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重点难点问题选讲-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形成与发展_第1页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难点问题选讲-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形成与发展_第2页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难点问题选讲-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形成与发展_第3页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难点问题选讲-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形成与发展_第4页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难点问题选讲-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形成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形成与发展重点难点问题选讲

1.(2024.浙江温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秦变周法,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置尚书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汉

初因之。武、宣之后,稍以委任。及光武亲总吏职,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

府,尚书令为端揆之官。魏、晋以来,其任尤重,执宰相之职。皇朝武德中,太宗初为秦王,

尝亲其职。

----改编自《唐六典•尚书都省》

结合材料和所学,评述尚书令从中朝走向外朝的历程。

【讲解】述的部分:西汉武帝时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西汉晚期,权力逐渐增大。至东汉,

成为新的行政中枢尚书台的长官。魏晋南北朝以来,其任尤重,转化为外朝宰相。评的部分:

中朝干预甚至取代外朝宰相职能,意味着皇权的加强,推动了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具体写

“为三省六部制奠定基础等”不给分)。(评述合在一起没有关系,但是要点要写到才能给分)

2.(23-24高三下•河南•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三幅图阴影部分所示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图1为秦汉时期、图2为中

晚唐五代北宋时期、图3为明清时期)王朝统治依赖的''核心区"(全国性核心区)。

•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结合材料及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找出一条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规律,并予以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叙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讲解】要点示例1:

规律: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由重合到分离。

阐释:秦朝的都城咸阳、汉朝的都城长安均位于黄河中游的关中,战略位置重要,有利于巩

固对全国的统治。同时,因为农业基础好,成为当时全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所在地。晚唐

至北宋时期,核心区在秦汉基础上得到了拓展,但政治经济中心仍在北方。南宋时,全国经

第2页共12页

济重心南移完成。明清两朝,以北京作为都城,政治中心在北方,便于控制全国,但经济中

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综上可知,由于统治的需要及经济形势变化,我国古代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走向了分离。

示例2:

规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不断地南移。

阐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曾长期在北方,这与北方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较好、中华先民最早

开发这一地区、主要王朝的都城都在北方等密切相关。三国时期,南方的吴国和西南的蜀国

地区虽然开始开发,但经济基础薄弱,曹魏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超过吴、蜀。西晋末年至隋

唐五代时期,北方战乱使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条件,使得经

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北宋时期,南方经济

持续发展。南宋时,都城迁到杭州,引起中原人口的南迁高潮,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

的经济格局。历经元、明、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

荣,经济重心始终在南方。

综上可知,由于政治、经济、自然等因素的变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最终南方成

为全国经济重心。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讲解。若答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东移”“中国古代

核心区的形成与政治需要紧密相关”“中国古代核心区范围的不断扩大中国古代政治统治

须有经济作依托”等规律,阐释有理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亦可酌情给分)

3.(2024•江西九江•二模)江西的发展

材料:

西汉江西郡县设置图北宋江西州县设置图

提取材料中两项西汉到北宋时期江西行政区划设置变迁的信息,开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完整)。

【讲解】信息1:西汉与北宋行政区划的层级不同。

说明: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行政区划的层级分郡、县两级。宋朝的地

方行政制度则沿袭了唐朝,行政区划层级分路、州、县三级。

信息2:北宋时期江西州县的数量比西汉郡县数量多。

说明:西汉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南方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人口较少。宋

朝时,中国的经济重心持续南移,南方得到发展,大量人口向南方迁移,所以宋朝时期江西

州县数量多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

4.(2024.浙江嘉兴•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治理体系具有鲜明特点,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在行政体制上

以实行中央集权制为主体,在治理理念上崇尚“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局面,在思

第4页共12页

想文化领域以儒学为正统和主脉,在制度建设上重视顺应时势革故鼎新。

——夏春涛《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当代启示》

材料二

《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内有22份档案,其年代

大致为公元1304年至1367年,主要内容包括用八

思巴文书写的元代皇帝给西藏地方寺院、官员等的

圣旨,以及当时地方官员用藏文给其管辖的官员、

寺庙下发的铁券文书和法旨。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选取材料一中的“鲜明特点”,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

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讲解】元朝:顺应时势的大一统王朝

①行政体制:元代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②

治理理念:元朝统治者希望用八思巴字“译写一切文字”,力图兼顾不同民族的语言;又因俗

而治,以藏文给西藏地方管辖的官员、寺庙下发铁券文书和法旨。③思想文化:元朝宣布将

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④制度建设:元朝实

行土司制度;设宣政院;修筑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大一统:古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理想与目标

秦灭六国,建立起古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

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元朝设行省和宣政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清

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

古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推动社会进步

在中央集权、治理理念、儒学正统、制度建设各取一部分,不集中于某一个时期。

①在行政体制方面:秦灭六国,在全国范围建立起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中央集权

的政治制度。②在治理理念方面:汉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巩固了大一统局

面。③在思想文化方面: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起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④制度

建设方面: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5.(2024・河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

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

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可根据材料的全部或部分),自拟论

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讲解】观点: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发展的结果。

阐述: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隐患。

汉代内外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作出的制度设计,

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元朝后期曾出现宰相左右皇位继承的现象,明太祖朱元璋

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加强君主制专制,于是裁撤了中书省,废除了宰相制度。可

见,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

6.(2024・四川•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史记》以“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首创《循吏列传》。据统计,

共19部官修正史设《循吏传》,其传名、入传标准及内容特点亦有变化。

传名“循吏”概况

《汉东以地方官“二千石”为限,以廉洁刚正、明察内敏、劝课农桑、与民兴

第6页共12页

书•循吏汉利、施行教化、政平讼理、盗贼不起、讼狱止息、地方社会繁荣稳定、

传》朝野称赞等为主要标准,成为后世正史《循吏传》的书写范本。

《后汉南

书•循吏朝详述传主先辈政绩,并设附传,记传主兄弟子侄中的任官之人。

传》宋

《晋

书•良吏记12人,多以清廉、守正、重义之品质著称。

传》

《旧唐

五正传41人、附传13人,所附皆为循吏之家族成员,入传者多巡行或外

书•良吏

代放地方的监察官,其中13人以“直谏”“劝谏”入传。

传》

《宋

元入选者必须长期任职地方,以考课优异,有富民、缉盗、治狱、化俗、

史•循吏

代抚边等实绩的官吏人传。

传》

《明

清除“富民教化”“兴利除弊”“理讼治狱”夕卜,还记录了大量民众“乞

史•循吏

代求留任”的官吏。

传》

・据牛子啥《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与记述内容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循吏”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讲解】示例一:论题:历代正史《循吏传》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阐述:历代史书《循吏传》的人选标准虽有变化,但都突出强调官员的个人品德。如《汉书》

除官员政绩外,还突出其个人的廉洁刚正;《晋书》更以清廉、守正、重义等个人品质为主

要人传标准;《旧唐书》还以“直谏”“劝谏”等行为选录“良吏”。历代官修正史因其特殊的地

位,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对官员高尚品德的表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

优秀传统美德。

示例二:论题:《汉书・循吏传》反映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形成。

阐述:《史记・循吏列传》中的“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反映了汉初对法家严刑

峻法治国思想的反思和对“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黄老之学的提倡;与之相比,《汉书・循吏

传》则更突出官员施行教化、与民兴利、政平讼理等行为,反映了儒家思想对治国理政的影

响。从《史记》到《汉书》,所载“循吏”的形象变化体现治国思想的变化,反映了儒家思想

主流地位的形成。

示例三:论题:正史所载“循吏”事迹体现了历代王朝对地方治理的重视。

阐述:历代正史《循吏传》多关注地方官的治理政绩。《汉书》以地方官“二千石”为人传标

准;《旧唐书》人传者多巡行或外放地方的监察官;《宋史》以长期任职地方并考课优异为人

选标准;《明史》还把地方官员在民众中的口碑作为人传者的重要素材。官修正史对地方官

政绩的这种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历代统治者对地方稳定的重视。

7.(2024.内蒙古赤峰.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历史从“大历史”的角度看,有两大问题非常地突出。一是“五千年文明、

两千年大一统”,这在世界历史上不能不说是罕见的成功,举世无双。何以能达此成功?总

不能说没有“合理性”存在,那“合理性”又如何解释?二是“先进变落后”。先进发达的

农业中国为什么要转型到现代的工业社会,会如此地艰难曲折?“后来者居上”,此话也有

历史的根据,那我们凭什么能实现这种宏伟大志?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王家范先生力求从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考察,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线索和整体特征。请就材

料中的角度自拟论题,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

得照抄材料)

第8页共12页

【讲解】论题:中国五千年文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阐述: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炎帝黄帝被后世共尊为华

夏始祖。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公元前221

年,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开启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

史,此后,两汉、隋唐、两宋、元明清等朝代均为大一统王朝,或局部大一统王朝。即使是

在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等动荡分裂时期,民族交融、人口迁徙等因素推动统一因素的汇聚,

为接下来大一统王朝的出现奠定基础。这种“统一性”具有牢固的制度保障,2000多年传统

社会统一性制度建设的核心大体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重视维护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

集权;二是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三是重视以民本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措施制定。因此,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虽有短暂分裂,但统一是主流和趋势。

8.(2024・四川.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视角内容

中国的兵是民族的基本问题。春秋以前军队是贵族阶级的军队,文武兼备。战国以降,

兵日益走向职业化,沦为君主的工具。贵族精神衰落,爱国观念的逐渐消失,兵文化的缺失

导致两千余年的中国社会没有真正的兵,这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匮乏。

中国的家族是社会的基本问题。春秋战国时代,大家族制度衰微,汉代把已衰的古制又

恢复过来。大家族制度维护了社会稳定,但也抑制着公民观念的形成。大家族制度占主导,

导致两千余年的中国社会没有真正的国民,这是基本秩序的混乱。

中国的元首是政治的基本问题。秦汉以后,由于“君权”为首的元首真正长期作为中国

的基本政治制度,导致两千年来的中国社会没有真正的政治生活,这是政治制度的弊端。

----摘编自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1938年)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

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讲解】质疑

理由: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精神匮乏、秩序混乱和没有政治生活的。从兵文化来看,中国在春

秋贵族阶级军队瓦解后,很长一段时间实行兵农合一的制度,不能完全称之为职业军人,即

使成为职业军人之后,长期收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兵文化并不缺少爱国观念,精神领域并不

匮乏。从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来看,大家族制度并非历史的常态,科举制度和经济发展,促

使社会阶层流动加快,很难形成稳定的大家族制度,且中国自秦朝开始群面推行郡县制度,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基层稳定是主流。从政治制度来看,中国虽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但会从

制度设计上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或从治国理念上加以限制,如儒

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不能说中国两千多年没有政治生活。

9.(2024・广东梅州.一模)制度建设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智

慧。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注重通过制度创新,完善国家治

摘编自《中国通史》

理。

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各项制度摘编自李国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

既前后相继、互为关联,又不断发展、持续变革。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

(拓跋魏)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

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

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献颇大。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制度建设”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

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讲解】论题: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方面建设具有深厚的历史实践基础。

阐述:自古以来,中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持续发展、变革,呈现出成熟化、体系化

的特点,具有深厚的历史实践基础。商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宗法制等早期管理制度,使后

世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宗法社会国家,等级秩序和家国同构成为中国政治管理的显著特点。而

第10页共12页

后历经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元朝行省制等演变,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政治格局逐渐确

立并走向成熟。同时,历代政府在基层社会管理和赋税制度上不断创新发展,编户齐民、三

长制、租庸调制、一条鞭法等制度的推行,极大地增强了古代政权的国家治理能力,成就了

数个盛世王朝,使古代中国创造出辉煌的农耕文明,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方面建设成就显著,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延续奠定

了历史基础,同时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0.(2024•全国.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既是按照内在逻辑自主生长的具有突出连续性的历史,又

是不断适应新变化、解决新问题的具有突出创新性的历史。伴随着连续性而来的文化积淀为

文明创新提供了厚重积累,创新产生的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为文明连续提供了不竭动力。

连续性和创新性互动,静水深流和波澜壮阔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精神气质。

——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阅读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

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讲解】示例一

主题: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政治文明成就。

阐述:中华文明的政治文明不断推陈出新。夏代的建立标志着中华大地国家的起源。周代,

基于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权力的转移方式,分封制开启了中央和地方关系模式的探

索。秦始皇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新型国家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