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复习_第1页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复习_第2页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复习_第3页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复习_第4页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复习

敦字目标

【基本目标】

1.经历对本章所学知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将本章内容条理化、系统化,梳理

本章的知识结构;

2.通过对知识的疏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

语言,能用几何语言说明几何图形;

3.认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研究平行线时,能通过有关的角来判断

直线平行和反映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平移的性质,能利用平移设计图案.

【教学重点】

复习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以及相交平行的综合应用.

【教学重点】垂直、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线

线

线

线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边回顾边画出本章知识框图,

使学生对本章知识有一个总体把握.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点的

理解,为后面的运用奠定基础.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对顶角: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

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或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不相邻的

两个角叫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注意:(1)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对顶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

(2)如果Na与NB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Na=NB;反之如果Na=/

0,那么Na与NB不一定是对顶角.

2.垂线性质: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②垂线段最短.

注意:(1)垂线与垂线段

区别:垂线是一条直线,不可度量长度;垂线段是一条线段,可以度量长度.

联系:具有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共同特征(垂直的性质).

(2)两点间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区别:两点间的距离是点与点之间,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点与直线之间.

联系:都是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特殊的两点(即已知点与垂足)间

距离.

3.平行线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

记作a//b.

注意: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①相交;②平行.

因此当我们得知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时,就可以肯定它们平行;反过

来也一样(这里,我们把重合的两直线看成一条直线).

(2)判断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根据它们的公共点的个数

来确定:

①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两直线相交;

②无公共点,则两直线平行;

③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点,则两直线重合(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平行公理一一平行线的存在性与唯一性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5.平行公理的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注意:

(1)平行公理中的“有且只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存在性;二是唯一性.

(2)平行具有传递性,即如果a〃b,b//c,则a〃c.

6.如何判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判别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键是找到构成这两个角的“三线”,有

时需要将有关的部分“抽出”或把无关的线略去不看,有时又需要把图形补全.

如图,判断下列各对角的位置关系:(1)N1与N2;(2)N1与N7;(3)N1与

ZBAD;(4)N2与N6;(5)N5与N8.

我们将各对角从图形中抽出来(或者说略去与有关角无关的线),不难看出:

N1与N2是同旁内角;N1与N7是同位角;N1与NBAD是同旁内角;N2与

N6是内错角;N5与N8对顶角.

7.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

(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补充:

(5)平行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

(6)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8.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在同一平面内);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在同一平面内);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在同一平面内).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章重点知识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回

顾,使学生对本章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形成知识网络.特别要注意:几何中,

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般都与某种“数量关系”有着内在的联系,常由“位

置关系”决定其“数量关系”,反之也可从“数量关系”去确定“位置关系”.

上述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就是将“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结合起来.

三、典例精析,温故知新

例1已知:如图,AB〃CD,求证:ZB+ZD=ZBED.

分析:可以考虑把NBED变成两个角的和.如图,过E点引一条直线EF//

AB,则有NB=N1,再设法证明ND=N2,需证EF〃CD,这可通过已知AB〃

CD和EF〃AB得到.

证明:过点E作EF〃AB,则NB=N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VAB/7CD(已知),

EF〃AB(已作),

...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ZD=Z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XVZBED=Z1+Z2,

.*.ZBED=ZB+ZD(等量代换).

例2如图,已知N1=NB,求证:Z2=ZC.

证明:VZ1=ZB(已知),

•••DE〃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Z2=Z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注意:DE〃BC不需要再写一次,因为DE〃:BC已被证明了,

因此可以把它当作条件来用了.

例3如图,AB〃DF,DE〃:BC,Zl=65°,求N2、N3的度数.

A

解:VDE/7BC(已知),

.-.Z2=Z1=6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VAB/7DF(已知),

.,.Z3+Z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Z3=180o-Z2=180°-65°=115°.

例4一学员在广场上练习驾驶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的方向与原来的方向

相同,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A.第一次向左拐30°,第二次向右拐30°

B.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C.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右拐130°

D.第一次向左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地画出示意图,如图:

X30°

BOLZ

130°

C

【答案】A

点评:本题单纯从文字方面去分析,很难判断出结果,若画出上述图形来分

析,结果是显然的,本题属于操作画图型考题.

例5如图,E在直线DF上,B在直线AC上,若NAGB=NEHF,ZC=ZD,

试判断NA与NF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DEF

AB

分析:从图中可以猜测NA=NF,但题目没有告诉DF〃AC,所以需要根

据已知条件说明DF〃AC.

解:ZA=ZF.理由:

VZAGB=ZDGF,ZAGB=ZEHF,

.*.ZDGF=ZEHF,ABD/ZCE,

/.ZC=ZABD,又NC=ND,

.\ZD=ZABD,:.DF//AC,所以NA=NF.

【教学说明】教师出示典型例题,让学生先尝试解答,教师予以讲解,在讲

解的过程中,应着重于知识点的应用和解题方法的渗透.最后,要注意典型习题

的规律总结,使学生掌握得更牢固,并能举一反三,学会解答变式问题.

四、拓展训练,巩固提高

1.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0ELAB垂足为0,ZEOD=30°,

则ZB0C=()

A.150°B.14O0

C.13O0D.12O0

2.如图,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若Nl=30°,N2=52°,

则N3的度数等于()

A.680B.640

C.580D.520

3.如图,五边形ABCDE中,AB〃CD,则N1+N2+N3等于0

A.9O0

B.18O0

C.21O0

D.27O0

4.如图,ODLBC,垂足为D,BD=6cm,0D=8cm,OB=10cm,那么点B

到0D的距离是,点O到BC的距离是.0、B两点之间的距离

是.

5.如图,已知AD〃BC,Z1=Z2,说明N3+N4=180°,请完成说明过程,

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依据:

解:Z3+Z4=180°,理由如下:

VAD/7BC(已知),

.*.Z1=Z3().

VZ1=Z2(已知),

/.Z2=Z3(等量代换),

//(),

.,.Z3+Z4=180°().

6.已知NAGE=NDHF,Z1=Z2,则图中的平行线有几对?分别是?为什

么?

7.已知:如图,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NBEF的平

分线与NDEF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证NP=90°.

【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进一步熟练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和提高解题

能力.教师一定要关注推理性问题的解答过程是否规范,推理是否正确,理由是

否充分.

AE,B

CFL

【答案】l.D2.A3.B

4.6cm,8cm,10cm

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E〃D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6.解:两对,AB〃CD,GM〃HN,VZAGE=ZBGF(对位角相等),

NAGE=NDHF,AZBGF=ZDHF,AAB//CD.

VZBGF=ZDHF,Z1=Z2,

ZBGF-Z1=ZDHF-Z2,

.\ZMGF=ZNHF,,GM〃HN.

7.证明:过点P作PQ〃AB

E]B

7\4

VAB/7CD,,PQ〃CD,I.N1=N2.:AB〃PQ,/.Z3=Z4.VAB/7CD,

AZBEF+ZEFD=180°.

:PE、PF分别平分NBEF、ZEFD,

.*.Z2=-ZDFE,Z4=-ZBEF.

AZ2+Z4=-ZDFE+-ZBEF=-(ZDFE+ZBEF)=-X180°=90°,

2222

.*.Zl+Z3=Z2+Z4=90°,ZEPF=90

课后作业

完成《状元导练》中本课时练习的“本章重点知识专项训练”部分.

a教学反思

全章复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