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K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目录K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K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K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K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K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K1K240.(22分)阅读下列关于新中国“前三十年”(1949——1978年)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统计数据看“前三十年”表一历史阶段1949—1952年1953—1957年钢铁产量1952年135万吨1957年535万吨工业总产值每年涨幅34.8%18%粮食产量1952年3278亿斤1957年3901亿斤农业总产值每年涨幅14.1%4.5%表二历史阶段1965—1976年总体统计1949—1978年国民收入增长倍数1.9倍7.7倍国民收入每年涨幅6%7.3%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倍数2.34倍13.8倍工农业总产值每年涨幅8%9.5%工业总产值增长倍数2.72倍39.2倍工业总产值每年涨幅9.5%13.5%农业总产值增长倍数1.51倍3.4倍农业总产值每年涨幅3.8%4.3%——根据刘日新《对前三十年应当怎样看》整理材料二建设成就看“前三十年”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当时运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有效动员和集中国家有限的资源,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保证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这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陈先《九十纪行》30多年来,我国实行有计划发展经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了10亿人口吃饭穿衣的需要,做到了充分就业,保证了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陈先文选》材料三错误看“前三十年”对于大多数领导人和各级干部来说,过去在长期革命战争年代中习惯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来解决面对的各种困难,并且取得巨大成功,大家便以为在经济建设中只要搬用这一过去成功的老经验来指导工作,就能闯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来。但事实告诉我们:不管你出于多么良好的愿望,不管你怎样动员群众的力量,如果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便会遭到惩罚,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金冲击《谈新中国的“前30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从阶段发展和整体发展两方面归纳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发展状况。(8分)示例:阶段发展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总值涨幅明显;钢铁产量和粮食产量持续增加;其中工业发展速度尤为突出。(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前三十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哪些突出成就?(6分)以及该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特点。(2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评析作者的主要观点。(6分)【知识点】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挫折·一五计划和文革时期的经济·改革开放前的经济【答案】第一问,前三十年的阶段状况可从一五计划时期、文革时期总结分析,成就金额从国民收入、工农业产值、生产力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从“我国实行有计划发展经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了10亿人口吃饭穿衣的需要,做到了充分就业,保证了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可概括出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国防尖端科技,保证了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稳定了社会经济,保证百姓日常生活得到满足等成就。第三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作者的主要观点为经济工作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和经济发展规律,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正反两方面论证。参考答案:(1)“文革时期”国民收入和工农业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工、农业产值涨幅比“一五”计划时期放缓。(4分)新中国“前三十年”国民收入、工农业产值持续增加,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其中工业发展速度尤为突出。(4分)(2)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国防尖端科技,保证了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稳定了社会经济,保证百姓日常生活得到满足。(6分)采用计划经济体制,有效的动员和集中有限资源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分)(3)观点明确,史实充分,表述清晰,逻辑合理。(5—6分)观点明确,史实不够充分,逻辑不够清晰。(3—4分)缺乏观点,史实不够充分。(0—2分)【思路点拨】(1)本专题中“一五”计划、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和原因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巨变等仍可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2)高考注重从以下角度命题:一是再现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二是中国经济体制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及特点。(3)命题可能从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角度进行命题考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影响。【【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22.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这次院系调整()A.建立了科学的高校专业体系B.为配合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C.为适应建国初的工业化需求D.推动了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知识点】K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五计划的背景【答案】C解析:1952年教育部按照中共中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提出了“及时培养供应各种建设事业(首先是工业)所必需的高、中级干部和技术人才”的任务,为此决定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故本题选C。【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解题时结合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一五计划背景进行分析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21.阅读下表,可以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有无锡市某村农民与合作社供应关系情况表①1950年该村开始社会主义改造②农民日常生活与合作社联系密切③该村农业合作社呈现发展趋势④农业合作社已在全国推广普及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知识点】K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三大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答案】B解析:①错误,1953年农村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由表格中参加社员人数可④知错误,②③项与材料信息相符,故排除①④项,本题选B。【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表格信息解读能力,解题时结合表格信息内容及相关知识排除错误选项中①④项。【【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29.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B.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作问题D.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知识点】K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八字方针调整【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说明当时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八字方针实行的结果,故选D。【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材料中的信息变化的把握【【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28.“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C.发起了大跃进运动 D.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知识点】K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农业合作化运动【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必须提倡‘组织起来’”的信息说明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统一经营管理,故本题选择B项。【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材料中的信息的解读和把握【【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18、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知识点】K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答案】B解析:1958年中国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的赫鲁晓夫正在搞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而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是在1953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1929年开始,二者均早于题目要求的时间。故本题选B。【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再认再现能力,依据所学可直接答题。【【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0月模块考试(10)】O2H2J1K129、(4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阅读材料一,说明黄宗羲与商鞅思想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材料二:下面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1836-1838年(平均每年)1894年数量(万担)比例(%)数量(万担)比例(%)内销165.2976.78171.4844.32外销5023.22215.4455.68产量215.29100386.92100(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12分)材料三: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理由,(1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农民“组织起来”的得与失。(8分)【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答案】答案:(1)由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4分)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工商阶层壮大,经世致用思想兴起。(4分,任意一点)(2)现象:产生扩大,外销增长,比例超过内销。(4分)原因:列强侵略,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4分)影响:小农经济逐步瓦解(4分),有利于商业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4分)(3)理由: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4分)扩大工业品市场(4分)帮助农民走上富裕道路(4分)。得:1953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推动生产力发展。(4分)失:1958年在农村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4分)解析:(1)“变化”据材料信息可分析出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商鞅变法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初步确立答案。回答原因时,可结合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2)分析现象是要仔细观察茶叶在1836~1838年与1894年产量的变化,可分析出近代茶叶生产扩大,其产量翻了近一番;再观察茶叶在1836~1838年与1894年内销和外销的比例变化,可分析茶叶外销大幅增长,比例超过了内销。注意纵向横向的观察。回答成因时要考虑内因和外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考虑。影响据所学知识很好回答。(3)理由依据材料“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归纳出帮助农民走上富裕道路;“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概括出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概括出扩大工业品市场。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农民“组织起来”的得失时,要了解当时组织农民的具体做法包括三大改造中的对农业的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据此评价分析即可。【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关键信息的综合分析、归纳。【【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0月模块考试(10)】14、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时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大跃进导致了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经济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右倾错误C、对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人们有不同的态度D、毛泽东认为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是不对的【知识点】K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大跃进【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没有大跃进危害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大跃进属于左倾错误,B项“右倾错误”说法有误;材料中显示“我们有些同志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D项对材料信息错误理解。“有些同志不愿意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我们有些同志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是‘不正规’”都表明人们对开始的大跃进有不同认识。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0月模块考试(10)】13、1956年1月2日,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市长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国人民的胜利。”“伟大胜利”的原因是A、工业化的实施B、统购统销政策实施C、上海工商业改造完成D、土地改革完成【知识点】K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答案】C解析:A项的工业化实施主要是指“一五计划”,“一五”计划是在1957年完成,而土地改革是在1952年底基本完成,排除A、D两项;统购统销作为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早在1954年前就已完成,B项排除。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建设的相关内容的准确把握。【【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11)word版】19.阅读“1956—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分类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工业固定资产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1956年100%100%100%100%100%100%100%1966年约200%194.4%近180%300%124%111%161.7%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经走向成熟B.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了有效地调整和整顿C.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D.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知识点】K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答案】C解析: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属于探索时期,没有成熟,故A项错误;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了有效地调整和整顿是在文革时期,故B项错误;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曲折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等左倾错误,但是从材料数据的变化可知成就是主流,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当时国际上美苏两极对峙、冷战、对中国孤立封锁,国际环境并没有全面改善,故D项错误。【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表格数据有效信息的理解和提取。【【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湖南省岳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1)】18.“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大跃进导致了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经济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右倾错误C.对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人们有不同态度D.毛泽东认为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是不对的【知识点】K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大跃进运动【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毛泽东在批评某些人对大跃进运动不同的意见,从而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大跃进运动有不同的态度。故选C。A项是大跃进运动的后果,材料并未体现;B项不是材料中心思想;D项与材料信息相反。【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材料中材料中大跃进信息的把握【【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浙江省温州十校(温州中学等)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11)】H2K1M228.(21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把从事工商业的人看成妨碍农战国策的形成的对象,认为他们应该受到打击。农业有一个特点,用力最苦,而盈利少。老百姓看做买卖可以富家,做工匠可以糊口,出力少,获利多,所以他肯定选择逃避农业。而商人的流动性太大,导致人们不看重故土家园了,又怎能为国君守卫疆土呢?并且,更加重要的现实原因是,因为战乱时,商贾重利盘剥、操纵物价的本性,对社会矛盾的加剧起了兴风作浪的作用------周巩固《比较视野下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由来及影响》材料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材料三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年份项目1913年1928年1932年①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拖拉机不详42121电力15107432石油232121钢555432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人民版必修二(1)概括材料中商鞅打击工商业者的理由。从商鞅变法开始,中国古代历朝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你如何认识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7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2分)从国际背景分析此设想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与存在问题(8分)【知识点】古代中国现代中国现代世界·古代的经济政策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答案】答案:(1)理由:①工商业者是实施农战国策的障碍;②商人流动性大,不利于国家安全;③战乱时,商人加剧社会矛盾(3分)影响:①促进农业发展②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统治③使社会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展(③点2分,①②任意点2分,共4分)(2)基本设想: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2分)原因: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政治包围(4分)(3)成就:①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②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③苏联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世界工业强国;④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4分,答出2点即给满分)存在问题: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多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代价过大。(4分)解析:(1)解读材料一关键信息,“商人的流动性太大”、“商贾重利盘剥、操纵物价的本性”,据此归纳材料中商鞅打击工商业者的理由;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2)结合材料二中“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分析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其原因主要从对苏联的借鉴和美国的威胁等方面分析。(3)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主要从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世界工业强国、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等方面归纳,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比例失调、农业落后等方面归纳。【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表格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学年第一学期十校联合体高三期中联考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命题:乐清三中竺剑英审核:文成中学叶小海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CACCABBCBBCBC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CDAADCCBBBAC/非选择题:(10分)(1)标志: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2分)原因:①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的抗战;②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③两个战场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4分,答出2点即给满分)(2)史实:①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②1942年1月,中国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正式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成员国。③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成立,蒋介石任最高统帅。④太平洋战争期间,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⑤二战后期,中国加强了与盟国间的合作,签署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4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27、(19分)(1)特点:国王的权力很充分,但受到宪政原则限制;拥有议会。(4分)(2)规定:国王的征兵权、立法权和征税权转移到议会。(2分,假如答出“国王的征兵权、立法权、征税权受到限制”也可给满分)影响: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1分)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2分)(3)趋势:逐步取消了财产资格、年龄、性别、出身限制;民主逐渐下移;享有的范围逐步扩大。(6分)特点:以渐进、平缓的改革为主要方式;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必然性。(4分)28、(21分)(1)理由:①工商业者是实施农战国策的障碍;②商人流动性大,不利于国家安全;③战乱时,商人加剧社会矛盾(3分)影响:①促进农业发展②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统治③使社会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展(③点2分,①②任意点2分,共4分)(2)基本设想: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2分)原因: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政治包围(4分)(3)成就:①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②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③苏联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世界工业强国;④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4分,答出2点即给满分)存在问题: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多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代价过大。(4分)【【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浙江省温州十校(温州中学等)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11)】18.右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A.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B.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C.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D.无煤也炼焦,无焦也炼铁【知识点】K1现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答案】D考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图中的内容和文字内容来看,反映的是一种“浮夸”风的左倾错误,忽视客观规律,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正与“无煤也炼焦,无焦也炼铁”思想一致。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H2J1I1I2K126.(12分)下图摘编自安德森·麦德逊《世界经济千年史》,是中国和西欧从公元400年到公元年人均国民收入对比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收入(对数标准)。请提取图片中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知识点】古代中国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答案】答案:信息:14世纪以前,中国人均国民收入高于西欧,西欧人均收入从14世纪开始超越中国。说明: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下,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小农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技术先进,人均国民收入高于西欧。公元14世纪开始,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技术进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航路开辟后,海外贸易逐渐发达,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中国。信息:西欧人均国民收入从公元11世纪开始稳步提高,19世纪中期增长速度迅猛;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自14世纪后长期停滞不前,19世纪后开始下降,20世纪中期时降到低谷。说明:19世纪中期开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两次工业革命更是极大地推动了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加上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西欧经济增速普遍加快。中国14世纪开始,封建社会陷入僵化,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19世纪后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加上西方疯狂的殖民掠夺,人均收入下降。信息:中国国民收入自20世纪中期开始以较高速度增长。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社会主义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人均国民收入增长加快。(信息2分,说明4分,答对两条可得满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科学的解读图表信息,并结合其相关史实予以说明。可以提取图片中14世纪以前、11世纪到20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以后三个阶段。信息解读可以得出:14世纪以前,中国人均国民收入高于西欧,西欧人均收入从14世纪开始超越中国。西欧人均国民收入从公元11世纪开始稳步提高,19世纪中期增长速度迅猛;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自14世纪后长期停滞不前,19世纪后开始下降,20世纪中期时降到低谷。中国国民收入自20世纪中期开始以较高速度增长。并结合其对应的历史史实分析说明其原因。【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表格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材料选做题(请考生在第27、28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在你所选题号上面打√,本题15分。)【【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H2J2K1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0-1930年的移民自1902年清朝正式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关于开垦蒙地的奏请起,蒙地放垦工作“由暗转明”,禁垦蒙地的政策被放弃,“走西口”也成为北方各省百姓光明正大的选择。而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之后,东三省移民活动也进入了全面开放时期,“闯关东”的人们从此摆脱了政治的束缚。……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末鼓励移民实边的政策,推出一系列招垦及鼓励移民的法规条例,东三省地区依然是当时移民政务的重点,所制定的相关章程条例有:《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边荒承垦条例》、《黑龙江清丈兼招垦章程》、《吉林全省放荒规则》、《绥远清理地亩章程》、《辽宁移民垦荒大纲》、《奉天试办山荒章程》等。以张作霖、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政府进而提出了《移民与开发计划》,并为此设置了移民局及东北招垦委员,这些积极的招垦措施对于移民运动无疑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材料二1931-1945年的移民1937年全面战争爆发后,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开拓民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材料三1960-1979年移民1960年开始,中国经济与社会面临严峻的困难,于是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移民类型便是以精简城镇人口为目的的移民运动。在60年代,在当时复杂的国际斗争背景之下,中共中央提出了“三线”的建设规划(即沿海为一线,中部为一线,西北与西南为一线),重点加强西北与西南地区建设。而为了加强这些相对边远地区的发展,重要的举措之一便是调入大量来自东部省区的干部、技术人才、职工及其家属。从1968年其由“上山下乡运动”引发的人口迁徙影响更为广泛,但出于强烈的政策性干预与时代局限,其最终的移民成果相当有限。——以上材料均选自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两个阶段移民的不同影响。(16分)【知识点】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答案】答案:(1)特点:①清政府由禁止到被迫同意移民②民国政府鼓励移民,颁布法规条例、设移民局等③从中原人口稠密区向边疆迁移,发展边疆经济。④受日本侵略及国民政府迁都影响⑤有外国移民被迫迁入(回答4点即可,每点2分,共8分)影响:(一)1900至1930年①有利于缓解中部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地矛盾问题,人口分布渐趋合理。②有利于对东北等边疆地区的开发③促进了民族融合。(回答2点即可,共4分)(二)1931至1945年①一定时期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及文化宝藏。②日本“国策移民”便于日本侵华,对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4分)(2)主要因素①受国际局势(国家安全或侵略战争)等的影响②受国内政府的政治导向影响③受国家经济建设的影响④受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等影响(回答3点即可,每点3分,共9分)解析:(1)提炼材料一、二关键信息:“清朝正式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关于开垦蒙地的奏请”、“摆脱了政治的束缚”、“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末鼓励移民实边的政策”、“东三省地区依然是当时移民政务的重点”、“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大批日本开拓民迁入东北地区”,据此概括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两个阶段移民的不同影响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作答。(2)结合材料一、二得出移民受到受国际局势、政府导向等因素的影响,结合材料三得出移民受到国家经济建设、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K1K2K33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材料二195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材料三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5分)(2)据材料二,概括1953—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分别说明图中A到B、C到D期间发展状况出现的主要政策性因素。(6分)(3)结合你对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批驳材料三中作者的“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这一观点。(4分)【知识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五计划·十年探索·市场经济体制【答案】第一问,分析表格中苏美英工业产量的对比情况,可看出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据此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从总路线、一五计划等角度回答。第二问,总的来看,建国后经济发展呈现出曲折的发展的态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相对平稳。A到B之间经济发展波动大,下滑明显,是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造成的;C到D经济发展相对平稳,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促成的。第三问,应首先明确观点,其次对观点进行论证,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参考答案:【思路点拨】计划经济的弊端暴露,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中;苏东剧变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照搬照抄别国模式,不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我国在吸取苏联解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适时的改革开放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是我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并且我们的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这都能说明社会主义并没有萎缩。【【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19.右图是一张残缺的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凭证,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B.民国晚期官僚资本的膨胀C.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运动D.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点】K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三大改造【答案】C解析:从图中的信息“公私合营”来看,应当是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故答案为C。A、B项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排除A、B。在改革开放时,中国不存在民族资本主义,排除D。【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图片信息解读能力,解题时首先是理解所给图中信息,其次是通过所给时间用排除法。【【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11)】C2C4E1K1R1R3R414、对于历史的发展,研究者力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历史,启迪未来。据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1)根据材料一,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1910年前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6分)材料二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模式。(2分)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4分)材料三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英“沉沦”与“上升”诸问题》(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过渡期”在政治、经济领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4分)思想领域的代表性事件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4分)(4)根据材料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6分)【知识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及经济建设【答案】第一问,近代历史面对西方列强入侵,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的历程,经历了从林则徐魏源迈出第一步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到康梁的维新思想再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第二问,依据所学及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模式是由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而西方则是精神到制度再到器物,相同点从近代化角度即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角度分析,手段上的是相同点则是都采用了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第三问,政治准备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和五四运动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分析,经济准备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级力量壮大角度分析回答。第三小问则是回答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意义。第四问,依据所学围绕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中共成立积极意义、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国民大革命的影响等方面回答即可。参考答案:(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倡导“中体西用”,以挽救统治危机;甲午战争后使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等维新思想,以救亡图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三民主义”以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任意3点6分,挑战1分,应对1分)(2)西方模式:思想(精神)——制度——器物;(1分)中国模式:器物——制度——思想(精神)。(1分)相同点:①本质上:都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1分)经济上的工业化;(1分)思想上的科学化(理性化)。(1分)②手段上:都采用了改革和革命两种方法。(1分)(3)政治: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任1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为中国革命积蓄了力量。(2分,言之有理即可)新文化运动(1分);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各种思潮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觉醒;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模式。(3分)(4)成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国共合作推动下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任意3点6分)【思路点拨】近代中国的“走路”问题——维新变法:走日本人的路,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走美国人的路,主张民主共和制。五四运动后:走俄国人的路,宣传十月革命。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走自己的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11)】J1J2K113.工业化中,工业布局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下列是中国近代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幅图片。(1)材料反映出了什么历史信息?(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分布的特点及原因。(6分)材料二1936年前,在西南现代工矿企业几乎是空白。……1938年上半年,国民政府确立了“以西南诸省为主要地区,开发各种矿产,建立国营重工业,而于民营工业及乡村手工业为普遍之调整与提倡”的经济建设方针,并在这年6月的经济部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后工矿事业之发展,注重西南各省为已定之方针。”于此,西南很快变身为新兴工矿企业最集中的区域。……在迁入地的分布上,仅四川、重庆等地的内迁工厂就有430多家,60%以上的内迁厂矿都聚集到了川渝地区。因此,有评论称:“川渝工业区是后方主要的工业区”,……这些新建和内迁的企业在当时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现代企业的骨干力量之一。——节选自张守广的《抗战时期西南工业全息图》(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决定在西南建立工矿企业及大量工厂内迁的原因,(4分)并分析在西南建厂及大量工厂迁居川渝等地的影响。(6分)材料三北京不但是政治和文化中心,亦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这座古老的城市最近遭遇的雾霾空气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中国经济最近三十年的发展进程,工业化是主干线,北京也不例外。这个城市此前含纳了首都钢铁、燕山石化等重工业企业,这个城市,有最活跃的经济,但也制造了最具杀伤力的污染空气。……同时,北京并非汽车制造之都,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汽车保有量却是最多的城市之一。尽管数年前北京已经启动将部分重化工企业迁出的进程,但其治污道路走得并不平坦。——选自《第一财经日报》(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京启动将部分重化工企业迁出的理由。(6分)【知识点】近代化·洋务运动·抗战时期的民族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答案】第一问,考查学生图片信息解读能力,从图片中“江南制造总局”等文字可知为洋务运动企业,其发布特点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天津等地,原因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经济、交通等)角度分析。第二问,国民政府决定在西南建立工矿企业及大量工厂内迁的原因从日本对经济的侵略破坏、国民政府改变西南工业落后的计划及抗战需要等角度回答。第三问,北京启动将部分重化工企业迁出的理由可从材料中“也制造了最具杀伤力的污染空气”“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等信息得出转换北京城市功能、环境污染、城市化进程等。参考答案:(1)信息: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业产生。(4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2分)原因:沿海较早受到外国侵略,自然经济较早瓦解;交通便利;沿海一带手工工场基础较好;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资源丰富。(任答两点,4分)(2)原因:抗战时期,日本的侵略,沿海一带工矿业遭到大量破坏;国民政府为改变西南现代工矿企业落后的现状,确立了重点开发西南的经济建设方针;为了持久抗战需要。(任答两点,4分)影响:一定程度上保存并挽救了我国的民族工业;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推动了川渝等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改变了工业相对落后的状态;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任答三点,6分)(3)理由:转换北京城市功能,使其以政治、文化功能为主;工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造成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任答三点,6分)【思路点拨】近代化是近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命题可能从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角度进行命题考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影响。【【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10)】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知识点】K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答案】A解析:抓住题干中“互助组”一历史信息,可判断出A项正确。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准确解读,并对农业合作化的特征的准确把握。【【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10)】14.1962年9月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躯体会议通过“农村十六条”,其中规定“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人民公社社员可以……耕种由集体分配的自留地。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七,归社员家庭使用,长期不变。”材料表明A.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 B.人民公社体制逐渐废除C.对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有所纠正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知识点】K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分析出,“农村十六条”主张在积极办好集体经济,不妨碍集体经济的发展,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并不是完全的公有制,对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有所纠正,A、B、D项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题干中1962年时间不符。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10)】13.“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A.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C.“大跃进”运动客观促动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D.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知识点】K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民公社【答案】A解析:“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说明A项正确。B项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C、D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的准确理解,并对人民公社期间我国的经济建设的成功准确把握。【【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26、时任山东范县党委第一书记的谢惠玉说:“到那时: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为建立此“新乐园”,全国开展了A.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人民公社化运动【知识点】K1现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答案】D解读材料信息,“新乐园”的特征是“吃喝穿用不要钱”,为建立此“新乐园”,全国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基本特征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符合题意。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K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K1K240.(22分)阅读下列关于新中国“前三十年”(1949——1978年)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统计数据看“前三十年”表一历史阶段1949—1952年1953—1957年钢铁产量1952年135万吨1957年535万吨工业总产值每年涨幅34.8%18%粮食产量1952年3278亿斤1957年3901亿斤农业总产值每年涨幅14.1%4.5%表二历史阶段1965—1976年总体统计1949—1978年国民收入增长倍数1.9倍7.7倍国民收入每年涨幅6%7.3%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倍数2.34倍13.8倍工农业总产值每年涨幅8%9.5%工业总产值增长倍数2.72倍39.2倍工业总产值每年涨幅9.5%13.5%农业总产值增长倍数1.51倍3.4倍农业总产值每年涨幅3.8%4.3%——根据刘日新《对前三十年应当怎样看》整理材料二建设成就看“前三十年”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当时运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有效动员和集中国家有限的资源,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保证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这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陈先《九十纪行》30多年来,我国实行有计划发展经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了10亿人口吃饭穿衣的需要,做到了充分就业,保证了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陈先文选》材料三错误看“前三十年”对于大多数领导人和各级干部来说,过去在长期革命战争年代中习惯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来解决面对的各种困难,并且取得巨大成功,大家便以为在经济建设中只要搬用这一过去成功的老经验来指导工作,就能闯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来。但事实告诉我们:不管你出于多么良好的愿望,不管你怎样动员群众的力量,如果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便会遭到惩罚,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金冲击《谈新中国的“前30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从阶段发展和整体发展两方面归纳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发展状况。(8分)示例:阶段发展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总值涨幅明显;钢铁产量和粮食产量持续增加;其中工业发展速度尤为突出。(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前三十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哪些突出成就?(6分)以及该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特点。(2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评析作者的主要观点。(6分)【知识点】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挫折·一五计划和文革时期的经济·改革开放前的经济【答案】第一问,前三十年的阶段状况可从一五计划时期、文革时期总结分析,成就金额从国民收入、工农业产值、生产力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从“我国实行有计划发展经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了10亿人口吃饭穿衣的需要,做到了充分就业,保证了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可概括出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国防尖端科技,保证了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稳定了社会经济,保证百姓日常生活得到满足等成就。第三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作者的主要观点为经济工作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和经济发展规律,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正反两方面论证。参考答案:(1)“文革时期”国民收入和工农业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工、农业产值涨幅比“一五”计划时期放缓。(4分)新中国“前三十年”国民收入、工农业产值持续增加,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其中工业发展速度尤为突出。(4分)(2)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国防尖端科技,保证了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稳定了社会经济,保证百姓日常生活得到满足。(6分)采用计划经济体制,有效的动员和集中有限资源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分)(3)观点明确,史实充分,表述清晰,逻辑合理。(5—6分)观点明确,史实不够充分,逻辑不够清晰。(3—4分)缺乏观点,史实不够充分。(0—2分)【思路点拨】(1)本专题中“一五”计划、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和原因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巨变等仍可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2)高考注重从以下角度命题:一是再现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二是中国经济体制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及特点。(3)命题可能从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角度进行命题考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影响。【【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A1L1K239.(30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屋檐下的变革可以透视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传统家庭分家研究我国传统的分家方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般家庭的分家有两个内容,即家庭财产的析分和家庭门户的传继。家产和家庭门户的传继是沿着直系血缘关系中的“父子关系”进行的。在亲生儿子继承家产、传延门户的时候,我国古代的传统是每个儿子都有相同的继承权,实行诸子平均析产的方式。亲生儿子在继产承户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具体方式。一种是多次性析产承户方式。从商鞅变法的时候起就开始推行这种方式,当时的法令规定,如果各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子壮则出分”的习俗,就是要求随着儿子们长大结婚陆续分财异居。另一种是一次性继产承户方式。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财产也不异居,到父母死了以后弟兄们一次性分清财产。入汉以后,不再强调家有二男就要分家,渐渐地由儿子结婚后暂时不分家发展到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加之儒家孝悌学说的倡导,一次性分家方式明显多了起来。——摘自《中国家庭史》材料二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研究这一时期反对封建婚姻家庭思潮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女界学生精英最为勇敢突出。秋瑾挣脱封建婚姻束缚,走出家庭的事例自不待言,其他如陈撷芬、梁绮川、徐慕兰、庄汉翅、宋雪君等都是在亲身反对封建婚姻家庭的斗争中,获得了革命的青春。至于留学生和国内学堂学生创办“自由结婚演说会”,带头举行文明婚礼,宣唱《自由结婚歌》,反抗家长压制之事,更是所在皆有,屡屡发生。——摘自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材料三新时期我国农村家庭制度变化杨善华教授把农村家庭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1991年,特点是人民公社制度废除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得到普遍推广;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这个阶段在伴随市场化的加速非农化;第三阶段是年至今,是城郊农村的快速城市化及其地域拓展。从总体而言,中国农村的家庭制度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父权家庭制度逐步转变为夫妻平权的家庭制度,这一制度转变的动因是农村的非农化,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是统父系父权制度的基础,市场化和非农化的力量,既动摇了传统家庭制度的根基,同时也催生了以男女平权为特征的新型家庭制度。—摘自《屋檐下的宁静变革:中国家庭30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家习俗的基本原则。(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原则形成的政治经济因素。(4分)(2)根据材料一,两种分家方式选择的分家时间有何不同?由此推断战国时期的分家习俗存在怎样的弊端?(4分)综合思考,汉以后的典型农村家庭承担着哪些社会功能?(2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呈现哪些新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4)根据材料三,杨善华教授农村家庭变迁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导致这种变迁的历史因素?(6分)【知识点】宗法制的影响·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答案】第一问,材料信息“亲生儿子在继产承户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具体方式”“我国古代的传统是每个儿子都有相同的继承权,实行诸子平均析产的方式”表明战国时期分家习俗的基本原则为优先传子和诸子平分。第二小问政治因素从宗法制影响、经济因素从土地制度和小农经济角度回答。第二问,材料一中分家时间为前者在父母在世,后者在父母去世后;其弊端从中国传统的孝道上分析回答;第三小问农村家庭承担的社会功能从生产和家庭两个角度思考。第三问,材料二中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的特点有反对封建婚姻习俗,主张文明婚礼;原因从西方文明和政治运动的影响角度分析。第四问,杨善华教授农村家庭变迁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市场化和非农化的力量”;变迁因素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教育事业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即可。参考答案:(1)优先传子,诸子平分;(4分)宗法血缘政治的影响;土地私有制的兴起和商鞅变法发展小农经济的需要;(4分)(2)前者是在父母在世时,后者是在父母去世后。(2分)无法赡养父母。(2分)组织生产和赡养老人等。(2分)(3)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主张文明婚礼。(4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和影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4分)(4)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2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自主经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强;城市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城市就业,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衰落;教育事业的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家庭、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思想的解放;(共6分,学生能合理从3个角度分析得满分。)【思路点拨】深度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1.四个时间关键: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2.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3.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4.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5.运用史观整合: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整合西方文明在与中国衣、食、住、行、通讯、习俗等各方面碰撞融合中的变迁。【【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23.80年代国企工人写段子描述到:“搞生产技术的是人参,越老越值钱,搞政治工作的是丝瓜,越老越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国企领导政治觉悟较低B.国企改革简政放权打破“铁饭碗”C.国企改革指导方针出现偏差D.“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持续影响【知识点】K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搞政治工作的是丝瓜,越老越空”表明80年代国企中的有些政治工作人员,满足于背诵现成结论和并不正确的“流行观点”,跟不上改革开放时代潮流。A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D项与题干无关,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解题时结合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与材料信息“政治工作越老越空”进行分析理解。【【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37.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集体农庄进行改革;“文革”结束后,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两种措施都()A.是对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C.一定程度促进本国经济发展D.具有领先世界的特殊地位【知识点】M3K2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赫鲁晓夫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而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是对人民公社的体制进行改变,二者都是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故本题选择A项。【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对赫鲁晓夫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内容的理解。【【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30.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单位:元),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C.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 D.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知识点】K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对比,可以看出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时间是1984年,这一年城市刚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故选择D项。【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材料表格中的数字变化信息的解读和运用【【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21、1983年12月1日,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①中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知识点】K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答案】B解析:“1983年12月1日,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缩影,表明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故本题选B。【思路点拨】高考注意以下角度命题:一是再现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二是中国经济体制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及特点。【【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20、“……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反映的时代主旋律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探索民主革命道路C、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点】K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与发展的历程,B项在新中国成立前,C项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本题选A。【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依据所学可直接解题。【【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0月模块考试(10)】16、1990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这一决定,体现了党和国家A、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构想B、拉开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序幕C、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尽快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决心【知识点】K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分析出,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B项中“序幕”说法有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的时间“1990”不符,C项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上海浦东开放的历史意义的准确把握。【【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0月模块考试(10)】15、我国在经济建设实践中找到了一条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圈地运动”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那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离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投资款转为项目融资借款合同范本及合规审查3篇
- 2025年潮州货运资格证题库在线练习
- 2025年淮安道路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官方题下载
- 2025年大同考货运从业资格证
- 2025年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技巧与方法
- 洛阳理工学院《大数据平台核心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火车站采暖系统施工协议
- 2024年物业抵押借款合同
- 商业地带净水机租赁合同协议书
- 文化场馆改造增补合同
- 2024至2030年中国甲醚化氨基树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贵州省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导则
- 2024年度钢模板生产与销售承包合同3篇
- 《QHSE体系培训》课件
- 计量经济学论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的影响因素
-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试题及答案(U)
-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 孙悟空课件教学课件
-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语言处理》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新能源行业光伏发电与储能技术方案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要点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