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重点难点问题选讲-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_第1页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难点问题选讲-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_第2页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难点问题选讲-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_第3页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难点问题选讲-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_第4页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难点问题选讲-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重点难点问题选讲

1.(2024.河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历史事件

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做出仲裁:在亚述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

1493年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

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这一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

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

1648年欧洲各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815年欧洲各国召开维也纳会议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

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会各国缔结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

20年代系列国际条约。

1945年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

实正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讲解】示例:

观点:近代以来国际法的演变与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

论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开创了主权国家以国际会议并通过谈判的形

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1815年,欧洲各国建立了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为特征的维也纳体系,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在形式上

达成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但国际联盟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难以有效制止战争、维

护世界和平。二战后,《联合国宪章》的签署,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

进一步完善了集体安全体制。

综上所述,国际法的发展使得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有了法律依据和强制力,为维护世界和平做

出了贡献。

(其他观点:如近代以来国际争端的解决机制逐渐走向制度化;近代国际争端的解决由

教皇变为主权国家主导;和平方式是解决国家争端的主流趋势;二战后联合国在解决国家争

端中居中心地位等,只要论述有理皆可。)

2.(2024•河北邯郸•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拿破仑战争到二战前,欧美和平主义思潮不断发展,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

响,如表所述。

近代欧洲和平主义思潮开始兴起。英国一些宗教人士宣传反对一切战争和暴力,

19世鼓吹和平主义,并得到英国自由贸易派的支持。后者认为在和平条件下,英国通

纪初过自由贸易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自己在工业上的优势,从而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统

治。随后,和平主义运动在英、美得到发展

19世

欧洲和平主义思潮大发展。普法战争之后,欧洲和平主义运动进入大发展时期。

纪末

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成立了和平主义组织;跨国的和平主义组织也成立起来。

20世

1907年9月,第16届国际和平大会在慕尼黑召开

纪初

20世

和平主义在欧美各国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反战文艺作品大量涌现;和平运动兴起;

纪20

国联进行裁军与反战活动,但成果相当有限

年代

20世

和平思潮及其运动呈现绥靖化趋势,欧美的和平主义思潮和和平运动发展成更为

纪30

普遍的反战、厌战甚至恐战的社会潮流,这纵容了法西斯侵略扩张行为

年代

・摘编自刘炳香《历史的另一面:欧洲和平主义思潮(1889—1914年)》等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数个时段,围绕“和平主义”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

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述清晰)

第2页共13页

【讲解】论题: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各国和平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

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主战场位于欧洲,它严重破坏了欧洲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导致大

量人员伤亡,欧美主要国家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人们对战争心有余悸并反思世界大战

的危害,这推动了和平主义思潮的发展。一战后,欧洲各国需要稳定的和平环境来恢复和发

展经济,医治战争创伤;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相继召开,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凡尔赛一华盛

顿体系,其在短期内稳定了国际秩序,推动了和平主义思潮盛行。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

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强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总之,20世纪20年代和平主义发展为一种社会潮流,这是多种因素促进的结果,反映了当

时欧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和时代呼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限制与反对战争的国际法的发

展。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讲解言之有理亦可)

3.(2024・吉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来,多边外交成为一种普遍性、经常性和日益制度化的外交方式,不仅反

映世界上各种力量的斗争与消长,而且折射出国际体系演变和国际格局秩序调整的新情况O

如,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形成了拿破仑帝国崩溃后英、俄、奥、普、法五强共治欧

洲的均势格局。由八个国家全权代表签署的最后议定书和一系列附件,成为世界近代史上最

重要的多边外交文件。由此形成的维也纳体系,在规范国与国关系和行为准则方面发挥了重

要作用。40年后,英、法、奥、士、俄为结束克里米亚战争召开的维也纳会议无果而归,

则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多边外交失败的负面例证。维也纳体系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瓦解,由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取而代之。

——摘编自于洪君《世界多边外交的回顾与思考(2012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多边外交”自拟一个论题,任选一个时期进行阐释。(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讲解】观点:多边外交在世界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阐释:以维也纳会议为例,该会议是多边外交的典型代表,它成功地构建了维也纳体系,为

欧洲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维也纳会议不仅是一次外交盛会,更是一次国家间的协商和

合作。在会议上,各国代表通过交流和协商,达成了多项协议和共识,为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作出了贡献。维也纳会议的成功,得益于多边外交的理念和实践。多边外交强调国家间的平

等、合作和共赢,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分歧和问题。这种外交方式有助于增进国家间的互信

和友谊,减少冲突和战争。同时,多边外交也有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促进

国际秩序的公正和公平。总之,多边外交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

为国家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机会,也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积

极的贡献。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多边外交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

们应该积极倡导和实践多边外交,推动国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

4.(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要求在印度洋航行的所有船只必须携带果阿总督或各地

要塞的行政长官颁发的通行证,并就船只所载商品缴纳税款。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

立。该公司有权以荷兰联省议会约名义,在东印度建设要塞、任命总督、招募士兵,以及和

当地统治者签署条约。

1603年2月,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支船队在马六甲海峡“捕获”了一艘葡萄牙商船,

并将船上货物进行拍卖,获得巨额利润。这引起了当时法律上的争论。格劳秀斯受荷兰东印

度公司之托,撰写了《论捕获法》,论证这一捕获行为是“正义战争”。《论捕获法》分为三

篇:第一篇,讨论的是自然法与万民法上战争的意义、交战权及捕获权;第二篇,叙述了荷

兰自1596年以来受到的葡萄牙的虐待,以致两国间开启战端的理由等;第三篇,引用了查

士丁尼法律汇编中宣布的“海洋是人类共有的自然权利原则”,论证荷兰东印度公司有与印

度诸岛通商的权利,葡萄牙禁止这种和平的交通没有正当理由。两个世纪以后,公海自由的

原则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1625年,格劳秀斯又撰写了《战争与和平法》。该著作对《论捕获法》中的一些概念

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提供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法律根据,很快赢得当时欧洲各国普遍欢迎。

——摘编自章永乐《格劳秀斯、荷兰殖民帝国与国际法史书写的主体性问题》等

有学者认为《论捕获法》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也有学者认为《论捕获法》激化了殖民国家

间的矛盾。谈谈你对《论捕获法》的认识。(要求:可以阐述学者的观点或另外提出自己的

认识,并说明理由)

第4页共13页

【讲解】观点:我认为《论捕获法》体现对旧的国际秩序的挑战。

理由:格劳秀斯的《论捕获法》是在新航路开辟后,荷兰急迫地参与亚欧香料贸易、牟取巨

额利润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的结果;《论捕获法》是格劳秀斯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船长的海盗行

为辩护的直接产物;《论捕获法》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推动了荷兰的殖民扩张,为荷兰17世纪成为“海上马上夫”奠定理论基础,反映出了旧的国

际秩序即西班牙、葡萄牙传统殖民地位受到挑战。

5.(23-24高二上•山东荷泽・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维视角下的国际关系演变

材料一

♦1944年-1971隼

♦二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

•推后雅尔塔体系

♦凡尔宾华■慵体系

18161929

♦国际金本位制

1815年

■维也纳体系

诙8年

成斯特伐利亚体系

某同学制作的“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思雄导图

材料二国际关系史研究有两大主导的视角和方法。一个是安全视角,在此种观照下,

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核心议题是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主要探究地缘政治、结盟、威慑、战争、

缔结条约等内容。一个是经济视角,核心的思路是探讨历史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国际政治

的关系,主要探讨西方大国对资源、市场、交通要道的争夺,国际经济体系的建立,对外经

济援助等内容。

以上两大主导性视角多采用现实主义思路,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主要的研究方

法和学科资源,都把政府决策者看作是理性计算的行为体,服从于国家安全和物质利益的需

要,从而做出合理的外交选择。这两种解释视角都曾风行一时,至今仍然影响巨大。

——据翟韬《文化视角与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新趋势》

结合近现代国际关系演变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讲解】材料二的观点:国际关系史研究有两大主导的视角和方法,一个是安全视角,一个

是经济视角。

分析:该观点具很大的合理性,但不全面,国际关系史研究还有其他的视角和方法,如文化

视角。在国际关系史和外交史研究中,文化是安全和经济因素的补充性视角。

在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战胜的协约国集团根据新的力量对比,经过斗争和妥协,

调整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形成新的国际关系体系。这一体系以对战败国的肢解、分割、掠夺

和人为地制造欧洲一些国家与民族的不平等地位为基础。1919年,巴黎和会签订了《国际

联盟盟约》《凡尔赛和约》及其他条约,以法律形式调整了列强在欧洲I、北非和西亚的利益,

确定了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一凡尔赛体系。与此同时,在远东、太平洋地区,通过

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署的《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条约》等文件,调整和重新确

定了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按新的实力对比建立暂时均势,形成华盛顿体系。这

是安全视角,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核心议题是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主要探究地缘政治、结盟、

威慑、战争、缔结条约等内容。

在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中,在美苏战时实力均势的基础上的,先后举行了开罗会议、德黑兰

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首脑会议,签订了《大西洋宪章》、《雅尔塔协定》

和《联合国宪章》等一系列国际协议,大体上划分了美苏两强在战后的势力范围,形成了新

的又一个以安全视角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同时体现了美国和苏联对资源、市场、交通要道

的争夺,国际经济体系的建立,对外经济援助等内容,这是经济视角,核心的思路是探讨历

史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同时还可以用身份认同、文化观念、外交政策的

意识形态根源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方法研究雅尔塔体系,美国自以为是的“世界领袖”身份意识

力图称霸世界,美苏在意识形态的矛盾和斗争。

第6页共13页

总之,我们可以用多维视角下去研究国际关系演变。

6.(2024・湖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现代意义的巴以问题源头在于欧洲19世纪兴起的民族主义,在欧洲受到迫害

的犹太人受民族主义思潮影响,开始构建其民族复兴的图景,在反复确认自己民族身份和追

求民族自决权力的过程中,将犹太复国主义与巴勒斯坦这片土地结合在一起。

——慈志刚《略论联合国在巴以问题中的作用》

材料二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正因为如此,“当西欧民

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

——赵文亮《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谈谈对民族主义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认证充

分,表述清晰)。

【讲解】论题:反对狭隘民族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证: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作为被压

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旗帜,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如法国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主

义的斗争、中国人民为获得民族的解放与独立前赴后继100多年的抗争,犹太人1000多年

流离失所终于在二战后建国,均有民族主义的信仰指引。但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狭隘性与排

他性,导致出现新的问题。例如:西方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民发展,奴役亚非拉国家与地区,

甚至为了本民族的所谓的空间,以军事手段去争夺世界霸权,演变为一战与二战,给人类文

明带来巨大灾难与损失。以色列建国以后,因为各种原因,将巴勒斯坦人民的正当的权利与

空间予以扼杀,造成人道主义灾难与持续的冲突。

总之,应该摒弃狭隘民族主义的思维,坚持联合国宪章原则与宗旨,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

想,合作共赢,以政治谈判和平谈判解决问题。大国也要坚守公平正义,不为了自己的私利

而煽风点火,挑拨离间,故意制造混乱。

7.(23-24高三上•浙江绍兴•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为教皇子午线示意图。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长期进行战争,为

缓和矛盾,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

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

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该线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由于葡萄牙不满这一

仲裁,西、葡两国又于1494年缔结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

——《中外历史纲要》(下)2019版41页

材料二1814—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除奥斯曼帝国外,所有欧洲国家都派了代表

参加。1899年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共有26个国家参加,其中来自欧洲20个,亚洲和美

洲6个。会议签定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在维持普遍和平的强烈愿望的激励下;决

心竭尽全力促进国际争端的友好解决;认识到文明国家集团各成员国的联合一致;愿意扩大

法律的适用范围和加强国际正义感;深信在各独立国家之间设立一个各国均能参加的常设仲

裁法庭将对达到此目的作出有效的贡献...

——《国际条约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第328页

材料三认识到有需要通过本公约,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

法律秩序,以便利国际交通和促进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资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

物资源的养护以及研究、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考虑到达成这些目标将有助于实现公正公平

的国际经济秩序,这种秩序将照顾到全人类的利益和需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利益和

需要,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利用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自拟题目,结合所学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

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第8页共13页

【讲解】可供选择的观点例举:国际事务的解决由教皇主导到欧洲主权国家主导到联合国为

中心;近代国际法从欧洲范围扩展到世界范围,国际法的宗旨从强调欧洲国家的利益为主到

追求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国际法的适用内容范围不断扩大,从防

止战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到人权、环境、海洋保护等领域;冲突与战争、欧洲民族国家形

成和亚非拉新的民族国家的独立,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示例: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产生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国际法的出现与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关。中世纪欧洲各国利益冲突和国际事务的处

理由教皇为首的教会组织掌控。随着宗教改革的展开和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的出现,教会势

力削弱,由教皇主宰的国际关系调整为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进行处理。随着民族国家

的增多,国际法的适用范围由欧洲扩大到世界,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迅

速增多,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国际法的

宗旨也由制止战争、解决争端、维护主权国家利益到追求全人类的利益。

尽量国际法的实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但国际法的出现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对国

际关系探索的重大进步。

8.(23-24高二上•湖南衡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外交制度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简表

传统外交制度:华夷秩序现代外交制度:条约秩序

结构特征:华夏一蛮夷国家一国家

价值原则君权(礼治)主权(法治)

组织体制:大一统与服事制科层体制

羁縻怀柔与番属土司—►驻外使领馆与职业外交官

运行机制:朝拜册封(不平等原则)官僚机制(平等原则)

多事四夷,以夷制夷和尊王攘夷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摘编自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外交制度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

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讲解】示例论题:近代以来,中国外交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阐述: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外交奉行“封贡”外交,“天朝上国”“华夷”观念流行。鸦片战争

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条约”秩序逐渐确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但在客观上,中国外交近代化开始艰难起步。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

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之后,驻外使领馆和职业外交官逐渐出现,现代外交制度逐渐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等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现代外交有了长足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总之,近代以来,中国外交逐渐由“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外

交现代化逐步推进。(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它讲解,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

9.(23-24高三上•云南楚雄•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关世界近代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扩散,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大致观点主

要有以下两种

观点一: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美

洲殖民地反抗宗主国的民族解放战争和独立运动,主要表现为反抗宗主国的压迫和不平等,

随后扩散到欧洲,最后传播到亚非殖民地。

观点二:学者周平认为,民族主义起源于近代西欧,王朝国家在对共同体进行整合的过

程中促进了民族意识和情感的产生,这种民族意识在政治精英的加工后逐步系统化、理论化,

发展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这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形成后又促进了民族的成熟,民族成熟

以后资产阶级利用民族利益反抗王朝国家,把国家的权力转移到了“全民族”手中。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围绕世界近代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扩展,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观点或另拟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

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第10页共13页

【讲解】示例观点:世界近代民族主义起源于西欧并向亚非拉地区传播。

阐述:16世纪时,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的开展,新兴资产阶级继而发

起了宗教改革运动,他们否定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统治权威,要求教随国定,“因信称义”,

促进了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兴起,此后封建王权加强,教权下降,民族国家开始逐步建立,

民族主义由此兴起。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发展为反对封建专制,

争取人民主权的反封建斗争,拿破仑对外战争传播了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激发了被侵略地

区的民族主义。同时,启蒙思想传播到北美和拉美,引发了民族独立运动,推动了一系列新

兴民族国家的建立。列强对外殖民侵略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启蒙思想传播到亚非地区,引

发了亚非民族主义高涨。一战前,欧洲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宣扬极端民族主义,造成了消极

影响,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综上所述,世界近代民族主义从欧洲发端,向世界各地传播,对世界近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

响。

(“示例”仅供参考,对其他合理观点的阐述,言之有据亦可酌情给分)

10.(2023•江西南昌•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发端于欧洲。下表呈现的是近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不同阶段的历史现象。

阶段现象

现象一:新教普及,教区和领土纠纷加深,17世纪欧洲战争频仍,严重社

会危机。现象二:超过界的宗教权威式微,教权国家衰弱,封建王权正统

与国家主权得到确认。

16—17世纪

现象三:新民族语言出现,宗教宽容与自由原则确立,世俗的资本主义世

的欧洲

界观逐渐成型。

现象四:封建等级制为基础的采邑制向各邦国、城市平等参与的“联邦制”

发展。

现象一:欧洲政治革命、经济革命与思想革命交义进行,民主、民族主义

逐渐普及。现象二:以资本主义政治法律规范为政治联系纽带的近代民族

18—20世纪国家在欧洲趋于成型。

中期的世界现象三:一战与二战,国际关系体系的发展与民族主义的盛行。

现象四: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争取独立自主,强调主权完整的民族逐渐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