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附答案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39/10/wKhkGWbcqCiAHac5AAIyGJWKbsQ593.jpg)
![古代诗文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附答案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39/10/wKhkGWbcqCiAHac5AAIyGJWKbsQ5932.jpg)
![古代诗文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附答案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39/10/wKhkGWbcqCiAHac5AAIyGJWKbsQ5933.jpg)
![古代诗文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附答案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39/10/wKhkGWbcqCiAHac5AAIyGJWKbsQ5934.jpg)
![古代诗文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附答案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39/10/wKhkGWbcqCiAHac5AAIyGJWKbsQ59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性检测卷02古代诗文阅读
建议用时:90分钟
满分:105分实际得分:上
一、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尊食
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②。有一母见信饥,
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日:“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
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目:“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
怯耳。”众辱之旦值熊比剌我丕熊更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腰下蒲伏③。一市人皆笑信,
以为怯……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④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
王军。汉五年正月,徒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之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
昌亭长,赐百钱,目:“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尊食:在睡觉时用的草垫子上吃饭。②漂:漂洗衣服。③蒲伏:通“匍匐”,在地上爬行。
④齐王,破楚之前,韩信灭齐,被封齐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众辱之日/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B.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浦伏/
C.众辱之日/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D.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跨下/蒲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爵位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或功臣的封赐名号之一,传统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布衣,借指平民。富贵人家穿绸缎,平民穿麻、葛织物;后也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高祖,刘邦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自汉高祖。
D.国,本义指疆域,引申指地区、区域,又指分封的诸侯国或国都,后泛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家境贫寒,当初为平民时,一连数月在南昌亭长家寄食,被亭长妻子赶了出来。
B.韩信知恩图报。他尽管穷困潦倒,但对多日赐饭的漂母,仍表示将来要重重地报答。
C.韩信能屈能伸。面对“屠中少年”的挑衅、侮辱,能够审时度势,隐忍不发,委曲求全。
D.韩信恩怨分明。发达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千金;而只给了南昌亭长百钱。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5.韩信为什么没有惩治那个曾经侮辱过自己的“屠中少年”,反倒给他封了官?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菊"包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嗡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今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海棠诗社”举行了第二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
十二道题目,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作诗。这两首诗分别出自宝钗
和黛玉。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忆菊》颈联营造出壮阔辽远的意境,表现出思妇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B.《咏菊》首联“昏晓侵”“自沉音”把为诗情所困、急需表达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C.《忆菊》尾联言诗人思念菊花成疾,只好自我安慰:来年重阳节,再次与菊相逢。
D.《咏菊》颈联对仗工整,“自怜”“谁解”抒发了诗人自我怜惜、不被理解的愁绪。
试卷第2页,共8页
7.两首诗虽然都写菊花,但表现出的诗人形象却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评析《登高》中“,"两句十四字
间含有八意,写了“羁旅”等八可悲。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阿房宫纷繁曲折的走廊和屋檐高耸
的句子是“,
(3)“蛾眉”在古诗词中既指女子美丽的双眉,也借指女子容貌之美丽,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
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入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
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
乎?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记日:“舜见瞽嗖,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
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日: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
为主臣,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窜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
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
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所谓忠臣,不危
其君;孝子,不非其亲。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材料二:
囱斗十四年,特进魏征上季目:“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
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歹国威宁一人有不必潘忠艮作弼无为而化矣然
而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若勋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
各有职分,得行其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与,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
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进之
以'六正①',戒之以'六邪②',则不严而自励,不劝而自勉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第七》)
【注】①六正:指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②六邪:指具臣、谀臣、奸臣、
谗臣、贼臣、亡国之臣、
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万国咸A宁B一人C有庆D必藉忠E良F作弼G无H为而化矣。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指使……富裕起来,“外连横而斗诸侯”中的“斗”指“使……互相争斗”,两者用法相
同。
B.今,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的“今”词义不相同。
C.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时代皇帝纪年的名称,从秦始皇开始有年号。
D.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是给皇帝的奏议,具体说就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要让天下得到治理,太平无事,就需要理顺臣子与君主、儿子与父亲、妻
子与丈夫这三种秩序。
B.韩非子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两个例子是齐国田氏夺取吕氏政
权,宋国戴氏夺取子氏政权。
C.孔子认为,舜的父亲不能将舜当作儿子看待,舜的君主不能将舜当作臣子看待,是让天
下陷入混乱,从而非常危险的事情。
D.在魏征看来,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要想使家庭和睦,就需要了解儿子;作为一国之主的
国君,要想使天下平安,就需要了解臣子。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
(2)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
13.请概括韩非和魏征的观点,并陈述你的观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古代诗歌阅读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①
试卷第4页,共8页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
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
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年间,辛弃疾闲居多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
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③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
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的大志。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写登楼所见及由此触发的联想。“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二句暗指西
北大好河山的沦陷,只有“万里长佥('才能力挽狂澜,扫荡金人,寄托了词人光复神州的雄心
抱负。
B.“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由实入虚,和前面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情感基调由
前面的热烈浪漫转入到清冷幽凄,表面上是写月夜中双溪楼给人的感觉,实际上是借景喻事,
暗示着时下局势的险峻。
C.“风雷怒,鱼龙惨",一个“怒”字,一个“惨”字,紧接着上句的“怕”字,从静止中进入惊
心动魄的境界,暗喻着当下虎虎的生机。
D.“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写眼前的流水本欲飞奔畅流,一泻千里,可受到
高峡夹逼,只得收敛势头。这是词人以流水受制暗喻自己屡次受制于主和派,隐含壮志难伸
的无奈。
1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本词中有“元
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这两处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多次运用了比兴手法,其中“,”两句以
新鲜的桑叶来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2)《劝学》在连续列举出见者、闻者、乘者、渡者实现了自身本来难以实现的目的之后,
紧接着得出了一个结论,即“,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以“,”两句表现出自己在山行中看
到了前途与希望,也悟出了人生困顿中的哲理。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谒;次日余祭;次曰夷昧;次曰季札,号日延陵季子,最贤,
三兄皆知之。于是王寿梦摹,谒以位让季子,季子终不肯当。谒乃为约目:“季子贤使国及
至王则医卫必兴及匹弟福绝。—“饮食必祝曰:“使吾早死,令国及季子。”谒死,余祭立;
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时使行,不在。庶兄僚日:“我亦兄也。”乃自
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谒子光目:“以吾父之意,则国当归季子;以继嗣之法,
则我嫡也,当代之君。僚何为也!”于是乃使专诸刺僚,杀之,以位让季子。季子日:“尔
杀吾君,吾受尔国,则吾与尔为共篡也。"千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君子以其不杀为仁,
以其不取国为义。夫不以国私身,学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可以庶几①矣。
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日:“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
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目:“天下官②,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
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日:“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谁
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目:“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
秦始皇帝大怒日:"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日:
“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藻。妇女连百,倡优累千。
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弹天下,竭民力。偏较自私,不能以及人。陛
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遂
罢谋,无禅意也。
(节选自《说苑•至公》)
【注释】①庶几:差不多,在文中指接近(“至公”的境界)。②官:公有,与“私”相对。
1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季A子B贤C使D国E及F季G子H则I吴J可K以L兴M乃N兄O弟P相Q
继
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的意思是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古代帝王或皇后之死则称“崩”。
B.“当”的意思是承担,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名我固当”的“当”意思不相同。
C.“卒”的意思是最终,与《孔雀东南飞》中“供养卒大恩”的“卒”意思相同。
试卷第6页,共8页
D.“捐”的意思是舍弃,与成语“细大不捐”的“捐”意思相同。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不得已继承王位,他每次饮食都虔诚祷告,祈求自己早日死去以传位贤能的季札。
B.季子一直不愿接受王位。夷昧死时,他借出使逃避继位;光让位给他时,他逃到延陵。
C.鲍白令之认为是实行禅让制还是世袭制,取决于君王是以天下为公还是以天下为家。
D.鲍白令之以事实为依据批评秦始皇“行桀纣之道”,令秦始皇哑口无言,面露惭色。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继嗣之法,则我嫡也,当代之君。僚何为也!
(2)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
21.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治国者怎样做才能达到“至公”的境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秦风•无衣
岂目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目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目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
22.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亚颂的一项是()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
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B.《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诗中主旋律充满战斗的激情。
C.杨炯《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整首诗既揭示人物的心
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雄劲。
D.杨炯《从军行》中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
战就在眼前的情景,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23.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性,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
表达技巧上却有明显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景物描写动静结合,色彩浓淡相
宜;视野开阔旷远,水天上下融为一体。
(2)咏史文字,或得出教训,如苏洵《六国论》中剖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最
后得出“”的教训;或借古讽今,如杜牧《阿房宫赋》明确指出,唐代统治者哀秦而不
以秦为鉴,必将“
(3)月亮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白居易《琵琶行》中借凄清月色表达凄凉心情的句子有多
处,例如“,
试卷第8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B2.C3.A4.(1)(韩信)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
轻人,任用他做了楚国的中尉。
(2)(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已明了5.①韩信认为这个人是
个壮士,有爱惜之意,②当初虽一时受辱,却并无刻骨怨恨。③如今功成名就,给少年封官,
反而突显了自己气量恢弘,胸怀大度,④在某种程度上,少年的行为促成了自己的功业。
【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
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
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
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句中,“不能死”是与前句“信能死”相同的句式,后面跟着两种结果,“不能死”之后要断开,
排除AD两项。“于是”是下句的状语,应与前句断开,排除C项。
故选Bo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
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
累。
C项,“高祖,刘邦的年号”解说错误,高祖是庙号。
故选C。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
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
析,作出判定。
A项,“被亭长妻子赶了出来”与原文不符。原文的表述是“(亭长妻)不为具食。信亦知其
意,怒,竟绝去。”
故选Ao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
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解释:
(1)“召辱己之少年”省略了主语韩信,要补出主语;“少年令出胯下者”这是定语后置句;“以
答案第1页,共10页
为“,以之为,任用他担任。
(2)“枕”,枕着;“既白”,天亮;“相与枕藉乎舟中”,状语后置句。
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
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韩信年轻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品行也较差,没有骨气,后来功成名就,被封王。当初那个曾
经侮辱过他的人,反而激起他发奋图强,促成后来的功成名就,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他要
感谢这个人。同时,韩信此时已经功成名就,回答家乡,给这位曾经的“屠中少年”封官,反
而突显了自己气量恢弘,胸怀大度。
【点睛】分析和概括题设误特点:
1.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错误地解释原文中关键的词语,把好说成坏,
把小错说成大错,把想法说成行动,把次要的说成是主要的,或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于文无
据的信息,从而造成干扰。
2.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命题者故意在时间、地点、行为、因果等方面张冠李戴,搅乱混
编在一起,造成干扰,引起错解。
3.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命题者把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导
致逆情悖理,不合逻辑。
4.以偏概全,言过其实。文中主人公本来只有某一方面的优缺点或只有一件事做得妥与不
妥,但选项中却将其过高褒扬或全盘否定;本来只有个别人对之赞成或反对,却说成全部赞
成或反对。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
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
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
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
不再回来。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给
韩信吃饭。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会有重重
地报答您的时候。”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
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
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
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
答案第2页,共10页
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汉王被围困在固陵时,采用了张良的计策,
征召齐王韩信,于是韩信率领军队在垓下与汉王会师。项羽被打败后,高祖用突然袭击的办
法夺取了齐王的军权。汉五年正月,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韩信到了下邳,召见
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赐给她黄金千斤。轮到下乡南昌亭亭长,赐给百钱,说:“您,
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
他做了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
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6.A7.①“薛诗”刻画了诗人孤寂惆怅的形象。诗人独守空篱旧圃、盼望菊花盛开而不
得,最后只能自我安慰,希冀来年重阳能见到菊花。
②“林诗”刻画了诗人高洁自怜的形象。诗人为菊着魔、月下颂菊,爱菊赞菊中寄托着自己高
洁孤傲的品格;“题素怨”“诉秋心”中又体现出无人理解只能自我怜惜的形象。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壮阔辽远的意境”错,应为空旷寂寥的意境。
故选Ao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薛诗”刻画了诗人孤寂惆怅的形象。诗题既然为“忆”,则内容便围绕着回忆思念的主题展
开。全诗抒写了女主人公在长期的忆念中所忍受的苦痛,预示她以后的不幸境遇。前两联,
在西风中我惆帐遥望心头多么郁闷,正值这水蓼开红花芦苇扬白絮的断肠之时。去年的花圃
里空有篱笆而秋花已无踪无迹,只有在寂冷清寒的霜月之夜你才进入梦中。写诗人独守空篱
旧圃、盼望菊花盛开而不得。最后“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只能自我安慰,希冀
来年重阳能见到菊花。
②“林诗”刻画了诗人高洁自怜的形象。“无赖诗魔昏晓侵”“口齿噫香对月吟”诗人为菊着魔、
月下颂菊,爱菊赞菊中寄托着自己高洁孤傲的品格。“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谁能理解这感伤的心情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
自己的情怀,“题素怨”“诉秋心”中又体现出无人理解只能自我怜惜的形象。
8.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廊腰绳回檐牙高啄众女嫉余
之蛾眉兮谣族谓余以善淫(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作”“绳”“檐”“蛾”“彼’O
答案第3页,共10页
9.BDG10.C11.C12.(1)这样说来,那么父亲有贤子、君主有贤臣倒恰好
成了祸害,哪里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2)根据他们的才能选拔他们,考察他们的能力任用他们,发挥他们的长处,回避他们的
短处。13.韩非反对贤人治国,主张依法治国;魏征主张贤人治国。我的观点:要贤人
治国与依法治国并重。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天下安宁,君主坐在朝廷上受万民朝拜,必须要依靠忠臣良将的辅佐,君主不必操劳
天下就可无为而治。
“万国咸宁”中,“万国”是主语,“咸宁”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咸宁”后断开,即B处;
“一人有庆”中,“一人”是主语,“有”是谓语,“庆”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有庆”后断开,
即D处;
“作弼”是“忠良”的谓语,“无为”前省略主语“君王”,主语前停顿,即G处。
故在BDG三处断句。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都是使动用法。句意:家境贫穷时他能使家业富裕起来。/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
侯互相争斗。
B.正确。表假设,如果;现在,今天。句意:如果有了贤子却不孝敬父亲。/觉悟到今天的
做法正确,之前的错误。
C.“从秦始皇开始有年号”错误。应该是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D.正确。
故选Co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是让天下陷入混乱,从而非常危险的事情”错误,将意思说反了。在孔子看来,舜品德高
尚,所以舜的父亲不能将舜当作儿子看待,舜的君主不能将舜当作臣子看待。只有这样,天
下才会得到大治,从而太平。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然则”,这样,那么;“适”,恰好;“岂",哪里。
(2)“因”,根据;“审”,考察;“掩”,回避。
答案第4页,共10页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故曰:上法而不上贤”可知,韩非反对贤人治国,主张依法治国;
由原文“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无为而化矣”可知,魏征主张贤人治国。
我的观点:要想使国家治理得好,必须有明确严格的制度,要依法治国,但也得有很好地执
行各项制度的贤人,二者缺一不可,要贤人治国与依法治国并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听说:“臣子侍奉君主,儿子侍奉父亲,妻子侍奉丈夫。这三种秩序理顺以后,天
下就能得到治理;如果违背了这三种秩序,天下就会混乱。这是天下的正常法则。”英明的
君主,贤能的臣子,只要不改变这个法则,那么即使君主不够贤明,臣子也不敢侵夺他的权
位。现在尊尚贤人、任用智者没有一定之规,都是违背孝悌忠顺之道的,可是天下人却总认
为是治国之道。正因如此,在齐国田氏得以夺取吕氏政权,在宋国戴氏得以夺取子氏政权。
这些人都是有才能又有智慧的人,哪里是既愚蠢又不贤的人呢?由此看来,废弃常道去尊尚
贤人就会发生混乱,舍弃法制而任用智者就会产生危险。所以说:要尊尚法制而不能尊尚贤
人。
古代记载说:“舜面对父亲瞽嗖的朝见,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孔子说:'在那种
时候,真危险啊,天下危险之极!像舜这样道德高尚的人,父亲当然不能再把他当儿子看待,
君主当然不能再把他当臣子看待。'”我认为:孔子根本不懂什么是孝悌忠顺之道。既然这
样,那么难道道德高尚的人,在朝廷就不能做君主的臣子,在家里就不能做父亲的儿子吗?
父亲之所以希望有贤惠的儿子,是因为家境贫穷时他能使家业富裕起来,父亲精神痛苦时他
能使父亲高兴起来;君主之所以希望有贤能的臣下,是因为国家混乱时他能够把国家治理好,
君主卑下时他能够加以尊崇。如果有了贤子却不孝敬父亲,那么父亲居家够痛苦的;有了贤
臣却不效忠君主,那么君主权位也够危险的。这样说来,那么父亲有贤子、君主有贤臣倒恰
好成了祸害,哪里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所谓忠臣,应该是不使君主处于危境的人;所谓孝
子,应该是不非议他父母的人。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征上疏说:“臣听说,了解臣子的没有谁能够赶得上君主,了解
儿子的没有谁能够赶得上父亲。父亲如果不了解儿子,就无法使一家和睦;君主如果不了解
臣子,就不能使天下一统。天下安宁,君主坐在朝廷上受万民朝拜,必须要依靠忠臣良将的
辅佐,君主不必操劳天下就可无为而治。然而现在的群臣当中,很少有正直清白、才能卓越
答案第5页,共10页
的人,大概是对他们要求得不严,磨砺得不够的缘故吧。如果用公正无私、忠心报国来勉励
他们,用树立远大理想来要求他们,他们便可各有职责,各自施展其才能并实行他们的主张。
显贵时要观察他们所举荐的人,富裕时要观察他们所蓄养的门客,闲居时要观察他们喜好什
么,亲近时要观察他们所说的话,穷困时要观察他们不屑接受的东西,贫贱时要观察他们不
屑去做的事情。根据他们的才能选拔他们,考察他们的能力任用他们,发挥他们的长处,回
避他们的短处。用‘六正'来引导他们上进,用'六邪’来使他们警戒,这样,即使不严格
要求,他们也会刻苦自励,用不着规劝,他们也能努力自勉。”
14.B15.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廉颇老矣”两句,借廉颇己老,还有人要
起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元龙老矣”三句,则是借陈元龙代指自己
已经年老,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示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
【解析】14.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
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
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
出答案。本题中,B项,“由实入虚”错,作者“举头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大片领
土的沦陷与骨肉同胞的深重灾难。而要,收复失地,就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作者通
过奇妙的想象,写出了“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以下三句,紧扣双溪楼引出宝剑落水
的传说,以上内容应为“虚”;作者又把眼前的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等清寒景色,
汇集在一起,以“我觉”二字领起,让人心生寒意,此处为“实”。所以“我觉”以下三句应为“由
虚入实”。故选B。
15.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分别分析两首词中的词句所表
达的情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教材所学内容,在学习中应明确“凭谁问:廉颇老
矣,尚能饭否”的含意,即表达了词人的无人问津、报国无门的慨叹。本词中,联系注释可
知,“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句,以淡静之词表面是说因年老而不如归隐,实际是
在不得重用的情况下勉强压抑自己的壮志,隐藏在词句背后的,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
无法报国的感慨。故两词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
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
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答案第6页,共10页
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
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生、善、疑、暗。
17.CHM18.C19.B20.(1)按照继承王位的礼法,我是嫡子,应当代替他
继承君位。僚凭什么做吴王!
(2)你凭什么说我做的是桀纣那样的事?赶快说清楚,说不出道理就处死你。21.①
不恋权位。季札拒绝吴国王位接近“至公”的境界。
②爱惜民力。鲍白令之批评秦始皇“弹天下,竭民力”不是天下为公。
③博爱无私。鲍白令之批评秦始皇自私,不顾百姓,不能做到天下为公。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季子贤能,如果君位传给季子,那么吴国就能兴盛。我们就按照兄弟次序继承王位。
“季子贤”是主谓结构,表意完整,应与后文断开;
“使国及季子”是“则吴可以兴”的条件,应分别单独成句,且“季子”作“及”的宾语,在“季子”
后断开;“吴”作主语,“可以兴”作谓语,主谓结构,表意完整,应与后文断开。
故选CHMo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B.当,承担,句意:季子始终不肯接受。当,恰当,句意:叫我这个名字实在很恰当。
C.两个“卒”意思不同。句意:(他)最终离开吴国去到延陵。卒,完成,引申为报答句意:
能够终身侍奉公婆报答他们的大恩。
D.捐,舍弃,句意:抛弃诸侯之位不觉得遗憾。捐,舍弃,句意: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借出使逃避继位”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时使行,不在“,当
时季子出使在外,不在国内。并非故意“借出使逃避继位”。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答案第7页,共10页
(1)“以”,按照;“继嗣”,继承王位;“当代”,应该代替。
(2)“若”,你;“何以”,凭什么;“趣”,同“促”,赶快,急促。
2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君子以其不杀为仁,以其不取国为义。夫不以国私身,捐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
可以庶几矣”可知,季札拒绝吴国王位接近“至公”的境界,因此,治国者需要做到不留恋权
位。
由“所以自奉者,弹天下,竭民力……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
哉?”可知,鲍白令之批评秦始皇耗尽天下的资财,竭尽全国的民力,这样“竟然想要以天下
为公有呢”,因此,治国者需要做到爱惜民力。
由“偏较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可知,
鲍白令之批评秦始皇自私,不顾百姓,不能做到天下为公。因此,治国者需要做到博爱无私。
参考译文: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谒;次子叫余祭;三子叫夷昧;少子叫季札,被称为延
陵季子,在兄弟中数他最贤能,三个兄长都知道这一点。于是吴王寿梦死后,长子谒要将王
位让给季子,季子始终不肯接受。谒便作誓约说:“季子贤能,如果君位传给季子,那么吴
国就能兴盛。我们就按照兄弟次序继承王位。”(他)每当吃饭时便祈祷说:“但愿我能早
死,把君位传给季子。”谒死后,余祭继位;余祭死后,夷昧继位;夷昧死后,轮到李子继
位。这时季子出使在外,不在国内。他的庶兄僚说:“我也是兄长。”就自立为吴王。季子
出使回国,侍奉吴王僚跟侍奉从前的吴王一样。谒的儿子公子光说:“按照我父亲的意愿,
君位应当归于季子;按照继承王位的礼法,我是嫡子,应当代替他继承君位。僚凭什么做吴
王!”于是派专诸刺杀吴王僚,行刺成功后,将王位让给季子。季子说:“你杀死我的国君,
我再接受你的国家,那么我就是和你一同篡位的人了。”(他)最终离开吴国去到延陵,终
身不再进入吴国。君子认为他不行杀戮是仁慈,不要王位是道义。不将国家作为自身的私产,
抛弃诸侯之位不觉得遗憾,放弃尊贵地位没有愤恨,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借款合同印花税税率借款合同
- 营销顾问服务合同协议书
-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大学
- 高科技产品研发生产合同
- 涂层材料对主被动一体化热防护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 复杂电子对抗中的组网雷达功率分配与干扰智能识别及对抗研究
- 《动物的激素调节》课件
- 2025年西师新版七年级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中图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浙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
-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 包装品质彩盒外箱知识课件
- 神经外科课件:神经外科急重症
- 颈复康腰痛宁产品知识课件
- 2024年低压电工证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微电网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民航服务沟通技巧》教案第14课民航服务人员上行沟通的技巧
- MT/T 538-1996煤钻杆
-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100篇(及答案)
- CB/T 467-1995法兰青铜闸阀
- 气功修炼十奥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