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口恒大中学2024-2025年度髙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3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西医的科学性和普效性已被公认,中医药的伟大历史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不容否认,两者各具优势。但长期以来,医疗领域普遍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遇到困境。一是中医人员数量增长与中医机构发展缓慢,中医力量薄弱。据统计,全国中医医生1949年27.6万人,到2002年还是27万余人,53年没有增长;同期西医医生分别为8.7万和157万人,增长17倍;中西医医生比例由3.2:1变为1:5.8。现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520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不足1/10。二是中医教育日益衰退。语言上,古汉语训练缺乏,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古籍;课程安排上,中医理论培训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研读;技能培养上,中医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三是民间中医的发展面临困境。我国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但大都得不到正式承认。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民间医生多因无法领到行医执照不能公开行医,若行医即属非法。四是中医医院存在西医化倾向。目前全国有2800多家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创收、医院盈利、医院评等级均要靠它。中医药虽然简便廉验,若靠它收费,医院无法养活,医生只有受穷。(摘编自陈永杰《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材料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当前,院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师带徒,出名医,中医独具特色的技艺需要活态传承。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越吃越穷。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我们不能因为创新而忘记“守正”,也不能因为“守正”而不去创新,必须把“守正”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新动力!(摘编自白剑锋《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材料三:近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曾在武汉一线指导和参与救治的专家回顾总结了用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经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说,武汉疫情出现社区传播之后,我们将中医药治疗和干预纳入“四早”内容,第一时间为集中隔离点的发热、疑似、已确诊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以及一些密切接触者发放药物,发放通治方“寒湿疫方”的药72.3万服,覆盖5万多人,使很多病人在早期就得到控制,不向重症发展。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带队接管的江夏方舱医院,通过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综合治疗,564名患者均没有转为重症。“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我们取胜的基础。”张伯礼说,在向其他方舱医院推广经验后,1万多名患者普遍使用中药,各个方舱医院的转重率基本在2%至5%左右。不少专家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缓、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摘编自新华社《中医药为新冠肺炎防治作出重要贡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医发展面临严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古汉语训练缺乏,学生读不懂中医古籍是其根本原因。B.要培养大批中医“专才”,就必须建立以师承教育为主、院校教育为辅,二者相结合的中医教育新体系。C.“守正”指传承中医药的精华,“创新”指在坚守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为其发展注入动力,二者不可割裂。D.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病人早期控制、阻止重症转危和康复干预等方面,都独立发挥了重大作用,优势显著。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医医院之所以存在西医化倾向,并非因为中医药不如西药好,而是因为中医药不如西医盈利高。B.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是中医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正式承认。C.研究中医古籍、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是传承中医精华的重要途径。D.只有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并保其发展源远流长,清流激荡。3.请针对材料一“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结合文本,向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提三条有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答案】1.C2.B3.①加大对中医医院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②强化中医院的公益性、普惠性,避免中医院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③健全中医教育,培养中医“专才”。

④改革中医师考试制度,制定合理的民间中医行医资格标准。

(任选三点)【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其中古汉语训练缺乏,学生读不懂中医古籍是其根本原因”错误,原文只说“语言上,古汉语训练缺乏,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古籍”,由此推断不出“其中古汉语训练缺乏,学生读不懂中医古籍是其根本原因”,选项于文无据。B.“以师承教育为主、院校教育为辅”错误,文中明确表明“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D.“独立发挥了重大作用”错误,材料三最后一段说“不少专家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缓、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需要中西医结合。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错误,扩大了范围。原文是“我国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而非指所有民间中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医疗领域普遍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中医人员数量增长与中医机构发展缓慢,中医力量薄弱”,加大对中医医院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中医医院存在西医化倾向。……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创收、医院盈利、医院评等级均要靠它……”,强化中医院的公益性、普惠性,避免中医院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中医教育日益衰退。语言上,古汉语训练缺乏,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古籍;课程安排上,中医理论培训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研读;技能培养上,中医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健全中医教育,培养中医“专才”。“民间中医的发展面临困境。我国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但大都得不到正式承认。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民间医生多因无法领到行医执照不能公开行医,若行医即属非法”,改革中医师考试制度,制定合理的民间中医行医资格标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村杂景(节选)茅盾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远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站的月台上,听得“喈”——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得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的平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乡下人夏天下田,都穿这特别的蒲包衣,犹之雨天穿蓑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翘头望一会儿,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它们轧轧地经过那条小河的时候总要卷起两道浪头,泼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不过半尺许高而已,可是它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威胁。大水的年头儿,河水快与岸平,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乡下人和小火轮及其堂兄弟柴油轮成了对头。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官府喝道似的。而且你站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那它沿路还要撒下许多黑屎,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旱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下人的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浚河道,但开河要抽捐,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么?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是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这“军师”又不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末了,“土强盗”伙里的一位——他是那泥菩萨军师的“代言人”——就宣言“今晚上到东南方有利”,于是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说“是了”,他的同伴们就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土强盗”自然也知道;他们的目的是“绑票”。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州府的辖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牛使牛性的时候,怎地鞭打也不肯走,人却不会那么顽强抵抗。(发表于1933年,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像爬虫一样。B.乡下人对小火轮的憎恨是因为它们会冲打泥岸,威胁到岸边的稻田,烧煤的小火轮还会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C.一副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炮,只有锄头和菜刀,他们借助所谓的泥菩萨军师,“绑票”还有一套所谓的“仪式”。D.“土绑匪”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因为人不会像牛使牛性一样那么顽强抵抗。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喘着大气冲来了”“怪妩媚地爬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运行的不同状态。B.“翘头”描写了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看飞机时的动作,“一点表情都没有”表现出他们对飞机的“淡漠”。C.都市里的“绑票”与乡下的“土绑票”完全不同,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的“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D.《乡村杂景》运用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从一个侧面叙写了20世纪30年代乡村的情况。6.茅盾主要描绘了20世纪初期乡村的哪些景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7.《乡村杂景》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举例分析。【答案】4.A5.C6.①文章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天空中“铁鸟”飞过、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不适应;②文章还描绘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7.①如“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②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等议论句,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③如“代言人”“仪式”“哲学”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土强盗”的嘲讽。【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分析错误。原文第二段描写内容为“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据此看出,这不是事实,只是人们的感受。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理解错误。第九段原文“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可看出此处的描写是通过对比写出了乡下“土绑票”的特点。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景象:依据原文第二段“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可知,文章首先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火车从这里经过;再依据第四段“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可知,文章又写到了天空中“铁鸟”;依据第五段原文“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一一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可知,文章又写到了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的社会现实:依据第七段原文“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士豪劣绅”可知,这些新事物的出现,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代表,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各种不适应,他们是不理解的。据此可分析出,文章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天空中“铁鸟”飞过、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不适应。景象:依据第八段原文“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可知,文章最后还写到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的社会现实:依据倒数第二段原文“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可知,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据此可分析出,文章还描绘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如“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和“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如“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等议论句,表达了人们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适应;还比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意味。词语的使用上,如“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开市”“代言人”“仪式”“哲学”“经”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任意绑票勒索村民的“土强盗”的嘲讽,以及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秋雨叹三首(其二)杜甫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8.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题目,写秋风秋雨,连绵不断,天地之间,乌云笼罩。B.“浊泾”一句写秋雨之大,已经见不到“泾渭分明”的景象了。C.“黍穗黑”是说因为长时间下雨,黍穗受到雨水浸泡已经糜烂。D.“斗米换衾裯”写城中百姓很高兴,终能以斗米换昂贵的衣物。9.“去马来牛不复辨”一句化用了《庄子•秋水》中的“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唐•李商隐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唐•杜牧C.倚杖岩头秋独望,稀疏烟垄是人间。《北山岩》宋•郑樵D.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10.《秋雨叹》与《春夜喜雨》都是杜甫写雨的名作,请分别概括两首诗的思想情感。【答案】8.D9.C10.《春夜喜雨》写出了春雨的善解人意,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欣喜之情,同时赞美了春雨默默润物、无私奉献的精神。《秋雨叹》极力描写秋雨之大,历时之长,对地里的庄稼和百姓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与担忧。【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考生首先要对诗歌内容的认真理解,然后将理解与选项进行对应比对分析。本题选项D,“城中百姓很高兴”理解有误。“城中斗米换衾裯”卢注言:“疗饥急,救寒缓也”,实已非斗米、衾裯的价值问题,而是道之毁的哲学问题:“相许宁论两相值?”世之失道,国之本失其位,民苦,贤哲居陋巷而佞者塞庙堂。少陵以此市井物价之疑问,抒苦道隐之惶然,亦叹现实自身命运之不甘矣。故答案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手法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本题赏析和理解的是用典的手法,考生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用典,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题干:“去马来牛不复辨”属于用典;选项A,化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选项B,化用了陈后主的典故;选项D,用了屈原和白居易的典故。故答案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主旨赏析的能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不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春夜喜雨》的理解,要注意扣住题目中的“喜”,是内心的高兴和欣喜之情。《秋雨叹》要抓住“叹”,叹息悲叹,根据内容“农夫田妇无消息”,体现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悲叹和同情。【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高祖生于长安,袭封唐公。大业中,炀帝征辽东,遣高祖督运粮于怀远镇。杨玄感将反,其兄弟从征辽者皆逃归,高祖先觉以闻。炀帝遽班师,以高祖为弘化留守,以御玄感,诏关右诸郡兵皆受高祖节度。是时,隋政荒,天下大乱,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尝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时谒。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宫,炀帝问之,王氏对以疾,炀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突厥犯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击之。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虏见高祖,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击高阳历山飞贼甄翟儿于西河,破之。是时,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高祖过寂饮酒,酒甜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而所在盗贼益多,突厥数犯边,高祖兵出无功,炀帝遣使者执高祖诣江都,高祖大惧。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已而炀帝复驰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是时,刘武周起马邑,林士弘起豫章,刘元进起晋安,皆称皇帝;朱粲起南阳,号楚帝;李子通起海陵,号楚王;邵江海据岐州,号新平王;薛举起金城,号西秦霸王;王德仁起邺,号太公;左才相起齐郡,号博山公。而刘武周攻汾阳宫,高祖乃集将吏告曰:“今吾为留守,而贼据离宫,纵贼不诛,罪当死。然出兵必待报,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将吏皆曰:“国家之利可专者,公也。”高祖曰:“善。”乃募兵,旬日间得众一万。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见兵大集,疑有变,谋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高祖觉之,乃阴为备。五月甲子,高祖及威、君雅视事,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君雅反,即坐上执之。丙寅,突厥犯边,高祖令军中曰:“人告威、君雅召突厥,今其果然。”遂杀之以起兵。(节选自《新唐书高祖李渊本纪》,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B.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C.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D.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文中指唐朝开国皇帝李渊。B.关右,古人以西为右;关右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C.突厥,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D.领,兼任,以职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判”摄”“荫补”也有兼任之意。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敏锐警觉。他事先觉察到杨玄感要谋反,就把这一消息禀报隋炀帝,使得隋炀帝采取了防备措施;后来又觉察到王威、高君雅对自己图谋不轨,巧妙地除掉了这两人。B.高祖能征善战。他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时击败了贼寇母端儿,又降服了绛州贼寇柴保昌部下数万人,还攻破了高阳历山的贼寇甄翟儿。C.高祖足智多谋。隋军兵少,不能有效抵御来犯敌人,他挑选精锐骑兵作为流动部队,射箭捕猎以示兵力悠闲有余,使敌人疑惑不敢交战,趁机大败突厥军。D.高祖处事严谨。他儿子李世民与他的下属裴寂起谋划,劝他起兵反隋,高祖虽然答应,但并未马上采取行动。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2)纵贼不诛,罪当死。然出兵必待报,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15.高祖得到隋炀帝的赦免后“其事遂已”,为什么他后来还是起兵发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1.A12.D13.B14.(1)计谋已经决定,但高祖不知道实际情况,李世民想把实情告诉他,又怕自己说的不被高祖采纳。(2)即使贼寇不杀我等,我等论罪也该处死。但要出兵迎击,必定等待朝廷回复,现在江都交通阻隔、路途遥远,延迟了时间怎么办?15.因为当时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政局动乱,隋王朝大势已去,李渊自知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深知隋炀帝猜忌嗜杀,难于自保。【解析】【1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白”是动词,意思是“禀告”“禀报”,宾语是“其事”,即这件事,故应在“事”后断开,排除B项;“阳”意思是“假装”,“假装”的具体做法是“不许”,“阳不许”意思是“假装不答应”,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已而”意思是“不久”,是表时间的副词,一般放在句首,排除D项。故选A。【12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没有“兼任”之意。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还攻破高阳历山的贼寇甄翟儿”错误,“攻破高阳历山的贼寇甄翟儿”是高祖任太原留守时的事,不是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的事。应为“还使侵犯边塞的突厥军大败而逃”。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决”,决定;“未之知”,宾语前置句,应为“未知之”,不知道实际情况;“以”,介词,把;“见”,表被动,被。(2)中,“纵”,即使;“然”,然而;“报”,答复,回复;“后期”,延迟时间;“奈何”,怎么办。【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高祖得到隋炀帝的赦免后‘其事遂已’,为什么他后来还是起兵发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找到“其事遂已”这一内容,再筛选出他起兵发难的内容,找出具体的原因,理解其意思并进行概括。“其事遂已”出自第三段最后,从下文可知,“刘武周起马邑,林士弘起豫章,刘元进起晋安,皆称皇帝;朱粲起南阳,号楚帝;李子通起海陵,号楚王;邵江海据岐州,号新平王;薛举起金城,号西秦霸王;王德仁起邺,号太公;左才相起齐郡,号博山公”,这说明当时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遍布全国;高祖“今吾为留守,而贼据离宫,纵贼不诛,罪当死”意思是“如今我担任留守,如果贼寇攻占了皇帝的离宫,即使贼寇不杀我等,我等论罪也该处死”,可见高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力挽狂澜,且第一段已经交代隋炀帝的特点“多以猜忌杀戮大臣”,所以高祖只能起兵发难。【点睛】考生可以借助如下特点进行断句,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根据反复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借助误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科”、“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文言文参考译文:高祖(李洲)在长安出生,袭位封为唐国公,大业年间,隋炀征讨辽东,派高祖在怀远镇督运军粮。杨玄感将要谋反,他的那些随从隋炀帝征讨辽东的兄弟都逃回去了,高祖事前察觉,禀报隋炀帝。隋炀帝立即率军返回,调高祖任弘化留守来抵御杨玄感,并诏令关右诸郡军队都受高祖调度指挥。这时,隋朝的政治荒废,天下大乱,隋炀帝常常因猜忌而杀戮大臣。曾经因事诏见高祖,高租有病,没能及时前往谒见。高祖有外甥女王氏在后宫,隋炀帝询问这事,王氏回答说因为有病,隋炀帝说:“死得了死不了?”高祖听到更加恐惧,于是用纵酒行贿来遮掩自己。大业十一年,高祖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还击龙门的贼寇母端儿,又攻打绛州贼寇柴保昌,降服其部众数万人。突厥侵犯边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迎击。隋军兵少,不能抵御敌人,高祖挑选两千精锐骑兵作为流动部队,宿管、饮食傍水就草,习俗如同突厥,并射箭捕猎纵马驰骋。以示兵力悠闲有余,另外选择擅长射箭的士兵理伏下来。作为出奇制胜的军队。敌寇遇见高祖,疑惑不敢交战,高祖趁机攻击他们,突厥军大败而逃。大业十三年,高祖被授予太原留守,在西河攻打高阳历山的贼寇甄翟儿,攻破贼军。这时,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寇四起。高祖的子李世民料定隋朝必定会灭亡,暗中交结豪杰,招纳逃亡人士,与晋阳县令对文静谋划夺取天下。计谋已经决定,但高祖不知道实际情况,李世民想把实情告诉他,又怕自己说的不被高祖采纳。高祖担任太原留守,兼任晋阳宫监,他所交好的宾客裴寂任晋阳宫监,李世民暗中与裴寂谋划。高祖到裴寂家喝酒,等到高祖酒兴正浓心情悠舒畅的时候,裴寂把夺取天下的决策告诉他,高祖大惊。李世民趁机也进来禀告这件事。高祖起初假装不答应,要抓李世民送到官府,不久后答应了他,说:“我爱护你,难道忍心发你吗?”到时高祖没有发动兵变。他所在地区的盗贼越来越多,突厥屡次侵犯边境,高祖出兵不见功效,隋炀帝派使臣来抓高祖到江都,高祖十分恐惧。李世民说:“形势危急了,可以行动。”随即隋炀帝又派使臣快马赶来赦免了高祖,高祖起兵发难的事情于是停止。这时,刘武周起兵马邑,林士弘起兵豫章,刘元进起兵晋安,都自称皇帝;朱粲起兵南阳,号称楚帝;李子通起兵海陵,号称楚王;郡江海占据岐州,号称新平王;薛举起兵金城,号称西秦霸王;王德仁在邺地起兵,号称太公;左才相在齐郡起兵,号称博山公,当刘武周攻打汾阳宫时,高祖于是召集众将领、吏属,告诉他们:“如今我担任留守,如果贼寇攻占了皇帝的离宫,即使贼寇不杀我等,我等论罪也该处死。但要出兵迎击,必定等待朝廷回复,现在江都交通阻隔、路途遥远,延迟了时间怎么办?”众将吏都说:“国家的利益大事,现在能独自决断的人是您。”高祖说“好。于是招募兵丁,十天时间招得一万人。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看见士兵大规模集结,疑心有事变发生,图谋趁着在晋祠求雨的机会来除掉高祖。高祖察觉到他们的阴谋,便暗地里做了防备。五月甲子那一天,高祖和王威、高君雅一道办理公务,开阳府司马刘政会指控王威、高君雅谋反,高祖当即在座位上抓捕了他们。丙寅那一天,突厥进犯边境,高祖传令军中说:“有人告发王威、高君雅招来突厥,现证实他们果然这样。”于是杀了王、高二人趁势起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3)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____________,泉涓涓而始流。【答案】①.悟已往之不谏②.知来者之可追③.云无心以出岫④.鸟倦飞而知还⑤.木欣欣以向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已往、谏、岫。(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4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再看一看本能吧。某些本能虽然神奇,可是根据连续、微小、有利变异的自然选择学说,它并不比身体构造更难解释。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自然在赋予同一纲中不同动物的许多本能时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的。我曾试图用级进原理来解释蜜蜂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能力。习性常无疑对本能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就像在中性昆虫中所看到的那样,它们并无后代来遗留其长期连续的习性效果。根据同属内的所有物种都是从一个共同祖先而来,并且继承了很多共同的性状这一观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处于极不相同的生活条件下的边缘物种具有几乎相同的本能。例如:为什么南美洲热带和温带的鹅类,与我们英国的那些物种一样,要在其所筑的巢内糊上一层泥土?根据本能是通过自然选择而缓慢获得的这种观点,当我们发现某些动物的本能并不完美和易于发生错误,甚而许多本能还会使其他动物受害时,就无须大惊小怪了。17.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含有转折关系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19.根据文段内容概括本能的特点。【答案】17.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边缘物种虽处于极不相同的生活条件下,但仍具有几乎相同的本能。18.习性无疑常对本能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就像在中性昆虫中所看到的那样,它们并无后代来遗传其长期连续的习性效果。19.①同一纲中不同动物的许多本能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的。②处于极不相同的生活条件下的边缘物种具有几乎相同的本能。③某些动物的本能并不完美和易于发生错误,甚而许多本能还会使其他动物受害。【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分析划线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处于极不相同的生活条件下的边缘物种具有几乎相同的本能”,找出形成转折的两部分内容。“处于极不相同的生活条件下”和“具有几乎相同的本能”形成转折关系,可用“虽然……但是”衔接,稍微调整一下词语;句子可表达为: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边缘物种虽处于极不相同的生活条件下,但仍具有几乎相同的本能。【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习性常无疑……”应改为“习性无疑常”;不合逻辑,“性无疑常对本能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它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之间并非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因为”改为“但”;搭配不当,“遗留”“习性”不能搭配,将“遗留”改为“遗传”。【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概括要点的能力。由“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自然在赋予同一纲中不同动物的许多本能时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的”可知,同一纲中不同动物的许多本能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的。由“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处于极不相同的生活条件下的边缘物种具有几乎相同的本能”可知,处于极不相同的生活条件下的边缘物种具有几乎相同的本能。由“根据本能是通过自然选择而缓慢获得的这种观点,当我们发现某些动物的本能并不完美和易于发生错误,甚而许多本能还会使其他动物受害时,就无须大惊小怪了”可知,某些动物的本能并不完美和易于发生错误,甚而许多本能还会使其他动物受害。20.百家争鸣的时代,辩士公孙龙提出了一个著名论题——“白马非马”。所谓“白马非马”,即“马”是“马”,“白马”是“白马”,“白马”与“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白马非马”的提出轰动一时,折服了当时许多名辩智士。但是墨子以强大的逻辑打破了这个诡辩,阅读下文,分析墨子是如何进行论辩的。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船,木也,入船,非入木也。且读书,非读也。好读书,好书也。桃之实,桃也。棘之实,非棘也。【答案】墨子先由“白马是马”推出“乘白马是乘马”;然后由“车,木也”不能推出“乘车是乘木”;接着,由“好读书”推出“好书”;最后由“桃之实”推出“桃”正确,由“棘之实”推出“棘”却是错的。从而推出“白马非马”论是荒谬错误的,逻辑相当严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墨子先由“白马是马”推出“乘白马是乘马”;“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船,木也,入船,非入木也”,然后由“车,木也”不能推出“乘车是乘木”;“且读书,非读也。好读书,好书也”,接着由“好读书”推出“好书”;“桃之实,桃也。棘之实,非棘也”,最后由“桃之实”推出“桃”正确,由“棘之实”推出“棘”却是错的。从而推出“白马非马”论是荒谬错误的,逻辑相当严密。

参考译文:白马是马,所以骑白马,可以说是骑马。骊马也是马,所以骑骊马,也可以说是骑马。车,是木头做的,(但是我们)乘坐车(驾上),(我们)不能说是在乘坐木头。船,也是木头做的,但是进入船(舱),(我们也)不能说是进入了木头里。读书,不是喜欢书。桃树的果实是桃子。荆棘的果实却不是棘刺。

四、写作(60分)21.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需要“诗意地栖居”。苏轼被贬黄州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种诗意;霍金全身瘫痪时对无尽宇宙的探索是一种诗意;电力工人王进在138米高空检修1000千伏特高压线时眼中的苍翠青山是一种诗意;母亲生日时父亲的一束鲜花,艰苦学习之后的一曲轻歌......这些都是生活赋予我们的诗意。诗意是人生苦痛的调适剂,是对梦想的坚持与乐观,是平凡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书写规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