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全国Ⅰ卷模拟试卷1(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全国Ⅰ卷模拟试卷1(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全国Ⅰ卷模拟试卷1(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全国Ⅰ卷模拟试卷1(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全国Ⅰ卷模拟试卷1(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全国I卷模拟试卷1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

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

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些年来,国人常以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除二人都逝世于同一年(1616年)

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响,国人以汤氏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在

沈德符《顾曲杂言》中,有此一说:“汤义仍(汤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

《西厢》减价。”此断语为《牡丹亭》评论之经典。一是确立了《牡丹亭》在戏曲史上的地

位,即上续《西厢记》,下接《红楼梦》之文学经典谱系。二则证实了《牡丹亭》彼时之影

响,并确立了后世评价《牡丹亭》的基调。

当代研究昆曲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均认为,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

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师从于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罗汝芳,受高僧达观影响,他提

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这一点,由《牡丹亭》的“题词”可窥见端倪: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

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

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

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

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

知情之所必有邪!”

在陈均教授的解读里,这段文字是汤显祖《牡丹亭》的题旨,即“情”与“理”的关

系。事实上,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生死之间的“三生之情”,恰是汤显祖思想的塑造历

程。有研究者称,此剧的蓝本,并非“题词”里所言之事,而可能来自话本,如《杜丽娘记》。

但话本《杜丽娘记》不过是一出普通的才子佳人的类型剧,其生死转换,也并无惊奇之处。

其最终能由庸常的《杜丽娘记》升级为极富艺术含量的《牡丹亭》,全在于汤显祖充满想象

力的改写,增添了诸多奇诡细节,从而造就了一部惊心动魄的传奇。

《牡丹亭》大约于万历二十六年写就,之后迅速流传开来。其创作者汤显祖正身处宋

明理学的笼罩中,对“至情”的讴歌,似乎是最可行的路径,故而《牡丹亭》特意凸显了因

梦生情的爱情线索。但很显然,它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一种来自观众的自然选择。其

时的汤显祖已经49岁,艺术思想与理念都已成熟,在此情境下创作的《牡丹亭》,自然不是

“爱情”两个字所能涵盖的。譬如杜丽娘破棺而出,死而复生,刚烈且充满抗争的意味。昆

曲学家陆萼庭就曾根据《申报》和《字林沪报》上的广告得知,清末上海上演的昆曲《牡丹

亭》,尚有《劝农》《学堂》《游园》《堆花》《惊梦》《离魂》《冥判》《拾画》《叫画》《问路》

《吊打》《圆驾》十二折。其中《劝农》以老生当行,如今已经鲜少看到;《问路》以净、丑

当行;《吊打》以小生、老生当行。这一论述或许可以给《牡丹亭》的后继研究者予以新的

启发。

在过去各种版本的《牡丹亭》中,大多剥离了汤显祖笔下另外两条贯穿线,也很少能

够令人领悟到杜丽娘和柳梦梅所处具体时代的背景。事实上,汤显祖在《虏谍》《牝贼》《缮

备》《淮警》《移镇》《御淮》《寇间》《折寇》《围释》等诸多篇幅中都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

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此外,《谒遇》《耽试》等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

关于《牡丹亭》的流传,汤显祖本人曾有言:“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牡丹亭》的传播,也是一部传奇。因其原非昆曲,昆改本甚多,吕玉绳、冯梦龙、

沈璟、臧晋叔等都曾做过改编。汤显祖之异于他人处,在于文辞,音律为其短,甚至常有不

合律之处。因而,阅读《牡丹亭》之逸闻甚多,《红楼梦》里甚至有林黛玉听《惊梦》之“原

来蛇紫嫣红”之曲的描写。

《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有眼光的出版商获得一个发财的

畅销书目。所谓“《牡丹亭》甫就本,而识者已口贵其纸,人人腾沸"。从明代万历年间直

第2页共35页

到清朝末年,《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在三十种以上。这五花八门的版本,又可分为两类:一

类是“全本",即按汤氏原作五十五出,出目齐全;一类是改窜本,或删或并或改,已经改

变了汤氏剧作的原貌。汤显祖生前和身后,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

阳明不无关系。正德、嘉靖两朝的交接时期,王阳明心学兴起。王阳明将“良知”赋予每一

个有生命的个体,论证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王阳明心学高扬主体精神,反对盲目崇拜

经典和偶像,主张用自己的头脑和灵明去审视一切。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王阳明心学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由它掀起的个性思潮冲击了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它

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在汤显祖生活的晚明时代,俗文艺空前繁荣。小

说、戏曲、民歌、说唱等都有辉煌的成果。在嘉靖、隆庆以后,昆曲成了文人雅士们追逐的

热门。文人雅士们认真地读《牡丹亭》,一本正经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意见,还让出版商把

这些感想和意见刻在书里。

(摘编自杨道《〈牡丹亭》:原来“娓紫嫣红”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牡丹亭》影响深远,因此国人视汤显祖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而把他与莎士比亚并

称。

B.《牡丹亭》凸显爱情线索,但爱情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观众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C.从明万历年间直到清末,《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很多,但这些版本已非汤氏剧作的原

貌。

D.汤显祖师承王阳明,讴歌爱情,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

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给予《牡丹亭》的评价,《牡丹亭》在当时就引起极大

反响,其成就已超过《西厢记》。

B.《牡丹亭》的蓝本可能是庸常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但《牡丹亭》极富艺术含量,可见

作者的个人素养在创作中起着极大作用。

C.汤显祖长于文辞而短于音律,原来不是昆曲,冯梦龙等不少剧作家都曾改编过汤显

祖的《牡丹亭》。

D.《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出版商大量刊印这部作品获取利益,

《牡丹亭》也借此加快传播。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中,作者旁征博引,既引用古代文献,又引述他人研究成果,丰富了文章内容,

增强了说服力。

B.材料第二部分以昆曲学家陆萼庭的事例为论据,论证了其做法可以给《牡丹亭》后

继研究者以新的启发的观点。

C.材料论证语言严谨,如第二部分第二段运用“大多”“很少”等限定词,使表述不绝对化

而显得更合实际。

D.材料三个部分围绕作家的创作理念、《牡丹亭》的主旨、《牡丹亭》的影响依次展开,

论证思路非常清晰。

4.下列对材料第一部分大篇幅引用《牡丹亭》的“题词”原文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论证材料提出的汤显祖以情对抗主流之理学等观点。

B.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让读者了解汤显祖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牡丹

亭》《

C.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可以彰显材料的人文底蕴,增加材料的文化气息。

D.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

5.《牡丹亭》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牡丹亭》的创作成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是一个住在西南联大里的校外人,她又的确是西南联大的一个

组成部分。

昆明大西门外有片荒地,联大盖新校舍,出几个钱,零星的几户人家便搬迁了。文嫂也

是这里的住户,她不搬。可她的两间破草屋戳在宿舍旁,不成样子。联大主事的以为人家不

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量,把两间草房拆了,就近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她

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

宿舍旁住着这样一户人家,学生们没觉得奇怪,都叫她文嫂。她管这些学生叫“先生

时间长了,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

妇,有一个女儿。人老实,没文化,却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第4页共35页

她的屋门是敞开着的。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她靠给学生洗衣

物、缝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两棵半大的榆树之间栓了两根棕绳,拧

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大太阳的天气,常见她

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缝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为避嫌疑,她

从不送衣物到学生宿舍里去,让女儿隔着窗户喊。“张先生,取衣服!''"李先生,取被窝!”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青草里有虫儿种种活食,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肯下蛋。隔多半

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集市去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也快。回来时,带

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小块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她觉得这女婿人好。他跑贵州、重庆,

每趟回来看老丈母,会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

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环境里,她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却隐约知道,这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

大事、赚大钱的,尽管先生们现在并没有赚大钱、做大事、好像还越来越穷。

有个先生叫金昌焕,经济系的,算是例外。他独占宿舍北边一个凹字形单元。他怪异处

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块肉。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

丝,什么都挂在铁丝上,领带、鞋袜、墨水瓶……每天就睡在这些叮叮当当东西的下面。再

穷的学生也得买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

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这些通告、启事总有空白处。他每天晚上带一

把剪刀,把这些空白处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纸质大小、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

留作不同用处,也不顾文告是否过期。他每晚都开夜班,这伤神,需要补一补,就如期买了

肉,切成大小相等的块,借了文嫂鼎罐(他用过鼎罐、洗都不洗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炉

上炖热,密封在一个有盖的坛里。每夜用完功,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

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叮叮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到了四年级,他在聚兴诚银行里兼了职。晚上仍是开夜班,搜罗纸片,吃肉。自从当上

了会计,他添了一样毛病,每天穿好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同屋

的人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金先生不在乎,他要毕业了,在重庆找好了

差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

的,隔一个星期丢一只。文嫂到处找过,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一

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大学里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

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她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

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有点傻了。但地和女儿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毕业,要

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就多了。有的先生临走收拾好行

李,总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叫来文嫂,随地挑拣。然后她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同屋的朱先生叫文嫂过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点

值得一拣的东西。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

的鼎罐。文嫂照样替金先生打扫,地的暮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三堆鸡毛,

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好像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苦和无助全都哭了出来。

一■九八一年六月六日

(选自《汪曾祺经典小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九个字干净地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交代清楚,即中国抗日

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

B.文嫂虽“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但其妨碍建校,拒绝搬走,并得寸进尺,要求学校

加盖鸡窝,还是体现了人的劣根性。

C.文嫂为金先生服务,虽然是为了讨生活,但也因其对知识分子的敬意而尽心尽力,

而金先生却偷吃了文嫂赖以生存的鸡。

D.文章结尾文嫂大哭一场,这哭声是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悲叹,也是对自己一辈子委屈

的发泄,更是对偷了鸡的金先生的控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家于平淡中开掘出金昌焕在斯文外表掩藏下的虚伪与鄙俗,对五四运动以来被神

第6页共35页

化的学生形象进行了质疑与反思,具有现实意义。

B.《鸡毛》为笔记体小说,其文字叙事简要,朴素干净,点到即止。华丽浮躁之词极少,

多为平实之语,遵循了汪曾祺一向的语言风格。

C.在结构上,《鸡毛》则有着汪先生一惯的大巧若拙的特色,表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

便”,小说全文,全无拘束,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不淡不烈。

D.本文以“鸡毛”为线索,也以之为题,既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又寓指

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

8.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讽刺金先生这一物形象。(4分)

9.汪曾祺说“我的感情无非三种:忧伤、欢乐和嘲讽”,本文中我们能看到文嫂的“忧伤”,

能看到对金先生的“嘲讽”,也能感受淡淡的“欢乐”,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欢乐”具体表现在

哪些方面?(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篌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

穷,禄贤能,齐人皆说。二年,伐灭郑,郑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郑,郑无礼,故伐之。

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沫以匕

首劫桓公于坛上,目:“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

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管仲日:“夫劫许之,而僮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

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

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芈军》)

材料二: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

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本之?”

管仲日:“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

公日:“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日:“不可。夫人之情莫不善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检以

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日:“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

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

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日:“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

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

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

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日: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

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隰朋A可B其C为人也D坚中E而廉F外G少欲H而多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倍:指违背、背叛,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词义相同。

B.世家,《史记》中传记的一种体裁,司马迁以其记诸侯贵族之事。

C.迁,指调动官职,与《琵琶行并序》“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迁”词义相同。

D.爱,指爱护、爱惜,与《过秦论》“宽厚而爱人”中的“爱”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公之所以要讨伐郑国,是因为当初桓公逃亡时路过郑国,知子对他无礼。

B.桓公想杀掉曹沫,管仲认为杀人一事虽可速决,但会因此失去援手,不可取。

C.桓公请管仲推荐治国人选,管仲推荐隰朋,认为隰朋品行正直适合辅佐君王。

D.桓公不听管仲忠告执意任用竖刁,最后落得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的悲惨结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

(2)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14.齐桓公为何得天下?又为何灭亡?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鹉鸽

韦庄

南禽无侣似相依,锦翅双双傍马飞。

孤竹庙前啼暮雨,汨罗祠畔吊残晖。

秦人只解歌为曲,越女空能画作衣。

第8页共35页

懊恼泽家非有恨,年年长忆凤城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南禽”点题,描写鹏鹃鸟孤独地挥动锦翅傍马而飞的场景,渲染了凄清的气

氛。

B.颔联既写声又写形,形象地写出了眼前鹦鸽鸟哀鸣于孤竹庙前和飞翔于汨罗祠畔的

场景。

C.“空能画作衣”是指将鹅科描绣作为衣饰,与“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鹏鹃”的描述类似。

D.尾联出句摹声,诗人将鹏鹃的叫声拟作“懊恼泽家”,以鹏鹃音破题,引出对句的主

日。

16.本诗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两句以尽忠时间长和尽孝时间

短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希望留下来尽孝的心愿。

(2)杜牧《阿房宫赋》中,“"一句和“”一句运用叠词,分别

形容宫殿里面音乐和舞蹈的效果。

(3)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美人”或“佳人”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家屋檐外紧傍一丛竹。晚上熄灯卧床,侧身转眼,常见有竹影幢幢,借着星月辉芒投

映在纸糊的窗根上,是变幻莫测的皮影戏。偶有风过,竹子“沙沙”之声酷似酥雨飘拂。这

一切令人①,内心的烦闷消失殆尽。

每逢二三月间,竹林里始发春笋。新笋鲜嫩极了,鹅黄中微微泛青。母亲切笋成丝,用

开水漂过,加上几叶麓香始炒,好可口的一味春菜,让我和弟弟②。母亲这时总会

调侃说:“小馋鬼,都快流口水了。”

竹子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竹器。说到制作竹器,那可是卿大伯的③。大伯以

黄蔑作骨架、以青蔑为经纬,稔熟地编织心中构想的什物。他那粗粉的指掌那一刻显得特别

灵巧,随着十指的拨弄,柔韧的蔑条翻飞曼舞,像是受了点化,突然活泛了过来。卿大伯的

家就在我家附近不远处,我经常去他家看他制作竹器,他也经常向我讲述一些制作技巧。_

@之下,我也曾尝试竹编技艺,在付出指头破口流血的代价之后,好歹捣鼓出一只不成

体统的鸟笼。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想起来就说,现在不能有任何隐瞒。

B.他真是爱学习,就着暗的灯光看书。

C.我就不信这点东西我学不会。

D.这技术,以前就他一个人会。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在我们老家豫东平原,年年农历三月,刺槐吐蕊,槐芽初绽,是吃槐花的好时节。

北方平原上的槐树分为两种,一种叫"刺槐",A,我们吃的槐花来自刺槐,它

是最近几百年才从西方传入中国的。

【乙】我们翻阅古人诗集,常常能读到秋天落槐花的场景。【丙】诗人笔下那些满地萧

瑟的槐花,都是国槐的槐花。B?根据诗文描写和历史文献的记载,古人似

乎并不吃它,只用它做染料。【丁】古人从国槐的花蕊里提取出黄色的染料,可以给布匹染

色,也可以用来作画。

北方还有一种特殊的国槐——龙爪槐。在植物学家眼里,龙爪槐本质上就是槐树,是国

槐的芽变品种。C,指在植物茎枝萌芽阶段,芽的分生组织体细胞发生了突变。

①人工选择突变芽长成的这种枝条,把它嫁接在槐树砧木上,就变成了龙爪槐。②换个说法,

龙爪槐无法由龙爪槐的种子繁殖,只能嫁接繁殖,且需要已经发生了突变的枝条前来嫁接。

③重点是,这种芽变是突发的,充满了不确定性。④你不知道哪个嫩茅里会长出曲虬盘结的

“游龙”,因而也不知这枝“游龙”的龙爪在下一刻会弯曲着伸向哪里。

20.“山衣重叠六铢轻,淡拂槐花染不成。”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句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第10页共35页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明代刘元卿的《应谐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对兄弟看到大雁从天上飞过,哥

哥一边拉弓,一边说:“射下来就煮着吃。”他的弟弟争着说:“栖息的雁煮着吃最好,善

于飞翔的雁烤着吃最好。”兄弟俩争吵不休,最后到社伯那里去评理。长者建议把雁剖成两

半,一半煮一半烤。达成协议后,兄弟俩再去找大雁,大雁早已又高又远地飞走了。

这个故事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全国I卷模拟试卷1•教师版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

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

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二、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些年来,国人常以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除二人都逝世于同一年(1616年)

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响,国人以汤氏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在

沈德符《顾曲杂言》中,有此一说:“汤义仍(汤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

《西厢》减价。”此断语为《牡丹亭》评论之经典。一是确立了《牡丹亭》在戏曲史上的地

位,即上续《西厢记》,下接《红楼梦》之文学经典谱系。二则证实了《牡丹亭》彼时之影

响,并确立了后世评价《牡丹亭》的基调。

当代研究昆曲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均认为,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

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师从于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罗汝芳,受高僧达观影响,他提

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这一点,由《牡丹亭》的“题词”可窥见端倪: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

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

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

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

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

知情之所必有邪!”

试卷第12页,共20页

在陈均教授的解读里,这段文字是汤显祖《牡丹亭》的题旨,即“情”与“理”的关

系。事实上,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生死之间的“三生之情”,恰是汤显祖思想的塑造历

程。有研究者称,此剧的蓝本,并非“题词”里所言之事,而可能来自话本,如《杜丽娘记》。

但话本《杜丽娘记》不过是一出普通的才子佳人的类型剧,其生死转换,也并无惊奇之处。

其最终能由庸常的《杜丽娘记》升级为极富艺术含量的《牡丹亭》,全在于汤显祖充满想象

力的改写,增添了诸多奇诡细节,从而造就了一部惊心动魄的传奇。

《牡丹亭》大约于万历二十六年写就,之后迅速流传开来。其创作者汤显祖正身处宋

明理学的笼罩中,对“至情”的讴歌,似乎是最可行的路径,故而《牡丹亭》特意凸显了因

梦生情的爱情线索。但很显然,它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一种来自观众的自然选择。其

时的汤显祖已经49岁,艺术思想与理念都已成熟,在此情境下创作的《牡丹亭》,自然不是

“爱情”两个字所能涵盖的。譬如杜丽娘破棺而出,死而复生,刚烈且充满抗争的意味。昆

曲学家陆萼庭就曾根据《申报》和《字林沪报》上的广告得知,清末上海上演的昆曲《牡丹

亭》,尚有《劝农》《学堂》《游园》《堆花》《惊梦》《离魂》《冥判》《拾画》《叫画》《问路》

《吊打》《圆驾》十二折。其中《劝农》以老生当行,如今已经鲜少看到;《问路》以净、丑

当行;《吊打》以小生、老生当行。这一论述或许可以给《牡丹亭》的后继研究者予以新的

启发。

在过去各种版本的《牡丹亭》中,大多剥离了汤显祖笔下另外两条贯穿线,也很少能

够令人领悟到杜丽娘和柳梦梅所处具体时代的背景。事实上,汤显祖在《虏谍》《牝贼》《缮

备》《淮警》《移镇》《御淮》《寇间》《折寇》《围释》等诸多篇幅中都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

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此外,《谒遇》《耽试》等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

关于《牡丹亭》的流传,汤显祖本人曾有言:“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牡丹亭》的传播,也是一部传奇。因其原非昆曲,昆改本甚多,吕玉绳、冯梦龙、

沈璟、臧晋叔等都曾做过改编。汤显祖之异于他人处,在于文辞,音律为其短,甚至常有不

合律之处。因而,阅读《牡丹亭》之逸闻甚多,《红楼梦》里甚至有林黛玉听《惊梦》之“原

来蛇紫嫣红”之曲的描写。

《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有眼光的出版商获得一个发财的

畅销书目。所谓“《牡丹亭》甫就本,而识者已口贵其纸,人人腾沸"。从明代万历年间直

第13页共35页

到清朝末年,《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在三十种以上。这五花八门的版本,又可分为两类:一

类是“全本",即按汤氏原作五十五出,出目齐全;一类是改窜本,或删或并或改,已经改

变了汤氏剧作的原貌。汤显祖生前和身后,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

阳明不无关系。正德、嘉靖两朝的交接时期,王阳明心学兴起。王阳明将“良知”赋予每一

个有生命的个体,论证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王阳明心学高扬主体精神,反对盲目崇拜

经典和偶像,主张用自己的头脑和灵明去审视一切。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王阳明心学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由它掀起的个性思潮冲击了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它

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在汤显祖生活的晚明时代,俗文艺空前繁荣。小

说、戏曲、民歌、说唱等都有辉煌的成果。在嘉靖、隆庆以后,昆曲成了文人雅士们追逐的

热门。文人雅士们认真地读《牡丹亭》,一本正经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意见,还让出版商把

这些感想和意见刻在书里。

(摘编自杨道《〈牡丹亭》:原来“娓紫嫣红”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牡丹亭》影响深远,因此国人视汤显祖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而把他与莎士比亚并

称。

B.《牡丹亭》凸显爱情线索,但爱情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观众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C.从明万历年间直到清末,《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很多,但这些版本已非汤氏剧作的原

貌。

D.汤显祖师承王阳明,讴歌爱情,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

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给予《牡丹亭》的评价,《牡丹亭》在当时就引起极大

反响,其成就已超过《西厢记》。

B.《牡丹亭》的蓝本可能是庸常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但《牡丹亭》极富艺术含量,可见

作者的个人素养在创作中起着极大作用。

C.汤显祖长于文辞而短于音律,原来不是昆曲,冯梦龙等不少剧作家都曾改编过汤显

祖的《牡丹亭》。

D.《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出版商大量刊印这部作品获取利益,

《牡丹亭》也借此加快传播。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试卷第14页,共20页

A.材料中,作者旁征博引,既引用古代文献,又引述他人研究成果,丰富了文章内容,

增强了说服力。

B.材料第二部分以昆曲学家陆萼庭的事例为论据,论证了其做法可以给《牡丹亭》后

继研究者以新的启发的观点。

C.材料论证语言严谨,如第二部分第二段运用“大多”“很少”等限定词,使表述不绝对化

而显得更合实际。

D.材料三个部分围绕作家的创作理念、《牡丹亭》的主旨、《牡丹亭》的影响依次展开,

论证思路非常清晰。

4.下列对材料第一部分大篇幅引用《牡丹亭》的“题词”原文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论证材料提出的汤显祖以情对抗主流之理学等观点。

B.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让读者了解汤显祖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牡丹

亭》《

C.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可以彰显材料的人文底蕴,增加材料的文化气息。

D.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

5.《牡丹亭》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牡丹亭》的创作成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B2.A3.B4.D

2.5.①伟大作品的创作者要有站在时代前沿的伟大精神。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

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牡丹亭》就是他先进思

想的实践。②文学创作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王阳明掀起的个性思潮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

尊情崇俗的风潮,《牡丹亭》顺应了这一风潮,得到了人们的喜爱。③伟大的作品要有广阔

宏大的背景。《牡丹亭》描绘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之间感人深切的生死爱情,同时铺排出

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牡丹亭》影响深远,因此……”以偏概全,根据原文“近些年来,国人常以汤显祖与英

国莎士比亚并称,除二人都逝世于同一年(1616年)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汤显祖《牡丹

亭》的影响,国人以汤氏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可知,国人把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

的原因还有二人逝世于同一年。

第15页共35页

c.“这些版本已非汤氏剧作的原貌”错,根据原文“这五花八门的版本,又可分为两类:一类

是全本‘,即按汤氏原作五十五出,出目齐全;一类是改窜本,或删或并或改,已经改变了

汤氏剧作的原貌”可知,非汤氏剧作的原貌的仅是一类而不是全部。

D.“汤显祖师承王阳明”错,无中生有。原文只提到“汤显祖生前和身后,之所以有那么多的

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其成就已超过《西厢记》”错,根据原文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给予《牡丹亭》的评价

“汤义仍(汤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几令《西厢》减价”并

不能推出《牡丹亭》的成就超过《西厢记》,此处属于曲解文意。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论证了其做法可以给《牡丹亭》后继研究者以新的启发的观点”错,是为了证明《牡丹亭》

的主旨不是“爱情”两个字所能涵盖的。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作用的能力。

D.“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错,材料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

词”不是为了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

主流之理学”,可见是论证材料提出的汤显祖以情对抗主流之理学等观点。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伟大作品的创作者要有站在时代前沿的伟大精神。“当代研究昆曲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

授陈均认为,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师从于明代哲

学家、文学家罗汝芳,受高僧达观影响,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在明代中

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

《牡丹亭》就是他先进思想的实践。

②文学创作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王阳明心学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由它掀起的个性思潮冲击

了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它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在汤显祖生活的晚明

时代,俗文艺空前繁荣”,王阳明掀起的个性思潮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

《牡丹亭》顺应了这一风潮,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试卷第16页,共20页

③伟大的作品要有广阔宏大的背景。《牡丹亭》有“对'至情'的讴歌",但不仅限于此,“在过

去各种版本的《牡丹亭》中,大多剥离了汤显祖笔下另外两条贯穿线,也很少能够令人领悟

到杜丽娘和柳梦梅所处具体时代的背景。事实上,汤显祖在《虏谍》《牝贼》《缮备》《淮警》

《移镇》《御淮》《寇间》《折寇》《围释》等诸多篇幅中都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

发的现实背景,止匕外,《谒遇》《耽试》等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牡丹亭》描绘

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之间感人深切的生死爱情,同时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

的现实背景,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是一个住在西南联大里的校外人,她又的确是西南联大的一个

组成部分。

昆明大西门外有片荒地,联大盖新校舍,出几个钱,零星的几户人家便搬迁了。文嫂也

是这里的住户,她不搬。可她的两间破草屋戳在宿舍旁,不成样子。联大主事的以为人家不

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量,把两间草房拆了,就近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她

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

宿舍旁住着这样一户人家,学生们没觉得奇怪,都叫她文嫂。她管这些学生叫“先生

时间长了,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

妇,有一个女儿。人老实,没文化,却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她的屋门是敞开着的。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她靠给学生洗衣

物、缝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两棵半大的榆树之间栓了两根棕绳,拧

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大太阳的天气,常见她

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缝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为避嫌疑,她

从不送衣物到学生宿舍里去,让女儿隔着窗户喊。“张先生,取衣服!”“李先生,取被窝!”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青草里有虫儿种种活食,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肯下蛋。隔多半

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集市去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也快。回来时,带

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小块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她觉得这女婿人好。他跑贵州、重庆,

每趟回来看老丈母,会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

第17页共35页

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环境里,她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却隐约知道,这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

大事、赚大钱的,尽管先生们现在并没有赚大钱、做大事、好像还越来越穷。

有个先生叫金昌焕,经济系的,算是例外。他独占宿舍北边一个凹字形单元。他怪异处

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块肉。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

丝,什么都挂在铁丝上,领带、鞋袜、墨水瓶……每天就睡在这些叮叮当当东西的下面。再

穷的学生也得买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

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这些通告、启事总有空白处。他每天晚上带一

把剪刀,把这些空白处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纸质大小、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

留作不同用处,也不顾文告是否过期。他每晚都开夜班,这伤神,需要补一补,就如期买了

肉,切成大小相等的块,借了文嫂鼎罐(他用过鼎罐、洗都不洗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炉

上炖热,密封在一个有盖的坛里。每夜用完功,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

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叮叮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到了四年级,他在聚兴诚银行里兼了职。晚上仍是开夜班,搜罗纸片,吃肉。自从当上

了会计,他添了一样毛病,每天穿好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同屋

的人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金先生不在乎,他要毕业了,在重庆找好了

差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

的,隔一个星期丢一只。文嫂到处找过,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鸣那样坐在门口骂——

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大学里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

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她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

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有点傻了。但地和女儿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毕业,要

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就多了。有的先生临走收拾好行

李,总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叫来文嫂,随地挑拣。然后她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同屋的朱先生叫文嫂过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点

值得一拣的东西。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

的鼎罐。文嫂照样替金先生打扫,地的苕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三堆鸡毛,

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试卷第18页,共20页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