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原卷版)_第1页
第29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原卷版)_第2页
第29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原卷版)_第3页
第29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原卷版)_第4页
第29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9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考点分布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命题趋势环境问题2023湖南卷,5题,3分2023海南卷,7-8题,6分2023北京卷,16(2)(3)题,9分2023新课标卷,37题,28分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区差异。人地协调观:结合图文材料,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地理实践力:通过阅读有关资料,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掌握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部分知识的考查往往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考查频率较高,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选择题难度较低,综合题难度较高,需要掌握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及循环经济的发展内涵。可持续发展2022广东卷,11-12题,6分2022浙江6月卷,13-14题,4分2022全国乙卷,4-6题,12分2021海南卷,4-6题,9分2021湖北卷,16题,18分考点一主要环境问题知识点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基础)(1)环境问题:指人类在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又被排放到环境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直接原因: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根本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知识点2环境问题的表现(重点)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如图所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生态破坏原因:①人类利用环境方式不合理:“三过”+用水方式不当等;②自然有先天缺陷(如:西北气候干旱)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原因:自净能力<污染物排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①区别: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等。②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会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4)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以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①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③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思考】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峻?(5)当前环境问题趋势当前环境问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中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线,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思考】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的主要原因?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6)环境问题的危害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①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②有些污染物质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不仅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也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7)环境问题的防治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题型01环境问题的表现PM10是指悬浮在空气中,能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PM10分指数越大,表示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越大。2023年4月9日~11日,起源于蒙古国南部的沙尘,对我国大部分地区产生了影响。下图示意4月12日凌晨某区域PM10分指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推测甲地与附近区域PM10分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降水 C.人口 D.交通2.图示日期,乙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A.交通拥堵加剧 B.晨练人员减少 C.风力显著增强 D.水体pH值降低3.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中纬度干旱区沙尘天气的发生,最主要原因是(

)A.冻土消融,沼泽湿地增多 B.对流旺盛,狂风暴雨多发C.热量改善,耕地面积增大 D.蒸发加剧,土壤更加干燥叶绿素含量是反映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参数。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受光照、温度、营养盐的影响,从而影响不同深度水体叶绿素浓度的分布。下图示意某年12月新丰江水库浅水区和深水区叶绿素浓度随深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题。4.该月,新丰江水库的富营养化程度()A.浅水区远高于深水区B.深水区达一年中最高C.在浅水区随深度降低D.在深水区随深度升高5.浅水区与深水区水深1米处的叶绿素浓度差异较大,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自净能力差异较大 B.水温差异较大C.光照强度差异较大 D.风速差异较大考点二可持续发展知识点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基础)(1)原始文明——人类崇拜、适应自然时期①时间:农业文明开始以前的远古时期。②人地关系: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很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③认识: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2)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①时间:农业文明时期。②人地关系:人类开始改造周围的环境,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仍然很强。③认识:慢慢有了科学的萌芽。(3)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①时间:工业文明以来。②人地关系: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③认识:对自然资源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征服自然)(4)新技术革命时期——谋求人地协调①时间:20世纪60年代以来②人地关系: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在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③认识:谋求人地协调发展,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小结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知识点2可持续发展(重点)(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改变发展观念,协调日渐紧张的人地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联合国召开了一系列环境与发展会议,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其内涵可以概括为: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强调享有的平等;持续性强调发展的协调;共同性强调保护的必然。(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变革,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的共同努力。世界各国纷纷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为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其中,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践行。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从环境效益来看,清洁生产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减少工业污染。从经济效益来看,清洁生产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从社会效益来看,清洁生产可以加强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清洁生产的特点: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具体措施:优化产业结构;使用清洁能源;综合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意义:①缓解环境形势提高资源利用率;②改善企业市场竞争力(粗放型成本高,贸易壁垒)③克服末端治理的弊端: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特点①农业资源得到再生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理论调整了农业结构,保护了农业资源,使资源再生、永续利用。②综合效益突出生态农业科学的增加了物质和技术投入,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③实现良性循环生态农业可以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业合理发展,并可调节气候,减少灾害。3)循环经济的措施和意义清洁生产的具体措施及影响:①具体措施:优化产业结构;使用清洁能源;综合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②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延长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措施及影响:①具体措施: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开发利用沼气等新能源;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②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废弃物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思路具体内容分析地理背景分析各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与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分析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来进行分析分析限制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分析可持续发展措施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②发展科技,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⑤促进对外开放。⑥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规模。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⑧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5)循环经济图的判读第一步:把握主题,梳理过程结合图名,了解图示信息展示的主题,大致梳理图示过程。第二步:分析演变,理清关系(1)注意根据图中箭头方向、线段、图框的纵横关系等提取信息。(2)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3)分析图中已知信息与未显示信息之间的隐性关联等。(4)掌握模式图内地理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第三步:寻求突破,尝试代入(1)最易突破: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理顺相互关系,进一步判断其他内容。(2)尝试代入:联系这类事物的形成和演变,尝试把所给的选项代入图中序号或字母,图中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第四步:联系理论,表述意义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因其以资源减量化、再生化为原则,以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的,所以对于此类循环经济模式图的意义分析,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进行:(1)生态上,节约资源,减轻生态环境问题。(2)经济上,减少成本,增加产出,提高收入。(3)社会上,安排就业,提高生活质量。题型02可持续发展我国每年秸秆生产总量为7-8亿吨,是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某农场不再将玉米秸秆简单粉碎后直接还田,而采用“过腹还田”的形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题。1.秸秆粉碎还田可以()①提高土壤肥力②减少环境污染③方便机械翻耕④缓解能源短缺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过腹还田”能够()A.消除病虫害威胁 B.提高土地利用率C.提高秸秆利用率 D.减少劳动力投入下图为“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生产流程图”。读图,完成3、4题。3.图中a、b、c、d依次为()A.污水处理、服装生产、棉纺织、创意产业B.棉纺织、创意产业、污水处理、服装生产C.创意产业、棉纺织、服装生产、污水处理D.污水处理、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4.该园区()A.属于高科技产业园B.应布局在棉花产区附近C.生产过程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D.生产体现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低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的关键是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使用和能源消耗,以及农地翻耕、畜牧养殖和秸秆、废弃农膜燃烧等环节;农业生产中的碳汇主要来自植物和土壤固碳,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农田免耕和秸秆还田等。下表为黄土高原区不同农业生产模式的碳汇量对比表。据此完成下题。农业生产模式具体生产形式亩均碳汇量/吨亩均净碳汇量/吨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粮食作物+家禽家畜0.3260.195设施作物的复种模式蔬菜/瓜果类轮作(多茬)0.393-0.194农林牧立体生产模式粮食作物/家禽家畜+经济林园0.2710.130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粮食作物/作物秸秆/饲草)→(家禽家畜+沼气技术)→粮食作物0.4590.253(说明:净碳汇量常用碳汇量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差值来衡量。)1.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A.畜牧养殖 B.施用农药C.秸秆燃烧 D.农业机械耗能2.从发展低碳农业的角度,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农户适宜发展的生产模式是()A.设施作物的复种模式B.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C.农林牧立体生产模式D.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知识点拨:低碳农业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与制度创新、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农业产供销过程中的高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在确保食品供给及粮食安全前提下,实现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农业发展模式。与传统高碳农业相比,低碳农业具有明显的优势,集中体现在:节约性、环保性、安全性、高效性、和谐性,其发展理念体现了低碳农业是资源节约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优质安全型农业、经济高效型农业、社会和谐型农业。另外,低碳农业拓展了现代农业功能,具有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金融、提升国际竞争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及改善农村环境等功能。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缓解能源资源匮乏,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主要方向和主导思路。低碳农业模式①有害投入品减量、替代模式。如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②立体种养的节地模式。立体种植、养殖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拓展了生物生长空间,增加了农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出效益。③节水模式。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取科学的工程措施,积极发展砼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溉等技术,较大限度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④节能模式。推广节能技术,从耕作制度、农业机械、养殖及龙头企业等方面减少能源消耗。大力推进免少耕、水稻直播等保护性耕作。⑤“三品”基地模式。“三品”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3种农产品因其品质好、无农药残留或微农药残留,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几年。各地大力推进“三品”基地建设,农产品的安全性能大大提高。⑥清洁能源模式。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发展清洁能源,主要有: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⑦种养废弃物再利用模式。如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秸秆氨化后喂畜、秸秆替代木材生产复合板材、利用桑树修剪下的枝条种植食用菌、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微生物有机肥、将花生壳粉碎加工成细粉再利用等。⑧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如稻米加工企业可以利用优质稻米为原材生产精制米、米粉、米淀粉。产生的稻壳可作燃料,米浆水中可提取淀粉,再从淀粉中提取葡萄糖和米蛋白,过滤后的水送养猪场喂猪。养猪场有机肥施入企业的稻米生产基地。⑨区域产业循环模式。在一个区域内,产业与市场构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之间的产业大循环,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⑩农业观光休闲模式。近几年到农村观光休闲发展很快,观光休闲的主要场所,有农村天然景观、历史人文遗址、休闲农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特色农业产区、特色产品专业市场、知名度高的乡镇企业等。(2023·海南卷)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响,他们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