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8讲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考点分布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命题趋势资源安全2023福建卷,5题,3分2023海南卷,17题,10分2023浙江6月,5-6题,4分2023北京卷,12题,3分2023湖南卷,20题,14分2023浙江1月,28(4)题,8分2022全国乙卷,36(3)题,8分2022湖北卷,8-9题,6分2022辽宁卷,19题,18分2022重庆卷,20题,6分综合思维:理解“资源—资源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传递过程,增进学生关于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的理解。区域认知:以我国为例,阐述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地理实践力:通过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等方面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国情,培养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地理专业知识,认识和评价现实问题的能力。近三年高考题侧重于自然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问题与措施。命题角度多以资源与国家安全出发,考查问题、措施及成功的经验等,同时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以及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中国能源安全2023浙江6月,15、19题,4分2023浙江1月,11-12题,4分2022浙江1月,26(1)题,6分2022辽宁卷,10-11题,6分2022福建卷,19题,10分中国粮食安全2023浙江1月,22-23题,6分2022浙江6月,26(3)题,6分2022湖南卷,17题,14分2022海南卷,18题,15分2022全国甲卷,4-5题,8分2022北京卷,1-3题,9分2022辽宁卷,17题,14分2022天津卷,7-8题,6分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2023湖南卷,3-4题,6分2023浙江1月,21题,3分2022天津卷,17题,20分2022重庆卷,11-12题,6分考点一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知识点1资源安全问题(基础)一、资源安全概念: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供给能够得到满足的状态或能力。二、资源安全问题概念:因资源供给量少于资源需求量而造成的资源短缺超过某个限度,就会发生资源安全问题。危害:影响生产、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危及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引发灾难性的后果。资源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失衡。从发展的角度看,资源需求增长过快或资源供给能力降低过多,都可能会导致资源安全问题。资源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资源禀赋、资源生产与供给能力、资源消费需求。三、资源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拓展延伸: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两种类型拓展延伸: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知识点2资源安全问题影响国家安全(重点)一、国家安全现代社会将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非常规国家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中,强调国家总体安全。资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资源安全分类:按重要程度,资源安全可分为战略资源安全和非战略资源安全。战略资源是指事关国计民生、社会发展全局和经济安全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具有稀缺性且无可替代。例如,淡水、土地、石油、铁矿、稀土等都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战略资源。二、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直接影响:战略资源严重短缺导致的资源安全问题,能够动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例如,太平洋岛国瑙鲁曾因向全球出售磷酸盐矿而一度经济繁荣,后随资源枯竭而陷入贫困,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间接影响:资源安全问题可通过触发和放大环境、经济、军事甚至政治等领域的国家安全危机,间接影响国家安全。例如,中东地区的众多国家围绕约旦河水资源的争夺而进行多次区域战争区域性的资源安全危机影响生产、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触发重大社会危机,引发全国性的政局动荡和武装冲突。国家间的各种资源冲突,有可能导致多国的经济与政治纠纷或武装冲突,成为多国的安全问题。三、保障资源安全解决途径:人类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技术、经济和政策措施,调节资源供给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平衡,保障资源安全。(1)在保障资源供给方面,主要通过四种途径增加资源供给和保障能力。拓展延伸: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分析思路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地区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资源短缺问题,解决措施需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着手。所谓“开源”,即增加资源供应来源,可以是同种资源,通过加大勘探开发而增加产量;也可以是其他资源,如煤炭供应紧张,可以增加石油供应,火电供应不足,可以发展风电、核电等。所谓“节流”,即节约,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节流一方面是从生产中进行,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方式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耗;另一方面是从生活中进行,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浪费一滴水,随手关灯等。(2)在资源消费方面,主要通过节约和优化资源利用来降低资源需求。实现基础:高度依赖于技术、管理水平和消费观念的进步。降低资源消耗主要通过减量、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来实现;使用效益最大化意味着用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环境或社会效益。在资源使用过程中有效规避各种风险,可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所有这些都高度依赖于技术、管理水平和消费观念的进步。(3)维持资源安全还需要避免衍生其他安全问题要权衡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增加资源供给还是降低资源消费,都不能危害自然环境及其可持续供给资源的能力。要权衡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关系,不能危害其他国家或区域的资源安全,应避免因资源争夺引发国家或地区间的冲突。保障资源安全的主要途径题型01资源安全问题影响国家安全稀土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和“21世纪新材料宝库”,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目前,中国以23%的稀土资源承担了世界90%的市场供应。近年来,中国逐渐加大了对稀土出口的管控。下图为中国稀土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近年来,中国逐渐加大了对稀土出口的管控的最主要原因是(
)A.稀土资源开采加工污染严重 B.稀土资源关系国家安全C.稀土资源埋藏深,开采成本高 D.稀土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2.长期掠夺式开采、粗放式利用,对稀土产区的生态产生严重危害,下列产区和稀土开发出现环境问题对应正确的是(
)A.白云鄂博土地石漠化、土地盐碱化 B.山东微山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C.四川凉山植被破坏、土地沙化 D.南方七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考点二中国的能源安全知识点1中国能源供需特点(基础)一、能源安全问题的背景①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提供了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85%以上的能量。②化石能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其供应的紧张程度日趋增加。③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与全球气候变化等严重环境问题。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①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地区不匹配。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应紧张。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③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大,浪费严重。④能源消费结构很不合理。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⑤石油进口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很不稳定。⑥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二、中国能源供需特点①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大、增长快21世纪以来,我国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的1/5以上,均居世界第一;消费量的增长大于生产量的增长。②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约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0%,与世界上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有明显的差别。③油气资源相对短缺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只约占世界的1%和2%,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分别约占世界的1/8和1/20。2017年我国石油消费约70%依赖进口,已超过国际公认的50%安全警戒线;天然气约40%依赖进口。④能源供给与消费空间配置错位我国能源主要消费区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煤炭和石油“北多南少”,天然气和水能“西多东少”;形成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空间格局。三、我国能源供需面临的五大挑战四、我国能源安全战略基于能源供给和消费的特点我国确定了“以煤为主自给,以引进油、气为重心”的能源安全战略。石油是我国能源安全的晴雨表,其供需关系变化是我国能源安全变化的缩影。拓展:石油资源石油资源的概念:石油是赋存于地下岩石孔隙中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液态可燃矿产。石油资源的战略意义:石油是最重要的燃料,占世界能源消费的1/3;石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石油运输的通道和管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石油价格经常波动,对世界的经济、政治具有重要影响。石油资源分布特点: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我国石油资源丰富,分布不均衡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特点:总体上,世界石油资源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半球和北半球;大储量区主要集中在20°N~40°N和50°N~70°N两个纬度带内;中东石油的探明储量占世界探明储量的一半以上,集中分布在波斯湾沿岸到土耳其的东南部。中国石油资源分布特点:存在地区差异,主要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大陆架等八大含油气盆地。石油生产(1)石油生产过程分为勘探与开采两个阶段。油田位置、地质条件等因素决定了石油的开采方式。陆地及浅海石油采取钻井开采的方式,海底油田则需要使用石油钻井平台进行开采。(2)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石油储量与石油产量通常呈正比关系,但受资金、技术、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的石油开发方式存在着较大差异。(3)世界石油生产集中度相对较高。20世纪60年代,一部分石油生产国为了协调和统一石油政策,维护共同的利益,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消费影响因素:石油消耗量受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数量、石油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石油消费现状: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的石油消费量非常高,其中美国更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俄罗斯和中东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燃油价格较低,政府补贴较大。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产油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石油消费大国,其人均石油消耗量居世界前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人口大国的石油消耗量也越来越大。2017年,中国和印度的石油消耗量分别居世界第二和第三位。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国内石油供需关系的变化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均需大量进口石油,由资源安全衍生出国际市场安全和运输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五、石油资源与中国国家安全问题: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影响我国石油安全的因素①中东地区石油价格和供应量的波动直接影响我国石油供应。②海上运输通道是否通畅也会影响我国的石油安全。潜在危机:国内石油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石油对外依存度高带来市场及运输等衍生安全风险。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动影响我国石油消费,与石油相关的庞大工业群将受到较大冲击,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措施六、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1、我国煤炭资源现状①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数量上足以满足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需求。②我国煤炭资源供需空间明显错位,导致运输安全风险。③煤炭开发利用中的各种环境安全问题,造成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隐患。与煤炭相关的能源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供需空间明显错位导致的运输安全风险,以及煤炭生产、消费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对煤炭开发利用的限制。2、煤炭供需错位及产生的影响我国煤炭的主要消费区在东部地区;主产区分布于生态脆弱的西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运输距离长、成本高,能源输送环节的安全保障十分重要。煤炭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煤炭的生产和造成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隐患。因此,需要在保障能源安全与保护环境之间作出权衡。
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在能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人使用。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在矿区生产中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开采煤炭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实行能源结构改革,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重。题型02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由能源出口国变为能源净进口国,石油进口依赖度达60%以上。为保障能源安全,我国规划建设了三条陆上和一条海上油气进口通道,分别为:东北(中—俄)通道、西北(中国—中亚)通道、西南(中—缅)通道以及经马六甲海峡、南海的海运通道。四大通道都是油气兼备。据此完成1~3题。1.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由能源出口国变为能源进口国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能源储量减少已近枯竭B.进口能源的价格比国内要低C.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剧增D.国际市场的能源品质更优2.我国保障能源进口安全的可行性措施是()A.将进口煤炭改为进口石油B.取消海运,扩大陆地管道运输C.增加海上石油运输的护卫D.实施能源进口区域、渠道多元化3.为保障能源战略供给,我国应该()A.加大新能源开发,取代常规能源B.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增加能源储备C.完善高铁运输网,合理调配能源D.加强能源保护,禁止国内能源开发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我国油气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配置不佳(图1)。石油是我国能源安全的晴雨表,一般认为,当一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9%,是一个重要的风险“警戒线”。国际石油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波动较大(图2)。我国石油进口逐年增加,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73%,石油进口渠道及石油运输等均可能给我国能源安全带来威胁。(1)概括我国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分布特点。(2)据图分析造成世界石油危机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3)针对我国石油供需状况,试提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建议。知识点3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重点)一、世界能源发展趋势世界能源发展呈现能源生产、储存、输送等技术创新活跃,能源利用向清洁、低碳、高效方向转型,能源需求总量增长变缓等趋势。二、我国未来能源消费主要表现特点1)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增长,但增速降低。2)煤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但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不断降低,消费总量也将在率先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3)核能、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等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显著提高。4)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将进一步增长,但受我国油气资源储量和生产能力限制,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国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高度依赖的状况可能难以得到根本改善。三、我国未来保障能源安全的措施①充分发掘常规能源的资源潜力,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技术、提倡节约消费等途径,提高能源利用率。②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水、风、光、生物质、地热、潮汐能、垃圾能源化利用等)、核能和天然气等。③开辟多元、稳定的国际能源供应市场,确保能源运输通道畅通;加强国家战略能源储备,提高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归纳:影响资源安全问题的因素归纳:能源问题的分析思路1)能源消费结构的分析一般要找出消费比重较大的一种或两种能源资源,并分析能源消费变化趋势。2)能源紧张的原因分析一般要分析能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例如,我国能源紧张的原因包括经济发展速度快,尤其是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能源需求量大;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方面。3)解决能源问题的措施(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措施)开源: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提高能源开采率;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节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区际协调: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保证我国能源的正常供应。例如,缓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能源紧张问题的对策有:①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②建立并完善石油储备体系;③加大能源勘探、开发力度,提高能源产量;④资源跨区域调配;⑤稳妥发展核电;⑥因地制宜利用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资源;⑦在保证粮食供应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利用乙醇汽油;⑧加大技术革新力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⑨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⑩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等。(①~⑦为开源措施,⑧~⑩为节流措施)拓展:新能源新能源的含义: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用取之不尽、周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重点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和核能等。新能源开发的区位因素案例——建设风能发电基地的区位因素(1)风能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开阔;资金、技术条件;市场需求及与市场的距离。(2)西北地区发展风能发电的利弊①利:大风多,风能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地面积广阔;市场需求量大。②弊:当地经济落后,资金少,技术水平低;当地人口和城市少,能源需求量少;距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远;输电基础设施不足。(3)东南地区发展风能发电的利弊。①利:风能资源丰富;资金雄厚,技术发达;市场需求量大。②弊:用来建设风电场的土地面积小。案例——修建光伏电站的区位因素(1)光伏电站修建占地面积大,需要地形平坦广阔,地质条件稳定。(2)多晴朗天气,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3)产业基础较好:发展光伏产业需要大量的光伏硅片、光伏电池和相关部件。(4)政府政策支持:国家大力补贴,降低安装成本。(5)避开居民聚居区、重要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和自然保护区,避开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地区。题型03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下表为甘肃、内蒙古、吉林三省2015年底发电装机(单位:万千瓦)的主要组成状况。据此完成下题。省区装机总量火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甘肃418816616961247581内蒙古1039172602372425469吉林2611.471783.44377.23444.386.7注: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是太阳能发电的一种。1.与内蒙古和吉林两省相比,甘肃水电装机大是因为其()A.年降水量多 B.河流落差大C.流经河流多 D.河流流量大2.甘肃和内蒙古两省光伏发电装机量大的主要因素是()A.科技水平 B.国家政策C.天气与气候 D.地形地势3.光伏发电()①改善大气质量②减少电能消耗③增加用电费用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考点三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知识点1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基础)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四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危及粮食安全。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1)粮食的重要性:粮食是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资料;维系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2)我国粮食安全问题①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②粮食增产难度较大。③粮食种植比较收益较低。④粮食总体质量偏低。⑤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⑥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⑦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等。三、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国务院于1996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阐述了我国“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一贯立场。这意味着,我国把粮食安全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的基础之上,需要粮食总产量与粮食需求量大致持平。粮食安全的三大支柱:“藏粮于民”调动粮食主产区农业种植积极性,完善保护粮食生产政策体系,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藏粮于技”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的激励机制,加快新品种繁育。“藏粮于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合理轮作,提升耕地质量。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粮食生产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种植为基础,粮食总产量是耕地面积与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的乘积。粮食总产量不仅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关,还与耕地所在区域的热量、水和光照等资源的时空配置有关。我国耕地现状:中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近20%的人口。粮食安全与粮食生产安全的关系:在谷物基本自给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下,我国的粮食安全主要决定于粮食生产安全。粮食生产总量取决于耕地数量和单产水平,这是理解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关系的基础。在单产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粮食安全与否取决于是否有充足的耕地数量;如果单产水平提高,维持粮食安全所需的耕地面积(数量)就会减少。耕地资源安全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1)基于“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第一要义就是保护耕地资源。2)保护耕地资源即保护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对确定的粮食生产需求来说,耕地质量越高,所需耕地数量越少。3)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我国保障粮食安全不能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必须对现有耕地进行保护。五、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①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②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③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④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读图思考:(1)我国耕地分布有哪些特点?总体上空间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南方耕地质量较高。(2)气候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我国耕地分布的?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配置较好,且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因此耕地分布集中在东部地区。六、我国耕地资源中国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①耕地总量呈减少趋势②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③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我国耕地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表现知识点2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重点)基本要求: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基础之上的粮食安全,需要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以满足人口和消费水平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费需求。一、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1)生产环节:扩大耕地数量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①1949年以前的数千年中,我国主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粮食总产量的增加。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的。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是以国内粮食生产为主,努力实现粮食自给,在此前提下,以提高粮食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主要途径。在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基础上,我国还通过跨区域调剂、国际贸易和粮食储备等手段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2)流通环节: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维持着“南粮北调”的格局,从有余粮的南方调拨大米到北方,主要用于保障北方缺粮地区居民的食用粮需求。自1985年起,我国粮食供需的空间调配演变为“北粮南运”,从北方余粮区流向南方缺粮区的粮食以玉米为主,主要是适应畜牧业发展对饲料用粮的需求。我国粮食净调出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等省区。这些省区都易受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如果同时或大部分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将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思考:我国“南粮北运”的原因?①北方生产供给增强。这得益于北方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及水利设施的改善。②南方市场需求增加。南方畜牧业、饲料工业发展,拉动了北方粮食南下。③消费水平提高。南方经济增长拉动消费水平提高,对北方优质粮食需求增加。④粮食种植区域变化。南方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北方水稻地位越来越高。⑤人口向南方流动。东南沿海一带劳动力集聚,其粮食消费增加了“北粮南运”量。3)进出口环节: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以净进口谷物为主,主要通过进口小麦,解决我国食用粮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短缺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我国粮食进出口大体平衡。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净进口量持续增加,其中进口大豆约占进口粮食总量的60%,占大豆消费总量的80%以上。4)储备环节:建立粮食储备,其具有救荒、调节国内外粮食市场秩序、应对突发事件等功能。粮食储备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制度,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起着“蓄水池”的作用。现代粮食储备除延续历史上的救荒功能外,还具有调节国内外粮食市场秩序、应对突发事件等功能。我国的中央储备粮的主要目标:抑制全国性的市场波动和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局部市场波动。我国的中央储备粮的主要功能:属于战略储备,兼顾部分调剂市场的后备储备功能。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已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核心: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三、耕地保障对粮食安全的意义保护耕地资源即保护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对确定的粮食生产需求来说,耕地质量越高,所需耕地数量越少。①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必须支撑我国的粮食安全。②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能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而是要保护耕地资源,确保我国的耕地数量和质量。
③为确保粮食安全所必需的耕地资源,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划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④守住耕地红线,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管理,遏制耕地过快减少;执行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占多少,补多少,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偿制度,做到占补平衡。积极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土地整理复垦指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也是质量上的,为保护与改善耕地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实现以质换量、藏粮于地。⑤提高耕地质量: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高效节水等。四、我国耕地的主要问题与应对措施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①确保耕地数量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管理,遏制耕地过快减少;执行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占多少,补多少,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偿制度。积极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土地整理复垦指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②提高耕地质量耕地质量直接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改进耕地质量,需要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对农田的投入,推进生态农业和绿色生产,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耕地质量。加强粮食作物丰产技术的应用,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农田综合整治,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③防止耕地污染耕地污染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污染物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畜健康。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环境恶化,进而威胁到耕地安全。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防治耕地污染,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比如,引导农户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推广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减少对耕地和灌溉水源的污染,切实保障耕地安全。④提高耕种积极性我国种粮成本逐年增加,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性成本逐年增加,粮食种植收益较低,导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降低,扩大粮食再生产的动力不足,农村撂荒的现象较为普遍,因而需要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扶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切实提高农民的耕种积极性。⑤加强农业科技应用加强农业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重点推广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粮食病虫害预警与监控体系,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监测水平,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目前,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监测,为国家把握农业生产全局提供多种服务和决策依据。五、某国家粮食安全状况的分析方法第一,从生产方面看,是否能生产足够的粮食,产量丰歉的年际波动是否会导致某些年份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粮食生产与消费在区域上是否均衡。第二,在总量充足的情况下,是否有相应的措施来消除丰歉波动和区域供需不均衡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第三,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能否从国际市场稳定地进口粮食作为补充。归纳: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题型04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下表是2021年我国粮食生产与2020年同期相比统计数据。读表,完成下题。作物稻谷小麦玉米薯类播种面积(亿亩)4.493.546.51.1同比增长(%)-0.50.875.01.7产量(亿斤)425727395451609同比增长(%)0.52.04.61.9单产(公斤/亩)474387418277同比增长(%)1.01.2-0.40.21.2021年我国玉米单产下降的原因是()A.播种面积减少 B.自然灾害影响C.进口数量增加 D.种植结构调整2.为保证粮食安全,我国应()①稳定粮食播种面积②利用科技提高单产③只种植单产高的作物④控制人口数量⑤利用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粮食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②⑤中国大豆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一,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主要从美国和巴西进口大豆。下表为美国和巴西大豆生长周期表。据此完成下题。3.中国同时从美国和巴西进口大豆()A.进口渠道单一化,利于保证供应链安全B.不便价格谈判,获得质优而价廉的大豆C.两地分属不同半球,利于平衡季节需求D.便于我国学习他国的先进大豆种植技术4.为避免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确保粮食安全,中国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应该()A.扩大种植面积 B.增加劳动力投入C.提高科技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考点四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知识点1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基础)一、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是可供利用的海洋空间,包括海岸带与海岛空间资源、海面空间资源、海中与海底空间资源等类型。海洋环境及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优点:节约土地资源;无须移民搬迁;交通运输便利;水下自然环境相对稳定、安全、隐蔽,适于铺设海底电缆、仓储等缺点:海上活动要面对多变的天气和海水运动;深海活动要克服黑暗、高压、低温和缺氧环境;海水的腐蚀性、海洋生物的附着性等均对建筑和航行设施及材料提出了严格要求,导致海洋开发技术复杂,造价昂贵,风险大思考:与陆上国土相比,蓝色国土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优势与困难。优势:①空间范围广阔,便于立体利用;②不与移民争地,无须移民搬迁;③水下温度、压力相对稳定;④海底隐蔽性强。难度:①海水运动和海洋气象多变;②海水腐蚀性、海洋生物附着性、海冰的破坏性等。③深海具有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的原因:①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②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③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技术日渐成熟。二、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①古代: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为海岸和近海的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其中滩涂是海洋空间资源中人类开发最早、利用最多的部分;滩涂是位于大潮时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滩涂可为人类提供盐田、耕地、水产养殖、旅游等多种服务。②现代: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范围逐步向深海及海底延伸;服务于工业、农业、军事、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使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大,风险大。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的意义及条件:①意义: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开发海洋资源、扩展人类生存空间。②条件:海洋工程技术逐步提高,建筑材料性能不断改善。三、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主要影响:海洋安全是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害或遭遇风险的状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空间的开发,为国家安全提供了条件。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四个方面开发海洋空间资源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1)缓解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张:通过围海造地、填海造陆、建造人工岛屿或海上城市,可以拓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空间。2)缓解陆地上自然资源紧缺:开发与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资源等,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意义重大。3)减少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资源对陆上环境的潜在威胁:海底水温低且变化平缓、压力稳定,可以储存石油、矿石、化工原料、核燃料等。知识点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基础)一、开发海洋空间资源对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海洋国土: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特定的海域及其上空和底土。包括该国管辖的内水和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是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总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主权意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资源意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现代海洋资源的开发,属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海洋资源可以带动和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二、补充:海上工程建设需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气象方面:盛行风、台风、龙卷风水文方面:海浪、洋流、海水的腐蚀性、海水的流速地形地质:海底地形、地质是否稳定、海底的淤泥厚度等思考:港珠澳大桥修建时会遇到哪些自然方面的困难?台风:珠江口台风多,对大桥的稳定性及行车安全设计上有较高要求;海水腐蚀性强:海水对混凝土的逐步侵蚀,影响大桥结构和使用寿命。海底软基深厚,在淤泥地上修建人工岛和海地隧道成为一个难点。即工程所处海床面的淤泥质土、粉质粘土深厚,下卧基岩面起伏变化大,基岩深埋基本处于50至110米范围。三、补充:填海造陆填海造陆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填海造陆改变了原有的海洋环境和海岸环境,使一些生物失去了栖息地,因此濒临灭绝,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填海造陆发展农业的地区出现次生盐渍化现象,土地退化严重;填海造陆使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等等。总之,填海造陆使局部地区整体环境发生根本改变,有可能使整体环境出现退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虽然可以扩大陆地面积,但也会给海洋环境和生产带来影响,有利有弊。我国滨海地区,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传统农业发展一直面临众多困境。有学者提出建设“滨海草带”,即在东部滨海地区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发展现代化农牧业。这一理念的提出,可以有效缓解“粮草争地矛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1、2题。1.滨海地区传统农业发展的瓶颈是()A.海水侵蚀强 B.旱涝灾害多C.土壤污染重 D.土地盐碱化2.建设“滨海草带”主要有利于()①增加耕地面积,维护资源安全②丰富饲草来源,维护粮食安全③增加植被面积,维护生态安全④减轻海洋侵蚀,维护国土安全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下图为1974~2017年山东省大陆海岸围填海质心迁移轨迹图,据此完成下题。3.在围海和填海活动双重影响下,围填海质心的总体迁移趋势是()A.与填海质心的变化一致B.自东南向西北移动C.向莱州湾东南方向移动D.迁移速率不断加快4.2000年后,山东省填海用地多来自前期的围海地区。造成围填海利用方式转换的主导因素是()A.产业结构的调整 B.生态环境的变化C.国家政策的改变 D.填海能力的提高01粮改饲(2022·全国甲卷)近年来,吉林、河南两省相继提出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和“秸秆变肉换奶”计划。一是重点推进秸秆饲料化进程(2021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000万吨和6550万吨);二是稳妥推进具有良好经济与生态意义的“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导致吉林、河南两省年秸秆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年降水量 B.作物结构C.耕地质量 D.作物熟制2.在玉米产区推广“粮改饲”的经济意义是(
)A.提高秸秆产量 B.增加秸秆种类C.调整农牧结构 D.推动种植技术进步3.体现“粮改饲”生态意义的农事是(
)①作物轮作②土壤深翻③圈舍养殖④土地平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知识点拨:粮改饲,是农业部开展的农业改革,主要引导种植全株青贮玉米,同时也因地制宜,在适合种优质牧草的地区推广牧草,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将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粮改饲"试点范围将扩大到整个"镰刀弯"地区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的17个省区,目标任务增加到600万亩。"粮改饲"的重点是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大规模发展适应于肉牛、肉羊、奶牛等草食畜牧业需求的青贮玉米。明确试点县选择四大标准:一是牛羊生产主产县,饲养量大,规模养殖场多;二是玉米种植大县,土地相对集中连片,适宜机械化作业;三是全株青贮基础好,就地转化能力强,年转化能力15万吨以上;四是县政府积极性高,种植结构调整意愿强,配套有相应扶持政策。"粮改饲"试点县将以推广全株玉米青贮为重点,以发展规模养殖为载体,以提高种养效益为目标,抓好"种、管、收、贮、用"等关键环节,大力实施"以养定种、种养结合、草畜配套、草企结合"发展战略,示范带动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循环发展、生态发展、绿色发展、链式发展的畜牧业发展新路子。粮改饲既是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动粮食"去库存"的重要切入点,又是推动草食畜牧业"降成本,补短板"、优化畜禽养殖结构的重要着力点。粮改饲主要是立足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引导种植优质饲草料,发展草食畜牧业,推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2015年,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在黑龙江、内蒙古等10个省区选择30个县开展试点,以全株青贮玉米为重点,推进草畜配套,落实粮改饲面积286万亩,收储优质饲草料995万吨,超出预期目标将近1倍,实现了种养双赢的良好效果。为什么要粮改饲?我国农产品消费结构的转变(粮食→畜产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改饲的影响:有利影响:经济效益——降低畜牧业养殖成本,保障饲料供应安全;增加种植业收入,有利安排农事活动;社会效益——有利于我国玉米去库存;促进种养结合及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效益——有效处置畜牧业粪便排放,减少化肥施用,保障土壤肥力;减少秸秆燃烧,防治大气污染。不利影响:盲目无选择粮改饲影响粮食安全(如小麦做青贮饲料)02耕地撂荒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耕地撂荒是指在耕地利用过程中,生产经营者由于主观原因放弃耕种而造成的耕地处于闲置或未充分利用的状态。通过对2016年重庆东南部的酉阳县和武隆县以及重庆东北部的巫山县等3个县的12个比较典型的村庄调查发现,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耕地撂荒情况严重。巫山县、酉阳县和武隆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都是以丘陵山地为主,喀斯特地貌发育,生态脆弱,土地利用效率普遍偏低。下图分别为巫山县、酉阳县和武隆县分布示意图和四川盆地东部地貌景观图
(1)从耕地资源的角度分析三县耕地撂荒的原因。(2)说明三县耕地撂荒产生的影响。(3)为缓解三县的耕地撂荒现象,请你为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知识点拨:耕地撂荒是指在耕地利用过程中,生产经营者由于主观原因放弃耕种而造成的耕地处于闲置或未充分利用的状态。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民转变了仅靠耕作获取收益的生计方式而转向兼业、非农生产,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之农业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耕地闲置、撂荒等现象持续发生,撂荒面积和比例不断扩大。耕地撂荒现象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是受四方面影响所致。一是“人”。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农村空心化,务农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突出,愿意种地的新型农民越来越少,部分偏僻地区耕地出现“人少地多”,产生了无人耕种或耕种不过来的撂荒现象。二是“利”。随着我国粮食生产的不断增收,仓储库容的压力不断增大,导致卖粮难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十分突出,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三是“碎”。地块碎片化在我国农村比较普遍,这一点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及西南部山区表现得尤其突出。细碎地块对农机具的使用和规模化生产造成了自然障碍,无形中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如重庆市潼南县的调查显示,该县崇龛镇石庙村共有3294人,耕地3544亩,全村人均只有1亩多地,有的人家7亩承包地,分成了15块,基本没有连片地。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许多农民放弃种地出去打工。四是“管”。目前,我国在耕地的监管和使用方面还存在着职责不清、管理不细、政策缺失等问题,导致耕地撂荒问题多年来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耕地撂荒的影响:有利影响:耕地撂荒可减少对植被的破坏,恢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当地的水土保持,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利于改善当地的气候。不利影响: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粮食收入大大降低。要解决我国耕地撂荒和弃耕现象,必须综合施策,采用全领域、多手段的方法顺势引导,使稀缺宝贵的耕地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①加强正面引导,优化产业结构。要遏制耕地抛荒现象,必须从基层抓起,要向农民宣传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农民走出“单一型产业结构”误区,“走多种产业综合经营”的路子,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提高科学技术成分,整合抛荒耕地资源,采用机械化、半机械化手段,增强科学技术含量和机械化水平。②建立健全耕地闲置制约、服务和激励机制。按照村民自治程序对抛荒农田进行公示,发动群众开展生产互助,或组织种粮大户、生产能手、集约化经营等发展农业生产的带头人,有组织地使用抛荒农田。同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对农民的服务意识,建立信息平台,培训业务队伍,引导农民依据市场供求状况发展生产;指导农民科学用种、用肥、用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要建立农机服务队,帮助农民耕地播种、收割,提高劳动生产率。③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对已经出台的各项保护和扶持政策要确保落实,以发挥最大效应;要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科技农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加强土地连片治理,加大对农田坡改梯、薄变厚、小变大改造力度,为推广农业机械奠定基础,同时应借实施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之机,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兴修农田水利,扩大有效灌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④落实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认真做好余缺田调剂工作,将劳力外出或劳力不济等原因而搁荒的土地转包给劳力富裕户耕种;对自然条件差的抛荒耕地可以由集体收回,改造后再发包给农户和集体统一经营,或对外发包;对分散的抛荒田通过与群众协商采用调换与转包的形式,尽可能集中连片,由村集体组织统一整治后进行招标承包;鼓励基层干部、种田能手、科技人员领衔托管兴办小农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生产率和产出率,变粗放经营为集约化生产。⑤强化宣传法制,杜绝弃耕抛荒。加大对《土地法》《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各级干部懂得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基本农田安全的重要意义和它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关系,提高农民对土地资源和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⑥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搞活农产品流通。大力推广免耕等节劳技术,逐步推广小型农业机械,降低农民劳动强度,以适应当前老人农业和妇女农业劳动力结构现状,减少土地隐形撂荒;加强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培育各类运销大户、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业经纪人等中介和代理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主体,提高农产品的营销能力和市场占有率。耕地撂荒的应对措施:对偏远山区土地零星散落的耕地加强整治力度,让“小田变大田”,方便农民的耕种和土地流转。积极开展农村集体耕地流转,防止耕地撂荒和弃耕现象的再度发生,充分发挥现有耕地的规模效益。给予资金补偿政策,让农民愿意种粮、积极种粮,防止耕地出现不该有的撂荒现象。制定政策保护耕地、利用耕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增加农业保险等措施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03海洋牧场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2005年,山东率先启动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大力支持人工鱼礁建设,推动海洋牧场发展。目前,山东已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105处,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4处,占全国的40%。下图示意山东省主要海洋牧场城市分布。(1)分析山东省发展海洋牧场的优势条件。(2)简述我国积极建设海洋牧场的益处。知识点拨:"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在某一海域内,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如建设大型人工孵化厂,大规模投放人工鱼礁,全自动投喂饲料装置,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等),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饮业顾客服务保障及响应方案
- 苹果园整改方案合同
- 餐饮行业社群运营方案打造忠实客户群
- 纯水系统技术协议书(2篇)
- 家居装修吊顶施工方案
- 儿童烘焙课程教学方案
- 医疗机构信息安全保障方案
- PP借款合同(可直接使用)
- IT技术人员劳务派遣协议
- 建筑行业施工图纸印刷方案
- 安安全全用剪刀PPT课件
-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课本内多音字汇总
-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ppt
- 金属压型夹芯板屋面施工工艺工法
- 色谱柱Agilent安捷伦化色谱柱介绍
- 海上风电基本术语(中英文对照)
- 井下电机车管理规定
- 银行分行“职工之家”活动室管理暂行规定
- 医疗器械生产场地的相关要求
- 西安赛格国际购物中心市场调查报告(31页)
- 《产品合格证》(通用格式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