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含水量平衡)(讲义)(解析版)_第1页
第10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含水量平衡)(讲义)(解析版)_第2页
第10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含水量平衡)(讲义)(解析版)_第3页
第10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含水量平衡)(讲义)(解析版)_第4页
第10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含水量平衡)(讲义)(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讲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含水量平衡)目录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TOC\o"1-4"\h\u 2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考点一水循环 4知识梳理 4知识点1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4知识点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核心突破 5考点1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分析 5考点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0考点3水量平衡原理 12题型01水循环环节影响因素 18题型0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0题型03水量平衡 20考点二陆地水体及其关系 22知识梳理 22知识点陆地水体 22核心突破 24考点1主要河流补给类型 24考点2河流流量曲线图的判读 28考点3河流特征的分析与描述 30考点4湖泊 35题型01河流补给类型 38题型02流量过程曲线图判读 40题型03河流特征 41题型04湖泊 42热点应用 4301海绵城市 4302含沙量与输沙量 45考点要求考题统计+考点提取水循环原理及应用2024广东卷,18题,12分,地表污染物进入采空区水体的过程及建设地下水库的意义,水循环环节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024新课标卷,9-11题,12分,以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图考土壤水分转化,水循环环节2023全国甲卷,6-7题,12分,推测①②③湖泊特征与南侧谷地,水循环环节与湖泊特征2023海南卷,5-6题,6分,海南岛的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蒸散两的关系及其分布特点,水循环环节陆地水体特征及相互关系2024山东卷,18题,14分,埃尔湖入湖碳量大的自然原因及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湖泊水文特征2024黑吉辽卷,12-13题,6分,恰甫其海水库表层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及食物来源,水文特征2024湖北卷,10-12题,9分,地下水排泄条件最好的情况与钻孔可打出淡水的位置及地下水开采策略,陆地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2024湖北卷,18(2)(3)题,14分,育空河径流量增加的途径及冬季增幅最大的原因,河流水文特征2023全国新课标37题,28分,以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为情境,湖泊水文特征命题趋势:陆地水体属于高频、高分值、高难度考点。陆地水体部分在综合题和选择题部分出现频率都很高。近几年直接考查水循环过程的题目减少,而考查陆地水体的补给转化以及河流与湖泊水温、水系特征的题目越来越多,考查形式也越来越灵活,复习时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考点一水循环知识点1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一、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进行着;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二、水循环的原因①内因: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有气态、液态、固态易于转化的特性。②外因:(能量和动力来源)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三、水循环类型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发生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典例长江流域的水循环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特别提醒1.水循环不同环节的能量来源蒸发、水汽输送、凝结等环节是太阳辐射的结果;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是地球重力作用的结果。2.内流区与外流区水循环类型的差异外流区域既存在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知识点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地理意义: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地表太阳辐射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考点1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分析(1)影响蒸发(蒸腾)的因素理论蒸发量:是指在下垫面(可理解为地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因理论蒸发量是在蒸发皿中测得的数据,水分充足不受限制,只说明这一地区的蒸发能力,而不是实际蒸发量。理论蒸发量=可能蒸发量=蒸发力实际蒸发量,受蒸发能力及可供蒸发水量影响。在湿润区,实际蒸发量与理论蒸发能力相差不大,但在干旱区,实际蒸发量远小于理论蒸发量。思考1:华北地区春季蒸发旺盛的原因。春季降水少,光照强烈;昼长变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气温回升快;冬季风活动频繁,多大风;气候干燥,湿度小,蒸发旺盛。思考2:华北地区春季蒸发旺盛会带来什么土地问题?土壤盐碱化(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在不同地区,海陆间水循环的水汽输送方式是不同的,分别说出下列地区水汽输送的方式。东亚地区:东南季风南亚地区:西南季风西欧地区:盛行西风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3)影响降水因素思考3:相对于锋面雨,台风降水丰沛的原因。答案:台风生成于广阔的热带洋面,水汽十分充足;有强烈辐合上升的气流。(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影响因素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年降水量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植被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地质条件(土壤质地)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蒸发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人类活动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思考4:自上游到黄河宁夏段水量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自上游到下游水量逐渐减少。位于西北地区,降水少;支流数量少,汇水少;植被少,涵养水源能力弱;多沙质土壤,下渗多蒸发量大;工、农业及城市从河流中取水多。影响下渗因素影响因素对地表水下渗的影响地面性质硬化地面,如水泥地不利于下渗;沙质土壤利于下渗坡度坡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植被植被越茂密,越利于下渗降水强度降水强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降水持续时间降水时间持续越长,越利于下渗思考5:云贵高原地表水缺乏的原因。答案: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破碎,地表水不易储存;喀斯特地貌裂隙发育,易渗漏;地下多溶洞,地表水缺乏,但地下水丰富。(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暗河众多,储存有大量的地下水。思考6:可人为改变的因素有哪些?环节自然因素蒸发光照、气温、风速、湿度、裸露的水域表面积、植被;降水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水汽输送信风、西风、季风;地表径流补给类型、年降水量、流域面积、植被(沼泽)、蒸发、下渗;下渗地面性质、坡度、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塔里木河下游某地部分地理要素剖面示意图。该地的地下水主要靠地表径流补给。据此完成下题。1.图中,相对于荒漠()A.河岸林地地下水含盐量低B.耕地地下水埋藏较深C.河岸林地地表水下渗较少D.耕地地表水蒸发量小【答案】1.A【解析】由图文材料可知,当地地下水主要由河岸林地处的河流下渗补给,受河流较大量的下渗淡水稀释,河岸林地地下水含盐量较低,A正确,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耕地地下水埋藏较荒漠浅,B错误。与荒漠相比,耕地有水渠分布,地表水蒸发量较荒漠地区大,D错误。考点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改变地表径流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铁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影响下渗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会减少下渗有利影响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域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加使得地下水位升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不利影响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雨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围湖造田:能就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城市路面硬化: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小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用水不当:

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沿海地区海水倒灌。2.(2023·广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风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河在宗务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口长约4km的河道进行了硬化。图a示意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图b示意图a中P1,P2两点之间的水文地质剖面。

(3)指出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并说明理由。【详解】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主要从下渗作用的变化角度分析。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使得该段河流下渗量减少,加大了向下游的径流量;下游河流水量增大,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导致地下水水位抬升。【答案】影响:造成地下水水位抬升。理由:该段硬化河道减少了出山口区河水下渗,加大了向下游的径流量;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考点3水量平衡原理水量平衡: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等于该时段区域(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总体上收支平衡。一个区域长期来看是收支平衡的,即收入=支出。但某个区域在某一段时期内,收支可能不平衡;如果收入>支出,则该区域在该时期的水量增加;如果收入<支出,则水量减少。水量平衡方程式W入=W出±△u(W入为收入水量,W出为支出水量;△u为蓄水变量。)在多年情况下:△u为零(多年平均蓄水量保持不变)→W入=W出水在数量上遵循水平衡原理,即总水量是平衡的。水资源既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无故消失,一定是此消彼长,总量不变,即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收入-支出。收入大气降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融水的输入;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水、灌溉等支出蒸发、植物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等地表水下渗到地下之后,一部分会储存在地下的土壤当中、一部分会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转化为生物水,再通过植被的蒸腾作用散发的大气当中转化为大气水,一部分也会直接从土壤当中蒸发掉转化为大气水。多年平均下渗量>多年平均地下径流量;下渗量越多,地表径流量越少,地下径流量越多,当地的蒸发蒸腾量就越多;下渗量和地下径流量呈正相关关系,下渗量和蒸发量呈正相关关系,下渗量和地表径流量呈负相关关系。水量平衡原理应用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解释“沼泽、旱涝、缺水、盐碱化、断流”的成因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⑤分别为降水、径流输入、蒸发、径流输出、下渗。①分析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内流湖萎缩)据图分析,死海的水量收入是①+②环节,支出是③+④环节;从数量上看,①+②<③+④,即收入<支出,水量总体减少,所以死海面积会逐渐缩小。②分析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③分析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因④沼泽的形成⑤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⑥内流河断流的成因⑦城市内涝的形成原因⑧内流河演化成湿地过程中水量动态平衡⑨解释淡水湖和咸水湖演变(2022·湖南卷)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温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

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

气温

B.

降水量

C.

蒸发量

D.

地表径流量4.

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A.

1961-1979年

B.

1970-1989年

C.

1980-1999年

D.

2000-2020年5.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A.

沙尘天气增多

B.

灌溉面积扩大C.

湖岸线较稳定

D.

绿洲面积增加【解析】3.4.5.【答案】3.

D

4.B

5.D题型01水循环环节影响因素蒸散发的主要形式有:植物蒸腾、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近年来北川河(黄河的二级支流,位于吕梁山中段西翼)流域植被恢复后年蒸散发量减少,7.8月减少最明显。流域内无大型水库,河床宽度小于30米。下图示意北川河流域1970~2020年水面蒸发量变化。完成下面小题。1.近年来该流域蒸散发量变小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蒸腾量减少 B.土壤蒸发量减少C.水面蒸发量减少 D.土壤下渗量减少2.该流域水面蒸发量呈减小趋势是因为(

)A.阴雨天多,光照减少 B.大量灌溉,水面萎缩C.降水减少,空气干燥 D.植被恢复,风速下降3.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北川河流域植被恢复,使流域内(

)A.河床下降 B.坡面径流增多C.降水明显增加 D.年均气温升高【答案】1.B2.D3.A【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该现象发生在流域植被恢复之后,植被数量增加,植物蒸腾量会增加,A错误;植被可以增加下渗,D错误;结合图片信息可知近年来水面蒸发量减少并不明显,且河床宽度小于30m,无大型水库,水域面积较小,蒸发量有限,C错误;随着植被覆盖度不断提高,太阳辐射无法直接到达地面,地表温度上升缓慢,土壤蒸发量减少,B正确。故选B。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植被恢复但是年均气温却是升高的,故流域内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微弱,降水不会明显增加,阴雨天气不会明显增多,A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显示该地区进行大量农业灌溉活动,且推测植被恢复是由于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故耕地面积应该是减少的,灌溉用水也会缩减,B错误;植被恢复利于调节气候,植被蒸腾量增大,空气湿度增加,C错误;风速是影响蒸发的因素,风速越大,蒸发越强,植被恢复利于增加地面摩擦力,降低风速,减少水面蒸发,D正确。故选D。3.森林植被会调节气温,使温差减小,不会导致年均气温升高,D错误;植被恢复,下渗增加,坡面径流减少,B错误;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植被恢复但是年均气温却是升高的,故流域内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微弱,降水不会明显增加,C错误;植被恢复,河流含沙量减小,含沙量小于输沙能力,河流以冲刷为主,河床降低,A正确;故选A。题型0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盆存留”是陕西省西咸新区独有的城市“海绵体”景观(如下图),由多个类似铁笼的过滤网罩装置组成,其周围均稍微凹陷且铺有少量大小不一的石子。该装置对于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功不可没。完成下面小题。4.“盆存留”较周围区域稍微凹陷,主要目的是(

)A.道路规划要求,追求美观 B.利于暴雨时汇水,增加下渗C.利于绿植生长,减弱蒸发 D.防止土壤沙漠化,减少扬尘5.“盆存留”周围铺有少量大小不一的石子,主要作用是(

)①减弱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②拦污过滤地表径流③增大地表昼夜温差④减轻风力侵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4.B5.A【解析】4.读图及联系材料,陕西西安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留存盆较周围地区稍微凹陷利于暴雨时汇水,增加下渗,B正确;“盆存留”主要考虑的是实用,美观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A错误;“盆存留”中铺设的石子有利于抑制杂草,不利于绿植生长,C错误;与防止沙漠化无关,D错误。故选B。5.“盆存留”周围铺有少量大小不一的石子,可减缓流速,减弱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拦污过滤地表径流,①②正确;增大地表昼夜温差对该地意义不大,③错误;该区域铺设石子对风力影响不大,铺设石子主要是应对内涝,而不是风力侵蚀,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题型03水量平衡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横断山区高山峡谷中的程海,位于云南省永胜县(如下图所示),为滇西第二大淡水湖。程海曾经是一个外流湖,平均水深72m,湖水通过程河向南流入金沙江。1690年前后程海水位开始下降,逐渐成为封闭型湖泊。程海湖面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33.6mm,蒸发量为2169mm。目前,程海水面面积多年稳定在75.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25.7m。(1)推测早期程海(淡水湖)的形成原因。(2)分析程海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的自然原因。(3)程海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3倍,但面积和水深保持多年稳定。试解释原因。【答案】(1)程海地区受断裂作用下陷成谷地;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积水成湖。(2)程海地区气候从湿润向干旱转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大增;湖泊水位大幅下降,程海从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3)目前,程海属于内流区域,面积和水深保持稳定,其水量收与支出大体相对平稳;程海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因此,程海水源补给除降水外,还有大量的其它水源补给;程海流域,地处亚热带地区的干热、封闭山谷,水源应为地下水。【解析】(1)水积聚到低洼处就成为湖泊。程海为淡水湖,因此,程海的形成应从洼地成因及湖水来源两个方面考虑。程海位于横断山区高山峡谷中,曾经是一个外流湖,形成过程首先是程海地区受断裂作用下陷成谷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积水成湖,湖水通过程河向南流入金沙江,程海形成淡水湖。(2)程海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从自然因素考虑,可能是程海地区气候从湿润向干旱转变,降水减少所致。材料中提到“多年平均隆水量为733.6mm,蒸发量为2169mm”,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大增,湖泊水位大幅下降,最终程河断流,程海从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3)目前,程海水面面积多年稳定、为内流湖,说明水量收支大体保持平衡。而程海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3倍,这说明降水补给并不是程海唯一的水源补给。结合所学知识,程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封闭山谷,水源补给应为地下水。程海是喜马拉雅山运动形成的断裂地堑,中陷低洼之处,聚水成湖,周边地势较高,程海地势低洼,且断裂带裂隙利于地下水向上运动,利于周边地下水补给湖水,地下水补给比较稳定,因此面积和水深保持多年稳定。考点二陆地水体及其关系知识点陆地水体(1)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是指分布在陆地的各类水体的总称。陆地水因空间分布的不同,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2)陆地水体补给关系陆地水体之间存在相互补给关系的是河流水与湖泊水、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水与地下水之间。决定补给的直接因素是水位的高低,总是由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3)湖泊水、地下水与河流水的补给关系1)河流与湖泊的相互补给关系①位于河流中下游的湖泊,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削减、延缓干流洪峰,枯水期补给河流,对河流径流起着调节作用。②水库(人工湖泊)可人为调节河流径流;有的河流发源于山地的湖泊;在内流区,一旦入湖河流改道或断流,湖泊就会干涸。2)河流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①当河流水位上涨,并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补给地下水。②当河流水位下降,并低于地下水位时,地下水补给河流。3)湖泊水与地下水的互补(4)河流与冰川、积雪的相互补给关系①在高山永久积雪地区,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②在冬季有积雪地区,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河流出现春汛。考点1主要河流补给类型补给类型补给季节主要影响因素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雨水补给多雨季节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普遍,尤其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东北地区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水补给全年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普遍地下水补给全年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普遍潜水等水位线图:潜水面的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高度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方法类似。潜水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从潜水位高处指向潜水位低处潜水的自由表面称潜水面;潜水面的海拔称为潜水位。等潜水位线数值反映地势高低,潜水位高低和地形起伏相一致。等潜水位线与河流、湖泊相交时,其数值等同于河面、湖面的海拔。特征应用数值判断地势的分布和河流的流向:地势高潜水位高,地势低潜水位低潜水埋藏深度=地面海拔—潜水海拔疏密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密——流速快;潜水位稀疏——流速慢。走向和弯曲潜水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从高处指向低处闭合中心潜水位低:地下水过度开采;中心潜水位高:降水多或大水漫灌思考:是否所有河流都能与地下水相互补给?黄河下游水流缓慢,泥沙沉积。使下游河床比两岸地面高出3~4米。有的河段甚至高出10米,成为世界闻名的“地上河”或“悬河”。地上河,河流水位总是高于地下水位,因此总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区域流量特征华北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汛期为7、8月或稍晚一些时间;由于冬春降水少,枯水期出现在12、1、2月份。本区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变化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东北地区由于纬度较高,冬季严寒,积雪深厚,春季积雪消融,4、5月份形成第一次汛期(春汛);7、8月份东南季风带来降雨,河流又出现第二次汛期(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小河流会断流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冰川消融量随气温的增高而增加,故该地区河流7、8月份水量最大;冬季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河流断流;由于冰川融化量有限,加之蒸发强烈和下渗量大,故该地区河流流量一般不超过250m3/s南部沿海地区每年5月因夏季风带来降雨,出现第一次汛期;该地区8、9月份多台风雨,出现第二次汛期;本地区纬度低,又濒临海洋,是我国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所以流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水位差较小西南喀斯特地区溶洞、暗河等发育,促使地表水下渗,导致地表河流径流量变小河流补给类型判读:(1)依据河流流经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判断补给类型世界分布(气候区)我国分布地区降水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东部季风区季节性积雪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亚寒带等冬季有降雪的地区(俄罗斯、加拿大等)东北地区的河流有季节性降雪,也有雨水补给永久性冰川河流发源于高大山体,山体海拔高于当地雪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2)依据径流季节变化特征判断雨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与降水期一致;冰川融水补给取决于气温,径流高峰在夏季;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平稳;湖泊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变化小,春季有明显汛期的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如下图1,河流径流量与降水一致,应该为降水补给为主;图2河流径流量较小,径流的季节变化与气温大体吻合,应该属于冰雪融水补给。(3)陆地水体之间的转换①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②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③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1.(2024·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北极正上演着“放大器”的戏法,其变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数倍。升温促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并带来降水增多,水循环过程深受影响。育空河是北极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该河流域96%被冻土覆盖,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观测数据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显著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冻土退化深度增加约0.7厘米。这些变化,使流域径流过程变化显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幅最大,达16%。如图示意育空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的主要途径。(2)简述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径流量增加的途径。(3)分析1980~2019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的原因。【答案】(2)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全球变暖,雨水增加,补给河流;冻土融化,热融湖水外泄,补给河流;冻土融化,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补给河流。(3)冬季河流补给较少;1980~2019年气候变暖,冬季部分积雪融化和雨水补给河流;夏季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增加,冬季地下水补给河流增多;导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详解】(2)由图可知,地表有积雪,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的降雪可能部分转化为降雨,雨水增加,补给河流;随着气候变暖,冻土融化,形成多个热融湖,热融湖水外泄,补给河流;冻土融化,雨水、积雪融水等地表水下渗增加,增加了地下水,地下水再补给河流。(3)冬季气温低,河流的补给较少,若补给增加,则增幅明显;由材料可知,1980~2019年气候变暖,可推测冬季部分积雪融化补给河流以及雨水补给增加;夏季冻土融化,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冬季地下水水位相对较高,补给河流增多,最终导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考点2河流流量曲线图的判读(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及数值,特别是纵坐标。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纵坐标反映数值特征(高低、变化幅度以及极值出现的时间)。下面甲、乙两图中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甲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降水量,乙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气温。(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结合流量过程曲线的数值变化,分析其水文特征。①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据纵坐标中的流量数值(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②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的变化幅度,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是否有断流,断流出现在哪几个月份等,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年际变化规律)。如上图,甲河流量较大,汛期出现在4~7月份,冬季是枯水期;乙河流量较小,气温越高,流量越大,冬季出现断流。(3)结合河流的径流量,并对照河流汛期确定河流的补给形式。①汛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②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雪融水补给。③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④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⑤曲线变化和缓,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如上图,甲河流量与降水量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雨水补给为主;乙河流量与气温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4)确定河流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图中甲河水量丰富,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季风气候区;乙河水量较小,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内流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2022·全国乙卷)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题。2.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3.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A.洪水含沙量大B.洪峰水位低C.河床高D.洪峰流量大【解析】2.3.【答案】2.A3.C考点3河流特征的分析与描述1.河流的水文特征水文特征要素描述特征影响因素水位高或低,季节变化大或小,汛期出现的时间及长短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主要的补给季节为汛期,此时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低与高流量大或小河流流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补给量与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含沙量大或小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越差、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结冰期有或无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有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凌汛有或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有结冰期;②由低纬流向高纬水能大或小①河流水量大小;②河流落差大小补充凌汛:凌汛发生的条件:①河流有结冰期;②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2)发生时间:初冬(低纬度未结冰而高纬度结冰时期)和初春(高纬度未融化低纬度已经融化)(3)我国分布:我国东北的河流和黄河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凌汛防治措施:加强凌汛的观测和预报;利用水库防凌;分水分凌,分段拦冰;破冰行凌;引凌治沙;调节河道水流速度和温度案例:内流河水文特征①内流河大部分是季节性河流;②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③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河流的水量就较丰富,为丰水期;④径流量小,流程短且变化大,冬季甚至断流。2.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影响的分析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破坏植被地表径流量增大;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增大植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小;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小硬化城市路面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城市内涝加重铺设渗水砖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变化平缓3.河流的水系特征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形态)、河网密度、河道(深浅、宽窄、曲直)、落差、发源地、注入地等。河流水系特征分析水系特征要素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流程、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影响因素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取决于流域的地形特征,如河流的流向、水系的形态与地形密切相关。流经山区的河段比较窄,而平原区河段往往比较宽,曲流发育对航运的影响河道宽而深,流速平缓,支流多,流域面积广,对航运有利要素描述角度判断依据源头发源地的地形区等高线、河流流向等流域面积大小支流、源头、分水岭流程长短陆域面积(一般岛屿上河流流程短)、经纬跨度、比例尺支流支流数量、分布及形态取决于地形和降水状况流向自××向××流地势倾斜方向(水往低处流)水系形状向心、放射、树枝地形、地势特征水系形状:①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例如,在图a中,根据河流的干流与支流之间成锐角的方向可以判断出,河流的流向是由北向南,进而可以判断出该地区的地势是北高南低。②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地形为盆地(如图b);辐射状水系,地形为山地(如图c);若河流平行排列如图a所示,则地形特征为山河相间分布。③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一般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比较弯曲。航运价值评价:自然条件--(决定河流航运条件是否优越):水文:①河流水量大(小)(受气候类型及降水的影响);②河流的水位变化小(大)(受降水季节分配的影响);③河流水流平缓(落差大)(受河流流经地形影响)。④有(无)结冰期,冰期长短。水系:流程长,通航里程长;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可到达地区多;河道平直,水深。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河流航运是否发达):①人口密度的大(小);②工农业的发达(不发达);③城市数量多(少)。小结:(1)航运价值大的自然条件:①地形:地势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②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冰期短。③河道:宽阔平直,水深。(2)航运价值大的社会经济条件:流域内人口多,城市密集,经济发达,联系密切,运输量大。掌握河流水文特征的两个重点(1)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关键词)①流量:取决于流域面积大小、流域内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②流速:主要与流域内的地形条件有关。③汛期: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季节变化。④凌汛:与河流的纬度位置和流向有关。⑤结冰期:主要与流域内气温的高低有关。⑥含沙量:主要与降水强度、土质状况、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河流补给条件、汛期或枯水期、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有关。[特别提醒](1)描述河流水文特征:只回答水文特征即可。(2)分析河流水文特征:既要答出水文特征,又要分析形成水文特征的原因。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描述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成因分析水文、水系特征分析小技巧技巧一: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突破口从材料中的气候入手;分析河流水系特征,突破口从材料中的地形入手。技巧二:答题脑中先列出“框架”,再完善“框架”中的具体信息,根据题中信息有选择有针对的作答。4.(2022·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左图)。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右图)。(1)说明左图中水系的演化过程。(2)指出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的特点。【解析】(1)从大空间尺度看,地垒抬升,水系一分为二;从小空间尺度看,西侧形成古河道和新水系、东侧形成湖泊和新水系(2)沿水源补给的时空过程,从补给区和水源来源的特征进行分析;水源来源的特征可以从补给量和时间变化进行分析;时间变化可以从年际或季节等尺度进行分析【答案】(1)科拉林地垒两侧的河流原为同一水系,随着地垒的抬升,原水系一分为二;地垒东侧边缘成为新的分水岭,原河道的一段废弃成为古河道;分水岭以西形成新的水系,并沿断裂线发育新的河流;分水岭以东形成断陷盆地,积水形成乔治湖,泰勒斯溪等河流汇入湖泊。(2)主要通过湖盆边缘出露含水层补给;补给量小或者变化大。考点4湖泊1.湖泊的分类(1)按盐度分类类型特征主要分布区举例淡水湖与外流河相通,湖水易交换,循环更新周期短,含盐分少主要分布在外流区(或降水较多的地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北美五大湖、贝加尔湖等咸水湖只有流进的河流,没有流出的河流;又因蒸发旺盛,盐度较高主要分布在内流区(或降水较少的地区)青海湖、纳木错湖、里海、死海等(2)按成因分类类型成因判断依据构造湖(断陷湖)断层下陷,积水成湖湖岸陡峭,沿构造线发育,湖水一般深度较大火口湖(火山口湖)火山口积水成湖近圆形,远看像山峰,近看像盆地,水深坡陡,多有温泉河成湖河道迁徙或淤塞成湖岸线曲折,水浅底平,水位季节变化大冰川湖冰蚀洼地或冰碛物淤塞冰川槽谷积水成湖山地冰川湖一般较小,深度较深;平原地区冰川湖一般较浅,面积较大岩溶湖喀斯特地貌区溶洞崩塌,积水成湖排列无规律,形状多样,水浅湖小,泥沙含量小潟湖河口海湾封闭后,被淡水置换形成分布在沿海,湖水较浅风成湖沙漠中沙丘间的洼地低于潜水面,汇聚地下水形成湖泊面积小,多为咸水湖,湖形多变,水位不稳定堰塞湖火山熔岩流、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阻塞河道,形成湖泊湖泊面积较小,危害较大2.湖泊的水文特征(1)湖泊水量大小→取决于湖水补给量与蒸发量→取决于气候。(2)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大小→取决于湖水补给方式。(3)有无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纬度、海拔)。(4)补给水源→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5)淡、咸性质:盐度低→为淡水湖;盐度高→为咸水湖。(6)含沙量→取决于植被覆盖率和流域土质情况。(7)水质优劣→根据材料推断。(8)风浪大小→看是受盛行风影响还是受气压带、风带控制→看温差大小。3.湖泊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4.湖泊的咸淡变化(1)变咸→水变少、盐增多“水变少”→淡水补给量少(降水少、径流汇入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气候变暖、风力强劲)。“盐变多”→盐分不断累积(海水渗入)。(2)变淡→水变多、盐减少“水变多”→淡水补给量多(降水多、径流汇入多)。“盐变少”→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如西湖):由于沙坝、沙洲、沙岛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坝的建设,导致湖泊与海洋分离,盐分来源减少。5.不同湖泊的演化6.湖泊的效益(1)生态效益①维持生物多样性。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同时,湿地还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②调蓄洪水,防治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此外,湿地还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③提供水资源。淡水湿地是大自然中最大的滤水池,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水,并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水源。可以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④降解污染物。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的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从而使当地和下游区域的环境免受污染。(2)经济效益:提供淡水、水产养殖、发展航运、发展旅游、科考价值。(2023·全国甲卷)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A.淡水湖、下渗 B.淡水湖、蒸发 C.咸水湖,下渗 D.咸水湖、蒸发6.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A.狭长湖盆 B.断流河道 C.古冰川槽谷 D.泥石流通道7.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解析】5.6.7.【答案】5.D6.B7.A题型01河流补给类型克兰河发源于新疆阿尔泰山南坡,全长265千米。克兰河流域冬季严寒漫长,夏秋季降水量大于春季。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克兰河流域降水量呈现冬季明显增加夏秋季有所减少的趋势。下图示意克兰河阿勒泰水文站1980~1989年和2001~2005年年径流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克兰河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

)A.大气降雨 B.地下水 C.冰川融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2.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推测克兰河水文特征的变化是(

)①汛期提前②结冰期延长③含沙量减少④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1.D2.A【解析】1.由图和材料可知,该地冬季严寒漫长,降雪较多,4月份为春季,气温回升,积雪消融,径流量迅速增加,到5月份克兰河的径流量达到最大,并在夏季时流量减少,根据所学知识,由于克兰河地处我国的非季风区,因此其主要的补给形式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所以D项正确;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阿尔泰山南坡,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被强烈抬升会形成雨水补给,但是由于克兰河距离大西洋遥远,水汽损失量大,降雨量少,因此大气降雨不是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所以A项错误;地下水补给虽然比较稳定。但补给量较少,不是克兰河主要补给类型,因此B项错误;冰川融水的多少与气温呈正相关,理论上应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而事实上克兰河的7月份的径流量较小,因此其冰川融水较少,所以C项错误。故选D。2.由图可知,与1980-1989年的流量相比,2001-2005年径流量的最大值提前,意味着克兰河的汛期提前,因此①正确;由材料可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克兰河流域的气温升高,结冰期缩短,因此②错误;由上题可知,克兰河的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根据所学知识,与其它补给类型相比,融雪补给时河流的输沙能力较弱,因此河流的泥沙来源较少,河流含沙量小;且夏季降水减少,也会导致输沙能力减弱,最终导致河流的含沙量减少,所以③正确;由图可知,克兰河2001-2005年径流量的最大值比1980-1989年的径流量最大值要高;径流量的最低值与1980-1989年的径流量最低值相近,这意味着克兰河的2001-2005年径流量季节变化比1980-1989年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要大,因此④错误。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题型02流量过程曲线图判读图示意1980—2020年我国南方地区某水文站测得的河流年平均流量、平均河底高程变化,该河段河流宽度无明显变化。完成下面小题。3.影响该河流年平均流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降水量 B.蒸发量 C.水汽输送量 D.河床变化4.1990年后该河段平均河底高程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有(

)①上游耕作面积增大②上游水利枢纽建设③下游采砂活动增多④下游河堤加宽加高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5.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1990年以来该河段(

)A.径流总量减小 B.河流水深加深C.河流汛期延长 D.平均水位降低【答案】3.A4.B5.D【解析】3.由材料可知,该河流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丰沛,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为大气降水,影响该河流年平均流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A正确;与蒸发量、水汽输送量、河床的变化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4.1990年后该河段平均河底高程呈明显下降趋势,可能是上游水利枢纽建设,拦水拦沙,河床泥沙淤积减少,导致河床高程下降,②正确;下游采砂活动增多,人为破坏河床,导致河床高程下降,③正确;下游河堤加宽加高,会使河床升高,④错误;上游耕作面积增大,加剧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增强,河床高程上升,①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5.由图可知,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1990年以来该河段平均河底高程呈下降趋势,直接导致平均水位降低,D正确;径流总量波动起伏,A错误;河流水深加深无法判断,B错误;河流汛期是否延长也无从判断,C错误。故选D。题型03河流特征渭干河流域由木扎提河、卡布斯浪河、台勒外丘克河、卡拉苏河、黑孜河5条支流汇合而成,均源于天山南坡,汇集于拜城盆地克孜尔水库,单独出流。渭干河流域是新疆重要的粮、棉、油料作物生产基地。托克逊文水站的多年观测数据表明,一年之中4月份入库流量最小。下图渭干河流域部分水系及水文站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影响渭干河流域水系南北不对称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植被 D.岩性7.托克逊站4月份入库流量最小的主要原因是(

)A.蒸发旺盛 B.融雪量少 C.人类活动 D.下渗增多8.修建克孜尔水库的主要目的有(

)①防洪②发电③灌溉④养殖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答案】6.B7.C8.A【解析】6.渭干河流域位于天山南麓,流域北侧为天山,南侧为塔里木盆地,北侧高海拔的天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较为丰富,为河流发育提供水源补给,故北侧支流多。而南侧盆地地形,海拔低,无冰川分布,且降水量少,难以发育河流,B正确;气候对水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的分布和季节变化上,但在此题中,南北不对称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地形因素导致的降水分布不均,A错误;植被对水系的影响较小,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水分和地表径流来调节水系,C错误;岩性对水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上,与渭干河流域水系南北不对称的现象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7.根据材料可知,渭干河流域是新疆重要的农作物生产基地,4月份为春播时期,灌溉用水量大,故会导致入库流量小,C正确;相对来说夏季蒸发较4月份旺盛,A错误;4月份正是春季,天山南坡的积雪刚开始融化,融雪量相对较少,这直接影响了河流的补给量,但最主要原因是由于灌溉用水增多,B错误;下渗增多主要受到土壤、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与月份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8.该地河流补给水源主要为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两类补给均为夏季,再结合北岸支流多,同时进入汛期,干流水量大,水位高,易引发洪涝灾害,故修建水库有利于防洪,①正确;该流域位于天山南麓,多冲积扇发育,农业发达,灌溉用水量大,修建水库有利于灌溉,③正确;虽然水库可以发电,但克孜尔水库水量相对较小,发电功能不突出,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题型04湖泊巴尔喀什湖是中亚地区的内陆湖,伊犁河是其主要补给水源。据统计,伊犁河每年汛期内洪峰和洪量相对平稳,偶见小范围洪水发生。1970年,位于伊犁河干流的卡普恰盖水库建成。下图示意1960—2010年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卡普恰盖水库的修建给下游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A.伊犁河入湖水量减少 B.湖区蒸发量增多 C.湖区地下水位下降 D.湖区降水量减少10.图示期间,巴尔喀什湖水量变化整体呈现(

)A.不断增加 B.不断减少 C.先减少后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11.巴尔喀什湖的水量变化会导致(

)A.冰川面积缩小 B.气候趋于干旱 C.河流水量减少 D.水循环受到影响【答案】9.A10.C11.D【解析】9.由图结合材料“伊犁河是其主要补给水源”、“1970年,位于伊犁河干流的卡普恰盖水库建成”可知,相较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入湖径流显著减少,会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地下水补给湖泊水量增加,A正确;由图可知,湖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没有明显变化,BD错误;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补给湖泊水量应减少,D错误。故选A。10.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巴尔喀什湖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不大,但入湖径流量在70年代和80年代减少,导致湖泊水量先减少;80年代之后,入湖径流量开始增加,因此湖泊水量后增加,因此整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巴尔喀什湖的水量先减少后增加;冰川面积缩小、河流水量减少会导致湖泊水量变化,但湖泊水量变化不会导致冰川面积、河流水量的变化,AC错误;气候主要受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影响,湖泊水量变化对气候影响较小,关系不大,B错误;湖泊水位变化会导致水循环受到影响,D正确。故选D。热点应用01海绵城市植生滞留槽,又称作“雨水花园”,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另外,植生滞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