析卷·届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09)】6.地区建置沿革和机构的设置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下列今湖南地区部分时期建置或机构设置的沿革:“湖南观察使——马楚国——荆湖南路——湖广布政使司”,其对应的朝代顺序正确的是A.秦朝—汉朝—宋朝—清朝B.汉朝—唐末—元朝—明朝C.隋朝—五代—元朝—清朝D.唐朝—十国—宋朝—明朝【知识点】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地区建制【答案解析】D解析:公元764年,唐王朝为了加强对湖南地区的控制,设置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简称湖南观察使。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湖南”名称。五代十国时期属马楚政权,997年,置荆湖南路,明初设湖广布政使司管辖。【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基础知识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直接解题。【历史解析卷·届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09)】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措施没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D.元朝时设置了中书省【知识点】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中书省【答案解析】D解析:材料中“皇室的权”“政府的权”实际上反映的是君相之间的关系: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A、B、C对材料均有体现,D项实施后宰相权力不降反升,与题意不符。【思路点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以此为依据进行解题。【历史解析卷·届内蒙古赤峰二中(赤峰市)高三9月质量检测试题(09)word版】A2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耍求。材料一 魏晋南北期时期,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靠门第世袭为官的士族日益腐败,缺乏行政能力,到南北期时已走向末路。材料二 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应举的只是极少数。没有哪一种制度像科举制那样长久深刻地影响过当时的世道、人心和风俗。……了解科举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政治史、文化史登堂入室的一把钥匙。无论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两者都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地选拔人才。—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4分)(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当今社会对科举制进行研究的历史和现实价值。(要求:观点明确,试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8分)【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答案解析】答案:(1)背景:魏晋南北朝以来,士族依靠家世门第把持选官和朝政,政治极为腐败。(4分)(2)历史价值: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它是古代中国官方和民间交流的重要方式,利于现实社会的公平公正,对古代社会的稳定有重大影响;深入研究科举制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教育,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4分)现实价值:中国有悠久的考试历史,研究科举可以从政策上、技术上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好地组织各种考试,有效地选拔人才;有助于正确认识今天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4分)解析:(1)“背景”直接从材料一“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靠门第世袭为官的士族日益腐败,缺乏行政能力”中概括得出即可。(2)“历史价值”可从科举制在古代社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现实价值”则是强调科举制对现今中国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的影响。【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科举制的影响的正确理解。【历史解析卷·届内蒙古赤峰二中(赤峰市)高三9月质量检测试题(09)word版】3、(东汉)永元十三年,和帝下诏:“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于是,将以前边郡“不满十万三岁一人”的标准降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五万至十万口郡的由“三岁举一人”调整为“二岁举一人”。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中原人口流失 B.加强中央集权C.加强少数民族治理 D.调集民力开发边疆【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汉代孝廉察举员额分配的变化。北方、西北及东北边郡,尽管人口少、经济不发达,但面临周边民族内进的严重压力,这些地区局势的稳定关系到国家安危,推举官吏的名额的适当的调整,有利于边地安定,增强边地对国家的向心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历史解析卷·届内蒙古赤峰二中(赤峰市)高三9月质量检测试题(09)word版】2、军机处“初只承庙谟商戎略而已”,后分割和取代了许多内阁“承旨出政”的职权,军机处实际上成了凌驾于内阁、部院之上的中枢政府机构。以上材料说明军机处A.已经成为清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机关B.最初的军政机构逐渐演变为行政机构C.相当于英国的内阁,是政府中枢机构D.取代内阁,成为政令制定、发布机构【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军机处【答案解析】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职能的变化,从最初的军政机构转变了中枢政府机构。军机处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A、C、D项说法有误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军机处的特点的正确理解。【历史解析卷·届内蒙古赤峰二中(赤峰市)高三9月质量检测试题(09)word版】1、元世祖忽必烈曾经说:“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这表明元朝A.注重权力监督 B.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实行三权分立 D. 中书省是最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投资款转为项目融资借款合同范本及合规审查3篇
- 2025年潮州货运资格证题库在线练习
- 2025年淮安道路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官方题下载
- 2025年大同考货运从业资格证
- 2025年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技巧与方法
- 洛阳理工学院《大数据平台核心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火车站采暖系统施工协议
- 2024年物业抵押借款合同
- 商业地带净水机租赁合同协议书
- 文化场馆改造增补合同
- 2024至2030年中国甲醚化氨基树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贵州省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导则
- 2024年度钢模板生产与销售承包合同3篇
- 《QHSE体系培训》课件
- 计量经济学论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的影响因素
-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试题及答案(U)
-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 孙悟空课件教学课件
-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语言处理》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新能源行业光伏发电与储能技术方案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要点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